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小精靈星雲裡的黑點與七姐妹星團裡的反射星雲

別名小精靈星雲的 NGC 281 也是秋冬的熱門目標之一,看到它的雲氣不能說輕而易舉,但也不是非常困難;用窄頻的濾鏡,有過一兩次成功經驗,之後的挑戰就只是怎麼看才會像個 "小精靈" 呢?


這是多年前第一次畫的 NGC 281:



果然是 "有雲氣就好",雲氣最濃處沒錯,黑縫也沒錯,這是隻倒過來的小精靈;不過我很好奇的是當時 SQM 只有 16.15,看起來是將近滿月時...... 這樣也看得到? 有機會在同樣條件下要再試一次。






這兩張是差不多時間用同隻鏡子看的,也是頭上脖下倒過來的小精靈,不過下面那張 HD 5005 西側一小塊暗雲是怎麼回事? 然後倍率這麼小真的分得出細節嗎? 這張的星點超多,觀察條件應該不錯。



這也是低倍找雲氣的觀察而已



這張同樣以 HD 5005 為中心來認雲氣範圍;因為看過很多次對目標也熟了,就會開始找細節,比如說小精靈的嘴巴在哪裡呀? ---- 暗部形成的嘴張開朝上。


IC 1590 in NGC 281 (406/1800mm Dobsonian; 3.7mm Ethos for 486X or 6mm Ethos for 300X with Tele Vue Nabustar UHC)


認得出嘴巴後再來認眼睛,哪裡是眼睛? 每次看相片時我都會覺得 HD 5005 東北側有一小塊很顯眼的暗星雲像眼睛,所以我就把它當眼睛來認了。既然很小點,倍率就要拉高才行,順便標註一下來說明:


IC 1590 in NGC 281 (406/1800mm Dobsonian; 3.7mm Ethos for 486X or 6mm Ethos for 300X with Tele Vue Nabustar UHC)


拜 40 公分大口徑之賜,就算在平地陽台,不用濾鏡也能略略看見雲氣;以 HD 5005 為中心的星點們看起來更像一個星團了,HD 5005 的東側有兩顆 10.X 等亮比較明顯的星星,夾在中間又有三顆 12.X ~ 13.X 形成三角形的暗星,就貼著三角形的西側有塊暗星雲。由於倍率拉很高,解析度變差後,原來不管是亮的或暗的目標會糊糊的放大,這是 "找到" 目標的一個技巧,可以幫助 "認出" 但會犧牲掉看清楚其真正的大小與樣貌,所以看起來小精靈就有顆稍微大一點的眼睛啦!


如果倍率不要狂拉到 4~500 倍,用 300X 加濾鏡把雲氣凸顯出來做對比,這樣效果會更好嗎? 我覺得不會,跟拉超高倍的效果差不多。後來我也用 16 公分折射鏡確認過,怎麼確認看見的 "暗星雲眼睛" 不是大腦的雜訊? 主要是我看到的暗星雲是稍微長條狀的,長條朝西或西北西方拉長,跟天文相片一致,所以還蠻確定沒問題。不過 40 公分鏡看 "嘴巴" 輪廓一定比 16 公分鏡清楚許多,不管用什麼倍率都一樣。


另外一個是反射星雲:

Messier 45 在好天氣而且 seeing 不錯的情況下其實還蠻容易看見其反射星雲,雖然不仔細分辨很容易把這些圍繞在亮星周圍的雲氣當作亮星的耀光而已,但同樣的,曾經認真辨識過一次,之後就再注意到這些雲氣就不難了。





M45 裡的反射星雲都圍繞著亮星,NGC 1435 與 NGC 1432 這兩個比較有名,也是唯二有 NGC 編號的,上面那張是在昆陽看的,我覺得這張表達目視的感覺表達得蠻好,雖然說不要期待有天文相片畫面的結果,但也足夠清楚到可以認出雲氣範圍與方向。

NGC 1435 與 NGC 1432 的別名當然就跟著照亮它們的星星一樣: NGC 1432 叫 Maia Nebula,NGC 1435 叫 Merope Nebula。Maia 中文叫 昴宿四,Merope 是 昴宿五,到底七姐妹誰是誰? 中英文名又怎麼對? 我在第一次畫 M45 時還真的有標呢:




不過上圖共標了 9 顆星,不是七姐妹嗎? 多的兩個是誰? 我 google 了一下,看起來像個勺子的 M45 杓柄末端那兩顆居然是爸爸跟媽媽,昴宿七 (Atlas) 是七姐妹的父親應該沒錯,昴宿十二 (Pleione) 就是母親囉。

這次剛好碰到一個 seeing 超好的夜晚,我還真的第一眼就被這七姐妹的父母周遭不規則的雲氣吸引住了:


Atlas & CED 19o; Pleione & CED 19p in Messier 45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雖然後來又看了好幾次,效果都沒 10/29 那晚來得好,Seeing 跟透明度的確都要很好才行。Atlas 周圍的雲氣向東側及南側偏,Pleione 的雲氣則稍向北方偏移,一大一小,一亮一稍暗,擺在同一目鏡視野看起來非常美。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同時看見的不同時

每次仰望星空,尤其當望遠鏡視野裝著 2 個距離相差甚遠的目標時,腦海裡常會浮現出這個念頭 -- 正在同時看著不同時間的東西呢! A 星球 30 萬年前的事、B 星球 1500 萬年前的事,還有 1.26 秒以前月球的事情同時出現在眼前。看星系時參雜很多前景星也容易觸發這種感覺,星點越多就越有景深淺的立體感,NGC 891 就是一個例子。


NGC 891 (CFF 160 f/6.5; 3.7mm for 280X)


我對 NGC 891 的感情真是淵遠流長,而且 NGC 891 不是那麼容易看到,但越是看不到就越想看到,曾經連續幾個月天一有開就在找,找到後來背景 (應該是前景) 星點都印在大腦,連睡前眼睛閉起來都會出現星點畫面的程度,我也一直忘不了蹲在大雪山門口 35K 路邊第一次認出 NGC 891 時的興奮之情...... 儘管如此,大多的情況下我還是找不到。不是說看到一次就永遠看得到嗎? 不是說經驗可以彌補天份嗎? 但就算現在已經算是有點經驗了,還是在宇老山上用 CFF 250 槓龜過;但也曾在透明度很好時,SQM 19.3~5 的情況下用小到 FC-76D 及 Kowa 82mm 雙筒看到過,真是個奇妙的目標。







這三張都是 2014 年畫的,我覺得都太強調目標主體,應該沒那麼明顯,10/19 那張連雲氣的位置都有點錯誤了。不過當時剛開始畫圖,技巧不佳,能把參考星點畫對就不錯了。



這是 2017 年用 Kowa Highlander 8 公分雙筒畫的,蠻接近實際目視感覺,我還記得那天的情況,當時好像是最後才去找 NGC 891,本來沒抱什麼希望,所以當目標出現在目鏡視野時的興奮之情到現在還歷歷在目呢!




這是 William 兄借我他們家的 FLT-132 看的,目標畫的太亮些,看得見的部分,比例還算準,星系兩端沒辦法看到很長很完整,只有中央核心附近的雲氣,其實天況的透明度影響很大。



這是去年剛拿到 16" DOB 時畫的,也算準確,目標本體還是一樣畫得太亮,實際亮度的感覺以最上面那張剛畫的比較接近。


不管哪一年畫的,這附近星點不少,因此總會把星點相對位置都描好,然後再慢慢找雲氣範圍,如果觀測情況好,又會更進一步找濃淡差異之處,包括裂縫。說是裂縫,其實是暗色的塵埃,這時又能想像了... 想像看著夏銀河縮小、再縮小、再再縮小... 的對照,一霎那間好像整個人都飄在空中了呢!



NGC 891 附近有很多其它的星系,不過都很暗,以前在屋頂對這種 12.X 等亮的星系目標大多直接放棄,不過現在手上的鏡子都長大不少,因此還是會試試看:


NGC 910 (CFF 160 f/6.5;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50X)

NGC 910 附近的一堆星系大概只有它跟 NGC 906 比較有機會,不過這次之前失敗了好幾次,別說 16 公分鏡了,連用 40 公分鏡都看不到;這次看到除了因為經驗累積外,當時天況不錯也是主要原因,對 NGC 910 的印象就是核心頗亮而已。


NGC 910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這次的天況更不錯,拜巷口那盞光明燈壞掉之賜,屋頂的星空暗度回到 10 年前水準。這次就不只核心跟核心引導出的雲氣了,實實在在的確認星系雲氣範圍。


NGC 906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NGC 906 就很勉強,只能擺視野邊邊用 averted vision 瞄,還好可以持續看見來確認。


NGC 910 與 NGC 906 都算是看 NGC 891 後的小點心,以前總希望能夠多看一些新目標,看到就好,不管品質如何,跟衝百米一樣;不過現在比較喜歡看稍微簡單的大目標,步調放慢一些,樂趣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