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了解自己手上的器材就越有想法, 常用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既然一定要有隻大口徑, 綜合重量、體積、使用便利性、保養維修、價錢... 等等所有考量後... 那就是杜普生式望遠鏡啦. 然後幾年下來歷經比較容易入手的信達 Skywatcher, 冠昇 GSO... 大致也有點自己的想法, 不滿意之處小的還改得動, 大的、結構性的就沒辦法, 因此兩三年前買了 Obsession 的經典款 12.5 吋, 其實也沒令人失望, 雖然坦白說 Obsession 比較像 "量產品", 看得出用料多少有 cost down 考量, 但其所謂的 "Classic" 設計, 以穩重的 Mirror Box + Rocket Box 作基礎, 輕量化的鋁管支架取代笨重的傳統筒身, 還有完整的上鏡筒有足夠空間容納對焦座與整體次鏡結構, 整體而言效能不差, 唯一的困擾也就是這個 "穩重" 的設計, 在家搬不上屋頂, 只能帶上山用. 終於某次搬底座跟鏡箱時腰就真的受傷了 >"<, 也因為這次的受傷讓我下定決心要打造一台絕對輕量化的 12.5 吋鏡.
我是不懂如何自己 "打造" 啦, 只能上網仰賴別人幫我打造... ^^". 以個人粗淺的認識, 大部分玩這種大口徑 (對我們是大口徑, 對很多老美而言可能只是小東西吧?) 的同好 DIY 功力都不錯, 而 ATM 論壇的成員大部份也都實務與理論雙強, 我自己則是什麼都不會, 上網看半天很多都看不懂, 看來還是要找個熟門熟路的朋友幫忙才行, 因此在美國的楊凱兄就是我最佳的諮詢對象啦. 記得當時 Kai 兄熱血的推薦了好多家, 上網看了看, 先把外型太醜的淘汰後 ^^"... 剩三家, 一家是 New Moon Telescope, 一家在法國好像叫 Dobsonian Factory? 還有一家就是 Teeter Telescope 了. NMT 當時沒作所謂的 Ultra Light 型, 老法日子過得很優閒, 寫信去隔了快兩個月才回, 因為美國另外一位同好, 好像是 Kai 的學長 Ryan 也有一隻 Teeter, 再加上看了好幾遍 follow 的一個 Blog 裏對 Teeter 的推崇, 所以就決定來問問 Teeter 的 Journey 系列.
Robert Teeter 先生很快就回信, 原本他們的 Journey 系列主鏡用 11" F/4.5, 不過既然每台都是手工製造, 所以想要怎麼客製都可以, 最後我決定要把 12.5" 主鏡塞進原本 11" Journey 的鏡箱, 拆解開來最重的部分差不多只有 10kg 而已, 這樣別說上屋頂了, 上玉山頂都沒問題!! 哈哈~~
主鏡當然能自己選, 原本只想選 Zambuto... 土包子如我也只聽過這號人物... 哈哈~ 國內好像有一隻 20" 的 Starmaster (現在已經退休不做了), 聽說主鏡就是 Zambuto. 不過光主鏡交期最快要等一年. 好吧, 那麼 Lightholder 也可以 (其實剛開始我還把 Lightholder 與 CN 上常 PO 文的 Lockwood 弄混, 真是太搞笑了),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 這位製鏡大師 John Lightholder 先生居然整個夏天都待在印度靈修還是鬼混什麼的? 一直到秋天才回來, 雖然他解釋剛退火送來的玻璃也是要擺一陣子才能開工... 總之最後等他磨好, 再送去鍍膜回來都已經是冬天了.
手工的東西一個是要等, 另外一個就是成本降不下來. Teeter 先生有解釋他們從原始木材要一層一層上膠上漆乾燥處理起, 然後電腦繪圖, CNC 切割, 後製微調... 組裝完一定要星點測試... 整個程序非常漫長, 等測試完可以出貨已經快一整年過去了.
終於......
我是拿到新竹鴻宇阿勇兄那邊去開箱的, 幸好沒逞強自己搞, 主鏡差一點裝不進去. 上圖那個小箱的就是主鏡...
主鏡中心貼的是 CATSEYE 的放射線斑點, 搭配一般的 Cheshire 光軸調整器時可以有邊可以對齊, 原來這麼好用.
(下面有些相片是 Teeter 先生在他工作室拍的)
主鏡怎麼固定是個大學問, 還包括主鏡底部的支撐系統以及使用時側向所謂的 edge support. 不過幸好 Lightholder 12.5" 主鏡不重 (... 這當然是 "相對" 的概念), 因此沒用一般大鏡子... 就像之前 Obsession Classic 12.5" 的 Sling 系統作 Edge support, 而是傳統用夾具固定.
夾具輕輕接觸就好, 千萬不要夾緊, 不然星點就會形變, 長得跟三角飯糰一樣. 簡單一個 Mirror Cell 看似功能簡單安置主鏡而已, 但其實講究起來可一點都不簡單, 甚至還有很多數學計算. 另外, 玻璃厚度是有經驗法則的, 否則將影響其光學效能 (... 偷懶, 沒耐心看完為什麼), 傳統理論的厚度與直徑比是 1:6, 如果主鏡 12 吋, 厚度就是 2 吋, Obsession 的 OMI 主鏡就是這個比例, 但現在的主鏡幾乎沒人用這個比例了, 越作越薄; 此時就需要計算得很準, 品質也很好的 Mirror support 系統才不會出問題. 以我粗淺的認知, 目前市面上公認做最好的就是 Aurora Precision 六點浮動式的 Mirror Cell, 質感更是不用說:
所有金屬切面間都有導角, 而且打磨得亮晶晶; 與主鏡的接觸面都有緩衝軟材, 而且都能調整. 再來看看背面:
最漂亮的就是那三顆閃亮亮的黃銅主鏡調整螺絲, 內建風扇而且走線走得很整齊. 對照一下 Obsession... 感覺就像是貴婦跟村姑了 ^^"
Mirror Box 與 Rocker Box 組合好後, 就是支架了, 同樣用 Aurora Precision 的產品. 為了搬運方便, 支架是兩節式的, 而且 8 隻作成 4 組以加速組裝. 鏡箱處接口作成球狀:
接上鏡箱的接口則是很特特別的設計:
螺絲鬆開、鎖緊, 因此不會脫落, 上鏡箱先落在凹槽卡榫內, 然後鎖緊就好, 超方便.
上鏡箱是所謂的 Ring Type, 極輕:
次鏡支架用 3 隻弧狀金屬, 頗有厚度, 強度足以牢牢固定次鏡座並可避免變形位移. 次鏡座是木工, 內建次鏡的除濕加熱器, 走線也走得很特別... 居然電路的其中一段就用次鏡的弧狀金屬支架走, 裝上電池打開電源就能除濕了, 真讚.
然後可以看到次鏡的固定螺絲與調整螺絲也都是閃亮亮的黃銅, 質感非常不錯, 連同上鏡筒整體才隨便裝起來, 我用 sightube 看了一下次鏡, 居然已經是完美的圓了, 安裝得真準.
次鏡是 Antares Optic 的產品, 精度 1/20 wave, 零售價也要近萬元 NTD, 整隻望遠鏡的用料真的是沒在省. 對焦座懸空, 活動式設計:
我得承認自己超愛羽毛...
這款羽毛是輕量化設計, 多處縷空以減輕重量.
除了這些必備的功能以外, 還有個很實用也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平衡系統. Teeter 有兩個機制, 一個是彈簧, 另一個可調的是平衡重錘:
重錘有三顆, 基本上用兩顆, 我用 XW40, Nagler 31, Ethos 21, 10, 6, 4.7, Leica ASPH Vario 25-50WW... 不管怎麼切換平衡都不會跑掉, 這太重要了!! 如果掛 Mark-V 雙目視則還要再加掛重量... 不過現在我還對不到焦, 又不敢冒險買Baader那隻 1.7X 的 GPC, 難道要再買一次 TV 的 Bino Vue?
去年訂購時一起買了他的攜行袋... 真的是 "攜行", 是個有輪子和拉桿的大行李箱, 望遠鏡拆下來後全部都能塞進去:
對, 相片裏的就是 Teeter 先生.
上山可以這樣塞, 但上屋頂就要拆開來裝才好搬運.
總共三袋, 只有裝主鏡那個黃色裝備袋比較重... 喔, 還有一箱調光軸的、對焦座、重錘...
鏡子到還不滿一個月, 已經上屋頂 5 次了, 一點都不麻煩, 目前看起來一切都符合當初設定的目標, 當然未來也是上山的主要工具了.
流口水
回覆刪除現在已經想請 Teeter 作隻可以上赤道儀的牛頓鏡了, 8" 還是 10" 好呢? ^^"
刪除哇!嘆為觀止, 大大這組裝一次含調光軸約需多久啊!
回覆刪除我量過好幾次了, 慢慢裝 15 分鐘左右, 次鏡好好調過一次固定後, 光軸用巴羅雷射法調應該不會超過 2 分鐘 ^^"
刪除好棒的大玩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