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上山天氣不錯,一到鳶峰就碰到熱情的同好們,到處都充滿著歡笑;很快架完裝備等天黑,正在想該挑哪個目標做熱身時,就聽到小鍾建議 "Maffei 1"。我已經停了頗長一段時間沒看深空,因此定位好後還有點障礙認不出目標在哪呢! 小鍾倒是一下子就抓到,我可能花了 10 分鐘左右才比較進入情況。Maffei 1 外型看起來不太規則,中間 (應該是前景) 夾了不少星點,最後只欣賞一會兒,沒有畫下來。
真正動筆畫的第一組目標是 NGC 1 與 NGC 2,看起來不是很厲害的星系啦,不過能認出 NGC 這麼大一組目錄的頭兩號總覺得有些意義。以前畫過 1 號,但 2 號還是第一次:
2016 11-1, 11-2 連兩天畫 NGC 1,當時一定是第一天看得沒信心然後第二天再去補的:
當時關西屋頂天況好時 SQM 隨便都還有 19.3、19.5,真是讚! 現在已經不可能了。不過看這兩幅圖,認 1 號都認得要死不活的,2 號想都不用想。
隔了 3 年這次畫 1 號相當有信心,看起來連星系的核心都分得出來,2 號算有嗎? 當時也打了 2 個問號。
再過 1 年,這次用跟 WO 的 William 兄借的 FLT-132,其實 NGC 1 看多了之後已經越來越好認了。
又再過了 4 年,這次在高山用 40 公分主鏡:
![]() |
NGC 1, NGC 2 (406mm f/3.75 DOB; 292X) |
NGC 1 很簡單,目鏡對到位置就認出來了,其實 NGC 2 多幾秒也不難分辨出來;請小鍾來確認,他直說很清楚呀! 我覺得 NGC 2 的大小比我想像的大一些,但比剛剛開門熱身那個 Maffei 1 稍微暗一些。當時 18:44 左右天還沒全黑,SQM 讀數 20.8 而已,比一般天全黑時 21.5 左右還是差一些,而且鏡子可能太久沒用,水平軸轉起來卡卡的,低倍時還好,高倍時微調就很討厭了,影響整晚的觀測。
NGC 898 是之前看到雜誌另一篇的介紹,但忘了作者是誰了;文章大致在說 NGC 898 像是 NGC 891 的縮小迷你版,你要是爭氣點的話請努力去把它的裂縫找出來吧。
別說 "裂縫" 了,其實看完那篇文章後不知道去找 NGC 898 幾次了,根本連本體都看不到。
NGC 891 倒簡單,裂縫也容易,畢竟在高山上主鏡還是 40 公分嘛;當然也找小鍾來背書一下,他也說 NGC 891 的裂縫看得很清楚。
![]() |
NGC 898 (406mm f/3.75 DOB; 473X) |
回到 NGC 898,為了認裂縫,我把倍率拉到 473X,再高就要墊巴羅了。這次 NGC 898 當然有找到,南北向拉長的外型也沒問題,雲氣東側比較澎一點,但裂縫實在認不出來啊! 停在 "似有似無" 的程度而已,終究是沒認出裂縫啦。
看完星系後接下來是前一篇紀錄的那兩個反射星雲,最後則是挑戰 IC 349,七仙女 M45 中別名 Merope Nebula 的反射星雲 NGC 1435 裡的小小反射星雲,別名: Barnard's Merope Nebula:
![]() |
IC 349 (406mm f/3.75 DOB; 473X) |
花了很久時間認,因為越不確定就越不甘心...... 雖然最後靠 averted vision 才比較有信心一點,但我還是想當作 "有看到"。看到的樣子是這樣: 4 等亮星 Merope 當然是一圈光暈,再往外是 NGC 1435 的雲氣,這沒問題;內側那圈光暈在 averted vision 下 南側 稍微突出去,我認定突出去那塊就是 IC 349,當時沒有辦法把它跟主光暈分離開來,但 "凸出來" 是相當肯定的事實,我怎麼確認 "凸出來" 呢? 因為南側靠近 Merope 處有兩顆 14.X 等的星星,"凸出來" 則是朝向那兩顆星,這樣畫下來後與天文相片比較是一致的,至少方位上吻合。
好吧,最後的 "看到之信心指數" 很嚴格的列為 4~5/5,這樣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 還會繼續努力,直到把它分離出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