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四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四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生平第一次看日全蝕

回想起來還真有點意外 -- 怎麼會就休了個長假呢?不然也不會有這次奇妙的日全蝕體驗了...




之前最接近日全蝕的一次是 2009 年 7 月,當時正巧在華東的無錫市出差,不過那時候既還沒開始看星星,而且當天也下了大半天雨,就算想看也看不到。後來開始看星星之後認識了許多喜愛天文的同好,我有發現那些看過日全蝕的同好會很詭異的一而再、再而三... 不惜代價、天涯海角追下一次日全蝕,請他們說原因也說不清楚,講到最後總是變成 " ...等你自己看過就知道了!" 這種結尾。很巧合的是我在今年初居然也開始看太陽了,因此多少有些太陽的基礎知識,所以至少找到一點可以說服我去追日全蝕 -- 日冕。至於其它鳥獸昆蟲的異常行為、天色突然變暗變涼... 之類的倒還好。


既然決定了,就認真來規劃吧,專業追日蝕的同好們可是一年前就訂好機票飯店呢。首先當然是地點,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台灣同好都選 Dallas (以有機場的都市來說),我問過幾位老外同好,也都一致選 Dallas;從大數據分析,美國本土境內其它地點覆雲的機率都比 Dallas 高,不過嚴格說,這也是個數字迷思,因為高也沒高多少啦。日本天文雜誌上的日蝕團則清一色選墨西哥,墨西哥的晴天率就真的很不錯了,我跟廠長說如果他去墨西哥我也要跟,不過結果... 殘念,最後他哪裡都不能去。好吧,最後決定飛芝加哥我弟那邊好了,如果幸運之神眷顧那附近,至少還有免費的車跟熟門熟路的司機可以機動調整地點;當然 Dallas 還是首選,因此有先訂好到 Dallas 的美國國內線機票備著,那邊有什麼萬一的話就留在湖區開車了。



至於器材... 一開始我打算帶 Kowa Highlander 32X 82mm 跟相機雲台腳架,理由是 "簡單",上架就能看了;32X 放大,2.2 度視野看日冕問過身經百戰的廠長大人説沒問題、很適合。




不過這陣子雜誌都是日全蝕的文章,翻著翻著... 發現好像拍張紀念照也不是太難,這樣的話要不要帶相機去呢?松本雙筒一隻可目視,另一隻拿來拍紀念照,反正看太陽用雙目視就很讚了,不一定要用大雙筒;那就帶兩隻 Borg 90FL 吧!而且 Borg 90 可以拆成小小的一截一截,攜帶也方便...





接下來就是測試啦,確定視野、放大倍率、合焦、操作、上下濾鏡... 都沒問題或會碰到什麼問題,最後就敲定這組!加上碳纖相機腳架、松本先生製作的輕量中置雲台,視野有 2 度多追太陽的話,以目視或簡單拍照的需求來說,不用追蹤 OK 的。


---- 出發 ---- 抵達!!


到美國的遊記就不說了,過海關時我說打算再飛 Dallas 看日全蝕,芝加哥海關還跟我預言 Dallas 會陰雨,終究你會留在芝加哥... 這是預言還是對德州的詛咒啊!但總之剛到芝加哥那兩天的天氣很不錯,再把器材拿出來操作練習幾次...






這次在美國認識一個新單字: "Totality",意思就是日全蝕,講這個字就不用囉唆解釋什麼 "太陽被 100% coved..." 之類的了 XD...


不過果然前面擔心的 "萬一" 發生了,春天天氣多變,隨著日全蝕日子的接近,也越來越確定德州這次要掛點了,所以趕忙取消飛 Dallas 的機票,開始研究附近的開車路線...... 考慮半天最後鎖定 Indianapolis,看起來有高雲,雖然不完美,但至少應該可以 "看到",跑這麼遠來要是連看都沒看到那不是要吐血?


Indianapolis 市的天氣預報似乎還可以,不過美國隨便一個 "市" 也是超大的。"全" 蝕 的時間離日蝕中心線越近就越長,Indianapolis 附近的中心線可以到 4 分 4~5 秒,邊邊的話大概只有 3 分鐘出頭而已,超過 4 分我就心滿意足,因此翻開地圖再仔細物色精確的地點...



雲移動的速度很快,看起來這附近的話還是越南邊越好 ... 最後鎖定國家公園區的一個 獵場 叫 鵝池 (goose pond) 的地方。


天亮一早從芝加哥出發就開始狂奔,還好沒什麼塞車,不過預計也要開個 4 小時左右,看起來大概要開始 食 之後才能抵達了,但為了突破 4 分鐘我願意拼一下。到了目的地附近,開車的沿路偶爾都能看見帶著太陽濾鏡眼鏡躺在椅子或草地上的人們,有打打鬧鬧的小朋友也有挺著大肚子喝啤酒的大人,有些較大的點還有日蝕派對聚集不少歡樂的人群;過下午 2 點開始食之後,行車中我也不時用太陽濾鏡從車窗外看太陽的狀況,雖然知道沒這麼快,但總是心急的一直監視著,萬一進展比預計快的話就趕快路邊停車架設備了。差不多當地 14:30 左右相中了一片可停車的平地就趕快下車了,這邊已經停了幾台車,零零落落的人群中夾雜著許多外國語,架起來的鏡頭看起來都頗專業,下車後跟大家寒暄一下就趕快架設備:







天空有些雲,不過雲量還好,觀看日全蝕應該沒什麼問題。我對好焦、平衡弄好... 之後就等著 C2 發生,手無聊無聊就按一下快門看看拍出來的結果有沒有要調的?也演習一下待會要快速下及上太陽濾鏡環的動作:








C2 前的樣子大概就這樣:




C2 前一點點太陽越來越細,有些月球的山峰投影可以認出來,最後幾十秒吧... 跟眉月一樣細細的太陽兩端因為月球山峰凹凸起伏的關係,出現看起來一顆顆的亮點,應該就是所謂的貝里珠吧?目視看起來還好,不是什麼驚人的景象,誇張一點講,覺得就像一條發亮的香腸被捏成一節一節的那種模樣啦。至於鑽石環... 跟 C3 時一樣,就像看完美夕陽時太陽下去時最後那一秒的閃光,拍出來很美啦,但目視我覺得還好而已。至於天色變黑、氣溫下降、野鳥回巢、昆蟲亂飛... 之類的我覺得也還好耶,可能是上次嘉義日環蝕時體驗過了,也可能是雜誌文章讀太多了,因此沒那麼意外;不過天色變黑是真的變很黑啦,比日環蝕那次黑多了:




拆掉太陽濾鏡後看向目鏡的那一刻整個人像被電到一樣,艷紫色的日珥張牙舞爪跟平日 H-Alpha 太陽鏡看到的完全不同;太陽鏡鏡看到的是 656.3 單一波長的日珥,但此時看到的是全光譜,顏色是鮮豔紫粉紅,光澤是透明空氣感,線條則是銳利的絲絲縷縷:





如果看見全蝕時的豔麗日珥像被電到的話,那麼第一次看見真實日冕時的感覺可能就像被雷打中吧!無數詭異的線條向外延伸、蠕動... "動" 可能只是一種視感,但線條分佈的模樣實在太像我腦海裡既有的 "電流"、"磁場線"... 之類的畫面,一旦對照隨即連結起來,栩栩如生,彷彿就開始流動起來了:






這些都是望遠鏡下的視野,全蝕時間 4 分鐘是多麽美好啊!我可以捨得離開目鏡,望望四周環境,肉眼直視全蝕的裸視模樣,想像我跟月球、太陽準直成一條線的哲學感受,甚至還有空跟老弟聊一下 ~~ 不過,可惡... 居然忘記要把相機重新對焦,害我日珥、日冕都沒拍準;也忘了要用肉眼多看幾秒被全蝕的太陽,害我現在都回想不太起來裸眼的日珥是什麼模樣,全蝕時木星跟金星掛在兩旁,但我也忘了要用小雙筒找一下那顆正在附近彗星 12P/Pons-Brooks... 但在那種情況下其實離開目鏡 1 秒鐘都會覺得很浪費。




這是用我弟用手機錄的影片剪下來的畫面



這也是剪下來的畫面,全蝕時只有地平線的微光,像是日落的最後一刻,也像日出前的幾分鐘。


接下來就是 C3 了,我沒很認真再去看什麼貝里珠、鑽石環之類的,看著四周環境變亮,我弟形容說有點像是 "快速天亮" 的那種感覺,然後變亮、變熱... 一切都回復正常,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的樣子。大家都在上濾鏡,也有些人開始收裝備了,我還幫幾位波蘭來的自然生態攝影師們推陷在泥巴裡的休旅車,害我被噴得滿身爛泥巴;最後躺在從頭到尾都沒去坐的躺椅上喝杯咖啡,曬一下還在偏食中的陽光... 想說,會不會啟發或領悟到什麼人生道理?結果什麼都沒有,腦袋空空在曬太陽而已:




回程時也沒太興奮,一樣找地方充電 (老弟開電車去),補吃個午餐,然後開回塞車的芝加哥市區,聊一下我們各自的生活、以前的家族瑣事... 車外依舊陽光耀眼。


後來回台的飛機上看到雜誌一篇有關上個世紀、上上個世紀的人們怎麼追日全蝕的文章,我剪了一段覺得很有趣的心得:



也許下次我就該這麼做。

"下次"? 對,我能理解那些 "...看過日全蝕的同好會很詭異的一而再、再而三... 不惜代價、天涯海角追下一次日全蝕" 的行為了,那不只是全蝕的幾分鐘而已,是從開始計劃、準備、測試、修改... 一直到發生,食衣住行的方方面面總和。


最後到底還是要對日全蝕的魅力 "說清楚原因" 呀 ~~ 想半天... 沒有,還真的沒有比" ...等你自己看過就知道... " 更好的回答呢!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幾個矮星系及 "箱" 星系們的觀察紀錄: Leo I, Sextans A, B, HCG 61

 30 公分鏡可以上屋頂之後,接下來就要套上 Paracorr 實際工作了:



很久沒有這麼好的晴夜了,SQM 隨便方向測一下都有 19.5 左右,滿天星光燦爛讓人忘了現在還是一向多雨多霧的春天呢!獅子在正頭頂,先試試看久違的 Leo I 矮星系:


Leo I (UGC 5470) -- 305mm f/3.85 reflector, 10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130X

Leo 也是我很常看的目標之一,有時只有小小一塊似有似無的淡淡雲氣而已,有時可以看出大片東西向拉長的外觀,甚至少數星點以及較濃或較淡的局部,端看當時的觀測條件;不過其週邊星點分布的樣貌倒是已經深入腦海,目鏡移到附近,畫面就隱約出現。


明亮的 Regulus 北側有一串亮星,星串接著轉個彎朝西北側繼續延伸,這個勾勾形星串似乎 "裝著" 整個星系,而星系最明顯處在兩顆 11.7 與 12.1 等亮星南邊那塊,天況好時我可以用 5.5 吋鏡直接看到最明顯的地方,在山上用 12.5 吋 DOB 則可以看出橢圓形外觀,也能拆出密密的星點。這次在屋頂能看到的雲氣範圍不大,不過倒可以拆出一些星點。之前看別人的觀測報告說要避開 Regulus 的光芒,自己以前也很在意這個提醒,不過這次看覺得還好,影響似乎沒那麼嚴重呀?


接下來是兩個位在六分儀座的矮星系,別名 Sextans A 的 PGC 29653 以及 Sextans B (UGC 5373),後者在 Regulus 南邊 7 度左右,望遠鏡移一下就到了:


Sextans B (UGC 5373) -- 305mm f/3.85 reflector, 3.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65X

Sextans b 整體亮度有 11 等,理論上就算在平地,對 30 公分鏡來說也沒什麼問題,不過大小分佈大約 5 arcmin X 3 arcmin,又沒什麼明亮核心之類的特徵,因此有點挑戰。距星系中心 8 arcmin 處有一顆 7.7 等的亮星,亮星北邊有幾顆 13.X 等的暗星,我在視野邊邊 averted vision 下清楚的看到一小塊雲氣...... 這就不得不說 Parrcorr 的功效了。


之前我對彗差修正鏡總是退避三舍,反正都只看視野中央的東西,邊邊爛一點有什麼關係?深空目標對 "進光" 錙銖必較,能少幾片玻璃就少幾片,常常連巴羅鏡也盡量不用。不過像這個 "稍大" 的目標,如果需要移到視野邊邊以 averted vision 辨識時,如果彗差太嚴重損失的不僅是變形而已,我發現甚至有些暗星點都會消失!但加上 Parrcorr 之後視野之漂亮的 ~~ 真想把 Parrcorr 固定在對焦座算了。


星系籠罩在其中一顆 13.X 等星上,看得夠久 "好像" 有拆出更多星點,不過不是很肯定所以就沒把那些星點畫出來了。Sextans b 比較靠近獅子座,另外一個矮星系 Sextans a 就正正位在暗淡的六分儀座了:


Sextans A (PGC 29653) -- 305mm f/3.85 reflector, 3.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65X


電子星圖資料上 Sextans A 比 B 稍微暗一點,範圍也大一些些,理論上應該更難察覺,不過我覺得反而比較容易認出來,我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星系南側有一塊比較亮區域的關係?星系北側有顆 11.5 的亮星,南邊有顆 13.6 等星,前面提到比較亮的那一塊就位在這兩顆星中央;11.5 亮星的東邊有另一個 11.X 等亮星,基本上目鏡走到這邊一定會先注意到這兩顆 11.X 等星。


隔幾天我用 40 公分鏡想再仔細確認一些細節,可惜天況不佳,找完 Sextans A 後就沒機會了:


Sextans A (PGC 29653) -- 406mm f/4.5 reflector, 3.7mm Ethos 494X

實際看的結果比 30 公分更差,一來因為天況沒那麼好,二來在陽台受樓下路燈影響比屋頂大多了的關係;那為什麼沒用 Parrcorr? 唉... 手動的鏡筒又弄到快 500X 看,如果之前不是很熟悉對焦距離的話,加這加那的,目標一下就不見了,沒追蹤真是痛苦。


看完兩個六分儀座的矮星系後,再來追兩個上個月雜誌介紹的目標,一個是雜誌說又大又亮的 NGC 4559,而且它還有個 Caldwell 編號,我居然從來不曾看過?


NGC 4559 (C36) -- 305mm f/3.85 reflector, 4.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287X

果然很大,NGC 4559 位在后髮座那一堆亂髮 Mel 111 跟 后髮座 gamma 星附近,核心明顯,星系外觀 東南--西北向拉長,東南端有呈三角形的三顆星,亮度分別為 11.X, 13.X, 12.X,很好認,花了很長的時間觀察,北側好像看到一條旋臂的一部分,南側好像也有,不過這不足為奇,我看老手們甚至都在找裡面的 H II 區 IC 3555, IC3563, NGC 4559C... 之類的。


最後一組目標是四個一組的星系們,別名 "the box",因為 4 個星系圍成四邊形,跟一個箱子一樣:


NGC 4169, NGC 4174, NGC 4175 (305mm f/3.85 reflector, 3.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65X)


沒錯,我只認出 3 個,NGC 4173 怎麼樣都看不到,最後只好放棄。


箱子裡最亮、最好認的就是 NGC 4169,12.2 等亮,往其東邊仔細看,有耐心一點應該可以認出 NGC 4175,接著就會察覺到旁邊稍微大一點的 NGC 4174,倍率夠高的話可以看出這兩個橢圓形的外觀,不過如果觀測條件不好的話就只能看出圓圓一小團雲氣而已,NGC 4174, 4175 亮度差不多,然後又靠蠻近的,真的要拉高倍率才容易分辨。


大概就這樣了,心滿意足地收裝備,希望能有更多條件這麼好的夜晚可以好好看星星。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市區小陽台觀星心得

住在一般的大樓公寓,除了躲不掉的光害以外,連架望遠鏡的位置也限制多多,陽台應該算是勉強之下最方便的地方了,每次聽老外講 "balcony astronomy" 的 "樂趣",聽起來就很無奈,沒魚小蝦也好的感覺。而搬到市區中心也快一年,儘管留著關西的房子,大器材也還在,但畢竟多數時間住新家,想看星星的心又沒變,如果不想花半小時開車回鄉下觀星的話,還是得弄出一套適合在大光害區裏小陽台觀星的組合比較方便。


陽台觀星有幾個限制是沒辦法改變的,尤其是光害;SQM reading 大約 16.7 ~ 17.1 間,這個數值大概是我在關西鄉下碰到滿月時的程度... 真不習慣,由奢入儉難啊;還有視野仰角的限制,雖然 22F 的高度已沒什麼阻擋,不過由於陽台屋簷就在那邊,因此望遠鏡操作仰角頂多只能到 70 度就會被屋簷遮住;左右視野沒仔細量,我猜差不多 130 ~ 140 度。




一開始我是架這組:




當時手上只有 DM6,最小最短的鏡子是 CFF92,這個組合還不錯,不過開始體會到困難之處了。主要因為陽台太淺,鏡子後端太長的話觀測者的頭就沒空間擺,前端太長的話低角度又會卡到欄杆,因此整個操作過程都很卡。


使用幾次不便利之後,就放棄小陽台觀星這個念頭好一段時間,期間也試過改用雙筒 ~ 反正大光害區也看不到什麼,就低倍看看星座好了... 當時的確這麼想:




不過 10X 看不到幾次就膩了,所以又換上 8 公分的 Kowa Highlander 雙筒,至少可以做到 94 X: 





輕型腳架跟架台修身養性可以啦,不過要認真觀星的話還是得把下半身弄穩重些:




因此又把 DM4 弄回來,截至目前為止我自己是覺得 DM4 非常最適合小陽台觀星,兼具便利與穩定。也開始可以畫一些圖: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Messier 57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50X 82mm (TE-9); Optolong 82mm UHC)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Messier 13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50X 82mm (TE-9))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NGC 6210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94X 82mm (4.8mm Nagler); Optolong 82mm UHC)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NGC 6543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94X 82mm (4.8mm Nagler); Optolong 82mm UHC)


其實上面幾個目標都算簡單,但我也頗意外能在光害如此嚴重之下看到不少細節,而且塵封已久的宇隆大片 UHC 又能拿出來用,效果不錯!


宇隆 Optolong 82mm UHC filter


陽台太淺的話腳架無法全張開,所以如果腳架太弱的話有點恐怖,器材從 22F 墜落可不是開玩笑... 因此我用 Avalon  T-90 腳架,也是兼具輕量與穩定性:




如果要克服角度太低時視野被欄杆擋到的問題,當然就是把架台升高囉,還有一個也是塵封已久的就是 Discmount 原廠增高柱,連同 RainbowAstro T90 增高柱墊起來就夠高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 "置物",陽台小,不太可能另外放桌子,因此有地方可以放目鏡及一些配件的話就更完美了。把 DM6 的目鏡置物檯移過來:





下半身的架台有不錯的解決方案後開始就動主鏡的腦筋,8 公分雙筒不錯,不過倍率只能上到 94X 實在太可惜;問題是大鏡子這麼長,觀星時頭又沒空間擺...... 住在西雅圖的 宇航兄 建議何不試試目鏡座在前方的牛頓鏡? 也對呀! 所以跟甘醫生借了他那隻人盡可夫的 Epsilon 130 (XDXDXD... 冗談を言う,冗談を言う ^^") 來試:




其實操作起來完全沒問題,唯一的缺點是我自己不太適應上下左右都反向的尋星過程。不過我還真的從沒想過市區大光害區尋星竟如此痛苦,裸眼了不起只能看到二等亮星的情況下,每次尋星都是千里迢迢的旅程 ~~ 所以請原諒我之前常笑用光學尋星鏡沒效率的幼稚說法啊  >"<......


回到折射鏡,出現在腦海裡第一個念頭就是記憶裡最美好的 FC-76D:




因為打定主意輕量化,所以全用 1.25" 規格以及 Vixen 規格的窄板。不過還是忍不住換了羽毛:




用輕量化的 3" 鏡我可以不顧平衡把鏡子盡量推前,這樣可以營造出更寬廣的後端空間讓人站在後方觀察


這是目前的全套搭配。WO 的小提把很好用,尤其與 Vixen 規格相同的槽設計很便利:





有了高倍率可以看的目標又更多了: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Epsilon1 Lyrae, Epsilon2 Lyrae (FC-76 DCU; 7.5mm LE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52X)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Stephenson 1 (FC-76 DCU; 5mm LE for 124X)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Messier 56 (FC-76 DCU; 7.5mm LE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52X)



City Center high LP observation: Messier 57 (FC-76 DCU; 7.5mm LE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52X; 1000 OAKS UHC)


so far so good, 未來想看更深一些的話,我覺得 Mewlon 180C 會是不錯的候選者... 不過目前 FC-76D 還有很多目標可以探索的,慢慢來囉!




至於手持雙筒... 光害區換輕一點、高倍、防震的比較實用:




最後還有一張圖雖然是在關西畫的,但是用難得架起來的 Kowa Highlander 看的南風車 M83:


Messier 83: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94X 82mm (4.8mm Nagler)

 

大光害下目標實在不多,難怪很多老手都轉去看行星月亮,雙星、變星... 可能我也要好好規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