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初夏多雲時的木星觀察

行星真是我們愛看星星同好的好朋友, 不管月光多亮、天況多糟, 只要沒被蓋光光就可以看. 不信的話追蹤看看行星攝影大師 Christopher Go, 大師拍照哪有那麼挑天氣? 常常就算雲都已經間歇蓋了, 還是拍到完全蓋死才停手. 木星變化多端, 永遠不缺小細節可以持續追蹤, 怎麼看都不無聊, 熟了之後就算只用 3 ~ 4 吋小鏡觀察也很有看頭.


大紅斑是初看木星, 開始想要有一點點挑戰時最佳的細節目標, 忘了 "能看到幾條黑帶?" 這個階段吧... ^^" 認出大紅斑, 觀察並比較一下其長寬大小比例, 顏色的深淺分佈? 區分得出包圍大紅斑週圍薄薄一圈淺色的背景嗎? 大紅斑的東西兩側雲氣有什麼不同?... 這些都是自己在觀察大紅斑時會特別留意的地方.





除了大紅斑外, 南赤道帶的上下兩邊緣外觀是平整還是參差不齊? 哪側顏色比較深? 較深的部分朝哪個方向或呈現什麼形狀延伸? 相同的, 對面的北赤道帶今年帶的上 (北) 緣非常凹凸不平, 找得到幾個凸起點? 不要怕倍率拉太高而變得模糊, "放大" 是辨識細節很有用的方法, 雖然糊糊的不美, 但卻能讓平常看不到的細節現身.

北赤道帶下 (南) 緣有些凸起, 有些小小尖尖的, 有些很大鈍鈍的, 耐心觀察久一點可以發現有更淡薄的雲氣從這些節點延伸到中央赤道區慢慢淡去, 而且通常方向是斜向延伸, 就像懸掛的彩帶隨風飄揚... 這些是 festoon, 能認出來會很有成就感.


今年的南北溫帶都比去年明顯 (顏色變深) 很多, 我自己覺得有點妨害到小紅斑 (Oval BA) 的對比.




這張小紅斑素描的當時, 應該是這陣子看木星時寧視度最棒的一次... Seeing 雖然很嚴格的只給 3 分而已, 但實際上應該有到 2.5 的程度. 大紅斑剛轉走, 由於木星本體盤面邊緣會有一圈暗暗的, 因此殘餘的大紅斑身影位在此處對比很差, 非常不好辨識, 甚至連輪廓都無法精確認出, 就都暗紅糊糊一坨在角落. 小紅斑剛脫離對比差的暗區勉強可見, 不過很有趣的是夾在 "南赤道帶" 與 "南溫帶" 間竟然出現另一條細細暗色的 "帶" ??

後來我想想... 我可能弄錯很久很久了, 因為 Oval BA 位在 "南溫帶" 無疑義, 去年我好像一直說小紅斑在 "南熱帶"... 真是大大的搞笑了. 之前總認為 "帶" 跟 "區" 應該是成雙成對, "南赤道帶" 之下的一亮一暗應該依次為: "南熱區" 與 "南熱帶"; 接下來的一亮一暗才是 "南溫區" 與 "南溫帶"; 不過查了一下資料, 有 "南熱區" 沒錯, 而且也是就接著 "南赤道帶", 不過竟然沒有 "南熱帶"? "南赤道帶" 的下面一條暗帶就直接是 "南溫帶" 了啊?

總之今年 "南溫帶" 明顯許多, 所以比較不會弄錯. Oval BA 前方 (上圖小紅斑左側) 明顯的連接一大長橢圓外表看起來白白的氣流擾動 (?), 後方 (上圖小紅斑右側) 則是最近很多觀測者講的 "南溫帶鬼魂" (STB Ghost). 其實我根本也搞不清楚鬼魂到底在哪? NASA 網站上 JUNO 拍的動畫看了半天什麼也看不出, 只好請教木星達人揚鵬兄, 揚鵬兄很專業的告訴我位置, 而且說明那段紊亂氣流的特徵... 真是厲害呀. Christopher GO 的觀察也有很多這個 STB Ghost 的追蹤描述喔, 其實非常有趣.



木星比較大的事件/特徵除了大小紅斑外, 四大衛星的 "凌" 或 "掩" 也很好玩, 尤其衛星從木星本體盤面前方 "凌" 過時的 "投影" 會非常明顯, 比如上圖剛好是木衛中最大的 Ganymede 凌過北極區, 投影甚至看起來是橢圓型呢. 不過要看到木衛本體還要看其凌過的位置, 像 IO 或 Europa 本身的視覺反照率大約是 0.63 ~ 0.64; 而有些較亮的 "帶" 的視覺反照率可能到 0.66, 要是剛好這兩顆衛星在差不多視覺反照率的 "帶" 上凌過的話, 對比太小就很難辨識.




"掩" 的話就比較沒這個問題, 上圖 IO 剛被木星本體掩完, 就像一個鑽石般亮晶晶的在黑暗中現身. 大紅斑後面那條長長的氣流擾動 (STrB) 越來越逼近, 我沒特別在記錄或測量, 光以目視隔一個月就感覺得到它與大紅斑之間距離的縮短, 今年應該一定觀察得到它們撞在一起的變化, 期待!! 不過請教過揚鵬兄後我才知道自己完全搞錯了, 其實南熱帶區的氣流擾動 (STrB) 並不是我一直以為被深色細紋圍繞的那塊白亮區, 高畫質的相片比較看得出來, 外觀應該是深色、不規則狀、內部細紋紊亂的, 這樣的話目視應該不太容易認出. 以上圖為例, 位置應該是夾在 GRS 與其右側那個被深色細紋圍繞的白亮區之間, 大約是下圖綠色圈圈那裏.



上面那張圖是正向的, 跟我每次畫的方向左右相反, 以上面的相片而言, 右邊是前面 (P side). 這是去年 10 月底拍的, 那個 STrD 速度比較快, 追到 GRS, 追到然後擠壓, 然後在 GRS 右下方開始長出一條深色細紋, 然後繼續往前延伸, 目前已經幾乎要繞木星一圈了, 這條深色的細紋也就是我前面提到 -- 夾在 "南赤道帶" 與 "南溫帶" 間竟然出現另一條細細暗色的 "帶" -- 的那條, 哇... 真是壯觀.


用 TEC 140 加雙目視看木星真的非常享受, 今年都快變我的行星專用鏡了. 32 公分的反射鏡我試過幾次反而不佳, 倒不是光學品質問題, 而是受氣流擾動的影響大大也太久, 看半天才難得有幾秒鐘穩定, 看得心浮氣躁的. 10 公分級的就還好, 因為嚐過 14 公分的甜頭, 總覺得 10 公分級漏掉不少細節, 不過因為輕便, 所以看得很輕鬆, 仔細看也能看到不少細節.







這兩張是測試 92mm F/6 小鏡子時畫的, 不輸 FC-100DL 喔, 不過 92mm 這隻是三片式油頭鏡, 而且是設計師特別為目視需求改造的...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2 則留言:

  1. cff 92mm要做第二批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Ted大大可以组双,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太重了... 如果 9cm 級要拼雙筒, 我寧願犧牲點性能用 Borg 90FL 來拼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