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七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七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2024 年的恆星自行記錄與第一次的土星數位素描

人生境遇起起伏伏,但今年的變化特別多。年輕過著相對平順的日子時還常嫌煩,到中年卻希望永遠不要動最好... 不過事與願違的例子總是比較多,因為人生境遇就是起起伏伏;等上山下山多走幾次之後就知道了,眼前就算是一段平路也不會太期待,也不會太焦躁,終究得一座山一座山走過。就像拍恆星自行記錄的鏡子,一開始總是想換另一隻拍,接下來就是不斷錯覺會永遠用某隻拍一輩子,然後不知不覺又換了一隻,最後已經不太在意用什麼拍了,都可以。


硬要這麼講,的確很牽強啊...


總之今年天鵝座第 61 號星與巴納德之星的拍照紀錄又回到 4" 鏡了,今年大多看太陽的日子裡在晚上架鏡子還真有點難得,先是 61 Cyg.:




完全看不清楚,裁切放大後跟 2017 年的比一下果然清楚多了:

61 Cyg. 2024 and 2017


另一顆在蛇夫座的巴納德之星:



同樣要裁切、對齊、對照後才看得出來:

Barnard's Star from 2017 to 2024



記完這每年都要記錄的東西後,今年的行星季才緩緩開始,其實今年都還沒看過木星呢。今年也是兩年一度的火星年,不過同樣要等到年底,而且很小顆;遲到的還不只行星,喊了快兩年的 300CC 也遲到許久,CFF 同樣經歷大轉變,從波蘭搬去澳洲了... 無論如何希望能趕上今年的木星與火星。

土星比較早,7、8 月起市區家的陽台不用等到半夜就可以看見。今年的土星也很不同,我從 2015 年開始畫土星到今年居然也已經 10 年了,今年土星環角度是最小的一次,很多人說看起來就像竹籤插著一顆丸子的模樣,我快過 20 歲生日的愛女今年看過土星的第一眼後也是這麼說的。環面對我們的傾角這麼小,當然就很難看到細節,一直到 9 月今年我才第一次認出像對小括號的卡西尼縫;C 環倒是變容易認出,可能因為 A、B 環沒那麼亮的關係吧?依例也先畫了個草圖,然後... 就不知道該怎麼下去了。

土星我永遠都畫不好,這幾年倒是找到一個取巧的辦法大大改善之前的醜土星。方法是這樣,先請女兒從別人的天文照片將土星輪廓描出來,挖空變成一個紙板模;之後我可以用這個紙板模在素描紙上準確畫出土星外型,然後觀察時再來畫細節;為什麼要請女兒做?當然因為她的手比較巧,我自己刻的模邊緣像狗啃過一樣。另一方面請女兒做一個數位版的模,這還要疊圖,因為球體跟環部分要做透明度 100%,再與黑夜空背景疊起來,這樣我用筆畫好的土星再用數位模疊一次,才會讓輪廓更銳利,自己手繪的細節同時出現;為什麼又要女兒做?因為她是原生數位世代啊,弄這種數位東西她三兩下就搞定,我老人家就是懶得學。

不過她現在念大學了,平常也不在家,我想了半天... 突然想到幹嘛這麼麻煩?如果我直接用 ipad 處理,把天文相片土星挖空 (圖白),然後直接用 pencil 在上面素描可行嗎?雖然很多技巧... 比如用 "紙筆",比如用手指把顏色渲開... 都還不知道要怎麼用 pencil 處理,不過網路上很多人的素描作品看起來都有這個味道,難道我學不會嗎?找個週末來試試:




這是原本的紙上手繪,我用數位筆重畫一次:

Saturn opposition (FC-100DZ, 267X without filter)

沒有很像 "實際看到" 的,不過純用紙、筆畫也好不到哪裡啦。小括號般的卡西尼縫沒有實際那麼清楚,帶 (band) 也比實際來得深,但 C 環的感覺很像目視的結果。今年的南半球大開,區 (zone) 跟帶 (band) 看得還蠻清楚的,北半球也是,頗有木星的感覺。

好吧,這是唯一一張,還會不會有土星素描?我也不知道,不過今年開始嘗試一點拍照:



似乎沒有很難,下一篇來記一下我的拍照嘗試。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再不趕快記就要忘光光的鳶峰之旅 -- 幾組 Arp 星系篇 (Arp 84, Arp 85, Arp 105, NGC 5963/5965, NGC 5981/5982/5985)

 


前篇提到七月上鳶峰那次看 M57 與 NGC 6543 旁邊的配角小星系,這篇則要記一下星系當主角的部分,畢竟帶 16" 上山就是要拚星系,尤其是與平地屋頂絕緣的 13 等以上星系,幾乎只能在高山享用了。


看星系超單純,不用選什麼濾鏡、做視野、做對比... 的,就是拚口徑拚天況而已;除了挑戰性 帶來樂趣以外,同個視野有多個星系也是自己很喜歡的題目,所以手機的電子星圖軟體裡一直都有像 Arp、HCG 之類的目錄。


第一組目標是 Arp 84,主要成員是 NGC 5395 跟 NGC 5394,+11.5 跟 +12.9:


NGC 5395, NGC 5394 (Arp 84) -- 406mm f/3.75 DOB; 4.7mm for 373X

這組要找到、並認出兩位主角不難,用 40mm 目鏡尋星時走到就看到,但要進階看到 "牽絲" 的模樣就沒那麼簡單了。貼張從 Wikipedia 來的圖對照說明:


data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GC_5395

大的那顆是 NGC 5395,看見核心當然沒問題,又大又顯眼;看星系,核心是基本,如果能認出旋臂就覺得有點厲害了,相片中核心的正上方那條旋臂,也就是素描在右側那條,仔細看應該認得出來,我猜是因為核心相對很亮,因此緊鄰著核心的 gap 就會對比得很黑,也因此可以襯托出更外側那條旋臂;另外有看到的細節是素描裡核心的南北兩端各有一個亮斑點,這是旋臂較明顯之處,雖然追不完整條旋臂,但至少是個看到旋臂的證據。至於 NGC 5394 因為視面積較小因此還蠻容易看到,不過前面講到 "牽絲" 的部分就沒辦法了;當天這組是我第一個目標,天況還沒到最佳時,原來這支主鏡在山上看 +14、+15 等星輕鬆簡單,當時狀況降一級,差不多 +13、+14 等而已。


Arp 105 是組很不得了的目標,其實當時完全沒期待能看到什麼地步,也很好奇到底能看到什麼? ...... 它是整個 Abell 1185 中的一部分,因為畫的跟天文相片裡的實在差距太大,所以也得貼張天文相片比較容易說明:


data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GC_3561

讚吧!這個奇怪的外型讓它有個 "the guitar" (吉他) 的別名,吉他的下音箱部是主角 NGC 3561 -- 或嚴格點區分的話叫 "NGC 3561 B",上音箱部比較小也比較橢圓的那個星系有人叫 "NGC 3561 A",電子星圖顯示的名字是 "PGC 339922" 或 "UGC 6224",(NGC 3561 A+B 及牽絲的部分就是 Arp 105);還有喔,下音箱部 NGC 3561 的下面有個藍點,這個藍點也有個了不起的名稱叫 "Ambartsumian's knot",Ambartsumian (維克托.安巴楚米揚) 是位偉大的天文學家... 我是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的。


好的,實際上當晚只有 NGC 3561 (NGC 3561 B) 成功看到:


NGC 3561 (Arp 105, the guitar) -- 406mm f/3.75 DOB; 6mm for 292X

上面這張看起來空蕩蕩頗無聊的素描是當時看到快哭出來的結果,殘念滿滿;一開始我是從圖中左上角那顆相對亮的 NGC 3550 開始,說它相對亮其實也只有 +14.28 等,其下方倒有顆 +11.3 的亮星可以當 "定位星","定位星" 對沒有追蹤能力的觀星設備來說,尤其是極高倍小視野觀察時是很重要的東西啊;因為經常都會在換目鏡、對資料、甚至不小心手抖一下碰歪視野時要拉回去時當定位的錨點。殘念之一是忘了要挖一下 NGC 3550 右邊一堆像是 3553、3552、3554... 等小星系,當時花點時間認一認好歹也能説有看過 Abell 1185 了,結果沒有,一路執念往東去找 吉他;但 吉他 哪有這麼容易? 畫面左邊 (南側) 有一排星點,右側 (北邊) 則是一片大空白,看了半天才找到糊糊大大的 NGC 3561 的本體 (+14.46),隱隱約約,連要定位、測一下大小... 都困難重重,更別說是 +15.2 的 "PGC 339922" 或 "UGC 6224",甚至 "牽絲" 的部分了,至於 "Ambartsumian's knot" ? 想都別想,而且最後力氣耗盡,完全忘了要回去找 3553、3552、3554... 這幾個小星系就結束這個題目了。同樣,觀測時大熊座位置已低,當時眼睛適黑得也不太夠... 都是理由,但這次我要怪一下別人了,當時好幾團觀星團正好解說完,大家都想拍個照,觀星團的 "老師" 還神秘兮兮的説要教大家如何打光的 "密技" ,暗空公園 裡教民眾如何打光拍照? 真是扯到爆。


Arp 85 最後再講,先記一下另外兩組在平地看得零零落落的目標,首先是 NGC 5963 與 NGC 5965:


NGC 5965, NGC 5963 (406mm f/3.75 DOB; 6mm for 292X)

位在天龍座範圍的這組跟後面的 NGC 5981/5982/5985 三兄弟 (dragon triplet, the Sampler),以及夾在中間的 NGC 5987 都是所謂 大尺度纖維狀結構 (galaxy filament) 中的同一條,目視難度不高,外觀長長的 NGC 5965 視覺亮度有到 +11.7,看得非常清楚,不過... 不過... 居然忘了要去認它那條招牌黑帶,為了裝下 NGC 5963 倍率就沒拉上去,否則一定會注意到才對;NGC 5965 的西北側有個小小的 PGC 2544663,有企圖心一點的話也應該把倍率催上去試試看才對,現在講都太晚了。NGC5963 +12.2 等,也很容易抓到,其南邊有一顆 +13.1 的星星,還有一個 +14.6 的,這兩顆看起來都壟罩在星系外圍的雲氣中,實際上不知道有沒有?


NGC 5981/5982/5985 三兄弟 之前看過:



平地 16 公分鏡,那高山 40 公分鏡的呢:

NGC 5985,NGC 5982,NGC 5981 (406mm f/3.75 DOB; 10mm for 175X)


這兩張的方向左右相反。三個星系亮度依序是 +11.1(NGC 5985),+11.0(NGC 5982),+12.9(NGC5981),外觀看起來依序是 橢圓、質地粗粗有點角度面向我們的螺旋星系;圓形,質地細緻正對我們的橢圓星系;長條狀側對我們的螺旋星系。三者不管是亮度差異、外觀差異都很容易看出來,雖然平地屋頂拚死拚活也能認出,不過在高山上能一眼看出的感覺就是爽。


最後一個目標猶豫了半天才決定動筆畫,理由是因為 "看得太清楚了"... 看得越清楚越難畫,不像看起來小小個、隱隱約約那種,只要位置、大小沒錯就可以隨便畫了,因為眼睛看到就只有這樣。


Arp 85 就是 M51:

NGC 5194/M51, NGC 5195 (Arp 85) -- 406mm f/3.75 DOB; 10mm for 175X

其實高山上看 M51 幾乎每次都能看出其旋臂,但是動手畫還是第一次。有兩條主旋臂認得出來,南側一直彎到東側那條比較好認,因為尾段在北側那條的前段很亮,對比的關係,它與南側一直彎到東側的那條旋臂的 gap 顯得較暗,也因此較容易襯托出南側那條。至於北邊的 NGC 5195 也蠻特殊的,其東側可以看出被拉扯變形的雲氣,M51 南側彎到東側的那條旋臂的雲氣一直往 NGC 5195 伸去,越來越淡,不過可以想像出其雲氣連結的模樣。M51 的外圍雲氣看起來向西南方擴伸的樣子,讓整體看起來好像沒那麼對稱的感覺,NGC 5195 外觀看起來就更不規則了,東西向兩端好像各有更濃厚的雲氣塊,然後外圍雲氣向著西北側擴伸...


當目標在眼前又是那麼清楚時,看久之後常常會有沉到一個複雜的結構裡的失神感覺,尤其一邊素描時更容易,那種體驗宇宙巨大的感覺很動人,但又很難形容或跟別人分享...... 不過也沒關係,自己獨享時其實也很不錯。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再不趕快記就要忘光光的鳶峰之旅 -- 熟悉目標旁的不熟悉目標篇 (M57--IC 1296; NGC 6543-- NGC 6552, IC 4677)

休息大半年終於要重回職場,趁正式上班前上了一趟山,不然不知道下次是何時。也正好碰到幾個晴天,不過這次上山懶得拆 16" DOB 支架,硬生生塞進後座,方便是方便啦,不過房車的空間利用得真差,其他東西連桌椅都塞不進就出發了。




即便如此下車組裝完光軸對一下發現,次鏡居然準到不用調! 結構夠穩,而且非假日上山真不錯...... 這次收穫不少,分兩篇記;這篇記錄熟悉的 M57... 的中央星,及旁邊的小星系 IC 1296,以及熟悉的貓眼星雲 NGC 6543,及其旁邊的小星系 NGC 6552 與其實屬於貓眼星雲雲氣一部分的 IC 4667 觀察。


M57 是老朋友了,不過想看到其中央星,從來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有資料説亮度是 15 等,也有説 16 的, 17... 都有,反正都不是手邊器材辦得到的目標;不過這次是 16", 16" 主鏡在山上看 15.X 等星稀鬆平常,這次當然要來試試:


M57 center star and IC 1296 (406mm f/3.75 DOB, 3.7mm Ethos for 473X)


就算不用濾鏡,高山上 16" 主鏡下的 M57 還是太... 亮了,亮到環狀的雲氣細節都被洗掉不少,真是誇張。高倍下的 M57 外觀呈現橢圓形,大致是東西向長邊橢,雲氣在南北兩側看起來比較厚實,東西兩端的雲氣邊緣不規則,那種不規則硬要形容的話,有點像是緊繃著的氣球向東西兩側吹爆出去的樣子。中央星呢? 沒想像中的簡單,直視的話完全沒辦法,一開始好像看到,然後又不見了,再盯著一段時間後才能用 averted vision 斷斷續續確認,可能是受到雲氣亮度的影響,要辨識出來會比其真正的亮度更難上幾分,不過算是有信心説 "看到了" 的程度啦。


IC 1296 是仔細看 M57 的天文相片時會留意到的小物體,位置大致在 M57 的西側 (西北西),有兩顆 11 等星可以當指標,然後幾顆 14.X 等左右的星圍繞著的地方;IC 1296 視亮度只有 15 等,所以真要頗有耐心讓眼睛充分適黑後才有機會認出。


算是解鎖一個難關了,下一組是在北方天龍座範圍別名貓眼星雲的 NGC 6543:


NGC 6543, NGC 6552, IC 4677 (406mm f/3.75 DOB, 3.7mm Ethos for 473X)

這些比較耳熟能詳的目標在山上用大口徑看常常會因為太亮而得想辦法減一些光才不會損失細節,這樣講好像在說 "啊... 今年發表的新車沒買是因為手上太多台類似的..." 的炫富樣子,不過的確高山上就是有資格這麼講啊! NGC 6543 真的就太亮了,南北兩端最亮,雲氣還一直往外擴,NGC 6543 的西側有顆 +9.8 等亮星,很容易想起雙子座手邊那個愛斯基摩星雲 NGC 2392 旁邊也有個 +8.3 等亮星;不過這次的目標是 IC 4677,不要沉溺貓眼太久......  IC 4677 是 NGC 6543 的一部分,所以想説既然是行星狀星雲,用 O-III 一定錯不了;結果超難認,等濾鏡拔掉後才慢慢從 averted vision 轉到 直視 也能看見。IC 4677 跟那顆 +9.8 等亮星及另一顆 +13 還是 +14 等星大致圍成一個三角形,看到後來覺得也蠻清楚的了。至於小星系 NGC 6552 在貓眼另一邊東側稍遠處,跟一顆 +11.7 與另一顆 +13.3 等星同樣圍成三角形,雖然視星等只有 +14.5,不過以這種觀測條件來說不太難,一眼就看見了。


之前每次欣賞同好拍的 M57 與 貓眼 NGC 6543 時,總是對相片裡旁邊的小配角星系心癢癢的,這次都找到了,算是有解癢一些了。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Messier 7 附近的星團與行星狀星雲觀察記錄

這也是跟著人家走的類似觀察題目,應該是雜誌 6 月吧? Howard Banich 的專欄;不過大師常用的是 30 吋巨砲,我的 8 吋鏡能跟點屑屑就不錯了。




這個題目是在一個確定的範圍附近內挖寶,跟之前習慣在茫茫星海中找目標的玩法不同;位在天蠍尾巴上方的 M7 是一般稍有觀星經驗同好可以輕易找到的目標,之後就是對照星圖慢慢來掏金啦。先看星團,目標都標在下圖,我自己覺得的難易度 從 "難" 到 "易" 依序是 NGC6455 > NGC 6444 > NGC 6453 > Trumpler 30,先從簡單的開始:




最簡單的 Trumper 30 非常好找,一眼就認出來了:


Trumpler 30 (Mewlon-210 f/11.5; 12.5mm EP for 193X)

星團內主要的亮星大約 10.X 等,其它很多 11.X 等星散落其間,目鏡走到這邊絕對不會懷疑這就是一個星團 (比起後面兩個疏散星團),最後用到 193X 畫圖。貼張 DSS 相片對照:




第二容易的是球狀星團 NGC 6453, 外觀分類為 Class IV,距離我們 3.78 萬光年遠,大小約 21.5 arcmin:


NGC 6453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0X)
 


雖然拆不出星團本身的個別星點,不過位在銀河附近,前景有太多星點了,大大小小、明明暗暗交織分佈,讓整個畫面很有深淺的立體感,尤其在辨識出目標的那刻會有: "啊~ 原來深處有東西... " 的那種感覺,非常特別。


第二難的 NGC 6444 離 NGC 6453 不遠,目鏡移一下 "應該" 就到了,不到 0.5 度視野,不過... 到底在哪裡呢?


NGC 6444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電子星圖 Skysafari 的星點分佈還算準,所以耐心分辨可以定位到沒問題,比較困擾的是範圍邊界在哪? 先貼張 DSS 的相片,圖是引用 "The NGC/IC Project" 網站裡連結過去的:




看起來我素描的星團範圍大致沒錯。Dreyer 對這個目標的描述是 "cl, vL, vRi, st 12...13",我來翻譯一下這段密文,意思是: cluster, very Large, very Rich, star 12 ~ 13 等。cluster 當然沒問題,very large 就有點怪了,3 arcmin 算小吧? 對照起 80 arcmin 的 Messier 7 只是個小不點而已;NGC 6444 距離我們 1800 光年遠,Messier 7 距離我們 980 光年遠,所以可以想像 Messier 7 就夾在我們跟 NGC 6444 中間左右的感覺。


這幾個星團中最難的 NGC 6455,事後對照相片後更加困惑了......


NGC 6455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這是 DSS 的相片:


這是 2MASS 的:


我畫的主星點跟這張比較像。網路上資料大部分說 NGC 6455 是 "star cloud" 或 "star association",因此看起來應該類似 Messier 24 的感覺,除了較亮的星點外背景是星點密到霧霧一片的模樣。Dreyer 的密文是 "cl, rr, st eS+neb",翻譯一下是: "cluster, partially resolved some star seen (rr 的譯文), extremely Small with nebula (eS+neb 的譯文)",所以 Dreyer 看到的 "nebula" 應該是密到霧狀的星點 ---- ㄜ... 我是看不到啦。


挖了幾個星團後,隔幾天換挖行星狀星雲,同樣的先把挖到的目標全部標示在下圖:




這幾個的難度除了 Hoffleit 2-1 特別困難以外其他幾個都差不多,共同的特徵就是 "小",然後都要靠 O-III 幫忙才好認;除此之外就是每個的名字都很多,也很混亂,所以我先整理一下好了。


以上面星圖顯示的第一姓名為主:

Cannon 2-1 = He 2-303 = Sa 2-263 = (無 Wray) = ESO 394-10 = Pk 356-04.1 = PN G356.2-04.4

Wray 16-311 = He 2-28 = Sa 2-247 = Wray 16-311 = ESO 393-29 = Pk 355-03.3 = PN G355.7-03.5

Hoffleit 2-1 = (無 He) = Sa 2-253 = Wray 16-316 = ESO 393-37 = Pk 355-04.1 = PN G355.4-04.0

Henize 2-308 = He 2-308 = Sa 2-269 = Wray 16-333 = ESO 394-13 = Pk 356-04.2 = PN G356.7-04.8

Haro 1-42 = He 2-310 = Sa 2-270 = Wray 16-334 = ESO 394-14 = Pk 357-04.1 = PN G357.2-04.5


第一個,Cannon 2-1:


Cannon 2-1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with/without O III)


如果不是手拿濾鏡滑上目鏡、滑下目鏡作 "Blink" 而已的話,還想素描一下留個紀錄,那就要多找幾個星點當對照用,對照位置也對照亮度,素描時也要比平常多留意一下各星點的亮度差異,這樣紀錄的結果就更有參考價值了。


第二個是 Wray 16-311,這個位置在前幾天才找過的 NGC 6453 跟 NGC 6444 附近再外側一些,才走過,所以目鏡移過去時覺得星點分佈頗為熟悉:


Wray 16-311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with/without O III)

套上 O-III 後星點消失大半,唯獨目標本體變亮的感覺,也有稍微大一點啦。


第三個 Hoffleit 2-1 是這次差點搞不定的目標:


Hoffleit 2-1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with/without O III)

我把定位區域縮到很小很小了,目標周遭也有幾個 +12.X 等的參考星點,但夜深之後這邊的角度已低,觀測條件越來越差,套上 O-III 後都快失明了,UHC 又不太夠力,看了許久是有認出目標啦,但跟參考星點間的相對位置我一直無法精確定出來,最後就只有這樣的成果而已。


這三個之後,目鏡移到 Messier 7 北側,放棄了 M 1-30 (Wray 16-322);前面這個 Hf 2-1 的視星等是 +13.8 已經看得要死不活了,M 1-30 的視星等是 +14.69,怎麼有可能看到? 還是等 8 吋長到 16 吋再試了。


北側我抓兩個,比較靠近的是 Heniz 2-308:


Heniz 2-308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with/without O III)

這個的是亮度是 +13,但經過前一個的洗禮之後覺得不怎麼難;目標夾在兩個 10.X ~ 11.X 的 "亮" 星斜線中間,所以可以很清楚且精準的把位置畫出來。


最後一個是離 Messier 7 稍遠的 Haro 1-42:


Haro 1-42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with/without O III)

視星等亮度 +12.6,對眼睛而言甜如糖果,很輕鬆的就找到位置並畫下來。


位置再推遠一些,往射手座的方向走,這附近的行星狀星雲還真多,有 +13.3 的 Perek 1-11、+11.1 的 Haro 1-50、+11.7 的 M 3-21... 不過這幾個都還沒去找。這些看過的或還沒去找的小小行星狀星雲,雖然都太小看不到什麼細節,不過若純粹以挖寶的角度來説,這邊還真是一塊寶地呢!!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夾在天蠍腳與蛇夫腳間的一些球狀星團觀察

夏夜天蠍的上方是抓著長蛇的蛇夫先生,就是那個想到球狀星團就會聯想到的蛇夫座;夾在蠍子左腳跟蛇夫右腳之間除了 M 字輩的幾個球狀星團以外, NGC 輩的更有一大堆,比較有看頭的以前都看過了,最近又多畫了幾個:




紅色是以前畫過的,黃色就是這幾天看的。


先説明左上角,長蛇尾巴附近包括以前畫過好幾次的 Palomar 7 (IC 1276) 的那三個好了,這三個用 3 度視野就能框在一起了:


這一組位在中間的 NGC 6539 應該是最容易的,視覺亮度 +9.33,距離我們 2.54 萬光年遠,面積放在 M 字輩的球狀星團裡都算大,21.5 arcmin,算是跟 M4(26.3')、M22(24') 差不多等級:


NGC 6539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0X)

NGC 6539 的外觀分類是很鬆散的 Class X,不過平地屋頂用 16 公分鏡也拆不出什麼星點,勉強可以看到靠核心 北北西方 有幾粒零散的星點而已,星團整體看起來的感覺就是大、質地鬆散、雲氣淡淡的模樣。


NGC 6539 下面是 NGC 6517, 看起來好暗喔! 外觀分類是偏緊實的 Class IV,距離我們更遠,3.46 萬光年遠,視覺亮度 +10.23,面積大約 4.1 arcmin:


NGC 6517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怎麼會這麼暗呢? 是我的視力衰退嗎? 看起來甚至比 IC 1276 還暗。因為實在挖不出什麼細節,頂多只能測一測大小,以這種觀察條件來說,我大概只能看到一半 -- 2 arcmin 左右的面積而已。


這組最後一個就是 IC 1276,外觀分類是最鬆散的 XII,距離我們 1.76 萬光年遠,面積也不小 -- 21 arcmin,視覺亮度 +10.34:


IC 1276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0X)


這顆的色澤跟前兩個比起來明顯帶點髒髒的黃橙色,是受前景的塵埃影響還是因為很年老? 雲氣分布不太規則,看起來也是粗糙鬆散的視感,拆得出幾顆星;星團外北側有兩顆亮星,南側有一個,星團大致就夾在它們之間。


以上面那張剪下來的電子星圖來說,有三組我覺得蠻有趣可以連在一起觀賞的,一組是前面講的 NGC 6517 -- NGC 6589 -- IC 1276;另外還有: NGC 6342 -- M19 -- NGC 6356,這組有畫過同框照:




還有一組 NGC 6293 -- M9 -- NGC 6284;另外 NGC 6440 旁邊有一個行星狀星雲 NGC 6445 連在一起看也不錯:



NGC 6401 則是今年新看的:


NGC 6401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NGC 6401 的視覺亮度 +9.45,亮到用 16 公分鏡可以做到快 300X 看也沒問題;外觀分類是 Class VIII,距離我們比前面幾個都近: 8800 光年遠,大小約 12.4 arcmin。如果看天文相片會發現 北北西 與 南南東 兩邊都有暗星雲,對比起來蠻漂亮的,不過以我的觀察條件當然是看不到啦。星團本身看起來有兩層,核心部分小而亮,外圍那層的視感質地粗糙,淡淡的延伸範圍頗廣;星團東南側有幾顆大約 12.X 等亮的星點拆得出。



NGC 6401 往天蠍方向走先會碰到 NGC 6325:


NGC 6325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NGC 6325 視星等亮度 +10.33,這在平地屋頂就算用 21 公分鏡也勉強勉強而已,外觀分類是 Class IV,距離我們 2.54 萬光年遠,面積大小約 4.3 arcmin;不過我實在挖不出什麼細節,看起來就只有一坨糊糊的棉花狀。


繼續往天蠍方向走會碰到 NGC 6287:


NGC 6287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NGC 6287 視星等亮度 +9.35,跟前一個 NGC 6325 只差一個星等亮度,看起來卻截然不同。外觀分類為 Class VII,距離我們 3.06 萬光年遠,大小為 5.1 arcmin; 5.1 arcmin 的感覺喔...... 以較熟悉的梅西爾目標來比擬的話也只能找到一些星系來比擬了,大概就是看 M95、M96 大小那種感覺了。因為亮度夠,倍率拉到 280X 看,核心中央似乎有條南北向的帶狀看起來比較濃。


移到剪下來的電子星圖最下方還有兩個,一個是 NGC 6316:


NGC 6316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NGC 6316 算是簡單又清楚的目標,視覺亮度 +8.43,大小約 4.9 arcmin,距離我們有 3.39 萬光年遠,外觀分類是相當密集的 Class III,密集是很密集啦,可能因為夠亮,我覺得看起來細節頗多,表面上有一塊一塊較濃的特徵。


最後一個是 NGC 6304:


NGC 6304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NGC 6304 亮度有到 +8.22,大小約 6.8 arcmin,距離我們 1.92 萬光年遠,外觀分類 Class VI,因為夠亮看起來真舒服,同樣的,我覺得中央有一條較濃亮的帶狀分布,大約是 東西向。



除了這區域的幾個球狀星團外,也撈了兩個在其它星座,而且以球狀星團的距離來説都算是很遠的目標,一個是武仙座的 NGC 6229:


NGC 6229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0X)


NGC 6229 跟鼎鼎大名的 M13、M92 在武仙座腳下圍成一個三角形,不過應該常常被大部分的人錯過了;視覺亮度 +9.39,距離我們很遠,9.71萬光年遠,比可能是從 SagDEG 抓過來的 M54 還遠,外觀分類 Class IV,大小約 4.5 arcmin;我用 400X 看起來,濃淡可以分成三層,核心部分看起來也像一條帶狀 bar,外層淡淡的延伸到很外面。


另外一個 NGC 5634 位在刻板印象跟球狀星團扯不太到關係的處女座腳邊:


NGC 5634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NGC 5634 的視星等 +9.47,以這幾次看的幾個星團來説算是亮晶晶了,大小約 4.9 arcmin,外觀分類是 Class IV,距離我們也是很遠的 8.22 萬光年遠,跟 M54 (8.74 萬光年遠) 差不多;NGC 5634 推測也是從 1994 年發現證實的 SagDEG (Sagittarius Dwarf Spheroidal Galaxy) 那邊拉過來的;觀察上比較特別的是 東側 有顆橘色的亮星 HD 127119,貼在旁邊很有趣。


好久沒有看這麼多球狀星團了呢!!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遲到半年的恆星自行記錄

年底整理好多東西,文件、檔案、衣櫥、書櫥、紙箱、零件...... 好像永遠整理不完,也終於要來處理去年七月紀錄的恆星自行現象了。



今年又換一隻鏡子拍,也就是因為這樣一直換鏡子,結果造成最後要比較結果時麻煩的要死。


紀錄 61 Cyg 以及 Barnard's Star 這兩顆的自行記錄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一大堆現成、漂亮且可讀性很高的相片還有動畫,似乎不用自己每年特別去拍一堆醜醜的相片;不過對我來說好像有些不同的意義,或是一個特別的儀式 -- 證明我仍喜歡這個嗜好? 證明我還健康的活著? 地球仍然規律的運動? 或者只是對自己宣告一下 -- 夏天來了!


Cyg 61 還好,因為有一顆背景星可以做移動的參考,加上這組雙星又亮,因此不管怎麼亂拍都認得出來。底下是 2022 年用 2160 mm 焦長拍的,跟 2021 年用 900~1000 mm 拍的結果:


61cyg (Mewlon 180, 2160mm f/12) -- YR2022-July

61cyg (TSA-120, 900mm f/7.5) -- YR2021-July


我有稍微看一下一般天文常用的疊圖軟體像 DeepSkyStacker 或 RegiStar,不過後來想想我的目標這麼簡單微小,似乎也不用搞那麼正式,只要把目標周遭範圍大致取一樣大小,角度盡量拉齊,這樣的話電腦裡的小畫家好像就可以了。所以... 就純手工製作啦:


61cyg (Mewlon 180, 2160mm f/12) -- YR2022-July

61cyg (TSA-120, 900mm f/7.5) -- YR2021-July


我要寫一下我的白痴加工步驟,不然明年又忘了~




Step-1,找兩顆星拉垂直或拉水平都可以的定位星,目的是讓相片的角度一致

Step-2,找定位邊界的上、下、左、右 星畫邊界,目的是讓相片範圍一致

Step-3,調像素一致,目的是讓每張相片顯示的大小一致


依樣畫葫蘆,把其它年的調整完排一起看:



這樣表達就夠清楚了,至少我可以接受啦。


跟 61 Cyg不同,Barnard's Star 在茫茫星海中既不亮,也不好定位 ---- 雖然相片多調幾張後我能很快找到啦,但一開始如果拍攝像場角度不同還真是難辨識:


Barnard's Star (Mewlon 180, 2160mm f/12) -- YR2022-July

Barnard's Star (TSA-120, 900mm f/7.5) -- YR2021-July


比如上面這兩張原始拍的,要怎麼比對呢? 所以依照前面講的方法調整一下:


Barnard's Star (Mewlon 180, 2160mm f/12) -- YR2022-July

Barnard's Star (TSA-120, 900mm f/7.5) -- YR2021-July


調整的步驟與定位星們如下:



最後比較的結果:




找了兩顆參考星來比較,還算容易看出 Barnard's Star 的移動呢!


終於完工啦... 在深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