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2359, NGC2437/M46, SN 2014J/M82, Jupiter
主鏡: TEC140 / T-Mount
Seeing: 4~5 (Below Average ~ Poor); Transparency: 2 (Above Average); SQM (S:19.23 Top: 19.37 N: 18.34)
真開心, 2014 年一開始就可以架新鏡仰望星空, 而與過往經驗最大不同是... 一切都變大了喔... 但變大不只是換換短焦目鏡就行, 大還要大得夠清楚, 口徑要大, 光軸要準... 有很多方法都能達到目標, 各種器材都有其理論優越之處, 只怕自己沒有辦法施展開來而已. 那小鏡呢? 現在想想小鏡是最好的練習工具, 用小鏡克服困難的種種經驗, 必將得到甜美回報 ^^".
前幾天匆匆開完光, 今天再來體驗幾個 3" 鏡看得虛無飄渺的目標, 第一個就是位於 M46 的 NGC 2437. 通常尋星鏡會先認到 M47, 等看過多次之後, 大概就可以知道 M46 的位置... 也可以查覺得到... 不過 2 年前相同目鏡就算用 90mm 主鏡我還看不見 M46 呢, 不斷練習一定可以增進觀測能力. 不過 140mm 主鏡下 28X (Panoptic 35mm) 的 M46, 就算第一次看應該也不會認錯. 接下來直接上到 90X (Nagler T6 11mm), 竟就足以察覺到目標 NGC 2437 了 (SQM 19.23), 這是之前我用 200mm 牛反鏡做不到的... 與理論不符, 原因就是自己並無法把器材的能力全部榨出來, 總有一天我要好好再在反射鏡下功夫學習. 回頭試 41X (Panoptic 24mm), 有看到... 不過我想如果沒有剛剛 90X 的確認, 也許並沒那麼容易看見喔. 裝上濾鏡看看, O-III (Denkmeier) 沒問題, 目標穩穩在那裏, UHC (Denkmeier) 效果更好... 搭配的目鏡是 24mm (53X; OCS 1.3X), 用雙目視看, 整個行星狀星雲好大好清楚, 周圍外環比較明顯, 中空的.
然後移動一點, 目標是 NGC 2359. 這次也沒有用撈的, 老老實實從狗頭開始 hopping, 到達指標星附近先裝上 UHC, 28X (Panoptic 35mm) 可以察覺, 41X (Panoptic 24mm) 則相當明顯, 改 O-III 41X 比 UHC 優. O-III 90X (Nagler T6 11mm) 就遜掉了, 但是 90X 搭配 UHC 則是最佳組合. 拿掉濾鏡 90X ok, 不過我想應該要是相當有經驗的觀測者才能看見. 雙目視搭配 24mm (53X; OCS 1.3X) 整顆菱角超級大, 不過沒那麼好辨識. 140mm 主鏡下還會注意到一旁年輕的疏散星團 NGC 2374.
這兩個看完就轉到北邊找最近火熱的超新星, 編號 SN 2014J, 因為就在 M82 裡面所以也很有趣, 看資料說 11 等多, 本來是興趣缺缺, 不過實際看過之後覺得蠻亮的呀? 應該拿小支的來挑戰挑戰才對. 北邊光害較嚴重, SQM 是 18.34, 不過要在此區找到明亮如 M81/M82 的目標並不會太難, 但是 TEC 140 允許我把倍率上到 280X 還能看清楚細節並且素描, 這就很厲害了, 又大又清楚, 去年能看見較亮的星系核心就偷笑許久, 今年竟還能分出兩區較亮的核心細節. 最後我用 280X (XW 3.5mm) 與雙目視 116X (Nagler 11mm, OCS 1.3X) 畫圖.
左圖標錯了, 是 11mm 不是 24mm 喔.
對了, 開頭有看了一下木星, seeing 不佳所以細節有限, 不過正值 IO 凌越, 影子很清楚, 本體很難分辨. 好玩的是試著用 Nagler T6 2.5mm 操到 392 倍, 整個木星畫面白掉了, 少掉支支末末的細節, 不過南北赤道帶與 IO 投影反而更明顯的呈現, 這是為什麼呢?
喔... 還有拿回 TeleVue 的 Binovue, 與 T2 的 Baader 天頂菱鏡結合 1 倍對焦 OK 喔, 不過... Binovue 的故事還有一大篇, 而且還在發展中... 等所有的事告一段落再來記錄了.
今天終於有機會去看M82 的SN. 跟你的Sketch 比起來又更大更亮了.
回覆刪除真的⋯ 今晚再好好看看,星系星雲的感覺一直畫不出來,要翻一下書了
刪除期待寧視度佳的木星觀測心得,搬板凳.
回覆刪除對呀... 火星也來了, 現在有好多目標想重新看重新畫的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