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頭看以前筆記的東西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捏... 看了些皮毛就亂寫一通, 等後來真的多翻一點書之後就會知道自己的淺薄了.
另外我必須很贊同匿名高手的留言意見...
首先要看書, 看"書" 一定比看網路資料容易吸收知識, 要瞭解萬事萬物最好還是要看書, 看網路內容頂多跟人家抬抬槓而已 ^^"; 其次 Vladimir 的 Amateur Telescope Optics 就如同匿名高手所說, 資訊豐富但不易了解, 特別對生手而言, 其英文寫法也很拗口, 增添瞭解的難度. 相較之下個人非常推崇 Roger Ceragioli 的 "telescope, eyepieces and astrographs", 很通順也很容易了解.
最後我決定不修改以前的內容啦, 就當作是一種學習的歷程吧...
最最後我還是想說, 器材很好玩沒錯, 不過... Observing is the heart of amateur astronomy... :)
###################################################################
新歡 FC-76D 至今, 還是愛不釋手, 廣告上說它是舊版 FC 系列的復刻,
查了查高橋網站舊資料, 越看就越好玩, 於是匆匆貼下東撈西揀的資料,
老 FC 系列好像是 1981/82 年左右開始出的, 陸續有 65mm, 76mm, 100mm.
用到螢石的兩片式設計,
Crown 用 CaF2 螢石, 擺在後面,
Flint 放前面, 不知道是那種型號玻璃.
這張圖是 FC-125 的 DM.
我把圖比一比, 這應該叫 Steinheli 式設計嗎?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6.html)
像差比較好控制, 但看得出 R2, R3 曲率頗大, 製作起來應該比較麻煩些 ...
當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螢石不好鍍膜, 螢石材質又軟, 所以才擺在後面保護, 這樣比較不容易受傷? 現在新版 FC 前面那片凹透鏡改成高橋所謂的環保玻璃.
算 80年代的銘機 FC 系列推出 10 幾年後, 1990 年代起 FS 系列開始進入市場... 下圖是 FS 系列的 DM, 我有過一支呢, FS-60CB, 不過這隻可愛的小折隔了這麼久才出, 應該也算是老 FS 系列的復刻版吧?
同樣, 比一比網路上的圖, 這種應該是 Fraunhofer 式設計嗎?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6.html)
跟 FC 系列的 Steinheli 式設計顛倒, 兩片玻璃擺放位置對調...
Crown 螢石擺前面, Flint 在後面.
Fraunhofer 與 Steinheli 兩種設計, 似乎是兩片式設計的 "基本款", 兩片玻璃間還有一些空氣空隙, 我看很多教學用的消色差鏡基本設計例子都用 BK7 + F2 走 Fraunhofer 設計. 不像 Littrow 式兩片膠合在一起 (錯, 大誤 >"<), 或像 Baker 式或 Clark 式設計兩片分很開,
剛剛停產的 Sky-90 不知道算不算 Baker 式設計?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6.html)
找到一張 Sky-90 與 FS 系列的色差控制比較圖...
而最早在 1970 年代的 TS 系列是三片式的...
這... 看不懂日文只好亂亂猜了...
三片式設計, 超低色散那片擺在最後面, 所以是 PNP (正負正, 或凸凹凸) 的安排.
這... 倒有點像現代的 TOA 設計, 不過 TOA 前後兩片都用 FPL53, 中間夾一片 BSL7, 兩片超低色散玻璃, 難怪這麼貴.
CN 裡面有人試著破解 TOA 幾乎零色差的設計之謎,
推測第一片 Crown 位置與後面兩片間的空隙留超大
(謝謝高手指正, 換貼過另一張圖了...)
data sourced from:
http://www.cloudynights.com/ubbthreads/showflat.php/Cat/0/Number/5846672/page/2/view/collapsed/sb/5/o/all/fpart/9/vc/1
模擬設計的人是 Amateur Telescope Optics 網站的作者 http://www.telescope-optics.net/index.htm
FCT 系列有點類似 TOA 系列倒過來的設計,
NPN, 中間用螢石, 因為同樣也是前面第一片與其他兩片距離很遠, 當時的螢石不知道有沒有鍍膜? 聽說 ZEISS APQ 就是因為當時鍍膜技術還沒厲害到能鍍在螢石上, 鏡片與鏡片間空隙空氣層又會導致反射或亂射, 所以用油當介質, 這也是當時三片式很流行油頭的原因之一.
三片式當然不能忘了我的舊愛 TSA-102,中間那片是現代大家都愛的 ED 玻璃 FPL-53.
喔... 高橋還有 FSQ 系列, "改良式" 的 Petzval 設計, 前頭有一組兩片式, 後面也有另一組兩片式... FSQ 所謂的改良式應該是指後面那組分很開吧? Pentex, TeleVue 的 APO 也都採用 Petzval 式設計, 可以做到低焦比, 像場平坦... 等天文攝影需求條件.
用小畫家剪剪貼貼把現役各鏡的 spot 圖貼一起:
TSA-102, TSA-120, 還有 TOA-150 明顯有彗差? 為什麼呢? FS-60 與 FC-76 是像散嗎?
TOA-130 方塊上標的單位不是 mm 而是 deg, 我猜是不是指"視野幾度內"的意思? FSQ 的點很密集, 應該與其平場設計有關, 因為其他幾隻加上平場鏡點點也變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