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晚的 NGC 253/246/936/1535/1501 都沒問題, 雖然找大飛馬的幾個星系群碰了釘子, 不過心知肚明困難所在, 所以也沒太失望. 這兩晚前一天還是拿大隻的 Mewlon-210, 後一天改用 4" 折射架在赤道儀, 第一個目標是別號泡泡星雲的 NGC 7635.
NGC 7635 離 M52 很近, 從仙后 Beta 星 (Caph) 順順往前推進就能抵達目標區, 其實低倍目鏡下 (60X, XW 40mm) 已經看到雲氣了, 差不多分佈在一組類似五角型的框框內, 星點周遭雲氣更明顯, 尤其那顆 SAO 20575 星. O-III 或 UHC 濾鏡都有加強到雲氣, 倍率高一些 (出瞳徑小一些) 搭 O-III 好, 反之, 則搭 UHC 露出更多結構, 作到 193X (出瞳徑 1 mm) 時, 甚至覺得不用濾鏡效果就很好.
NGC 7635 (Bubble Nebula) |
資料上說 NGC 7635 的 apperent size 是 15 X 8 arcmin. 以我取差不多 0.5 度 (30 arcmin) 視野而言, 目標應該佔圈圈的 "一半" X "四分之一"... 看起來差不多. 不過雲氣的分佈卻差很多, 比了不知多少相片與素描,雲氣分佈應該集中在左下方那顆 SAO 20575 星, 甚至再往下, 往左延伸, 而上半部雲氣很淡才對; 可是自己的觀察卻是上半部雲氣不少, SAO 20575 星往下往左雲氣反倒沒那麼濃? 不過這都是事後對圖才發現的差異, 一時之間難免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看錯? 不過對過星點位置, 星點很準啊? 這就是 "半桶水" 例子之一啦, 為什麼當時沒仔細看對呢?
星雲裡那顆 "泡泡" 有些資料說是行星狀星雲, 有些說是發射星雲或混合了反射星雲的瀰漫型星雲, 到底是什麼呢? 目前我比較相信 "不是" 行星狀星雲, 因為查到好幾個資料都說 SAO 20575 星是沃夫- 瑞葉星 (Wolf-Rayet stars), WR 星的光譜辨識度很高, 所以科學家應該不容易搞錯, 而 WR 星質量都遠大於太陽, 那就跟行星狀星雲的定義不同啊?... 不過這是外行人亂推測的, 還是要問問真正的專家才行.
畫完泡泡之後下個目標是離 "心星雲" 很近的 IC 289, 奇怪了... RASC 怎麼搞個 IC 在 最佳 NGC 清單裏啊? 這個更慘, 大概盯著將近 30 min 才現身, 還忽隱忽現的, 完全無細節, 素描時紅燈一打就要再等個 30 ~ 60 秒才看到, 這種連微光都會破壞眼睛適黑的敏感程度最痛苦了, 所以是先描完星點再專心看/畫目標,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裏.
IC 289 |
IC 289 的視星等只有 13.5 等, 如果不是行星狀星雲早就放棄了, 正因為對行星狀星雲太有自信才卯起來拼. 濾鏡搞不定, 後來決定用倍率來攻, 於是一直放大, 一直放大... 最後用 Leica 那隻變焦目鏡操到 270X 左右發現最穩定出現. 那半桶水什麼呢? 看不到細節... 這是最不甘心的, 一個自詡熟練的類型, 用手上最大口徑鏡子, 居然看得這般狼狽... 氣.
自己最弱的 "星系" 竟是該晚看得最踏實的, 雖然也不容易. NGC 772 在白羊頭頂, 上次測雙筒拆雙星那顆 gamma 星 (Mesarthim) 附近, 其實也是一組星系群, 雖然已有自知之明沒抱任何期待, 不過目鏡移到目標區時心還是涼了一半, 看來連主角都沒那麼簡單.
NGC 772 |
NGC 772 分類為 Sb, 螺旋星系, 大小約為我們銀河系兩倍大, 不過距離很遠很遠, 屬於 "億級" 光年遠俱樂部的一員... 做個比較, M31/32/33 大約是 300 萬光年遠, 梅西爾目錄的星系們最遠的不過 6 千萬光年遠, 而 NGC 772 離我們有 1 億零 600 萬光年遠, 很遠吧? 一開始也搞不定, 高倍不是, 低倍也不是, 調來調去最後先是用190X 左右 (Doctor 12.5mm) 下 Averted vision 瞄到, 後來降到 120X 左右 (XW 20mm) 反而可以直視? 當然... 同樣看不到細節, 不過前面已經失望好幾次, 這次能夠直視已經有點滿足了.
收工前再來試 NGC 1232, 結果又槓菇... 看得如此虛無飄渺, 真是傷心. 隔天重整旗鼓, NGC 7662, NGC 281 這兩個以前都看過, 今天應該會順利多吧?
先看別名藍雪球的 NGC 7662. 自從發現極軸隨便對一對, 目視也查覺不到視野會跑掉的現象以後, 使用赤道儀又更自由自在了, 超低倍尋星 (18.5X; XW40mm) 走到附近就發現有三顆連成三角型, 亮度差不多的星星, 其中有一顆比較暈, 而且會閃爍, 直覺就知道是行星狀星雲, 下次拿雙筒來試.
剛剛試過了, 很 OK, 不加濾鏡都看得到, 可惜雲太多沒時間測 10X 42mm
NGC 7662 Blue Snowball Nebula in 15X 56mm Binocular |
既然這麼亮, 當然要放高倍來看細節囉, 可惜帶小隻的, 最短焦的目鏡就是 XW 3.5mm, 所以最後用 210X 左右畫圖, 這麼高倍連濾鏡都省了, 不過出瞳徑已不到 0.5mm, 差不到頂了. 看得出似乎有個 "環", 中央比較暗; 再看久一點, 環外還有淡淡雲氣, 三層組合起來由外向內, 淡-->濃-->中淡.
下樓後照例對相片, 奇怪了, 為什麼這多相片在星雲旁有三顆星? 我完全沒看見呀? 而且記得我沒用濾鏡, 倍率這麼高應該什麼暗星都能看見才對, 而且 skysafari 也沒有三顆... 弄得自己又開始疑神疑鬼, 查了不知多少資料才發現, 那三顆一顆 13.6 吧? 另兩顆都超過 14 等... 難怪沒看見. 一度又感覺到 "半桶水". 如果對了相片發現完全吻合, 連細節都有觀察到, 那才及格, 如果一堆特徵不吻合就很令人喪氣, 為什麼不看仔細點呢? 為什麼這麼倉促完稿呢? 為什麼這麼馬虎呢... ?
NGC 7662 (Blue Snowball Nebula) |
藍雪球畫完, 下個是也算老朋友的 NGC 281 小精靈星雲. NGC 281 也是超級好找, 就在仙后座 Alpha 星 (Shedar) 附近. 星雲以 HD 5005 星為中心, 低倍未加濾鏡已經察覺到雲氣, 裝上濾鏡後雲氣更加明顯, UHC 或 O-III 都好.
NGC 281 (Pacman Nebula) |
NGC 281 很大, 差不多跟一個滿月的面積差不多, 這是一個發射星雲, 跟獵戶座大星雲類似, 都是新恆星的誕生處. 除此之外, HD 5005 又是一個多星系統, 跟獵戶座著名的四合星 theta 1 (trapenzium) 一樣, 很仔細看可以拆出四合星, 甚至第五顆 12.5 等星. 我查到的資料是 AB (8.6; 10.1; 分開 1.6")... 這組最拼; AC (8.6; 9.2; 分開 3.9"); AD (8.6; 9.8; 分開 8.9"); AE (8.6; 12.5; 分開 16.6"); 而 HD 5005 又是泡在疏散星團 IC 1590 (小小的, 視星等只有 12.3) 中. 還有跟 M42 類似的, 聯星或聚星形成前身的高密度暗星雲, 包克雲球 (Bok globules), NGC 281 裏面也可以找到... 不過這應該是專業天文台才辦得到的吧? 以上我通通忘記要找, 下樓後才想到, 真想去撞牆.
更沮喪的是對相片, 對完之後跟泡泡星雲有相同問題, 雲氣分佈跟相片不一致? 比如說在左上部的中央三顆星位置, 我看到的雲氣的確有延伸到那, 但是相片都斬釘截鐵的顯示沒有? 甚至我翻 3 年前的鬼畫符都有, 雖然很淡, 不過就是有啊? 而且很妙的, 畫圖時我把那邊雲氣圖得超淡, 結果作黑白 inverse 時竟自動被轉到不見? 這一連串就讓人很不甘心啊, 感覺就是半桶水, 事情沒做完.
下樓前決定再拼一次已經失敗三次的 NGC 1232, 大隻的看不見, 搞不好要小隻的才行, M33 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嗎?
NGC 1232 |
結果... 還是看不見, 有。夠。不。甘。心。的, 一度決定沒看到就不下樓. 不過每次切換目鏡的霎那, 似乎可以看到幾次有物體存在, 而且位置都相同, 有面積... 所以就先鎖定畫面, 把星點畫好. 然後重新讓眼睛完全適黑, 固定用變焦目鏡不斷變焦嘗試, 把目標擺在邊邊, 已經放棄直視了... 最後終於在 averted vision 下較為穩定的現身, 看不見這個如同 M101 完美正對著我們的螺旋星系任何細節, 不過也算勉強達陣... 就是這 "勉強" 兩字, 讓今晚的觀察再度以半桶水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