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新赤道儀在朦朧夜晚的星系初試 -- NGC 4111, NGC 3941, NGC 4605

科技感十足的 SXP 陪我僅僅三個多月, 由於個性差異著實太大, 看來繼續走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於是快刀斬亂麻, 出手一個絕對賣得掉的價錢... 分手了. 我配不上你, 祝你在新主人的手上幸福快樂.

傷心才沒多久, 新歡就出現... 也不能說 "新" 啦, 畢竟在追求舊愛時就已認識, 還嫌他重, 等恢復單身時回頭看他, 怎麼看就怎麼好, 真是怪了? 還有一個導火線是星星工廠的廠長, 我得坦白說, 嘻嘻... 就在單身那幾天, 廠長在新竹一個國小上天文課程, 微風徐徐的操場上, 廠長操作 EM-200 的身影令人嘆為觀止, 從架設, 對極軸, 平衡... 完全進入一個人機合體的境界, 被我嫌笨重的機器在他手上就像小貓般乖巧, 我忍不住想... 他是不是已經用這台機器超過 50 年了啊? 因此當課程結束後, 我第一次抱著 EM-200 時, 居然一點都不覺得重? 這真是太怪了.

高橋赤道儀的控制系統 Temma 2 已經走到末期, 最新版本 Temma 2Z 去年底發表, 配色多了淺藍色. 新不新, 舊不舊的問題倒不這麼在乎, 反正也用不到那些電控功能, 只要能做基本追尾就好; 不過顏色我就對淺藍毫無抵抗能力. 這次沒找代購, 也沒託廠長, 而是直接跟大阪協榮下單, 省下 8% 的日本消費稅, 不過多了 3.3% PayPal 的費用, 沒辦法, 除非有人可以去大阪幫忙刷卡. 寄送走 EMS, 運費不算便宜... 也因為很重啦. 試算了一下, 如果有被課稅 (5% 營業稅, 2.5% 關稅 -- 這是假設被認定是望遠鏡 "零件" 的話, 因為如果是主鏡的話要 5%), 其實只比託代購或廠長買便宜一些些, 並不會省很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淺藍色太熱門了, 要等 2~3 週.

結果 2 個禮拜後店家通知可以付款, 付完款他星期五傍晚寄, 星期天就到了... 真是神速啊, 跟寄國內差不多. 昨天一早到郵局自己領回來, YA...... 沒課到稅, 這下省多了, 哈哈~




開箱, 哇... 比 EM-11 大上一大號



趕快架起來, 還好一直想賣的木腳沒賣掉, 配 EM-200 還真讚...



深藍色的控制盒




超愛他的控制器, 就是在找這種小小可以一手掌握的啦, 而且按鈕夠大, 夜間操作非常順手, 比 Temma 2M 小小的按鈕好多了.



與 EM-11 比較一下...






至於使用上... 問我一點都不準, 哈哈~ 因為我只會用到很基本, 很基本, 很基本... 的功能. 開箱當晚就扛上屋頂用, 對自己而言就是大上一號的 EM-11 而已, 架起來就會用, 簡單無比.


要開始記正事了,

昨晚其實天況算糟, 我看不少資深的星系同好絕不會浪費時間在這種爛天況的, 可是我又想到之前赫歇爾兄妹兩人的故事, 他們是只要看得到星星, 不管天況多惡劣都要看那種, 加上我的進度遙遙落後, 能看一個就算一個吧.

第一個目標是位在勺子柄的背後, 獵犬座比較暗那顆 Beta 星附近的 NGC 4111. 4.2 等亮的獵犬 Beta (Chara) 看不見, 得從 2.9 等亮的 Alpha (Cor Caroli) 出發尋. NGC 4111 的視星等是 10.7, 頭痛... 沒想到 32X (Nagler 31mm) 用 averted vision 就察覺了, 最後用 140X (XW 7mm) 畫圖, 其實再高倍應該也可以看到. 目標旁邊有一組雙星很醒目, 我把它當作視野中心了.



NGC 4111 的外觀分類是 SA0 (NED 查的), 人家講的透鏡星系, 核心相當亮, 略呈西北與東南向拉長, 網路上有些人講說看得見中央暗帶, 有如迷你版的 M104, 可是我怎麼看都看沒有, 天文相片也沒有啊?

量一下 SQM, 哇... 才 18.85, 這麼糟也看的見? 所以的確不能輕易放棄.

下個目標 NGC 3941 也在不遠處.
視亮度大約 10.4, 外觀分類為 SB0, 大小約剛剛 NGC 4111 的 7 倍多, 所以感覺不會太簡單. 沒錯, 32X (Nagler 31mm) 走到是看不到的, 49X (XW 20mm) averted vision 可以, 78X (Doctor UWA 12.5mm) 現身了, 最後還是決定用 140X (XW 7mm) 來畫圖.



核心很小, 比星點大一些些而已, 奇怪的是, 我一直看都覺得好像有兩顆核心的樣子, 核心附近是有顆 13.5 等的暗星啦, 問題時依自己小小的經驗另一個像核心的東西肯定比 13.5 亮, 所以... 到底是怎樣? 也許之後到山上再看清楚吧.


月亮快出來了, 再趕一個目標, 這個前天晚上拿 u-210 都搞不定, 不過前晚是在月亮出來的時刻. NGC 4605, 位在勺子正面那側, 所以高度較低, 在我家屋頂也受到北二高方向光害影響. 出發點從 3.3 等的大熊 Delta 星 (Megrez) 出發, 這個空域居然肉眼僅能勉強看見 3.3 等的程度, 目標的視星等10.3 等, 面積約為 NGC 4111 的 13 倍; 前一個 NGC 3941 的 2 倍, 外觀分類為 SBc, 怎麼看都難啊.

NGC 4605 相同 1 度左右視野內有一組很顯眼的 1 + 4 顆圍成弧狀的星點分佈 pattern, 因為前晚才找過, 所以昨晚再走到那區感覺很熟悉. Nagler 31mm 與 XW 20mm 都沒輒, 到 Doctor 12.5mm 視野移來移去時在角落撇見, 不過是偏圓的橢圓型呀? 記得印象裏是細長型的?



用 1.1 度視野把那組怪怪的弧狀星點分佈一起畫進去, 目標擺在右上角, 星點標完後再上高倍些 (140X) 觀察, 結果更糟... 連 averted vision 都沒有, 忘了帶 Leica 那隻可以做到 100X 左右的目鏡上來, 只好退回 78X 繼續用眼睛邊邊瞄, 看不到細節, 不過可以分出拉長延伸的方向, 是橢圓沒錯, 而不是細細長長那種類型.


月亮上班了, 收工, 完成 EM-200 的初體驗, 跟老朋友一樣, 沒有適應問題. 而且今日事今日畢, 昨天看的今天記完.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玩不膩的松本式雙--望遠鏡

三月初幾天好天氣後, 又開始陷入遙遙無止盡的陰雨綿綿, 滿腦子的觀測計畫啊... 木星正大顆, 火星, 土星緊接著要來, 月面也讀了幾個新目標, 還有一直想進行的雙筒梅西爾, 更別說奮鬥中的 RASC 春季星系目標還有 20 幾個, 看來今年想要完成的機率是越來越渺茫了.

好吧, 事實擺在眼前, 抱怨也沒用, 沒星星就是沒星星. 好在這禮拜還有件好玩的事, 那就是終於把從農曆年前就開始拼湊的 "雙--望遠鏡" 組合告一段落, 可以做個紀錄啦.

Borg 55FL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幾年前, 因為雙目視系統的困難, 請教一位活躍在 CN 論壇的高手前輩, 幾經指導, 討論後, 問題輕鬆解決, 除此之外, 也見識到高手令人嘆為觀止的不管是能力... 還是財力. 最後高手還給了句摸不著頭緒的預言: "Next step, Binoscope".

當時當然一笑置之, 嘿嘿...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搞定雙目視系統已經很不簡單, 用兩隻望遠鏡 -- 通常是折射鏡 -- 組合起來的 "雙--望遠鏡" 對我來說, 簡直是林林總總雙目世界的涅槃, 終極天堂. 比如說有時瀏覽到日本本地每年舉辦一次的 "雙望會" 相片, 裡面的設備, 參加者的氣質, 在在讓我覺得這是個神秘的富豪組織啊, 可望而不可及. 不過這個怪異的想像在自己胡亂組了幾隻 Borg 鏡筒之後有了改變... Borg 的零配件在拍賣市場裡有一大堆, 買現成套裝的望遠鏡是一回事, 買零件回來組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組合到即將完成之際, 我發現只差最後一個零件了 -- 把光路轉到目鏡的菱鏡組 -- 什麼? 沒想到只差一步就能往登淨土, 距離那個連想都不敢想的雙望遠鏡居然這麼近?

既然如此, 當然要好好研究一下這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 拼雙望遠鏡的方法也許很多, 不過研究半天, 發現最為人稱道的是所謂 "松本式雙望遠鏡". 於是就到松本先生的網站爬文. 雖然是日本網站, 但是松本先生的英文很好, 生意做到全世界, 因此網站上許多內容都有英文可以參考, 當然我也發揮厚臉皮的歐吉桑大無畏精神, 直接寫信去請教松本先生了. 松本先生一如我認識所有事業做得很成功的老闆們一樣, 親切, 熱忱, 尤其談到雙望遠鏡, 那種熱情完全自然流露, 毫不保留. 不管你多菜, 有問必回, 而且是馬上回. 小年夜台南地震, 松本先生第一時間就捎信來問我是否平安? 你看看這樣做生意... 不管東西多貴都要買了, 哈哈~ 真的不便宜, 整組雙望遠鏡最貴的就是這個東西了. 最酷的是, 松本先生確認我要做之後才單獨製作, 在他的日誌裡面有提到喔. 收到 "手作品" 的感覺... ㄟ, 很難形容啊... 就是太讚了.


Matsumoto EMS-US (R+L Pair)

松本式菱鏡... 其實跟菱鏡一點都扯不上關係, 而是巧妙的用兩片平面鏡把光路導向直角的目鏡方向. 這也奇怪了, 這麼好用又基本的道理怎麼沒有別人在做啊? 為什麼市面上的大雙筒都要用菱鏡? 菱鏡有很多問題啊? 一定比較重, 折射率與空氣不同容易有色散, 光損大不大?... 當然用反射平面鏡也有其缺點, 鍍膜? 光軸?... 松本先生倒是不斷改善這些疑慮, 比如說現行版本的鍍膜是銀離子為主的多層鍍膜, 第一次反射透光率的實測值超過 98%, 第二次反射的理論值也超過 96%, 另外還有一個沒它會死的光軸微調裝置, 這個機制真是太神奇了.

光軸微調裝置

在還沒實際組起來看過之前, 心裏想的很簡單, 啊不就把兩隻鏡筒垂直水平對齊就好了嗎? 是沒錯啦, 但問題是 "把兩隻鏡筒垂直水平對齊" 這件事可不簡單, 一咪咪的差異兩眼看到的影像就重疊不起來, 另外還有松本先生講的 "雪人現象" -- 兩眼看到的不是一個圈圈, 而是兩個重疊的圈圈, 另外目鏡有大有小, 眼幅怎麼調整? 總不能一調就把辛辛苦苦弄好的光軸又毀了?



這是最早組出來的版本, 很簡單用傳統 L 型雙筒架當平台, 鏡筒位置是固定的, 因此眼幅不能調, 用小目鏡跟大目鏡就得削足適履去將就既有的設定. 垂直那條金屬可以當把手... 整組夠輕就可以, 還能固定一個紅點尋星器. 很陽春, 也還 OK.


我原先的計劃是找個 Vixen 規格的鳩尾版, 然後再找兩個 Vixen 規格的夾具來固定鏡筒, 這樣鬆開手擰螺絲就能平移鏡筒來調整眼幅, 這類東西很好找, 所以就託好朋友楊凱兄幫我帶回兩個 ADM 的夾具, 鳩尾版用景德的, 國內產品的金屬加工精度不錯. 於是有了第二個版本:






這個版本把手提把移到中間了, 看起來不錯, 可是卻吃盡苦頭... 為什麼呢?

首先 ADM 夾具與鏡筒固定處單靠一顆螺絲, 所以沒有辦法 Align 啊, 鏡筒往左往右飄忽不定. 其次, 這個夾具粗壯歸粗壯, 精度實在不行... 也不只它啦, Borg 的固定座精度也不夠, 因此除了原先的左右問題, 鏡筒鎖定後連上下方向都出現誤差. 而且 ADM 那個手擰螺絲控制的彈簧有夠卡, 調個眼幅一點都不輕鬆.

國外搞 Borg 的廠商, 玩比較大的我找到兩家, 而且都有在拼雙望遠鏡賣. 一家是在美國的 Astro Hutech; 另一家是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在瑞士還是瑞典的 AOKswiss,  它們都有賣 "雙望遠鏡" 的平台 -- 雖然我覺得美國那家應該只是拿 AOK 的來賣? 沒仔細研究. 這種專用平台果然有鏡筒垂直與水平的微調機制. 不過既然開頭就是在拼玩具, 沒理由再打退堂鼓跑去買現成的, 於是再度研究松本先生網站豐富的資料, 最後決定跟著其中一位松本的用戶成功經驗來作. 這組是道地的攝影器材, Sunwayfoto 雙向雲台與軌道.



上圖是 Sunwayfoto 的雙向雲台與被晾在一旁的 ADM 夾具.

Sunwayfoto 組合起來長這樣:




差異在哪裏? sunwayfoto 的 X 軸調整超滑順, 因此眼幅調整的問題完美解決. 然後 Y 軸... Y 軸方向基本上是用夾的 (不過光軸調好後還是有加顆安全螺絲固定, 免得鬆開螺絲導致鏡筒墜毀), 因此理論上精度夠的話, 鏡筒夾上去要非常準直, 這點 Sunwayfoto 做得不差, 鏡筒夾上去之後, 兩隻鏡筒 "幾乎" 已經完全把上下與垂直方向固定得一模一樣了... 不過還有個 "幾乎".

這個說下去就有點瑣碎了, 雙向雲台的 "夾口", 那個往內斜的斜度, 兩隻有點不同, 真的只差一點點喔. 但 Borg 固定座很薄, 因此如果內斜的斜度太小, 會夾不緊鏡筒... 天啊, 真是太慘了. 還好可以大致夾住, 鎖上固定/安全螺絲, 鏡筒還是非常準直. 因此第三版出現了:






又回到側提把設計, 然後為了多點空間加裝一些有的沒的, 把 sunwayfoto 的軌道固定在一片 Losmandy 規格的鳩尾版上.


雙望遠鏡的光軸調整方法在松本先生的網站有很多, 從理論到實務都有, 我先不提這一塊, 總之要了解 "原因" 才能正確作調整, 多練習就會知道其中的竅門了.

55mm 的雙筒有什麼特別之處? 不是還有隻 Swarovski SLC 15X 56mm 嗎? 是沒錯啦, 不過這組我可以上到 80X, 可以看到更多細節, 而且... 好歹也算某種程度的 DIY 嘛.

55FL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with pair of Doctor UWA 12.5mm




還會有第四版, 第五版... 嗎? 雨一直下, 再一直下... 第十版都有可能了.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木衛凌, 大紅斑, 木星的鬼魂 -- Jupiter, NGC 3242

連續幾天追 "星系" 已經追到頭昏腦脹, 剛好這兩天雲變多了, 換個口味看木星, 前天剛好碰上木衛凌, 以前是看過 "投影" 啦, 但在木星球面上看到衛星 "本體" 還是第一次; 昨天則是碰到大紅斑現身, 同樣嘗試把它畫了下來. 另外一個目標是南天長蛇座上的行星狀星雲 NGC 3242, 別名木星的鬼魂, 不管是本尊還是幽魂, 這也是太巧了.


昨晚雲多沒打算長期作戰, 所以用經緯儀, 有點久沒用經緯儀架大隻的鏡子了, 還真有點懷念以前手忙腳亂邊微調邊畫圖的日子呢.


Mewlon-210 / Discmount DM-4 / Avalon T-90

找 NGC 3242 還是從 2 等星,長蛇 alpha 星 Alphard (中文名 星宿一) 出發, 整個南天最亮就是它了, 其它星星肉眼也看不到, 真慘. 不過尋星時天況差也有個優點, 就是過濾掉一堆暗星, 只要認亮星就好, 反而不容易搞錯. 目標就在 3.8 等的長蛇 Mu 星附近, 定位到參考星後就簡單了, 為什麼? 因為 NGC 3242 真是太明顯好認, 我覺得搞不好比啞鈴星雲 M27 還簡單.


NGC 3242 (Ghost of Jupiter Nebula)

我還拿出超少在用 Plossl 55mm 來尋, 結果一眼就認出糊糊淺藍帶點綠色調的行星狀星雲, 大小還真有點像當時高掛獅子座的木星. 用到 193X (Doctor 12.5mm) 看, 半徑大約 4/5 內圓超亮, 仔細觀察好像有 2 或 3 個小亮塊在裏面漂動, 我猜應該是天文相片裏內環比較亮的兩端點因 seeing 不佳的關係在晃動. 而最外 1/5 是漸淡的核心外圍雲氣, 理論上再更外側還有更淡的一層, 核心的白矮星 12 等出頭, 應該都有機會看到, 可惜天況不佳, 沒機會. 後來也稍微試了一下宇隆的 O-III 濾鏡與 Lumicon 的 UHC, 兩者都能讓星雲本體更明顯, Lumicon 又更明顯些... 不過這個目標已經夠明顯了, 就算在市郊屋頂, 不加濾鏡也很 OK.

NGC 3242 離我們多遠? 在哪裏? SkySafari Pro 內建 Where is M13 功能可以告訴我們喔.




回到木星本尊, 換上雙目視系統. 如果要作單一目標且長時間觀察的話, 特別是明亮的行星月面, 對我來說, 雙目視是不可或缺的裝備啊. 剛好廠長寄來增購的高橋 Abbe 32mm 目鏡, 搭配 Mewlon-210 放大倍率約 75X, 超級銳利, 大紅斑現身在南赤道帶正中央.

GRS transits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畫木星, 翻了書才發現把輪廓畫出來是比較容易的表達方式. 近 200 倍放大下的木星細節多的不勝枚舉, 光是南北赤道帶的輪廓, 深淺區, 暗斑, 亮斑... 就畫到手忙腳亂, 真該架上赤道儀才對.

南北赤道帶當然最清楚, 兩條上面都看得到不少橫向淺色條狀的大氣紊流 (Turbulence); 北赤道帶下方邊緣也看得出灰藍色小塊小塊的 Blue Patches, 據說這邊就像地球上的藍天,氣候晴朗穩定. 從 Blue Patches 向下伸展到赤道區的綵帶 (Festoons) 特徵則難以辨識.

大紅斑在 Mewlon-210 視野下清楚無比, 連表面細節都一一呈現, GRS 與赤道帶交接處顏色反差很大, 靠赤道帶那邊很暗, 靠大紅斑這邊很亮, 我想這邊就是所謂的 RSH (Red Spot Hollow), 包著大紅斑果仁的果肉區, 今年看起來特別白, 印象裏去年前年都帶些粉紅色, 深淺不一; GRS 朝東向延續看到幾個亮斑, 不知道是不是新鮮湧出氣流所謂的 "White Outbreak"? 不過畫得太誇張, 也太大太圓些. 好玩的是後來我試著把 Nagler Planetary Zoom 換上去, 400X 放大下畫面雖然糊了一點, 不過沒破喔, 大紅斑變超大, 看得十分清楚, 真讚.

溫帶/區與極區的反照率 (Albedo) 相近, 因此對比沒那麼明顯好辨識, 同樣是相對深紅色的小紅蛋 (Red Ovals) 與東西向拉長, 形狀沒那麼橢圓的 Barges 都找不到, 可能是花在大紅斑太久了, 並沒有仔細辨識溫帶/區與極區內的細節. 盡管如此, 極區斑駁雜色的表面, 南北溫帶小部分對比銳利的邊緣線條... 還是處處令人對這個行星之王的豐富細節嘆為觀止.


第一次畫木星則是前一天用 TEC 140, 還真醜, 所以故意弄得糊糊的,

Ganymede and Shadow transits


木衛三剛好凌過木星本體, 投影很清楚在西側邊緣正要移出盤面. 這個景像以前看過很多次了, 倒是不稀奇, 不過卻從來不曾找到過衛星本體. 如果衛星在暗色的 "帶" 上的話應該比較有機會, 不過如果剛好在反照率差不多的 "區" 就很難了, 感覺就像在白天找星星一樣. 我也找過, 白天找金星, 水星, 所以覺得不會不可能.

由於清楚看到 "投影" 的位置, 所以可以猜得出 "本體" 大約的位置, 一直看一直看... 其實一會兒就看到了, 一旦看到了, 之後不管怎麼看都看得到. 如果要更容易看到的話, 可以等衛星本體移到盤面邊緣, 由於視覺上的效應, 很亮與很暗的交接處會有灰灰糊糊的交界區, 在這邊比較能把 "對比" (Contrast) 作大, 因此很容易就能看見.

在木星盤面上看見衛星本體還有個好處, 因為衛星本體的反照率與背景反照率相近, 因此小小的衛星本體自身的暗色地形比較容易辨識, 很讚吧? 看見木星衛星的地形. 的確, 我看到的木衛三微小盤面, 是一半亮一半暗, 可惜沒多久木衛三就移出木星本體, 重新掉入漆黑蒼穹, 強烈對比之下, 木衛三盤面亮如一盞燈泡, 就再也難以分辨任何細節了.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位在大熊屁股的幾個星系及 NGC 3079 -- NGC 3877, NGC 4026, NGC 4088, NGC 4157

在微濛的夜晚畫完幾個在小獅座難搞的星系之後, 隔夜再度大晴, 而且天況更好, 看來越過山丘之後果然一路順遂, 不過保險起見, 還是用大隻的好了, 用慣大隻的, 膽子就越來越小.

今天的目標分佈在大熊屁股, 也就是勺子後方與小獅相鄰處, 這邊有梅西爾清單裏的 M109, M106. 不過上次漏了個在熊前腳的 NGC 3079, 就從它開始好了.





NGC 3079 的視星等 10.8; 外觀分類為 Sb II 或 SBcd? 依自己的經驗應該不會太難. 尋星出發點是北斗七星的天琁 (beta Uma, Merak), 天況沒很好的話要跳蠻遠的, 跳到之後 Nagler 31mm  (78X, EP: 2.7mm) 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看到, 最後決定用 XW 20mm (120X, EP: 1.7mm) 構圖, 畫完之後再用 Doctor 12.5mm (193X, EP: 1.1mm) 觀察星系本身的細節補強.

NGC 3079
 
星系本身角度關係看起來呈長條型, 方向大致與旁邊兩顆 9.5 等星平行, 雲氣延伸長度比那兩顆星的距離稍長, 核心算是明顯, 核心區域也算大, 而不是尖尖一點那種. 高解析度的天文相片可以看到核心上方有個很特殊的泡泡, 推測是大量恆星形成時爆發的高速粒子流... 這個目視當然看不到.



回到大熊屁股區域, 下個目標是 NGC 3877, 視星等是... 什麼? 11.3, 怎麼還有 11 等以後的? 外觀分類是最討厭那種 -- Sc, 看來唯一有機會的是它側對我們, 也許所有東西全擠在同一角度會有些機會. 尋星出發點這次選北斗七星的天璣 (gamma Uma, Phecda), 這個還好, 跳一下就到 3.7 等亮的 Chi Uma (Al Kaphrah), 目標在旁邊, 有明亮的指標星真好.

NGC 3877

沒想到, 居然比前個更簡單. 雖然 Nagler 31mm (78X, EP: 2.7mm) 有點吃力, 不過還是認得出來, XW 20mm (120X, EP: 1.7mm) 就足夠觀察細節了. 核心在這個角度看起來還蠻明顯的, 而且拉得細細長長, 不過我怎麼看都覺得核心沒在正中央, 靠南側的較長, 另一邊較短, 整體感覺比 NGC 3079 瘦, 這兩個星系距離我們都大約在 5000 多萬光年外. NGC 3877 屬於 M109 星系群中的一員, 這個星系團的成員有50 多個.



接下來的三個目標都在附近, 不需要大跳, 稍微挪一挪就好. 先往下走到 NGC 4026, 視星等 10.8 , 還可以, 外觀分類是透鏡星系的 S0, 更棒.

NGC 4026

果然沒錯, Nagler 31mm (78X, EP: 2.7mm) 就認出來了, 這樣的話直接用 Doctor 12.5mm (193X, EP: 1.1mm) 畫圖, 不過沒什麼星點, 畫面太單調, 所以調整了一會兒, 把目標擺在左上角, 讓那顆 9.4 等的星星躺中央, 這樣算其它星點的距離比例時比較方便.

NGC 4026 距離我們約 4400 萬光年, 看起來也是長條狀, 雲氣延伸的南側有兩顆近 13 等的暗星, 核心蠻清楚的, 就是核心清楚才好認呀. 高解析度相片看起來中央核心部分鼓鼓的, 也很像紡錘嘛, 與前面兩個比起來, 核心兩側延伸部分比較明顯, 幾乎一眼就看得到, 不像前兩個得讓眼睛適黑一段時間.


畫完 NGC 4026 再稍微移動一下就是 NGC 4088 了. 視星等約 10.7, 不過面積大一些, 所以預料會暗很多, 外觀分類是 SAB(rs)bc...... 這是什麼東東啊? 忍不住查了一下看得似懂非懂的 WIKI 解釋好了, 這應該是所謂的佛科留斯系統, 是簡單的哈伯序列延伸, 對螺旋星系作更詳細的分類, 主要在星系的內環結構, 這就不要斑門弄斧亂寫了. 總之 NGC 4088 的佛科留斯分類意思大概是: 這個棒旋星系有短棒, 但是不明顯 (SAB), 星系內部有環, 但斷斷續續也不明顯 ((rs)), 然後棒狀核心偏弱, 旋臂鬆散多條 (bc).

NGC 4088

Nagler 31mm (78X, EP: 2.7mm) averted vision 勉強認出, XW 20mm (120X, EP: 1.7mm) 最好, 星系表面看起來不太規則, 總覺得好像有兩個核心似的, 我猜可能是核心太弱, 某些旋臂部分很明顯, 接近核心亮度的關係. 整體看起來也沒有前面幾個那麼細長, 比較鈍一點.

事實上 NGC 4088 與旁邊一個視星等 11.7 的 NGC 4085 是實體上的雙星系, 彼此有引力牽引. 它們也是 M109 星系群中的成員. 高解析度的 NGC 4088 看起來蠻漂亮的... 我喜歡這種, 有點角度呈現盤面, 厚實的旋臂向外甩出, 看起來就是很有力量的樣子, 可惜目視看不出來.



最後是 NGC 4157, 這個離 NGC 4088 更近, 視星等約 11.4, 外觀分類是 SAB(s)b... 棒旋星系有不明顯的短棒, 沒有內環, 旋臂應該比核心弱, 不過沒差, 因為是側側對著我們, 應該看不到什麼旋臂之類的.

NGC 4157

果然暗, Nagler 31mm (78X, EP: 2.7mm) 不管正視, 側視, 反視... 有反視嗎? 哈~ 總之不管怎麼看就是看不到, 這就糟糕了. 坦白說, 如果沒有像 SkySafari 標到這麼細, 連星星顏色都有的電子星圖, 光靠傳統星圖... 我可能再多花 10 倍的時間都找不到. 感謝現代科技, 讓我可以把目鏡準確移到目標所在, 接下來才可以不斷更換目鏡嘗試. XW 20mm (120X, EP: 1.7mm) 得在視野微微移來移去晃動時才會出現, 最後用到 Doctor 12.5mm (193X, EP: 1.1mm) 看可不是為了看細節, 因為只有到這個倍率才能勉強穩穩看到, 畫圖.

NGC 4157 看起來超細, 還好核心有比較明顯一些, 而且胖一些, 定位到核心以後就是耐心等眼睛的完全適黑, 然後把細細的其它部分比例算出來, 畫起來. 同樣我覺得核心不是很中央, 稍稍偏一點西側. 高解析度的相片看起來斜得有點角度足以看到盤面一些細節, 包括我覺得有點像 M64 黑眼星系那種偏一邊的暗塵帶.

哇... 今天看的全都是側對我們的星系, 有了這些練習, 相信今年秋天再來找以前覺得困難無比的 NGC 891 應該會容易許多了吧?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小獅座很暗的兩個星系與六分儀座明亮的紡錘星系 -- NGC 3344, NGC 3432, NGC 3115

二月二十九日, 星星終於露臉, 春暖花開, 搬出好一陣子沒用的 EM-11 跟 Mewlon 210, 看看有沒有機會把除了 NGC 3003 外, 另兩個同樣位於小獅座... 也同樣很黯淡的星系畫下來?

Mewlon 210/EM-11/Avalon T-90

這兩年在市郊 (SQM 大約 19 左右) 找星系的體驗... 面積很大像 M31, M33, M101... 等的不算, 8 點多等的很簡單不用說, 9 等出頭的星系也不會有問題, 10 點多等的不一定, 不過應該搞得定, 但是 11 點多等以後的星系就真的很困難. 不過也有不少例外, 比如說, 核心集中的比較簡單, 側對我們的會比正對我們的容易些, 核心虛弱而且盤面正對向我們的就很難... 今晚設定的目標就是很難的那種.


目標在小獅座空域, 不過剛上屋頂時天空稍微霧霧的, 怕槓整晚打擊太大, 所以先找個亮一點的暖暖身, 順便建立一下信心. 望遠鏡移到陌生無比的六分儀座 (Sextans), 這裏有個別名同樣也叫紡錘星系而且亮度有 9.2 等的 NGC 3115, 上次聽到紡錘星系這個別名的是 M102/NGC 5866.

可是主星最亮的只有 4.5 等的六分儀座根本目視不到, 怎麼辦呢? 研究一下星圖, 最好的出發點是 2.0 等亮的長蛇 alpha 星 Alphard, 中文名 星宿一, 就在獅子前腳下方, 天況差, 除了這顆 2 等星外, 其他的星星肉眼幾乎都看不到. 加上長焦折返鏡的視野太小, 只好規規矩矩從尋星鏡跳跳跳, 還好這顆紡錘星系夠亮, 78X (Nagler 31mm) 走到就看到, 清清楚楚毫無懸念.


NGC 3115 (Spindle Nebula)

核心部分看起來大且亮, 有點被拉長的感覺; 隨著眼睛適黑後, 包圍核心的外層雲氣開始出現, 而且看越久範圍就越大; 整體呈長條狀, 亮亮的核心似乎不在中央, 我覺得是偏下方 (東側). 低解析度的相片看起來就像顆橄欖核, 沒什麼特色; 高解析度的相片看起來中央核心較胖, 兩端延伸的盤面細細的, 有點像紡織廠中央纏著厚厚線的紡錘棒樣子.

NGC 3115 的視星等大約是 9 等左右, 外觀分類是 E-S0 透鏡星系. 星系幾乎是完全側對向我們, 這麼側, 搞不好有旋臂也看不到, 所以也沒人打包票說它會不會是螺旋星系?



薄霧有點散了, 接下來就是今天的重頭戲 NGC 3344 與 NGC 3432. 前者視星等約 10.2; 後者 11.4; 當然先找 NGC 3344 囉, 難的留到最後.

結果, 錯誤... 視星等雖然很重要, 不過星系的外觀特性與角度也很重要. 就像 NGC 3344 視星等約 10.2, 不過分類為核心弱, 旋臂較強的 SBc, 加上整個盤面正對我們, 有點像 M101 或 M33 那種, 因此非常不好辨識, 看半天都看不到, 只有在換目鏡或調整視野時會閃過一抹雲影, 幾次下來發現都在相同位置, 這樣就好辦了.

先鎖定那個鬼影會出現的區域, 然後移到自己眼睛比較銳利的地方, 現在我比較喜歡放在左上或右下, 如果我要用 averted vision 的話, 擺這兩處幾乎無往不利. 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眼睛適黑, 真的要有耐心, 因為 10 分鐘的適黑會進入完全不同的境界, 這是真的喔. 慢慢的, 星系微光已經可以穩穩出現, 我知道自己的視錐細胞 (Rod Cell) 已經接收到超過我的對比感受門檻 (Contrast threshold). 然後我會觀察它的大小範圍, 邊緣特徵, 星系內有哪些地方比較濃哪些比較淡?... 記在腦海.

接下來離開目鏡, 開始依印象畫草圖, 把特徵大概標起來. 然後回到目鏡思考構圖, 依構圖把參考星點放好, 標星點. 至此, 眼睛的適黑再度被破壞, 就算微弱的紅光也一樣, 如果目標是極其黯淡的目標, 每開一次紅燈畫圖都得從頭再來. 標完所有參考星點後, 重新耐心等待眼睛適黑, 不過通常剛剛已經看過一次, 對目標會很有感覺, 這次的適黑程序會快很多. 適黑再度完成, 再度仔細觀察目標特徵, 確認與前一次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然後修剛剛畫的草圖... 就是這樣, 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 畫這種黯淡的目標真的是超花時間.


NGC 3344

星系旁有兩顆亮星, 一顆 10.2 等, 另一顆 12 等. 12 等那顆旁邊有一個更暗點但沒那麼針點的星系核心, 整體看起來圓圓的, 邊緣很均勻, 也看不出任何旋臂特徵.


最後就是今晚最難的 NGC 3432 了, 前一個都看得這麼要死不活, 真不知道這個視星等只有 11.4 的要怎樣才看得到?

結果, 雖然還是很難, 但居然比前一個容易呢.

NGC 3432

至少不需要用到 averted vision, 目鏡換一換就可以直視, 不過想開著紅燈邊看邊畫也不太實際. 首先是在夾在一顆 9.2 與另一顆 10 等左右的星星中間有兩顆暗星, 後來我在 skysafari 裡居然找不到這兩顆暗星的亮度資料? 看久一點會發現星系就覆蓋在這兩個暗星上面, 繼續延伸, 延伸處還看得到另外兩顆暗星, 同樣在電子星圖找不到亮度資料, 不知道是前景星還是星系裡面的東西?

NGC 3432 離我們大約 3500 萬光年, 前面那個 NGC 3344 更遠, 有 6500 萬光年. 星系外觀的分類為 SBm, 側對我們, 也許因為角度的關係所以比較好辨識吧?

看三個就收工, 隔天還要上班, 真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