Practice

Practice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NGC 1023 素描

本來是在找 NGC 891, 星圖裏那附近有一堆星系, 查了很多資料都叫那群星系為 "NGC 1023 星系群", 既然身為領頭羊, 當然要看看 NGC 1023 到底是何許人物了. 喔... 還有一些東西要試, 也不管透明度真的很差了, 首先是請鐵工師傅在屋頂固定的立柱, 另外 DM-4 扛 Mewlon-210 高倍調焦時晃有點久, 用 T-Mount 看會不會好一些?


跟著電子星圖... 對, 我已經越來越輪陷了. F/11.5 的主鏡視野就 1 度, 以我目前的尋星程度是幾乎完全不能尋啦, 還好有我最愛的高橋尋星鏡幫忙走到目標附近, 然後再用電子星圖對對星點亮度, 顏色, 定位完成. NGC 1023 還真是亮.




35mm 目鏡 (70X, 出瞳徑: 3mm) 對到就看見了, 也不小. 換雙目視舒舒服服來看, 星系呈東西向拉長, 核心超級亮. NGC 1023 裏面東側有個小小的星系 NGC 1023A, 不過這個可能要到天文台看吧?

前陣子才在看銀河, 銀河好大好豐富; 然後看到 M31, 原來以為很大的銀河系跟 M31 地位一樣, 只是 "本地星系群" 中的一份子; 本地星系群夠大了吧? 結果還有 Virgo 超級星系團在上面, 原來我們的 "本地星系群" 只是 "Virgo 超級星系團" 中的一份子; 別以為 "Virgo 超級星系團" 就是老大, 2014 年九月又有科學家發現在其上還有更大的 "Laniakea 超級超級星系團"...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 "天外有天" 吧? 哈~


圖是 WIKI

每一個小白點都只是一個 "星系", 我們真的是太...... 渺小了.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星系練習 -- NGC 185/147, NGC 891

梅西爾看不過癮的話還有 NGC, 加拿大皇家天文社團 RASC 有份 "最佳 NGC 目標" 清單, 共列 110 個目標供天文愛好者挑戰, 不能 Goto 而且還要作素描... 正合我意. 這陣子搞這三個星系搞得頭昏腦脹, 雖然我也不清楚幹嘛這麼執著要畫它們? 不過其中有兩個在這份清單裏, 那就是理由之一囉, 另外就是為了 "練習", 練多就會熟, "星系" 耶... 應該是我們肉眼可見最遠的目標了.

大家都說 NGC 891 非常美, 一個盤面邊緣對著我們的螺旋星系, 應該跟 M104 類似. 直到這兩天才稍微有瞄到, 而且可能也沒很精確, 原先還以為辨識出中央黑縫, 結果後續兩天觀察發現是誤判, 不過好消息是越看越清楚, 至少核心部分位置相當確認了, 先貼一下尋星圖. 出發點是仙女座 gamma 星 Almach, 走法有很多種啦, 以前都是從底下一顆約 4.8 等的亮星出發, 現在尋星記 pattern 多, 加上越來越依賴電子星圖, 所以新的走法如下圖所示, 先跳一組尋星鏡三顆... 低倍目鏡四顆, 下一站是兩顆, 三顆的平行線, 再來是兩顆, 前面有三顆九點多等星星圍成直角三角形, NGC 891 就應該位在其中.





上圖是三吋小折的觀察素描, 沒錯... 是 FC-76D. 當然之前已經用過各式鏡子努力過了, TSA-102, 8" 牛, 10" DOB, TEC 140, Mewlon 210... 但絕不要輕視 3" 小折的實力喔, 小折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 "好練習", 可以深到 12 點多等星, 可以認位置, 練習各種觀測手法, 而且經常有意料不到的成果, 練習充分後不管換大鏡或是上高山一定會有回報的. 小折下的 NGC 891 細長棒狀, 兩頭縮小隱沒於黑暗星際中, 直視不容易看見, avert vision 我的話擺在上方比較容易看見. 還是要再說... 看一分鐘, 三分鐘, 三十分鐘... 都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如果只花幾分鐘看就下結論說自己 "眼睛不好什麼都看不見, 深空天文還是看相片好..." 這就太可惜了上天賦予我們的雙眼.

接下來這張是前一天剛拿到 Mewlon-210 腦充血畫的. NGC 891 右上方那頭大致沒錯, 但左下方與後來觀測的就有差異了, 我重複觀測很肯定中央三顆星並不在星系裏, 但因附近的星點分佈密集形成雲氣的錯覺, 如果有兩列星串平行, 也容易誤以為是星系中央裂縫.



下面這張就是 FC-76DC 以 5mm 目鏡的細節觀察, 出瞳徑 0.7mm 應該已到不適合看深空的極限了.


昨天再用 Mewlon-210 看一遍, 位置沒錯, 雲氣更豐富肥胖些, 可以直視不過難以看見裂縫.




找 NGC 185/147 就更無聊了, 基本上也不特別, 只因為他們同屬仙女座大星系的伴星系, 矮星系, 沾了 M31 的光所以才想去找, 走到附近不難, 但是如果以前沒看過就可能需要更精細的星圖協助定位, 尋星圖貼在下面就不贅述囉.




NGC 185 在細看仙女座星系那篇描述過, 但多看幾次後連 FC 76 都能直視了, Mewlon-210 下NGC 185 還不小呢. 至於 NGC 147 槓過好幾次後居然用小折 avert vision 下瞄到, 甚至可以觀察到它不是圓形, 呈橢圓長狀.




同樣後來用 Mewlon-210 也畫了一張, 這個直視勉強可以, 難怪它並不在 RASC "最佳 NGC 目標" 清單裏.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簡單好上手的 Mewlon 210


第二次賣掉用沒幾次的 10" DOB 之後反而鬆了口氣, 但並不怎麼懊惱, 有些錯誤總要犯個兩次三次才學到教訓. 年歲漸長之後, "得到什麼?" 比較少花心思, "該丟掉什麼" 反倒比較多.

要丟掉對自己造成負擔的, 少用還要保養的, 花俏不實的... 要得到可以常用, 與現有設備功能互補的... 想來想去就是折返鏡啦, 一隻至今都不願花心力了解的望遠鏡. 不過如果我還需要 "口徑", 又駕馭不動大反射的話, 看來只能在不同設計中的折返類型中挑一隻了. 每個人挑選器材都有其偏好或條件, 我自己的幾個原則之一絕對是 "簡單", 簡單就不容易壞, 簡單通常也代表好養, 最重要的是簡單就會常用.

折返鏡的代表機種很多, Celestron, Meade 當然是老美的代表, Vixen 的 VMC/VCL 也很有名, 還有 RC 鏡. 先排除專為天文攝影設計的機種, 廠牌也有偏好, 鏡筒前有修正鏡封住的不喜歡, 溫度平衡慢還容易結露水, 次鏡遮蔽率太大的也不好, 10" 以上太重... 東挑西揀最後鎖定這隻高橋的銘鏡 u-210 Mewlon. 訂了差不多 2 個月, 廠長通知我到貨了, 二話不說親自開車載回.

開箱後的第一個感覺是, 怎麼那麼輕? 其實大約也有 8 kg, 一方面大概是原先抱著 "應該還是很有份量" 的想法. 其次筒身短 (至少比同口徑牛頓短多多), 加上它一體成型的尋星鏡可以拿來當提把, 一整個就好拿許多.


鏡筒蓋是一個塑膠布套,有魔鬼氈可以調整緊密度, 打開之後可以望見潔淨無瑕的主鏡與黝黑的筒內消光處理, 鏡筒尾端是高橋淺綠色的粗顆粒漆面, 簡簡單單給人十分可靠的感覺.


對焦裝置對我來說很新鮮, 目鏡端不動, 用旁邊的小圓軸移動主鏡對焦, 這對目鏡端往往裝一大堆雙目視器材的沉重負擔而言, 對焦裝置不用扛著它們移來移去實在不錯, 我把尾巴的接環拆掉量一下規格, 考慮要不要換個 Baader 的 Clickclock.



換完了, 等那個 Baader M71 轉 M72 等了一個月, 結果後來發現原來高橋自己就有出, 而且還比較便宜...



第一個換掉的是鳩尾板, 因為我的架台都換成 Losmandy 規格了


原廠附一組鳩尾槽實在是精美, 沒用到好可惜呀...


然後裝上紅點尋星器, 雖然現在單用光學尋星鏡也 ok, 但總覺得 RDF 比較有效率. 由於筒尾有三顆螺絲固定主鏡 (可以拆下來清潔), 所以鬆一顆連 RDF 座一起鎖沒問題.


萬事俱備, 校準一下尋星器材就可以開光囉. 拿起來這麼輕就先架在 DM4 好了, 沒想到還真是完美, DM4 扛它穩得很, 而且最神奇的是那個尋星鏡完全不用調就已經校準了, 連尋星鏡的焦距都不用調... 感動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不得不配服高橋的產品保證, 就這個小動作你會相信高橋, 相信他有好好照顧每一隻出廠的產品.


開光嘛, 就先對對焦而已, TeleVue 的 BinoVue 加 Baader T2 Zeiss 菱鏡, 1X OCS 沒問題.


上半夜給小孩看一下 M57, 很大很讚, 女兒常看沒問題, 另外一位沒看過望遠鏡的三年級小朋友也看得到, 我還怕他亂扯, 把目標位置調動一下再考他都正確, 那表示真的還不錯, 很明顯喔.

下半夜, 鏡筒溫度應該平衡得很好了, 扛上樓好好來體驗看看. 先是 M31, 雲氣亮暗層次明顯非常立體, 很快的找到 NGC 206 位置, 也很快辨識出來, 旁邊的 13 點多等星不難認出, 後續又找 NGC 185, 沒問題, 比 TEC 140 明顯多了, 反倒是 NGC 147 沒看到, 這些都有畫下來, 不過 NGC 185/147, NGC 891 是自己觀測的另一個科目, 所以擺在其它篇好了. 這邊放一張 NGC 404, 好大... 是我在平地看過最大顆的 NGC 404 了, 總之進光亮大是絕對有感的.




視野的星點相當銳利, 當然仔細比是比不過 TEC 140 甚至以前的 TSA 102, 不過我算很挑剔了. 長焦目鏡 XL 40mm 眼睛偏離正光軸會拖彗尾, 不過 XL 是老設計, 還沒試過 Panoptic 35mm, 高倍目鏡視場邊緣星點沒變形喔, XL 40mm 會, 可是不知道是鏡子還是目鏡的原因. 對焦座移動主鏡太快有時會發生目標突然偏掉的情形, 可能是人家講的 focus shift 嗎? 不過目視還好啦, 再修一下就好. 還有極高倍調焦還是會抖晃, 可能腳架不夠強, 不然下次架 T-Mount 試試看囉.

Mewlon-210 / DM-4 架在高橋 SE-S 木腳架上, 穩得不得了.

如果我要下一個簡單的結語給 u-210 我會說: "簡單, 好用", 幾乎是開箱即可用, 完全沒有負擔, 所有該做的事就是, 花點時間讓溫度平衡, 放鬆心情, 享受星空吧... 這不就是望遠鏡帶給我們最大的樂趣?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細辨三角星系 M33 的旋臂

每天看有夠累, 可是天況是無敵好呀... 大鏡鎖起來還有小鏡, 反正今天目標是 M33, 大鏡反而難裝, 等我搞熟 M33 附近再換大鏡來作細部觀察.

今天要先貼一下拍深空冠軍大師: 熊天文台的阿炫兄 相片, 免得一再被我殘破的素描破壞掉美麗的梅西爾目標.


M33 也是我們所謂的 "本地星系團" 的一份子, 比起銀河系與 M31 它是小多了. M33 也是第一批早期被辨識出為 "螺旋" 的星系之一, 當然這又是酷愛研究 "螺旋" 結構的威廉.帕森斯先生 (Willian Parsons) -- 第三代羅斯伯爵 (3rd Earl of Rosse) -- 的傑作囉. 由於其盤面相當正面對著我們, 所以比較容易能夠看見旋臂, 旋臂往往是生機勃勃的地方, 相片裏可以看見不少涵養孕育新恆星呈現粉紅色的 H II 區域, NGC 604 就是其中之一, 也有年輕新恆星聚集的藍色區域. 而且 NGC 604 可能是目前所知最大的 H II 區域之一, 相當類似獵戶座的 M42.

尋找 M33 不管是別人說的或自己經驗, 低倍一定比高倍好用, 有人說 5~6 吋折射鏡 20 出頭倍最佳... 可惜我架得動大鏡子的 T-Mount + 木腳架天頂方向會卡, 還無法驗證. 昨晚天況絕佳, 3" 小折移到附近就瞄到了, 因為不是有系統的 hoping 過來, 擔心以後找不到, 所以就在附近找找有沒有什麼好 pattern 可以當未來的路標, 結果還是仰賴電子星圖 Skysafari Pro, 糟糕... 紙本星圖快束之高閣了.

素描右上角兩顆, 兩顆像外八的 pattern 就是我的 leading star , 那個方向是靠仙女座方向的. M33 似乎被一組菱形包圍, 低倍沒有細節. 接下來開始換目鏡, XW 7mm, 5mm 甚至到 3.5mm, 80X ~ 160X 來來回回看, 慢慢的大致能看出兩條旋臂, 旋臂細細的, 跟旋臂間的空隙寬度差不多, 圖畫得頗糟糕, 比例表達不出來... 其實在黑暗中素描連星點都畫不圓說. 還有很好笑的是星點越畫越大, 因為看得久之後會跑出越來越多暗星, 為了區別亮度只好不斷加大原來已畫好的星點, 畫到最後 8 等星跟人家星圖的 1 等星差不多大顆.



現在下樓之後最好玩的就是對星點, 跟大師美美的天文照比對一下, 看看到底有沒有看錯? 昨晚畫的時候也有一個地方不好表達, 我發現星系整體大致是成橢圓形, 中心核心最亮的部分也是橢圓型, 不過這兩個橢圓型的方向好像正好垂直, 這點昨天一直畫不好.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小螃蟹 M1 與七仙女 M45

< 梅西爾筆記目錄清單 >

入秋之後天氣不錯, 天天爬屋頂天天都有紀錄, 快要累死了 >"<

其實今天是先畫 M45 的, M1 有點尷尬... 時間太早 M1 角度偏低, 再晚一點月亮又要冒出山頭... 不過鎮上夜空條件在情況好時, M1 高掛天頂附近, 躺在地上 10X42 就能看見, 今天拿這麼一大管鏡子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結果... 錯, 太低估低角度的殺傷力, 不但有一層薄霧遮蓋, 光害也頗為嚴重, 而 M1 這種低表面亮度的目標最怕的就是光害了.

一開始跟昨天找低角度的 M27 一樣, 居然看不見? 是換上變焦目鏡以後才用 avert vision 瞄到, 裝上 UHC 濾鏡後雲氣就很明顯了, 不過要描附近很暗的星點不太容易, 所以我先用低倍較大視野加濾鏡, 畫好星雲位置與比較亮的參考星點, 然後拿下濾鏡以高倍詳細觀察目標. 整個星雲基本上呈現橢圓型, 仔細看會發現邊緣相當不完整, 有凹有凸. 星雲本體雲氣深深淺淺, 相信到更低光害的地方拿更大口徑鏡子, 還蠻有信心可以看到細節, 比如像絲狀結構的雲氣. 圖畫得很草率, 星點亮度標不準, 事後對星圖還有一兩個星點對不到, 不曉得是怎麼回事... 可能太累了, 今天要把大隻的鎖起來才行.




我們知道 M1 是超新星爆炸後的遺跡, 梅西爾先生在 1835 年尋找哈雷彗星回歸時發現它, 從此源生把 "看起來像彗星" 目標編成目錄的想法...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天文同好拜訪梅西爾先生的墓地, 發現偉大的梅西爾先生墓碑非常寒酸, 因此也有同好在募款, 希望幫梅先生重做一個像樣點, 氣派點的墓碑... 我是很樂意啦, 只是法國政府應該好好的裝修一下梅西爾先生紀念碑呀?

M1 相關研究很多, 網路上可以找到一大堆知識, 比如它的核心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 殘骸被高速向外推, 它也具有強大的 X 射線發射源, M1 又因為在黃道附近, 經常會發生掩星事件, 結合到 X 射線訊號強度可以分析距離或大小... 很多很有趣的小知識, 不過我看到最感興趣的倒是... 為什麼 M1 的別名會跟螃蟹有關? 原來是在梅西爾先生發現 M1 之後幾年, 威廉.帕森斯先生 (Willian Parsons) -- 第三代羅斯伯爵 (3rd Earl of Rosse) -- 用 36" 反射鏡觀察的手繪圖... 真是廢話當然是手繪, 難道那時有小畫家喔... 大家看起來都覺得像螃蟹, 所以 Crab Nebula 的名字就一直跟著 M1. 這位第三代羅斯伯爵超愛用大大大... 口徑看細節的, M51 的螺旋結構也是他用 77" 反射鏡觀察到的, 據說其手繪圖跟近代天文相片看起來所差無幾呢.

威廉.帕森斯的手繪 M1 (圖來自 SEDS)


M45 也是梅西爾目路經典中的經典之一, 以前用 10X42 畫過, 畫一半目標就被雲蓋掉, 今天終於完完整整畫完一次. 當年畫個 M44 都畫不出來, 星點的相對位置, 比例... 全都抓不到, 每每畫完一小區就用完整個畫面, 都不知該如何下筆才好. 這一陣子畫得比較勤以後, 果然覺得進步多多, 算一算底下這張畫了 80 幾顆星呢. 我也把畫面轉了個方向, 讓直立的勺子躺下來比較貼近大部分網路相片呈現的角度, 同時標一下這群姊妹的大名以及中國名, 七姊妹不包含最右邊那兩顆 Atlas 跟 Pleione. 七姊妹的故事實在太複雜也太多版本了, 反正爹娘都是神, 她們也各嫁各生了不少神祇, 這可能要請教一下觀星會的 yy 王老師才行.

同好們拍的七姊妹往往可以發現星團裏一坨又一坨藍色雲氣, 事實上研究發現這些雲氣應該跟星團沒有直接關係, 只是星團移動的路上剛好碰到這個區域裏的星際塵埃, 反射星團裏這些藍色高熱恆星的關係, 這個從雲氣的光譜與七姊妹們的光譜一致可以得到證明. 比較有名的包括 Merope 旁邊的 NGC 1435, 還有身旁小小跟星點差不多的 IC 349, 不過 IC 349 算亮喔, 只是被 Merope 的餘暉影響變得不明顯, 另外 Maia 旁也有 NGC 1432... 這些當然都沒去看, 昨天穿件薄長袖差點冷死在屋頂, 等大鏡子來了之後再好好觀察觀察. 大折加 XL 40mm 勉強裝進整個星團, 連 1X OCS 雙目視 24mm 都裝不下, 但話說回來 M45 還真是美啊.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大啞鈴 M27 與球狀星團 M71

昨天不是說秋天 byebye 歡迎冬季星座嗎? 怎麼今天反而倒帶回夏天? 其實就是貪心跟懶惰, 先是貪心, 在陽台用雙筒掃掃發現天箭還在, 雖然角度已低, 但一想到錯過今日下次可能要等明年, 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趕快架鏡子. 懶是原先計劃爬屋頂畫 M45 跟 M1, 但是架陽台實在方便啊, 所以不管角度差光害大先畫再說. 結果... 當然不好囉, 為了看細節眼睛都快看到脫窗了. 所以有目標有計畫雖然立意很好, 不過一旦變成心理負擔就會像工作一樣, 失去閒情逸致的優雅和愉悅, 以後還是慢慢來, 挑位置最好的時候來畫.

M71 是個很特別的球狀星團, 說它特別是因為到底它是像 M68 一樣很鬆散的球狀星團或是像 M11 一樣很緊密的疏散星團? 到現在可能都沒有非常強而有力說法, 雖然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多傾向於前者. 中文 WIKI 更好笑, 前文說它是球狀星團, 後文竟又稱它是疏散星團, 而且 M68 是球狀星團啦, 誰快去更新一下吧... 科學家分析的方法很多, 外行人看了覺得蠻有趣的, 我是看 SEDS.org 的. 比如說星等顏色, 核心的徑向移動速度, 金屬成分比例, 與某種類型相似的變星數量...

實際上昨晚我還差一點看不見 M71, 要不是用變焦目鏡轉來轉去放大縮小, 還真的就飲恨了. 不過看到以後就一直看得到, 第一印象是星團周遭有不少星點, 看久一點可以發現中央核心比較亮, 然後漸層向外暗淡稀疏下去, 星點開始比較容易解開, 前面提到比較亮的星點分布於此, 整體看起來感覺上有兩層, 而且這顆 "球" 形狀也不太規則, 有人說呈 "V" 型, 當時是沒有太注意啦. 我的圖 "亮度" 上表達得有點誇張, 實際上暗得不得了, 都是因為自己貪心又偷懶所致, 細節的部分有用 XW 7mm (140X), TeleVue 的 3-6mm 變焦目鏡做近 200X 的觀察.




M27 一直是我想好好觀察畫出細節的目標之一, 結果昨晚急就章的先畫了, 也許日後有更好的觀測條件時再補畫囉.

M27 不但明顯又漂亮, 而且還可能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行星狀星雲. 如果在天頂附近, 平常我拿 10X42 小雙筒就搞定, 昨晚條件差到我得用濾鏡才能觀察, O-III 只看得到兩頭白濃的雲氣, UHC 濾鏡可以看到比較淡的另一層雲氣, 還有一些星點, 核心那顆白矮星我不確定是否有看對, 比較淡的那層雲氣在啞鈴腰部位置, 這層淡雲氣有點類似 "眨眼" 效果, 直視它會忽有忽滅的視覺現象, 不過拿掉濾鏡, 近 200 倍放大下是抓到不少雲裏或雲邊的星點, 因為星點都太暗了, 沒有辦法在素描裏把星等亮度呈現得很好, 但至少至少兩頭大大的啞鈴沒有問題啦.



之前 死亡之舞 -- 開花的 M57 有談到一些行星狀星雲的特徵, 所以我們看 M27 應該是正對著爆開那顆白矮星赤道平面方向, 大概就是腰的方向; 如果從頭尾方向, 也就是南北兩極方向看過去, 則可能長成跟 M57 一樣的環狀.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飛馬座與水瓶座的梅西爾球狀星團 -- M15, M2

< 梅西爾筆記目錄清單 >

過了月全蝕, 又下了幾天雨, 天空總算放晴, 就算入夜後一層薄雲也要繼續我的梅西爾素描之旅,  計畫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呀. 秋天的目標畫得差不多了, 接下來就要移往冬夜甚或春夜目標, M33 還得再等待良機, 畢竟想看個仔細, 不只是走馬看花, 畫完 M15 與 M2 這兩個球狀星團之後, 秋夜的梅西爾目標就畫完了.

這兩個目標以前都找過, 事實上也不難找, 加上兩個核心都相當密實, 亮度大小也都足夠, 所以尋星不是問題. 球狀星團最有效解藥就是 "口徑", 解析力一定要大才能解開星點做更細微的觀察. u-210 還沒到, 就先用 14 公分折射高倍看, 亮度夠寧適度不太差的話, 估計也許可以上到 300X 以上, 先看飛馬鼻子底下的 M15.

M15 可能是銀河系裏 157 個球狀星團裏恆星密度最高的一個, 跟前篇談到的 M30 一樣, 內部核心密度已經大到開始內縮坍塌, 其實球狀星團核心的坍塌或塌縮是正常演化過程, 並不特別, 時間問題而已, 只是 M15 核心密度太大到令人懷疑內有超大質量的物體存在, 或者就是黑洞.

高倍率放大目視下, 除了核心很亮很結實以外, 看久一點可以發現外圍星點不少, 把星點畫出來幾乎是一條又一條的鏈狀向四周放射, 而且邊緣成不規則狀, 與低倍率下圓圓一坨截然不同.




M15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是, 科學家發現 (也已被證實, 下面相片核心上方紅色的 Pease 1) M15 裏面有一個行星狀星雲, 雖然近年 (1976) 又有人宣稱在核心中央再發現一個行星狀星雲, 不過這個還未被證實, 銀河系裏被證實有行星狀星雲的球狀星團目前共有 4 個.

圖來自非營利組織的 SEDS



看完 M15 以後趕快移往已經很偏南的 M2, 第一個感覺是比較大也比較鬆散, 不過事實上 M2 核心算是密實喔, 可能是剛剛看 M15 看太久之後對比下的結果吧? 高倍率放大下的 M2 不像 M15 一樣外圍那麼多明顯的鏈狀星點, 不過核心外圍部分倒是有 "半圈" 一點一點的星點感覺比核心稀疏一些, 再仔細觀察, 核心明亮部分好像可以分成兩三塊, 或者說有條黑線條切過核心的樣子, 據說在東北向, 事後對一下自己素描好像真的有畫對呢. 另外有發現星團整體形狀不圓, 偏橢圓形, 這點我相信觀察者有耐心看久一點就可以發現.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水瓶座摩羯座的梅西爾球狀星團 M30, M72, M73

南天一直是自己很少去經營的空域, 今年有比較多啦, 現在為了畫完 110 個 M 天體, 一逮到好天氣就拼命先找南天目標. M30 聽說是梅西爾馬拉松的關門目標, M72 與 M73 也在不遠處.

初次找 M30 而且還是在月光下找, 有點吃力, 月光果然可怕, 而且因為 M30 也不大, 不過找到以後發現其核心還蠻亮的. M30 是個密度相當高的球狀星團, 大到已經向內坍塌了, 有不少球狀星團都這樣, 我查資料銀河系裏 157 個球狀星團裏有 21 個是已經向內坍塌的, 包括 M15, M62, M70, M79. M30 的核心因為小所以對星團其它成員的內拉力也小, 許多外圍成員可能不敵銀河系本身的潮汐拉扯力量, 將可能逐漸漂走.


找到 M30 以後, 嘗試把倍率盡量拉高, 過程中可以發現越來越多星點被解開, 最後是用到 280X 放大來畫, 描出不少解開的星點.


M72 與 M73 哥倆好混在附近, 我猜之前找 NGC 7009 時應該路過好幾次只是不曾仔細去分辨, 而且這兩隻又小又暗, 一撈不到就得求助更細的星圖了, 這就不得不提最近尋星的好朋友, SkySafari Pro. 這個電子星圖實在厲害啦, 不僅位置比例一模一樣, 還有星星的顏色可以辨別.

找到 M73 時差點沒吐血, 就那幾顆星也算深空目標喔? 不相信, 放大到 280X 看還真的就只有四顆星. 梅西爾當年也只看到這樣, 但可能當時以他的設備看起來霧霧的頗像彗星, 所以也列在目錄裏, 而且聲稱它是一個星團. 這個結論日後被許許多多天文學家持續研究, 有人說是互相無關的恆星群, 也有人信誓旦旦說是古老的疏散星團, 這個爭論甚至到 2000 年都還沒停止, 一直到 2002 年的光譜研究發現那四顆星與我們的距離差異不小, 近而確認 M73 的確只是一組恆星群目標 (Asterism).


M72 幾乎跟 M73 同個視野, 2 度視野目鏡... ㄜ, 可能兩個都看不見, 因為通常 2 度視野目鏡倍率都不夠, 而且超暗, 可能當時角度已低, 我幾乎是用 avert vision 才看到, 雖然看到後就清楚很多, 但是真的沒料到這麼難看見. M72 與前面那顆 M30 剛好顛倒, 是組鬆散的球狀星團, 在梅西爾目錄裏只有 5 顆球狀星團比它鬆散, M55, M71, M56, M68, M107.


 M72 看起來白白的, 不像其它球狀星團這麼昏黃, 有研究說其實它算年輕, 星團裏面居然還有年輕的藍巨星呢.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仙后座的兩個梅西爾疏散星團 M52, M103

入秋之後仙后座早早就高掛北天, 這裏充滿有趣的目標, 包括梅西爾列表裏的兩個疏散星團 M52 與 M103.

前文 提過, 不少論壇討論 "有趣" 與 "不有趣" 的梅西爾目標裏, M29 與 M103 經常是 "不有趣" 清單裏的熟臉孔, 這次畫完後我得幫 M103 說兩句公道話... 口徑大一點, 倍率高一點, M103 是個相當精緻可愛的星團.


如果以前看過, 或經驗天份都不錯的同好, 在平地以雙筒或尋星鏡應該都可以抓到而且充分懷疑它就是一個深空目標, 低倍率下 M103 小小霧霧的, 如果你沒來過這邊, 但又對 DSO 的經驗不錯, 一不小心反而可能會抓錯, 抓到亮度差不多的 NGC 663.

低倍下的 M103 星點少到令人懷疑它真的是疏散星團嗎? 當然現在天文學家們分析這群星星的自行 (proper motion) 現象後發現的確都往同個方向移動, 進而確認是同一星團的成員, 而且我看資料到 2003 年確認至少有 172 顆星, 原因可能是這個疏散星團離我們實在太遠了, 有說 8000 光年也有說更遠 9000 光年遠. 一般疏散星團很明顯的像 M44, M45, M7 離我們只有幾百光年, 遠一點的像在御夫那邊 M36, 37, 38 也是 4000 多光年遠, 老了漂流到旋臂外的 M11 大約 6000 光年遠左右, 連球狀星團比較靠近的 M4 也只有 7200 光年遠... 不過 M4 是特例啦, 通常球狀星團距離我們都超遠的, 大約有 2, 3 萬光年遠.

倍率稍微拉高以後, M103 最顯眼的就三顆亮星, 夾在中央那顆鮮橘色, 看過一次就不會忘了. 素描裏三顆裏最下方那顆亮星是個多星系統 struve 131, 它倒不是 M103 中的一份子. 我用雙目視 140 倍放大看, 視野約滿月一半多一點的 0.3 度, 看起來還真像小號的北斗七星感覺, 倍率再拉高星點會出現得越來越多, 誰說它無趣呢?


至於另一個疏散星團 M52 就大多了... ㄜ, 至少比 M103 大一倍啦, 跟 M36 大小差不多, 但是如果想隨便拿隻小雙筒從仙后 alpha 到 beta 連線延伸一倍左右就撈到... 可要睜大眼睛, 它沒 M36 這麼亮, 而且混在銀河裏, 所以很容易錯過.


有老外同好稱它為 "鹽與胡椒" 星團, 其實有點道理, 大大小小粒粒分明, 不是那麼一致, 頗有餐廳裡看見調味玻璃罐裡 "鹽與胡椒" 的味道. M52 據推測是漂在我們這條獵戶旋臂與下一條的英仙旋臂之間, 旁邊還有一個冷門的 CZ43 也可以挑戰看看.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細看仙女座大星系相關 -- NGC 206, NGC 185, NGC 147, G1

觀星最大的樂趣 (對我而言啦...) 其中之一就是挑戰不可能的目標, 成敗倒是其次, 那種煎熬的過程, 高低潮起伏, 不甘心又硬要拼的心情, 想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 這四個目標都算, NGC 206 與 NGC 185 比較有進展, NGC 147 與 G1 看起來還路途遙遠, 不管如何還是要繼續奮鬥啦.

NGC 206 有不少同好宣稱不難, 80mm, 100mm... 成功的報告不勝枚舉, 這點讓我相當懷疑, 他們真的有看對嗎?

M32 是我找 NGC 206 的出發站, M32 兩旁一邊是顆頗亮 (7.0 等) 星星, 另一側是兩顆 9.2, 9.4 等亮的星星, 有它們的指引就好辦多了, 其對面有組我想像成 "沒翅膀的蜻蜓" 星組都是 9 點多等, "蜻蜓" 往 M32 回推, 前有一組三顆 10~11 等的星串, 以下圖而言, 三連星最上面那顆的旁邊有兩顆更暗的星星, 最下面那顆左側似乎就是目標 NGC 206, 其上下可能是旋臂間的暗帶, 因為跟我看暗星雲的感覺很像, 有點像黑色橡皮擦擦掉有星點的背景感覺.



為什麼我會懷疑別人的觀測報告? 因為我發現, 如果視野裏有很多剛好在你鏡子極限星等邊緣的星星, 聚在一起, 又小, 就很容易誤判成其它天體目標, 比如說像 NGC 206 這種恆星雲, 或OB星協, 並不是你看習慣的 GC, OC, 星雲... 等 DSO 型態.

隔天我又做了仔細的觀察, 這次更變態, 用 XW 3.5mm 直接上到 280X 觀察, 出瞳徑已到 0.5mm 極限邊緣. 在上次以為觀察到 NGC 206 的相同位置我找到了兩顆 13.5 與 13.8 的暗星, 所以啦, 上次以為是 NGC 206 的其實只是兩顆暗星在可視邊緣中閃爍罷了, 而這次我又覺得 13.5 等那顆星外側 "應該" 就是 NGC 206, 誰知道? 也許下次上山有機會驗證一下.

另一個奇異之處是這樣的, 我看高橋官網, TOA 150 的極限星等是 12.7, u-210 的是 13.4, 那麼憑什麼我用 140 可以看到 13.8? 雖然我不知道口徑與極限星等的計算關係是怎樣啦, 不過我再三看與畫下來, 非常確定那兩顆星的存在不會錯.


當然我也嘗試去抓, 據說是銀河系所在的本地星系群裏, 最大最亮的一個球狀星團, 位於 M31 內的 G1, 13.8 等. 我跟著電子星圖一路走走走... 終於走到 G1 應該的位置, 不過看不見, 所以也沒畫了, 最多就 G1 附近 12 點多等的暗星... 這又讓我懷疑起來, 140 真能看到 13.8 等嗎? 不過我是很肯定至少絕對不只 TOA 150 規格所列的 12.7 等啦.


離開 M31, 還有兩個名氣不小同屬 M31 伴星系的矮星系 M185 與 M147 值得挑戰, 找法就不贅述了, M185 在 Avert Vision 可以察覺, M147 就真的沒辦法了, 看來要找一天上高山, 連同那個看得要死卻看不到的 NGC 891 一起解決一下.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粗看仙女座大星系 -- M31, M32, M110

雖然自己大部份的星系觀測經驗都是以失望收場,甚至很多還在尋星階段就提前下課,不過在這個季節倒有個絕佳星系目標高懸夜空,那就是梅西爾編號第 31, 鼎鼎大名的仙女座大星系. M31 還有一層特殊意義, 因為它是我第一個 DSO. 想當年扛著信達小 DOB, 因為高度不夠, 還要帶一張凳子放望遠鏡, 夜夜跑到附近的菜園跟蚊子搏鬥就為了找到 M31, 每次成功撈到都高興得不得了.

所以啦, 這麼大一個目標, 如果以梅西爾比賽 "找到就好" 的態度到此一遊就太可惜了, 況且... 我要承認, 到目前為止我還真沒找到過 M110 呢, 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看到霧霧一坨 M31 後就 "覺得" 應該找到 M32 與 M110 了, 反正一定在同一視野內, 管它的.

而現在自己最大的困擾卻變成 "看太多", 所以不敢畫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畫. 5.5" 折射鏡掛上低倍廣角的雙目視, 彷彿翱翔在一個星系上方, 可以看見星系旋臂之間的暗帶, 就算明亮區域也有一絲一絲的條狀星塵黑縷劃過星系盤面, 如果此景佔滿目鏡視野, 真的可以說是鉅力萬鈞, 讓目光久久無法移開, 甚至一股崇敬感壟罩心頭, 連想要動手畫它都害怕一不小心會褻瀆了它.

不過為了集滿 110 張素描還是硬著頭皮畫了, 這張畫得還是很草率, 主要只是為了把 M32 與 M110 一起畫進來, 旋臂的間隙暗帶區我只能比較明顯的分出一條, 在畫面右上方那區, 不過無法精確把間隙寬度比例畫對, 而左下邊中間好像多一坨雲氣, 那是不知道怎樣畫錯的? 其實沒有. M110 也應該比素描上表達的暗.


整體而言, M31 大概是比我們的銀河系大了近一倍, 兩者都是所謂 "本地星系團" 中大傢伙, 而且互相以每秒 300 公里的速度接近, 預估再過 3~50 億年左右就會撞在一起.

M31 跟銀河系長相差很多, 我看書上說的, 再 Google 一堆相片比對, 銀河系的核心是長條棒狀而 M31 是橢圓型, 且跟活躍的銀河系核心完全顛倒, 它不太會孵出新恆星; 銀河系至少有兩條很明顯的旋臂裡面綴滿養育新恆星的環境, 而 M31 看不出旋臂, 但在先進的遠紅外線相片呈現一 "圈" 明顯的新恆星誕生區, 好像就叫做 Ring of Fire, 對著相片看起來還真是寫實.

圖是 NASA 的

如果再深究一些核心部分, 我們知道銀河系核心有一個大約是 420 萬太陽質量的超級大黑洞, 但是 M31 中央黑洞可能高達一億太陽質量 (M87 的中央黑洞是更可怕的 10 億太陽質量). 科學家們推測 M31 年輕時的前 20 億年可能燒太兇了, 把庫存能量都消耗得差不多才變成今日的模樣. 而且 M31 核心可能還分成兩大部分, 我們看得見很亮的核心並不是黑洞所在位置, 黑洞在旁邊, 而很亮那塊可能是繞著黑洞運轉的密集恆星區.

前面談到在本地星系團中 M31 與銀河系是老大與老二, 而且各自有其它星系小弟伴隨左右. 以銀河系而言, 我們最熟知的就是大小麥哲倫雲... 不過大部分新說法是大小麥哲倫雲都是路過被吸收, 而非原生歃血為盟的兄弟, 像 1994 年才發現的人馬座矮橢圓球星系才是. 這又要提到雜誌看到所謂的星際間潮汐力現象了, 反正這個人馬座矮橢圓星系繞著老大轉, 轉得太近時被銀河核心強大的潮汐力拉扯之下, 本身自己不少成員不斷被吸往並融合於大銀河系間, 像位於射手茶壺底座三顆球狀星團其中之一的 M54, 推測就是屬於人馬座矮橢圓星系的成員喔, 潮汐拖拉之下呈現環狀的星際物體散布現象, 看起來超科幻的.


幹嘛提到這些? 因為位於 M31 盤面上不遠處的 M32 也是, 但是 M32 對老大造成的影響更大, 據推測, M32 曾多次撞擊甚或穿透過 M31, 也就是這撞擊波的推擠也許破壞了原始旋臂結構, 形成前面提到的 Ring of Fire. 科學家藉分析人馬座矮橢圓星系被吸往銀河系部分的成份, 再比對 Ring of Fire 成分, 可以證實這個推測.

至於 M32 的觀測沒問題啦, 雙筒鏡或尋星鏡可能會把它當作星點, 不過倍率稍微大一些就不可能搞錯. 由於它夠亮, 所以可以盡情的把倍率操上去. M32 已經是一個年老的矮星系, 橢圓星系, 多是年老的黃或紅恆星, 內部幾無雲氣, 也沒恆星形成條件. 下圖是用 XW 5mm, 196 倍放大的景象, 不難看出核心較亮, 外圍較暗的情景.


再來就是這次一定要達成的目標 M110 了.
M110 跟 M32 一樣都是橢圓星系的矮星系, 也是 M31 的伴星系, 我跟著電子星圖一步一步走到它應該在的位置, "偶爾一瞥" 會出現極為淡薄的白影晃過, 比如說... 失焦對焦的瞬間, 視野晃動的瞬間, 目鏡倍率更換的瞬間... 但就是無法穩穩抓到, 此時恰當倍率的變焦目鏡就大有幫助了, 以 Leica ASPH 這顆 Zoom 上上下下終於讓 M110 的輪廓越來越清晰, 直到不需 Avert vision 都能清楚看見, 甚至還能很明確的發現其形狀是橢圓形, 而且微微可發現核心. 看深空常常就這樣, 一旦看到過, 後來再用什麼鬼目鏡都看得到. 隔天我用 35mm 可以看到, 24mm 也可以, 不要說隨便都看得到啦, 但真的變不難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