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今天寄到... 睡不著覺, 來貼貼相片.
這個是主角, 其他配件都是順道買的.
H-beta 濾鏡, 其實應用範圍蠻窄的, 比較有名的就 IC 434 馬頭, NGC 1499 的加州星雲. 有人乾脆就叫他馬頭濾鏡, ORION 這隻的盒子上都貼馬頭相片了. Made in Korea. 這隻允許通過的光譜範圍約略是 475~490 nm, 涵蓋了 H-beta 486.1nm 的範圍, 應該是位於藍綠光區那邊吧?
據說 Baader 濾鏡也是 Orion 代工的. H-beta 不是很好買, 少人出, 也大多缺貨. 像 Astronomic, Lumicon 這類的口碑牌子 2" 規格都差不多要 200 美金, 想到這麼少用, 一時猶豫就買來便宜約50 元的 Orion. 想想 Orion 的 Ultra Block 也頗富盛名, 就給他一個機會吧. Orion 不但附上技術規格書, 連該片的測試報告都一併附上, 這才有誠意嘛... TeleVue, Baader 除了盒子以外什麼也沒有. 充滿期待... 不過我想, 得先把那隻躺在地上 2 禮拜的 8" 牛頓光軸趕快搞定才行.
買的是相片左邊那一個... 幹嘛用的呢?
基本上我超愛 RDF , 用過好幾種, 我必須公正的說... 景德的作工還是最好.
這次為了 FS60-CB 買了 GSO 的 RDF, 雖然做工也不錯, 而且便宜一些, 可是等實際裝上後, 才發現一個大缺點... 那個 Vixen type 的腳 (相片右邊) 居然是塑膠的? 塑膠軟, 固定性差, 固定螺絲一鎖就歪一邊... 真是一朵鮮花插在便便上, 省這種料件實在是一大敗筆, 製造商切記啊...
後來我想... StellaVue 的 RDF 看起來就跟 GSO 的一模一樣, 而 StellaVue 配件超多, 找著找著, 就找到一個金屬架, 就買啦. 裝上去非常合, 非常穩固.
Farpoint 的 Cheshire 光軸調整器, 調主鏡用的, 副鏡雷射調一調就好, 光軸調整的理論與方法正在研究中, 快有大突破了. 這個小東西至少看起來做工頗精良.
底下的是舊東西了....
ADM 出的高橋快拆, 比原廠便宜一半, 工也算不錯啦,
把 Vixen 鞋子磨寬一點點, 可以架上去, 組合起來當轉 Vixen 腳座, 真是不錯.
這個以前介紹過, Baader 的 ClickLock. 方便又穩固.
高橋的一些環, 奇怪... 沒攝影也搞一堆, 每個都不便宜, 都是因為 Binoviewer 啦.
Practice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叮叮噹... 應景聖誕樹星團, 薔薇星雲, 雷神頭盔
日期: 2012-12-20 23:20 ~ 12-21 01:1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2359, NGC 2264/Cone Nebula, NGC 2244/Rosette Nebula/NGC 2237~39
TSA-102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TeleVue Binoviewer with: LE30(1°/54X/1.9mm); LE18(0.6°/91X/1.1mm);
目鏡: Panoptic 35(2.9°/23X/4.4mm); Panoptic 24(2°/34X/3mm); Nagler T6 11(1.1°/74X/1.4mm); XW 7(0.6°/117X/0.9mm); XW 3.5(0.3°/233X/0.4mm); OR 5(0.25°/163X/0.6mm)
濾鏡: Baader Planetarium Moon&Skyglow Neodymium 2";Baader O-III 8nm 2";TeleVue Bandmate Nebustar 2"
這篇記錄是後半段...
月亮下山了, 目標都在天頂, 天況超好... 有多好? 好到微微可見冬銀河就罷了, 好到連今晚的目標之一, NGC 2244 都可以目視, 尋都不用尋, RDF 對到就可以直接看...
不過我不討厭尋星就是啦. 打開大星圖, 為今晚的目標擬定攻略, 主要路線, 備用路線, 攻擊出發點, 轉運點, 檢查點... 然後切換到隨身星圖, 大視野, 中視野, 鎖定目標的小視野... 活像小男生的打仗家家酒, 挑選武器, 那隻主鏡? 帶哪幾個目鏡? 用那一片濾鏡? 小雙筒當前哨兵, 後勤鉛筆, 筆記本, 手電筒... 要是按個鍵GOTO, 就沒這些幼稚的樂趣了... 哈哈.
看到 NGC 2244 第一個感覺是, 旁邊是不是應該還有至少兩個星團啊?
密密麻麻的星散佈可能有 4 度視野的範圍, Pan 35 只有 2.9 度, 還要稍微移一移,
密密繁星中間, 偏 NGC 2244 附近有一塊稍微少一點星的空地. 加上 UHC, 可以看見雲氣,
範圍超大, 難怪大家愛拍. 但是看不出雲氣的層次, 下次有機會上山再來試試看.
雲氣集中在大約 1.5~2 度視野內, 可是有一側看起來有點較淡雲氣, 繼續橫向延伸...
換上 O-III 依舊如此, 移動目鏡時淡雲氣跟著移動, 所以肯定是有 "something",
我查到一張圖 (http://www.atlasoftheuniverse.com/nebulae/ngc2237.html):
看起來的確有雲氣延伸, 但是我還是有一個大疑問... NGC 2237~39, 2246, 它們是怎樣區分的? 混成一堆呀. 這邊跟 M42 一樣, 是恆星的誕生區.
擺一張阿炫兄熊天文台的專業之作:
NGC 2264 昨天有先用雙筒走過, 從雙子腳開始找, 找起來也不費事. 硬要扯, 是勉強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棵倒過來的聖誕樹啦. 至於包圍它的 Cone 星雲, 比薔薇還暗多了, 本來根本沒打算有可能看見, 不過加上 UHC 後居然出現雲氣, 而且略略可見其邊界. 這個沒那麼大, 所以試著把倍率拉高一點點, 於是用 Pan 24那隻目鏡鬼畫符一番:
奇怪, CN DSO版上同好很多都視此目標為一大挑戰, 太容易找到有點令自己不太敢相信. 其實這邊也有一堆攝影目標, 聖誕樹除外, 還有錐狀星雲, 狐狸皮... 目鏡當然看不出來啦.
同樣放張阿炫兄熊天文台的專業之作:
最後一個目標是大犬頭上的 NGC 2359, 聽說不難找喔.
結果找法是用撈的, 哈哈...
用大犬前腳跟天狼星連線延伸, 差不多一倍距離... 結果一堆星, 根本無岸可靠.
加個 UHC 附近撈撈, 居然就撈到了, 長得跟 M1 很像, 就一堆密密麻麻星點中, 有一個小小的不透明物體, O-III 更明顯, Averted vision 也會更明顯, 大小比 M1 大一些些. 我自己看的形狀比較像中空, 兩側往外弧出形狀, 與相片有點差距.
同樣也要放張阿炫兄熊天文台的專業之作:
還有我的鬼畫符:
很累, 但是蠻過癮的.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2359, NGC 2264/Cone Nebula, NGC 2244/Rosette Nebula/NGC 2237~39
TSA-102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TeleVue Binoviewer with: LE30(1°/54X/1.9mm); LE18(0.6°/91X/1.1mm);
目鏡: Panoptic 35(2.9°/23X/4.4mm); Panoptic 24(2°/34X/3mm); Nagler T6 11(1.1°/74X/1.4mm); XW 7(0.6°/117X/0.9mm); XW 3.5(0.3°/233X/0.4mm); OR 5(0.25°/163X/0.6mm)
濾鏡: Baader Planetarium Moon&Skyglow Neodymium 2";Baader O-III 8nm 2";TeleVue Bandmate Nebustar 2"
這篇記錄是後半段...
月亮下山了, 目標都在天頂, 天況超好... 有多好? 好到微微可見冬銀河就罷了, 好到連今晚的目標之一, NGC 2244 都可以目視, 尋都不用尋, RDF 對到就可以直接看...
不過我不討厭尋星就是啦. 打開大星圖, 為今晚的目標擬定攻略, 主要路線, 備用路線, 攻擊出發點, 轉運點, 檢查點... 然後切換到隨身星圖, 大視野, 中視野, 鎖定目標的小視野... 活像小男生的打仗家家酒, 挑選武器, 那隻主鏡? 帶哪幾個目鏡? 用那一片濾鏡? 小雙筒當前哨兵, 後勤鉛筆, 筆記本, 手電筒... 要是按個鍵GOTO, 就沒這些幼稚的樂趣了... 哈哈.
看到 NGC 2244 第一個感覺是, 旁邊是不是應該還有至少兩個星團啊?
密密麻麻的星散佈可能有 4 度視野的範圍, Pan 35 只有 2.9 度, 還要稍微移一移,
密密繁星中間, 偏 NGC 2244 附近有一塊稍微少一點星的空地. 加上 UHC, 可以看見雲氣,
範圍超大, 難怪大家愛拍. 但是看不出雲氣的層次, 下次有機會上山再來試試看.
雲氣集中在大約 1.5~2 度視野內, 可是有一側看起來有點較淡雲氣, 繼續橫向延伸...
換上 O-III 依舊如此, 移動目鏡時淡雲氣跟著移動, 所以肯定是有 "something",
我查到一張圖 (http://www.atlasoftheuniverse.com/nebulae/ngc2237.html):
看起來的確有雲氣延伸, 但是我還是有一個大疑問... NGC 2237~39, 2246, 它們是怎樣區分的? 混成一堆呀. 這邊跟 M42 一樣, 是恆星的誕生區.
擺一張阿炫兄熊天文台的專業之作:
NGC 2264 昨天有先用雙筒走過, 從雙子腳開始找, 找起來也不費事. 硬要扯, 是勉強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棵倒過來的聖誕樹啦. 至於包圍它的 Cone 星雲, 比薔薇還暗多了, 本來根本沒打算有可能看見, 不過加上 UHC 後居然出現雲氣, 而且略略可見其邊界. 這個沒那麼大, 所以試著把倍率拉高一點點, 於是用 Pan 24那隻目鏡鬼畫符一番:
奇怪, CN DSO版上同好很多都視此目標為一大挑戰, 太容易找到有點令自己不太敢相信. 其實這邊也有一堆攝影目標, 聖誕樹除外, 還有錐狀星雲, 狐狸皮... 目鏡當然看不出來啦.
同樣放張阿炫兄熊天文台的專業之作:
最後一個目標是大犬頭上的 NGC 2359, 聽說不難找喔.
結果找法是用撈的, 哈哈...
用大犬前腳跟天狼星連線延伸, 差不多一倍距離... 結果一堆星, 根本無岸可靠.
加個 UHC 附近撈撈, 居然就撈到了, 長得跟 M1 很像, 就一堆密密麻麻星點中, 有一個小小的不透明物體, O-III 更明顯, Averted vision 也會更明顯, 大小比 M1 大一些些. 我自己看的形狀比較像中空, 兩側往外弧出形狀, 與相片有點差距.
同樣也要放張阿炫兄熊天文台的專業之作:
還有我的鬼畫符:
很累, 但是蠻過癮的.
幾個有趣的多星目標 -- beta Mon, iota Cas
日期: 2012-12-20 23:20 ~ 12-21 01:1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beta Monocerotis, iota Cassiopeiae, Theta Orionis (Trapezium), Sigma orion + Struve 761, M46/NGC 2438, M47, Jupiter
TSA-102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TeleVue Binoviewer with: LE30(1°/54X/1.9mm); LE18(0.6°/91X/1.1mm);
目鏡: Panoptic 35(2.9°/23X/4.4mm); Panoptic 24(2°/34X/3mm); Nagler T6 11(1.1°/74X/1.4mm); XW 7(0.6°/117X/0.9mm); XW 3.5(0.3°/233X/0.4mm); OR 5(0.25°/163X/0.6mm)
濾鏡: Baader Planetarium Moon&Skyglow Neodymium 2";Baader O-III 8nm 2";TeleVue Bandmate Nebustar 2"
經過連日陰雨, 今晚天空大好, 決定拚了...
看了一大堆目標, 拆兩部分來記錄.
因為月亮還沒下山, 想撐一下再來看那個冬季大三角內的黯淡目標, 所以看多星系統先...
這次是繼以前, 以前... 10" DOB 時期... 唯一一次 "非常明確" 分出 Trapezium 的 E與F星以來, 再度清晰分出 E, F的一次.
XW 7/117X 雖然小, 卻最銳利能拆出 E, F.
OR 5/163X 也差不多銳利.
XW 3.5/233X 雖可以把四合星拆得很開很穩定, 但是0.4mm 的出瞳徑好像太小, 不足夠能顯現出 E與F. 可是同樣的例子, 在上次觀察 NGC 404時, 卻沒有因為小出瞳徑的影響, 而看不見黯淡的星系. 是因為 NGC 404 不夠暗? 還是因為其可視面積大, 因此減少了縮小出瞳徑的影響? A, B 間的 E 相對容易一些些看出來, 也許是因為A, B 沒那麼亮, 干擾小一點. F 在四合星最亮的 C 旁, 與 C 相較起來, F只有一小丁點, 而且還在 C的餘暉中... 真的不容易. 我看CN那邊一堆人在戰 G, H... 真是瘋了.
看完 Trapezium, Sigma Ori... 等老梗以後... 換個口味, 來對照一下一南一北兩組多星系統. 北組是仙后 iota, 南組則是一直想看卻一直忘記的麒麟 beta.
仙后 iota 的 A, B, C 都是白矮星了, 它們依序為 A, F, G type.
C 離遠一點, 帶點橘黃色, 相對好分. B 幾乎黏貼著 A 顏色差不多, 這個比較難拆出來... 網路上別人素描的顏色頗多差異, 我發現對焦, 失焦的程度的確會影響顏色呢. 這組好玩的是亮度像階梯一般有層次, 而且很均勻, 約略是 5, 7, 9 等亮度. 亮度有層次, 顏色又有差異, 組合起來就非常有趣啦, 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好好觀賞觀賞. A 有另一顆伴星, 不過業餘設備都看不到啦.
至於南組的麒麟 beta 也是響噹噹的一號多星系統, 以前不會找, 現在比較會看星圖了... 從大犬背上的連線延伸大約一倍距離, 有可能跟麒麟 gamma 混到, 不過還好, gamma 偏黃, beta 藍白. A, B, C 三顆都是 B-type. 亮度差不多, 4.6, 5.4, 6.2. A, B 看起來一樣亮, C 暗一點點. 亮度差不多的三胞胎很罕見喔. 還有一顆 12等的視覺多星, 看不到滴....
南北大對抗完, 看看 M46/47.
M46 真是為之驚艷不已... 密密的星點彷彿是解開的球狀星團, 如果有 2 度以上視野看更是美麗. 我得說... M46 是我 "目前" 覺得最 "美" 的目標啦.
NGC 2438 在裡面, 第一次認識 M46 時是在桃源仙谷, 當時是聽驛琇前輩介紹的... 當時不會看也看不到. 經過今年密集的行星狀星雲特訓後, 有信心多了. 本來以為很小, 放大之後還是沒頭緒... 加上 UHC, bingo! 就在星團上緣, 還不小呢. O-III 會更清楚一些.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beta Monocerotis, iota Cassiopeiae, Theta Orionis (Trapezium), Sigma orion + Struve 761, M46/NGC 2438, M47, Jupiter
TSA-102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TeleVue Binoviewer with: LE30(1°/54X/1.9mm); LE18(0.6°/91X/1.1mm);
目鏡: Panoptic 35(2.9°/23X/4.4mm); Panoptic 24(2°/34X/3mm); Nagler T6 11(1.1°/74X/1.4mm); XW 7(0.6°/117X/0.9mm); XW 3.5(0.3°/233X/0.4mm); OR 5(0.25°/163X/0.6mm)
濾鏡: Baader Planetarium Moon&Skyglow Neodymium 2";Baader O-III 8nm 2";TeleVue Bandmate Nebustar 2"
經過連日陰雨, 今晚天空大好, 決定拚了...
看了一大堆目標, 拆兩部分來記錄.
因為月亮還沒下山, 想撐一下再來看那個冬季大三角內的黯淡目標, 所以看多星系統先...
這次是繼以前, 以前... 10" DOB 時期... 唯一一次 "非常明確" 分出 Trapezium 的 E與F星以來, 再度清晰分出 E, F的一次.
XW 7/117X 雖然小, 卻最銳利能拆出 E, F.
OR 5/163X 也差不多銳利.
XW 3.5/233X 雖可以把四合星拆得很開很穩定, 但是0.4mm 的出瞳徑好像太小, 不足夠能顯現出 E與F. 可是同樣的例子, 在上次觀察 NGC 404時, 卻沒有因為小出瞳徑的影響, 而看不見黯淡的星系. 是因為 NGC 404 不夠暗? 還是因為其可視面積大, 因此減少了縮小出瞳徑的影響? A, B 間的 E 相對容易一些些看出來, 也許是因為A, B 沒那麼亮, 干擾小一點. F 在四合星最亮的 C 旁, 與 C 相較起來, F只有一小丁點, 而且還在 C的餘暉中... 真的不容易. 我看CN那邊一堆人在戰 G, H... 真是瘋了.
看完 Trapezium, Sigma Ori... 等老梗以後... 換個口味, 來對照一下一南一北兩組多星系統. 北組是仙后 iota, 南組則是一直想看卻一直忘記的麒麟 beta.
仙后 iota 的 A, B, C 都是白矮星了, 它們依序為 A, F, G type.
C 離遠一點, 帶點橘黃色, 相對好分. B 幾乎黏貼著 A 顏色差不多, 這個比較難拆出來... 網路上別人素描的顏色頗多差異, 我發現對焦, 失焦的程度的確會影響顏色呢. 這組好玩的是亮度像階梯一般有層次, 而且很均勻, 約略是 5, 7, 9 等亮度. 亮度有層次, 顏色又有差異, 組合起來就非常有趣啦, 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好好觀賞觀賞. A 有另一顆伴星, 不過業餘設備都看不到啦.
至於南組的麒麟 beta 也是響噹噹的一號多星系統, 以前不會找, 現在比較會看星圖了... 從大犬背上的連線延伸大約一倍距離, 有可能跟麒麟 gamma 混到, 不過還好, gamma 偏黃, beta 藍白. A, B, C 三顆都是 B-type. 亮度差不多, 4.6, 5.4, 6.2. A, B 看起來一樣亮, C 暗一點點. 亮度差不多的三胞胎很罕見喔. 還有一顆 12等的視覺多星, 看不到滴....
南北大對抗完, 看看 M46/47.
M46 真是為之驚艷不已... 密密的星點彷彿是解開的球狀星團, 如果有 2 度以上視野看更是美麗. 我得說... M46 是我 "目前" 覺得最 "美" 的目標啦.
NGC 2438 在裡面, 第一次認識 M46 時是在桃源仙谷, 當時是聽驛琇前輩介紹的... 當時不會看也看不到. 經過今年密集的行星狀星雲特訓後, 有信心多了. 本來以為很小, 放大之後還是沒頭緒... 加上 UHC, bingo! 就在星團上緣, 還不小呢. O-III 會更清楚一些.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Baader 行星月亮光害濾鏡與大紅斑
日期: 2012-12-19 22:50 ~ 12-19 23:4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34, NGC 2264, Jupiter
TSA-102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EP on TeleVue Binoviewer: LE30(1°/54X/1.9mm); LE18(0.6°/91X/1.1mm); OR 12.5(0.3°/131X/0.8mm); XF 8.5(0.3°/192X/0.5mm);
Baader Planetarium Moon & Skyglow Neodymium 2"
興沖沖把設備架好居然雲就蓋滿天, 氣.......
上樓前查了一下, 10:40 大紅斑開始出現, 而且也只有這個目標比較穩定,
剛好來試試 Baader 那個行星月亮光害濾鏡的效果,
它的產品網頁上不是說: "想看大紅斑嗎? 買我就對了".
裝上濾鏡, 54X 略略看得出,
此時木星在天頂, 躺成橫的, 所以變直條紋,
深色條紋在左, 淺色在右; 大紅斑就在淺色紋靠下邊...
91X 最清楚, 長得跟相片幾乎一樣.
131X 也很清楚, 可惜 OR 目鏡沒眼罩, ER 又短, 會被環境雜光干擾, 還好木星夠亮.
192X 大紅斑更大了, 不過寧適度不佳, 倍率大概上到這裡就是極限了.
拆掉濾鏡呢?
整體變亮, 而且太亮, 就算高倍也太亮. 因此深色區域的對比就沒那麼明顯, 看到大紅斑是沒問題, 但可能需要有一些觀測經驗的人, 比較能夠確認.
加上這個濾鏡, 整體雖然變黃一些, 但是深色區域變得對比相當明確, 你幾乎不可能會錯過大紅斑. 不過對南北兩極沒有幫助.
然後就收裝備了, 留一支 7X50 跟星圖, 手電筒... 搶雲縫中認一些路吧.
今天原本的目標是介於南門三(Procyon), 參宿四(Betelgeuse), 天狼星這個三角形區域內的一堆星體, 聖誕節應景的 NGC 2264, 還有 NGC 2237, 2238, 2239, NGC 2244, 2246... 結果淪落到只能用小雙筒定定位, 認認路而已.
NGC 2264 算好找, Pollux 的腳當 leading star 很快就能找到, 也許這幾天有機會好好來看看.
然後"少"雲區只剩英仙附近, 也好... 以前都不曾有系統的好好認認英仙, 大概就抓一個頭很大的 "Y" 字形來認... 前幾天因為要找 NGC 1499, 所以試著從七仙女出發, 沿著星點一直走到英仙最亮的 alpha 星(Mirphak), 所以認出這一條就是英仙腳. 另一顆亮星, 著名的變星大陵五 Beta(Algol) 是蛇髮女妖的眼睛, 與 Mirphak 連線是大頭 "Y" 字形的頭另一邊, 大頭 "Y" 字形的"腳" 才是英仙的身體和頭. ok, ok.... 順便找到 M34, 小雙筒, 沒啥看頭.
天體目標實在有夠多, 永遠都看不完...
才在找仙后附近那邊怪名字的一堆疏散星團, 又有一堆可以挑戰濾鏡的馬頭, 巫婆臉, 加州星雲... 說到這, 已經下單一個 Orion 的 H-beta 濾鏡來看馬頭和加州星雲了, 不知會不會成功? 對啦, 終於忍不住抱回一隻 8" 牛頓, 目前光軸被我調爛掉, 死在一旁中. 還有剛剛講的麒麟座一堆天體, 還有很多雙星, 多星系統... 喔, 還想好好素描一下 M42, M45, M44... 玩不完.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34, NGC 2264, Jupiter
TSA-102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EP on TeleVue Binoviewer: LE30(1°/54X/1.9mm); LE18(0.6°/91X/1.1mm); OR 12.5(0.3°/131X/0.8mm); XF 8.5(0.3°/192X/0.5mm);
Baader Planetarium Moon & Skyglow Neodymium 2"
興沖沖把設備架好居然雲就蓋滿天, 氣.......
上樓前查了一下, 10:40 大紅斑開始出現, 而且也只有這個目標比較穩定,
剛好來試試 Baader 那個行星月亮光害濾鏡的效果,
它的產品網頁上不是說: "想看大紅斑嗎? 買我就對了".
裝上濾鏡, 54X 略略看得出,
此時木星在天頂, 躺成橫的, 所以變直條紋,
深色條紋在左, 淺色在右; 大紅斑就在淺色紋靠下邊...
91X 最清楚, 長得跟相片幾乎一樣.
131X 也很清楚, 可惜 OR 目鏡沒眼罩, ER 又短, 會被環境雜光干擾, 還好木星夠亮.
192X 大紅斑更大了, 不過寧適度不佳, 倍率大概上到這裡就是極限了.
拆掉濾鏡呢?
整體變亮, 而且太亮, 就算高倍也太亮. 因此深色區域的對比就沒那麼明顯, 看到大紅斑是沒問題, 但可能需要有一些觀測經驗的人, 比較能夠確認.
加上這個濾鏡, 整體雖然變黃一些, 但是深色區域變得對比相當明確, 你幾乎不可能會錯過大紅斑. 不過對南北兩極沒有幫助.
然後就收裝備了, 留一支 7X50 跟星圖, 手電筒... 搶雲縫中認一些路吧.
今天原本的目標是介於南門三(Procyon), 參宿四(Betelgeuse), 天狼星這個三角形區域內的一堆星體, 聖誕節應景的 NGC 2264, 還有 NGC 2237, 2238, 2239, NGC 2244, 2246... 結果淪落到只能用小雙筒定定位, 認認路而已.
NGC 2264 算好找, Pollux 的腳當 leading star 很快就能找到, 也許這幾天有機會好好來看看.
然後"少"雲區只剩英仙附近, 也好... 以前都不曾有系統的好好認認英仙, 大概就抓一個頭很大的 "Y" 字形來認... 前幾天因為要找 NGC 1499, 所以試著從七仙女出發, 沿著星點一直走到英仙最亮的 alpha 星(Mirphak), 所以認出這一條就是英仙腳. 另一顆亮星, 著名的變星大陵五 Beta(Algol) 是蛇髮女妖的眼睛, 與 Mirphak 連線是大頭 "Y" 字形的頭另一邊, 大頭 "Y" 字形的"腳" 才是英仙的身體和頭. ok, ok.... 順便找到 M34, 小雙筒, 沒啥看頭.
天體目標實在有夠多, 永遠都看不完...
才在找仙后附近那邊怪名字的一堆疏散星團, 又有一堆可以挑戰濾鏡的馬頭, 巫婆臉, 加州星雲... 說到這, 已經下單一個 Orion 的 H-beta 濾鏡來看馬頭和加州星雲了, 不知會不會成功? 對啦, 終於忍不住抱回一隻 8" 牛頓, 目前光軸被我調爛掉, 死在一旁中. 還有剛剛講的麒麟座一堆天體, 還有很多雙星, 多星系統... 喔, 還想好好素描一下 M42, M45, M44... 玩不完.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冷門目標 -- 疏散星團 M103, Stock 2, Trumpler 1
日期: 2012-12-12 23:35 ~ 12-13 00:45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103, Trumpler 1, NGC 884/869, Stock 2, Markarian 6(fail), Stock 23(fail), Collinder 7, Ceres, Vesta, IC 2118(not sure), IC 434(not sure), IC 1805/IC1848(not sure), Jupiter
FS-60CB on DM-4
Panoptic 24(4.5°/15X/4mm); Nagler T6 11(2.6°/32X/1.9mm); XW 7(1.4°/51X/1.2mm); Circle T OR 5(0.6°/71X/0.8mm); XW 3.5(0.7°/101X/0.6mm); Nagler T6 2.5(0.6°/142X/0.4mm)
TeleVue Bandmate O-III 1.25"; Baader Planetarium Moon & Skyglow Neodymium 1.25"
計畫一大堆, 收穫一點點, 典型的貪心症候群.
雲來雲去, 所以架了小支的, 沒想到過凌晨後, 中天一片晴朗, 晴到可見銀河, 不過也懶得換了.
有名的目標, 大概多少已有經驗, 於是就會留意書本, 雜誌, 專欄, 討論區... 裡面提到的目標, 其實這些目標不見得冷門, 只是大多非攝影同好所愛. 身體力行來驗證別人經驗也是很有趣的.
講到這, 就不禁要在讚美一下目前我最愛的專欄, Sue French 的 Deep-Sky Wonders. 她會介紹很多冷門的目標, 像怪怪的 Cz, Tr, Stock, Mar, .... 一堆非M與NGC/IC 目錄裡的東西, 還有她選的目標範圍很廣, 從雙星多星, 星團, 星系星雲... 無所不包. 最棒的是她會用不同設備觀察, 並描述其不同結果, 有 4.1" 折射, 10" 反射... 這對我很有用.
比如說 M103, 9X50 finder 先看到 3 顆排成一直線. 4" 鏡 28X 看出中間那顆是橘黃色, 小三角形區內約有11 顆星, 10" 187X 以後出現星團模樣... 因為讀過, 用 Pan 24 尋星時, 我就注意到中間有橘紅的三顆星連線了, 然後隨著倍率更換, 慢慢來體驗作者的敘述...
先畫下星點簡圖:
對一下網路相片, 大致沒錯啦:
三連星最上面一顆是一個多星系統 Struve 131, 不過我誤以為上面那張相片左上角的幾顆就是 Trumpler 1... 大錯誤, 所以錯過這次看看那隻魚鉤的機會了. 下次再來, Tr 1 旁邊還有一個 Cz 4.
仙后座已經偏低, 放棄 Cr7, 轉向雙星團.
(12/15 update:) 4" 鏡 + 35mm, 再順著上面圖片左上角那幾顆方向延伸, 有一個模糊的目標, 因為略呈直線狀, 所以直覺就是 Tr01, 放大來看就出現雜誌相片上的模樣, 真的超像天空中的一隻小蟲, 若要形容的話... 像在看顯微鏡時找的一條"小蟲"的感覺, 很有趣的目標. Cr7 則在大致RDF對到後可以察覺, 但是很大, 應該有超過 1 度大小, 我有畫下來, 不知道對不對?
大視野看雙星團, 一定會注意到它拖著一條長長的鏈狀星尾巴, 順著尾巴走你一定會停在一組像高舉雙臂的 "人" 型 pattern. 這就是 Stock 2, 它有一個綽號就叫肌肉男 muscleman, 相當貼切.
不過星點好多, 也沒辨識上的困難, 所以也懶得畫了. Stock 2 很大, 足足有 1度大小, 核心部分有點像武仙的倒 K.
按照計畫, 接下來應該要找 Mar 6 與 Stock 23, 甚至 IC 1805/1848, 結果那邊一直有碎雲干擾, 就放棄了. 說實在那邊空域也蠻不熟悉的, 找機會先用雙筒走一走再說.
穀神與灶神只有用雙筒看看, 沒什麼看頭, 不過想到它們這麼小粒, 能看到也不賴了. 由於他們在天頂, 金牛"角"與雙子"腳"附近, 明天又正值雙子座流星雨, 所以不斷看到流星, 有夠多.
IC 2118 只是好玩, 雖然查到的資料都說不可能, 但還是想碰碰運氣.
那三個黃圈圈就是我定位的方法, 最右邊那顆黃圈圈附近, 尤其左側有明顯雲氣 (O-III 濾鏡), 分不太出邊界, 當然分不出巫婆的下巴了, 我大致畫了畫...
不過也可能真的是"雲", 不曉得? 等 8" 牛頓來了再試試.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 IC 434, 肯定有雲氣呀? 可是分不出邊界, 更別說是"馬頭"了. 如果換 NT6 11mm, 整個視野暗掉, 雲氣更微弱了.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103, Trumpler 1, NGC 884/869, Stock 2, Markarian 6(fail), Stock 23(fail), Collinder 7, Ceres, Vesta, IC 2118(not sure), IC 434(not sure), IC 1805/IC1848(not sure), Jupiter
FS-60CB on DM-4
Panoptic 24(4.5°/15X/4mm); Nagler T6 11(2.6°/32X/1.9mm); XW 7(1.4°/51X/1.2mm); Circle T OR 5(0.6°/71X/0.8mm); XW 3.5(0.7°/101X/0.6mm); Nagler T6 2.5(0.6°/142X/0.4mm)
TeleVue Bandmate O-III 1.25"; Baader Planetarium Moon & Skyglow Neodymium 1.25"
計畫一大堆, 收穫一點點, 典型的貪心症候群.
雲來雲去, 所以架了小支的, 沒想到過凌晨後, 中天一片晴朗, 晴到可見銀河, 不過也懶得換了.
有名的目標, 大概多少已有經驗, 於是就會留意書本, 雜誌, 專欄, 討論區... 裡面提到的目標, 其實這些目標不見得冷門, 只是大多非攝影同好所愛. 身體力行來驗證別人經驗也是很有趣的.
講到這, 就不禁要在讚美一下目前我最愛的專欄, Sue French 的 Deep-Sky Wonders. 她會介紹很多冷門的目標, 像怪怪的 Cz, Tr, Stock, Mar, .... 一堆非M與NGC/IC 目錄裡的東西, 還有她選的目標範圍很廣, 從雙星多星, 星團, 星系星雲... 無所不包. 最棒的是她會用不同設備觀察, 並描述其不同結果, 有 4.1" 折射, 10" 反射... 這對我很有用.
比如說 M103, 9X50 finder 先看到 3 顆排成一直線. 4" 鏡 28X 看出中間那顆是橘黃色, 小三角形區內約有11 顆星, 10" 187X 以後出現星團模樣... 因為讀過, 用 Pan 24 尋星時, 我就注意到中間有橘紅的三顆星連線了, 然後隨著倍率更換, 慢慢來體驗作者的敘述...
先畫下星點簡圖:
對一下網路相片, 大致沒錯啦:
三連星最上面一顆是一個多星系統 Struve 131, 不過我誤以為上面那張相片左上角的幾顆就是 Trumpler 1... 大錯誤, 所以錯過這次看看那隻魚鉤的機會了. 下次再來, Tr 1 旁邊還有一個 Cz 4.
仙后座已經偏低, 放棄 Cr7, 轉向雙星團.
(12/15 update:) 4" 鏡 + 35mm, 再順著上面圖片左上角那幾顆方向延伸, 有一個模糊的目標, 因為略呈直線狀, 所以直覺就是 Tr01, 放大來看就出現雜誌相片上的模樣, 真的超像天空中的一隻小蟲, 若要形容的話... 像在看顯微鏡時找的一條"小蟲"的感覺, 很有趣的目標. Cr7 則在大致RDF對到後可以察覺, 但是很大, 應該有超過 1 度大小, 我有畫下來, 不知道對不對?
大視野看雙星團, 一定會注意到它拖著一條長長的鏈狀星尾巴, 順著尾巴走你一定會停在一組像高舉雙臂的 "人" 型 pattern. 這就是 Stock 2, 它有一個綽號就叫肌肉男 muscleman, 相當貼切.
不過星點好多, 也沒辨識上的困難, 所以也懶得畫了. Stock 2 很大, 足足有 1度大小, 核心部分有點像武仙的倒 K.
按照計畫, 接下來應該要找 Mar 6 與 Stock 23, 甚至 IC 1805/1848, 結果那邊一直有碎雲干擾, 就放棄了. 說實在那邊空域也蠻不熟悉的, 找機會先用雙筒走一走再說.
穀神與灶神只有用雙筒看看, 沒什麼看頭, 不過想到它們這麼小粒, 能看到也不賴了. 由於他們在天頂, 金牛"角"與雙子"腳"附近, 明天又正值雙子座流星雨, 所以不斷看到流星, 有夠多.
IC 2118 只是好玩, 雖然查到的資料都說不可能, 但還是想碰碰運氣.
那三個黃圈圈就是我定位的方法, 最右邊那顆黃圈圈附近, 尤其左側有明顯雲氣 (O-III 濾鏡), 分不太出邊界, 當然分不出巫婆的下巴了, 我大致畫了畫...
不過也可能真的是"雲", 不曉得? 等 8" 牛頓來了再試試.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 IC 434, 肯定有雲氣呀? 可是分不出邊界, 更別說是"馬頭"了. 如果換 NT6 11mm, 整個視野暗掉, 雲氣更微弱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