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重標牛頓主鏡的中央記號

反射鏡光軸調整的最基本依靠就是主鏡中心那個空心圓圈圈記號... 大多是圈圈啦!



如果這個圈圈的位置不準,那麼一般常用的光軸調整法弄半天都白調;另外一個想更換的原因是 Cateye autocollimator 就是要用三角形或放射符號,圓圈圈不行不行不行。


不就一個簡單的 "符號" ? 本來想說隨便印表機印一印就好,但若想貼得準,最好還是有個準確的板模,既然要買板模那就連現成的 mark 一起買好了:



板模其實只是一大片畫上各種尺寸的透明塑膠軟板,中央有三個小洞;要怎麼用呢? 其實很簡單,center mark 對準板模中央位置擺在板模下方,然後用透明膠布從板模上方貼好,因為有三個小洞,所以等於 center mark 被輕輕的固定住了;接下來撕掉 center mark 背膠後對準主鏡......  




等等,這樣不是很危險? 因為還沒對準,已撕掉背膠的 center mark 不就很容易黏錯位置? 哈~ 其實不會,因為主鏡是拋物面,中央是凹下去的,因此大可慢慢調整完,確認沒問題後再把中央壓下去,屆時 center mark 的底膠黏力遠大於透過三個小孔的小黏力,因此 center mark 就穩穩地貼好了:




用捲尺各個角度量一下,非常準,誤差一定小於 1mm;12" 那片誤差只有 1mm,16" GSO 那片原來的 center mark 誤差則有 4mm ~ 5mm 左右,有點大。



為什麼不把舊的 center mark 弄掉? 唉...... 就弄不掉呀,用盡方法都去不掉,搞到最後我還真懷疑 GSO 是不是用什麼先進製程把 center mark 蝕刻上去的啊? 這樣中央孔黑掉了快 1/3,怎麼看怎麼不順眼,然後就做了一件蠢事:



沒錯,點漆筆;商品簡介說塗上去可以當鏡子照,所以:



廣告都是騙人的! 晚上興沖沖扛上屋頂,雷射打過去調次鏡沒問題,不過換巴羅雷射後居然平常反射 center mark 投影回來中央那個空圈圈不見了!! 這表示點漆筆塗的區域根本反射不起來,跟旁邊遮蔽那塊黃色的全混在一起。


還好網路查一查發現很多揮發性溶劑可以去掉點漆筆的漆,不過這次就沒那麼衝動直接弄了,先塗在其它地方試試看...... 卸指甲油帶點丙酮的不好用,75% 酒精最好;後來用棉花棒輕輕刷幾次就清乾淨,還好還好。然後當然要先複習一下步驟一大堆的 autocollimator 調光軸程序,實際調完後上工:


NGC 7094 (310mm f/3.85 newtonian; 3.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65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這個行星狀星雲在飛馬鼻子下 M15 附近,大小應該跟 M57 差不多,不過當然暗很多,而且每次走到這邊就想挖 M15 裡面的 pease 1, 然後就忘了它,因此還真的從來不曾仔細找過,在我的待觀察清單已經躺好久了。前幾天用 16 公分折射鏡看得似有似無,因此這次換大隻的試。我還是先看見中央星點呢,是 "星點" 嗎? 因為網路找到一篇資料說中央星點 14.X 等亮,不過我略為失焦後跟 13.X 等的星雲本體比覺得比較亮呀! 至少也有 13 等亮吧? 拉高倍後 (3.7mm Ethos for 365X) 看得見星雲,加上濾鏡後反而看不到...... 但降倍率後 (10mm or 6mm Ethos for 138X ~ 240X) 加 UHC 或 O III 濾鏡雲氣又變清楚了。


365X 下的星點看起來還是很圓,也算細,光軸應該調得不錯。


接下來失敗幾個目標後,另外一個成功的、而且算不難的目標是在仙王座靠近泡泡星雲的 NGC 7538 ,ESA 叫它 "星星工廠" (star factory), 哈哈~ 跟廠長的網站名一樣。


像這種豐富的目標實在應該仔細分解慢慢品嘗,不過第一次拜訪,留個紀錄先:


NGC 7538 (310mm f/3.85 newtonian; 6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225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NGC 7538 真的不難,我覺得是在鄉下地方 8" 鏡就搞得定的難易度。同樣 "雲氣" 部分是就算沒濾鏡也看得到的程度,加上濾鏡雲氣明顯變清楚,雲氣中央有兩顆 11.7 等星很顯眼,這兩顆星周遭雲氣最好認,如果環境夠暗我相信可以看到範圍更廣、邊緣更有變化的雲氣,不過當時我的確只能看到這樣橢圓一小塊的痕跡而已,放大倍率拉高再用濾鏡效果也不佳,以 12" 鏡來說,差不多就是 200X 左右加濾鏡的目視效果最好,出瞳徑 0.7mm ~ 0.8mm。


順便插花一下折射鏡看的另外兩個深空目標,一個是在天鵝脖子旁的行星狀星雲 NGC 6842:


NGC 6842 (CFF160/1040mm; 6mm Ethos for 173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跟前面那個 NGC 7094 差不多的整合亮度: +13.5,所以幾乎看不到,倍率拉高也沒用,後來回到 173X (6mm Ethos) 加上 O-III 濾鏡,averted vision 下才能穩定看到,因為南側雲氣較弱,對比之下才有一點點環狀的感覺,不過大致上我還是會覺得只是一個外緣不太規則的實心圓而已。


星團有幾個外觀分類法,行星狀星雲我找到比較常見的只有一種: "Vorontsov-Velyaminov schema",發明人當然就是 "Vorontsov-Velyaminov" (沃隆佐夫-維利亞米諾夫),蘇聯籍俄羅斯天文物理學家。常用的電子星圖 skysafari 上碰到有在此目錄中的行星狀星雲也會標其 "VV" 編號,NGC 6842 就是 VV245,前面的 NGC 7094 沒有,M57 是 VV 214,M27 是 VV246。它怎樣分類呢? 網路上找了一篇比較好理解的國外社團的科普課投影片:


I: Stellar image (like a star);

II: Regular disk (or a smooth disk):

a: has a shinier core (where the disk is brighter towards the center)

b: Uniform brightness

c: Presence of an annular structure ( g g) e. . ring)

III: Irregular disc: (shape is not entirely circular)

a: Irregular brightness (varying light and dark areas)

b: Presence of an annular structure (may have rings or portions of them) : Presence of an annular structure (may have rings or portions of them)

IV: Annular structure (main structure or shape is a ring)

V: Irregular form between a planetary nebula and diffuse nebula;

VI: Abnormal form without a regular structure (shaped like an ‘S’ or an ‘8’,

etc).


因此這個 NGC 6842 可能是 3b? 我自己猜的啦,查不到資料



另外一個目標也是在仙王座的星雲 NGC 7133: 


NGC 7133 (CFF160/1040mm; 3.7mm Ethos for 281X)


其實這個去年畫過了,而且比今年的精采 100 倍:



請回顧: "夏末初秋的幾個星雲觀察紀錄"


太久沒看北天所以忘光光了,原來是用 12" 鏡看半天沒看到... 因為以為是發射星雲,所以一直用 O-III 找都找不到,結果原來是反射星雲,隔幾天後才又再找一次。


回到牛頓鏡,重貼 center mark 後 12" 鏡沒什麼差,因為那片鏡子本來就貼得蠻準的,autocollimator 應該有調得更準一些,不過我覺得還好,搞不好很多人都看不出差異;16" 鏡就差很多了。如果有同好問我牛頓鏡目視需求的光軸調法,我應該還是推薦巴羅雷射,因為真的簡便太多了,又夠準,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斤斤計較光軸,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好好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