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秋夜 10 月 11 月 零零散散看的幾個行星狀星雲

今年秋天的拚勁比起往年真是落後許多,以行星狀星雲來說,今年完全沒去找 Jones 1 或 Pease 1 之類的,不過也有幾個新面孔。但還是複習一下老朋友 -- 別名藍雪球的 NGC 7662。


講它是 "老朋友" 一點都不為過,之前還寫過 一篇: 

每次看都不太一樣的藍雪球 NGC 7662

看這麼多次,不管是雙筒還是單筒、6 公分、7 公分,還是 10 公分看,藍雪球看起來的形狀大致都是類似的圓形、環狀,環上的雲氣分佈並不均勻,而且每次看到的面貌還不太一樣... 那個 C "環" 的開口到底朝向哪邊? 上面連結那篇有詳細的說明。之前看過的有: 東北方雲氣較濃,西南方較淡;也有過: 東北與西北側濃,西北西側淡;還有: 西北側濃而東北東方淡... 天文相片看到雲氣較濃的方向是東北東、南南西,而西北側雲氣淡;這次看的是: 南南西最淡 ^^"  真是不可靠,不過 SQM: 16.66 的夜晚能看到這個藍雪球,而且還用雙目視,而且還看得到內環濃淡之分.... 這不當好朋友就說不過去了。


NGC 7662 (TSA-120;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9mm Tak Abbe for 200X; Lumicon UHC)


NGC 6803 位在有一堆行星狀星雲的天鷹座領空中,跟 NGC 6804 同在 1 度視野範圍內,其實以前畫過好幾次了,不過這次是在大光害的市區河邊看的...... 沒用濾鏡不行:


NGC 6803 visual w/i and w/o O-III filter (TSA-120; 5mm XW for 180X)


NGC 6905 在天鷹座旁邊的海豚座範圍內,別名 blue flash nebula,叫 "藍閃光星雲" 嗎?


NGC 6905 (TSA-120; 3.5mm XW for 257X)


同一天在光害區看的,12 公分鏡作到 257X (3.5mm XW) 不加濾鏡可以看出 西北--東南 方向拉長矩形的外貌,129X (7mm XW) + UHC 濾鏡也可以,這個目標明年夏天應該用大支的來看,一定可以挖出許多細節。


另外兩個行星狀星雲就沒那麼精彩了,Minkowski 2-51 與 2-52,又小又暗,這是前陣子在觀察 Kruger 60 時掃掃附近目標時發現的,網路上查了一下,還有人叫它們 Minkowski double 呢!


Minkowski 2-51 (CFF 250CC; 17mm for 220 with Lumicon UHC or 12.5mm Docter for 300X without filter)



Minkowski 2-52 (CFF 250CC; 17mm for 220 with Lumicon UHC or 12.5mm Docter for 300X without filter)


結果這兩個搞了好幾個晚上都看不到,一方面也是因為季節進入深秋後仙王座位置較低,另一方面我家北邊除了車水馬龍的高速公路經過外鄰居又點了一盞探照燈,因此觀測條件不太優;幾次後實在沒耐心了, 挑一天狀況好一些時早早下班,天剛黑就架大鏡子看,好不容易才勉強認出。

M 2-51 "比較"容易,13.X 等,300X (12.5mm Docter) 可以不用濾鏡認出來,不然 220X (17mm Ethos) + UHC 也可以。看久一點,等眼睛充分適黑後還能看出環狀雲氣中央一個洞的模樣,也有人給 M 2-51 "小環狀星雲" (Little Ring Nebula) 的暱稱呢。


往東移差不多一個滿月大小的 0.5 度就是 M 2-52 的位置,14 等,很暗吧? 一樣的倍率搭配,不過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確認,沒有細節,看起來就小小一團棉花球而已。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秋夜 10 月 11 月 零零散散看的一些星系

最近半年來看星星看得有點亂,沒有一個主軸也沒什麼特別方向,沒上山很難挖更深,但若硬說只是在平地屋頂 "享受星空之美"... 那也只是跑不遠的阿 Q 解釋而已;想一想,好像只有追著 "畫過的新目標數量" 增加罷了。接下來呢? 要跑快一些? 還是停久一點? 不容易決定...... 通常最難的題目都是自己出給自己的。 ^^"


不管怎樣,還沒找到一個好答案之前先老老實實寫紀錄吧! 先來記 "星系",首先是這個在仙女座跟藍雪球 NGC 7662 以及明亮的疏散星團 NGC 7686 混在附近的 NGC 7640,第一次找是在市區河邊光害區,夠亮的行星狀星雲與星團沒問題,不過星系完全沒機會。等週末回關西時才勉強認出,當時是 9 月,時序剛入秋:


NGC 7640 (TEC 140; 3.7mm Ethos for 265X)


一看到這個 NGC 7640 就想到 NGC 891,印象裡除了幾個特別近的像 M31, NGC 253 以外,大部分星系越大就越難認,星圖上的亮度資料實際看起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NGC 891 還不熟時,我在大雪山用 14 公分也認不太出來,甚至有次在宇老用 31 公分 DOB 也認不出... NGC 891 到後來我想至少有看過 50 次了吧? 現在就算在平地屋頂,天氣好時 14 公分折射鏡有時還認得出裂縫呢! NGC 7640 就很類似,第一次看,勉強認出中間最亮的核心部分,腦海裡帶著提示才追出整個星系拉長的方向。11 月這次看就不用什麼提示了:


NGC 7640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隔兩個月,星系整個轉了 180 度,剛入秋時還沒過中天,秋末時已經過中天往西邊落了,除了相對明亮的核心部分外,西北側那端頭也比較亮,對了一下天文相片發現那邊正好是一條看起來比較明顯的旋臂喔。當然 NGC 891 也要畫一下:


NGC 891 (WO FLT-132 6mm Ethos for 152X)


秋夜,大飛馬盤據天頂,今年沒有追 M15/Pease 1,也沒追 NGC 7331 與小跳蚤,還有每年必追的史蒂芬五重奏也快過了;大飛馬方向星系眾多,NGC 1 只有 12.8 等亮,又小顆... 是沒什麼看頭啦,不過身為天下第一號,能找到、看到還是有點意思:


NGC 1 (WO FLT-132; 3.7mm Ethos for 246X)


NGC 1 在三顆 10 等多到 11 等多亮的三角形其中一角旁邊,我自己覺得那個角旁邊夾著 NGC 1 的 13.3 等星看得到的話就很能一拚,不過如果在山上用 32 公分 DOB 看的話那就輕而易舉了。NGC 2 就在 NGC 1 旁邊而已,不過 14.1 的亮度在平地看到的機率實在不大。


NGC 1 的東邊不遠是大小差不多的 NGC 16,但 "相較" 起來亮多了:


NGC 16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亮,是 "相較" 於 NGC 1,其實 +12 等的星系在平地還是非常拚,以我自己的經驗值來說 +11.X 等還在有把握的範圍內,超過 +12 等就蠻難的,要有 "提示",星圖也要準,Averted Vision 很需要,最重要的是會花很多時間辨識。NGC 16 在我這邊的觀測條件下先看到的是一團 "圓" 的棉花球, 等眼睛適黑到很足時才出現微微橢圓的外觀,我是覺得沒有很明顯的核心啦。再往東有 NGC 22,+14.8 等... 嗯,放棄!


往南移的話會碰到下一個大小差不多,亮度也差不多的 NGC 23:


NGC 23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NGC 23 的核心看起來比前面兩個明顯,也還好有這個特性認起來容易多了,除此之外就是圓圓的看不出其它特色。同樣的,東南東側旁邊有另一個星系 NGC 26,不過 +13.8 等... 所以,算了!


12 月的雜誌專欄介紹 Patrick Moore 编的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Caldwell Catalogue),很有趣,因此當然會去數一下到底曾經看過多少個? 才 60 個? 好吧,扣掉一定得去南半球才搞得定的,至少也要看個 70 個吧? 南邊的目標有機會還是要拚一拚,首先是 NGC 55:


NGC 55 (WO FLT-132; 10mm/17mm Ethos for 91X/54X)


NGC 55 的科德韋爾深空天體編號是 "C72";南天什麼目標都大,而且這幾個在 Sculptor Group 的星系像: NGC 253、NGC 300、NGC 7793 每個都又大又亮,只是觀測角度實在太低,不然應該可以挖很多細節出來。NGC 300 也是:


NGC 300 (WO FLT-132; 10mm Ethos for 91X)

這麼美麗的星團,在這種爛條件下還能依稀認出旋臂.... 結果只能淪為我觀星紀錄的增加數字,真是太慘了。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仙王座裡的一組雙星 Kruger 60,一個星系 NGC 6952 與兩個星雲 NGC 7635, Sh 2-155

北天的仙王座跟仙后座都有數不盡神祕又美麗的天體目標,我可以一再一再探索,而且每次仍有新奇的發現;比如這組叫 Kruger 60 的雙星,AB 兩星亮度相差約 2 等,分開不到 2 arcsec,是典型挑戰設備與觀測技巧的密接雙星目標;除此之外,還能繼續挑戰能否一睹號稱最活躍 "耀星" (flare star) Kruger B 噴出的火焰:


Kruger 60 AB (TEC 140;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17X) -- 2019-10-01


Kruger 60 AB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 2020-10-31


去年用 TEC 140 拆的,倍率拉到 417X (4.7mm Ethos + 2X Barlow)... 嗯,拉這麼高倍肯定當時很沒信心,平常這種難度好拆的話 300X 左右就應該拆得開,甚至不用;會用到巴羅大多已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不過當時也沒留下筆記,不知道碰到的困難點,現在想找紀錄只能回頭滑 FB 滑半天,寫下來的東西也很少... 所以觀測筆記還是很重要的,不能偷懶。當時隔天還畫了這個比月球還小一些的海衛一 Triton 呢,沒補記一下真可惜,那天沒用赤道儀,CFF 250CC 用 DM 6 微調到快瘋掉:


Triton (Largest moon of Neptune) -- CFF 250CC, 7mm XW for 536X -- 2019-10-02


回到 Kruger 60,這組雙星最早是德國天文學家 Carl Kruger 1873 年記錄的,不過當時觀察的是分比較開的 AC 兩顆 (其實 C 星根本是一顆背景星,不屬於這個系統),後來一位畢生研究雙星 50 年的美國天文學家 SW Burnham 才發現 A 星是一組聯星 AB,再後來 EE Barnard 用攝影紀錄 AB 自行路徑 17~8 年,AB 運行的軌跡才比較清楚;現在想觀察的話,查華盛頓雙星表可以知道目前 AB 兩星的相對位置,或者查這個我蠻喜歡用的義大利網站: "Stelle Doppie"


Kruger AB 兩星都是生命走到末期的紅矮星,兩顆太陽相距大概是我們太陽到土星的距離而已,B 星三不五時就會噴拋出火焰物質,研究顯示多的話 67.6 小時內曾經拋出 89 次之多,這些火焰還能分 "快" 跟 "慢" 兩類,"快" 的佔大約 20%,火焰上升到最大約需時 19.4 分鐘,然後最久可以持續近 1 小時 -- 想想看,運氣好時 1 小時就有機會碰到一次,火焰上升到最大時可能讓 B 星亮度接近 A 星,是不是很精彩? 這次在觀察時... 可能也超過 1 小時了,就在眼睛稍作休息後回到目鏡,原來超難辨識的 B 星居然變大,一眼就認出,當時 Seeing 爛到沒辦法看火星,一開始我還想是不是爛 seeing 晃出來的殘影? 不過看越久就越肯定 B 星的亮度變化,還有點不敢相信呢!


NGC 6952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4.7mm Ethos 209X for detail)


NGC 6952 就是 NGC 6951,這是古人弄錯的,故事落落長以後有空再補啦。我關西家的北天觀測條件最差,除了後面就是車水馬龍的北二高以外,最近北側住戶有一家人不知道發什麼神經裝了一盞超亮探照燈,從早照到晚... 好在這顆外觀橢圓形的螺旋星系夠亮,14 公分鏡還蠻容易找到,而且核心亮得看起來像顆恆星般鑲在中央心臟;其實也沒錯,這個星系也是一個所謂的 "活躍星系",當然就有一個 "活躍星系核" (AGN)。AGN 看起來很亮,不過它的亮並不是恆星們的光而已,而是包括可見光以外一大堆非恆星的輻射,像無線電、微波、紅外紫外線、X 光、gamma 光... 之類的總合,然後有這麼強的輻射通常都是中央有個超大的黑洞、吸積盤之類的,就像看科幻電影中一個大旋渦,中央有黑洞,然後兩頭噴出長長氣體的畫面那樣。再細一點說,NGC 6952 歸類為 "第二型的西佛星系" (type 2 Seyfert galaxy),維基百科說所謂 "第一型" 與 "第二型" 是用電磁波譜來分,不過這樣寫我是完全看不懂啦... 之前看過的雜誌說: 這樣想好了,假設真有噴流從黑洞兩端噴出來,如果差不多正對著我們的視線方向噴過來,我們容易觀察到,整個的、廣域的發射線譜 -- 這是第一型的西佛星系;但如果噴流傾斜一些角度,因此我們能從側面斜斜的觀察到噴流,部分的、窄域的發射線譜 -- 這種就是 第二型西佛星系。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了解? 還是說我完全理解錯誤了? ......也很有可能,畢竟我只是個大外行。^^"


M77 與 NGC 1055 觀察記



別名 "泡泡星雲" 的 NGC 7635 夾在仙王與仙后座中間,其實就在 M52 旁邊不遠,天文相片看起來很神奇,不過我覺得目視也不太難,是個頗值得挑戰的目視目標喔:


NGC 7635 (TEC 140; 10mm Ethos for 98X; Lumicon O-III)


看這個目標我會想到跟同在仙王座,象鼻星雲旁邊一堆人在抓魷魚  (OU4) 的 Sh2-129;同樣難度不是太高,加個星雲濾鏡就看得到,然後裡面埋了一個行星狀星雲。泡泡中央是 O7 型的超巨星 SAO 20575,周遭 東南 -- 西北向延伸的雲氣最明顯;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到西南側那個編號 SAO 20562 (HD 220057) 星星周圍有光暈,算是一個小反射星雲嗎? 還是光害造成的誤會? 


最後一個也是攝影同好喜歡的 洞穴星雲 Sh2-155:


Sh2-155 Cave Nebula (TEC 140; 40mm XW for 25X; 17mm Ethos 58X for detail; Lumicon O-III)

沒想到這個目標這麼大,裝上濾鏡看到雲氣時才知道。雲氣除外,東側暗星雲造成的凹陷處是其綽號 "洞穴" 的主要緣由,不過我只能大致分辨出主要雲氣朝西北西方 ">" 狀折過去的模樣,至於真正小凹成 "洞穴" 貌的那個凹陷卻怎麼樣也分不出,沒辦法... 暗星雲只能上高山到很暗、很暗、很暗...... 的地方才有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