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只看完半圈的 2022 火星季

大約每 2 年一次的火星接近,一直是我最期待的天文觀察事件之一。每次火星季除了複習各個明顯的地形地貌以及雲霧等大氣特徵外,總還會認識更多新細節,一點一點累積對這顆鄰居星球的認識;而在盡力辨識的過程中對各種器材、配件的能力或限制也會有更多的體認。由於火星繞太陽軌道的偏心率還蠻大的,因此每次火星衝的距離都不同,當然看見的亮度與大小也不同,不過畢竟有個週期,每 15~17 年有一次大衝,上次大衝是 2018 年,視直徑最大時有 24.3",再上一次大衝是 2003 年的 25.1",下一次的大衝則是 2035 年的 24.5";從 2018 到 2035 每兩年的普通衝...... 今年 2022 剩 17", 下次是 2025 一月時的 14.5",然後是 2027 二月衝時最小的 13.8",就算要跟 2022 年差不多大小也要等到 8~9 年後的 2031 年衝的 16.8",真是讓人傷心。土星的球體大約 15" ~ 20",因為土星比較常看所以比較能想像,大概就是土星球體大小的範圍裡認細節。


2022 年的火星觀察大部分都在市區,然後以 Mewlon-180c 為主,因為種種限制居然第一次沒辦法繞一圈看完,大約只有 CM 180 ~ 360 度這半圈而已。


8 月畫過一次後下一次就是 9 月的最後一天了,中間看過的幾次都因為 seeing 太差而沒辦法素描:


dust over Hellas basin (CM: 312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24mm LE for 234X; #12 yellow


位在陰影邊的 Syrtis Major 還是最顯眼的目標,不過底下了 Hella Basin 就沒有之前清楚了,可能是當時南半球的沙塵壟罩影響對比,加上位在 P site 比較暗的原因;Hellas 旁邊倒是有塊相當亮的區域,這塊區域我猜是正壟罩在沙塵下,然後在太陽照射、反射下顯得特別顯眼。查一下資料: 2022-7-21 是火星北半球的冬至,一直到 2022-12-26 春分,正好是南半球由夏天變秋天時期,火星南半球的春天與夏天特別容易起沙塵暴,因此到年底沙塵暴的影響機率應該會越來越低才對。


hard to identify Hellas basin (CM: 276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到 10 月初南半球的沙塵還是很嚴重,即便 Hellas Basin 移到比較中央也很難辨識出一向呈現出一個白亮大圓的模樣;Syrtis Major 連輪廓邊界都很清楚,暗部的深淺層次可以分辨,但連接著 Syrtis Major 的 Sinus Meridiani 幾乎都壟罩在沙塵下。這次的收穫應該是 "可以相當清楚的認出沙塵範圍" 吧?




今年的主力是這組 16mm Nagler,目前市區器材的策略是多用巴羅鏡來精簡目鏡使用。


Sinus Sabaeus, Sinus Meridiani (CM: 309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Sinus Sabaeus, Sinus Meridiani (CM: 309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到 11 月初還是看得到片片沙塵的痕跡,很好辨識,因為被沙塵蓋住的 "黃" 會帶點乳白色糊糊的黃,跟旁邊沒被沙塵蓋住的黃色不同。除了沙塵以外最明顯的不同是壟罩在一大片白雲或霧之下的北極區開始露出一些南緣的地貌,因為通常在冬末初春之際這片被叫做 North Polar hood 的雲或霧開始消散。而南半球的地貌上熟悉的 Sinus Sabaeus 與 Sinus Meridiani 變主角,我區分得出來兩個海灣中間視覺反照率比較高的部分,Syrtis Major 很清楚,邊緣界線也很銳利。


north ice cloud and south dust (CM: 290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中心還是在 CM 300 度周圍,這陣子 seeing 變得相當穩定,主角依舊是相當清晰的 Syrtis Major。南部的沙塵讓 Hellas basin 呈現很有趣的面貌,下半部在沙塵影響下顯得模糊不清,但上半部非常清晰,下半部的沙塵幾乎蔓延整片南端了。北半球則來看逐漸破碎的 North polar hood,因為仔細看可以發現裂開的痕跡,露出底下暗色的地貌。


不常看火星的話,可能會搞混North polar hood 與真正北極的冰冠,可以試試看用 #23A 或 #25 的紅色濾鏡,或是 #58 的綠色濾鏡,因為 North polar hood 用紅色或綠色濾鏡會看不到,我試過,是真的。


Mare Tyrrhenum, Mare Cimmerium (CM: 255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Mare Tyrrhenum, Mare Cimmerium (CM: 255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如果以 Syrtis Major/Hellas Basin 為中,一側是前面提到的兩個海灣 Sinus Sabaeus 與 Sinus Meridiani,另一側就是兩個海 Mare Tyrrhenum 與 Mare Cimmerium 了,如果能清楚看出分隔兩個海的陸地的話我就覺得當天的觀測品質還算可以。有時 seeing 不佳,那就只能用時間來換取啦,連續看個 1 小時總會等到幾次 1~2 分鐘氣流穩定的黃金片刻,像這次我有認出 Mare Tyrrhenum 中間稍稍突起的地貌,對一下地圖發現這一小塊居然叫 Syrtis Minor 呢!! 另外在 Mare Cimmerium 中間也看得出淺淺突出的地貌,應該就是 Sinus Gomer,不過分不出來兩隻角。Hellas Basin 最底部這次看到一個小小極白的點,不知道是不是南極的冰冠?


Mare Sirenum, Mare Cimmerium (CM: 180 degree W) --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2.4mm Vixen HR for 437X; #12 yellow


這張已經是這次火星衝畫的最後一張,回關西用 16 公分折射鏡。沙塵似乎看不太到了,南半球以 Mare Sirenum 與 Mare Cimmerium 為主角,很多白雲,一塊一塊的;南半球夏天結束即將到秋分,是因為這個氣候轉變造成的多雲現象嗎? 因為前幾天在市區用 #80A 藍色濾鏡發現對 dark albedo 效果比 #12 黃色好很多,所以這次也以藍色為主來觀察,不過比較後發現並沒有,最後還是換回黃色濾鏡看。


接著就是長長的一段烏雲密布日子,也遮掉了這次的火星衝,等 12 月底好天氣來臨時 seeing 又變得無藥可救的爛,怎麼樣都等不到那平靜的 1~2 分鐘。現在火星只剩 13.4",到一月底 10.8",看來這次的火星接近就只有這樣而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