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顧以前的記錄... 曾畫過兩個,一個是 "K3" 其實它有個 NGC 編號: NGC 609
沒想到要搞到 32 公分鏡才看得到? 這麼難喔? 不過仔細看當時的 SQM 只有 17.38,看來這也是月光下硬拼的結果。
另一個曾畫過的是 K14,不過都是跟 NGC 133 與 NGC 146 合照的,有用 4 吋鏡:
今年也有用 5.5 吋鏡看:
NGC 146, NGC 133, K14 (TEC 140, TV Bino Vue + 2X OCA, 20mm XW, 11mm Plossl for 98X; 180X) |
SQM: 18.07 -- 這一定也是在月光下畫的。K14 可能是整個目錄裏最簡單的,結果還看不到幾顆星? 看來想找完這整份目錄應該困難重重。
網路上有關 "King" 目錄的觀測資訊少之又少,有些星圖用虛線標一個圈圈,結果圈圈裏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所以實際按圖索驥走到附近之後,對於目鏡看到的星點是不是目標超沒信心,很可能只是前景的星星啊? 還好作者不但花時間觀測,還留下很有參考價值的記錄,對於經驗不足的我們超有幫助。不過在說明作者的觀測記錄之前,又要重覆整理一遍關於疏散星團觀測用的 Trumpler 外觀分類來輔助說明。
最早我查資料時很喜歡參考 SEDS.org 裏的資料,它對疏散星團的外觀分類最簡單易懂的是 "Shapley 分類",從 a 到 g,"g" 表示星團裏的星星又多又密集集中,"a" 就倒過來。另外一種叫 Trumpler 外觀分類,有 3 個指標,I、II、III、IV 表示集中度 (concentration),"I" 最集中 "IV" 最鬆,我把定義 Copy 下來好了:
Concentration
I: Detached; strong concentration toward center
II: Detached; weak concentration toward center
III: Detached; no concentration toward center
IV: Not well detached from surrounding star field
第二個指標是亮度的分佈範圍,1、2、3,"1" 表示星團裏成員的亮度都差不多,"3" 就是反過來,星團裏的星星們亮度差很多。
Range in Brightness
1: Small range in brightness
2: Moderate range in brightness
3: Large range in brightness
第三個指標是星點數量,P、M、R,這很直覺,就是 Poor、Moderate、Rich 的意思
Richness
(p) Poor: Less than 50 stars
(m) Moderately rich: 50 to 100 stars
(r) Rich: More than 100 stars
還有一個 "附註" -- "n",有 "n" 表示星團範圍內有雲氣。
因為 "king" 目錄太冷門,所以 google 半天也找不到這些可以協助觀測的外觀分類指標,作者依他多年的觀測經驗自己來標。我覺得不管厲不厲害? 資不資深? 其實這是種不錯的觀測記錄方式,用簡單的指標來代替繁瑣的口語敘述,又能相當程度記錄時記觀測的特徵,應該來練習看看。比如說作者對 K3 (NGC 609) 的記錄就是:
Mv=11 S=3' No.=77 Tr=II3r Mag.=282X
翻譯一下:
Mv 是 "視星等",如果有查到資料就用查到的資料,如果沒有,就會用 Mv* 來表示自己判讀星團裏看到最亮的那顆星的亮度。因此在這邉的星團整體視星等為: 11 等。
S=3' 是指星團範圍大小 3 arcmin
No. 77 是指星團數了 77 顆星星
Tr=II 3 r 意思是: 集中程度為 II,稍為集中向內;成員亮度差異為 3 ,分佈很廣;r 表示星團內星星很多,超過 100 個
Mag. 282X 意思是用 282 倍放大目視
K 14 呢? Mv=8.5 S=7' No.=186 Tr=III1p Mag.=73X
我從自己畫過的圖視著依樣畫葫蘆描述: No.=15 Tr=III2p Mag.=98; Mv 與 S 沒記錄;No. 這個看到的星星數量可能會跟我的設備、環境、經驗而差距太大,不過用 Tr 來對照一下倒是有幫助。
接下來就是上個月找到的一些 "國王" 星團的結果,不過這時節仙王已經偏低,不太利觀測了:
先這三個 K19、K10、K18
K19
King 19 (TEC 140; 3.7mm Ethos for 265X) |
作者記錄的是: Mv=9.2 S=5' No.=52 Tr=III3p Mag.=66X and 256X
我估 Tr 會用: III 2 p;可能我的口徑小,當時環境也不夠暗,判讀星點亮度差異不容易。
跟後面的比起來 K19 算是糖果等級了,很容易可以看出星團內的星點
K10:
King 10 (TEC 140;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27X) |
作者記錄的是: Mv*=11 S=4' No.=40 Tr=I1m Mag.=256X
我估 Tr 會用: II 1 p;唉~ 這樣的話很搞笑,以我的水準可能每個我都會標 "p",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我數得到 50 顆星星以上的啊? 唯一有共識的是 "亮度差異很小",所以是 "1"。
K18:
King 18 (TEC 140;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27X) |
作者記錄的是: Mv*=12 S=5' No.=40 Tr=II2p Mag.=272X
我估 Tr 也會用: II 2 p;"p" 是一定的,哈哈~ , 星點集中的 "II" 現在比較有手感了,亮度差異的 "2" 大概也抓到感覺了。
仙王附近還有 K9 (Mv*=18), K11 (Mv*=17), 看到那個 Mv* 值就直接舉白旗投降。
仙后那邊的呢?
King 4:
King 4 (CFF 250CC; 12.5mm Docter, Leica ASPH Varion for 300X, 421X) |
作者記錄的是: Mv=10.5 S=5' No.=44 Tr=III1p Mag.=77X, 337X
我估 Tr 應該也是: III 1 p;除非有 "pp" 或 "ppp" 可標,哈哈哈...~ Mv 不是有 10.5 嗎? 怎麼覺得這麼暗啊?
King 12
King 12 (CFF 250CC; 12.5mm Docter, Leica ASPH Varion for 300X, 421X) |
作者記錄的是: Mv=9 S=3' No.=15 Tr=II1p Mag.=73X, 272X
我估 Tr 是: II 2 p;亮度差異範圍我估 "2" 有可能是我把一些前景星混在一起估計了?
K21
King 21 (CFF 250CC; 12.5mm Docter, Leica ASPH Varion for 300X, 421X) |
作者記錄的是: Mv=9.6 S=4' No.=20 Tr=I2p Mag.=282X
我估 Tr 應該也是: II 2 p;難得有共識!
K16
King 16 and Berkeley 4 (CFF 250CC; 12.5mm Docter, 40mm XW for 300X, 94X) |
作者記錄的是: Mv=10.3 S=5' No.=71 Tr=I2m Mag.=73X, 272X
我估 Tr 應該也是: II 2 p;其實有點想給 "m", 難得數比較多顆星,雖然也沒超過 50 顆,但跟前面的比起來多了很多顆啊!
目前為止總共我只看了這 9 個,其它同樣在仙后座範圍內的還有: K1 (Mv=19.3), K2 (Mv*=19.8), K3 (Mv=11), K13 (Mv*=12), K20 (Mv*=13), K15 (Mv*=18); 英仙座附近的也有: K5 (Mv*=13), K6 (Mv*=10), K7 (Mv*=16); 御夫座附近的: K8 (Mv=11.2), K17 (Mv*=14), K22 (Mv*=16); 船尾座的有: K24 (Mv=沒資料), 麒麟座的: K23 (Mv=沒資料); 另外還有夏天天鷹座與狐狸座附近的: K25、K26、K27 (Mv 都沒資料)
有機會再繼續找看看,雖然都暗得要死,不過我覺得蠻好玩的啦! ^^"
請問你用的King Catalogue可以在哪裡找到?
回覆刪除我只找到1949年Harvard College Observatory Bulletin No. 919, pp.41-42那篇文卓, 只有King1~21
謝謝orz
我查到的是:Ivan R. King. 27 open clusters:
刪除King 1-21: I.R. King, 1949. Some New Galactic Clusters. Harvard Bull., Vol. 919, p. 41-42.
King 22: I.R. King, 1961. A New Galactic Cluster. PASP, Vol. 73, No. 431, p. 163-164 (April 1961).
King 23-27: I.R. King, 1966. Five New Open Clusters. PASP, Vol. 78, No. 460, p. 81-82 (February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