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Jupiter, Mars
主鏡: TEC140 / T-Mount; FC-76DC / DM4
Seeing: 3~4 (Average ~ Below Average); Transparency: 4 (Below Average); SQM: 18.49/18.76
難得有星空的春夜總還是佈著一層薄霧, 更糟的... 不知道是不是這層薄霧造成低空人工光的漫射? 整片夜空品質糟透了, 人工光害密集處更顯糟糕, 西邊 (竹北新竹方向), 北二高方向一片白/黃茫茫, 只能望著有豐富星系的春天流口水了... 還好宇宙之大無窮無盡, 沒有星系還有許多美麗的雙星, 然而今年一個新目標深深吸引著我, 這個新歡就是每 26 個月就會運行到以地球在中間, 與太陽分在相反兩邊並接近我們一次的戰神火星.
對於火星, 自己當然還只是幼稚園程度, 不過也正因此多了解一些後, 就像踏進糖果屋的小孩般興奮不已, 每到入夜就巴望著這顆迷人橘紅的小圓球東昇, 並衷心祈禱不要被雲蓋掉. 新歡之所以成為新歡, 除了新鮮感以外它也不太煩你, 揮之即來呼之即去, 不用苦等 Dark Adaption, 也不用苦挑無雲無光害的夜晚; 它也像你, 有如此多雷同之處, 就連迴旋一圈從白天到黑夜也是, 24小時37分鐘... 看著它就像看著你的過去, 或是未來, 而且它不待甜至煩膩就退回只能遠觀的距離, 你只能掛在心裡, 一遍又一遍的等它... 回到現實吧... ^^".
許多行星觀測老手每到兩年一次的火星祭, 紛紛丟下手上其它觀測計劃, 滿心期待這次接近又會帶來什麼驚奇在這與地球如此相似且同時充滿神秘與希望的星球.
裝備架好時木星大紅斑剛好現身, seeing 比前幾天差, 不過形狀, 顏色, 層次看起來都沒問題, 160X 下就足夠欣賞, 看來木星的日子已經不多啦, byebye Jupiter... 方向迴轉 180度 對準火星, 亮得有點耀眼, 今天會比較一下 Baader 行星光害濾鏡的效果, 有人說這隻濾鏡看火星效果不賴, 到底不賴在哪? 我知道有不同顏色的火星濾鏡專攻雲氣與極冠, 不過如果 seeing 不佳, 什麼鏡也一樣啦.
Seeing 也是少有人感興趣的科目, 不過最近自己倒也有點不同的體驗, seeing 就算爛也別輕易放棄, 要有耐心等待, 經常會有機會可以等到那麼短暫的一小段超平靜氣流, 你以為只是一小坨的橘球突然寬衣解帶, 凹凸有致一覽無遺, 所有等待的苦悶隨風而逝, 一切辛苦都變值得. 我看書上說 Seeing 是一塊一塊不同溫度, 流速... 的氣體區塊們綜合起來的視覺呈現, 這些區塊大小基本上大約在 100mm ~ 150mm 之間, 密度性質都不同, 折射率當然也不同, 瞄準目標的光路上佈滿不同的區塊無疑會影響觀測品質, 至於影響程度大略可依望遠鏡口徑大中小區分, 如果是小鏡, 區塊大於其口徑, 視野內星點的 airy disk 晃動不已, 但基本上艾利盤面還在, 如果目標是行星, 不良的 seeing 讓整個行星盤面晃動不已, 不過並不影響其解析力. 如果是中型主鏡, 口徑大於區塊, 所以視野內可能有多個區塊的部份, 不同的區塊晃動讓各星點 airy disk 彼此重疊交錯, 進而摧毀艾利盤面結構, 行星盤面模糊跳動, 連帶分解力也下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觀測者在 seeing 差時寧可用小鏡的原因, 但別忘了小鏡的分解力有限, 口徑縮小, seeing 的影響雖然變小, 但是分解力也同時降低, 所以也不是萬靈丹喔. 大型望遠鏡的視野可同時裝下許多區塊, 此時關鍵已不在 airy disk, 而是所謂的 seeing disk 了... 小鏡, 中鏡有經驗過, 相當同意這個觀點, 大型望遠鏡沒看過就不敢亂講.
火星目前(3/22, 23)的大小已經接近 14 秒角, 預計到 4/8 會到 15.1 秒角, 這個大小就算用 3" 小折 100X 以上也足夠認出南北兩個極冠. 火星的北半球正進入夏天, 北極冠的冰帽會逐漸縮小並露出許多有趣的地形, 比如說看似圍繞 NPC (北極帽: North Polar Cap) 一圈的黑圈圈, 這個特徵由幾次有做素描的觀察經驗裏不難發現, 用 3" 小折 146X (Abbe OR 9mm, Binotron-27 with 2.3X OCS) 可以清楚看見黑色環狀, 220X (Abbe OR 6mm, Binotron-27 with 2.3X OCS) 黑環變寬, 但解析不出細節, 也環不到 360度, 大約 180~270 度之間. 這個黑環應該是原來被冰覆蓋其實顏色較深的北極高原, 解析度夠厲害的話, 也許有機會可以看見北極峽谷 (或稱博勒拉峽谷: Chasma Boreale)與深達一公里的 Rima Tenuis 呈鐮刀形或新月形的暗帶切入白色極冠... 這個我倒還沒有看見, 專家說 6" 鏡就有機會, 真的還假的?
底下相片南北相反, 那個黑圈圈與延續下去沒那麼黑的部分地區頗像這幾天目鏡看到的效果, 不過沒那麼明顯, 相片取自著名的業餘行星月面觀測網站: ALPO.
下面這張北方高原取自 WIKI, 可以看見像鐮刀一般砍入白帽的峽谷
夏天來臨, 北極冠的冰開始揮發昇華, 形成火星微薄大氣的一份子, 觀測者也有機會在赤道附近一窺其美, 大片的雲盤旋在塔爾西斯 (Tharsis) 與 亞馬遜 (Amazonis) 地區的火山側, 尤其晨間白茫茫的雲霧蔓延於塔爾西斯山群, 讓幾座著名的火山像奧林帕斯山(Olympus), 艾斯克雷爾斯山(Ascraeus), 帕弗尼斯山(Pavonis), 阿爾西亞山(Arsia) 呈現黑點被其對比顯現出來. 飄至南半球的白雲經常叢集於南部超大撞擊坑希臘撞擊盆地 (Hellas) 上空, 不小心很容易誤認為南極冠呢, 不過最近通常我觀測的時間(23~24)剛好是 Hellas 的另一邊. 下圖是很漂亮的飄雲圖, 看了真令人心嚮往而神馳呀...
除了極冠與雲以外, 沙塵暴也是火星觀測者津津樂道的目標. 沙塵暴在整個火星四處都可能發生, 偶爾還會有全球性的大風暴, 沙塵暴會以白色或黃色的面貌呈現, 如果發生在低反照率 (Albedo) 之處就相對容易辨識. 從歷史的統計紀錄看來, 沙塵暴較常發生在幾個平原地區: 希臘區 (Hella), 埃律西昂 (Elysium), 克里斯 (Chryse), 太陽湖 (Solis Lacus)... 這個太陽湖傳說是火星人的首都, 又稱為火星之眼, 因沙塵暴的關係而變幻莫測, 宣稱發現火星運河的天文學家羅威爾 (Pervical Lawrence Lowell) 就說火星所有運河的交會地就在此. 2005 年 10 月底一次大型沙塵暴發生在克里斯平原, 沙塵溢出晨曦灣 (Aurorae Sinus) 峽谷, 在高反照率的條件下讓業餘的望遠鏡都有機會可以看見著名的水手號峽谷 (Valles Marineris) 呢.
火星, 或其他行星月面觀察都會提到反照率 (Albedo), 火星的低反照率特徵地形其實經常在變動, 不過我覺得這已經屬於很高階需要持續長期觀測的專業範疇了... 至於我又看見什麼了呢?
這是 3/22 第一次嘗試畫火星, 其實很混亂, 參考性超低...
隔天再嘗試一次... 這次好多了, 很能確定的有 NPC 以及包圍它的黑圈, 黑圈以南有明顯倒三角形暗區, 我猜是阿基達利亞 (Acidalium) 海或平原? 再下面有另一塊暗區, 這片的邊界就不太容易界定, 我猜是 Erythraeum 海跟延伸至薩瑞南海 (Sirenum) 這一帶; 夾在這兩暗區中間有一條頗亮的帶狀, 我也用猜的是塔爾西斯 (Tharsis) 平原, 因為這條白帶上有些部分非常亮, 會不會就是前面講的雲呢? 哈哈~ 都是用猜的, 沒關係... 多看幾次, 不相信未來分不出一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