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陽台限定的 16" DOB

大口徑的魅力只有看過才能體會,難以用筆墨形容。我有幾次難以忘懷的目視經驗,倒也不是特別大的鏡子,也不是什麼困難的目標,而是普通目標在高山上放大看的結果;一次是雲氣層層疊疊,立體感十足的 M27,另一次是核心光芒迫射到周遭,籠罩整個星系的 M104,兩次都完全顛覆對原來熟悉目標的既有印象;都是用 31 公分的 DOB,如果 40 公分呢?難免會這麼想。




就是這隻啦,GSO 16" 碳纖板 DOB。坦白說,以其規格而言真的不算貴,冠昇工廠離我家又近,於是又在一個下雨天把它載回來了:




事先查過資料也看過很多相片,我知道 16" 很大、很重... 不過看到實物時才能真正體會:


 
這是鏡箱 (mirror box),也是最重的一部分,沒秤多重,因為太大了也不知道該怎麼放上一般的體重機? 底座 (rocker box) 當然也不小,差不多 "剛剛好" 可以橫移出頂樓的陽台門,至於上鏡筒也難以單手扶持,為什麼要單手?因為另一隻手得空下來鎖支架呀!因此基本上這隻鏡子的架設還是要兩個人合作比較合理;當然啦,我自己手、腳、頭、胸、肚子... 併用也能單人完成,但看起來就很狼狽。







GSO 的 DOB 之前組過幾隻,跟 IKEA 傢俱差不多,一張簡單的零件清單加上幾張圖,按圖索驥,國小生應該都組得起來:





不過組裝起來這麼巨大,別說上山了,上屋頂也不可能,因此我確定它就是一隻 "陽台限定用" 鏡了。為了能盡量擴大空域,我還忍痛拆了那棵超會長果實的百香果棚架,同時也決定上、下鏡筒及支架都不拆,直接整個搬出去,架上底座就能開工:





架式不錯,不過還有兩點極需改進。首先是正常位置下,目鏡座太高,幾乎都要站在梯子上才看得到:



之前有調整過 30cm 牛頓鏡的經驗,因此知道把目鏡座位置稍微調整不要朝上,以我 174cm 身高就能站在平地上操作了;但問題是這個角度改變,整個上鏡筒的重心位置就變了,而 DOB 能否順暢微調的關鍵就在 "平衡";還好,GSO 有個做平衡的好設計:




這個可以調整重心位置的設計可以省掉彈簧、重錘... 各式各樣平衡工具的煩惱,至少我有找到最佳平衡位置,換目鏡時不會心驚膽顫怕好不容易抓到的目標跑掉。





第二個煩惱是遮光,遮光不外乎一件大黑衣服以及目鏡座對面的遮光板;GSO 幫一堆大廠代工,所以找配件不難,網路上買了 Astrozap 的遮光布與遮光板,布是 Mead Lightbridge 用的規格,衣服穿上去完全合。





這樣就大功告成了,雖然還有不少可改善的地方,但例行觀測沒什麼問題!





開光後畫的第一組目標是前陣子看得半死不活的海豚座星系 NGC 6928 與 NGC 6930:


NGC 6928, NGC 6930 (GSO 16" f/4.5 Dobsonian; 6mm Ethos for 304X)


300X 放大後出瞳徑還有 1.3mm -- 真是奢侈 ^^"  當然兩個 12.X 等的星系能夠在平地光害區直視看見... 我不敢說輕鬆啦,因為其實還頗有難度。畫面左邊的 NGC 6928 相當清楚,辨識出其拉長的方向也不算難,這讓我超懷疑之前用其他鏡子看的結果,因為之前的經驗都覺得 NGC 6930 比較好認?

NGC 6928; NGC 6930 (Mewlon 180c f/12; 6mm Ethos for 360X) 


這是其中一張,其他用 160 f/6.5 折射、250CC f/15 看都差不多。


既然鏡子這麼大隻當然要多看星系,比如秋夜的星系代表之一: NGC 7331 跟他的小跳蚤們:

NGC 7331 Group (GSO 16" f/4.5 Dobsonian; 4.7mm Ethos for 390X)



NGC 7331 本體當然沒問題,由於傾側的角度,西側核心位置明顯較亮,周遭星點的話差不多可以看到 14.5 等亮星左右;跟過往經驗一樣 NGC 7337 最容易認出,其次是 NGC 7340,NGC 7335 因為面積稍大而亮度有些稀釋,如果之前有看過經驗的話會比較容易再找到,不然還有些費力喔;NGC 7336 最難了,我要用 averted vision 才認得出來。



另一組 Pegasus I 今年夏天有找過,不過也只看得到最亮的 NGC 7619 與 NGC 7626 兩個而已:


NGC 7626/7619/7623/7611 in Pegasus I  (GSO 16" f/4.5 Dobsonian; 10mm/6mm/4.7mm Ethos for 183X~390X)



大鏡子就不一樣啦,NGC 7626 與 NGC 7619 不但容易而且還認得出一些些特徵,比如說 "核心" 就蠻清楚;另外也認出了 NGC 7623 與 NGC 7611 這兩個 12.X 等亮的星系,NGC 7611 稍微大一些,都算容易找到,直視就可以了。


這附近星系組很多,比如這個 NGC 536 與 NGC 529:

NGC 536, NGC 529 (GSO 16" f/4.5 Dobsonian; 10mm/6mm/4.7mm Ethos for 183X~390X)



其實這組還是尋星過程中經過時 "順便" 畫的,都是 12.X 等亮的星系,直視就能看出一些細節及外觀的形狀,比如大致東西向拉長的 NGC 536 以及有個大核心的 NGC 529。




還有一組長串的星系組合,有人叫它 Arp 331 galaxy chain,位在包著飛馬屁股的雙魚座範圍內:


 Arp 331 galaxy chain (GSO 16" f/4.5 Dobsonian; 10mm/6mm/4.7mm Ethos for 183X~390X)


我只撈到 5 個,以其中最亮的 NGC 383 為中心,往南兩個近 13 等的星系 NGC 385 與 NGC 384,與其西北向另兩顆 13 等左右的星星圍成四邊形,NGC 385 稍微集中一些所以也好認一點點;北邊另兩個 12.X 等的 NGC 379 與 NGC 380 難度低一點,NGC 379 最容易,NGC 380 可能因為核心不明顯,要有耐心一點辨識,我是覺得用到 16" 鏡認的話不難啦。



仙女座範圍我找了兩個老朋友 G1 跟 NGC 891:

G1 -- Mayall II (GSO 16" f/4.5 Dobsonian; 3.7mm Ethos for 494X)


用這個大傢伙找 G1 輕而易舉,倍率拉到 500X 後球狀星團就真的像球狀星團了,不但有面積,還有核心亮外圍暗的層次,"米奇耳朵" 只找到靠南側 14.X 等亮的那個,另一邊 15.X 等亮的沒什麼信心。



NGC 891 也是頗令我驚豔的目標:

NGC 891 (GSO 16" f/4.5 Dobsonian; 4.7mm Ethos for 390X)


我 "看" NGC 891 的次數可能不低於 M31,不過失敗的次數遠比成功的多;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帶 CFF 250CC 在 宇老 居然還失敗!! 不過這次完全沒問題,不但看到,其雲氣帶點透明感整個 "漂浮" 在空中的感覺,星系中央的裂縫比想像的粗,不過這可能也是對比沒這麼好的結果 -- 我常形容的 "醜醜的看到"。不管如何,外型有、細節也有的星系就像艘戰艦般巡弋在夜空。



16" 的鏡子看深空性能真的很不錯,雖然目前只是 "陽台限定版",搞不好哪天會想不開把它大改造也說不定!!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市區小陽台的觀星目標與器材選擇的心得

之前有提到一些在市區小陽台觀星的器材選擇心得... 沒錯,限制多多,光害、熱氣流、被限制的視角、狹窄的場地... 除了器材受限外,能看的目標也大受限制;處處限制之下,也許得從根本心態上改變才能適應呢。






目前我自己心態上已能接受 "沒辦法追求新目標或者挖細節" 的觀星體驗了...... 但要轉變成怎樣?其實也還沒想清楚,現在就是做各種嘗試看看了;也許去體會大光害區下不同器材對相同目標的感受?也許去尋找以前覺得太容易而忽略的目標?也許去體驗不同顏色雙星之美?也許來掃一遍月貌地形?-- 練習畫月貌好像是個不錯的主意喔...... 總之星空是個無窮的寶庫,受限的只有自己的想像力而已。


至於市區小陽台上 "目標" 的選擇,我認為首選肯定是 "行星月面";行星月面多變,怎麼看都不無聊。不過市區的高樓大廈及小陽台的視野、視角限制,不一定想看就看得到;比如我家主陽台面 東南,今年夏天正好看土、木星,但進秋天之後可看得時間只剩 21:00 前,月面也只能看上弦,下弦的話得要半夜起來看了。


GRS (Mewlon-180c;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12.5mm Abbe OR for 345X; #12 yellow clolor filter)


這陣子在市區最常用的 Mewlon-180c 是目前小陽台上效能最強的主鏡了,口徑足、鏡筒短且輕,加上重心在後方,架在縱深淺的陽台非常適合:






"目標" 的話,月面行星除外,明亮的疏散星團也是很好的選擇;當然相同的星團不可能像山上看得那麼精彩;但反過來想,正好可以練練觀測能力、測試器材的極限。亮星團不一定要用到 Mewlon-180,8 公分雙筒也不錯,反正大光害下小口徑上高倍效果不怎麼樣,而且我很少用的 50X ~ 100X 這段 -- 刻板印象在 "尋星" 程度的倍率,能看到什麼? 也值得體驗看看。


Messier 45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32X 82mm)

大月光下什麼光害也沒差了,SQM 16.X,跟沒月光時市中心的正常光害壟罩下差不多;沒有亮星閃耀的星茫,當然也沒有層層反射星雲,純粹只有大小不一的星點,仔細分辨也有一些顏色的差異。


NGC 1582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94X 82mm)


NGC 1582 位在英仙座盾牌,接近與御夫座的邊界上,整體亮度約為 +7 等亮,94X 下數得到 30 ~ 40 幾顆星,至少有在夜空中看一眼就不會懷疑是星團的程度。


NGC 1245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94X 82mm)


NGC 1245 位在英仙座核心的 Melotte 20 旁邊而已,亮度約為 +8.4 等亮,這樣已經數不到 20 顆星星了,但至少看起來還像有 "星團" 的模樣。



NGC 1545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94X 82mm)


NGC 1545 跟前前面那個 NGC 1582 位置類似,英仙座的盾牌邊緣,亮度有到 +6.2 等亮,最亮的幾顆星大約 7~8.X 等亮,加上比較暗的星點排列出一條長鏈的感覺。



NGC 1528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94X 82mm)


同樣在英仙座的盾牌邊緣,之前對這種小星團根本懶得一看,現在卻當成寶;星點既多,亮度的層次又豐富,對照前面看了幾個數不出幾顆星的星團,看見豐富的 NGC 1528 高興得都快哭了。


NGC 744 (Mewlon-180c; 7mm Nagler for 309X)


NGC 744 位在英仙頭頂,仙后腳下,很鬆散的星團,整體亮度接近 8 等,就算拿 18 公分鏡拉到 309X 也數不到幾顆星,有點慘。



collinder 21 (Mewlon-180c; 7mm Nagler for 309X)

我以為 "Cr" 開頭的星團都又大又亮,結果這個在市區看完全不是;位置在三角座與白羊座之間,附近有以 NGC 672 為主的一堆星團,下次回關西再架大隻的來挖。Cr 21 幾顆 8.X ~ 11.X 等亮星從南到東、由亮漸暗圍成一個圓圈,大概就這樣而已。


前面幾個星團除了 M45 以外,都算是不起眼、以前沒看過、加上剛好在小陽台的視野內的目標,加減算是補補觀星紀錄而已;但有些星團就算視野內,市區用上大隻的還是不容易看到,只好回鄉下看,鄉下就算在大月光下,觀測條件還是比市區好太多了,大鏡子拉高倍看星團也頗有看頭:


NGC 436 (CFF 160 f/6.5;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50X)

NGC 436 在仙后座熟悉的 ET 星團 NGC 457 旁邊而已,不知道為什麼以前沒去看?整體亮度快 9 等,站在 NGC 457 身旁的確沒人會去注意,主要星點分佈像個頂點朝東、底邊面西的三角形。


NGC 6866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5X)


NGC 6866 不知道什麼時候看的什麼文章?已經在我的待看清單躺很久了,位在與眨眼星雲同一邊的天鵝翅膀上,整體亮度大約 +7.6 等亮,主要星點 東南-西北 向拉成一條長鍊,較暗的星點往兩旁綴飾。


NGC 6811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NGC 6811 也在天鵝座,離 NGC 6866 不遠,整體亮度 +6.8 等,相當豐富的星團,星點群聚看起來像分成南北兩塊的樣子。


NGC 6811 (CFF 160 f/6.5; 6mm Ethos for 175X)

隔幾天不知道為什麼又畫了一遍,沒有月光影響,不過透明度不佳,倍率雖然沒有上次拉得高,不過還是看得比較清楚,可見光害造成影響的巨大了。



光害區小陽台觀星目標的另一個選擇當然就是 "星星" 本身了,可以先從比較有趣的 "雙星" 開始,尤其差異較明顯的,顏色差異、亮度差異... 天空上的雙星多得不得了,以往都一頭熱在挑戰密接雙星,拆不拆得開好像變成最大的成就感,現在可以嘗試欣賞難度低一點但特徵明顯一些的目標;所以我又買回一隻 Nikon 18X 70mm 了,想說簡單便利,不過要先搞定上架問題:




左邊的是 Nikon WX 10X 50mm 附的 TRA-4,用起來軟軟 QQ 的因此一直丟在一旁沒用,沒想到用在 18X 70mm 上還頗適合;右邊那隻是一直買不到的 TRA-5,全金屬結構,架在 WX 10X 50mm 上簡直渾然天成,適合得不得了!




直視型雙筒上架台最怕就是看天頂,不過小陽台能看的視角不高,一般油壓雲台用起來就很方便了;我在關西還有另一組有中柱的腳架,上山、出外時使用可以一直伸高的中柱是看天頂必備的裝置。


用雙筒看的雙星還沒曾畫下來,貼一下最近在關西看的:

around Epsilon Lyrae double-double (CFF 160 f/6.5; 6mm Ethos +2X Barlow for 350X)

平常都只顧在拆雙雙星,其實他們四周也有幾顆星,點綴起來還蠻美的說...


Lassell 1 (multiple doubles in Cygnus) --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電子星圖 Skysafari 上查得到 "Lasell 1";不過其他星圖我不確定,"Lasell 1" 在其他目錄的名字有:"WDS 21348+3204" 或 "TYC 2708-0901-1"。難度倒不在密接,而是有幾顆星實在太暗了,我動到 CFF 250 出場還漏掉一顆...... 下次天況好一些再試試看。



行星、月面、明亮的星團、雙星... 這幾個是我目前市區觀星的主要目標,感覺上也還不錯,並不會很悲慘。最近還有看一些夏末秋初的星系,不過與此篇筆記選的目標性質不同,再湊到另一篇好了。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夏末初秋的幾個星雲觀察紀錄

最近觀星時間改天一黑就開工,免得跟以前一樣老是弄到三更半夜睡眠不足,因此還能欣賞高掛天頂的夏天星座。




也因為想看的目標多在南天,所以最近追蹤架台校準後第一個目標通常都是 M11,每天看、每天看...  熟了之後,M11 能解開的星點數量、品質... 就變成當晚觀測條件的參考指標了。


Abell 45 位置跟 M11 一樣同在盾牌座,第一次很自不量力的拿 Mewlon 180C 看,還不都是電子星圖標有 12.8 等亮的原因... 類似亮度的行星狀星雲並不是很難搞定;不過,如果目標很大,+12.8 等亮就會是非常挑戰的目標,跟一般小小的行星狀星雲是完全不同故事了。


Abell 45 (not confirm, Mewlon 180c, 17mm Ethos for 127X, Tele Vue UHC)

這次的觀測不太算成功,雖然 "覺得" 能持續看到一塊雲氣,但總是虛虛的;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又少,翻來翻去都是那兩三張相片,不過從相片看到的外觀倒是很特殊,跟它的外號 "馬車輪星雲" 長得真像,就是外面一圈輪框加上幾條輪輻的模樣。我記得一位拍得不錯的同好說 Abell 45: N II 很強、完全沒 OIII,而且由於背景也是一片紅色的 H-alpha,因此如果只拍 N II 的話很容易 "把紅色放在紅色上",所以他還用假色處理 N II 以作為差別。


我試過 H-beta... 因為 H II 區既然有 H-alpha,通常也會有弱弱的 H-beta,強度可能只有 H-alpha 的 1/3 不到,不過 "少" 總也比完全沒有好 -- 結果完全沒用,什麼濾鏡都不用還比較好。


Abell 45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用大隻的終於看到大致完整的外觀了,其中西南側那一弧最清楚,貼一下說明圖:


Abell 45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O-III 果然沒用,UHC 倒是有強化東北側的那塊... 為什麼呢? 記得曾看過一個說法是說,很多 UHC 雖然會 block 可視光譜區內的雜光,但紅光區反正人眼夜視那邊很弱,因此就放開了,但也因此很弱、而且眼夜視又很遲鈍的紅光像 H-alpha、N II 能夠很純粹的傳到我們眼睛... 是這個原因嗎?


Abell 45 附近很熱鬧,往北 1.5 度視野內 NGC 等級的目標還有整體亮度 8.9 等亮的疏散星團 NGC 6649 跟電子星圖通常不會標整體亮度的反射星雲 IC 1287 (LBN 75):


NGC 6649 (Mewlon 180c, 6mm Ethos for 360X)


真的有 8.9 等亮? 弄到 360X 才數到 20 顆星星左右,忍不住把電子星圖裡目標內的星點一顆一顆點來看,果然只有零星幾顆 11 ~ 12 等亮,其它一大堆幾乎都是 13 ~ 14 等,以當天的條件 Mewlon 180 大概只能看到 13 等出頭,因此看這個目標的確不夠力。


反射星雲 IC 1287 就漂亮了:


IC 1287 (Mewlon 180c, 10mm Ethos for 216X)


首先這顆被反射的主角星星 HR 6946 是一組蠻漂亮的雙星,編號 STF 2325,+5.76,+9.31 相距 12.4 arcsec,其次是這個星雲反射的範圍算是較為清楚可辨,仔細看雲氣亮度還能分出兩個層次,也是因為看得很有信心,所以當時花了蠻長的時間細細觀賞,越看就覺得越漂亮。


反射星雲有名的很多,我的腦海裡出現的第一個目標是 M20,然後就是別名鳶尾花星雲的 NGC 7023:


NGC 7023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16 公分折射鏡搭 10mm Ethos 才做到 100 倍出頭就認出雲氣了!有點忘記以前曾看這麼清楚嗎? 但這次真的有清楚,就是那種不會懷疑 "是不是光學系統不乾淨造成誤會" 那種感覺,蠻容易能確定雲氣邊界,而且濃淡層次分得出來那種程度;西側有個從來不曾看出來過的疏散星團 Cr 427,這次也不例外。因為亮度夠,慢慢把倍率拉到 284X 也沒問題,後來也有把倍率退回去作比較,但還是習慣高倍看的感覺。



LBN 640 也是一個有名的反射星雲,不過網路上查到的都說目視幾乎沒機會;的確,我也沒看到反射星雲的部分,但是套上 O-III 還蠻確定有一層雲氣:


LBN 640 (CFF 160 f/6.5; 30mm XW for 35X; Tele Vue O-III)


對照網路上找到的天文相片,附近是有一大片紅色的雲氣沒錯啦,不過這麼容易就看見總覺得怪怪的? 找機會再多驗證幾次。



NGC 7129 很多年前有畫過,最近跟甘醫生聊天時又聽他提起,所以抽空再來看看:


NGC 7129; NGC 7142 (CFF 160 f/6.5; 4.7mm/10mm Ethos for 223X/105X; Tele Vue UHC)


這是附近的疏散星團 NGC 7142 跟星雲 NGC 7129 同框的畫面;NGC 7142 要把倍率拉高一點星星比較多,NGC 7129 則不用濾鏡就能察覺雲氣... 也沒錯,反射星雲為主呀! 不過 NGC 7129 只看這樣就太可惜了,這麼亮的反射星雲最好能跟三裂星雲的 M20 一樣認出裡面的暗星雲:


NGC 7129, IC 5132/5133, LBN 1181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拜最近絕佳好天氣之賜,挖到不少細節而且還蠻有信心的;NGC 7129  "星團" 的部分很鳥,沒看到幾顆星,不過北側的幾團小反射星雲倒是清楚認出,貼上說明圖:


NGC 7129, IC 5132/5133, LBN 1181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IC 5132/5133 連在一起,我是沒辦法區分開來啦;那 IC 5134 是什麼? 我也找不到正確答案,有一說是這整大塊是 IC 5134,是嗎? 另一個謎是 NGC 7133,有些資料說 "not found",也有說是上圖標的位置...... 那邊肯定有雲氣,但編號算誰的就沒辦法確認了。


另外花很長時間辨認的是暗星雲部分,上圖標的 LDN 1181 (不知道對不對?) 很明顯,甚至邊緣有些 "觸角" 都能認出來,我覺得南邊也有一塊暗星雲,不過找不到編號;另外就是中心部位,兩顆亮星北側也有一塊暗斑...... 同樣這也只是這次的個人的觀察,也不曉得對不對?



講到反射星雲當然不能忘了 M45,想到 M45 就會想到 NGC 1435、NGC 1432;別以為只能在天文相片欣賞,在夠黑的夜空下藉著望遠鏡也能由肉眼捕捉到。第一次看可能會被七姊妹們閃耀的藍白光芒誤導,不過隨著經驗累積會慢慢發現亮星光芒底下另一層次的藍白雲氣不平均的擴散著;我自己是覺得 NGC 1435 向南南西方擴出去的雲氣最好認,而且一旦熟悉了圍繞著亮星的星雲視感,再辨識其它反射星雲時會越來越有幫助。


這次是第一次用 16 公分折射鏡看 M45,最驚訝的倒不是 NGC 1435、NGC 1432,而是圍繞其它亮星的雲氣,是這麼容易認出來而且這麼美,西側頭的那三顆 Electra、Celaeno、Taygeta,最東尾的 Atlas 每顆除了自身的星光芒外都能看到底下鋪散著的雲氣,最後我選了位在中央的亮星 Alcyone 的雲氣 vdB 23 來畫,超美!


vdB 23 around Aicyone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5X)



IC 1283/1284 是另外一片比較少聽人提過的精彩區域,北邊是 M24,南邊還有 M8/M20,夾在一堆大人物之間:


IC 1283/1284; NGC 6595/6590; NGC 6589 (CFF 250CC f/15; 10mm/17mm Ethos for 375X/221X, Tele Vue O-III)


主要發射星雲的雲氣 IC 1283/1284 在畫面上方,我轉數位時盡量模擬當時的視感,所以看起來真的很淡,貼在 Blog 後幾乎看不見了... 用原稿來說明吧:


IC 1283/1284; NGC 6595/6590; NGC 6589 (CFF 250CC f/15; 10mm/17mm Ethos for 375X/221X, Tele Vue O-III)


發射星雲雲氣最濃之處在 東南側,我用 17mm Ethos 做 221X 放大加上 O-III 濾鏡看起來相當明確,雲氣往另一側就漸漸淡去了,邊界認不出來。兩塊反射星雲,NGC 6595/6590 很好認,低倍就能察覺雲氣,裡面有星團嗎?我只能看到 2 顆再加上 1 顆稍遠的... 拉到 375X 看,雲氣往南側延伸。因為之前看過天文相片裡這團雲氣中間有一個黑點,所以我也卯起全力在找黑點,有找到嗎?我是覺得有啦,不過跟看馬頭類似的感覺,黑點邊緣糊糊的,比起相片看到的比例稍大。


NGC 6589 我覺得比較難認一點,雲氣往北北東方向延伸,整體比前一個 NGC 6565/6590 大;這兩組我用 O-III 看都稍稍有增強,可能也有一些 O-III 譜線吧?


有些目標能查到的觀測資料很少,到底用哪種濾鏡有效?也只能自己試試看了;不過我在找 Abell 45 資料時倒是發現類似這篇研究古老行星狀星雲的論文蠻有用的,因為他有用不同濾鏡拍的結果可以參考:

http://articles.adsabs.harvard.edu//full/1996ApJS..107..255T/0000255.000.html

也許其他星雲目標也有啦,不過我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告訴我嗎?謝謝啦!~~


另外一個寶庫是 Steve Gottlieb 的網站:

https://www.astronomy-mall.com/Adventures.In.Deep.Space/index.html

Steve Gottlieb 自己的觀測紀錄本來就是寶藏了,他還收集了很多資料,像裡面 LBN 目錄裡資料不但有亮度 1~6 的參考對照,也有當年 Palomar 天文台用紅色及藍色濾鏡拍的結果,這也加減可以拿來當用什麼濾鏡的參考:

https://www.astronomy-mall.com/Adventures.In.Deep.Space/LyndsBrightNebulae.xls



另外一塊精彩區域 Sh 2-54,跟前面那區一樣,同樣是明星列在一旁,南邊就是 M16、M17,也因此網路上找得到的資料不多,但要看見其雲氣的難度並不高:


Sh 2-54, NGC 6604, M1-88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2X, Tele Vue O-III)


起點是星團 NGC 6604,O III 上去後濃濃淡淡的雲氣分佈其間,以 NGC 6604 為中心附近的雲氣自然明顯,往北、東北還有更大片的蔓延:


Sh 2-54, NGC 6604, M1-88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2X, Tele Vue O-III)


仔細看天文相片,大片紅色雲氣裡面還有一朵更紅的小雲塊,編號是 M 1-88,或叫 Simeis 132,其實當天也是看得虛虛的,後來拿大隻的來看才比較確認:


M 1-88 (CFF 250CC; 17mm Ethos for 221X, Tele Vue O-III)


用 250CC 搭 17mm Ethos + O-III 時就認出來了,相較起之前看的所有 Minkowski 行星狀星雲,這個  M 1-88 長得還真大,我都很懷疑它真的是行星狀星雲嗎?沒有環也沒有核心之類的特徵,看起來就只有一片雲,大屁股小頭的 "凸" 形狀外觀,行星狀星雲的特徵也許到更暗的環境才看得到嗎?


同樣是 Minkowski 目錄,前陣子也補畫了這個當時看所謂的 PPNe 一直失敗的 M 2-9,別名 Minkowski 的蝴蝶星雲:


Minkowski 2-9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375X 沒用濾鏡可以看出長條狀的外觀,但頂多就這樣,沒辦法看見相片裡一層又一層的結構。


同樣是 Minkowski,九月還有撈一個位在天鷹座的 M 3-4


M 3-34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Tele Vue O-III)

難度不高,加上濾鏡很好認的行星狀星雲,看起來核心清楚外面再圍一圈較淡的雲氣。


也複習了一下 M 1-68:


M 1-68 (CFF 160 f/6.5;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47X)

這個目標沒用濾鏡,全力拚倍率,567X、350X 其實都看得到,不過當時覺得 447X 時效果最好;有核心也有外圍雲氣,外觀邊緣不太整齊、對稱,有點像橄欖核,核心偏一邊。


同樣在天鷹座也是小小顆行星狀星雲的還有 IC 4846:


IC 4846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這顆也是不靠濾鏡拚倍率看到的,拉到 375X 看得很清楚,大致可以分 2 層雲氣,小小圓圓的,倍率拉高盤面就出來,倒不會跟星點搞錯啦。



夏夜星雲最有名的當然不能忘了面紗,我還一直記得當時狂研究濾鏡跟倍率關係,每晚都在拼面紗的日子。面紗的確值得花一整個夏天好好欣賞,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就是東面紗尾端的 IC1340, 天況好時一束一束的捲絮看起來就是一整個 3D 立體感,很難用言語形容⋯ IC 1340 再往南走,有一小塊相當明顯的雲氣沒有天文目錄編號,很多星圖包括 SkySafari 也都沒標。


Veil (H) -- CFF 250CC f/15; 40mm XW for 94X; Tele Vue UHC


很明顯,難度不高,事先對照一下天文相片,找好幾顆定位用的星點,一定可以認出來的。業餘同好 Alan Whitman 2011 S&T 雜誌標註了 8 (A H) 整個 Cygnus Loop 較明顯但沒編號的雲氣, 後來 Steve Gottlieb 再標了 I J;尋找這個美麗目標裏的細節,邊找邊欣賞是夏夜很美好的事情之一呢!


皮克林三角附近之前很少仔細去頗析:



NGC 6979, NGC 6974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2X; Tele Vue O-III)


太少畫了,畫得真醜!皮克林三角的三角大頭中間斷一條黑帶... 這個不難認出,三角縮起來那一長條又名 Simeis 3-188,這就要看天況有多好了,情況越好就能追越長;三角的東側就是 NGC 6979 與 NGC 6974,我自己是覺得 NGC 6979 比較明顯好認;西側也有一小塊雲氣 Veil (E),同樣也覺得不難認啦。


雜誌上看過一張用X-ray,紅、紫外線混和的相片.... 一顆超大的 3D 泡泡,兩側是東西面紗,東面紗又比西面紗離我們近,所以泡泡有點斜斜的;中間的皮克林三角是 far side,其一旁弱弱的 NGC 6974/6979 與其南向延伸是 near side,然後震波好像衝破南(底)端,絲絲的雲氣漏過去...... 所以每次從目鏡看整個 Cygnus Loop 想像各部分的相對位置感覺超不現實的呢!


最後再補一個老少咸宜的眨眼星雲 NGC 6828:


NGC 6826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Tele Vue UHC)

會特別去畫主要是因為之前還真的不曾用大隻的拉高倍來看,用大隻的看之後才發現有多精彩,尤其我又發現雲氣兩端都有更亮的 "點",跟天文相片裡顯示的 "FLIER" 特徵超像 (全名是 "Fast Low-Ionization Emission Regions",維基百科翻譯成 "快速 低-電流 輻射 區"),不知道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