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每次看都不太一樣的藍雪球 NGC 7662

位在大飛馬的肚子下方,夾在仙女伸出的手與小蜥蜴中間的 NGC 7662 有個暱稱叫 "藍雪球" 星雲,這個目標一直是我在月光下少數能撿來欣賞的深空目標之一。


比如說,這是 15X 56mm 雙筒鏡看的:






這也是雙筒看的,松本正像 71mm 雙筒,當時正是滿月:






這是 4 吋鏡作到 200X 出頭畫的:





這是前幾天用 6 公分小鏡加雙目視裝置看的:


NGC 7662 (FOA-60Q; Baader Mark V + 5mm LE for 180X)


不管是雙筒還是單筒、6 公分、7 公分,還是 10 公分看,藍雪球看起來的形狀大致都是類似的圓形、環狀,環上的雲氣分佈並不均勻,而且每次看到的面貌還不太一樣,比如說這次看到的是東北方雲氣較濃,西南方較淡;4 吋鏡那次是東北與西北側濃,西北西側淡;松本雙筒看的那次則是西北側濃而東北東方淡;15X 56mm 雙筒因為倍率太低看不出來... 天文相片看到雲氣較濃的方向是東北東、南南西,而西北側雲氣淡。至於顏色大多是有點髒的藍白色,有時帶點綠色,有時是灰色,總之每次看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差異。


維基百科裏的藍雪球相片:


圖是維基百科的


圖是維基百科的


天文相片裏的藍雪球除了整體散發美麗的淺藍色外,核心有一圈比較亮像 "C" 形狀的內環,"C" 的缺口在西北側,高倍目視可能會像長方形。內環被另一圈較淡的雲氣環繞,仔細看相片會發現這圈外圍雲氣有一些較亮的斑塊,而且位於雲氣範圍的邊界處,這個 "斑塊" 叫作: "FLIERs",全名是 "Fast Low-Ionization Emission Regions",維基百科翻譯成 "快速 低-電流 輻射 區"。


為什麼會查到這個名詞? 因為前幾天用 6 公分小鏡看半天,居然在就在我畫的星雲圈圈右上方 (東南側) 看到另一小小圈的雲氣,我還以為看錯了什麼? 不過當時怎麼看都有那個小小雲氣穩定出現在東南方呀? 後來翻書才找到這個 "FLIER" -- 雖然它還是一個謎,一般人直覺想會說是不是中央那顆爆掉的白矮星噴發出來的渣渣,高速超越其它向外擴展的雲氣推擠堆疊而成的現象? 不過經過分析這個 "斑塊" 的尾波方向發現,其實它前進的方向反而是朝內,或者根本也不是什麼噴發出來的渣渣,而是常態圍繞在那邊的物質? 所以,我看到的到底是不是 FLIER? 或者說另外一個問題... FLIER 到底看得到嗎?


應該看得到,比如說同樣是簡單目標別名土星星雲的 NGC 7009:


圖是維基百科的

每次看它像是土星環拉長的兩端亮點,應該就是 FLIERs 吧? 看得到呀! 還有別名眨眼星雲的 NGC 6826 也有... 雖然之前不曾認真看過:


圖是維基百科的


除了 FLIER 之謎外,藍雪球還有個眾說紛紜的東西,就是它那顆爆掉的中央白矮星;有人看到說 11~12 等亮,有人說 13~14 等亮,有人每次看亮度都不同... 就連鼎鼎大名的 E.E. 巴納德用他當時最厲害 48 吋鏡作到 460X ~ 700X 觀測了好幾年也說 "... 亮度不同差到 3 等,應該是顆變星...",現在 SIMBAD 資料庫也說它的亮度介於 11~18 等。不過現代的科學家已經可以透過各種不同方法測出其真實亮度了,13.2 等亮,其亮度變化並非來自它本身,而是圍繞它的雲氣變化所造成。如果這樣的話,那它雲氣的變化可是既大又快速呢! 這樣是不是可以長期錄影或拍攝下來做個動畫?



除了這個藍雪球外,也追了一顆最近據說頗有潛力的彗星 46P/Wirtanen:


Comet 46P/Wirtanen (FOA-60Q; 12.5mm Docter for 73X)


沒想到月光下還看得見,接上相機試著拍下來:


Comet 46P/Wirtanen (FOA-60Q, ISO 800, 50 sec, JPG single)


轉個方向調成跟素描目鏡看的方向一致些:

Comet 46P/Wirtanen (FOA-60Q, ISO 800, 50 sec, JPG single)





上個週末在月光下還畫了幾個星團:


K14, NGC 133, NGC 146 (FC-100DL, 5mm/3.5mm XW for 180X ~ 257X)


同個視野有多目標一向都很有趣,雖然月光下看得到的星點不多,不過要 "看得出來" 有三個小星團倒不是問題。


NGC 7686 (FOA-60Q; Baader Mark-V; 3.3mm TOE for 273X)


NGC 7686 到底是不是個真正的星團好像還沒證實? 不過還蠻美的,兩顆主要的亮星,其中最亮的一顆 (畫面正中央那顆) 亮到有點餘暉灑向四週,其它 "成員" 有亮有暗,大大小小陳列頗有層次感。


月光下除了星團外還能看 "星星":

HD 5005 in IC 1590 (FC-100DL; 2.4mm Vixen HR for 375X)


這個像剝洋蔥一樣,小精靈星雲 NGC 281 裏面的疏散星團 IC 1590 的裏面的多星組 HD 5005。以前看過也畫過好幾次了,不過這次天況不佳,疏散星團 IC 1590 數不到 10 顆星,多星組裏最暗的 E 星看不到,AB 兩顆也拆得很虛心,繼續等待好天氣的來臨囉。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M77 與 NGC 1055 觀察記

M77 與 M74 是參加梅西爾馬拉松的起手式,要在天還沒全黑時的低空先搞定,否則之後的整晚就可以放輕鬆吃吃喝喝,然後聊天到天亮了;也因此很多人對這兩個目標只存在 "糊糊一小團雲氣" 的印象,完全沒想過要仔細觀察。不過在入秋漸深的此時,卻正是欣賞這兩個位於南天水生動物星座範圍內的好時機。

可惜這陣子也是雲多,整晚天空只開在兇惡的鯨魚頭附近,所以也只能看 M77 以及旁邊一個之前沒有留意到的美麗星系 NGC 1055。

先回憶一下很久之前畫的 M77:



55X 下沒比一般星點大多少,不過因為核心很亮,因此並不難找。這次低倍先把兩個目標同時裝起來:



M77 and NGC 1055 (TEC 140; 12.5mm Docter for 78X)


M77 沒問題,不過 NGC 1055 就頗有難度了,SQM 19 環境下 78X 我還要 averted vision 才能瞄到 NGC 1055,看起來長得還不小,倍率拉高來看:



NGC 1055 (TEC 140; 3.5mm XW for 280X)


NGC 1055 是以 M77 為首的 "M77 星系群" 中的其中一個成員,外觀分類是螺旋星系的 SBb,如果找一個大家比較熟的星系比較的話,大小跟 M 104 差不多,實際上目視看起來也差不多,側對著我們,甚至中央有條暗塵黑帶橫切,看起來有點像漢堡或墨西哥草帽的外觀,這也跟 M104 差不多... 不過我在屋頂用 14 公分鏡能看到雲氣就偷笑了,哪來的漢堡、墨西哥草帽?


還好家裡還有隻 31 公分杜普生,隔天換它出場:

NGC 1055 (Teeter 12.5" Journey-Air; 6mm Ethos for 240X)


這就美了,完全充滿著 M 104 的味道,中央黑帶清晰可見,星系南側雲氣比較亮也比較厚,北側的就淡淡一抹。



回到前一晚的 14 公分大折,畫完 NGC 1055 個人照後換 M77:


M 77 (TEC 140; 3.5mm XW for 280X)


280X 下看起來 M77 核心離旁邊那顆 10.X 等亮的前景星有點距離,星系正中心週遭相當亮,然後雲氣漸層向外淡去,不過到 10.X 等亮的前景星間的雲氣都還算清楚,這層的雲氣濃濃淡淡不均勻,以自己過去看星系的經驗研判應該就是 "旋臂",可惜觀測條件不夠好無法看出旋臂的方向,甚至可能的 H II 區域。

如果 Google 一下,就會知道 M77 是一個所謂的 "活躍星系",當然就有一個 "活躍星系核" (AGN),AGN 看起來很亮,不過它的亮並不是恆星們的光而已,而是包括可見光以外一大堆非恆星的輻射,像無線電、微波、紅外紫外線、X 光、gamma 光... 之類的總合。會有這麼強的輻射通常都是中央有個超大的黑洞、吸積盤之類的,就像看科幻電影中一個大旋渦,中央有黑洞,然後兩頭噴出長長氣體的畫面,分類上 M77 是 第二型的西佛星系。維基百科說第一型與第二型是用電磁波譜來分,不過這樣寫我是完全看不懂啦... 剛好 11 月的 Sky and Telescope 有篇 Howard Banich 介紹 M77 的觀測文章,業餘愛好者寫的果然比較容易了解;這樣想好了,假設真有噴流從黑洞兩端噴出來,如果差不多正對著我們的視線方向噴過來,我們容易觀察到,整個的、廣域的發射線譜,這是第一型的西佛星系;但像 M77 傾斜了大約 51 度,因此我們只能從側面斜斜的觀察到噴流,部分的、窄域的發射線譜,這種就是 第二型西佛星系。

前面講的 "觀測" 可不只用眼睛看的而已,還有用 "聽" 的,還有 X 射線;因為 "聽" 到的 radio source 夠強,所以有個跟 "聽" 有關的編號是: "3C 71";X 射線也夠強,所以也有個跟 "X 射線" 有關的名字是: "Cetus A",跟叫 "Virgo A" 的 M87 一樣,查了一下,M77 與我們的距離也正好跟處女座星系群跟我們的距離差不多呢。這都源自於那個亮度達 8.9 等亮的 "活躍星系核" (AGN),M77 的整體亮度是 9.6 等,照我粗淺的想像, AGN 應該會鶴立雞群似的出現很好辨識,不過因為我從來不曾特別找過什麼 AGN,所以也搞不清楚到底 AGN 應該長什麼模樣? 應該很小很小吧? Howard Banich 是用 48 吋的望遠鏡連續看了三晚畫圖,在他的素描裏棒狀的核心朝南北向,而長得像一個小星點的 AGN 位在棒槌的南端... 這是 812X 看到的... 所以我小小一隻 14 公分鏡作可憐的 280X 畫圖,而且似乎也畫到了一個亮點... 不過完全不敢說什麼啦!!

緊接著核心延伸出來的旋臂,位置果然就在與那顆 10.X 等亮的前景星之間,這與我的觀察推測差不多,不過用那種 1.2 公尺的巨鏡看,再外側還有一大圈更淡的雲氣,甚至還能分出那邊旋臂的輪廓... 這,就真的只能邊流口水邊想像了。


那隔天用 31 公分看 NGC 1055 時幹嘛沒順便再仔細看一下 M77? ... 唉,因為天氣更糟,畫完 NGC 1055 後天空就蓋光光,像這種溫度平衡 2~3 小時,再花半小時組裝好、光軸也調好... 結果只能看個 20 分鐘就要拆、要收的情況也蠻常發生的,就摸摸鼻子當作運動練身體囉。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4mm TOE 的簡單深空目標觀察

一般廣角目鏡長得又大又重... 說 "好用" 是沒錯啦,不過擺在小鏡上就是不搭,況且現在看星星大多架可以追蹤的赤道儀,視野需要多大? 完全只看目標大小而已,而且小視野還有助於專注在目標本身,不用花太多時間畫週圍星點。這樣一想,就想試試 4mm 以下的小目鏡,Vixen 的 HR 3.4mm 嗎? 畢竟同系列的 2.4mm 效能這麼好,不過論壇上對這顆新出 HR 系列大哥一面倒負評... 不然同時期高橋 TOE 系列也有 4mm 新產品,TOE 3.3mm 用得還不錯,高橋一向給我的印象不管效能或品質就是 "穩",風險應該比較低。




目鏡的喜好其實很主觀,我自己對高橋目鏡的印象就只是 "中規中矩",不會出現像使用 Docter、Leica ASPH Zoom... 甚至某些 Tele Vue 系列時的驚艷感,但又說不出它哪裡不夠好? 比如說 TOE 3.3mm,"主觀上" 就是覺得不如 Ethos 4.7mm 或 Ethos 6mm + 2X Barlow 銳利,但仔細比較看到的星等、細節... 也沒比較少,就是看起來感覺 "頓頓" 的,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今年新買的 LE 5mm 與 7.5mm 的光學表現倒是很不錯。

這隻 TOE 4mm 看起來的感覺跟 3.3mm 非常一致,月光下先用 f/15 的長焦小鏡 FOA-60Q 畫一下天鵝十字中心簡單的疏散星團 NGC 6910:


NGC 6910 (FOA-60Q; 4mm TOE for 225X)


比較一下 4 年前剛開始畫圖時畫的 "跳跳馬":



為什麼說是 "跳跳馬"? 當時還有訂閱 BBC 的 Sky at Night 時,其素描專欄掌門人 Carol Lakomiak 暱稱 NGC 6910 是 "the Rocking Horse Cluster"這個星團很好找,就在天鵝十字架中心那顆星旁邊而已,小雙筒就能抓到中央那兩顆帶點橘色的亮星,如果硬把它想成一隻馬的話其實還有點像。



小鏡子如果一直在高倍區微調的話,裝上這個很少用的東西也蠻方便:







隔天換大一號的 FC-100DL 來搭,先畫一個默默無名的疏散星團 NGC 7510:


NGC 7510 (FC-100DL; 4mm TOE for 225X)


其實真的是沒什麼特別的星團,秋夜星空從天鵝屁股沿著秋銀河往仙王、仙后走... 一路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疏散星團,走著走著... 看見一小團霧霧的東西就會想放大確認到底是什麼? 喔,原來又是一個星團! 古人在這邊辨識、命名這麼多目標可能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也畫了一個月光下看得到的疏散星團 STOCK 1;STOCK 2 是在雙星團下面的肌肉人,STOCK 1 則是第一次畫:


Stock 1 (FC-100DL; 12.5mm Docter for 72X)

這個目標就沒辦法硬用 TOE 4mm 觀察了,Stock 1 範圍將近 1 度大,用 12.5mm Docter 還差點裝不下。回頭看看之前畫的肌肉人 Stock 2:




SQM: 16.46,應該也是滿月附近時畫的,沒追蹤還畫了這麼多星點,真是有耐心啊。


4mm TOE 搭 FC-100DL 畫的還有前幾天的奇怪編號疏散星團,Teutsch 39:


Teutsch 39 (FC-100DL; 4mm TOE for 225X)


Teutsch 39 在北天的蠍虎座,離大飛馬的前腳不遠,就在 NGC 7331 跟它的一群小跳蚤以及史帝芬五重奏附近,當然 Teutsch 39 亮多了,是中大雙筒、天況不佳、有點月光... 等觀測條件不佳時的好朋友。既然來到北天仙人家族領土,趁月亮還沒上班來挑戰一個難的,星系,而且旁邊還有顆超大電燈泡:



NGC 404 (FC-100DL; 4mm TOE for 225X)



NGC 404 位置很靠近 2.1 等亮的仙女 beta 星 (Mirach),距離不到 7 arcmin;仙女 beta 星亮到圍繞一圈光暈,NGC 404 這個橢圓星系微微幽暗的貼在其西北側,一大一小、一明一暗、一遠一近... 星系看起來就像是亮星的影子,所以很多人叫它 "Mirach 的鬼魂",非常有趣。8 吋鏡看起來就完全不同光景,也容易多多,但如果是第一次找這個目標, 4 吋鏡很有難度,不過有挑戰性才好玩呀!


講到有趣,大飛馬的鼻子,飛馬 Epsilon 星 (Enif) 也很好玩

Epsilon Pegasi (Enif) -- FC-100DL; 7mm XW for 130X


我看雜誌有篇文章介紹這顆飛馬 Epsilon 星有個別名叫 "鐘擺星",怎麼擺呢? Enif 是組雙星,主星 +2.15 等亮,伴星 +8.6 等,相距 2 arcmin 多一些;如果 "垂直" 這兩顆連線方向,微微晃動望遠鏡,會發現主星動得小且節奏慢,而暗的伴星動得大且快一些... 因此視覺效果就類似鐘擺一樣搖擺,很好玩,我用不同目鏡搭配試了很多次... 7mm XW 下 (130X, FoV: 0.5 度)效果最好, 不曉得為什麼? 看太久還有點被催眠的錯覺呢。  ^^"


北天有趣的目標很多,這個季節當然不能錯過甘伯神父的串珠。甘伯神父是誰? 偷懶抄一下之前作的筆記:


甘伯神父 (Lucian J. Kemble 1922~1999) 是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 年輕時當了 4 年的二戰時期無線電操作員. 24 歲時進入聖方濟會修道院, 7 年後開始被正式授與擔任神職工作, 然後終其一生都在傳道與授課. 工作之餘, 他的嗜好是天文, 尤其喜歡用他心愛的 C11 蒐尋深空天體, 一輩子總共累積超過了 5,550 份觀測紀錄... 這些資料是從 RASC 裏面找到的.

大約在 1980 年左右, 甘伯神父有天用手持的 7x35 小雙筒在巡天, 發現了這串令人驚艷, 大小, 明亮, 顏色... 都不太相同的星串掛在冷冷清清的鹿豹座裏面, 於是他寫信給 Sky and Telescope 雜誌當時 Deep Sky Wonders 專欄的掌門人 Walter Scott Huston (1912~1993),Walter 把這個發現放在專欄介紹給讀者, 同時命名它為甘伯的串珠 (Kemble's Cascade), 從此這個帶點神祕的美麗名稱就一直流傳至今.


NGC 1502 in Kemble's Cascase (FC-100DL; 32mm Masuyama for 28X, 7mm XW 130X for detail)



整串珠珠用最近都拿來尋星的 Masuyama 32mm 作大約 28X,3 度實視野畫,差點框不住,靠近疏散星團 NGC 1502 那邊的比例都有點刻意縮短一些了。NGC 1502 有點小串珠的味道,以上圖而言大串珠是橫躺的,而放大觀察的小串珠是直立的,很有趣。


既然畫了 NGC 1502,當然也要畫畫隔壁的 NGC 1501:

NGC 1501 (FC-100DL; 5mm XW for 180X; Lumicon UHC)


TOE 4mm 看是 OK 啦,不過還是搭 5mm 效果最佳。180X 下看起來範圍不小,應該跟 M57 差不多,這次觀察覺得北北西與東南東方兩邊緣的雲氣似乎比較濃,找了一下之前畫的:






觀測條件類似,不過今年看的時候透明度很好,結果就差很多了,結果 10 公分勝 14 公分。^^"




TOE 4mm 搭過小折與中折,最後試試大折。先畫一個天鵝領土內很亮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NGC 7027:


NGC 7027 (TEC 140; 4mm TOE + 2X barlow for 490X)


有點瘋狂,不過因為 NGC 7027 實在夠亮,拉到 280X 後還不過癮,卯起來就把 4mm TOE 擺在 AP 的 2X barlow 上看了;畫面很好,沒抖沒破,北北西那塊比較大而且其東北東方看起來濃一些,南南東那塊雲氣小一些,一大一小雲氣之間有裂縫很清楚的分隔兩塊.



真要搞到 400X ~ 500X 才有看頭嗎?下面是 2 年前 280X 看的... 連一大一小都看不出,而且還在昆陽看的呢!真是遜!







隔了一年用 327X 看,分開一大一小了...






490X, 出瞳徑小於 0.3mm 應該是這顆 4mm TOE 操最猛的一次了... 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可靠的 TEC 140 與 AP Advanced Convertible Barlow 當然也很厲害.


還有一個天鷹座領土內的行星狀星雲 NGC 6804,這邊超多行星狀星雲,NGC 6804 旁邊是比較好認的 NGC 6803,上次用 31 公分反射鏡畫過:





大 DOB 看當然沒問題,但 14 公分折射鏡還真有點吃力:


NGC 6804 (TEC 140; 7mm XW for 140X, Lumicon O-III)


這個目標還是需要濾鏡,雲氣分佈有點東北 -- 西南向拉長,看起來不是正圓形,東北邊緣有顆星星上次大 DOB 反而沒注意到,可能因為當時是套著濾鏡畫所以星點不見了.




最後再撈一個行星狀星雲 NGC 6891:

NGC 6891 (TEC 140; 3.5mm XW for 280X)


這個也是小,不需要濾鏡純拉倍率就好,其實 4mm TOE 沒問題,不過周遭環境有點雜光時,XW 的眼罩還真好用,不必套頭罩,眼睛貼緊就好.

天文相片裡的 NGC 6891 雲氣一層又一層的,看起來像萬花筒一樣,有些觀測老手把倍率拉很高很高就是想數數看能分辨出幾層雲氣?我看到的是雲氣邊緣有點參差不齊,不曉得是層層雲氣還是寧視度不佳的現象?140 倍看時有點綠色,再高倍就沒有了.


4mm TOE 在 小,中,大折一輪看下來的感覺就是... "高橋",哈哈... 因為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啊?"穩當實用",如果我要挑一顆類似焦段的目鏡去參加比賽或挑戰的話,我想我會選 3.7mm Ethos 或 3.5mm XW 吧?沒辦法!挑目鏡還是很主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