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RASC Deep Sky Challenge Objec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ASC Deep Sky Challenge Objec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放輕鬆的高山觀星夜 -- M20, Minkowski 1-92, Seyfert's Sextet, NGC 7331 Group

坦白說這兩年常跑上山觀測大多為了拼 RASC 難度最高的 Deep-Sky Challenge 認証, 這個觀測清單 10 年來只有 8 個人通過, 其中好幾位還是業餘天文雜誌上常見的專欄主人. 自從整理好素描送審後, 協會裏的觀測委員會陸續寫信來問一些問題, 看來是真的有在審, 不是作作樣子而已; 只是很不好意思的是我的素描雖然用英文註解, 不過記錄報告用中文, 因此審閱的委員們還得用翻譯軟體, 從 Blog 的閱讀來源可以連到一些國外的討論區, 外面還真有一些對於我觀測記錄的討論呢... 幸好都是正面的, 看了真令人高興. 當然... 最後通過審核, 所以我就變成第 9 位啦


我個人非常推薦 RASC 的這份 Deep-Sky Challenge 觀測清單, 裏面的目標有些極小,有些極大,有些要用特定的濾鏡,有些會恨不得跟天文台借望遠鏡來用。也因此最後的結果自己也有很心虛的部分,比如巴納德環、IC 1318 跟 IC 1396... 目標實在太大了,只好用馬賽克的方式抓裏面幾個重點畫/觀察;還有幾個 Abell 星系團,也只能觀察到核心一些比較亮的成員,另外像五重奏、六重奏的星系團也沒辦法把所有成員找齊,還有幾個 Arp 的特殊星系的潮汐尾也沒辦法看得很清楚... 總之瑕疵還不少啦,看來這些目標還可以畫很久很久不會膩吧?


這次上山終於毫無壓力, 有什麼就看什麼...





傍晚天空一半開一半雲,天黑後全開,小孩放暑假所以還是跟著來,這次她終於看到流星了,而且還好幾顆呢! XD





我自己呢? 首先是看看別名三裂星雲的 M20, 這麼美的目標居然第一次在山上認真看? 太可惜了。先找一下之前在平地屋頂努力看的 M20:




平地屋頂能分出三條裂痕就不錯了, 到了高山, 而且又用大 DOB, 輕輕鬆鬆就能分出四條:

Messier 20 (311/1431 Teeter Journey 12.5", 6mm Ethos for 240X)


畫面左邊那條就是前張圖標 "EL" 的東暗帶,它不是最明顯的裂痕,不過卻很好辨識,因為從中央的 HN40 出發,剛好有兩條星串向東北方分岔開,而 EL 就夾在這兩條星串之間。

最明顯的裂痕肯定是 "SL" 南暗帶;而西暗帶 "WL" 與北暗帶 "NL" 平地看最多就混成一條分不出誰是誰? 不過高山上 31 公分反射鏡看得很清楚,北暗帶大約伸展到一顆亮星附近,西暗帶短,而且很快就在末端擴散跟背景黑天融在一起了。



看完大的再來看小的,平地上的足跡星雲看起來跟星點差不多,山上看如何呢? 先找一下平地畫的:




這張是拼了命用 400X 看的,還能看到兩瓣,北瓣大南瓣小... 好厲害啊!


Minkowski 1-92 (311/1431 Teeter Journey 12.5", 4.7mm Ethos for 304X)


太久沒看,完全忽略這個目標有多小,按照星圖走到目標區就看到那比一般星點大稍微一點點的足跡星雲,不會懷疑猶豫,就是可惜沒把倍率拉上去確認其形狀,不知道今年還有沒有機會再看一次Minkowski 1-92 是所謂的原型星雲 (Protoplanetary Nebula), 生命週期是在變成我們常見的成熟行星狀星雲之前, 所以外觀看起來有行星狀星雲的對稱特徵, 但拋出的物質還沒被電離, 所以沒有類似的光譜特徵, 因此目視結果比較像反射星雲, 濾鏡幫不上忙,然後又很小, 只有 9",所以策略就是放大、放大、放大...


稍微休息一下後又來試火衛二 Deimos,本以為上山可以輕而易舉搞定,結果還是一樣看到眼珠快掉出來也看不到,真是傷心... 只好換回深空目標,以 NGC 6027 為首的六重奏星系團,上次畫的時候還是在平地屋頂呢!





上次看的印象是 NGC 6027 本體 (上圖是標 6027E -- 79b) 很清楚沒問題, 它的上方 (西側) 較小的 6027B (79c) 勉強可以直視,右側 (南側) 的 6027 A (79a) 比較大也比較暗,需要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持續看見。

第二次看好多了,也可能是在高山的關係:


NGC 6027, 6027A, 6027B in Seyfert's Sextxt (311/1431 Teeter Journey 12.5", 4.7mm Ethos for 304X)


高山上觀測條件好到視野飄掉目鏡隨便移一移就能拉回來的程度,完全不怕目標失蹤,也就是眼睛直視就能看見的意思,所以上次看到的三個成員當然更清楚呈現在眼前,但是另外三個 15~16 等成員 (其中一個是潮汐尾) 還是失敗,我覺得應該是倍數不夠的關係,當時怎麼沒再往上拉高? 我也忘記了,可能是怕小孩太無聊所以先去哄哄她吧?



最後一個目標是已經在山上看過兩三次卻從來不曾畫過的 NGC 7331 星系群,有人叫它們是鹿忝星系群。每次看到這個 "鹿忝", 我又忍不住想再提一次當時的笑話... 為什麼叫 "鹿忝" ? 我實在難以理解, 然後還真的找了好多資料推敲,最後的結論是這樣: 

--------
Deer Lick Group 是以 NGC 7331 為主幾個星系合起來的暱稱. 一開始自己根本不知道 Deer Lick 到底是什麼鬼? Google 半天, 還以為是 "鹿茸" 還是鹿角被割下來創傷, 哈哈~ 雖然現在仍然不那麼肯定, 不過我猜應該是養鹿時給鹿舔的鹽磚, 一凹一凹的... 是嗎? 我在四方牧場看過牛要舔鹽磚啊, 養鹿應該是同樣的道理吧? 不知道有沒有前輩可以告訴一下? 話又說回來, 如果指的真是給鹿舔的鹽磚, 那也太冷門了.
--------

寫在 Blog 上真是鬧笑話了,  哈~ 什麼鹽磚嘛... 後來看雜誌 Ted Forte 一篇談大飛馬星系群專欄才知道,原來這個 Deer Lick 指的應該是美國北卡的 Deer Lick Gap 這個 "地方", 這裏是 "
1000+ The Amateur Astronomer's Field Guide to Deep Sky Observing: The Amateur Astronomer's Field Guide to Deep Sky Observing" 一書作者: Tom Lorenzin 的家鄉。而 Sue French 書上叫 NGC 7331 以外的幾個小成員:  "跳蚤"... 其實也蠻傳神的。



這是 2 年前畫的,平地用 Mewlon-210:





這是上禮拜山上畫的:


NGC 7331, 7335, 7337, 7340 in NGC 7331 Group (311/1431 Teeter Journey 12.5", 4.7mm Ethos for 304X)



先不管查到的資料怎麼說,航空母艦 NGC 7331 除外,最好認的我覺得是 NGC 7337 (畫面左上角最亮那個)。NGC 7331 距離我們 4700 萬光年遠,Skysafari 查到的資料是 +9.2 等;NGC 7337 離我們則有 3 億 2000 萬光年遠,Skysafari 查到的資料是 +15.6 等? 我很認真的比較其它幾個小跳蚤,NGC 7337 就是最清楚呀?

第二好認的,我覺得是畫面最上方那個圓圓的 NGC 7340, 離我們 3 億 1000 萬光年遠,Skysafari 查到的資料是 +14.6 等。反倒是畫面中央離 NGC 7331 最近的 NGC 7335 不太好認,可能是它的面積也比較大的關係吧? NGC 7335 離我們也是 3 億 1000 萬光年遠,Skysafari 查到的資料是 +13.4 等。NGC 7335 的右邊應該有隻小跳蚤 NGC 7336,離我們 4 億 3000 萬光年遠,Skysafari 查到的資料是 +15.6 等,這個我就真的怎麼樣都看不到了。


畫完這幾隻小跳蚤本來要繼續進攻旁邊的史蒂芬五重奏,因為這也是山上看過多次卻一直沒動手畫的目標之一,不過... 既然是輕鬆觀星幹嘛這麼拼? 所以別管望遠鏡了,還是陪陪小孩躺在椅子上仰望銀河,數數流星聊聊天吧!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把握颱風前夕絕佳機會 -- Palomar 11, NGC 6027

這次上山順便帶女兒上去看美麗的夏銀河, 除了大 DOB 自己用外, 另外準備一組輕便、視野超廣的 CFF 92 小折給她自己練習找目標, 怕她迷路還改用松本正像當天頂鏡用. 經過鳶峰時一整片霧茫茫, 考慮幾分鐘後, 決定爬高一點到久違的昆陽好了.

唉, 完全錯誤的決定... 昆陽入夜後整片天只有一顆木星, 還好大紅斑剛好現身, 31 公分鏡看當然清楚, 小孩加減看不會太無聊. 7 點半之後雲逐漸降下山, 我也開始找這次上山設定的兩個主要目標之一的 "西佛六重奏" 星系團 NGC 6027. 然後... 就開始起風了, 濕度高加上陣陣風吹, 居然覺得冷了, 風大時連穿上衣服的 DOB 也被吹得搖搖晃晃, 目標在正天頂, 正是經緯台式架台的大盲點... 超難微調. 又冷、目標又難找、風大很煩... 心浮氣躁根本無法好好觀測, 就這樣掙扎了半個多小時決定收工, 宣告失敗, 還好銀河還有平常一半的水準, 小孩至少不會完全空手而回.

下到鳶峰... 風平浪靜一片晴朗, 仿若另外一個世界. 不過再架一次 DOB、調光軸... 我可不幹, 想一想也只有那隻小折不麻煩, 高山滿天星, 搞不好撈得到第二個目標的那個球狀星團?



這是當時鳶峰的銀河, 曝個 15 秒就這副模樣, 這才叫銀河嘛!!





Palomar 11 號球狀星團跟 行星狀星團的那個 Abell 目錄一樣, 都是 1950 年代帕洛瑪天文台的第一次巡天計畫中在相片裏面被認出來的目標. 其中 6、7、9、11 離我們不遠, 大小也算正常, 不過都因為看過去的角度太低, 正巧被銀河的塵埃遮蔽, 因此觀測的難度大增.




Palomar 11 的外觀分類如果是常用的 Shapley-Sawyer 分類的話是 Class IX, 可以預期看起來會很稀疏.


Palomar 11 (CFF 92;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184X)

9 公分鏡 184X 在山上看到 13.5 等星沒問題, 但還是不夠, 雖然因為電子星圖精準, 可以很確認目標該出現的位置, 不過看起來完全沒有球狀星團該有的模樣, 甚至連疏散星團都不像.



回家後隔天, 氣象報告說颱風加速直撲北台灣, 當晚夜空卻異常的清朗, 是曾經歷過類似的氣候狀況啦, 不過可能一兩年才碰得到一次, 才傍晚我就把剛收好的大 DOB 重新架在屋頂等天黑. 到午夜, 透明度好到連銀河中心大黑馬暗星雲拖著的兩隻腳都能目視的程度. 就在這絕佳的觀測條件下重新畫了 Palomar 11:


Palomar 11 (Teeter 12.5" Journey; 6mm~4.7mm Ethos for 240X ~ 304X)


這才是球狀星團嘛! 口徑大倍率就可以一直拉, 整個星團看起來不圓, 有點南北向拉長的樣子, 星點稀稀疏疏.


然後就是在昆陽失敗的西佛六重奏, 不過說實話本來並不抱希望能看到, 但是 SQM 量好幾次都有到 19.8X, 心想也許有機會可以瞄到一個, 不然當純練習也不錯.


NGC 6027, A, B, in Seyfert's Sextet (Teeter 12.5" Journey; 4.7mm/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04X~477X)


結果 300X 左右居然 "直視" 就看見一小團雲氣; 這組目標花了不少時間在辨識, 倍率再往上拉, 本來看見的那團小雲氣右側還有一團分得出, 然後兩者之上方較靠左側那團附近也有一團更淡的雲氣. 不過, 誰是誰啊?





早在 1882 年就有人發現 NGC 6027 了, 不過要等到 70 年後 1951 年美國天文學家 卡爾.基南.西佛 (Carl Keenan Seyfert) 使用范德堡大學巴納德天文台的相片才發現原來這是組星系團. 六個成員裏, 其中一個是位在背景的星系, 還有一個是其中一個的延伸, 除了背景那個以外, 其它幾個距離我們約 1.9 億光年遠, 其實並沒有我已經上山觀測成功好幾次的史帝芬五重奏 3.5 億光年的那幾個來得遠.

編號很容易弄混, 我比對過好幾種說法... 其中最容易看見的, 也就是這次我第一眼看見的是本尊 NGC 6027, 有人把它編成 NGC 6027 E, 為什麼用大寫 "E" 呢? 用上圖說明的話, 它的右方就是前面提到 "延伸出去" 的一塊是 NGC 6027 e, 小寫 "e". 因此它們都是 "E 或 e" 家族. 不過比較多人直接叫本尊 NGC 6027, 而 "延伸出去" 的那塊才是 NGC 6027E.

本尊相對好認, 而 NGC 6027A 應該是第二好認, 不過那些星系觀測老手挑戰的可是 NGC 6027A 的中央暗帶呢! 靠近本尊 NGC 6027 的 NGC 6027B 算是第三好認的, 這三個的難度應該不會超過史蒂芬五重奏.

正正面對我們的螺旋星系 NGC 6027D 就是前面提到的背景星系, 離我們可遠了, 大概超過 8.77 億年遠, 這應該也算是極限挑戰, 或者至少是 70, 80 公分起跳主鏡的世界了, 六重奏集團兩側的翅膀 NGC 6027C 與本尊 "延伸出去" 的那塊 NGC 6027E 也是, 下次上山我再來試試看, 到底有多令人絕望啊?

由於 A、B、C、D、E... 太多說法了, 用 HCG 的編號說不定比較統一, 編號為 HCG 79 的西佛六重奏, 79a 是 6027A; 79b 是 6027 本尊; 79c 是 6027B; 79d 是 6027C; 79e 是 6027D; 而 HCG 並沒有 79f 或 6027E 的編號.


編號編得亂七八糟, 頭昏嗎? 架起自己最大隻的鏡子試試看可以找到幾個囉!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上山繼續挑戰星系團 -- Abell 1656, Abell 2065, NGC 4676, NGC 5897

看 "星系團" 是個非常有趣的經歷, 也很有挑戰性; 除了目標本身暗以外, 大多數也小, 有些星系團成員全擠在小小的視野範圍裏, 想要認出誰是誰都不簡單, 連手上拿著的星圖或軟體也不一定正確. 眼看春天就要過去, Abell 1656 跟 Abell 1367 兩個春季的星系團畫得零零落落, 兩隻老鼠 NGC 4676AB 甚至連個影都沒, Abell 2065 跟 NGC 6027 六重奏最差還能等到初秋, 但這幾個不趕快不行.

這次上山也是 Teeter Journey 12.5" 第一次帶出門, 在家已經練習過好幾次 Autocollimator 的光軸校正法, 這次可以好好來驗證一下到底準不準?五月天了, 傍晚六點天還亮, 正在組裝望遠鏡, 跟山上先來的同好們一搭一搭的閒聊中...




改天再來寫這個所謂的 Autocollimation 光軸調整法, 大致上用我平常的巴羅雷射調好後, 再用 CATSEYE 的 Autocollimator 作細微修正, 把殘餘的光軸誤差調掉... 其實不會花很多時間, 調完後就擺著等天黑.





其實這次收穫最大的應該是這個... ^^"




真是爽翻了, 這是同好們稱 "鏘爺" 的鎃鏘大哥跟台南來的怪怪先生現煎的高級牛肉, 入夜後還有麻辣鍋... 真的是五星級的觀星夜啊!!


這次鎖定的主角目標是綽號老鼠星系的 NGC 4676 AB, 怕來不及... 心腹大患!! 不過入夜天還沒暗透, 先畫畫已經畫過好幾次, 卻每次畫沒幾個成員的后髮座星系團 Abell 1656 熱熱身. 剛好五月份雜誌 Ted Forte 的專欄有介紹.

Abell 1656 裏的主角是兩個巨大的橢圓星系, NGC 4889 與 NGC 4874, 這兩個大傢伙天氣好時在平地屋頂用 5.5" 折射鏡也不難看到. 其實它們離我們遠達 3.3 億光年, 大約是處女座星系團的 6 倍遠, 因此亮度大概只有像馬卡良鍊那些成員的 1/3 ~ 1/4 而已.

威廉.赫歇爾早在 1785 年 4 月就曾探索過它們, 後來許多偉大的天文學家包括他兒子 約翰.赫歇爾、德亞瑞斯特 (Heinrich d'Arrest)、紀堯姆.比古爾丹 (Guillaume Bigourdan)... 等等也多有觀察記錄. 不過以當時的設備目視記錄, 這些偉大的天文學家們也不免個個犯過不同的錯誤... 比如說那個最亮的 NGC 4889 其實也是 NGC 4884, 就是因為德亞瑞斯特本來記錄過 NGC 4884, 但他第二次觀測同一個目標時以為找到新的, 所以又再給它一個編號, 後來編纂 NGC 目錄的約翰德雷爾 (John Dreyer) 也給了新的編號 NGC 4889... 也不能苛責 約翰德雷爾 啦, 他研究威廉赫歇爾畢生觀測的星雲星團總表, 總共整理了 7840 個天體目標, 後來在 1895 與 1908 年再添兩份共 5386 個目標, 不過這些補遺很多是靠攝影發現的, 這樣加起來一萬多個目標有錯誤遺漏在所難免, 後人當然也有不少修編版本, 像 1973年 Sulentic 和 Tifft的 RNGC 還有 Sinnott 在 1988 年的 NGC 2000.0 以及目前公信力最高由 Wolfgang Steinicke 在 2009 年編的 RNGC/IC.



Core of Abell 1656 (311mm Dobsonian -- Teeter-Journey), 6mm/10mm Ethos for 143X/239X


標註一下好說明, 雖然視野跟倍率不太同:


Core of Abell 1656 (311mm Dobsonian -- Teeter-Journey), 6mm/10mm Ethos for 143X/239X


大部分資料都說 NGC 4874 比較明顯, 不過以我自己多次觀察的結果, NGC 4889 (4884) 怎麼看都比它亮啊? 而且 Skysafari 還把 NGC 4874 與 NGC 4872 弄反了, 查過 SIMBAD 資料庫, 很確定大的是 NGC 4874, 黏在旁邊小的是 NGC 4872 才對.


低倍下 NGC 4889 (4884) 與它南邊的 12.2、13.4 兩顆星形成一個三角形, 倍率拉高看, 緊貼著 它的東側有顆 13.6 的星星, 越過那顆星再向東移一點點就是 NGC 4898 跟幾乎連在一起的 NGC 4894, 橢圓星系 NGC 4898 看很清楚, 不過透鏡星系 NGC 4894 是後來對星圖才發現的, 當時沒注意到. 一般來說同個星系團核心的成員外觀分類會差不多, 像這個 Abell 1656 核心幾乎都是橢圓星系, 外圍則是螺旋星系, 而透鏡星系就介於它們之間, 這個透鏡星系 NGC 4894 比核心那些成員距離我們近了約 1 億光年遠. 主角 NGC 4889 (4884) 西北側很接近的地方有個更小的星系 NGC 4882, 這也是當時重複編號到的, 所以 NGC 4882 也是 NGC 4886.


回到另一個集團, 主角 NGC 4874 旁邊也有顆 12.1 的 "亮" 星可以協助定位. NGC 4874 圍著一圈小傢伙: 有 NGC 4871, 4872, 4873, 不過當時沒有耐心一個一個找... 200 多年前的偉大天文學家們也曾經漏過, NGC 4872 應該是這三個裏較亮的, 當時威廉赫歇爾跟妹妹卡洛琳卻沒注意到, 所以推測 德亞瑞斯特 應該是第一位發現 NGC 4872 的人, 不過他的紀錄把 NGC 4871、2、3、 4 全部混在一起, 後人只知道 "有", 但是哪個對哪個還是搞不清楚.

NGC 4874, 旁邊那顆 12.1 "亮" 星另一側的 NGC 4869 我覺得看起來超清楚, 找起來完全不費力. NGC 4869 北側也有一組很明顯的 NGC 4864 與 NGC 4867, 同樣當時我也只注意到比較大的 NGC 4864, NGC 4867 是後來對星圖才知道幾乎連在一起的地方竟然還有顆小的.  1785 年 4 月威廉赫歇爾發現 NGC 4889 (4884) 與 NGC 4874 時他的描述是說有 "3" 個明亮的星系, 那麼他說的 "第三個" 是哪個呢? 哪個有這種潛力拿來跟 NGC 4889 (4884), NGC 4874 相提並論? 著名的 "Atlas of Galaxies" 作者之一的 Harold G. Corwin 推測應該就是 NGC 4864/NGC 4867 合在一起看成一個的了.

其它小星系沒一一去辨識, 在山上 30 公分鏡要認出 Abell 1656 十幾到二十幾個成員我認為沒問題, 等拼完手上這份挑戰清單後再來鑽深一點. 隔了兩個多世紀什麼都變了, 科技, 戰爭... 甚至政治的疆界都已完全不同, 但穿過時光隧道來到 200 多年前, 偉大的威廉赫歇爾, 德亞瑞斯特... 跟我們一樣在夜裡盯著同一堆目標, 目鏡下的景象幾百年來幾乎未曾改變. Ted Forte 說得好, 當你絞盡腦汁用你的雙眼在辨識、在注視著這些小東西的同時, 那是一種 "特權" -- 一種分享與威廉赫歇爾, 德亞瑞斯特... 這些偉大的天文學家相同時刻的特權, 仔細想想... 很特別的感受呢.


天已全黑, 差不多要來攻今天主角了. 大家熟知 1966 年 Halton Arp 發表的 “Atlas of Peculiar Galaxies" 列出了幾百組交纏在一起, 奇形怪狀的星系, 很多專攻星系的同好特別喜歡認他們特有的潮汐尾 (tidal tail), 介接橋 (Bridges),  還有不知道翻成什麼才好的 starburst... 其實在更早的 1959 年, 俄國天文學家 Boris Vorontsov-Velyaminov 發表過類似的目標清單, 有人就叫這俄國版的為 "VV Part I", 難怪常常看到的 ARP 編號星系都有一個 VV 編號. 像此行主要目標的 NGC 4676, ARP 編號是 ARP 242, VV 編號則是 VV 224; 距離我們超過 3 億光年遠, 位置在前面當熱身的后髮座星系團的外圍, 表訂的亮度大約是 13.6/13.7, 不但暗而且還很小, 2.3' X 0.5'; 2.0' X 0.8'; 如果常拆雙星就會對 30 arcsec 有點概念, 比天鵝頭輦道增七AB 分開的距離再短一些些, 當年 Vorontsov-Velyaminov 先生形容這組星系是 “playing Mice", 不知道是不是因此, “老鼠星系" 才變成他們的綽號?科學家認為這兩個碰撞然後交纏一起的星系可能質量差不多, 後續也有很多天文學家用電腦成功的模擬出他們碰撞前後的模樣, 而且跟觀察到的現狀極為接近... 不過這些科學結論對我這種趣味觀星者有點太深奧, 就不要亂寫給人笑話了.


尋星定位好, 才剛換 10mm Ethos 143X 就瞄到它的身影, 而且一眼就分得出有兩團重疊, 有點像平地看 NGC 4038/4039 的感覺, 不得不說山上的觀星條件真是迷人.



Mice Galaxies NGC 4676A, B (311mm Dobsonian -- Teeter-Journey), 6mm/10mm Ethos for 143X/239X


先用低倍把附近星點畫好, 然後拉到 240X 觀察細節, 上圖畫的好幾個星點都超過 14.5, 輕易就能看到. 至於星系本身, 可以辨識出兩小團雲氣大約 東南<-->西北 向疊著, 靠東南側比較大的是 NGC 4676 B, 下面西北側的小一些, 但外型拉比較長, tidal tail 約略朝北北東延伸, 以我小小的 30 公分 DOB 240X 觀察, 這條尾巴伸出去約略與 NGC 4676A 的長邊等長, 這樣的話差不多是 2 arcmin, 比起天文相片看到比星系本身長個三四倍的壯觀景象當然差很多. 不過事後查資料後卻有個大疑問, 因為查到包括 Wikipedia、天文台、大學... 所有的資料都說這條尾巴長約 1.7 arcmin... 怎麼可能呢? NGC 4676A 本身長邊就 2 arcmin, 天文相片不管怎麼看那條尾巴至少也是它的 3 ~ 4 倍長吧?


畫完老鼠, 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這樣就算下個月受梅雨影響也沒關係啦. 所以先休息一下, 週末遊客越來越多, 我也難得做了一下觀星服務, 其實是大口徑看 M13 真是壯觀啊, 忍不住會想分享給別人看.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粒粒分明的 M13, 可能是光軸調很準, 目鏡視野裡裝滿滿細緻星點的 M13 看到捨不得把眼睛移開, 後來幾乎所有排隊來看到 M13 的遊客都會驚呼一聲, 只有大聲小聲的差別而已, 果然是街頭天文的好目標.


接下來補一個平地看得要死不活的球狀星團 NGC 5897, 就在行星王者大木星的下面一點, 很好找.


NGC 5897 (311mm Dobsonian -- Teeter-Journey), 10 mm Ethos for 143X


一眼望向目鏡下巴差點沒掉下來, 因為星點解得很開, 跟平地看到的根本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啊!! NGC 5897 的外觀分類是 Class XI, 超疏, 跟 M53 下面一點的 NGC 5053, 還有 M55 一樣, 疏到古時候的天文學家都曾懷疑到底是不是疏散星團呢. NGC 5897 看起來也不像其他球狀星團一樣星點中央密集, 外觀也不太圓, 略略呈東西向拉長. 我對 NGC 5897 還有點奇妙的情感, 除了它是少見在天秤座的深空目標外, 很多很多... 年前年輕時當工程師還要值班, 當時的值班手機號碼就是 "5897", FAB 裏的操作電腦螢幕 idle 時都會飄著 5897、5897、5897... 白天 call, 晚上 call, 假日也會 call, 365 天 7 X 24 真是太恐怖了 ^^"


接近午夜北冕皇冠幾乎正天頂, 原本沒計劃, 不過既然天況這麼好就來試試, 本來想說有沒有可能跟鹿林天文台借個 1 小時才有機會看到的北冕座超星系團 Abell 2065, 不貪心, 只要能夠看到一個... 真的只要一個成員就好.

RASC 年鑑的觀測指南建議是 "500 in superb sky!", 結果... 沒錯, 目鏡裏什麼都沒有. 倍率來來回回調整, 頭罩也蓋上了, 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強迫深呼吸讓大腦充氧一下, 就在換到 6mm Ethos + 2X barlow (477X) 倍時第一次看到一小團雲氣, 看到就好辦了, 然後倍率慢慢降, 回到 300X 時 (4.7mm Ethos) 那小團雲氣已經能直視, 而且持續出現, 甚至在它斜上方還有一坨更大也更稀釋的雲氣可以持續以 averted vision 看到.


PGC 54876, PGC 54883/54888 in core of Abell 2065 (311mm Dobsonian -- Teeter-Journey), 4.7 mm Ethos for 304X



你曾看過多遠的光?


超過 20 億光年的 Quasar 3C273 無疑是第一名, 還記得當年看到第一次破億光年的星系 NGC 772 時興奮的感覺, 後來飛馬前腳 NGC 7331 附近的鹿舔星系小跳蚤, 史帝芬五重奏... 好幾個都有破 3 億光年; 而北冕座超星系團 Abell 2065 的成員距離我們超過 10 億光年!!

對過星圖後, 能夠直視, 看起來比星點大沒多少的那個應該是 PGC 54876 沒問題; 需要 averted vision 才能辨識的稍大團雲氣應該是 PGC 54883 與 PGC 54888 的合體, 能看到就偷笑了, 細節則完全看不出, 頂多是 PGC 54876 的核心看起來有比較亮這樣而已.

最近在 CN 的深空版有位歐洲同好用 12" 看包括 Abell 2065 以及其它暗過 16 等星系的報告... 其實我完全沒懷疑, 不過發現他好像有一點標錯, 就是 PGC 54888 他標成 PGC 54881, 其它大師們好像也沒發現, 我在 SIMBAD 一個一個對過, 蠻確定他描述的 PGC 54881 應該是在 PGC 54888 與 PGC 54883 合體附近的另一個小星系才對.

這次的觀測讓我信心大增, 不用跟鹿林借望遠鏡了 (真的能借該有多好啊!!), 再給我多看幾次, 以手上的器材我有信心一定還可以看到更多.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M104 肥肥的黑帶 -- M104, Antennae Galaxies NGC 4038/4039, Leo I UGC 5470

春天天氣多變而且還變得很快, 這個月能上山的日子難喬, 本來算好要星期二請假上去, 結果氣象預報一直變, meteoblue 的雲圖又顯示有高雲, 越看越猶豫, 到最後還是放棄了... 沒想到星期二入夜後晴空一直過午夜, 只能看著滿天的星星嘆氣, 不甘不願的扛大 DOB 上屋頂好了.


M104 位在烏鴉與處女座之間, 尋星通常都會從 3 等亮的烏鴉座的 Delta 星出發, 因為真的很亮, 所以低倍的尋星目鏡大概走到附近就撈得到了. 既然這麼亮當然要放大來看, 尤其綽號墨西哥闊邊帽星系的中央黑帶, 就像看 M97 要看到貓頭鷹眼睛, 看 M82 要看到中央的爆裂帶, M4 要看到中央星串, M20 要看到三裂的裂痕, M24 要看到 B92, B93 暗星雲, M46 要看到小綠球 NGC 2438... 啊~ 寫不完...... 這樣才過癮呀. 

看看以前畫的:






看起來黑帶切兩半, 北邊的較亮也較厚, 南邊薄薄一層.


14 公分, 21 公分, 100X, 200X, 300X 都畫過, 那麼 31 公分呢?


Messier 104 (Teeter-Journey 12.5; 4.7mm Ethos for 304X)

好大, 都快有 M31 的感覺, 高倍 (大約 1mm 出瞳徑) 目視的黑帶因為銳利度下降, 會造成線條兩側糊化的繞射效應而變成肥肥一條, 就像小口徑硬上高倍看土星的卡西尼縫的感覺. 大口徑就算在平地, 看這麼亮的目標也能看很多, 比如說這次看, 星系中央鼓起, 東西向細細拉長的比例就比較清楚, 也因此更有草帽的感覺了.

當年梅西爾發表目錄時漏掉 M104 (其實是梅尚先生發現的), 不過其私人筆記仍有記錄, 時至 1921 年才被著名的法國 "大眾" 天文學家卡米伊·弗拉馬利翁 (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 補上. 說 "大眾天文學家", 是因為弗拉馬利翁寫了很多天文科普書, 科幻小說, 甚至通靈術, 酷吧? 弗拉馬利翁在一家老書店裏找到這本珍貴的梅西爾先生私人筆記, 他不僅一一推敲驗證, 最後還依照梅西爾的方法繼續尋找目標, 除了補上 M104 以外, 弗拉馬利翁先生續編了 105 ~ 119, 沒錯, 是 119... 不過只有其中兩個 (M47, M110) 是梅西爾目錄裏的目標, 其它都不是, 不過都大有來頭, 比如說面紗星雲 NGC 6992/6990, 雙星團 NGC 869/884, 土星星雲 NGC 7009, 白玫瑰 NGC 7789... 全都赫赫有名.


簡單的看完, 趁大隻的上屋頂複習一下獅子胸口亮亮的軒轅 14 (Regulus) 旁的矮橢圓星系 Leo I (UGC 5470), 觀測難度在於 1.4 等的軒轅 14 實在太亮了, 之前用中小口徑受到軒轅 14 嚴重的光害影響, 大口徑反而可以暴力解開這個難題.


Leo I -- UGC 5470 (Teeter-Journey 12.5; 6 mm Ethos for 240X)

雖然同是在平地屋頂看的, 31 公分可比 TEC 140 或 Mewlon-210 清楚多多了, 這次甚至能看到矮星系裏面點點的星光, 我估計大約 13 等左右, 一點一點的幽光閃閃爍爍相當特別.


Leo I 跟之前看過位在射手座的 NGC 6822 巴納德星系, 都是我們本地星系群的矮星系, 所以不像其它遠得要死的星系, 它離我們只有 82 萬光年左右, 超近! 當然啊, 它是我們銀河系的許多衛星星系之一, 比如我還沒看過的大小麥哲倫星系, 但 Leo I 是這些衛星星系中離我們最遠的一個, 科學家是在 1950 年用帕洛馬天文台 48 吋攝星鏡拍下來, 然後從相片中找到的. 不過我覺得目視也不是這麼難啦.



然後又想再碰碰運氣, 看有沒有機會看到幾乎在正天頂的老鼠星系 NGC 4676? 結果跟之前一樣看了半天開始出現幻覺, 為什麼知道是幻覺? 因為附近剛好有兩顆 skysafari 標 14.2 等的星星... 都看不到, 所以同樣 14 等的星系應該也不可能看到才對, 還是得上山啊.


好吧, 這對黏在一起的看不到, 那就再回去南天找另一組也是交纏一起的星系, 別號觸鬚或天線星系的 NGC 4038/4039, 這組以前畫過.





這組星系拍照的同好通常會拍成完美的 "愛心" 形, 然後還要牽絲繞個圈, 甜美無比. 不過現實是這兩個星系撞在一起, 劇力萬鈞扭曲原來的和平關係, 應該一點愛都沒有.


NGC 4038/NGC 4039 -- Antennae Galaxies (Teeter-Journey 12.5; 4.7 mm Ethos for 304X)

31 公分鏡 300X 下我看到 3 塊比較明顯的集中雲氣, NGC 4038 本體當然最明顯, 它的南側有另一塊沒那麼明顯, 那塊應該是 NGC 4039 的本體. 那麼靠東側那坨呢? 我對照網路上的天文相片推測, 應該是他們倆交纏在一起的部分, 3 塊整體看起來真還真有點 "愛心" 的感覺, 照理說南北兩向應該各有一條尾巴延伸出去, 並向西側彎曲包住這顆愛心...... 這才是我想看的啊!!!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沒看到幾個星系的星系團與沒看到幾顆星的球狀星團 -- Abell 1367, NGC 5053

在平地屋頂看 "星系團" 幾乎是純練習而已, 看到算賺到, 看不到也沒關係... 有練習過, 下次上山時就有效率多了. 上次看這個位在獅子尾巴的獅子座星系團 Abell 1367 時也在屋頂, 7 吋折返鏡看了半天只撈到 2 個, 這次儘管透明度不佳還是想試試看到底 12.5 吋鏡可以好多少?

尋星不難, 就在獅子尾巴那三顆圍成的三角形附近, 星系團的老大是約 12 等亮的 NGC 3842, 紅點定到指標星, 搭 XW 40mm 近 2 度視野稍微跳一下就到了. NGC 3842 是看起來圓圓的橢圓星系, 一旁有顆 11.4 等亮星, 看見它沒問題, 不過...... 怎麼這麼暗啊?


Abell 1367 (Teeter Journey 12.5", 31mm Nagler for 46X, 6mm Ethos 240X for detail)

NGC 3842 旁邊有好幾個約 13 等多亮的小朋友, 比如 NGC 3841, NGC 3837... 都看不到 >"<; 往東推有 3 顆 11.X 等星排成一直線, 第二容易看見的是 12.8 等亮的 NGC 3873, 14 等亮的 NGC 3875 跟它交纏一起, 不過 13 等都太暗看不見了更何況是 14 等? 所以只看見小小圓圓的 NGC 3873 一個.

烏龍事再度發生... 下個看到的應該是 12.7 等的 NGC 3862, 結果位置居然超出我的畫本之外? 一路畫到這邊雖然筆記寫沒幾句話, 實際上可是看了近一小時, 如果重畫我可能會立即崩潰, 因此就為了這個鳥理由不想畫上去了, 傷心!! 最後只補上跟上次一樣 12.6 等的 NGC 3861.



春天不只有星系而已, M3 與 M53 兩個球狀星團也很美, 還有可愛的貓頭鷹 M97... 不過這次要畫的是跟 M53 同視野的 NGC 5053. 這個我明明畫過啊? 奇怪不知道為什麼筆記都找不到.





圖是找到了, 不過很懷疑當時看得到這麼明顯一個?
這次看到的長這樣:


NGC 5053, M53 (Teeter Journey 12.5", 31mm Nagler for 46X)

球狀星團的解法無二, 口徑跟倍率催下去就對了. 31公分主鏡倍率就算只用 46X, M 53 看起來還是很讚, 解出不少星點; 外觀分類為中等的 Class V, 星團外緣看得出不太規則. 不過 NGC 5053 就很困難, 要不是剛剛先放大看完、畫完, 想用 50X 左右看到可能得上高山才辦得到吧? 底下是放大來看的:


NGC 5053 close look (Teeter Journey 12.5", 6mm Ethos for 240X)


大概解開個位數幾顆星, 不過會不會只是前景星? 不知道, 但的確可以看出圓圓的一團 "雲" 氣沒問題. NGC 5053 的外觀分類是 Class XI, 跟梅西爾目錄裏最疏的那個球狀星團 M55 一樣疏, 12 級裏面的第 11 級; 疏到好一段時間天文學家都懷疑它是不是疏散星團? 也有推論 NGC 5053 的家鄉應該是 射手矮橢圓星系 (Sagittarius Dwarf Elliptical Galaxy -- SagDEG), 在某時某刻與我們銀河系接近時被潮汐力捕獲過來的.

不過這還不是我看過最疏的球狀星團, 最疏的是外觀分類為 Class XII, 12 級裏面的最後的第 12 級的 NGC 5466, 沒很遠, 就在牧夫附近WIKI 上說, NGC 5466 被其它天體強大的潮汐力拉扯, 因此星團內的恆星成員不斷被拉走, 可以想像其恆星成員流逸就像河流般, 被拖得長長一條, 大約有 1.5 度寬, 從牧夫一路延伸到大熊座, 這條星際河流還有個名字呢, 叫 45 度潮汐流 (45 degree tidal stream), 酷吧? 可惜目視看不到.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Quasar, 恆星噴流 -- 3C 273, Mrk 205, HH1/HH2 near NGC 1999

我查了半天, 原來 Quasar 叫作 "類星體", 是種離我們很遠、很遠、很遠... 的 "活躍星系核"; 有多遠? 可能動輒是幾十、幾百億光年遠; 那個 "活躍星系核" (AGN) 是一個星系的中央區, 它比一般星系的光度或電磁波強很多很多, 被附身的星系就叫 "活躍星系". 其實 "活躍星系核" 也有很多種類, 除了 "類星體" Quasar 以外還有像所謂的 "賽佛特星系" (Seyfert Galaxy)、無線電星系、星爆星系... 大多不外乎推測有極大的黑洞, 或超大的吸積盤... 總之都是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存在? 然後從何而來?... 之類的, 另外常會關聯在一起被提到的特性還有很大的紅移現象, 紅光區波長變長, 表示目標正遠離我們, 常常用來當作宇宙膨脹的證據.

這種專業知識我也只能抄抄 Wikipedia 上的資料, 不過身為業餘觀星愛好者, 能夠親眼目睹這種奇妙的物體... 光用想像看見的光竟是幾十億年前的樣子 -- 地球也才 46 億歲 -- 就足夠讓雞皮疙瘩掉滿地了.

最容易看見的 Quasar 是位在處女座的 3C 273, 這個奇怪的編號是劍橋大學在 1959 年出版的電波源目錄的編號: 3C 星表第 273 個天體. 有多容易? +12.9 等, 天況絕佳時, 平地屋頂我敢拿 4 吋鏡挑戰的程度.

3C 273 (quasar in Virgo) --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不過要找到它還得要有張精準的星圖, 幸好 Skysafari 有資料, 不然就要像下一個 Quasar -- Mrk 205 一樣, 得 Google 相片來比對.  3C 273 用 Mewlon-180c 看, 倍率拉上去就有, 雖然看起來就是顆普通星星的模樣, 不過看到後還是覺得心滿意足.


另外一個 Quasar 叫 Mrk 205, 全名應該是: Markarian 205. 這位馬卡良先生是二十世紀蘇聯籍亞美尼亞的天文學家, 最有名的當然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卡良鍊星系啦, 他自己也巡天找核心紫外幅射超量的星系並編成目錄, 所以像前面提到的類星體、賽佛特星系、無線電星系、星爆星系... 也在其中. Mrk 205 的位置倒不難尋, 就在天龍座的星系 NGC 4319 旁邊...


NGC 4291, NGC 4319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講是這樣講沒錯, 不過實際去找 NGC 4319 之後心涼了一半, 因為光是 NGC 4291 就好難, 而 NGC 4319 根本是 averted vision 加運氣, 畫完上面那張心都還虛虛的.


NGC 4291, NGC 4319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上次 SQM 才 18.84 MPSS 就算了, 這次一樣的配備, 不過 SQM 上升到 19.27 MPSS, 結果也沒好多少, 了不起就把 NGC 4319 看得沒那麼心虛而已.

家裏屋頂練過幾次之後, 這次上山扛 32 公分 DOB 正式上場了...

Mrk 205 near NGC 4319 (Obsession 12.5" Classic, 4.7mm Ethos SX for 338X)


這樣看 NGC 4319 當然沒問題, 不過要認出 Mrk 205 還是不簡單, 我覺得有比一般星點肥, 而且一定比 14 等暗. 科學家發現其實 NGC 4319 跟 NGC 4291 是有互相牽引的, 不過看起來長在 NGC 4319 一旁的 Mrk 205 跟 NGC 4319 有關係嗎? 1971 年美國天文學家 Halton Arp... 就是那個很多星系交纏的 Arp 目錄的 Arp 先生說... 如果 Mrk 205 不是偶然由某背景目標投影出來的, 就是從此星系核心噴發出來的... 這個說法當時還引發天文界的一場爭辯, 一直到後來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才解開這個謎, Mrk 205 的確是從很遙遠的地方發射過來的光, 然後穿透 NGC 4319 盤面的光暈, 然後才被我們看到. 所以不管如何, 能認出 Mrk 205 真是蠻爽的, 哈哈~~


除了以上那兩個 Quasar 的觀察外. 還有一個怪目標: Herbig-Haro 1, 簡稱 HH1, 我記得 HH 是年輕恆星的噴流, 這在之前看很多發射型星雲, 年輕恆星的孕育之處都有看過 HH 什麼、HH 什麼... 的, 這次挑戰的 HH1 是位在 M42 火鳥大星雲下方的一個冷門反射星雲 NGC 1999 旁邊.

先來找 NGC 1999:


NGC 1999 (Mewlon-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不難, 難得找到一個簡單的反射星雲... 不過忘了拿濾鏡檢查一下, 搞不好是混著發射型星雲? NGC 1999 主要是靠變星 -- 獵戶 V 380 照亮的, 放大看會看到有片經典的 "T" 字形暗塊... 不過目視看不到這麼鮮明銳利啦, 可以大概看見有暗區在雲氣的北北東方向. 之前大家都認為是前景的塵埃遮蔽, 後來也有人說是背後年輕恆星的巨大恆星風吹開雲氣的痕跡.


try to find HH1 and HH2 near NGC 1999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這就沒星圖可以參考了, 只好 Google 天文相片比對. 然後乍看之下什麼都沒有, 盯著目鏡看了 1~2 小時, 不知道是不是出現幻覺? 先不管是真的還是幻覺, 把所有視覺細胞有感受到的光點全畫下來, 亂槍打鳥搞不好就打到一隻. 因此勉強覺得其中兩個光點 "應該" 就是 HH1 與 HH2? 畫完心裡空虛得不得了, 最討厭那種不能持續看到的光點啦.


所以這次上山當然不能放過這個目標, 因為冬去春來, 已經快來不及找了, 事實上獵戶已經不在天最黑的時候在正天頂, 對這種困難目標已經沒有觀測優勢... 幸好還有星夜兄借我的大 DOB.


HH1 / HH2 near NGC 1999 (Obsession 12.5" Classic, 4.7mm Ethos SX for 338X)

用大隻的看就篤定多了, 左邊那個點比右邊那個清楚些, 雖然我看到的都還是 "星點", 不是噴流狀的雲氣條; 還有... 我也分不清楚 哪個是 HH1? 哪個才是 HH2?  不過我也不知道該問誰才好? 那就先這樣吧.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三個星系團的試觀察 -- Abell 426, Abell 1367, Abell 1656, NGC 3172

春天正是觀賞星系的好季節, 從最近同好們在 FB 上分享內容越來越多星系目標就可以感受到了. 我看 Wikipedia 上描述大尺度結構的宇宙觀, 從與我們銀河系類似星系一群群的 "星系群" (Group); 到很多星系群聚在一起像叢集般的星系團 (Cluster), 再到更大團的超星系團 (Super Cluster)... 在整個大尺度宇宙地圖上的分佈並不平均, 而是充滿空洞與一條條類似纖維組織的超星系團聚合體? 其中有條從武仙座星系團連貫到后髮座星系團, 再到獅子座星系團綿延約 5 億光年長的纖維結構有個名字叫 "長城" 或 "巨牆"... 剛好最近在看的其中兩個星系團: 獅子座星系團 (Abell 1367) 與 后髮座星系團 (Abell 1656) 就在這條長城之中, 而這兩個星系團也是后髮座星系團的核心.

Data from Wikipedia



不管是星系團還是超星系團, 聽起來就很龐大, 之前唯一接觸過的星系團是編號 Abell 426 的英仙座星系團, 不過當時只畫了其中最明顯的 NGC 1275 與 "可能有看到的" NGC 1272:





天文相片裏的星系團看起來擠得密密麻麻, 如果只畫一個實在有點遜, 因此這次上山藉高山的絕佳觀星條件看能不能多畫幾個?


Core of Abell 426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時序已邁入春天, 這種過季的秋天目標天一黑就要趕快動手, 目標很小, 得把倍率拉高才行, Mewlon-180c 搭 6 mm Ethos, 360X 放大, 視野不到 0.3 度.

視野裏最明顯的當然是別名 Perseus A 的 NGC 1275, 夾在兩顆 11 ~ 12 等星之間, 不過 7 吋鏡下也是暗暗的, 畢竟它離我們有 2.3 億光年遠.

它的北邊 (畫面 NGC 1275 的 8 點鐘方向) 是兩個靠很近的星系, NGC 1278 與 NGC 1277, 這是 "第二" 容易看見的, 不過我只看得到大的那顆 NGC 1278, 認不出 NGC 1277.

"第三" 容易看見的應該是畫面 NGC 1275 五點鐘方向那個 NGC 1273; 而 NGC 1275 的西側 (畫面 NGC 1275 的 3 點鐘方向) 的 NGC 1272, 我覺得是 "第四" 容易看見. 回頭看看一年多前屋頂上用 TEC 140 畫的, 除了老大 NGC 1275 外, 唯一看到的居然是這次排第四容易看到的 NGC 1272? 我猜原因應該是放大倍率的問題, 因為除了 NGC 1275 與 NGC 1272 比較大以外, 其它幾個目標真的都太小了.

找到 NGC 1273 後, 其北側 (NGC 1273 的 8 點鐘方向) 很確定有個小小的星系, 對一下星圖應該是 PGC 12405, 資料說只有 14.2 等, 這在平地完全沒機會, 平地就算用 30 公分鏡看星系, 超過 13 的也很困難. 如果 14.2 等看得到, 夾在 NGC 1278 與 NGC 1273 中間, 跟這個 PGC 12405 差不多大小, 約 14 等的 NGC 1274 應該也看得到才對? 結果看了好久好久... 才認出來, 不過一旦看到之後就一直看得到了.




這次上山第一個目標選上面那個 Abell 426, 畫完之後天空大亂, 高層雲飄來飄去, 拍照的同好很可憐, 幾乎都不能拍; 畫圖的... 就是我啦, 還有機會. 因為雲沒全蓋, 總會有塊空域很乾淨, 而且就算被蓋, 等一下也會打開, 因此只要有耐心等, 終究有機會畫完.

最後一個目標是后髮座星系團 Abell 1656... 被蓋得很慘, 坎坎坷坷才畫完, 好在這個目標相對容易些, 核心的 NGC 4889 與 NGC 4872 都夠亮夠明顯, 其它也有好幾個目標在 150X 左右就看見了, 可惜等看完後開始動筆畫時雲就來了, 結果前前後後弄了快一小時才勉強畫了 3 個, 真是可惜.


NGC 4872, NGC 4889, NGC 4911 in Abell 1656 (Obsession 12.5" Classic, 21mm Ethos for 160X)

Abell 1656 位置超好找... 我是說在高山上啦 ^^", 因為 "ㄑ" 形的后髮座就能目視, 尤其那坨飄逸亂髮的 Melotte 111 在空中非常顯眼. "ㄑ" 的頂點是后髮座 beta 星, 往 Melotte 111 方向移一點點, 有幾顆 7~8 等亮星旁就是了. 這次上山請星夜兄上來作伴, 當然還有他的大 DOB, 整夜除了第一組的 Abell 426 外, 其它都靠這隻 32 公分鏡, 真是太感謝星夜兄了, 當然還有山上很容易碰到的祐祐, 煮了一大鍋的羊肉爐, 讓寒冷的山上溫暖又愉快...

回到正題, 先快速把幾顆亮星位置標好作參考點, 然後開始畫目標, 外觀大小、核心、有沒有旋臂、雲氣的濃淡分佈... 結果只畫到 NGC 4872 與 NGC 4889, 也有瞄到離比較遠的 NGC 4911, 不過只來得及觀察/畫它的位置與大小, 來不及觀察細節. 這組目標有點混, 不過天氣不好也沒辦法, 只好等下次.



至於獅子座星系團的 Abell 1367 就更慘了, 看完卻沒時間畫, 還好之前在平地屋頂練習過, 加減畫了一張.

NGC 3842, NGC 3861 in Abell 1367 (Mewlon-180c, 10mm Ethos for 216X)

NGC 3842 明顯到夠資格當平地目標了, 平地屋頂 7 吋鏡可以看出其拉長的外型, 核心比較亮的部分面積算大, 至少看起來比星點大很多; 不過 Abell 1367 其它的星系就沒那麼簡單, 勉勉強強可以看到 NGC 3861. 這組目標應該也需要高倍, 我自己對這個目標的期許是要有: NGC 3875/73, NGC 3860, NGC 3841, NGC 3845, IC 2951... 看下個月有沒有機會了? 春天真是難得有好天氣啊.


星系團都要搞好久, 畫單一星系就快多了. 號稱最靠近北極星的星系 NGC 3172, 除了太靠近北極星讓對赤道儀笨手笨腳的我很難找外, Skysafari 上說是 +15 等也是一大罩門. 有次在屋頂上盯著看了快一小時, 似乎看到視野裏同一位置重複出現了一小團雲氣, 雖然沒有持續出現, 不過以它這麼暗的本質, 能重複現身好幾次我就覺得應該有看到吧?

??? NGC 3172 (Try to find) -- TEC 140, 4.7mm Ethos SX for 209X

不過上了高山, 還拿 32 公分的 DOB 則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 以這個目標而言大概是 "對到就看到" 那種程度...

NGC 3172 (Obsession 12.5" Classic, 6mm Ethos for 265X)

之前看得這麼辛苦也沒看到, 所以這次找到後忍不住一看再看, 雖然這個星系的外觀平凡無奇還是覺得很好看... 果然容易得手的比較不會珍惜, 越難得手的越放不掉, 哈哈~~


這次上山還完成了或驗證了好幾個困難目標, 我決定把性質類似的目標放同一篇, 拆成幾篇來記錄, 這樣筆記比較不會混亂也不會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