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幸的事 (小事) 發生了,有天畫圖畫到一半時 RST-135 開始 Bi - Bi... 叫,低頭一看,原來被自己的鳩尾夾具卡到!! 連忙先把鏡筒卸下再調整回安全的位置。隔天仔細檢查,機身已經被挖掉一小塊皮:
大致如上圖運動方向造成的,因為廠長跑去智利看日蝕了沒人好問,只好請教之前還不曾講過話的柚子老師,柚子老師是赤道儀專家又很熱心,他研究後要我把翻天頂的 limit 設到 5 度以內以策安全;仔細看看... 也對,機身這麼小,鳩尾夾具這麼大,就算我加了腳架增高柱也沒用,而且這支架台的扭力實在太強,卡到的瞬間就一定受傷,要是卡到手我看就完了。不然現在架 TEC 140 已經完全改用 RST-135,而且連重錘也懶得掛,300X 雙目視看木星調焦抖大約 1 秒,我是完全能接受啦:
RST-135 mount for TEC 140 without CW (EQ mode) |
為了好對極軸,還在拍賣場上找到這個小東西,相當好用,以目視的精度要求來說很足夠了!
畫了小紅斑,設備輕便,所以很快就能專注在觀察;那天畫得很悠閒,應該是今年看小紅斑看得最清楚的一次,還很仔細的畫完 NEB/SEB 與中央赤道區裏的細節;大的小的比過那麼多支,TEC 140 還是我看行星的最愛。
Oval BA (TEC 140, Tele Vue Bino Vue, 2X OCA, 7.5mm LE for 260X) |
還有今年第一次的土星:
Saturn (TEC 140, Tele Vue Bino Vue, 2X OCA, 5mm LE for 390X) |
A、B、C 環,繞完一整圈的卡西尼縫,球面上亮亮的赤道區,最明顯的北赤道帶,稍暗的北極區域,夾在 NPR 與 NEB 間的細紋... 大致該看到的都看得到。
不過既然赤道儀模式有卡到機身本體的風險,何不切到經緯儀模式? 反正不拍照。先拿小支的測一下比較保險:
RST-135 mount for CFF 92 without CW (AZ mode) |
RST-135 mount for CFF 92 without CW (AZ mode) |
AZ mode 的 Home 點鏡頭朝南方,我連一星都還沒校, GOTO 心宿二就已經 GO 到旁邊一點點了,好準;校個 3、4 顆星之後自動導入已經每次都能 GO 到視野中央。GOTO 真像毒藥,我多年手動尋星的好習慣一下就被引誘偷懶放棄。
CFF 92 適合作大視野,當然不能放過夏夜經典之一的東西面紗:
the Eastern Veil Nebula (CFF 92, 12.5mm Docter for 44X, Lumicon O-III) |
the Western Veil Nebula (CFF 92, 12.5mm Docter for 44X, Lumicon O-III) |
O-III 比 UHC 效果好,但希望不要每次蜻蜓點水輪廓畫一畫而已,下一步要好好分解面紗裏面的細節,想做這件事好幾年了,今年有機會完成嗎?
小支、短的沒問題,來試試長的,那支 TSA-120 被冷落好久了:
RST-135 mount for TSA-120 without CW (AZ mode) |
RST-135 mount for TSA-120 without CW (AZ mode) |
有缺點,AZ mode 比 EQ mode 抖,而且抖很多,EQ Mode 架 TEC 140 時都比這個 AZ Mode 的組合設定穩,會不會是沒加重錘作平衡的關係?
上面這些相片都有雲,沒錯... 真的是每晚都在搶那一點點天開的時間,拍器材照時都是已經起雲準備打包下樓前。
畫了 M24 裏面那顆行星狀星雲 NGC 6567,前幾晚用 10 公分雙筒看得很勉強。
NGC 6567 with/without O-III (TSA-120; 5mm XW for 180X; Lumicon O-III) |
NGC 6567 很小,泡在一堆星星裏超難認,要先知道它的位置,然後用 O-III 濾鏡讓他現形,這個手法用過很多次了,所以很快就搞定。
然後也畫了上次... 已經好幾年前了,在昆陽畫的有趣組合: 星團 NGC 6520,以及貼在星團旁邊的暗星雲 B86:
NGC 6520, B86 dark Nebula (TSA-120; 7mm XW for 128X) |
NGC 6520 很亮很好認,不過平地要看出圍繞星團週遭的背景密集星星有點吃力,對比差,也因此 B86 不像在山上看得這麼明顯。
除了 CFF 250CC 至今還沒勇氣擺上 RST-135 外,還有雙筒鏡沒上,改造一下 L 板試試看:
RST-135 mount for ZS-102 Matsumoto Binoscope with CW (AZ mode) |
RST-135 mount for ZS-102 Matsumoto Binoscope with CW (AZ mode) |
因為 L 架是臨時拼湊的,剛架上去時還怕怕的,不過提起勇氣接電操作後發現還蠻穩的說:
RST-135 mount for ZS-102 Matsumoto Binoscope with CW (AZ mode) |
RST-135 mount for ZS-102 Matsumoto Binoscope with CW (AZ mode) |
貼一下簡單操作的影片:
用這組 10 公分的松本雙筒畫了 M24 與 M25:
NGC 6567, B92, B93 in M24 (ZS-103 Matsumoto Binoscope, 20mm XW for 36X, 7.5mm LE -- 95X, 1000 OAKS LP2 UHC for NGC 6567) |
Messier 25 (ZS-103 Matsumoto Binoscope, 20mm XW for 36X) |
不過當時架台還是用 TTS-160:
那個臨時的 L 架太抖了,還是得做過穩一點的;架這組加上目鏡 12.5 kg 的松本雙筒,從鏡筒重心位置到 RST-135 不動點大約 20cm, 算起來大約要 25 牛頓-米 的扭力驅動,真不曉得它的馬達到底平均輸出扭力多大? 聽說很多攝影同好嫌它週期誤差太大,還好以我的需求完全不關心這點,只要好好背得住我所有的鏡子那就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了,專注在觀察與畫圖!!
昨晚先架了輕一點的 Kowa Highlander 實際試試看:
Field test: RST-135 mount for Kowa Highlander with CW (AZ mode) |
力矩太長,而且臨時試作的 L 架剛性也不足,調焦時有點抖,不過這些都還有改進的空間。同樣是雲多多的夜晚,天開哪一塊就只能看哪邊,所以目標選得很隨興:
南天高度很低的球狀星團 NGC 6723:
NGC 6723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TE-9 for 50X ) |
北天高度很高的疏散星團三合一 NGC 6871, Bi2, NGC 6883:
NGC 6871, Bi2, NGC 6883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TE-14 for 32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