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同好們大多待在昆陽,鳶峰剛開始只有我跟一位台北天文台的前輩,心裡還有點竊喜,因為天空雖然有點高空雲,不過應該大有可為,而且風小又乾燥,氣候溫暖到連刷毛保暖衣都穿不下,趁天還沒黑趕快把光軸調一調。
平常還不覺得初四的弦月有什麼了不起,不過 SQM 21.5 左右的暗空環境下,瘦瘦的月亮還真是亮啊! 所以主要目標都留在 8 點半之後,這段時間就拍拍照,泡麵泡咖啡,跟同好聊聊天...
等到月亮下班後,第一個目標是平地怎麼看都看不到行星狀星雲 Abell 70;好多人說 Abell 70 有多美多美,不過資料上說大小只有 40 arcsec 左右,所以我想應該沒什麼看頭吧? Abell 70 目視有個很特別的部分是北側有個星系黏在環上,環狀的行星狀星雲貼著一個側面長條狀星系的外觀,因此常被形容成 "鑽石戒指",真是浪漫。那顆鑽石星系編號是: PWM J2033-0656,大約 14.5 等,天況好時 12.5" DOB 在鳶峰應該搞得定。
尋星不難,不過高空應該有些雲,透明度打點折扣。定位好後開始拉倍率,拉到 140X 出頭 (10mm Ethos) 還沒用濾鏡 averted vision 可以察覺到目標,看到的就一小塊沒有細節的雲氣而已。
Abell 70 (Teeter 12.5" Journey; 6mm Ethos for 240X; Lumicon UHC) |
拉到 240X (6mm Ethos) 已經可以直視觀察,不過看不出 "環狀",但看得出北側凸出來的星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瘦長,就是凸出來的一坨東西而已,可能是只看得到核心較亮的部分,向兩側拉長的星系其它部分不容易看到。
套上 UHC 後 Abell 70 的 "環" 就蠻明顯好認了,不過真的好小喔,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作到 400~500X 來看,到底是怎麼美的 "鑽石戒指"? 不然看起來不過是個不規則的環而已。
然後就是史帝芬五重奏了,其實好幾次上山有機會都會看看這組目標,而且也不是第一次數出 5 個成員,只是都沒畫下來。這組的尋星應該都從附近的航空母艦 NGC 7331 出發,路過時仍然會忍不住點點名那幾隻小跳蚤。上次看時覺得應該最好認,當時卻覺得不怎麼好認的 NGC 7335,這次倒是一眼就看出來,只是範圍比較大,直視時真的沒 NGC 7337 好認,但 averted vision 下卻好認多了,也許這類範圍大但平均亮度小的目標還真要用 averted vision 觀察比較有利。
幾個星系擠在一起,尋星定位時就查覺它們的存在了,然後要上高倍來拆解。
NGC 7319, 7320, 7318A/B, 7317 in Stephan's Quintet (Teeter 12.5" Journey; 4.7mm Ethos for 304X) |
整堆最顯眼的當然是離我們最近的 NGC 7320 -- 大約 4700 萬光年遠,跟當出發點的航空母艦 NGC 7331 差不多 -- 這個主角在鳶峰我想就算 8"、10" 鏡應該也沒問題,其它幾個就沒那麼簡單了;認真看一下之後,NGC 7320 西北西方有兩個小亮點,NGC 7318 的 A 與 B;A 是圖下面那個,距離我們約 3 億 2 千萬光年遠,B 是上面那個,距離我們約 2 億 8 千萬光年遠,我猜因為核心夠亮所以還算好認。距離我們也是約 3 億 2 千萬光年遠的 NGC 7319 範圍大一些,也不容易辨識,不過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出 "大約" 朝東西向拉長的形狀。最難的應該是距離我們同樣是約 3 億 2 千萬光年遠的 NGC 7317,因為目標就在亮星上,我是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有雲氣,不然肯定把它當成一般亮星。
用 300X 看這幾個目標還是很小,如果看多也看習慣了天文相片,目視這區會有點不習慣,主要是因為目視看不到相片裏這麼多雲氣,因此每個小星系成員跟天文相片比起來就像縮水一樣變成小小顆,所以每個星系成員的間隔看起來好像很大的樣子。
畫完這兩組主要的目標後我就隨意觀星了,哪邊天況好就看哪一邊。然後越接近午夜人就開始變多,有不少還是從昆陽下來的,聽他們說昆陽風大到沒辦法拍... 哈~ 還好沒上去,雖然超想上去跟鏘爺分兩塊牛排 ^^" 下來的同好還有一位是去年昆陽認識的一位頗熟悉目標的同好阿龍兄,真的蠻厲害的,因為隨便講后髮座星系群、獅子座星系群、英仙座星系群... 有哪些特徵? 主角是誰? 是哪種型態的星系為主?... 哇,侃侃而談,我是因為這兩年剛好有去素描所以看過很多次才比較熟,他怎麼會這麼熟啊? 所以果然山上臥龍藏虎,以後講話還是要小聲一點免得被笑... XD
再晚一點連阿勇兄也上來了,大家都想拍下半夜的彗星,人越來越多... 所以我就先下山啦,把位置讓給別人,等下個月的好天氣再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