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有點像旅行, 觀月也是. 有人帶著看是跟團, 自己看就是自助啦. 不管跟團或自助, 旅行通常會想參觀知名景點, 有時是因為讀了別人的遊記、雜誌介紹, 或 "聽人說...", 有時則是為了追尋某事某物的關連性. 如果常拜訪該地, 也熟悉了, 就會知道哪裡好玩? 哪裡好吃? 如果已經愛上那裏, 那麼每次造訪都會想走一遍自己喜歡的點.
月球是個很有趣的觀測目標, 不怕光害, 而且變化多端. 相同目標在不同器材、不同時間觀察呈現不同面貌; 此外月球很有故事,
坑坑洞洞命名的人物都可以撈出一堆歷史, 如果再加些地質科學, 那麼吸引人之處又更豐富了. 每個人看月面都有自己喜歡的點, 我也不例外, 剛好中秋節快到了, 應應景, 也列一些自己喜歡而且常逛的目標.
## 要選第一個目標, 我一定選
"Rima Hyginus"; 情感上這是第一次認真找的月表地形, 所以永遠忘不了. 天況不好或鏡子太小隻時看到這個
WIKI 翻成 "許癸努斯月溪" 的 Rima Hyginus 像錶面指針指著 1:45 的招牌形狀, 天況好或用大隻高倍觀察時可以找兩條指針坑道上的小圓坑... 百看不厭. Rima Hyginus 其實很好找, 如果會認中央灣 (Sinus Medii) 的話當然很快, 目標就在中央灣上方, 不過中央灣有時候還蠻難認的, 那就從寧靜海 (Mare Tranquilitatis) 往汽海 (Mare Vaporum) 移動, 然後目標就在汽海下方, 彎彎的月溪穿過 Hyginus 撞擊坑, 很難想像遠在地球看這條寬僅 2~3 KM 的月溪可以這麼容易看到.
接下來就不照順序了...
##
柏拉圖坑與坑內的小小坑. 睜大眼睛努力找這個坑內有幾個小小坑? 簡直變成習慣動作了, 不管用大鏡小鏡都想以此測試一下到底器材銳不銳利? 柏拉圖坑超好找, 就在雨海 (Mare Imbrium) 北邊卡在山脈上的一個大坑, 坑內看起來像被熨斗燙過般平整. 試試看可以找到幾個坑內的小小坑 ^^"
柏拉圖坑下面有幾座孤伶伶的小山, 比如 Pico, 每次我也會看看它在不同光影下會有什麼變化? 另外旁邊穿過山脈的大峽谷 Vallis Alpes (阿爾卑斯谷) 也是必順道拜訪的目標, 不管目視或攝影, 挑戰看看谷內的小溪吧.
我也會拍喔, 哈哈~ 手機拍的, 很醜. 這是跟鴻宇阿勇小老弟借的 KOWA 手機相機接座, 接上目鏡 (XW 5mm) 與折射鏡 (FC-100DF) 拍的, 然後局部放大裁切下來, 很簡單呢.
## 阿姆斯壯坑, 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會這麼著迷 "阿波羅" 的系列任務? 每個阿波羅登陸點我都喜歡找... 儘管都不容易. 但就因為難, 每次能認出阿姆斯壯坑時總是高興得不得了. 阿姆斯壯坑當然就在阿波羅 11 登陸點附近, 所以是在寧靜海 (Mare Tranquilitatis). 南端靠兔耳朵之一的神酒海 (Mare Nectaris) 那側有兩個很靠近的坑, 薩賓坑 (Sabine) 與李特爾坑 (Ritter), 它們對面是 Maskelyne 坑, 阿姆斯壯坑以及另外兩個更小的艾德林與柯林斯坑就位在它們之間, 只是阿姆斯壯坑比較大 (4 km), 好找一些... 不過難度還是相當高. 其實阿姆斯壯坑原來是 Sabin 坑的子坑, 編號 "E"; 而 "Sabin D" 是柯林斯, "Sabin B" 是艾德林, 為了紀念這三位太空人才在登陸隔年 (1970 年) 改的... 可是印象裏好像有看過被命名者的條件不是要死後再過兩年嗎?
## 阿波羅 17 號登陸點, A 17 是目前為止人類最後一次登月行動, 由於位置好找, 就夾在寧靜海與澄海之間, 我也蠻常逛這邊, 認認附近的小坑, 山形, 地質...
## 阿波羅 15 號登陸點, 這個點又有
另一個原因讓我常常看. 在
自己的月球觀察筆記中, 引用相片最就是已故的香港業餘攝影 Daniel Chang 先生, 每次看月亮總會望望這個角落, 看不看得見 DCK 兄的 "蝙蝠鏢" Rima Hadley?
|
引用 Daniel Chang (DCK) 的相片 |
更多 Daniel 兄的精彩作品, 可以到..........
這個連結相簿欣賞,
還有這個......
Daniel Change 的相簿
我也試著自己用手機鏡頭接目鏡把位置大概找/拍出來...
## Messier 與 Messier-A 坑, 這個目標很有趣, 也比前面提到的幾個阿波羅登陸點好認多了, 兩個重疊的撞擊坑, 一個圓, 另一個橢圓, 然後拖著長長的尾巴, 非常顯眼. 位置就在兔耳朵之一的豐饒海裏, 有去看就一定不會錯過.
## 直壁 (Rupes Recta), 或就直接叫 straight wall. 這應該是月表最有名的斷層地形吧?
之前有寫過一篇直壁的觀察記錄. 斷層約 300~400 公尺, 所以別太靠近滿月, 否則不容易看到. 找法是這樣, 先找到雲海 (Mare Nubium), 這不難; 然後認出三個由大到小的三連坑, 大的是托勒密坑 (Ptolemaeus), 中間的是阿方索坑 (Alphonsus), 小的是阿爾扎赫爾坑 (Arzachel); 其中阿方索坑 (Alphonsus) 有三個小黑點, 就算在滿月也認得出. 三連坑手牽手連在一起比較好認, 找到之後在他們下方有個小坑叫 塞比特坑 (Thebit), 就在它旁邊, 如果光影角度好還可以挑戰看看直壁旁更小條的 Birt 月溪.
手機接望遠鏡目鏡也拍得到耶 ^^"
## 克拉維斯坑 (Clavius), Clavius 不知道為什麼這麼有名? 是因為古早以前的科幻電影把這邊當作月球基地的關係嗎? 不管如何, Clavius 裏面弧狀由小到大的五連坑看起來真的很特別, 所以也是我看月亮必看之處.
## 施勒特爾月谷區 (Vallis Schroteri), 或應該說整個 Aristarchus 高原, 這已經到暴風洋 (Oceanus Procellarum) 那邊了, 通常要過了滿月之後比較好看, 白白一大塊很容易找到. 這邊地形複雜怪異, 有山有谷, 顏色深深淺淺交錯, 可以嘗試辨識裏面更多的細節, 這也是
月亮上最大的一條山谷喔
##
夾在哥白尼坑與 Eratosthenes 坑中間, 鍊狀的二次撞擊坑. 其實這也是閱讀 Charles A. Wood 先生月亮專欄後找到的. 純粹因為挑戰性, 想試試看自己器材組合到底能看到幾個小坑而愛看的, 看多了以後竟就變成每次觀月必看的目標呢.
最後還是用 Daniel 兄的作品, 一看到他拍的風格就想起他.
月亮的目標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可以筆記的內容, 一寫就停不下來. 才說要盡量讓 Blog 內容短而美, 結果又囉哩囉嗦寫這麼多, 真是老人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