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今年第一次看土星與火星的行星之夜

有好一陣子沒看深空目標了, 倒沒有其它原因, 主要還是天氣. 雖然最近白天晴朗炎熱, 不過入夜之後就是滿空霧霾, 還好行星開始列隊出現, 接近午夜時連火星都已經爬到勉強可看的高度, 再爬高一些恐怕還得煩惱連看三球搞太晚呢.

前陣子發神經想再買一隻雙目視, 反正這麼多行星, 使用率頗高, 投資報酬率不錯. 當年剛接觸雙目視時老想著要買最大顆的菱鏡、最大的 Clear Aperture, 想盡辦法要作最低倍、最大視野... 結果一路用下來雙目視幾乎只用在行星月面, 所以之前買的雜七雜八零件大多閒置一旁, 能賣的也就賣掉了. 這次考量方向完全不同, "精度高、重量輕" 變首要需求, 本來鎖定 Vernonscope 那隻雙目視, 結果完全不得其門而入, 刷完卡馬上被退刷... 結果最後居然又再買了一次 Tele Vue 的 Bino Vue, 至少這隻拆過 N 次, 光軸歪掉也能自己調. 器材用熟了之後就比較不會整天在試這個、試那個... 非常心甘情願的搭著它的 2X 光學矯正鏡使用, 不曉得是不是喜新厭舊的心態作祟? 怎麼看都比馬克五號亮呢, 而且重量更輕.





可能上次我的平衡彈簧位置沒卡好, 重錘用到 3.5 kg 才把插上 Mark-V 的重頭平衡好; 當然 Bino Vue 輕一些, 這次把彈簧卡好後, 重錘只用到 2 kg 就完美平衡, 上圖那個大銀盤就是廠長幫忙作的 2kg 重錘, 一顆就夠了.





木星現在還是位處最佳的觀測位置, 高掛天頂, 剛好大號的木衛三凌過, 投影還在北極區, 大紅斑快轉走了, 小紅斑 Oval BA 剛轉出來沒多久:


Ganymede shadow transits

大紅斑轉到邊緣時很不好觀察, 對比變很差... 不過也畫得太大顆了吧? 哈哈~ 這次還有個驚喜是看見一個位在小紅斑所在的南溫帶上南緣的一個小白斑... 位置就在上圖南溫帶的正中央, 前陣子看 BAA 木星組的貼文才在預告那附近有兩個小白斑即將結合, 我看到那顆應該就是已經 merge 的那兩個小白斑. 比照晃銘兄當時拍的相片在小紅斑正南邊也有個圓圓的白斑, 不過當時我認不出來.


大口徑看有優點也有缺點, 缺點是對 seeing 反應很敏感, 尤其夏天上半夜地面上的熱氣流還頗旺盛, 大部份時間畫面像泡在水裏般的扭動, 不過耐心等還是等得到幾十秒甚至 1 ~ 2 分鐘很穩定的時刻, 那時大口徑的解析力就會讓你覺得等待是值得的, 這就是優點, 相同倍率下就是比小口徑多出許多細節. 比如小紅斑 Oval BA, 200 多倍下看可以看見外圍一圈深色, 中心相對淺色的一球, 然後才發現原來之前 4 ~ 5 吋鏡看到那坨深色圓圓的並不是小紅斑, 而是它北側的深色雲帶而已, 不然就要等 Seeing 很不錯時小口徑才有機會.





這是難得 5.5" 鏡可以清楚認出小紅斑的時候, 小紅斑後方 (Folloing-Side) 下緣有塊淺色的橢圓形斑跟著, 這塊就一直都很清楚, 稍微認真點看都認得出. 而且最近我發現最中央的赤道區裏亂亂的氣流越來越多, 甚至可以拉出一條微微的暗帶出來呢, 這個可以持續觀察看看.



土星也升到比較適合觀察的位置了, 前一陣子位置還太低, Seeing 差到連卡西尼縫都認不出, 這次好多了, 也終於畫了今年第一個土星:






土星的變化不像木星或火星那麼精彩, 不過也有幾個經典的特徵讓人每次架上鏡子就會想認. 比如說: 最外側相對較暗的 A 環, 然後是內側最亮的 B 環, 當然還有分隔 A、B 環的卡西尼縫. Seeing 很好時, 能夠追著細細的卡西尼縫完整繞完一圈是最完美的畫面, seeing 差時卡西尼縫看起來肥肥的像 "左右括號" 般括在環的左右兩端而已.

除了A、B 環與卡西尼縫外, 最內側很暗色的 C 環也不是很難的挑戰; 另外就是土星本體的大氣特徵, 像是相對最亮的赤道區, 以及赤道區上方顏色較深也是最好認的赤道帶; 北極區也是相對暗, 然後就是一些橫向的條紋, 我好像每次都只能認出兩條, 下次有架大 DOB 時再好好來認.



火星本來是完全不抱希望, 沒想到雖然畫面很抖還是認出一些特徵:




火星現在超亮的, 雖然還不到最圓的時候, 不過也長大到 16" ~ 17" 了. 首先是... 南邊好大一片白色的冰或霧喔. 我猜肯定不會全是冰, 如果緯度這麼高還結冰那可能是火星冰河期了吧? 何況南半球現在正值春天正準備邁向夏天, 但是怎麼知道現在南半球是什麼季節?

火星自轉速度跟地球差不多, 多了大約 40 分鐘而已, 因此科學家依照火星上看到太陽在天空的位置同樣把一 "天" 分成 24 小時, 叫 LST (Local Solar Time). 不過火星不像地球有個月亮好朋友可以定義 "月份", 因此科學家靠太陽的經度 "Ls" (Solar Longitude 的意思) 來定義 "年"; 切 360 度, 0 度就是北半球的春分點, 也就是春天的開始, 90 度是北半球的夏至, 180 度是北半球的秋分, 而北半球的冬至是 270 度. 火星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 繞太陽一圈大約要兩個地球年, 遠日點的時候轉得慢, 近日點時轉得快, 因此火星的四季並不像地球一樣平均; 比如說在遠日點時 Ls 是 70 度, 接近北半球的夏至, 因為走得慢, 所以北半球通常有個漫長的夏天; 相對的在近日點時 Ls 是 250 度, 接近南半球的夏至, 因為走得快, 所以南半球的夏天既熱 (因為在近日點) 又短 (因為公轉速度加快). 也因此想要計算地球的幾月幾號是火星的什麼季節? 就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可以心算出來的, 我查了一下表, 2018-5-22 是北半球的秋分點, 10/16 是冬至.


很多人家拍的火星相片裏都有標註 "Ls", 現在的 Ls 是 190 度, 火星南半球過春天正要進入夏天, 太陽直射南半球, 因此我們看向火星時火星有點 "向後仰", 因此北極區 "仰" 到後面, 所以我們暫時不容易看見北極冠的冰帽, 而南極冠反而比較凸向我們, 跟前年相比, 所有南半球的地形特徵現在看起來緯度好像都比較高一些, 找了一下前年也是 CM = 15 度的素描比一下:





前年 5/30 火星最接近時大概是 18" 大, 5/26 時 Ls = 159 度, 北半球夏快到秋, 而南半球冬快到春. 回到上上張圖前晚看的, 緊接著南極區那塊大白的區域最深色, 應該就是 Mare Erythraeum; 不像兩年前下面那張素描時 seeing 那麼好, Sinus Meridiani 可以分得這麼清楚, 前晚看到的是兩塊糊在一起, 甚至連北方的 Mare Acidalium 邊界也模糊不清, 更別說像是邊界雲, 赤道區雲... 之類的雲或霧, 不過也總算開始湊上這 17 ~ 18 年一度的火星大接近熱鬧了.

接下來今年遲到很久的梅雨季終於開始, 可以好好來保養設備啦. ^^"

5 則留言:

  1. TED兄好久沒聊, 想藉這篇跟您討論一下MarkV. 這隻雙目只要目標物在視野中心以下, 天體的"下緣"就會出現光暈, 倍率愈高天體愈亮, 這個情況愈顯著. 外型上, 亮星看起來像是長腳的模樣, 但艾利環依然保持同心圓. 像月球或行星就是有較大範圍的光暈, 但對表面細節影響不大.看起來不太像是光軸的問題, 比較像是內反光, 但已經加上GPC了, 還有這個光暈感覺蠻納悶的.不知您的MarkV是否也有相同的情況? 不知換成TeleVue會不會有改善呢? 謝謝您的解惑 ^^

    回覆刪除
  2. 我的也有類似的情形,只是這一兩年BV都用在行星月面,倒沒看亮星是否一樣?看CN 上的 BV 版MKV 的用戶一樣,所以我想應該不是特例,有人試過把金屬卡座染消光黑就沒問題,不過我沒試過,因為光暈對我看行星沒什麼困擾⋯⋯ TV 的 bino vue 則完全沒這問題呢!

    回覆刪除
  3. 有很誇張的,比如以前我標過一個高橋的 Twin Vue, 看木星或土星甚至會有另一顆鬼影在旁邊,那就很沒辦法接受了 ^_^

    回覆刪除
  4. 原來如此,這樣我就心安了,之前一直擔心自己買到暇疵品而煩心呢。不過我比較龜毛點,搞不好有天會想把馬克五拋售改換Televue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第一次發現MKV的亮星光暈時也是快昏倒了⋯ 至於TV 我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可能是自己拆過很多次比較有信心 ^_^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