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星用重量很輕的 85 度 32mm Masuyama,然後 Leica 變焦搭配巴羅從 4.4mm 作到 17.8mm;如果需要高倍再搭配 TOE 4mm、3.3mm、Vixen HR 2.4mm,這樣整個觀測所需倍率就夠完整了。
以前總嫌 Leica 變焦搭原廠 1.8X 巴羅切換麻煩而懶得在同一觀測 Session 切換使用,後來在論壇上看到有人很聰明的把兩者分別都先裝好 2" 規格接環以節省切換時的步驟 -- 馬上學起來! 其實很多人當初跟 APM 買這隻 Leica 變焦時都有附送的天文用標準 2" 轉接環,不過工、料都有點糟, 3 顆弱弱的固定用塑膠螺絲鎖也鎖不太緊,真的用力鎖緊,切換幾次後也應該很快就崩牙... 所以不少人都把這兩光的轉接環丟在一旁改跟羽毛原廠買為這顆 Leica 賞鳥鏡用的變焦目鏡特製的天文規格轉接環。APM 體質不佳的轉接環也許無法勝任目鏡本體,不過接輕巧的 1.8X Extender 沒問題,這樣裝或卸巴羅鏡簡單快速多了:
在這組輕裝組合出現前,通常我是依觀測當時使用的主鏡或環境選擇兩種組合的其中一種。扛出 DOB 或使用沒追蹤能力架台時,100 度大視野的 Ethos 組合就是最佳搭配:
為了輕量,尋星主要還是拿 32mm 的 Masuyama;然後是 21mm、10mm、6mm、4.7mm Ethos,搭配 2X AP 的 2" 巴羅鏡作高倍,全部用 2" 底座,夜晚使用才能快速切換。
在屋頂或光害較嚴重需要躲環境雜光,或當濕氣超重時,我會用另一組眼罩設計優良而且防水功能佳的 XW 系列:
40mm XW 尋星,20mm XW 接續,然後 7mm、5mm、3.5mm XW 加上高橋 1.25" 2X 巴羅作高倍。
另外還有雙筒或雙目專用目鏡,除了 32mm Masuyama 與 20mm XW 外其它有:
12.5mm Docter、11mm TV Plossl、7.5mm LE、5mm LE、3.3mm TOE、2.4mm Vixen HR,這些主要是雙目視裝置上看行星月面用的。
另外一盒是 Kowa Highlander 專用的 4 組目鏡:
趕快回到目標主題,先架好設備繼續測試這隻 12 公分鏡:
趁月亮還沒爬出來,移到南邊畫這個別名木星鬼魂的行星狀星雲 NGC 3242:
NGC 3242 -Ghost of Jupiter (TSA-120; 3.3mm TOE for 273X) |
赫歇爾父子都觀察過這顆有趣的行星狀星雲,1785 年 2 月 7 號由爸爸 威廉 先發現,40 幾年後兒子 約翰 跑到好望角做更仔細的觀察。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個行星狀星雲到底跟 "木星鬼魂" 有什麼關係? 我查到的資料是這樣說的: 一般目視情況可以看到兩層雲氣,內層大約 16" X 26";外層 40" X 35",因為外層大小跟木星差不多,而且外層雲氣看起來就像鬼魂般虛無飄渺,因此才有 "木星鬼魂" 這個別名;事實上內外層的更外層還有更大的泡泡包圍著,大概有 20.8 arcmin (1250"),超大。其實也有人叫它 "眼星雲" (Eye Nebula),因為跟老美新聞台的 CBS 那個大眼睛標誌很像。
這次我可能只用到 200X 就分辨出外層雲氣了,包圍著西北/東南向傾斜的內層雲氣,像火焰般晃動。對照以前畫的:
口徑夠但倍率不夠,對照當時的紀錄 (2016-3-03):
"...... 拿出超少在用 Plossl 55mm 來尋, 結果一眼就認出糊糊淺藍帶點綠色調的行星狀星雲, 大小還真有點像當時高掛獅子座的木星. 用到 193X (Doctor 12.5mm) 看, 半徑大約 4/5 內圓超亮, 仔細觀察好像有 2 或 3 個小亮塊在裏面漂動, 我猜應該是天文相片裏內環比較亮的兩端點因 seeing 不佳的關係在晃動. 而最外 1/5 是漸淡的核心外圍雲氣, 理論上再更外側還有更淡的一層, 核心的白矮星 12 等出頭, 應該都有機會看到, 可惜天況不佳, 沒機會......"
觀測有紀錄真好,可以對照著看真有趣!
既然來到長蛇附近,有個也有別名的星系可以試試看。NGC 3115 別名 "紡錘星系" 而且亮度有 9.2 等;北天也有個 "紡錘星系",就是 M102 (NGC 5866),可能看起來肚子胖胖兩頭尖尖就容易被叫 "紡錘" 吧?
NGC 3115 -- Spindle Galaxy (TSA-120; 4mm TOE for 225X) |
蠻簡單就能看到,星系傾斜方向與東南側有兩顆星的連線方向差不多,"紡錘" 小小隻的,要到高山低光害區才會變大。同樣找一下之前畫的來比較:
還有一組看起來有點小小雙星團味道的目標,整個冬天都想看然後都忘了看...
NGC 2383; NGC 2384 (TSA-120; Leica ASPH Vario + 1.8X Extender for 205X) |
之前屋頂上用 92mm 畫過 "半" 次,因為畫沒多久就被雲蓋掉了;其實真的沒那麼簡單,大部份成員都是 11 ~ 12 等多,連 12 公分鏡也找不到 10 顆以上,算是目視上很貧乏的雙星團了。靠西側的是 NGC 2383,星點比較多但多暗暗的,東側的 NGC 2384 雖然星點較少但比較多亮星;NGC 2383 的年紀可能有 2 億年,而 NGC 2383 大約只有 8 百萬年,因此兩者不可能是同一塊分子雲誕生的兄弟姊妹。
隔幾天月亮長更大了,看起來只能拆拆雙星,不過大致畫一下 M44 還沒什麼問題:
STF 1254 in Messier 44 (TSA-120; Leica ASPH Vario for 50X ~ 100X) |
STF 這組多星的 A、B、C、D 低倍就能認出,B 星 10.4 等可能要認真找一下,E 星 12.5 等如果月光太亮或口徑太小就不容易看到,這次我沒找到 E 有點小失望。
之前 Mewlon-210 拆的,星點好鈍喔,拆雙星還是折射鏡漂亮!
說到巨蟹座範圍內雙星一定要提 Zeta 星;巨蟹 Zeta 星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月光下拆 1 arcsec 左右的密接雙星也頗有挑戰性:
STF 1196 (TSA-120; 2.4mm Vixen HR for 375X) |
可能 Seeing 比較好,其實 200X 左右就分得出相距僅 1.1 arcsec 的 AB 星了,拉到 375X 兩顆星點幾乎可以完全分開。也貼一下以前拆的:
隔兩天滿月,毫無意外天空一定開,既然 TSA-120 都拆到 1.1 arcsec;TEC-140 一定要來拆 1 arcsec 以下才說得過去,還好我的 SkySafari 累積不少清單,有一半以上都是為了天況不佳或明月高高掛時使用的 ^^":
第一組勉強小於 1 arcsec -- 0.994 arcsec,熱熱身:
STF 1338AB (TEC 140; 3.3mm TOE for 297X) |
尋星尋到差點吐血,月光太亮我得從雙子 Castor 或 獅子 Algieba 出發,因為裸視連獅子頭的 epsilon 星都看不到;這組還好,245X (4mm TOE) 就能分開了,297X (3.3mm TOE) 分得很漂亮,也不用考驗什麼個人的道斯極限。
下一組就比較難了,也可能小犬位置已沒那麼天頂,受氣流影響較大:
STF 1126 (TEC 140; 2.4mm Vixen HR for 408X) |
比較大顆一點點的 A 星明顯藍白色,B 星小一些帶白橘色,兩顆連在一起長得像 " 8 " 一樣,297X (3.3mm TOE) 可以認出來,但 407X (2.4mm Vixen HR) 比較有信心。我只能查到這組雙星合起來算 "A0" 型星,所以偏藍白是有可能的,但兩顆各別為哪一型? 怎麼樣也查不到... 幹嘛要查這個? 因為多少可以用資料判斷恆星目視的顏色,這樣才有可能知道我看的顏色到底對不對? 不會是色差... 當然不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