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輕裝目鏡組合 -- 看得到兩層雲氣的 NGC 3242 以及拆兩組 1 秒角內的雙星

這兩個月北部根本沒什麼好天氣,有時候悶到會想... "一顆星就好",只要能出現一顆星就來架設備 -- 結果總是連一顆都沒。既然常常機率這麼低,一定得考慮快架快收,設備不能大包小包搞得太複雜... 最後不知不覺居然就準備了一盒打游擊專用的目鏡組合:





尋星用重量很輕的 85 度 32mm Masuyama,然後 Leica 變焦搭配巴羅從 4.4mm 作到 17.8mm;如果需要高倍再搭配 TOE 4mm、3.3mm、Vixen HR 2.4mm,這樣整個觀測所需倍率就夠完整了。

以前總嫌 Leica 變焦搭原廠 1.8X 巴羅切換麻煩而懶得在同一觀測 Session 切換使用,後來在論壇上看到有人很聰明的把兩者分別都先裝好 2" 規格接環以節省切換時的步驟 -- 馬上學起來! 其實很多人當初跟 APM 買這隻 Leica 變焦時都有附送的天文用標準 2" 轉接環,不過工、料都有點糟, 3 顆弱弱的固定用塑膠螺絲鎖也鎖不太緊,真的用力鎖緊,切換幾次後也應該很快就崩牙... 所以不少人都把這兩光的轉接環丟在一旁改跟羽毛原廠買為這顆 Leica 賞鳥鏡用的變焦目鏡特製的天文規格轉接環。APM 體質不佳的轉接環也許無法勝任目鏡本體,不過接輕巧的 1.8X Extender 沒問題,這樣裝或卸巴羅鏡簡單快速多了:






在這組輕裝組合出現前,通常我是依觀測當時使用的主鏡或環境選擇兩種組合的其中一種。扛出 DOB 或使用沒追蹤能力架台時,100 度大視野的 Ethos 組合就是最佳搭配:




為了輕量,尋星主要還是拿 32mm 的 Masuyama;然後是 21mm、10mm、6mm、4.7mm Ethos,搭配 2X AP 的 2" 巴羅鏡作高倍,全部用 2" 底座,夜晚使用才能快速切換。


在屋頂或光害較嚴重需要躲環境雜光,或當濕氣超重時,我會用另一組眼罩設計優良而且防水功能佳的 XW 系列:




40mm XW 尋星,20mm XW 接續,然後 7mm、5mm、3.5mm XW 加上高橋 1.25" 2X 巴羅作高倍。



另外還有雙筒或雙目專用目鏡,除了 32mm Masuyama 與 20mm XW 外其它有:



12.5mm Docter、11mm TV Plossl、7.5mm LE、5mm LE、3.3mm TOE、2.4mm Vixen HR,這些主要是雙目視裝置上看行星月面用的。


另外一盒是 Kowa Highlander 專用的 4 組目鏡:






趕快回到目標主題,先架好設備繼續測試這隻 12 公分鏡:





趁月亮還沒爬出來,移到南邊畫這個別名木星鬼魂的行星狀星雲 NGC 3242:

NGC 3242 -Ghost of Jupiter (TSA-120; 3.3mm TOE for 273X)

赫歇爾父子都觀察過這顆有趣的行星狀星雲,1785 年 2 月 7 號由爸爸 威廉 先發現,40 幾年後兒子 約翰 跑到好望角做更仔細的觀察。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個行星狀星雲到底跟 "木星鬼魂" 有什麼關係? 我查到的資料是這樣說的: 一般目視情況可以看到兩層雲氣,內層大約 16" X 26";外層 40" X 35",因為外層大小跟木星差不多,而且外層雲氣看起來就像鬼魂般虛無飄渺,因此才有 "木星鬼魂" 這個別名;事實上內外層的更外層還有更大的泡泡包圍著,大概有 20.8 arcmin (1250"),超大。其實也有人叫它 "眼星雲" (Eye Nebula),因為跟老美新聞台的 CBS 那個大眼睛標誌很像。

這次我可能只用到 200X 就分辨出外層雲氣了,包圍著西北/東南向傾斜的內層雲氣,像火焰般晃動。對照以前畫的:






口徑夠但倍率不夠,對照當時的紀錄 (2016-3-03):

"...... 拿出超少在用 Plossl 55mm 來尋, 結果一眼就認出糊糊淺藍帶點綠色調的行星狀星雲, 大小還真有點像當時高掛獅子座的木星. 用到 193X (Doctor 12.5mm) 看, 半徑大約 4/5 內圓超亮, 仔細觀察好像有 2 或 3 個小亮塊在裏面漂動, 我猜應該是天文相片裏內環比較亮的兩端點因 seeing 不佳的關係在晃動. 而最外 1/5 是漸淡的核心外圍雲氣, 理論上再更外側還有更淡的一層, 核心的白矮星 12 等出頭, 應該都有機會看到, 可惜天況不佳, 沒機會......"


觀測有紀錄真好,可以對照著看真有趣!


既然來到長蛇附近,有個也有別名的星系可以試試看。NGC 3115 別名 "紡錘星系" 而且亮度有 9.2 等;北天也有個 "紡錘星系",就是 M102 (NGC 5866),可能看起來肚子胖胖兩頭尖尖就容易被叫 "紡錘" 吧?


NGC 3115 -- Spindle Galaxy (TSA-120; 4mm TOE for 225X)

蠻簡單就能看到,星系傾斜方向與東南側有兩顆星的連線方向差不多,"紡錘" 小小隻的,要到高山低光害區才會變大。同樣找一下之前畫的來比較:





還有一組看起來有點小小雙星團味道的目標,整個冬天都想看然後都忘了看...

NGC 2383; NGC 2384 (TSA-120; Leica ASPH Vario + 1.8X Extender for 205X)


之前屋頂上用 92mm 畫過 "半" 次,因為畫沒多久就被雲蓋掉了;其實真的沒那麼簡單,大部份成員都是 11 ~ 12 等多,連 12 公分鏡也找不到 10 顆以上,算是目視上很貧乏的雙星團了。靠西側的是 NGC 2383,星點比較多但多暗暗的,東側的 NGC 2384 雖然星點較少但比較多亮星;NGC 2383 的年紀可能有 2 億年,而 NGC 2383 大約只有 8 百萬年,因此兩者不可能是同一塊分子雲誕生的兄弟姊妹。



隔幾天月亮長更大了,看起來只能拆拆雙星,不過大致畫一下 M44 還沒什麼問題:

STF 1254 in Messier 44 (TSA-120; Leica ASPH Vario for 50X ~ 100X)


STF 這組多星的 A、B、C、D 低倍就能認出,B 星 10.4 等可能要認真找一下,E 星 12.5 等如果月光太亮或口徑太小就不容易看到,這次我沒找到 E 有點小失望。


之前 Mewlon-210 拆的,星點好鈍喔,拆雙星還是折射鏡漂亮!







說到巨蟹座範圍內雙星一定要提 Zeta 星;巨蟹 Zeta 星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月光下拆 1 arcsec 左右的密接雙星也頗有挑戰性:

STF 1196 (TSA-120; 2.4mm Vixen HR for 375X)


可能 Seeing 比較好,其實 200X 左右就分得出相距僅 1.1 arcsec 的 AB 星了,拉到 375X 兩顆星點幾乎可以完全分開。也貼一下以前拆的:




隔兩天滿月,毫無意外天空一定開,既然 TSA-120 都拆到 1.1 arcsec;TEC-140 一定要來拆 1 arcsec 以下才說得過去,還好我的 SkySafari 累積不少清單,有一半以上都是為了天況不佳或明月高高掛時使用的 ^^":





第一組勉強小於 1 arcsec -- 0.994 arcsec,熱熱身:


STF 1338AB (TEC 140; 3.3mm TOE for 297X)

尋星尋到差點吐血,月光太亮我得從雙子 Castor 或 獅子 Algieba 出發,因為裸視連獅子頭的 epsilon 星都看不到;這組還好,245X (4mm TOE) 就能分開了,297X (3.3mm TOE) 分得很漂亮,也不用考驗什麼個人的道斯極限


下一組就比較難了,也可能小犬位置已沒那麼天頂,受氣流影響較大:

STF 1126 (TEC 140; 2.4mm Vixen HR for 408X)



比較大顆一點點的 A 星明顯藍白色,B 星小一些帶白橘色,兩顆連在一起長得像 " 8 " 一樣,297X (3.3mm TOE) 可以認出來,但 407X (2.4mm Vixen HR) 比較有信心。我只能查到這組雙星合起來算 "A0" 型星,所以偏藍白是有可能的,但兩顆各別為哪一型? 怎麼樣也查不到... 幹嘛要查這個? 因為多少可以用資料判斷恆星目視的顏色,這樣才有可能知道我看的顏色到底對不對? 不會是色差... 當然不會吧?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新試 12 公分鏡 TSA-120 -- Quasa 3C 273 與星際流浪者 NGC 2419

2011 年買了第一支高橋 -- TSA-102,之後陸陸續續或買、或換... 各式高橋鏡來來去去......  8 年後又回到同門 TSA,這次是 120,也是目前手上僅剩的高橋鏡筒了。




TSA-120 單鏡筒重量不過 6 kg,比起一般 4 吋鏡重沒多少,效能卻更上一級,目視使用時架上 EM-11 綽綽有餘,也因此我沒考慮多久就決定賣掉心愛的 FC-100DL 換這支三片式,高橋取名為 "Super" APO  的 12 公分鏡。以我個人的觀星體驗來說,口徑還是能大就盡量大,因為總會想看到更深更遠嘛!


除了取代 10 公分級距鏡的輕便與行動力外,效能上 12 公分更接近最愛的 TEC-140,14 公分鏡非得架到 EM-200 等級的架台不可,整體而言 12 公分鏡相對輕鬆許多。





跟 9 公分鏡擺在一起就比較容易看出口徑差異...








依高橋官網的產品介紹...... 白話點就是: TSA-120 的品質與效能接近旗艦鏡 TOA-130,但是價錢便宜許多,當然重量也是,所以如果買不起或捨不得、或背不動 TOA-130 的話,TSA-120 就是最好的備胎了。

除了光禿禿的鏡筒外,正式扛出去上場前還有些實用的小配件要先準備好,鳩尾板跟鏡筒箍當然是第一要務;我習慣用大片的 Losmandy 規格,零件箱裏也還有好幾片鳩尾板,其中最喜歡的是 TEC 那片,鑽個孔先,感覺上筒環盡量拉開抓比較穩:






筒環原本我一向偏好 K-ASTEC,工美而且輕巧,但缺點也有... 其中最討厭的就是它鎖緊與放鬆都需要用到工具,很麻煩! 不過剛好最近認識一個業餘機械達人,新朋友廖兄,加工實務又很厲害,這位不知道為什麼收了一堆 Pentax 的同好 (XD...) 自己設計了鏡筒箍,我是怎麼看都比 K-ASTEK 優啦,所以就厚著臉皮請他幫我特製一對抱箍了。





這可是 100% 的客製品,畫完圖用雷射電弧線切割出來的,儘管如此還是比 K-ASTEK 的 125mm 筒環便宜些。而且廖兄切完自己還要拿去噴砂、硬陽處理、組裝... 不知道他有沒有很後悔答應幫我作? 哈哈!!

組合起來:




鏡筒背得起來後,下個要改的是高橋也頗被人嫌的對焦座...... 小改,加個微調機制就好;雖然羽毛的 MPA 很棒,不過總覺得高橋自家的 MEF-3 裝起來比較順眼,可惜 MEF-3 用起來軟軟的,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如果後面接的是雙目視加兩顆 Docter,微調起來感覺快承重不了要變形的樣子 >"<...... 沒關係,廖兄有有他的一套改造東西:





比較一下差異:




就是那塊粗壯的抗轉板,裝上之後 MEF-3 整個脫胎換骨。


125mm 的鏡筒可不小,FC-100DL 的 95mm 鏡筒還勉強可以單手握,125mm 就沒辦法了,所以鏡筒的提把也很重要,有個提把還是比較安全。用過的提把裏最喜歡的就是 TEC 的原廠提把:



CFF 原廠的也很棒,而且當時 Catalin 還給我兩支,所以請廖兄也幫我加工一片裝 CFF 的提把:





板子為什麼用這麼厚? 這是廖兄堅持的,因為板子太弱的話,筒身要承受鏡筒兩端可能的應力,小鏡筒就算了,大鏡筒會有風險... 雖然我是一知半解啦,不過聽起來蠻有道理的,當然就從善如流囉。



其它外觀上沒什麼好介紹的...... 難得好天氣趕快上屋頂實際試試看。真的是難得好天氣,已經好久、好久...... 沒星星看! 都 12 公分了,得找個難一點的目標,開光第一個目標是別名 "星際漫遊者" 或 "星際流浪者" 的球狀星團 NGC 2419。差不多還在天頂,雙子頭頂有一隻螃蟹跟一隻貓,然後這隻貓 -- 天貓座 (Lynx) 裏有個很特別的球狀星團。我們知道銀河系裏大多數的球狀星團分佈在銀河 "核心" 上方,不過射手座茶壺底下三個球狀星團之一的 M54,還有獵戶下面兔子裏的 M79,卻位在離我們很遠銀河系 "外圍邊邊" 的上下方,而且很可能都不是我們銀河系原生,而是從其他矮星系捕捉來的;NGC 2419 離我們有 27 萬光年遠 (M79 大約 "才" 4 萬光年遠),這個距離是我們銀河核心到大麥哲雲 2 倍遠的距離,科學家計算它繞一次銀河核心要 30 億年,也因此推測 NGC 2419 不是原生,應該也是從其它星系捕捉過來的。


天況不佳用低倍完全看不到,倍率拉上去才跑出幾個星點;看久一些星點更多後勉強認出是個星團,看越久就越肯定,儘管拆出來的星點有限,不過看到糊糊一團範圍並沒有很完整的雲氣沒問題:

NGC 2419 (TSA-120; 5mm XW for 180X)


找一下以前畫的...



這是 21 公分的 Mewlon 看的,天況糟大隻也沒用,星點比 12 公分看得還少






這是 TEC-140 畫的,結果頗為接近,看來當 TEC-140 的備胎頗有實力喔!



第二個目標來試試看更暗的星等,還沒爬很高的處女座 Quasar 3C 273:

3C 273 (Quasar in Virgo) -- TSA-120; 4mm TOE for 225X

3C 273 這個奇怪編號是劍橋大學在 1959 年出版的電波源目錄的編號,意思是: 3C 星表第 273 個天體。而 "Quasar" 查 Wikipedia 叫作 "類星體", 是離我們很遠、很遠、很遠... 的 "活躍星系核",遠到幾十、幾百億光年那麼遠;"活躍星系核" (AGN) 是星系的中央區,比起一般星系的光度或電磁波又強很多很多,當然被附身的星系就叫作 "活躍星系";"活躍星系核" 也分很多種,除了 "類星體" Quasar 外還有所謂的 "賽佛特星系" (Seyfert Galaxy)、無線電星系、星爆星系... 反正大多不外乎推測有極大的黑洞, 或超大的吸積盤... 總之都是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存在? 然後又從何而來?... 之類的,另外常會關聯在一起被提到的特性還有很大的紅移現象 (紅光區波長變長,表示目標正遠離我們,常常用來當作宇宙膨脹的證據)。


比較一下以前看的:


18 公分而且 SQM 有到 19.27,比起 12 公分 SQM 18.76 的觀測條件強上許多,比如 Quasar 旁邊有顆 13.5 等星這次就看不到了。


大致而言,12 公分鏡的能耐有點超過我的預期,本來想應該只是 10 公分等級的 "加強版" 而已,結果應該說是 14 公分的 "陽春版" 比較貼近實際表現。這幾晚還有看其它的星團、行星狀星雲,也拆了 1 arcsec 左右的雙星...... 筆記在下一篇好了,不然每天陰沉沉沒星星看所以都沒材料可以記錄了呢。 ^^"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一個大的與一個小的行星狀星雲觀察記 -- Abell 21, IC 2165

行星狀星雲大的多? 還是小的多? 很多人認識的第一個行星狀星雲就是小小的 M57,所以大多覺得行星狀星雲就是長得小小顆的,M 字輩裡的行星狀星雲還有較大的 M27 和 M97;而我們比較熟悉又有別名的行星狀星雲像: 愛斯基摩、貓眼、眨眼、藍雪球、木星、土星、小啞鈴... 很多,都是小小顆;長得大的除了 M27 外,大家可能比較熟的就只有別名索倫之眼的 NGC 7293了。更小的當然也有,像一堆 Minkowski 目錄裏的行星狀星雲大部分都超小,我知道也看過的還有 IC 4997、J900 ... 也是無敵小,很多甚至小到不用濾鏡還分不出到底是星點還是星雲? 至於大顆的,我有看過的大多在 Abell 目錄裏,另外還有兩個跟 Jones 1 有關的目標;盤點一下曾經畫過沒在 NGC/IC 目錄裏的行星狀星雲還不少呢!

底下都有 Link 可以看之前觀察紀錄與素描:

Abell 12
Abell 21
Abell 31
Abell 33
Abell 39
Abell 70
ARO 11
M 1-64
M 1-68
M 1-70
M 1-74
M 1-79
M 1-92
Jones1/PK 104-29.1
Jones1/PK 164+31.1
Jonckheere 900
Sanduleak 2-263
Egg Nebula

這些目標其實都值得一看再看,我自己覺得 "大的" 比 "小的" 難辨識多了,"小的" 很多把倍率操上去就有,"大的" 還需要有很好的觀測條件才能搞定。像兩個 Jones 1 就都不簡單:


Jones1/PK 104-29.1




Jones1/ PK 164+31.1





今年元旦新年開春後與往年差不多,北部大多是霧濛濛溼答答的天氣,晚上有星星看就偷笑了,沒得挑。趁一月初上山時再仔細觀察了位在雙子座別名梅杜莎星雲的 Abell 21,之前都在平地看,就算拿 12.5" 的 DOB 也沒什麼看頭,高山上就容易多了。


這是第一次畫梅杜莎,Mewlon-210 作 120X 看的:



當時的畫畫技巧還很遜,不過看得出在強調 "東"、"西" 兩瓣,而且 "東瓣" 特別明顯。


然後是光害下的 12.5" 吋 DOB 作 90X 左右,同樣用 UHC 不是 O-III:




雲氣位置有點不同,不過通常我用沒追蹤能力的 DOB 畫圖標方向時都會有些誤差... 從圖上看起來雲氣兩瓣在 "北北東" 與 "南南西",而 "北北東" 那瓣比較明顯。


這次在山上用 TEC 140


Abell 21 Medusa Nebula (TEC 140; 12.5mm Docter for 78X; Lumicon O-III)


"東瓣" 雲氣裏有一顆星,這沒問題,三張圖都有這個特徵;不過 "西瓣" (應該是南南西側) 在這次的觀察裏雲氣更濃,可能是雲氣比較集中的關係, 當時再三確認比較過,所以我是比較信任這次的觀察啦!


梅杜莎的大小約為 12.4 (arcmin) X 8.5 (arcmin),當然比 M27 (8 X 5.7)大,只比 NGC 7293 (14.7 X 12) 小一些;通常長這麼大的行星狀星雲年紀都很大了,邁入演化末期。它是在 1955 年喬治.阿貝爾發現的,但直到 1980 年前都被認為是超新星的殘骸,這麼大... 看起來跟 NGC 6888 的弦月星雲有幾分神似,也難怪很容易被誤會。



至於 "小的" 這顆行星狀星雲 IC 2165 是農曆大年初二那天拆天狼星時順便看的,奇怪... 之前怎麼從來沒注意到狗頭前有這個行星狀星雲,而且還這麼容易看?


IC 2165 (Teeter Journey-Air; 6mm Ethos for 240X)


農曆年小鬼們煙火鞭炮放個不停,天況已經夠爛了還加上平地一大片煙霧,而且拆完天狼星整個大犬已漸西下,要不是它本身夠亮,而且又剛好架這麼大支的鏡子可能什麼也看不到吧?


IC 2165 真的算亮,不過實在太小,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鐵定把它當作一般的星點。 1898 年當時在哈佛天文台的威廉敏娜.佛萊明小姐從天文台掛上菱鏡的 8 吋望遠鏡拍下的相片裏認出來的,佛萊明小姐這個方法前前後後總共找到了 46 個後來編進目錄的 IC 目標。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老手用 10 幾吋的大鏡子做到 300X 以上,都能清楚看到橢圓外型,至少是分兩瓣的經典行星狀星雲模樣,中央星點看不到,不過兩瓣的雲氣可以看出不均勻狀,然後有斑斑點點比較濃的結節。可惜當時我用的倍率太低,觀測條件又差,所以勉強能看出比星點肥一點的圓圓雲氣外觀而已,完全沒細節,而且當天本來只想拆天狼星所以也沒帶濾鏡上屋頂,不過 100 多倍時看,也有行星狀星雲經典的眨眼現象。IC 2165 的大小只有 0.13 (arcmin) X 0.13 (arcmin),對比前一個 Abell 21 的 12.4 (arcmin) X 8.5 (arcmin), 怎麼比都像一個小不點而已。

這兩個冬夜裏一大一小的行星狀星雲目標,一個年輕一個年老,一個簡單一個頗有挑戰性,有機會不妨試試看喔!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目視小狼的經驗

回想上次拆開天狼星已經是 4 年前了,其實也只有那連續幾天裏的 1、2 次,老實說當時的 "感覺" 早就想不太起來;後來幾年雖然零零星星都有試過,不過拆天狼星可不是詩情畫意觀星就能搞定的,沒多拼幾晚賺點好 seeing 的片刻根本就沒機會。

尋找小狼 -- Sirius b

當時筆記寫得還算認真,失敗經歷大多有記錄下來,比較明確的成功紀錄有 2015-1-03 用 TEC 140 + XW 3.5mm 作 280X 拆的:



以及隔天 2015-1-04 用 Mewlon-210 + Leica 變焦不知道變到幾倍時拆的:





小狼之難在於主伴星亮度差異太大,不過小狼亮度有到 8.5 等,這個亮度優勢即使在滿月下也能靠望遠鏡尋找,就算套上偏光鏡或光害濾鏡,讓亮達 -1.46 等燦爛天狼星光芒稍微收斂些,也還不至於遮蔽掉小狼;有些 11、12 多等的雙星在天況不佳或主鏡太小時連看都看不到,比如獵戶大火鳥著名的 theta 1 四合星裏的 E、F 星,雖然我常拿看不看得到這兩顆來當作要不要奮鬥拆天狼星的指標,但月光很亮或夜空霧霧時就算 seeing 很好,有時候根本看不到 11.X 等星一切都枉然。


拆天狼星除了挑戰難度超高雙星的魅力無窮外,另外小狼也是我們難得能目視到的 "白矮星" 之一。距離我們最近已知的白矮星前三名,第三名叫 Van Maanen's Star,它把 68% 太陽的質量塞在 1.1% 太陽的體積內,很暗,12 等多... 說實在它在哪裡我從來都搞不清楚? 另外兩個一顆是完全沒機會的小犬座南河三 B 星,另一顆就是小狼。

而最容易看到的白矮星是波江座 Omicron 2 系統內的 B 星,大約 9 等亮,小口徑就能一窺其貌,而且距離主星 A 有 83 秒角,是個相當容易的目標。





這個三星組難不是難在白矮星,而是與白矮星分開 9" 而且只有 11.2 等的 C 星,平地光害下還頗費些功夫才拆開。

所以我看過兩顆白矮星了! :-)

天狼星距離我們 8.6 光年遠,所以 "現在" 看到的天狼星當時... 日本發生可怕的 311 大海嘯、英國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新婚、iPhone 4s 發表,然後天才賈伯斯離開地球飛向宇宙天際啦...

天狼星比太陽重 2 倍,胖個 1.7 倍,但是小狼卻是把差不多一整個太陽的重量擠在地球 9 成大小的身體裡;小狼繞天狼星的週期大約 50.1 年一圈,目前正值兩兄弟分開快要最大的時刻,兩者相距 11.09 秒角,已經比附近的參宿七與伴星分得更開了,如果懷疑看到的小狼是不是出現幻覺?通常我也會移到參宿七感受一下 "10 秒角" 的感覺。到 2022、2023 小狼與大哥分開最遠可以到 11.33 秒角,而到了 2043 年兩者相距只會剩 2.54 秒角。


綜括這些資訊,想要拆小狼的策略不外乎等待天狼星爬到天空最高點,降低地面氣流的影響;肉眼看看天狼星閃爍的情況是否不至於太誇張?望遠鏡、天頂鏡、目鏡及巴羅是否乾淨無瑕?然後可以藉由偏光鏡或光害濾鏡的幫忙減光,像我自己就很喜歡用 Baader 一個叫 "Neodymium moon & skyglow" 的濾鏡。除此之外可以先用參宿七 (Rigel),甚至 M42 裏四合星的 E、F 來熱身一下.... 不過從去年 11 月起兩個月來我頗認真的試了好多次,結果都沒成功!


最近國外的討論版上也頗多目視小狼的資訊,別說 14 公分 APO 了,5 吋折返、10 公分甚至還有人用 8 公分折射鏡成功的,真有這麼簡單?前幾天忘了是年初二還是年初三?早早把好久沒出動的 12.5 吋 DOB 搬上屋頂平衡溫度,入夜後雖然小鬼們煙火鞭炮放得不亦樂乎,滿天都是煙霧瀰漫,不過天狼星肉眼看起來閃爍得還不算特別厲害;光軸只用巴羅雷射大致調調... 其實時間充裕真該拿 Autocollimator 出來調準一些,結果連四合星的 E、F 都拆不出... 枉費架這麼大一隻,唉!

不過既然架都架了,還是拼拼看吧。

"等待" 絕對是拆天狼星的一部分,等著、等著... 總會等到幾秒鐘或者更長一段時間的氣流平穩片刻,套上 Baader Neodymium moon & skyglow" 濾鏡後天狼星的烈焰很有效的壓制住,幾次自由讓天狼飄出目鏡視野,開始偶爾會跑出小狼喔,位置在東側帶一點點北;之後小狼就就完全現身了,就算把天狼放在目鏡視野中心也看得到,我還愣了一下... 有這麼簡單喔?

Sirius B -- the "PuP" (Teeter Journey-Air 12.5"; 6mm Ethos for 240X; Baader Neodymium filter)


好玩的是後來把倍率拉上 300X (4.7mm Ethos) 卻怎麼樣都看不到,360X (4mm TOE)、434X (3.3mm TOE) 也不行,回到 240X 就很清楚... 不知道是不是當時的 seeing 對這支鏡子來說只能支撐到 240X?


這陣子冬天不像冬天,到有點像春天來臨,每天都霧霧的,天有開的機會也不多,看來還能玩天狼星玩一陣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