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小雙筒大目標

雙筒望遠鏡, 尤其是中小口徑, 往往被歸類為天文 "小物". 比如我們常會聽到類似:

"初學者最好先買支雙筒就好",
"雙筒只看看太陽月亮應該沒太大問題",
"未來如果不想用還能拿去賞鳥",
"小朋友也許會喜歡"...

這些說法多少隱含著, 或簡易, 或初習, 或便宜... 但就是少見嚴肅視之觀點. 我自己則是越用就覺得越好用, 而且遠超過原本的刻板期待. 因此分享一點點實際經驗, 僅為拋磚. 重點擺在觀測目標, 不敢多談器材效能, 希望不會被同好間行家高手們見笑.


若以 "觀測" 為目的出發, 選擇雙筒鏡除了使用上方便快速的優點外, 小弟以為最大的誘因不外乎 "大視野" 與 "大出瞳" 兩項. 因為其它功能一般望遠鏡多有辦法做得比雙筒鏡更好. 而需要 "大視野" 的天體目標又有很多是各式黯淡的星雲, 一般窄頻的天文濾鏡對此目標效果顯著, "大出瞳" 也正是窄頻天文濾鏡發揮功效的必要條件之一... 這些等一下再說. 先回頭面對另一個問題, 7X50mm; 10X42mm; 15X56mm; 16X70mm... 這麼多小 (好啦, "中小") 雙筒, 哪種規格對於天文目標的 "綜合" 效果最好?

7X50mm Vixen ultima
10X42mm Leica Trinovid

15X56mm Zeiss Conquest HD

頗為國外好評的 22X70mm WO ED/APO



Nikon 18x70mm

先不論 "視野" (雖然視野是選擇雙筒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雙筒鏡最直覺的規格就是 "放大倍率" 與 "口徑". 倍率高看得深, 看得仔細; 口徑大目標則亮, 那麼兩者之間誰比較重要呢? 看過兩個說法 (從 Sky & Telescope 雜誌社資深編輯 Gary Seronik 的 Blog), 不過都是所謂的 "經驗法則", 沒有什麼方法論, 當然也不會有什麼數學公式與運算.

RASC 年鑑總編輯 Roy Bishop 先生在 2009 年 提出一個很簡單的算法, Bishop 先生把它叫做可視性因子 (visibility factor). 算法無敵簡單, 就口徑乘以倍率. 7X50mm 的可視性因子是 350; 10X42mm 就是 420. 420 大於 350, 所以 10X42mm 看天文目標的 "綜合效果" 就優於 7X50mm. 合理嗎? 我本身的經驗是覺得有道理, 但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經驗.

資深雙筒天文愛好者 Alan Adler 在 2002 年雜誌的一篇文章提出他的綜效算法, 複雜一點點... 倍率乘以口徑開平方. 所以 7X50mm = 7 X (7.07) = 49; 而 10X42mm = 10 X (6.5) = 65, 因為 65 大於 49, 所以結論與 Bishop 一樣, 10X42mm 看天文目標的 "綜合效果" 優於 7X50mm.

依樣畫葫蘆, 雖然沒有絕對值, 但可由相對值推測... 比如說如果想買第二把雙筒, 哪個規格才會與原來那隻有比較大的差異? 15X56mm 依 Bishop 法算出是: 840, 依 Adler 法算出來是 112, 不管哪種算法算出來肯定與 7X50mm (350; 49) 或 10X42mm (420; 65) 差異頗大.


回到觀測, 特別是大視野目標, 看看小雙筒可以做出哪些大貢獻?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北美洲與面紗星雲.

底下的例子我圈出三個視野, 最大的是 6.2 度, 這是一般 7X50mm 尋星鏡以及 10X42mm 雙筒鏡看出去大致的視野; 其次是 4 度視野 (這也是我買雙筒的底線 -- 視野一定要超過 4 度) 這是15X56mm 那隻或是經典級的富士 16X70mm 以及 Nikon 18X70mm 的規格. 最小的圈圈是一般折射鏡搭配長焦目鏡常見 2.5 度左右的視野.

初尋北美洲星雲, 視野越大會越容易辨識

我的心得是, 剛接觸北美洲星雲, 視野越大越容易認出, 當然能到高山無光害的地方更好. 2.5 度視野理論上是裝得進, 但實務上很難分出輪廓與方向, 尤其暗星雲區. 如果有到 6 度視野, 連指標星天津四, 亮星天鵝 Xi, Nu 都能擺在同一視野當定位點, 這樣就很讚了.



小雙筒能看見北美洲星雲? 絕對沒問題, 筆記裏所舉例子都是實際上看過很多次的結果.

然後同樣是夏夜天鵝, 翅膀邊的面紗星雲,

面紗比北美洲暗一點, 不過在高山上一點都不難

雖然還沒畫過面紗, 不過面紗是自己對濾鏡學習與奮鬥的起點, 意義大大不同. 不管在山上, 屋頂, 陽台... 一到夏夜, 不管拿什麼鏡子都會想去找面紗. 而我看過最漂亮的面紗是在昆陽停車場, FC-76 3 吋小折,  UltraBlock 濾鏡, XL 40mm 目鏡作出 4.5 度視野, 東西面紗連同中間皮克林三角, 清清楚楚呈現在 14.5X 的目鏡視野裏. 當時還有兩三位攝影同好一起, 大家都看得嘖嘖稱奇, 因此我一直覺得 4 度視野是看面紗很重要的條件.


心與魂也是天文攝影的熱門題材之一, 雖然還沒在山上看過, 不過在屋頂上倒是看過好幾回, 也畫過一次.

IC1848/1805 可以在 6度視野下完美呈現

"魂" 相對 "心" 容易些, 多花一點時間耐心觀察, 會發現其實不難, 用 UHC 濾鏡很有幫助. 6 度視野以上才能把兩個目標一起裝下, 4 度不夠, 就算只想抓其中一個目標就好, 也還是需要 4 度視野才會比較舒服.



冬夜的大範圍目標之中, 玫瑰花與繭星雲也是雙筒鏡可以發揮的項目,
 
玫瑰其實不算大, 不過完整的繭星雲就很大了

我用雙筒鏡畫過很多次玫瑰星雲了, 就算細節不可能像天文相片那麼美麗, 但要 "查覺" 到玫瑰的形貌, 雙筒鏡沒有問題. 同樣, 使用 UHC 濾鏡雲氣會清楚很多.



加州星雲是另一個秋冬夜的大範圍目標例子, H-Beta 濾鏡最好, O-III 也可以. 不過因為手上只有一片 H-Beta 濾鏡, 所以目前還沒用雙筒 "畫" 過. "看見" 是有啦, 把濾鏡擺在其中一筒前方就能看見, 尤其在山上一點也不難.

加州星雲最好有 H-beta 濾鏡的幫忙




這是在大雪山上用折射鏡觀察畫的, 奇怪... 總覺得 2 度半視野根本不夠大呀?


除了需要濾鏡幫忙的大範圍星雲以外, 大範圍的疏散星團也是雙筒鏡的好朋友, 比如七姊妹與雙星團.
 
七姊妹用雙筒看更漂亮
看雙星團別忘了把肌肉人一塊拉進視野



還有兩個秋冬夜美麗的疏散星團目標很適合雙筒鏡觀賞, 可是大多數的人都忘了. 一個是金牛座的畢宿星團 (Hyades), 或叫做 Melotte 25; 以及英仙座 Alpha 星 (Mirfak) 周遭的 Melotte 20.


畢宿星團要有 6 度視野以上才好看

別忘了英仙座 Alpha 星周遭的 Melotte 20

講到 Melotte, 今年可是 Melotte 目錄發表的 100 周年喔. Melotte 目錄裏除了許多我們熟知並已編在其它目錄的目標以外, 還有很多沒被收進 NGC/IC 目錄的美麗目標.


雙筒望遠鏡的優點還有很多很多, 像之前提到的暗星雲 Barnard's E (B142/143)也是, 而且幾乎是雙筒鏡專屬目標. 雙筒鏡除了簡單易操作, 適合初學者以外, 還有許多可以嘗試的呢.

9 則留言:

  1. 前陣子幫我的Nikon 10x56在出瞳處裝了CLS(相當於V3)濾鏡和遮眼罩,用了幾次效果不錯,我把濾鏡框磨薄了,在看的時候幾乎忘了有濾鏡的存在XD
    我的經驗是加州星雲要四、五度視野才夠

    回覆刪除
    回覆
    1. 效果這麼好, 真要來試試看...
      視野模擬圖用skysafari 做的, 好像有些目標大小沒那麼準呢

      刪除
  2. 是喔,我鏡頭視野模擬跟拍出來的差不多耶,你確定你畫的加州星雲那張視野有2.5度嗎?看起來很窄哩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 還蠻確定的. 你可以看見素描裡最亮那顆英仙 Xi 星, 與圖裡右上角那兩顆星之間的相關位置, 我剛剛又再模擬一次 2.5 度畫面, 距離與位置素描與skysafari模擬畫面頗為一致

      刪除
    2. 了解。話說看到你剛又買了隻「小」雙筒,你那邊好東西真多,或許改天可以辦個輕便觀攝星聚會,請TS兄您每年帶一兩樣東西上山借開眼一下XD

      刪除
    3. 哈~ 小雙筒... 如果有機會交流, 不管是經驗或機材, 都是很棒的體驗呢. 可惜要湊合大家時間難尋, 還要顧慮天氣, 常是可遇不可求.

      住鄉下的好處是有星星的夜晚, 上屋頂就能看, 就算天況不好也可以測器材, 壞處是這樣就懶於參與同好的聚會. 像國外的地區性觀星組織有定期的聚會就不錯, 很好的交流平台. 台中, 台南聽說有比較類似的小組, 其實蠻好的. 另外, 目視同好似乎不多, 像您目視攝影都能涉獵的就更少了... 我還有一個疑問是廠長說的, 不管歐美, 日本, 觀星人口都有不少女性... 從 Vixen 一些訴求女性的廣告就能看出, 為什麼我們這裏女性業餘天文人口這麼少啊?

      刪除
    4. 學生天文社團裡還是很多女生喔,但出校園女性要單獨自己ㄧ個人上山觀星就會有些不方便,台灣玩後院天文的條件風氣也不足。所以除非是跟著團體,女生要ㄧ個人帶著天文器材觀星比較少看到。

      刪除
    5. 下次有機會外出觀星再私訊跟 Gleeman 約一下, ^^"
      其實自己閉門造車已久... 這樣不太好. 如果能看看資深的星友操作一下我的設備, 應該能夠學到更多呢.

      刪除
    6. 其實我也是,太懶惰了X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