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從來沒考慮過變焦目鏡, 因為從我簡單頭腦裡的簡單想法是... 天下豈有馬好又不用吃草之理? 萬事萬物能精其一項就很了不起了. 一支目鏡又要能變焦, 又想在每個焦段出人頭地, 哪有這麼好的事?
但是, 無法否認 Zoom 的確有其迷人魅力.
首先它很方便, 如果不論品質的話, "本質上" 它是以一當十, 出門在外可以少帶好幾隻目鏡;
其二, 不需要 "變換" 目鏡的動作, 盡管這個動作只是再簡單不過的 "拿下--換一個--放上" 而已, 不過若能簡化成 "轉一下" 這樣一個動作就好... 當身處黑暗中屏息觀察, 一眨眼就失之千里的關鍵時刻裏, 這可是相當可貴的流程簡化呢;
第三, 觀察陌生目標時, 最令人扼腕的情境之一就是, 差 "中間" 那個目鏡, 比如說有 5 有 7, 但都差那麼一點, 不是太多就是太少, 口袋獨缺 6mm 時, 就只能仰天長嘆了... 當然亂買目鏡如我者是比較少碰到類似情況啦, 不過... 還是發生不少次類似經驗.
最後問題就只剩一個, "萬能" 的 Zoom 在哪裡?
嗯, 這段時間的確在物色一支好貨, 8.9mm ~ 17.8mm 的 Zoom (目前還在 waiting list), 而且也已經賭下去了. 這樣的話, 再加上一個頂級巴羅, 未來包包裡只要有三支就夠, 一支長焦的 Pan 35mm 尋找目標做大視野大出瞳, 一支中焦段 Zoom 細攻各深空目標, 再一隻巴羅對付行星月面... 哇~ 完全實現幻想裡的簡便觀星夢.
找啊找的... 頂級巴羅還真是貴啊, TMB 1.8ED, Zeiss Abbe 2X... 通通很貴, 而且不一定買得到, 而且最礙眼的是已經大一號的 Zoom 再疊上巴羅之後, 整體又醜又長又不平衡, 看起來也非很好的組合, 但是如果不用巴羅的話, 那行星月面怎麼辦? 換個角度想想... 換個行星 Zoom 來應付行星月面, 那不就不需要巴羅了嗎? 就是這樣, 最後找上今天主角, TeleVue Nagler Planetary Zoom, 這個年頭敢掛 "Planetary" 的字號可要有三兩三喔, 尤其是 TeleVue, 而且老闆還賜上自己的大名 Nagler 鑲框其上.
不久... 東西收到了, 真是小巧可愛
收起來 (6mm) 時比星巴克隨行卡還矮一截 |
昨晚露出一些星星, 迫不及待就帶上樓, 想跟自己手上一些 "行星" 目鏡比較比較, 看看是否真有一爭長短的實力. 如何比較? 坦白說方法還蠻土的, 只是東拼西湊別人的經驗而已.
我的計畫是這樣:
(1) 比色差, 因為顏色還蠻好分辨的;
(2) 比耀光 (還是應該說 雜光, 內反射光...?), 做法是把亮星移到視野 "外面邊緣", 觀察是否有光芒出現, 因為這可能導因於目鏡內部的消光, 內反射抑制... 沒做好的結果;
(3) 比對比, 觀察土星與火星的細節;
(4) 比銳利, 觀察很密的球狀星團, 數數看能分解出的星點數量; 還有測試密接的雙星, 觀察其 Airy Pattern 品質;
(5) 比透光度, 比較星雲或星團細節;
(6) 找能夠占滿視野的疏散星團, 看整體視場, 看場曲, 畸變, 像散差的程度... 這麼貴的東西應該不用比彗差或球差吧?
因為明天有好朋友約早球, 天一亮就要爬起床, 所以不能混太晚, 因此 (6) 還沒比. (2) 是用火星; (4) 用 M4, 因為 M4 星點比較好拆; 另外還有織女旁邊的雙雙星; (5) 還是用 M4, 因為雲很多找不到適合目標. 鏡子是小三, FC-76DC; 天頂鏡用 1.25" TeleVue 增強鍍鋁型那支.
目鏡比較搭配用的天頂鏡 |
先比 6mm, 對手是高橋 Abbe 6mm. (95 倍放大, 出瞳徑: 0.8mm)
之前覺得 Tak 的 Abbe OR 色調已經夠暖了, 沒想到 TV 比它更暖, 不過 TV 目鏡色調一向是暖洋洋的.
以火星而言, 色差嚴重程度從低到高以 1-5 來表示: Tak=3, TV < 1; 耀光嚴重程度同樣從低到高以 1-5 來表示: Tak=3, TV=1; 用 Tak 在火星剛好離開目鏡視野時, 可以清楚看見有一條光束從邊緣延伸快到中心點, 而 TV 只有在火星隱藏的邊緣有微微小扇形的光餘暉.
在看土星時, 相當明顯 TV 比 Tak 銳利, TV 裡的土星不管是環或球面, 其邊緣線條有如刀切過般銳利; Tak 則有一點點糊掉, 如果銳利度是 5 分最高的話, TV=5; Tak=4; 在土星上兩者都無色差, 同樣=0.
在看 M4 時, TV 明顯分離出星點, Tak 居然糊掉, 連 M4 本體都分得不清不楚, 勝負立判就不給分數了... 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懶啦. 在分天琴雙雙星時, 兩者都只能分出一組, TV 的 Airy Pattern 稍稍漂亮些, 不過差異不大, 奇怪的是 TV 總是較安定, Tak 就是會小小的蠕動?
這個焦段, 肯定 TV NPZ 可以取代 Tak Abbe OR 沒問題.
TV Nagler Planetary Zoom 3-6mm vs Takahashi Abbe OR 6mm |
下個焦段是 5mm, 此時的對手可強了, Pentax XO 5 與 XW 5 (114 倍放大, 出瞳徑: 0.67mm)
先是火星, 色差方面與上面同樣標準, XO < 1, XW < 1, TV = 2; 沒錯, 5mm 時 TV Zoon 出現色差了, 而且在其它目標同焦段 (5mm) 的測試也發現同樣結果. 在耀光方面同樣標準, TV=1, XO << 1, XW < 1; 三支都很好, 但是 XO 在這裡真是好得不像話, 簡直像把燈關掉的感覺, 無聲無息的就隱形了.
土星的話, 以銳利度而言同樣標準 TV=4.5, XO=4.5, XW=5, XW 無敵銳利, 若論對比也是一樣, XW5 的卡西尼縫已經足以辨識. 土星的色差 XO 與 XW 都 = 0, 而 TV=1.
M4 三支都能清楚辨識, 星點也都能解開, 數數看誰解比較多顆? XW > XO > TV, XW 跟 XO 差不多, 不過 XW 有高眼罩的優勢, 不易受到外界雜光影響所以可辨識出更多顆.
5mm 是拆天琴雙雙星最甜蜜的焦段, XW 分得最漂亮, 又清晰又穩定; XO 與 TV 的分解結果也差不多好, 不過還差一點點, 而且 TV 還帶點顏色.
不曉得別人試的結果是不是相同? 也許 5mm 就是 TV NPZ 的罩門, 能取代 Pentax 的戰將們嗎? 應該不行, 但是還堪用啦.
由左至右: TV NPZ, XO, XW |
接下來是 4mm, 對手是來自 Fujiyama 的 HD-OR (143 倍放大, 出瞳徑: 0.53mm)
在火星的測試裏, Fuji 的耀光是最最嚴重的, 不僅有長長一條光芒, 還很亮, 所以嚴重程度我給 4 分, TV=1. 色差部分 TV 變好了, 嚴重程度 TV=1, Fuji=1, 同分. 在土星上, 兩者皆無色差出現, TV 的銳利度驚人, 我給 5 分, Fuji 是 4分. 這個焦段我已經放棄 M4 了, 行星目鏡耶, 拿來看深空幹嘛, 哈哈~ 至於天琴雙雙星此時 Airy Pattern 沒那麼銳利清晰了, 不過剛剛 TV 在 5mm 出現的顏色不見了, 重新回到無色差狀態.
能取代 Fuji 嗎? 當然沒問題, 而且人家有 10mm 的視眼距, 還有眼罩, Fuji... 你有嗎?
TV NPZ vs Fujiyama HD-OR |
最後是 3mm 的戰場, 不過沒有相同份量的對手, 只好派出 Pentax XW 3.5mm (163/190 倍放大, 出瞳徑: 0.47mm/0.4mm), 0.4mm~~ 應該是這支鏡子的極限了.
火星色差兩隻都有一點點, TV=1 XW 也是 1. 但在耀光的比較, TV 還小勝 XW 一點, 不過這不太公平, 因為小歸小, 3.5 的出瞳還是比 3mm 的出瞳大那麼一滴滴, 亮一滴滴. 看土星時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在這麼小的出瞳徑下, 兩支都如此銳利, 邊線沒糊掉, 卡西尼縫糊糊的切在外環, 球體盤面上的深淺可分 (火星的極冠與地形也可分辨), 都給 5 分好了, 也都無色差. 天琴雙雙星都能穩穩拆開, 儘管 Airy Pattern 都有點糊... 應該說蠻糊的, 不過就是能清楚拆開.
TV NPZ 3mm 沒對手, 儘管 XW 3.5mm 比較優, 畢竟焦段不同, 這就是產品區隔的重要性, 哈~
TV NPZ vs XW 3.5mm |
測試還蠻好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