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新的雙目視開箱 -- Denkmeier Binotron-27


本來想藉此好好數落 TeleVue 一番, 唸到最後發現陽春麵也有比大滷麵好吃的地方呀~

當然 Denkmeier 也是雙目視界的一哥, 馬克五號買不下手, 又被 TV 氣得要死, 恰好 Denk 的新作 Binotron-27 在雙目視界引起不小的迴響, 一咬牙就下單了. 跟之前幾次經驗相同, 老闆 Russ Lederman 親自回信回答問題, 就像 Discmounts 的 Tom Peters, TEC 的 Yuri 一樣, 這些業界名人都算親切, 不會因為我的破英文懶得理我. 沒錯, 做生意就是要這樣.

對喔, 要先數落一下 TV...


這是 CN Binoviewer 版精華區的相片, 外殼, 蓋子... 全是塑膠就罷了, 右邊那兩塊要罩住菱鏡的外殼內側連消光漆都塗得零零落落, 活像廢棄品一般, 然後菱鏡間隙這麼大是怎樣? 消色差喔? 我的發霉就是發在那裏面, 清都清不到. 其它的等一下再來數.

先講放目鏡的地方, 這裡差最多,


TV 的超陽春, 打開塑膠蓋, 塞進目鏡, 旋緊... 還好它至少也是所謂 self-center 的, 不會讓目鏡斜一邊. 連 WO 的都可以像雙筒望遠鏡一樣, 調整個別眼睛的屈光度, TV 的也可以啦, 不過要你自己斟酌用你萬能的雙手小心的把目鏡拉高或塞低一點再鎖緊, 很難用吧?

看看人家 Binotron-27, 目鏡座就分三區, 最上面的可以旋緊目鏡, self-center. 中間那圈可以調屈光度, 最下面那圈銀色的... 這是他們最大的賣點, 可以~ 自。己。調。光。軸 ~ 很讚吧, 就是這點一劍刺中我心中的要害... 它的目鏡護蓋可是金屬材質, 有螺紋用旋的, 不像 TV 一付便宜貨樣, 還賣這麼貴.

再來一個 Denk 的專利, 也是叫好又叫座的 Power switch...


ㄟ... 實在沒拍照的天分, 拍得真差... 就是那個拉桿, 拉左邊是 1.3X, 拉兩邊是 2.3X, 拉右邊是 3X, 等於你買三組目鏡, 或 3 個 OCS. 很棒吧? 一個動作就好, 省得一直換目鏡.

既然叫 Binotron-27, CA 可要有 27 才算數喔, 之前就是輸 TV 1mm. 目前王者是馬克五號的 28mm... 有點怪? 1.25" 的極限不是就 27mm 嗎?


量一下... 應該都有啦, 不過我有疑問, 這是不加 OCS 下這樣, 加了 OCS 都縮水了呀?


Binotron-27 還有 23mm, BinoVue 剩 17mm? 太誇張了. 問題是... 沒錯啊, 這是光先進來的地方, 沒理由從這邊縮小啊? 如果真以 Clear Aperture 決的話, 買 WO 不就好了? 相同價格可以買五隻還送目鏡呢. BinoTron-27 的 OCS 是兩段式的, 主體在天頂鏡靠望遠鏡那端, 也許光學上已經把成像縮小到 23mm 以內, 如果這樣還講得通, 那 TV 呢? 你解釋啊?


這是兩者的 OCS, Denk 的是標準 37mm, 它還有賣 optional 45mm 的. 右邊的是 TV 的, 固定 2X.

最後再比蓋子...


金屬材質完勝塑膠殼... 等等, 那開頭陽春麵那段怎麼說?

昨晚試用了一會, Binotron-27 的優點就不用多說... 或以後再說了, 其實塑膠蓋真的很方便也很輕, 蓋上打開都只要一秒, 旋金屬蓋可能要好幾秒. 調屈光度? 我不需要啊, 這麼多旋鈕還挺煩的說, 沒有那兩根拉桿容易收納多多... 所以, 如果光學品質夠優, 其實很多 "華" 的部分不一定很 "實" 啦.

好了, 可以來大膽分屍 TV BinoVue 動手術了, 我會讓你復活的.

#######################################################

隔幾天, 分別搭過 3"小折與 8" 牛搶了一小段寶貴的時間實際操作了一下... 其實沒有 side by side 對照是比不出來啦, 1.3X 與 2.3X 的 OCS 倍率很難記得住, 不過 1.3 倍挺優的, pan 24 Bino 1.3X 視野頗大, 雙星團裝得輕鬆愉快, 2.3X 都裝得下呢, 因為僅剩北
天還 ok, 從雙星團延伸, Stock-2, 然後是去年錯過的 Stock-23 別號 Pazmino's Cluster, 還不錯... Binotron-27 的第一幅圖, 還彩色的, 哈哈...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讓想像編織屬於自己的命名 -- W1 Aquarius

日期: 2013-9-24 22:50 ~ 23:5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Struve 2838, W1 Aquarius, Zeta Aquarii, M2, M30, Moon
主鏡: FC-76DC / DM4

人年屆中年腦袋就像一灘死水, 說一是一, 說二就是二, 無趣得要命, 人人都在嫌. 但是, 如果此時出現年輕美眉相陪, 往往彷彿枯木逢春, 開花結果有如重生... 上半夜就是這個樣子, 超級青春少女陪伴躺在秋夜屋頂, 沐浴在燦爛星光銀河之下... 不過沒有甜言蜜語, 而是一人一隻雙筒很認真在比誰找海豚, 蜻蜓... 速度快, 還有衣架到底有幾顆星? 小學三年級的青春少女果然想像力豐富, 編出一堆稀奇古怪的星座, 還很認真的畫圖解釋, 真是令人羨慕.

將近午夜, 換上器材, 初秋正是賞水瓶的好時機, 10 月份雜誌 Sue French 依舊介紹著有趣又少為人知的各個目標, 但是考慮到月亮光光, 今天就只看一半好了, 雖然另一半也很吸引人, 以 NGC 7184 為首的四星系 (7184, 7180, 7185, 7188) 與別名原子和平星系 (Atoms for peace galaxy) 的 NGC 7252 就先放棄了... 其實到最後還是有撈一撈啦, 不過只有撈到一坨 M30 而已, 怎麼可能撈得到呢? 這幾個目標尋找的難度很高, 簡直是大海撈針, 真懷疑未來我還會有興趣找嗎?

水瓶座是幾個平常很少會仔細去辨識的星座之一, 還好今天的目標位於幾顆明亮主星附近, 一個是摩羯 delta, 在其上方另兩顆亮星就是水瓶 alpha 與 beta, 星光燦爛之下, 即便是 alpha 下方的 Omicron 也能用肉眼看到, 這樣就很省時間了, RDF 先對到 Omicron, 順著星圖指示方向移動, 尋星鏡下標定好指標星, 換上低倍廣角目鏡把目標鎖定好, 然後就是換目鏡/倍率找出最好的搭配組合.

Struve 2838 是組超冷門的雙星, 我手上所有的星圖, 不管紙本或電子版全都沒有, 連 google 都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圖, 連古老的經典星圖之一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都一直要等到 1881 年的第四版才收.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 Thomas William Webb, 他所謂的 Common Telescopes 指的是 3~6 吋的鏡子, 當然這種指南廣為業餘人士所喜愛囉. 關於韋伯先生倒是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早年由發現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的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神父 (Giuseppe Piazzi)所編纂的巴勒默星表 (Palermo Catalogue) 上, 海豚座 alpha 星叫作 Sualocin, beta 星叫作 Rotanev, 這兩個名字真的有怪, 不過混在大書裏, 也難有人會追根究柢, 不過韋伯先生居然打破砂鍋, 解開了這兩咖怪字之謎... 原來當時皮亞齊神父編纂星表的助手 Niccolò Cacciatore 把自己的拉丁文名字埋進這本大書, 不過呢, 他故意把書寫順序倒過來, 所以將上面兩個字都倒回去之後, 就變成了自己名字 Nicolaus Venator, 很酷吧? 真是成名的怪方法, 這兩個字還一直留存至今呢, 不過... 幹嘛挑海豚座呢?

Struve 2838 這組雙星離得夠遠, 有 16", 不過主星 6.3 伴星只有 9.5, 3" 鏡要很仔細才分得出來, 由於伴星太暗, 講顏色就沒什麼意義了. Struve 2838 與另一顆差不多亮星的旁邊有一條鏈狀星一定會吸引到你的目光, 最主要是因為這條鏈, 就像階梯一樣一顆比一顆暗, 由亮至暗漸次延伸, 我數了數, 有 5 顆, 而 Sue 說她數了 7 顆, 由 9.8 ~ 12.9. 這一串就叫 W1 Aquarius, 當年韋柏先生也注意到了這個目標, 但是 W1 Aquarius 真正的命名則是來自現代, 另一位想像力豐富的業餘人士的筆記本, Daniel W. Hudak, 這位老兄依循 1962 年版的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畫了128 張星野圖, 真是厲害呀... 想像力豐富的他還自編了好一些 "目標", 我看過的, 像是小獅座裏面的小船, (http://www.cloudynights.com/item.php?item_id=2745), CN DSO 討論區偶爾也會有別人對他的討論. 至於 Hudak 先生有沒有年輕美眉激發他的想像力就不得而知了, 哈哈...

距離不遠的水瓶 zeta 是另一組密接雙星, 2.2", 不過彼此亮度差不多所以好拆多了, 3" 小折 163X (XW 3.5mm) 就拆得開, 藍白色.


最後還是看一下月亮, 由於角度剛好, 小折也能辨識到 4km 多一些的阿姆斯壯坑... ㄟ, 為什麼這麼愛找阿姆斯壯坑? 我也不知道... 想到有 "人" 踏過附近, 想到去年離世的阿姆斯壯, 嗯... 就是想看一看呀, 有點想像什麼都不同了.

今天單眼勝雙眼, 前幾天在討論區看到有人說: beginners want magnification, amateurs want aperture, observers want contrast... 蠻貼切的, 哈哈...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阻擋目鏡周遭雜光

常用目鏡的人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的困擾? 就是眼睛與目鏡之間的空隙會漏進環境的雜光, 這在需要辨識微光天體時真的很討厭.

現代的目鏡 eye relief 都做得蠻長, 而且一般人購買時, 大多也會認定這是一項優點, 甚至有很多型號的目鏡 eye relief 作到 20mm長, 像 Pentax XW 全系列都有 20 mm. 但是對於不戴眼鏡觀察的人而言, 如果眼罩沒有目鏡本身的 eye relief 長, 就只好找一塊黑布把頭蓋著, 免得漏光. 而黑布蓋頭最討厭的就是太熱太悶, 尤其是夏天... 如果需要換目鏡或想要做素描時就很麻煩.

Pentax 的硬式眼罩是很體貼的一種設計, 你甚至可以把眼睛穩穩的貼緊眼罩, 既不會漏光又不怕眼睫毛刷到鏡片, 但是如果像我流汗像水龍頭的堂弟貼完後, 再換你貼沾滿汗水的眼罩框, 其實也挺噁的...


所以呢, 每次搞到最後都想要用雙目視, 因為不知道為什麼, 用雙目視, 除了火山口的 or 目鏡外, 不管搭配哪種目鏡, 就是能眼睛貼緊眼罩, 當然這樣一來, 無法避免的, 總是把目鏡鏡片刷得油漬漬. 最慘的是我最低倍那隻 panoptic 35mm, eye relief 28mm, 都快 3 公分了. 每當加上濾鏡看面紗, 北美... 一定要頭蓋黑布, 不然洩進來的雜光被濾鏡反射, 什麼都看不見啦.

網路上查一下, TeleVue 還真是與目鏡有關的什麼都能賣, 有個東西叫 eyeguard extender, 它可以升高眼罩, 不夠高的話還能疊疊樂, 底下就是裝上 extender 整形前與整形後, 又高又深邃...


至於用在雙目視的目鏡, Pan 24 還可以, 眼罩高度夠高, 但是 NT6 11mm 那組就麻煩了.

Nagler Type-6 的眼罩被很多用戶罵得要死, 可是它有 82 度超廣角, 整個視野晶瑩剔透, 星點如針點, 最讚的是又小又輕, 讓你不得不愛它. 所謂 "麻煩" 是上面那個 eyeguard extender 沒辦法套得上, 套不上就沒搞頭啦... 還好現在網路什麼死人骨頭都查得到, 雖然不是很肯定, 最後還是決定賭一把, 賭就是賭這個 DIOPTRX 的 adapter.

廣角目鏡最煩人的就是像散差, TV 賣這個 DIOPTRX 解決像散問題還頗受好評, 但是過去生產的型號太多, 為了要讓各型廣角目鏡都能一體適用或說一體適"賺", 就再來賣個轉接環撈一撈, 真會做生意. DIOPTRX 當然有做 TV 招牌 NT6 的 adapter 囉, 裝上 adapter 後的 11mm NT6, 順利的也能裝上 eyeguard extender, 於是頭也跟著變大了, 稍微量過, 兩個大頭擺在雙目視上並不會卡到, 成功.


講到雙目視, 忍不住來罵兩句...

這支強強破千鎂的 TeleVue BinoVue 從 OPT 寄來後就光軸不正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02/tele-vue-bino-vue.html), 忍痛寄回美國校正後, 的確爽爽用到現在, 結果在一個風和日麗心曠神怡的上午, 對著陽光一看... 哇, 居然長黴了, 頓時烏雲罩頂, 心不曠神也不怡了, 只好小心翼翼拆開外殼研究一下黴長在哪裡呀?


不看還好... 看完的感覺就像八卦新聞裏老婆發現戶口名簿多一個小孩的感覺一樣... 嗚嗚嗚... 裏面用鉛筆寫著 TB 5/29/11, 嗯... 我猜是 TB 這位先生在 2011 年 5/29 作 QC 或校準吧? 等等... 我是 2012/2 買的耶, 那 11 年是怎麼回事? OPT 庫存賣不掉的? 別人退貨的? 上次回廠校正換一個舊貨? 什麼猜測都來了, 可惡的老外... 火大打給 OPT 罵了半天也沒用, 全推給 TV, 打給 TV 報價清潔要收 $280, 靠... 乾脆去搶劫比較快. 深呼吸... 一, 二, 三, 四... 好樣的, 要不是看在你的 CA 有足足 27mm 下, 我, 我, 我... 腦充血下連到 Denkmeier, Russ 老兄最近推出新作 Binotron 27 據說賣得嚇嚇叫, 馬上下訂, 等東西到了, 我自己來清黴菌, 順道來練校正, 就不信有多難, 哼.

不過也終於不再鐵齒了, 到家樂福扛一台收藏家回家, 把東西全扔進去. 前一陣子趁日幣低買了之前很想要的高橋兩吋天頂鏡, 這個光路比原來兩吋那隻 Baader 短, 讓 Pan 35在 FC-76D 順利對到焦, 4.2 度的視野耶, 哈好久了說. 這隻也很好玩... 可能一方面也是自己孤陋寡聞吧, 裏面的鏡片居然用以前高橋反射鏡 MT-130 的副鏡鏡材, 橢圓形的耶.

 
 
真會買, 買個不停... >"<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天鵝裏的糖果碎 Omicron 1 Cygni 與其他冷門目標

日期: 2013-9-7 23:40 ~ 9-8 01: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6866; O1 Cygni; Berkeley 89; Minkowski 4-17(PK79+51); Delta Cygni; GN 20.43.9; Gyulbudaghian 98-171; NGC 7293(Helix); NGC 7009(Saturn)

主鏡: GSO 8" F/4 Reflector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目鏡: Panoptic 35mm; XW 7mm/5mm/3.5mm; Nagler T6 2.5mm
雙目視: TeleVue BinoVue with Panoptic 24mm; Nagler T6 11mm
濾鏡: Baader O-III 2"; TeleVue UHC 2"; TeleVue O-III 1.25"

難得的晴朗夜晚, 濕度低, 涼風吹, 屋頂上還殘留一絲夏日午後陽光的味道, 秋夜清爽氣息已經不知不覺覆蓋大地了. 今晚主要是跟著 Sue French 的介紹走, 順便測一下幾個小東西.

通常會吸引我的目標有幾個條件, 首先當然是目標本身要有趣, 有特色, 最好有故事... 然後很重要的是, 手上器材要辦得到, 像那種 12, 13 等以上的目標就直接放棄了, 11 等的都要考慮考慮呢. 其次 "好找" 也很重要,  "好找" 就是附近要有肉眼可見的亮星, 越近越好, 不要那種需要 hop 個十萬八千里的. 所以今天晚上首先就看一組密接雙星 delta Cygni, 一顆 2.9 另一顆 6.3, 分開約 2.7". 這個距離小歸小, 但是比 porrima 大多了, 不過兩顆亮度差異頗大, 有點類似 Izar (2.7, 5.1, 分開約 2.9"), 試了半天拆不開就是拆不開, 前一晚用小折也不行, 不過當時大氣擾動大, 繞射環跳來跳去的... 反正好找, 改天再繼續努力好了.

接下來往天鵝身體靠近走, NGC 6866 是一個疏散星團, 蠻好找的, 一看見就覺得不會認錯, 從尋星鏡看出去是一坨霧霧的東西, 目鏡 23X 可以看見星點分布的圖案, 66X 雙目視下就很美啦. 目標不小, 資料沒看完整, 本來我還以為會像 Tr1 那種小小的 OC 呢. NGC 6866 離我們約 5000 光年, 根據 2010 一份研究說, 在其約 0.5 度大的範圍內共有 267 顆星, 我有大概數一下, 差不多 30~40 顆(66X)吧?

再繼續往內靠近約一度, 有個行星狀星雲 M4-17 (PK79+51), 不過這個太暗了(13.7), 我是隨便撈一撈而已, 當然看不見. 會注意到它的原因, 除了因為看過很多行星狀星雲所以對 PN 特別有興趣外, 還有就是這位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Rudolph Minkowski) 先生了, 這位專研行星狀星雲與超新星的德裔美國天文學家, 在 1940 年代就發現了超過 200 個行星狀星雲, 比當時其他所有發現總合還多呢, 不過星圖裡常常看見 PK 開頭的可不是他的目錄喔, 只是 PK 都是行星狀星雲, 閔可夫斯基又發現太多行星狀星雲, 所以很容易誤以為 PK 就是他的傑作. 閔可夫斯基也有他自己的目錄 Mi, 裡面只有一個梅西爾的 M1... 不過這點我不敢確定有沒有讀懂? 閔可夫斯基的叔父赫爾曼.閔可夫斯基是鼎鼎大名的數學家, 也曾是愛因斯坦的老師, 而赫爾曼.閔可夫斯基的二哥奧斯卡.閔可夫斯基則是發現胰島素與糖尿病關係的偉大醫學家, 哇... 真是厲害厲害.

今天的主角 Omicron1 (O1) Cygni 有 3.7等, 肉眼就可以看見它位於在天鵝屁股的 Deneb 與 delta Cygni 間, 低倍率(23X) 視野下就很美了, 最亮那顆星是鮮橘色的位於三顆連星中間, 有多"鮮"? 鮮得有點像溢滿出來油油亮亮的鮮奶油, 然後兩旁兩顆閃爍著鑽石光芒, 比較大顆的白裡透藍, 比較小顆的則是藍裡透白, 在星光滿滿的銀河背景裏, 彷彿如展示櫃上的珠寶一般耀眼, 讓人忍不住會想到... ㄜ... 糖果碎, 對... 就是 candy crush,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打太多印在腦海了? 這三顆實際上是光學三星, O1 的確是有一個實體伴星, 不過靠得太近並沒有辦法分出來... 這麼說也不對, 63 天繞一次主星的結果, 讓它有蝕變星的效果, 3.73 ~ 3.89 你分得出來嗎? 不過據說對經驗豐富的變星觀測者而言並不難喔.

夾在 O1 與 Deneb 中間有一組像疏散星團的星體, Berkeley 89. 這個就很小了, 跟 M103 差不多, 不但真的蠻 "疏" 的, 然後又泡在銀河, 還真的不太容易認, 7.6 等星圖又沒標, 只好從雜誌上的插圖來對星點, 對了半天還是半信半疑. 從一份同樣是 2010 年的研究發現, Berk 89 也許真的是一組疏散星團, 而且它的年紀不小, 大約有 10 億年, 因為沒有明顯的核心, 因此顯然這個 OC 也許已逐漸失去足夠拉緊成員的重力, 以至於成員們一個一個... 慢慢消融於廣大宇宙裏.

最後有兩個目標沒去追, 一個叫 GN 20.43.9, "GN" 這個目錄是從 "Atlas of Galactic Nebulae" 來的, GN 20.43.9就在大家愛拍的 IC5070 內的 Cygni 56 附近, 應該不難定位, 下次來試試. 至於 G98-171 連 Sue 都要用 15" 找, 我那隻 8" 的就一邊涼快去吧. 隔了一天用小折試過, 定位有定到, 不過沒看到啦.

趁天氣好複習一下去年的兩個南天有名的行星狀星雲, 一個是 NGC 7293 Helix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10/ngc-7293-ngc-404.html), 另一個是 NGC 7009 土星星雲(http://s00639.blogspot.tw/2012/10/ngc-7009.html). NGC 7293 在平地屋頂一定要用 O-III 才能達陣, UHC 效果不佳, 不加濾鏡要看到... 很拼, 不像在山上隨便對, 隨便中, 還真大, 今年用 8" 牛看, 頗為壯觀, 連中央比較淡環邊比較白濃都清清楚楚. 至於 NGC 7009 夠亮, 不加濾鏡 ok, 只是小多了, 倍率高一點會比較好分辨, 大氣穩定時 (因為位置偏南, 角度低, 大氣擾動較嚴重) 可以看見兩端被拉長, 說它像一顆白色的土星是可以想像出來啦. 3" 小折下的 Helix, pan 35 (16.3X, EP: 4.6) 還 ok, 當然要加 O-III 濾鏡, 不過倍率偏低, 雖然夠大, 不過可能對比度不夠, 目標的深淺層次沒那麼明顯, pan 24 (24X, EP: 3) 會好一些. 講到這... Baader 的 2" 天頂配 FC-76D 光路太長, pan 35 對不到焦; 新的 2" 高橋天頂可以對到, 不過 Baader 與 Orion 的濾鏡接不上去, 只有 TeleVue 的可以, 1.25" 那個高橋天頂菱鏡則是什麼都裝不上... 真是OOXX.

 
 
最後是那隻為了再減重 2.5 kg 的 Vixen AL 130 腳架, 還 ok 呢, 高倍調焦時是有點晃, 但還能忍受啦, 差一個 "H" 差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