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意外的小小折

從去年 12 月至今,可能將近 2 個月沒星星看,真是太慘了。除了翻翻雜誌看看書外,就是反覆的拼湊 Borg 小零件。高橋尋星鏡的改造之旅看來是走不下去了,組好的 55FL 小折可愛歸可愛,不過缺點也不少,尤其是那個 7315 對焦座,雖然是比更陽春的 4317 好多了,可是仍然無法習慣,尤其架在不像傳統天文用架台那麼穩固的相機雲台後,想要穩穩高倍調焦還是很礙手,心一橫... 既然要玩就把它玩成一個精品好了,管它實不實用,找個羽毛對焦座先。

覺得不好用的 7315 直進式對焦座


Borg 的兩款小型直進式對焦座: 7315 與 4317

"急" 絕對是判斷上的殺手,最大的錯誤就是瞎了眼沒注意到羽毛替 Borg 特製的這款 M57 規格對焦座是搭配 80mm 鏡筒,而不是 Mini Borg 的 60mm 系列規格。當然一開始有考慮過 Borg "自製" 的 9857 對焦座啦,便宜一些,對焦行程也長一些,重量也較輕... 不過再仔細研究,9857 居然是台灣製的,我猜九成九是冠昇 GSO,不行不行... 差沒 2000,最後還是從美國訂了。


東西寄來以後也是一整個傻眼,而且很懷疑是不是有問題? 因為如果把對焦座伸到最長, 會脫軌,"脫軌" ? 沒錯, 真的是脫軌,要用手硬推一下才能回到軌道上。




這就怪了,為什麼以前買的 BCR 2025 不會? 把套在 FC-100DC 上那組拆下來比較一下... 喔,原來底下中央那片鐵板兩端有螺絲,退到底時會卡住防止脫軌,那那那... 新買這個不是有問題? 這又不敢肯定了,新的這個對焦座相當特殊,兩端接口都與之前看過的羽毛對焦座不太相同,比如說目鏡端,應該要有 50.8 mm (2") 的鎖定銅環與固定螺絲,可是羽毛替 Borg 特製的這款 M57 規格對焦座不是,它是 M57 的公牙,我猜是接相機接環用,因此還得車一個 M57 母母的轉接環來接 2" 目鏡固定座... 有夠煩。







滑軌問題怎麼辦? 我才不要寄回去咧,雖然我的 DIY 天份近乎為零,但笨人總想得出笨方法,望遠鏡端也有個 M57 公環,內牙是 M52... 什麼沒有,接環最多啦,最後用一個 M52 轉 M55 的環套住,當對焦座伸最長時會檔住不讓它脫軌,完美,哈~



成功可不是一蹴可及,其實還有個悲慘經歷發生在前。

在想到用 M52 小轉大 M55 環之前,先是剛好有個多買的 M57 短環,可是這環的光路還是太長了些,會檔到待會後面會提到的鏡筒接環導致對焦座無法收到最裏面,怎麼辦呢? 我第一個笨念頭是用鋸的,結果鋸到快爆血管才鋸那麼一點點... 一氣之下跑到 HomeBox 買了一個電動研磨機 (其實很便宜,搞不好比買一個接環還便宜)... 幹嘛不買電鋸? 因為研磨機比較好用啊,很多東西都需要研磨嘛。


唉~ 操作機器第一守則: "帶手套"

就是不知道,加工完後直接用手在摸在旋的... 結果才發現雙手被不平整且鋒利的鋁件缺口刮了一道又一道的小傷。

我學到得第二教訓 : "變形"

因為加工的鋁件太短,所以我套了個更長的另一個接環,這樣比較好握... 想到這還頗得意洋洋的咧。等磨完以後,哇... 旋不下來了,因為鋁件太薄十分容易 "變形",尤其又是接環螺牙的,稍稍變形就再也旋不開... 嗚嗚嗚。


好啦,剩最後一關,怎麼裝到 Mini Borg 60mm 鏡筒上? 沒辦法,當然還是請鐵工廠車接環囉,台灣的鐵工廠師傅之厲害... 網路上隨便印張圖參考,三兩下就做出完美的東西,精度比原廠還密,真是太強了。




於是新機上桌啦...



ㄟ... 55FL 鏡頭怎麼不見? 哈~ 沒錯,這又是另個故事了。

在這段陰雨綿綿不絕的日子裏,在日本拍賣場上看到了個 Nikon field scope 鏡頭舊品,60mm,ED,還三片式,Made in Japan,更棒的是賣家還附了個特製的 M57 轉接環... 於是就標下來試試看,價錢不到 55FL 新品價的 1/6。



 



星點細如針點,頗有高橋主鏡的感覺,雖然 85% ~ 90% 以外有場曲,不過光軸上的畫質真不錯。完整的測試沒機會作,只有幾次雲層薄一點搶雲縫試了幾次,拆不開參宿七,不過北河二低倍就拆得開,御夫座的幾個 M 星團很清楚,高倍下星點粒粒分明... 其實真的沒機會測其它目標了。

如果拆下羽毛對焦座用伸縮鏡筒調焦,可以裝上 2" 的系統喔,這有什麼特別的? 有有有... 如果搭 Pentax XL 40mm 目鏡,那麼就是 6.6 倍放大,將近 11 度的實視野,可是可把整個完整的天琴座或白羊座裝近去的大小耶。

裝上兩吋目鏡結果比主鏡還大顆


就這樣,所以才說是意外的小小折啦...

那再度被冷落 55FL 怎麼辦?

嘿嘿... 有新計劃進行中喔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高橋尋星鏡改造失敗記

從小就覺得自己的手工藝天份很差,在那個國中還有工藝課的年代,我作的木工書架總是榫接不到,金屬加工小孔也從來無法上下對齊... 自此之後就與各種 DIY 活動絕緣,連試也不想試了。

不過 "自己動手做" 還是具有無比魅力,Borg 或其母公司 TOMYTEC 可能就是看準像我這種 DIY 朽木級的同好,提供無止盡的簡易組合產品讓自己可以建立小小的,微不足道卻又可貴的成就感。所以在拼完第一隻迷你小 Borg 尋星鏡以後,一方面好像多買了不少零件,一方面又捨不得這麼讚的一隻迷你鏡長眠防潮箱,決定讓尋星鏡變身小小折,也許這隻讓我迷戀不已的尋星鏡改造之後威力依舊不同凡響... 真的會嗎?


手上鏡子來來去去,沒想到跟最久的竟是這隨 TSA-102 來的 7X 50mm 尋星鏡

這個幻想,在分解開來之後出現更多謎團。首先, 它連消光都作得馬馬虎虎呀?



靠目鏡端的鏡筒內側,還染了不小一塊白色噴漆咧...

原本沒想過它的焦比到底多少? 實際測試之後才知道焦長大約是 200mm,因此是 F/4,F/4 的像場能多好? 不太相信。現在手上有三顆小鏡頭了 (後來又多一顆,變四顆),不妨比一比,Borg 55FL 說用螢石,據說綠光打過螢石會收斂一起,因此看起來是 "點",而不會呈現一條穿過玻璃的線,試試看就知道。

由左到右: Borg 6150; Borg 55FL; Tak 50mm finder

使用螢石的 55FL 顯示 4 個獨立不連續的 "點",另外兩隻都是兩個明顯的點,連接著一條比較暗的綠線。這樣看起來網路說的沒錯,不過為什麼 55FL 有 4 個點,而同是 doublet 的另兩隻只有兩個? 觀察半天我猜,Borg 6150 (應該是 2150 鏡頭) 與 Tak 50mm finder 應該是膠合的,就是兩片玻璃黏在一起中間沒空隙,而 55FL 是兩片式 air space。

小東西能玩的花樣就很多... 對了,抽屜裏好像有個作光柵測試用的 Ronchi 目鏡,沒星星拿路燈玩玩也好。




Ronchi Test 是很容易作也很容易解讀結果的測試法,其原理... 就不要在此班門弄斧貽笑大方啦,結果如上。其實也不知道有沒有做錯? 我有分別觀察焦點上,焦點前,焦點後... 問題是焦內條紋變少,焦外條紋變多,這是一定的呀? 為什麼查到對照結果的用圖,條紋不管焦內還是焦外都一樣多?

結果有點意外,看起來最好的竟是 Borg 6150 (2150 鏡頭),最差的是 Tak 50mm finder 鏡頭,不過是用手機且手持在拍,可能也會造成不小誤差吧? Borg 6150 的線條最直最平均,除了明顯的藍光色差外,看起來沒有什麼缺陷。55FL 與 Tak 50mm finder 對照圖表看起來都有球差,不過 Ronchi test 是 "定性" 測試,所以並看不出像差的 "程度"。另外一個疑問是像散差,因為實際上拿星點測試看起來都有程度不一的像散差 (星點對稱上下拉長,或左右變胖),不過在 Ronchi 測試都看不出線條歪斜的結果? 為什麼? 為什麼? ... 另外用螢石的 55FL 的確比較沒有某種顏色偏一邊的色差現象,還有就是 Tak 50mm finder 的條紋有些不太平整,甚至邊緣還有些凹凹凸凸。

高橋尋星鏡在上面幾個觀察,顯示出來的結果都不好,可是實務上的確從它就找到不少同好要用主鏡才辨識得出的深空目標呀? 仔細想想,好像也不很客觀,因為以前都是拿信達、GSO、Vixen... 來比,而最近改用 borg 6150 後,其效能令人驚艷不已,尋星鏡還真的厲害得像隻小主鏡般,一點都不輸高橋,甚至佔倍率優勢後更明顯壓過高橋性能。

下個懷疑就是消光,畢竟之前深刻體驗過迷光對清晰度的傷害,當高橋尋星鏡頭套在其它鏡筒後立即變得平凡不堪,這更加深幾分這個懷疑。新的 Borg 6011 鏡筒內貼有消光植毛紙,據說以前的 TMB 與 Tele Vue 鏡筒就靠這招讓消光成果直逼筒內的光柵設計,趕快拿來對比一下。

Borg 6011 鏡筒內已有貼好消光植毛紙

結果有鋪植毛紙的鏡筒果然明顯贏過沒貼的鏡筒組合...

請鐵工廠車一個轉成 Borg M57 規格的轉接環,就能開始玩 Borg 的零配件了


既然剛好網路看了一些筒內消光光柵設計方法,就把其中一個最簡單的方法筆記下來:



首先當然要先把鏡子成像的整個光路圖按比例畫出來,先假定我需要的成像大小是 30mm 好了,所以就是下面最左邊那個圖 (假設 90mm 主鏡,焦長 500mm)。目前這個組合配置全程都夠寬,應該不會造成週邊暗角情形。

接下來從成像平面畫條紅線到鏡筒 (當然是筒內) 對角... 這代表筒內反射的迷光,然後紅線與成像的綠線交接處... 意思就是筒內反射的迷光干擾到正常成像的位置擺上一組光柵檔住,這就是第一組的位置,下面中間那個圖。

接下來從主鏡另一端畫條綠線,通過剛剛擺放光柵的位置,延伸到鏡筒處,再從這點畫條紅色虛線再度抵達成像平面,如下面最右邊那個圖,紅虛線與成像的綠線交接處就是佈第二組光柵的地方。

然後就是一直重複以上兩個動作,最後就能把所有該擺放光柵的位置都標示出來。依我假想的 90mm F=500mm 配置,標 #1 的就是天然的光柵,標 #2 的位置假設鏡筒短一點也變成天然光柵,這樣就不用擺放一堆光柵了。問題是做光柵還挺麻煩的,是不是植毛紙貼一貼就好? 聽說曾有鏡筒設計成整個筒內滿滿像內鏍牙似的佈滿,這樣就不用算半天了,而且對焦座一定會動啊? 這樣成像的平面位置也不可能固定,那麼剛剛算半天的光柵位置不是完全算心酸的? 不過這種密密麻麻光柵設計成本太高,應該也沒人再採用了。

上面的對焦座模擬圖畫了滿滿的光柵,這是真的,羽毛對焦座整個光路就是這樣設計,AP 的天頂鏡 Maxbright 也是這樣設計,這些好貨真的很注意細節。

高橋尋星鏡的內光柵


回到高橋尋星鏡, 離開原本的筒身就像寄居蟹離開它的殼般脆弱不堪,加上只有 200mm 焦長若用有植毛紙的 6011 鏡筒,加上小天頂又對不到焦。搞了半天,最後還是把它拼回原來鏡筒,等那一天很想用時再拿出來吧。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觀星有點像旅行 -- 大犬輕旅行

一直覺得觀星很像自己習慣的旅行方式... 比如說,一開始要選定旅行地點 -- 北海道、凱恩斯或是蔚藍海岸 ? 獅子座、大犬座還是天蠍座 ? 接下來就要花功夫作功課,網路不方便的時代就到誠品、金石堂或圖書館,有什麼著名景點 ? 有什麼歷史背景? 有什麼好吃好玩的 ? 星座的話,有哪些主星 ? 是雙星嗎? 變星? 什麼顏色? 亮度? 藏有什麼深空寶藏? 種類? 特徵 ?... 有時候則是完全反過來的,先是因為有吸引人的地標 (因為那區有很奇特的天體)... 所以決定要去那邊旅行。

一切規畫妥當之後,開始安排假期 (等待好天氣),打包行李 (挑選器材)... 然後出發。轉換交通工具就像尋找目標 star hopping,抵達目的地開始遊覽 (觀測),拍照 (記錄)... 最後帶著滿滿回憶返家,看完星星下樓後也有類似旅行後的滿足感, 呃... 或不滿足感,不滿足的話沒關係,下次假期再來。


輕旅行的小伙伴

最近天氣又陷入無止盡的烏雲冬天,幾乎難有可觀星的夜晚,好不容易在跨年夜的凌晨有個短暫機會,怕雲突然蓋上,所以只帶雙筒鏡上屋頂,剛好前陣子看了 12 月份雜誌有篇 Mathew Wedel 寫的 "Binocular Holiday",目標難度似乎不高,頗適合來趟輕旅行,目的地就在大犬座附近。

大犬尾巴連接船尾座附近空域正好位在冬銀河,光害下肉眼看起來雖然不怎麼樣,但如果有支小雙筒在這區隨便掃掃,一定會驚訝其豐富燦爛,這區本來就是雙筒鏡天堂。作者列了 12 個旅遊景點,我去了 7 個,另外 5 個因為月光太亮還有飄雲沒有達陣。

第一站是耀眼無比的天狼星,不過雙筒鏡看起來的效果就像在岸邊看自由女神像,或公路上遠眺富士山頭,這與實際走進去或爬上去的深度旅遊不同,讓我回想起前個冬天奮鬥的小狼尋找記,深有深的玩法,淺也有淺的樂趣。走馬看花後很快移動到第二個景點 M41,雙筒鏡下的 M41 依舊看得出許多泛黃或泛橘色的星點,讓人感覺到不再年輕的星團樣貌。

從 M41 沿著狗狗身體再往下走一些到達第三站,疏散星團 Cr 121。這些非 M 字輩或 NGC/IC 字輩的疏散星團通常沒那麼令人印象深刻,相對於我們習慣的疏散星團印象,Cr 121 "疏" 且 "散",大小約 1 度範圍,將近 2 個滿月大,夠大吧? 星團旁邊是橘紅亮亮的大犬 Omicron-1,這顆星可沒在此星團裏喔。

繼續往下走到狗狗屁股 1.8 等的亮星大犬 Delta 星,又名 Wezen,這是第四站。Delta 星在低倍大視野的雙筒下看起來被幾顆連成弧線的星點括號起來,可以跟第五站的目標放在相同視野,我把它們一起畫下來。



忘了標,不過前面提到連成弧線的星點裏,以上圖來說大約位在大犬 Delta 星為中心 8 點鐘方向那顆是著名變星,大犬 Omega 星,亮度從 3.6 等到 4.1 等。

看看左上角, 圖中標 NGC 2362 那邊有兩顆亮星相對明顯,編號是大犬 29 號星與大犬 Tau 星,大犬 Tau 星位在疏散星團 NGC 2362 正中央,有人因為其視覺效果叫它 "墨西哥跳跳豆",之前曾用 TEC 140 畫過,沒想到這次在月光下用 15X 56mm 雙筒鏡也能辨識出不少星點。這裏已經到第五站了,別急著離開,花點時間走出市區到郊外,號稱冬天輦道增七的漂亮雙星 Herschel 3945 正在此,非常美麗, 絕對值得停下來好好欣賞,這個以前也有看過/畫過,小雙筒拆這組雙星有些挑戰喔,不過 SLC 15X 56mm 拆得輕鬆寫意。

插一下話... 素描簿還是要選厚點的紙質,不然就會跟上及下圖一樣被前頁或後頁的筆痕干擾, 很難看。

第六站在狗狗最尾巴的大犬 Eta 星 (Aludra),也是雙星,2.5 與 6.8 亮度差距頗大,好在它們分很開,就算小雙筒拆起來也不致於太困難,4.5 度視野可以同時把附近另兩個疏散星團 Cr 132 與 Cr 140 一塊裝起來。Cr 140 看起來比 Cr 132 密一些,不過如果沒先看資料,我應該會疏忽掉這兩個目標,但如果可以花多點時間細細看,會慢慢跑出更多細星點,看起來也會更有星團的架式。


非常豐富的一個廣視野


下一站就踢到鐵板, 其實是自己太笨了。 第七站是船尾座 k 星, 兩顆幾乎亮度相等 (4.4; 4.6) 相差僅 9.9" 的雙星正是挑戰小雙筒分解力的好目標。記得這隻 15x 56mm 曾經成功拆過相距 9" 的海豚 gamma 以及 7.5" 的白羊 gamma,因此拆這組 10" 左右的應該沒問題。可是當時在電子星圖上居然找不到船尾座 k 星? 笨就笨在幹嘛不每顆星試試看就好?非要在星圖找到才要看, 真是 @#$%^&*... 那電子星圖又為什麼沒這顆星? 其實是自己弄錯,恆星的拜耳表示法並不全用希臘字母,有些大星座星星那麼多,光 24 個希臘字母哪夠? 就是假會,一直輸入希臘字母的 k 發音 "kappa" 找,才越弄越糊塗。這一站的 k 是拉丁字母的 k, 不過用 "k pup" 還是找沒有... 總之怕時間不夠就先放棄了。靠近船尾座這邊其它幾個目標都因為月亮升起太亮, 加上東南邊開始飄雲, 全都槓龜,包括也是雙星的船尾座 Xi 星,旁邊一點點的 M93,還有第九站的 NGC 2527 與 NGC 2571,真可惜。

第十站的 M46 與 M47 沒問題, 還肖想是不是有機會看到 NGC 2438 呢,帶了濾鏡上樓,結果當然沒有,放大倍率太低,下次要用新拼湊的小小折試,只是不知何時才有機會啊? M46 附近也有一組適合雙筒欣賞的視覺雙星,叫 knott 4,或船尾座 QY;拜耳表示法的拉丁字母只用到大寫的 Q,所以看到 Q 以後的大寫字母應該都是變星。 M47 旁邊有個小一點的疏散星團 NGC 2423,這個... 如果沒有很熟悉 M46 與 M47,使用器材的視野又不大時,有可能弄錯喔,M47 夠明顯還好,M46 就有點危險,我就曾鬧過看完 M47 找 M46 時誤把 NGC 2423 當成 M46 的笑話。

旅程繼續往北邊的麒麟座推進,結果第 11 站的 NGC 2539 與第 12 站的 M48 都被雲蓋了,規畫的行程走不完,提早收拾行李回家。

旅行就是這樣,計劃常趕不上變化,總有預期不到的事情冒出來,不過這也是旅行的樂趣之一啦。前面兩張圖花太多時間,疏散星團為了要把星點亮度、相對距離... 盡可能畫正確,每次都會拖到時間,旅行也是... 但有令人沈迷、流連忘返的地方總比全程走馬看花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