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后髮與處女座星系大進擊 -- NGC 4762/4754, NGC 4565, NGC 4438/4435, NGC 4388, NGC 4567/4568/4564, NGC 4274/4278, NGC 4414, NGC 4494, NGC 4559, NGC 4656/4631, NGC 4725

星期三晚上架了三小時設備只看了一個小星系, 星期四晚上原本想休息, 沒想到 22:00 後天況比前晚還好, 趕在月亮上班前又快快爬上屋頂追星系, 星期五下午下了場大雨, 雨後透明度好得不得了, 可是地面濕濕的還有點積水, 所以只用雙筒畫了 M51 跟半個 M101. 星期六晚上則天況大好, 一口氣衝了一堆, 星期天晚上雲大約 23:30 左右蓋, 只多補了 2 個, 不過有機會把上次看得模模糊糊的鯨魚星系重畫一次.

拖久怕忘記, 決定囉囉嗦嗦一次全部記完. 這次闖進此星系聖地, 看得眼花撩亂, 尋星路程中不斷瞄到其他星系, 甚至找到目標後, 1 度左右 FoV 也經常得裝著其它鄰居, 真的有 "星系吃到飽" 的感覺呢. 那就以日誌形式一天一天記.


因為太擠了, 位置沒標很準


星期四晚上其實沒很好, 裸視還不到三等亮星, 最慘的是用女兒的小 iPod 當星圖, 沒想到 iPod 自動調整螢幕亮度失靈, 一直維持超亮狀態, 夜視模式又看不出星星顏色, 於是全程很痛苦 -- 花很多時間 "再適黑".

Skysafari on iPod ... bad idea



第一個目標是離基地營東次將不遠的 NGC 4762, 一方面離東次將不遠, 另一方面位置又剛好在兩顆 9 點多等的 "亮" 星附近 -- 找星系 9 點多等算亮呀 -- 所以很快就定位到, Nagler 31mm (78X, 出瞳 2.7mm) 只能 averted vision, 換上 XW 20mm (121X, 出瞳 1.7mm) 才比較清楚, 倍率再上去沒有變更好. 核心較濃較明顯, 而且我看星系細長身軀兩端點也比較濃, 相片倒是看不出. NGC 4762 西側的 NGC 4754 也不難認, 相較之下是比 NGC 4762 暗一些啦, 不過一定看得到, 兩者形狀迥異, 一細長形, 一圓圓的.


NGC 4762/NGC 4754


這兩個星系查到的外觀分類結果都是 S0 的透鏡星系, 非常高解析度的相片會發現 NGC 4762 的盤面並不對稱也不均勻, 科學家推測應該是有另一個小星系融合在其盤面的原因.


下個目標忘了要先在附近巡巡, 一跳就跳去后髮座找別名 "針" 星系的 NGC 4565. 理論上 NGC 4565 應該長得跟 M 104 或 NGC 891 一樣壯觀, 細長身體被一條黑暗塵埃一切為二. 可惜天況不佳, 自己技術又不好, 因此看起來僅比 NGC 891 好一些, 離 M 104 可遠著呢. 目視比較特別之處是核心圓滾滾, 兩翼還真細尖, 看起來又像紡錘了. 細細尖尖的兩端延伸是靠 Leica 變焦那支目鏡倍率變來變去才認出的. SQM 如果不到 19 要認星系會很辛苦.


NGC 4565 (Needle Galaxy)

如果相距差不多, NGC 4565 的亮度比 M31 還亮, 威廉赫歇爾在 1785 年發現, 有人還說它明顯到算是梅西爾清單的遺珠之憾, 真的嗎? 希望有個好天氣再來仔細觀察.



星期六就是大進擊那晚, 現在接近午夜時, 天鵝跟茶壺都爬起來了, 就像警鐘一般催促著, 快點... 快點... 已經顧不得仔細挑選目鏡作細節觀察, 尋星目鏡找到就開始畫, 畫完再換目鏡觀察細節, 免得來不及. 第一組是 NGC 4388.

尋星依舊從東次將出發, 跳太快還迷路, 結果最後救到我的不是亮星, 而是星系, 哈哈~ 哥倆好 M84/M86, 簡直是汪洋星海中的兩盞大明燈啊. 什麼? 原來 NGC 4388 就是跟 M84/M86 組成一張臉 (the face) 的那條嘴巴? 哇... 上次畫馬卡良鍊時沒注意到, 扼腕不已, 結果今天撈到了, 那就一起畫下來吧.

NGC 4388 and Messier 84/86

跟那個陪 M65/M66 的 NGC 3628 一樣, NGC 4388 可沒那麼容易認出, 就是因為資料上說它視星等只有 11.15 等亮, 害我拖拖拉拉到現在才看. 不過說難也沒難到怎樣, 眼睛適黑夠的話 78X (Nagler 31mm) 就能直視了, 方向沿著一旁兩顆 11~12 等星連線平行方向延伸, 核心算亮.


星期四那晚偷懶, 馬卡良鍊上還有一組別名 眼睛星系 (eyes galaxy) 的 NGC 4438/4435, 因為之前畫馬卡良鍊時畫過了, 所以沒找, 想說用舊圖就好. 今晚天況不錯, 而且反正走都走到附近啦, 所以就多走兩步, 重畫一次好了.


NGC 4438/4435 (Eyes Galaxy)
 
視野還擠的下剛剛的救命恩人, 因此連同那張臉 M84/86 NGC 4388 一起畫, 這樣差不多就是半條馬卡良鍊. 坦白說, 大口徑還是很有威力的, 比起上次 TEC 140 看的明顯多多. NGC 4435 比較小比較圓, 稍稍沒 NGC 4438 明顯; 兩者分開也有點距離, 可不是黏在一起喔. 不過它們還是互相影響著, 所以也有 ARP 編號, ARP 120. 我查到的資料說, 最驚人的是遠一點的大怪物 M87 還有引力影響這對眼睛星系呢. 對了... 為什麼叫眼睛星系呢? 是誰取的? 猜猜看, 沒錯... 又是 L. S. Copeland 的傑作.



下一組還是雙胞胎, 別明連體嬰或蝴蝶星系的 NGC 4567/4568.


NGC 4567/4568 (Siamese Twins, Butterfly Galaxies), NGC 4564

比較圓比較小, 也稍微亮一點的是 NGC 4567, Nagler 31mm 我分辨得出連在一起東側長形的 NGC 4568, 但放大倍率拉高一點當然就更好認了. 這對雙胞胎還在碰撞初期, 應該可以創造出很多新恆星. 雙胞胎旁邊的 NGC 4564 也在相同視野湊熱鬧, 星等亮度雖然只有 11, 但實際上還不難辨識, 甚至仔細看也看得出西南西與東北東方向略拉長的外觀.



今天大多目標都在 后髮 gamma 星附近, Mel 111 那群亮星提供很棒的方向指標, 畫完一個就回到光學尋星鏡, 拉回出發站繼續下個目標. NGC 4274 也在附近.

NGC 4274 and NGC 4278


資料上說 NGC 4274 視星等大約 10.4 等, 實際上看不會呀, 亮得很, 旁邊圓滾滾的橢圓星系 NGC 4278 比它還亮, 視星等大約 10.1 等. 因為夠亮, 忍不住用 Leica 變焦高倍下去看, 高解析相片裏的 "外環" 還是看不到, 自不量力. 核心很亮, 核心的範圍也不小.


接下來幾個難度也不高, 首先是 NGC 4414.

NGC 4414

NGC 4414 的表面看起來就頗不平均, 除了中心點很亮以外, 盤面上深深淺淺的, 對照相片我猜是多條顯著的旋臂結構. NGC 4414 難得身在此區還頗為獨立, 並沒跟其他星系有互動的證據.


NGC 4494 跟 NGC 4414 剛好在 后髮 gamma 的兩側, NGC 4494 在 Mel 111 東側, 位置很好找.

NGC 4494

NGC 4494 外觀分類是是橢圓星系, 中心很亮, 用高倍觀察我可以大致把亮度從中心往外緣分開三層, 有人說它外形看起來有些被拉長, 不過我看到是蠻圓的.



星期六最後一個是 NGC 4559, 看完覺得快累死了, 囫圇吞棗也很累呀.

NGC 4559

這個就比前兩個稍微難一點, 視星等亮度查到的是 9.8, 不過範圍大, 外觀分類是 SBc, 還得認真看久一點才有細節出現. 因為角度的關係, 面積又大, 跟 M101, M33... 一樣, 有不少明顯的 H-II 區域另有 NGC/IC 名稱, 比如 IC 3550, 51, 52, 55, 63... 這也要大口徑, 加上很有熱忱才會去認.


終於寫到昨天了... 昨晚本來立志一口氣把這些鬼星系全部畫完, 結果上樓前盯著看衛星雲圖發現西北邊有一坨雲一直長大逼近, 果然畫兩個就被蓋掉了.

第一個是 NGC 4631 鯨魚星系旁邊的 NGC 4656, 上次漏掉真是搥心肝. 不過今晚天況不錯, 而且是拿大隻的, 重畫一次上次看得要死不活的鯨魚也不錯.

NGC 4631 (Whale/Herring Galaxy)

大隻的果然利害, 78X 就看到鯨魚, 而且頗像鯨魚, 頭部比較大, 星系內濃濃淡淡也很豐富.

不過主角是 NGC 4656, 鯨魚就先游到一旁當配角吧.

NGC 4656 and NGC 4631


Skysafari 的資料是說 NGC 4656 = NGC 4657, WIKI 也是, 不過 NED 或 SIMBAD 查到的就不是啦. 上圖上面那個星系, 右側比較明顯的是 NGC 4656, 左側端點應該也有一塊較明顯的是 NGC 4657. 我是 NGC 4656 看得很清楚, 其它延伸部分就模模糊糊了. 不管是 NGC 4656 還是 4657, 都是大鯨魚 NGC 4631 星系群的一份子, 高解析度相片看起來像曲棍球的球棍一樣, 因此也有個 Hockey stick galaxy 的別名.

最後是非常明顯好認的 NGC 4725, 外觀分類是 SABa 的螺旋星系.

NGC 4725

核心又大又明顯, NGC 4725 因為只有一條旋臂, 然後又很明顯, 有些相片看起來就像圍著環一樣, 目視也能發現, 我看到的 "東西兩側" 環比較濃一些, 要不是雲蓋太快, 這麼亮, 細節又豐富的星系真應該上高倍好好觀察才是.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遺失的星系 -- NGC 4535

目前已啟動春季星系拯救計劃, 快沒時間啦, 能救幾個算幾個. 昨晚月升大約在 22:00 出頭, 可作業時間不多, 動作要快. 19:00 左右趕回家, 天還沒全黑, 趕緊把器材架好, 抬頭看看... 不妙, 一層薄雲, 連獅子尾巴三顆都看得勉勉強強, 這樣的話, 我懷疑連 M65/M66 都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呢?

然後咧? 然後還要吃飯, 接小孩跳舞班下課, 改作業, 寫聯絡簿... 稀哩嘩啦 20:20 完工, 剩不到兩小時.

爬上屋頂, 呼~~ 上半夜的觀測條件真是不佳, 街上有些廣告燈還亮著, 打上天空. 地上蒸起的熱氣, 霧霾顆粒漫射的微光, 簡直是雪上加霜. 現在這組 Mewlon-210 / EM-11 已經操作得蠻熟練, 是目前找星系的標準配備. 尋星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天況差, 跟 19:00 時差沒多少, 目標清單裏那些 10 等 11 等的就算了, 先試試看資料上寫 9.89 視星等亮的 NGC 4535, 這顆本該在兩個禮拜前 5/12 那天搞定, 都已經走到它的鄰居 NGC 4526 了, 沒想到雲就蓋上, 讓這兩顆同在僅僅 1 度不到視野的好朋友天人兩隔... 亂用成語, 剛剛才唸過小孩, 真是不應該.

Mewlon-210 on EM-11


出發站選裸視很勉強才看得到的 2.8 等亮星東次將, 這是進入后髮與處女座星系團戰場的知名基地營. 鑒於上次 XW 40 威力不彰, 這次尋星目鏡選 Nagler 31mm, 果然也沒讓人失望. 還記得上次一邊夾著 NGC 4526 的三顆呈三角形的 7 等左右亮星? 走到附近就已經瞄到胖長的 NGC 4526 了, 如果連同一個 10.7 等的暗星 (旁邊另有一個 11.6 等的更暗的星星), 這三角形就變成四角形, 暗星延伸北方一些 averted vision 可以查覺到一團很淡很模糊的身影. 第一印象是, 好有 M101 的感覺喔, 1/10 的 M101.

NGC 4535 (The Lost Galaxy)

上到 120X (XW 20mm) 差不多可以直視了, 193X (Doctor 12.5mm) 更清楚, 核心有一 "點" 蠻亮的, 不過仔細看, 有點糊暈, 應該不是星點. 外圍看起來像有個 "外環", 環看起來南北向比較濃一點. NGC 4535 的外觀分類是 Sc 或 SAB (s)c, 以後者而言意思是說... 核心是棒旋 SAB, 沒有環 (s), 分開, 不緊密的旋臂們 c. 因此, 我看到的外環應該是較明顯的旋臂. SQM 才 18 出頭, 透明度又差, 能看到核心, 隱隱約約的旋臂, 可能多虧目標幾乎在正天頂的關係吧?


NGC 4535 有個外號叫做 "遺失的星系" (the Lost Galaxy). 不過網路上找到很多資料都把這個封號給了 NGC 4526. NGC 4526 算亮了, 是怎樣 "遺失" 啦? 有一說是  NGC 4526 夾在兩顆亮星中, 容易被忽略, 所以才被叫 "遺失的星系". 不過我覺得不致於, 因為相較於鬼魅般的 NGC 4535, NGC 4526 算是閃亮人間, 所以說天人兩隔有點道理呀? WH (威廉赫歇爾, 網路上很多人就這樣簡寫) 在 1785 年 12 月 28 號天亮前找到 NGC 4535.

我找到的資料是這樣的, 美國天文學家 Robert Burnham, Jr. 著名的 "Burnham's Celestial Handbook" 裏面提到 NGC 4526 與 NGC 4535 時提到, 是另一位天文學家 L. S. Copeland 把這顆隱隱約約如鬼魂的星系 NGC 4535 取了暱稱叫作 "遺失的星系" (the Lost Galaxy). 那是 L. S. Copeland 在 1955 年 Sky & Telescope 雜誌寫的一篇 "Adventures in the Virgo Cloud" 裏面提到的... "鑽石" (不知道是不是我講的四邊形) 的兩邊夾著 NGC 4526, 暗淡的鑽石北端, 有非常暗的旋臂, 這就是 "遺失的星系" (the Lost Galaxy), NGC 4535.

 L. S. Copeland 愛取暱稱是出了名, 冬夜 NGC 2264 內著名的 "聖誕樹星團" 這個暱稱, 也是他老兄的傑作喔.

 畫完這個 "遺失的星系" 雲就湧上蓋掉了, 再等個半小時, 天看起來是不會開啦, 於是架了 3 個小時的設備, 就只記錄了一個小星系, 進度: 0.9%.



*** 幾個月之後, 終於完成 RASC 這個觀測計劃, 我寫信給 RASC 觀測計劃主席告訴他們的觀測參考文件把 "遺失的星系 (the Lost Galaxy)" 誤給了 4526. 協會也很快回應, 而且覺得 "the Lost Galaxy" 實在沒道理, 因此從此在他們的 template 中刪除了這個 "遺失的星系" 稱號... 哈哈~ 我有幫他們勘誤喔. ***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火星的子午線高原

今年五月真是我的火星月, 只要肉眼看得到火星就架望遠鏡, 有時可以看得很過癮, 但大多時候能看個二三十分鐘已經不錯了, 有時甚至只有 3 分鐘 5 分鐘. 天氣好會架赤道儀, 天氣不好就拿相機腳架跟小鏡子. 這兩天都是下雨天, 晚上天空開一下下, 地上還有積水, 裝備袋都不知道要擺哪裡?

23:00 左右西南天開了一個大洞, 清澈無比, 火星又大又耀眼, 月亮就在一旁...



收工前大約 23:30, 雲上來了, 火星還在小小的雲縫中...



打開閃光燈, 裝備照, 4 吋折射鏡架在經緯儀上...




每次看火星都有不同的收獲, 能多認出一個地形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今天的角度又有點不同, 中心大約在 CM 25 ~ 30 度間. 由於雙目視加了 2X 的 OCS, 所以 8mm 目鏡有 185X 放大 (出瞳徑: 0.54 mm), 6mm 的話 247X (出瞳徑: 0.4 mm), 整體視覺效果比 185X 更好... 出瞳徑再小下去就沒這麼好, 當然這都是兩隻眼睛的效果, 訊噪比 (S/N Rate) "理論上" 會比相同出瞳徑的單眼效果好 40% 左右.

目鏡裏的火星, 南邊有一大塊暗色地形, 仔細看靠 P side 那其實是另一小塊暗色地形, 兩者清楚分開. 大塊的是前幾天一直看到的 阿拉伯海 Mare Erythraeum; 小塊的是今年第一次見面的子午線灣 Sinus Meridiani. 北半球也有形狀頗為清晰的暗色地形 阿基達利亞海 Mare Acidalium, 其北邊像一個 "逗號" 尾巴撇向北極區, 應該是 北極海 Mare Boreum, 整體靠 F side 好像還抱著一坨雲.





昨天改用  #21 橘色濾鏡, 同樣非常適合拿來觀察暗色地形, 前面提到的海呀灣呀... 都顯著增強, 不過雲就幾乎看不到了. 拿開濾鏡雲變明顯, 南極區一直都是濃濃厚厚的雲層, 延伸到 F side 也是一堆雲, 不過淡很多, 要看久一點才會發現有不少雲, 不然很容易忽略掉. 昨晚比較特殊的是, 北極帽區 NPC 又出現, 已經好久沒看到了呢. P side 也有細細延著邊緣的雲, 我把倍率降下來讓畫面清晰一點, 同時也減少色差出現的可能... 是雲沒錯, 不是色差啦 ^^"




夾在 阿拉伯海 Mare Erythraeum 與 阿基達利亞海 Mare Acidalium 之間的是 黃金大平原 CHRYSE Planitia, 畫面右邊 (F-side) 是 塔爾西斯區 Tharsis; 另一邊是 阿拉伯區 Arabia.

認火星地名很煩的一點就是, 相同的名字會被用在好多不同用途的地方, 比如說 "子午線 Meridiani" 就有 Terra Meridiani, Planitia Meridiani, Sinus Meridiani... "Terra" 在 WIKI 上說是 "廣大的地塊", 我猜跟分 "區" 有關, 但 Terra Meridiani 這個名稱在 2001 年 7 月新版火星分區公布之後就應該被停用, 可是仍然常常會在網路上查到, 也因此常常被搞得昏頭轉向. 而 Planitia Meridiani 應該也不是指真的 "平原" 或 "高原", 真正的地質分類我不曾認真查過, 不管 Planitia Meridiani 或 Sinus Meridiani 應該都是所謂的 "albedo feature", 就是眼睛看到不同明暗的地形特徵, 古人覺得他是海就是海 Mare, 灣就是灣 Sinus, 湖就是湖 Lacus, 平原就是平原, 高原就是高原... 都是想像的, 等近代觀測器飛過去實際考察, 有些真的矇對了, 有些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於是就更加混亂, 比如說 Planitia Meridiani 是 "平原" 還是 "反照率特徵" ?

還好地圖上不管是 Planitia Meridiani 還是 Sinus Meridiani 指的大致上是同一塊地區, 火星的 0 度經線 "本初子午線" 就選在這裏, 這是人為的, 後人約定成俗. 我常常拿來標座標的中央經度 CM 是用西經 (0 度到 360 度), 以上圖為例, CM = 0 度的本初子午線在圖的左側, 往右 (西, 或 following side) 數字就增加, 所以畫面中央大概就是 西經 25~30 度左右.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火星衝的前夕

本來想在今年火星衝當天做個記錄, 結果一如預期斷斷續續下了整天雨, 只逮到短短幾分鐘的空檔, 而且還是用小小折.






應景嘛, 總比什麼都沒好. 鏡子雖小, 不過如果看火星已經看過很多很多次, 對火星地形也認過很多很多次, 那麼還是能找到不少較明顯的地形. 用過最小的是 55FL 雙望遠鏡, 搭 Vixen HR 2.4mm 只有 104X, 看木星的 NEB/SEB 還算銳利, 可以看出 "帶 (Band)" 不平整的邊緣, 火星當時南北的暗地形也認得出, 甚至南邊的雲, 剛好在 P side, 夾在 Mare Erythraeum 與 Mare Acidalium 間的雲也勉強認得出.


昨晚正值火星衝, 只能稍微瞄幾分鐘, 不過上禮拜在火星衝前夕倒有兩晚有機會用大隻的畫圖. EM-200 換了高橋鐵腳架, ㄟ... 沒木腳穩, 高倍調焦可能要抖個 3 秒, 不過好裝好收, 收起來又小, 所以還是決定繼續用它了.






這幾天晚上 11 點前後火星地形的主角是 Mare Erythraeum 與 Mare Acidalium, 如果用 #25 紅色濾鏡這兩塊暗地形會更明顯.




夾在他們之間的就是 CHRYSE 平原, 因為位置剛好在西側 (P-side, 自轉 "轉過去" 那側), 因此常常都壟罩一層雲, 還是要標一下知道的地名.




北方的 Mare Acidalium 再往北可以看出一塊暗地形像 "勾到" 北極那邊一樣, 可能就是北海區內的北海 (Mare Boreum). 另外就是 Mare Erythraeum 上方仔細看也有一塊淡淡的暗區, 現在我知道那邊是太陽湖, 所以每轉到這面都會特別去注意有沒有看到, 因此也就幾乎都有找到, 但如果我從來都不曾查過, 也不知道太陽湖是什麼或在哪裏? 那我可能永遠都看不到.

太陽湖北方是有五大火山的塔爾西斯 (THARSIS), 盤旋在高山的雲有時 "覺得" 有看到, 不過大多都分辨不出. 東邊 (Following side, 自轉 "轉出來" 這邊) 也很多雲, 但不是大大塊的, 看起來比較細, 細長一條一條的. 這也是火星迷人之處, 就算每天看差不多同個方向, 還是會有些微不同, 光去記錄雲的分佈區域就很有趣了.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火星的阿拉伯海附近

回想起來, 我最常換的器材應該就是 "腳架" 了. 重型腳架穩, 不過拆裝很煩; 等受不了換成輕型腳架, 又開始嫌它晃; 有沒有又輕便又穩的腳架呢? 沒有... 至少自己經驗裏沒有, 馬要會跑就得吃草, 這是古人留下來的經驗談. 不過所謂 "穩" 或 "晃" 的定義又因人而異, 有人抖個 5 秒也無感, 有人連 1 秒都很難忍受. 所以前陣子輕量化的腳架 "們" 又一一換回比較大隻的腳架, 因為看行星都在高倍下作業, 實在難忍受等半天, 好不容易等到平靜氣流的片刻, 卻被抖晃的調焦時間吃掉一大半. 下次選器材的考量要加一條: "器材選擇要考慮... 你打算想多認真?" 哈~~


這是原來架經緯儀 DM-4 的碳纖腳架 K-ASTEC PTP-C22



改回 Avalon 的 T-90




高倍下作業除了 架台/腳架 以外, 調焦座能不能準準的微調也很重要. 羽毛調焦的滑順與穩固當然沒話說, 這次嘗試用高橋原生的 MEF-3 也不錯, 不過坦白說 FTF 的手感還是比較好.





頂著閃亮亮月光, 前晚就架上這組自己所謂的 "隨身輕便組合" 上陣了, FC-100DF + DM-4 + Avalon T-90, 拜訪了兩組雙星老朋友以及快長到最大的火星.

先講雙星, 第一次看 Porrima 與 Izar 這兩組雙星是在 2012 年, 哇~ 已經 4 年了. 當時手上的主鏡是 TSA-102, Porrima 兩顆分開只有 1.8", Izar 則沒什麼變, 還是 3" 左右, 不過一亮一暗, 差了 2 點多等亮.

4 吋主鏡, 123X (Tele Vue Nagler Planetary Zoom 3-6 mm), Porrima 就拆開了, 真簡單. 四年前雖說不上千辛萬苦, 不過也是搞到很高倍 airy disk 都跑出來才搞定.

Gamma Virginis (Porrima)

Izar 幾乎在正天頂, 不過同樣 123X 也把小藍星從大顆旁邊拉出來, Airy Disk 有出現.


Epsilon Bootis (Izar)


至於火星是晚上 10:40 左右開始看的, 一陣子沒看, 火星又長大不少, 而且肉眼看好亮喔, 不過 Seeing 有點糟, 得耐心等. Tele Vue 的 Bino Vue 送去 supercharge, Mark-V 不加 OCA 搭 FC-100DF in-focus 差一咪咪... 晚上靈機一動, 何不試試看 TV 的 2X OCA? 結果非常 fit. 這樣的話 TV Plossl 8mm 有 185X; 搭 TV NPZ 的 6mm 就有 247X, 而且倍率還能更高.

試了兩片濾鏡, #58A 深綠色 與 #25 紅色. 結果 #58A 沒什麼用, #25 卻令人相當驚豔, 因為不管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albedo features 都大大強化, 於是將就著紅色濾鏡畫圖.




火星的南北半球簡直是兩個不同世界, 南半球坑坑疤疤看起來一片又一片暗暗的地形, 北半球大多是比較亮的平原. 事實上, 火星的南北半球高度差了 1~3 公里, 火星地殼平均厚度是 45 km, 南半球的地殼平均厚度是 58 km, 北半球是 32 km... 這是 WIKI 講的. 不過我倒是因此來認地形/地名, 因為不管自轉到哪個方向, 南部總會出現黑黑的地形, 所以就認南部比較大片明顯的地名, 再延伸去認其它地名, 看多認多就有點概念了. 不過火星 "暗的海" 與 "亮的高原或平原", 可不一定是真的比較低或比較高的地形喔, 那只是古人還沒實際探測時想當然爾的命名. 火星的 albedo feature 的實際地形要去查才知道. 不然就要用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以方塊把火星切成 30 塊的地圖上地名來認.

以前天看到得地景來說, 南部最明顯黑黑一塊是 Mare Erythraeum, 古拉丁語就是 "阿拉伯海". 延伸到 Following Side 是 Mare Sirenum. "阿拉伯海" 上方有一塊黑黑稍微淡色的, 我猜是 太陽湖 Solis Lacus. 同在 Preceding Side, 北方也有塊更淡一點的暗色地形, 這個用 #25 紅色濾鏡就明顯多了, 應該是 Mare Acidalium. 標一下地名:




夾在 Mare Acidalium 與 Solis Lacus 之間有塊非常明顯的大白雲, 蓋在白雲底下的應該是 克里斯平原 Chryse Planitia, 古希臘語是 黃金平原. 沿著赤道線大約在中央偏 P side 一點點處看得出還有另一朵雲, 這我也是猜, 猜底下應該是塔爾西斯高原區 Tharsis, 有包含奧林匹亞山在內的五大火山. 沿著 Following side 邊緣也都有雲, 北半球還有一些看起來微微暗的地形, 不過我就查不到也認不出是什麼了.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抓住春天星系季節尾巴 -- NGC 4699, NGC 4437, NGC 4216, NGC 4526, NGC 4361

訂定目標, 是維持嗜好熱度的好方法. 我的第二個計劃 -- RASC Finest NGC  Objects -- 已經完成大半, 最大的阻礙就是佔了快一半 (51 個) 的春季目標, 而其中又大多是星系. 春天好天氣就已經不多了, 還要扣掉月光影響的夜晚, 更別說高濕度然後總是霧濛濛的天空. 不過做事情如果總是靠天吃飯那就別玩了, 現在的小鬼找藉口很會, 肯反省自己的沒幾個, 要好好作小孩的榜樣才是, 不要老拿天氣當藉口說今年無法達標, 天空有時還是會開呀, 10 分鐘 20 分鐘也是開, 沒去試就是懶惰, 其他都是藉口. 於是只要看衛星雲圖推測 "可能" 有機會, 就先把器材推出去, 等雲縫出現就開工. 同時也把剩下的目標用 SkySafari 依下山時間排序過, 先追那些快莎喲娜拉的, 同時把到七月的月曆展開, 對照月相圖把可以作業的日期標起來, 必要時就上山, 需要請假就請假, 就算要開車到墾丁也沒問題.

等待天開順便平衡筒溫

有志氣是很好沒錯, 實際上敗興而歸還是佔大多數, 上禮拜推出去再推回來純練身體已經三次, 不過昨晚還真賭到了 2 小時. 一切講究效率, 沒時間跟小鏡子慢慢磨了, 這陣子就是 Mewlon-210/EM11 啦. 前陣子都在用 EM-200, 再度操作 EM-11 覺得好小支, 怎麼這麼好用啊?


Mewlon-210 on EM-11


第一個目標是上次看 NGC 4038/4039 觸鬚星系竟然漏掉的行星狀星雲 NGC 4361, 同樣在快飛走的烏鴉座. 晚上 10 點左右, 月亮還沒下山, 四角烏鴉肉眼勉強只看到三角, 資料上說 NGC 4361 亮度大約 11 等, 這倒不擔心, 行星狀星雲總是有辦法搞定, 不要長太大就好. 尋星從烏鴉 Gamma 或烏鴉 Delta 都可以, 天氣不好光學尋星鏡的威力就大打折扣, 長焦鏡的視野又小, 所以距離這麼近也花了快 10 分鐘才定好位, 不過 60X (XW 40mm) 什麼都看不到, 而且發現 XW 40 的 kidney effect 頗明顯, 眼睛低於 eye relief 很容易看到一片黑黑的, 奇怪了, 以前怎麼沒發現?

換上 XW 20mm (121X) 搖半天才在眼角邊邊看見, 有這麼難喔? 加片 O-III 濾鏡... 沒幫助. 193X (Doctor 12.5mm) 有比較明顯了, 至少可以直視. 模模糊糊一團, 外觀不太規則, 還頗像經驗裏的橢圓矮星系, 或很遙遠的球狀星團.

NGC 4361

除了左上角那顆算 "亮" 星以外, 圖畫上其它幾顆都是 11~12 等多的, 星雲中心偶爾, 偶爾會閃爍星點, 有可能是 13 等亮的白矮星, 不過不敢肯定, 我有畫出來. NGC 4361 大小約 1.6' X 0.6', 跟 M57 差不多, 可能更小一些些, 加上又暗, 如果放大不夠應該有些難度.


YA... 終於解決掉 "烏鴉座快來不及看" 這個心頭大患, 接下來就是在處女座的 10 個, 星系的聖地, 踏進去就像走進星系森林一般.





10 個處女座的星系目標位置如下圖, 標紅色的是昨晚 "沒完成" 的.




首先是離烏鴉比較近的 NGC 4699, 出發點是 3.5 等亮的 Porrima, 咦? 我最愛的雙星目標之一, 今年居然沒空拜訪. 月亮下山了, 肉眼看得到 Porrima, 還不錯. 這區星系叢林有個好處是亮星少, 尋星比較單純, 果然很快就跳到, 加上目標夠亮, 60X (XW 40mm) 尋星時就找到, 真是感動... 這陣子週旋在這些暗得要死的星系間, 能有如此明顯的目標真是太好了.


NGC 4699

NGC 4699 離我們有近 7~8000 萬光年遠, 很遠呢. 不過處女座星系群的星系離我們都還蠻遠的, 好像都至少有 6000 萬光年以上. 看起來的大小跟獅子肚子底下三胞胎的 M95 差不多, 乍看之下超像死氣沉沉的橢圓矮星系, 因為圓圓的沒什麼核心, 旋臂... 特徵. 不過 NGC 4699 卻是道地的棒旋星系喔, 高解析度的相片就能看出核心與細細一條一條的旋臂. 我放大到 200X 看, 從中心到外圍大概可以分出三圈不同深淺的部分.


下個目標 NGC 4437, 讀資料時就覺得應該不好搞, 視星等 10.5, 大小約 11' X 1.5'. 想想看那個跟 M65, M66 混作伙的 NGC 3628 就好, 視星等 9.2, 大小約 11' X 3.4', 難認的要死. 同樣從 Porrima 出發, 結果走到什麼都看不到. 目鏡換了幾顆, 一直在昇倍率, 後來才發現問題出在目標有點太大, 小視野反而難辨識. 於是靜下心回到 120X (XW 20mm) 把目標擺邊邊才在那顆約 11 等的 "亮" 星旁發現肥肥一條, 還蠻大條的, "亮" 星不在中央, 上面比較短, 下面拖比較長. 這是昨晚看的幾個最難的一個, 雖然是道地的螺旋星系, 不過昨晚實在看不到什麼細節, 頂多能說約略在那顆約 11 等的 "亮" 星旁的那段比較濃且肥. 最後嗶一下 SQM, 什麼? 才 18.64, 難怪這麼難認.


NGC 4437 = NGC 4517

我查了資料發現 NGC 4437 就是 NGC 4517, 是有一段考證的故事啦, 不過打字好累不想記了, 哈~


雲已經慢慢擠上來了, 中央氣象局的三小時預報還真準, 動作要加快. 下個目標同是螺旋星系 NGC 4216, 側對著我們, 資料上說視星等約 10.2; 大小是: 8' X 1.8', 拿 M65 來比較, 視星等約 9.3; 大小是: 8' X 1.5', 有點像, 弱版的 M65, 應該搞得定, 出發點選獅子屁股的 Denebola, 遠了一點, 不過還算好找, 沿路還碰到老朋友 M98, M99.


NGC 4216


沒錯, XW 40 雖然搞不定, 不過 XW 20 就能穩穩直視了. 勉強看得出南北向拉長, 我發現核心靠東側好像亮一些, 不過後來對照相片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高解析度相片的 NGC 4216 頗有看頭, 東側有一條明顯的暗帶, 算是很有特色的星系目標, 我的放大倍率不夠, 沒有機會解析出這條暗帶, 至於覺得核心東側比較亮, 不知道是不是視覺對比的效果? 這要等有機會上山再來觀察.


最後再來趕一個目標 NGC 4526, 剛剛沒注意到原來離 NGC 4216 不遠, 害我又跑到 Porrima 出發, 還好不難找, 一下子就走到. XW 40 同樣看不到, XW 20 就能清楚直視了, 位置很好, 在一組 7 等星左右的三顆星三角形的邊上.


NGC 4526

NGC 4526 是我覺得比較好辨識的外觀, 螺旋星系 S0, 核心超強, 旋臂就管它的. 視星等約 9.5, 大小差不多 7' X 2.5', 至少看起來比前面路過的 M98, M99 好認. 120X 下看起來 "略呈" 東西向延伸, 其實不明顯, 因為核心外都很淡, 不過核心很明顯, 也不小, 胖胖的.

畫完 NGC 4526 可能不到 10 秒雲就上來了, 看一下手錶, 哇.... 過 12 點了, 收完器材還要洗碗, 不知道要搞到幾點才能睡.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小鏡子的火星觀察

火星現在的大小差不多到 17" (arcsec), 土星 18", 木星 40". 想想目鏡下木星的模樣, 放大起來連大紅斑的果核, 果肉, 果仁都分得出, 那麼只比大木星小一半多一點的火星, 200X 下應該頗有可為才對. 反正天氣糟, 而且不試也不知道, 於是就拿兩隻小鏡子將就著相機雲台或經緯儀體驗一下, 到底小鏡子能看到多少?

Borg 71FL

撇開口徑大小, 我們都知道 "對比" (Contrast) 是行星觀察辨別細節很重要的要素. 有 "對比" 表示有明有暗, 假設雜光干擾, 那麼原來暗的, 相較之下會變亮一些; 而原本亮的, 相較之下就變暗一些.

"對比" 的公式很直覺 -- c = (b2-b1) / b2; c 是對比, b1 與 b2 是一相對明; 一相對暗的兩亮源. 亮度 (brightness) 我們用單位面積的平均燭光代表 (cd/m^2), 以地球白天為例, 亮度是 8000 cd/m^2; 假設木星的表面亮度 600, 而比較暗的南北赤道帶是 300; 那麼我們就可以說 "對比" 是 (600-300)/600 = 1/2 或者說 50%. 如果望遠鏡消光沒處理好, 雜光亂射, 假設雜光亮度是 50 好了, 那麼 "對比" 就變成了 (550-350)/550 = 36%, 對比一下掉了 14%, 是不是很可觀?

講這個例子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組的這隻 7 公分小小折, 消光並沒處理好, 雖然沒對照組可以檢視到底 "對比" 損失多少, 不過明顯發現視野內有內反射雜光, 有空還要好好改良這隻鏡子.

Seeing 雖不佳, 不過等著, 等著... 還是會碰到氣流平穩的片刻可以觀察. 焦長 400mm, 搭 3mm 目鏡只有 133X, 出瞳徑 0.53mm, 這個倍率下首先會注意到的一定是南側的一堆白雲以及橫跨的一條黑帶, 然後會注意到的是東西兩側盤面邊緣的雲, 再仔細看會發現北邊也有一片只比球體稍微暗一...... 點點的區域, 邊界難以界定. 換上 2.4mm 目鏡, 倍率是 167X, 出瞳徑 0.43mm, 畫面沒破, 暗色的地形因為再放大變得更好辨識一些, 不過 Vixen HR 的冷色調稀釋掉一些雲的辨識度, 套起上次覺得認雲有幫助的 #12 黃色濾鏡, 多少有幫忙到.





跟前幾天看的以 Syrtis Major 為主的形貌不同, Syrtis Major 還沒出場, 南邊是三個海, 北邊是 Utopia 平原, 同樣在 Elysium 山區有一大片雲壟罩, 明顯到用這麼小隻的鏡子也認得出. 標一下地形:




耐心觀察的話, 7 公分鏡其實能看到不少細節. 那麼 10 公分鏡呢? 這隻 FC-100 DF 消光處理得沒話說, 不過超高倍看火星跟木星, 稍微離軸就會跑出一些些色差, 不過因為對我沒造成什麼困擾, 所以也沒去確認是到底是光學系統還是大氣造成的? 畢竟濕度這麼高.

焦長 740, 搭 3.5mm 目鏡有 211X, 出瞳徑 0.47mm, 首先會注意到的還是南邊的海 Tyrrhenum 與 Cimmerium; 另外一塊也是海, Sirenum. 厲害的是後者與前兩個海之間的空隙看得出來, 另外南邊的雲又厚又濃, 不到 100X 放大就能認出.

由於昨晚也沒什麼其它計劃, 所以就試試看幾片濾鏡的效果, 我已經忘了上次看到的資料怎麼說了, 因此純粹就以實際目視體驗來記錄.




Baader 的行星月亮光害濾鏡, 這片增強的效果在各方面都很均衡, 暗的有更暗, 亮的也有再亮一點, 雲也多多少少有變明顯. 我是覺得南邊本來就暗得很明顯的海增強最多.

GSO 的 #80A 淺藍色濾鏡, 查到的資料是說主要在對付各式各樣的雲. 是有, 沒錯啦, 不過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反而是北半球一些比較暗的地形變得明顯許多. 也有人說 #80A 可以 "darkens reddish  features", 不過這也是我目前的困擾...... 因為比如說地圖上看起來北半球一些 "比較暗" 的地形, 是 "reddish" 嗎? 還是什麼顏色? 其實不知道, 而且網路上找到的一些免費資源我也很懷疑其正確性.

標一下地名......



像北邊 Utopia 比較沒問題, 每天看到都黑黑的. 北邊靠 Preceding side 那邊還蠻確定有看到微暗的一塊, 我猜是 Arcadia 平原, 但有些網路查到的地圖 Arcadia 看起來一點都不暗... 那我看到鬼喔?

GSO #12 黃色濾鏡, 查到的資料說是讓 "沙漠區域" 更亮, 不過自己太不認真, 搞不清楚哪塊才是沙漠區啊 >"<. 反倒是覺得黃色濾鏡看雲頗有幫助, 甚至邊界分不太出來的雲都認出來了.

橘色 #21, 紅色 #25, 綠色 #57... 據說都有不同的幫助, 下次有機會再好好試試看.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暴殄天物的星系觀察記 -- NGC 4631, NGC 4244, NGC 4038

這幾天依舊是霧濛濛, 除了木星火星外, 因為太久沒看深空天體, 望著夜空星點一整個是躍躍欲試, 過去失敗的教訓全都忘光光, 總覺得這次會不一樣... 其實哪可能不一樣? 這麼糟的透明度不會有奇蹟, 更慘的是正北邊不知何時架起一盞燈, 光幹嘛往上打啊? 現在天龍座那邊怎麼辦? 還有仙王... 真令人喪氣.



通常目標有個 "別名" 都會讓人寄以厚望, 想必有幾分特殊之處, 才能不斷被口耳相傳. 看看天空, 看看星圖資料, 這顆視星等亮度 8.96, 別名鯨魚星系 (Whale Galaxy) 的 NGC 4631 好像不錯. 出發點是勺柄背後的獵犬座 2.9 等主星也是漂亮雙星 Cor Caroli, 獵犬另一顆主星 Chara 只有 4.2 等, 跟 Cor Caroli 另外一側的三顆后髮主星差不多暗, 如果這幾顆 4 點出頭的主星裸視得到的話, 那我要攻星系就信心十足了, 不過今晚完全看不到, 嗶了一下 SQM, 什麼? 只有 18.42.

尋星目鏡 Nagler 31mm (32X) 走到, 看不到, 依序換了 XW 20mm (49X), Doctor 12.5mm (78X) 都看不到... 會有這麼難嗎? 再換上很久沒用的 Leica 變焦, 大約在 100X 附近看見核心最亮的部分, 花點時間適黑, 兩側延伸的部分隱隱約約出現, 一側短另一側長. 用 XW 7mm (140X) 看也不錯, 為了構圖把幾顆參考星點一起畫進去, 一方面也覺得用 Averted Vision 觀察得到較多細節, 最後決定用 110X 畫.


NGC 4631 (Whale Galaxy)


由於其扭曲的現象, NGC 4631 看起來好像有個大頭拖著長長的身體, 所以就有個別名叫 "鯨魚星系", 可惜我倍率上不去, 頂多看到中央鼓起兩側長短不均的外貌, 不過說實在有看到就偷笑了. NGC 4631 的旁邊有個矮橢圓星系 NGC 4627, 強大的引力作用造成 NGC 4631 的變形, 如果目鏡有到 1 度視野的話, 還能把同屬 NGC 4631 星系群的 NGC 4656 與 NGC 4657 一起畫下來 -- 好想畫啊 --, 條件這麼差, 還是去畫那顆橘紅色的小球吧.


隔了兩天, 天況依舊差不多, 南邊四角烏鴉看得到, 這樣的話來試試看別名 "觸鬚星系" (Antennae Galaxy) 的 NGC 4038 有沒有機會? 也有人叫它們老鼠尾巴星系 (Rat-tail galaxy), "它們"? 沒錯, 有兩個星系交纏在一塊.

尋星出發站是烏鴉座最亮的 Gamma 星 (2.6 等亮), 跟兩天前一樣, 尋星目鏡 Nagler 31mm (32X) 走到, 看不到, 依序換了 XW 20mm (49X), Doctor 12.5mm (78X) 都看不到... 會有這麼難嗎? 會, 而且更慘, 110X 也看不到, 直到 140X 看半天, 然後才在目鏡晃動之際的視野邊邊瞄到一坨圓圓的鬼影, 還以為看錯咧. SQM 量出來有 19.2, 天空暗是很暗, 但薄霧讓透明度變很差, 這樣再暗也沒用. 不過看星星嘛, 休閒娛樂, 要心平氣和花點時間, 別急別急. 既然天夠黑, 把倍率上到 196X 再仔細看看. 果然適黑夠了, 小圓球就現身, 而且不只一坨, 還有另一坨小的.


NGC 4038/NGC 4039 (Antennae Galaxy)

NGC 4038 的外觀分類是螺旋或棒旋星系的 Sc 或 SBc? 盤面正對著我們, 不過我沒看出任何細節就是了, 連核心也認不出, 不過這也難怪, "c" 的話好像是說核心很弱, 當年第一次威廉赫歇爾發現它們時, 歸類為行星狀星雲... 還真有幾分像呢. NGC 4038 與 4039 已經撞在一起, 未來將會合成一個大型星系, 可惜我們都看不到啦.


不死心再轉回北方獵犬附近, 再來拼一個星系, 別名銀針星系 (Silver Needle Galaxy) 的 NGC 4244. 更難, 比前面兩個還痛苦, 還讓過去 NGC 891 的痛苦回憶浮上心頭.

出發點理應從獵犬 Beta 星 Chara, 可惜天況不佳得後退遠一點從 Cor Caroli 出發, 走到 Chara, 居然隨便就撈到繭星系 NGC 4490, 不過有點趕時間, 沒空好好敘舊, 繼續向前跳. 但是跳到目的地, 人呢? 什麼也沒呀.

這次是搞到 196X (XW 5mm) 才在視角邊邊現身, 不過出現得斷斷續續, 殘破到都不好意思畫圖, 至少要能大概估出點長度, 寬度的比例, 只有核心... 我猜是核心啦, 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退回 140X (XW 7mm), 花更長時間適黑, 延伸部分才在 Averted Vision 下查覺, 核心部分比原先想像的胖很多, 本來想 "針" 嘛, 應該細得不得了, 結果看起來還蠻胖的; 延伸部分也很長, 確定是超出選定的目鏡視野了, 不過參考星點也很重要... 因為我還要去對相片, 看看有沒有看錯? 於是仍然就這個視野畫圖.


NGC 4244 (Silver Needle Galaxy)


NGC 4244 外觀分類是 Sc, 好在它完全側對著我們, 因此減少不少辨識上的難度, 同樣是 Edge-On, NGC 4244 是 1.8' X 16.2'; 而前面那頭鯨魚 NGC 4631 是 2.7' X 15.5', 是有點類似啦, 不過相較起來, 鯨魚好認多了. 仍然看不到任何細節.


這三個星系, 鯨魚, 觸鬚, 銀針 都超有特色, 看別人的筆記, 充滿了 "stunning", "very bright", "remarkable"... 為什麼我看得這麼貧乏? 真是暴殄天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