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火星2022)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火星2022)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只看完半圈的 2022 火星季

大約每 2 年一次的火星接近,一直是我最期待的天文觀察事件之一。每次火星季除了複習各個明顯的地形地貌以及雲霧等大氣特徵外,總還會認識更多新細節,一點一點累積對這顆鄰居星球的認識;而在盡力辨識的過程中對各種器材、配件的能力或限制也會有更多的體認。由於火星繞太陽軌道的偏心率還蠻大的,因此每次火星衝的距離都不同,當然看見的亮度與大小也不同,不過畢竟有個週期,每 15~17 年有一次大衝,上次大衝是 2018 年,視直徑最大時有 24.3",再上一次大衝是 2003 年的 25.1",下一次的大衝則是 2035 年的 24.5";從 2018 到 2035 每兩年的普通衝...... 今年 2022 剩 17", 下次是 2025 一月時的 14.5",然後是 2027 二月衝時最小的 13.8",就算要跟 2022 年差不多大小也要等到 8~9 年後的 2031 年衝的 16.8",真是讓人傷心。土星的球體大約 15" ~ 20",因為土星比較常看所以比較能想像,大概就是土星球體大小的範圍裡認細節。


2022 年的火星觀察大部分都在市區,然後以 Mewlon-180c 為主,因為種種限制居然第一次沒辦法繞一圈看完,大約只有 CM 180 ~ 360 度這半圈而已。


8 月畫過一次後下一次就是 9 月的最後一天了,中間看過的幾次都因為 seeing 太差而沒辦法素描:


dust over Hellas basin (CM: 312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24mm LE for 234X; #12 yellow


位在陰影邊的 Syrtis Major 還是最顯眼的目標,不過底下了 Hella Basin 就沒有之前清楚了,可能是當時南半球的沙塵壟罩影響對比,加上位在 P site 比較暗的原因;Hellas 旁邊倒是有塊相當亮的區域,這塊區域我猜是正壟罩在沙塵下,然後在太陽照射、反射下顯得特別顯眼。查一下資料: 2022-7-21 是火星北半球的冬至,一直到 2022-12-26 春分,正好是南半球由夏天變秋天時期,火星南半球的春天與夏天特別容易起沙塵暴,因此到年底沙塵暴的影響機率應該會越來越低才對。


hard to identify Hellas basin (CM: 276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到 10 月初南半球的沙塵還是很嚴重,即便 Hellas Basin 移到比較中央也很難辨識出一向呈現出一個白亮大圓的模樣;Syrtis Major 連輪廓邊界都很清楚,暗部的深淺層次可以分辨,但連接著 Syrtis Major 的 Sinus Meridiani 幾乎都壟罩在沙塵下。這次的收穫應該是 "可以相當清楚的認出沙塵範圍" 吧?




今年的主力是這組 16mm Nagler,目前市區器材的策略是多用巴羅鏡來精簡目鏡使用。


Sinus Sabaeus, Sinus Meridiani (CM: 309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Sinus Sabaeus, Sinus Meridiani (CM: 309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到 11 月初還是看得到片片沙塵的痕跡,很好辨識,因為被沙塵蓋住的 "黃" 會帶點乳白色糊糊的黃,跟旁邊沒被沙塵蓋住的黃色不同。除了沙塵以外最明顯的不同是壟罩在一大片白雲或霧之下的北極區開始露出一些南緣的地貌,因為通常在冬末初春之際這片被叫做 North Polar hood 的雲或霧開始消散。而南半球的地貌上熟悉的 Sinus Sabaeus 與 Sinus Meridiani 變主角,我區分得出來兩個海灣中間視覺反照率比較高的部分,Syrtis Major 很清楚,邊緣界線也很銳利。


north ice cloud and south dust (CM: 290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中心還是在 CM 300 度周圍,這陣子 seeing 變得相當穩定,主角依舊是相當清晰的 Syrtis Major。南部的沙塵讓 Hellas basin 呈現很有趣的面貌,下半部在沙塵影響下顯得模糊不清,但上半部非常清晰,下半部的沙塵幾乎蔓延整片南端了。北半球則來看逐漸破碎的 North polar hood,因為仔細看可以發現裂開的痕跡,露出底下暗色的地貌。


不常看火星的話,可能會搞混North polar hood 與真正北極的冰冠,可以試試看用 #23A 或 #25 的紅色濾鏡,或是 #58 的綠色濾鏡,因為 North polar hood 用紅色或綠色濾鏡會看不到,我試過,是真的。


Mare Tyrrhenum, Mare Cimmerium (CM: 255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Mare Tyrrhenum, Mare Cimmerium (CM: 255 degree W) -- Mewlon 180c, Baader MKV + 2.6X GPC, 16mm Nagler for 351X; #12 yellow


如果以 Syrtis Major/Hellas Basin 為中,一側是前面提到的兩個海灣 Sinus Sabaeus 與 Sinus Meridiani,另一側就是兩個海 Mare Tyrrhenum 與 Mare Cimmerium 了,如果能清楚看出分隔兩個海的陸地的話我就覺得當天的觀測品質還算可以。有時 seeing 不佳,那就只能用時間來換取啦,連續看個 1 小時總會等到幾次 1~2 分鐘氣流穩定的黃金片刻,像這次我有認出 Mare Tyrrhenum 中間稍稍突起的地貌,對一下地圖發現這一小塊居然叫 Syrtis Minor 呢!! 另外在 Mare Cimmerium 中間也看得出淺淺突出的地貌,應該就是 Sinus Gomer,不過分不出來兩隻角。Hellas Basin 最底部這次看到一個小小極白的點,不知道是不是南極的冰冠?


Mare Sirenum, Mare Cimmerium (CM: 180 degree W) --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2.4mm Vixen HR for 437X; #12 yellow


這張已經是這次火星衝畫的最後一張,回關西用 16 公分折射鏡。沙塵似乎看不太到了,南半球以 Mare Sirenum 與 Mare Cimmerium 為主角,很多白雲,一塊一塊的;南半球夏天結束即將到秋分,是因為這個氣候轉變造成的多雲現象嗎? 因為前幾天在市區用 #80A 藍色濾鏡發現對 dark albedo 效果比 #12 黃色好很多,所以這次也以藍色為主來觀察,不過比較後發現並沒有,最後還是換回黃色濾鏡看。


接著就是長長的一段烏雲密布日子,也遮掉了這次的火星衝,等 12 月底好天氣來臨時 seeing 又變得無藥可救的爛,怎麼樣都等不到那平靜的 1~2 分鐘。現在火星只剩 13.4",到一月底 10.8",看來這次的火星接近就只有這樣而已了。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今年的土木火星初觀察

每年第一次看行星時總會有 -- "啊,一年又過去了" 的感慨;的確,時間一年年過,身邊人、事、物不斷的變著、老著,想暫停片刻也不可能。



今年土星的南半球終於明顯的露出來啦! 雖然比起前兩年 "環" 完全展現時的可視範圍小了點,不過我覺得細節沒什麼問題,而且整體比例更好。



第一 "土" 是在關西家用 Mewlon 180c 畫的,之後這隻鏡子又回市區家工作了:


Saturn (Mewlon 180c; Baader MKV +1.25X GPC; 7.5mm LE for 360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Saturn (Mewlon 180c; Baader MKV +1.25X GPC; 7.5mm LE for 360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土星的幾個目視基本特徵依舊,不過當時 C ring 認得有點吃力,可能是 seeing 跟 transparency 都不佳,也因此 卡西尼縫 看起來肥肥的,繞到球體正前跟正後附近都糊掉認不出來,不過 C ring 繞過球體上的位置正巧落在最明亮的赤道區 (EZ),因此難得可以簡單的觀察到這條黯淡的環。


7/6 離土星衝還有 1 個多月,因此太陽照射的角度造成一些一定會注意到的光影,比如在 P side 球體投影在 環 上的陰影,還有正面 環 投影在南半球體上的陰影;另外,整個 7 月 A,B 兩環亮度的差異我覺得沒有印象中的大,一直到大約 8 月的第二週 sleegler effect 慢慢展現,才覺得 B 環有爆亮的樣子。






Saturn StrZ & STB (305mm f/3.85 reflector; Tele Vue/Bino Vue +2X OCA; 7.5mm/5mm LE for 320X ~ 480X)


這是今年 8/15 土星衝時用反射鏡畫的,所以是難得的上下顛倒畫像,由於當時 seeing 超好,因此發現不少細節,還有細細且繞一圈卡西尼縫 -- 每次能看到完整繞一圈的卡西尼縫時心情就很好。


今年雜誌 7, 8 月各有一篇有關土星的專文,7 月講的是 sleegler effect,8 月的是土星環的 "spoke" 觀察史;sleegler effect 比較容易懂,大致上就是說因為環是大大小小的碎石、冰晶... 之類組成的;想像一下當陽光照向這群碎石時,前方碎石的陰影可能遮住後面的,當然太陽照射角度越大,陰影就越大,然後整體的亮度受陰影影響,因此看起來就比較暗;到 "衝" 時就像中午的陽光,物體陰影小,因此整體亮度就變明亮許多,這很容易用手邊的材料做實驗看出;2018 年著名的行星攝影大師 Damian Peach 就從 "衝" 的前九天一路拍到 "衝" 當天的影像作比較,從環一端點到另一端點,跨過球體的相同區域,用灰階的像素密度測量,清楚的展現出 sleegler effect。那... 用眼睛看要怎麼察覺呢?很簡單,每天看就好!哈哈~ 每天看一下環跟球體亮度的比較,深深的埋在腦海裡,然後快到衝時就會發現環真的爆亮...... 很笨的方法吧?不過有用喔,反正不是做科學研究不用太講究,能親身體驗到就好了。至於土星環的 "spoke" 觀察歷史是個很勵志的故事,網路上可以 google 得到許多資訊,我就不亂講了;據說當太陽照射的傾角小於 17 度時,是觀測有沒有所謂 "spoke" 現象的好時機,不過我試了兩三次覺得不可能有機會成功呀... 也許等 16" DOB 的結構做好後看會不會比較有信心。


今年的土星除了每年在認的 A、B、C 環加上卡西尼縫以及北極區暗暗的那一塊外,其實還可以試試看不看得到 南熱帶區 (S. Tropic Zone)? 雖然有點難,不過是有機會的,"環" 會在南半球投下細細的暗影 (正衝時很細,一個月前時投影面積較大),這條暗影與放大後,而且 seeing 還可以時可以辨識出的 南溫帶 (S. Temp. Belt) 間夾著對比出稍亮的 STrZ。北半球部分除了超好認的 EZ 與 NEB 外,再往北看我還認得出 2 條暗色的 帶 (belt) 夾在 NEB 與 北極區之間,加上看起來不是很平滑的 NEB 北緣,今年的土星細節相當豐富。





GRS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5mm LE for 20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今年的第一張木星就有大紅斑,真幸運;不過當時角度低,Seeing 也不佳。首先會注意到的是 NEB 北緣變得很複雜,去年是多出幾顆紅斑,今年看這幾顆紅斑都解體了,因此看起來像是往上 (北) 噴的深色氣流;另外 GRS 靠 Following side 邊,SEB 正下方拖著一片超白亮的區域,感覺氣流都被 GRS 吸走拖去的樣子。





IO transit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3.3mm TOE for 31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IO transit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3.3mm TOE for 31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8/5 那晚的 Seeing 還可以,16 公分折射鏡可以看到很多細節,除了變化多端的 NEB 外,更北的 NTB 也能看出可能是紅斑比較深色的區域;今年的 EZ 也一直很混亂,因此 festoon 總是認不太清楚,這次難得可以認出兩條明顯單獨的彩帶;SEB 靠 following side 側看起來是兩條深色條紋夾著中間淺色條紋的三明治模樣;重頭戲 IO 本體凌則認得很辛苦,要不是偏亮的 IO 本體閜方有一點點掉在稍微深的 STB 北緣對比,還真的認不出來呢。





Jupiter (305mm f/3.85 reflector;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9mm abbe OR for 267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Jupiter (305mm f/3.85 reflector;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9mm abbe OR for 267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相片的倍率標錯了,常常會把這隻 30 公分牛頓鏡的焦長應該是 1174mm 的記成 40 公分那隻的 1780mm。


就算只有 267X 放大,30 公分口徑的威力還是 16 公分無法比擬的,能夠把 12" 主鏡上追蹤架台真是太好了。這張圖是南北上下顛倒的,之前 NEB 上看起來像往北噴的氣流,大鏡子看起來甚至是捲起來的曲線,好像圈起來好幾個白斑的模樣,festoon 也很清楚,SEB 南緣也有類似 NEB 北緣的現象,不少深色的氣流往南伸出去,最後還有 STB 上似有似無的一個白斑,看起來有點大,快跟 GRS 差不多了,不知道有沒有看錯?


A7?? (305mm f/3.85 reflector;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5mm LE for 480X; #12 yellow)


8/15 是跟土星衝同一天用反射鏡畫的,當天 seeing 超級好,5mm LE + 2X OCA 畫面依舊穩定,前面提到 NEB 北緣去年長出來的小紅斑今年似乎瓦解成一條條彎曲的氣流,這次還可以辨識出兩條彎曲氣流圈起來的圈圈間似乎夾著另一個白斑? SEB 南緣向南伸出的氣流也很明顯,STB 上我認出兩個白斑,對照 BAA 最近 release 的對照圖,不知道是不是 A7 那顆高氣壓反氣旋小白斑?


今年的下半年還有一個重頭戲是 "火星",最近午夜過後出現在剛東昇不久的七姐妹 M45 上方,因為我沒有下半夜看星星的習慣,所以嘗鮮先看一下低角度的火星就好,seeing 當然差到不行,不過這幾天午夜剛過正好是招牌的 Syrtis Major 與 Hellas 盆地面向我們:


Syrtis Major & Hellas (Mewlon 180c; Baader MKV +2.6X GPC; 18mm abbe OR for 312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這特徵真是太好認了,三角形的 Syrtis Major 加上似乎正蓋著白霧或雲的 Hellas 盆地一眼就看得出來;南極點有點難認,seeing 稍好的片刻可以看到正在結冰的小白點,following side 太陽照射側整邊的白雲,北極區同樣有一片雲壟罩著,帶點藍色調。


接下來就期待火星後續的精采表現了!!




漏掉一顆 8 月初看的彗星:


C/2017 K2 (PANSTARRS) --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3.3mm TOE for 31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