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水母星雲與獅子座矮星系 -- NGC 2392; NGC 2438/M46; IC 443; Leo I

腰受傷, 痛到沒辦法自己穿褲子, 結果回家看見滿天星心又癢得不得了, 管他的... 搖搖晃晃提
 Borg 71FL 雙望遠鏡上屋頂, 先小心翼翼的畫了別名愛斯基摩星雲的 NGC 2392.

NGC 2393 (Borg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回想第一次看 NGC 2392 還是在昆陽, TSA-102 尋星尋得半死才找到. 不過看見一次之後什麼鏡子都找得到, 就算平地屋頂 FS-60CB 也能看到, Pentax 8 公分賞鳥鏡也沒問題, 如果用大隻的 TEC 140 高倍看有中央亮點還有外環, 當然尋星也變更快, 不看星圖都知道在哪裡. 低倍尋星很容易忽略, 因為目標太小, 如果已經看過很多次了, Borg 71FL 雙望遠鏡仔細觀察會發現好像有兩顆星, 其中一顆比較糊, 而且直視會有典型小顆行星狀星雲緩慢閃爍的現象, 把倍率拉高就算不用濾鏡, 也完全不會懷疑就是一顆行星狀星雲.

然後再畫一個埋在疏散星團 M46 裡的 NGC 2437, 本來很想把 M46/M47 畫同框, 因為真的很漂亮, 一亮一暗, 一遠一近, 一密一疏, 一白一黃... 超完美的對比, 可是沒有赤道儀還是算了, 星點這麼多, 腰又痛.

NGC 2438 (Borg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第一次 "想看" 這個行星狀星雲是在桃園仙谷, 想想當時熱情的同好還真多, 常常台北同好一下來就一群人, 好懷念喔... 不過當年熱熱鬧鬧去仙谷的同好現在已經不見一大半了. 我還記得是觀星會前會長驛琇小姐跟我講 "M46 裡面有埋一個東西喔...", 結果菜鳥如我扛 Skywatcher 的 10" DOB 看到眼珠快凸出來還是看不到, 也對... 當時根本不知道如果加片 O-III 或 UHC 就容易多了. 過了很久, 也練習很多很多次以後, 用 FC-76DC 就能找到啦. Borg 71FL 雙望遠鏡看起來還蠻清楚的,  倍率要稍微高一些, 濾鏡也一定要加, 星團內 NGC 2438 西側有兩顆相對亮星, 他們間距延伸大約兩倍有團糊糊的東西就是這個行星狀星雲, 不過平地觀察這個目標如果沒濾鏡的話, 就算大口徑也有點困難.



隔天, 已經進步到扶著牆壁能夠單手穿褲子了, 還是滿天星, 心就更癢啦, 管他的... 這次換赤道儀, 連 Mewlon-210 也搖搖晃晃上屋頂. 天況不錯就來試試看更有挑戰性的目標, 首先是天頂附近, 雙子腳邊的熱門攝影目標, 超新星殘骸, 別名水母星雲的 IC 443.


part of the IC 443


想到超新星殘骸, 小的會想到 M1, 大的就想到面紗, 也是對濾鏡反應良好的類型之一. 不過這次還沒加濾鏡, 移到目標附近, averted vision 下就察覺到雲氣, 為了確認, 反覆用 O-III 與 UHC 濾鏡辨識能看到的雲氣邊界, 大約東北側最濃, 然後逐漸向東南側延伸, 這條主雲帶很明顯沒問題, 周圍其它雲氣就沒那麼肯定了, 需要到更暗的地方確認. IC 443 也是 "RASC Deep Sky Challenge Object" 清單裡的一個, 好像還好啊? 沒想像中這麼難.


下個目標就真的難了, 位置很好找, 在獅子胸口亮亮的軒轅 14 (Regulus) 旁, 難也是此因.

Leo I (UGC 5470)

通常看星系只要 P 呀, U... 開頭的都自動刪掉, N 的都很多搞不定了說. 而且這顆 1.4 等的軒轅 14 望遠鏡下好亮好亮, 餘暉像顆小太陽, 就算把他移出目鏡視野, 還是活生生的透光進來. 離開銀河區, 尤其在這個角度星星不多, 彷彿進入另個世界, 也很湊巧的發現有一串星剛好包圍起這個橢圓矮星系, 不過看了老半天, 受到軒轅 14 的影響還是不小, 怎麼樣都沒辦法具體把星系的大小邊界畫清楚, 倒是能發現扁扁的外型, 大約呈東西向延伸.

講到矮星系, 最近看的是算位在射手座的 NGC 6822 巴納德星系, 都是我們本地星系群的矮星系. Leo I 不像其它遠得要死的星系, 離我們只有 82 萬光年左右, 當然啊, 它是我們銀河系的許多衛星星系之一, 比如我還沒看過的大小麥哲倫星系, 但他是這些衛星星系中離我們最遠的一個, 科學家是在 1950 年用帕洛馬天文台 48 吋攝星鏡拍下來, 然後從相片中找到的. 不過我覺得目視也不是這麼難啦, 如果到山上有相當把握可以用 8 吋鏡看清楚.

說也奇怪, 看了幾天星星, 腰好像就快好了, 雖然理論上不可能, 不過我猜也許看星星心情好有幫助也不一定喔? 哈~~ 還是要量力為.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不只三顆星的巨蟹 Zeta 星

看著窗外, 天氣竟好成這樣... 本來現在應該在昆陽或鳶峰, 拿 12.5" 的 DOB 確認 Jones-Emberson 1, 還有幾個搞不定的反射星雲... 七仙女裏的 NGC 1432, NGC 1435, 巫婆側臉 NGC 1909, 還有那隻躺在雙子腳邊的水母 IC 443... 結果現在只能待在復健診所裏電療熱敷, 嗚嗚嗚... 真是傷心.

傷心也沒用, 邊觸電邊翻書, 剛好翻到最近滿月附近幾天看了好幾次的巨蟹 Zeta 星小故事... 這組目標最興奮的是拆分開僅 1 arcsec 左右的 AB 星 (週期 59.7 年, 分開 0.6~1.2 arcsec), 當年第一次用 TEC 140 拆開時可得意著呢, 前幾天也有看, 不過 4 吋鏡當然搞不定, 星期一晚上拿 Mewlon-210 拆, 拆是拆開了, 不過真是個笨主意, 銳利度跟 TEC 140 完全沒得比, 看起來就跟素描裏的差不多, 肥肥糊糊的, 要不是口徑夠大應該絕對分不出來吧? 科學家計算 A, B 兩星 "平均" 分開約 22AU, 大概就是太陽到天王星距離.


Zeta Cancri


這顆星最早的觀測記錄可以追溯到 1680 年的 約翰.佛蘭斯蒂德 (John Flamsteed). 約翰先生可是英國首任的皇家天文學家, 不過據說與牛頓先生交惡... 我記得曾看過故事, 當年身為皇家天文會主席的牛頓先生嫌佛蘭斯蒂德手腳太慢, 於是請哈雷先生 (Edmond Halley) 把佛蘭斯蒂德的手稿, 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編輯出版, 佛蘭斯蒂德當然氣瘋了, 於是把當時其它的資料與複本全部付之一炬... 原來心目中的偉人牛頓先生幹過這種事啊? 總之約翰先生發現這是組雙星 -- 當然是分比較開的 A, C, 這就很厲害啦, 17 世紀耶.

到 1756 年, 德國天文學家 托比亞斯.邁爾 (Tobias Mayer) 量出它們的座標, 然後 1781 年偉大的威廉.赫歇爾找到第三顆, 也就是很貼 A 的 B 星. 身為天文學家, 找到目標當然不夠, 還要記錄其變化, 量出其規則, 比如軌道啊, 週期啊... 之類的. 這要到兒子約翰.赫歇爾了, 他觀察 B 的變化沒問題, 但 C 的變化很怪, 可是又不知道怎麼怪? 然後又要再等 44 年後地另一組父子檔, 俄國天文學家 瓦西里.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 (Friedrich Georg Wilhelm von Struve) 與兒子 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 (Otto Wilhelm von Struve) 接力, 長達三四十年的觀測才得到解答, 他們不但算出彼此運行的軌道週期, 甚至還推測出 C 星的奇怪運行必是受存在的另一顆恆星影響... 另外附贈一段延續一世紀 "到底是誰抄襲誰?" 的恩怨故事.

1874 年, 奧托發表了跟老爸一起長達 48 年間共 37 年的觀測記錄, 論文中確認 B 星繞行 A 星, 而且推測有個看不見的 D 星繞 C 星而影響了 C 星繞 AB 星的軌道, 不只如此, 還計算出 D 離 C 只有 0.3 arcsec, 然後週期是 20 年. 厲不厲害? 真是太...... 太太厲害了. 當時所有的天文學家都無比讚嘆其成就, 除了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兼... "科幻作家"!! 尼可拉斯.卡米伊.弗拉馬利翁 (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 以外. 這位尼可拉斯先生可豐富了, 不僅愛天文, 寫科幻小說, 還研究 "通靈術", 以科學方法通靈並解釋 "轉世" 的原理, 他宣稱火星居民曾試圖跟我們通訊, 也預測會有一個有 7 條彗尾的彗星衝向地球... 酷!!

尼可拉斯先生也觀察雙星, 在奧托發表論文前一年, 他曾寫信給奧托請他提供包括這個巨蟹 Zeta 星的一些觀測數據, 奧托也回覆了一些自己的計算結果. 隔年 4 月, 尼可拉斯先生又再要了一次資料... 然後在奧托發表論文 4 年後的 1878 年, 尼可拉斯先生正式發表跟奧托先生相同研究結果的著作, 並指稱其實他在 1873 年 (就是奧托發表論文前一年) 就發現 C 星的怪異現象, 雖然曾一再詢問奧托, 不過奧托卻置之不理, 甚至最後還剽竊其研究成果當作自己的論文發表, 狠吧? 不過搞不好也有可能他說的才是實話呀...

奧托與法國天文學會並沒有理他, 這樣一來尼可拉斯更氣, 1882 年當奧托發表另一本新著作時, 尼可拉斯先生洋洋灑灑爆氣的寫了一大篇文章痛罵奧托. 罵歸罵, 不理還是不理, 怎樣?

其實那個時代有個驗明正身的方法, 就是把你的發現或發明放進信封蠟封, 寄到天文學會, 到時一開兩瞪眼, 要做假的機率就很低很低了. 而尼可拉斯先生真的有蠟封一封信到法國天文學會喔, 這封信直到 115 年後的 1989 年才打開... 謎底揭曉, 毫無意外, 尼可拉斯先生的確有觀測到 C 星的異常, 不過完全沒提到第四顆星, 軌道, 週期... 等計算, 那這樣跟 1831 年約翰.赫歇爾的觀察哪有什麼不同? 劍橋大學的光譜天文學家 R. F. Griffin 就曾撰文批評尼可拉斯根本其心可議, 預謀想竊取奧托的星星吧? 不過真相大白前天文界還真有不少爭辯呢, 畢竟人家也是當時的意見領袖, 比如說當時 RASC 總裁 A. F. Miller 就力挺尼可拉斯先生, 在 1925 年自家發行的期刊裏批評奧托不誠實, 不榮譽, 當然也引起斯特魯維家族後輩, 也是著名天文學家奧托的孫子奧托.斯特魯維 (Otto Struve) 的強烈反擊......

那到底巨蟹 Zeta 星這組多星系統有幾顆星? 目前我查到的資料是說確認有 5 顆, 然後第六顆還在確認中... 不過題外話, 這件事倒讓我突破最近一直想不透那個比特幣交易機制的區塊鍊 (block chain) 到底有什麼用了, 就用在新天體發現的發表系統啊, 不能竄改, 保證交易的正確性, 這不是超理想的機制嗎? 而法國天文學會那招用寄信的恐龍時代作法其實到現在還在用呢, 我看書上講, 第一封信是 1701 年, 到 1980 年初期已經累積近 16500 封了, 現在每年都還有 100 封呢, 真的還假的啊?

好吧, 說完這個有點無聊的故事, 其實我也有看/畫一些其它的目標啦, 比如說 M44 裏面有組蠻有趣的多星系統 HD 73710, E 星靠得近是一回事, 而且它很暗, 還好是用 Mewlon-210 才看得到.

Mutiple star HD 73710 



也畫了 M35

Messier 35


雖然拆沒幾顆星, 還是硬畫了 NGC 2158

NGC 2158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月光絲絨上的珠寶

很喜歡看每期 Sky and Telescope 雜誌最後一頁的 "焦點" (Focal Point) 專欄, 內容通常比較感性, 看完一堆天文新知、觀測報告、器材介紹... 等硬內容後, 柔軟的故事正如大餐後甜點一樣可口. 比如二月份作者 Laurie E. Jasinski 這篇從老奶奶少女時的奇妙經歷, 連結到真相竟是 1921 年北極光南伸至德州的罕見天文奇景... 滿滿的情感, 看完心底就是暖暖的. 我可以想像在那個沒有網路、手機、 甚至電視... 等內容強迫灌食的時代, 窗外星空正如老奶奶少女時描述的 "夜之絲絨", 重點不只所見之景像, 還有仰望星空時馳騁在心裏的幻夢... 現在的我們還有嗎?

仰望夜空, 疏散星團就像老朋友, 剛開始學認深空天體目標時, 疏散星團通常是我們最早接觸與練習的類型... 不久之後就忘了它們. 不信滑一下每個天文社團 FB 的相片, 總是那幾個星雲, 不然就是銀河, 也許偶爾有星系, 但幾乎看不見疏散星團, 月亮上班時大家休息. 不過老朋友一直都在, 就算月光下很多疏散星團與星星還是很有看頭, 好朋友會一直陪著你. 而且很多人高估了月光對目視的影響, 像農曆初十一還是十二那晚月亮在雙子腳邊, 透明度很好時, 長蛇頭兩顆 3.1 與 3.4 等的星星都還能裸視到, 於是我畫了在巨蟹座裏的 M67 與 M44.

Messier 67 (FC-100DL + binoviewer for 90X)

下面是舊圖... 相較起來現在有進步啦, 至少星點比較細, 哈哈~~ 不過看舊圖發現倍率高, 就算口徑小一些星點也會比較多.


Messier 67 (FC-76DC for 114X)


以疏散星團的標準而言 M67 已經很老很老了, 快 40 億歲. 4 吋折射看到不難, 但那天要畫星點就有點吃力, 一方面受月光影響, 另一方面寧視度太糟, 每個星點都像毛毛蟲般扭個不停. 雙目視 (1.25X OCA) 加 Delite 7mm 大約 160X, 視野太小星點也太鈍, 而 XW 20mm 又拆不出幾顆星點, 最後折衷用重量很重的 Doctor 畫.


M44 太大, 只能用低倍畫.

Messier 44 (FC-100DL for 29X)

 同樣貼舊圖比較

Messier 44 (FC-76DC for 24X)


素描疏散星團是蠻好的練習, 畫畫的技巧不多, 只要把星點位置與相對方向畫準, 再把亮度差異做出來就很不錯了, 其它的就是慢慢欣賞, 觀察, 然後耐心畫完一個又一個星點.

既然來到巨蟹, 順道拜訪別號螃蟹 "殼", Tegmine 或叫 Tegmen 的巨蟹 Zeta 星.

Zeta Cancri

這組其實 150X 我就能分辨出兩顆, 不過寧視度實在太糟, 還是加個 2X 巴羅分比較開. 這個目標最誘人的不是分開 6 arcsec 的這兩顆, 而是分開不到 1 arcsec 的 AB 星, 之前曾用 5.5 吋折射鏡分辨出來呢. 而且當時拆的時候還不知道分開這麼小, 然後第一次就成功, 高興得不得了.

Zeta Cancri (TEC 140 393X for AB)


隔天的天況還 OK, 不過濕氣重很多, 又再畫了兩個疏散星團, M45 與 Melotte 111.


Messier 45 (TEC 140 for 32X)

M45 星點粒粒分明, 漂亮極了, 唯一的敗筆是刻意把幾顆亮星塗成暈暈的... 大敗筆. 這是新計劃, S&T 雜誌一月份介紹環繞大 M45 的大泡泡... 想慢慢先把這邊的幾個反射星雲認出來, 所以之後有機會還會重複畫這個目標. 但是之前曾看過嗎? 有一次很晴朗的夜空在屋頂也是用 TEC 140, 當時幾個主要亮星四週就有這樣不規則的光暈, 雖然推測應該是光學器材的問題... 可是當時為什麼不移去跟其它亮星比較一下啊? 扼腕.

以前畫的...

Messier 45 (TEC 140 for 25X)

也有用雙筒鏡畫的...

Messier 45 (Binocular 15X) 



Melotte 111 在后髮那個 "ㄑ" 的一頭, 別名就叫 "后髮星團" (Coma Star Cluster)


Melotte 111 (TEC 140 for 32X)

因為在獅子後面, 古時候的星圖畫成獅子尾巴, 後來在西元 138 年托勒密把它畫成埃及皇后的頭髮, 不過不管怎樣都是很古老以前的事啦. 可能這個疏散星團真的太稀疏了, Messier 與 NGC 目錄都沒收, 直到 1938 年川普勒 (R. J. Trumpler) 才證明其疏散星團身分, 但更早在 1915 年 P. J. Melotte 已經收進他自己的目錄. Melotte 111 離我們很近喔, 估計只有 288 光年, 沒幾個星團比它離我們近, 我記得最近的是金牛那張臉 Melotte 25, 只有 150 光年遠, 而且這個 Melotte 25 又跟前面提到的 M44 年紀相仿, 推測源出同處呢.

以前也畫過, 用雙筒.

Melotte 111 (Binocular 18X)


最後觀察了一組南邊的雙星, 其實是三星, 不過當年沒拆出來第三個, 它也是 "殼", 阿拉伯語 Keid 的 "蛋殼". 這是波江座的 Omicron 2 分處赫羅圖上不同位置的三顆矮星,

Omicron2 Eridani

A 星 4.4 等, B 星 9.5 等是顆難得容易目視到的白矮星, C 星貼 B 很近, 只有 9 arcsec 而且亮度只有 11.2 等. 之前也是在近滿月時看, 沒拆出, 這次終於拆出來了. 這三顆星非常有趣, 以前筆記得蠻詳細, 這邊就不重複了.



我想破頭也形容不出月光的顏色, 有時候冷冽, 有時候豐郁, 不過就算月光下目鏡裏的星團與星星依舊燦爛耀眼, 彷彿擺在淺色絲絨上的鑽石, 我想到 Laurie E. Jasinski 文裏回憶老奶奶說的一句話... "There's nothing more wonderfulful than watching the sky"... 是呀, 亙古不變.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另外一個瓊斯 1 號 -- PK 164+31.1; Abell 21; M97; M41

會這麼說, 是因為之前很辛苦的找過一個位在飛馬肚子下的行星狀星雲 "Jones 1", 這個目標... 甚至到現在也還不太敢說 "看到了, 沒問題!". 也難怪, Jones 1 並不是哪位天文學家靠雙眼目視找到的, 而是當年哈佛天文台 Rebecca Jones 在巡天計劃相片裡發現的. 如果要把目標本尊身份講清楚些, 這個 Jones 1 另外的編號是 ARO 195 或是帶座標的 PK 104-29.1. 而這陣子找的另一個 Jones, 全名叫 "Jones-Emberson 1", 有位 Richard Emberson 一起掛名, ARO 121 或 PK 164+31.1, 位置在雙子頭上的天貓座, 附近有當年 Rebacca 小姐搞錯, 交纏一起的兩個星系, NGC 2474 與 NGC 2475. 如果 Google "Jones 1 planetary nebula", 會有一大堆結果, 很容易搞混哪個是哪個.

唉... 我真的努力的試過好多次,  還畫了三遍... TEC 140, Mewlon-210, 然後昨晚用 Obsession 12.5", 有越來越清楚, 也有越來越確定, 先貼一下圖.

Jones-Emberson 1 (TEC 140 for 78X)


Jones-Emberson 1 (Mewlon-210 for 115X)


Jones-Emberson 1 (Obsession 12.5" for 179X)


反覆比對天文相片與星圖後, 應該只有 12.5 吋的 Obssesion 畫的比較對, 另外兩個也許只看到部分... 可能是北側較明顯那塊雲氣, 其它有雲氣部分應該是誤判.

很巧的, 不管哪隻鏡子最後都是做出瞳徑 1.8mm 看/畫, 可見大約 2mm 應該是自己看困難深空天體最可靠的出瞳徑. 北側那塊雲氣最明顯沒問題, 然後一定要用濾鏡, 天況也要夠黑而且夠透明, 不然在平地連 12.5 吋也必須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確認. 目標東側有組很好認的星星 pattern, 所以昨晚儘管視野太小也硬把那組星星 pattern 畫進去. Jones-Emberson 1 跟 NGC 7293 的 Helix 上帝之眼類似, 都是走到很末期的行星狀星雲, 範圍很大, 平均/表面亮度低, 缺乏集中, 不規則, 且濃厚的雲氣, 所以真的很難辨識. 仔細看它的天文相片有很有趣的東西喔... 穿透過雲氣可以看到小小的, 更深的星系埋在裡面呢.


冬夜天空還有一個算有名的大號的行星狀星雲, 別號 "梅杜莎星雲" 的 Abell 21. 昨晚用 12.5 吋反射鏡看, 記得以前也曾用 8 吋折返式鏡畫過, 找來一起貼, 不過忘了 5.5 吋折射有沒有試過? 好像有呀? 圖呢? 找不到找不到...


Abell 21 (Mewlon-210 for 121X)


Abell 21 (Obsession 12.5" for 89X)

兩張比一下, 再對照星圖與天文相片, 星點與雲氣位置大致都沒問題, 鏡子口徑不管, 有效出瞳徑下 (無效是指低於個人的眼腦視覺辨識限度, 比如說低於 0.4mm 出瞳, 開始出現大量的漂浮物...), 高倍可以看到較多星星, 目標細節也豐富許多. 那昨晚幹嘛不把倍率拉高? 因爲比較好畫啊, 現在畫圖太依賴追蹤架台了, 用沒追蹤能力的 dob 畫則必須多找些參考星定位, 不然畫久時間拖長, 整個原視野常常偏差一大半. 定位星放在視野最邊緣, 這樣微調時可以很容易固定回原視野, 如果有畫位在畫面中央的定位星, 除了可當錨點外, 通常會再找第二顆星, 用其間距當比例尺來標其它星星的位置與方向, 方向就想像一個時鐘面, 在幾點鐘方向? 距離是比例尺的 1/2? 1/3?...


然後也趁拿大隻鏡子時看 M35 旁邊的 NGC 2158, 大支果然暴力, 從來沒看過這麼仔細的 NGC 2158, 數了一下解開的星點可能超過 30 顆有, 星團中央有一條明顯的亮星星鍊切過.


天況好捨不得睡覺, 想找前陣子看得似有似無的 “Struve 的遺失星系" NGC 1554 / NGC 1555, 結果角度已經太低啦... 什麼? 冬天要走了嗎? 因為是在陽台觀測, 獅子座還沒過中天被擋住看不到, 所以星系們還要再等等, 那麼... 再找個看得到, 大點的行星狀星雲, 就這樣又多畫了個 M97.


Messier 97 (Obsession 12.5" for 179X)


北方的光害越來越嚴重, 沒用濾鏡的話, 這麼大管鏡子還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看得到, 真是慘啊. 這篇一直在回顧, 也貼一下以前的相片好了.


Messier 97 ( Mewlon-210 for 60X)

是畫得太扯了些啦, 不過應該是畫畫功力的問題 ^^". 別號貓頭鷹星雲的兩隻眼睛都看得出, 大致靠西側那個洞比較大, 當然也比較明顯, 不過洞可沒兩年前畫得這麼大, 哈哈... 昨晚認出的細節又更多了, 除了因為用的鏡子更大隻外, 同時也因為經驗累積更多, 相同目標也看過更多次, 這次甚至可以察覺北邊緣外側還有一條雲氣呢, 對過天文相片, 不知道是不是外拋的那層雲?


也有畫簡單的目標啦, 過年有晚天空雲開, 雖然風無敵大, 不過沒辦法... 愛看就是愛看, 拿小隻的 Borg 90FL 上經緯儀在雲縫中坎坷的畫了 Messier 41, 這是第一次嘗試不用目鏡視野圓框框, 自由發揮... 還好, 最後比例與方向沒有亂得太離譜, 而且畫得很自由呢.


Messier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