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家屋頂... 夏夜, 不但有最壯闊的銀河角度, 還有數不盡的經典目標, 其中我最喜愛的就是面紗星雲. 觀測上 (說 "觀賞" 比較貼切), 面紗有其得天獨厚之處. 比如說它會過天頂, 出現在觀測條件最佳位置; 其次它的位置很好認, 不需大費周章尋找; 加上它現身於宜人夏夜, 不必忍受天寒地凍. 最困擾的反而是因為夏夜有太多精采目標, 每每令人難以下定決心專注其一呢.
尋找面紗可以追溯到 3 年前, 從 "隱隱約約" 到 "確認位置與形狀", 再到現在試著描畫出細節... 每到夏天, 面紗都帶給自己不同的挑戰與樂趣. 面紗之美在於其穠纖合宜的雲氣結構, 不像重口味的 M42 或 M8, 也不至於暗淡得連辨識都困難; 還有, 面紗夠大, "大" 通常細節豐富; 另外面紗很有挑戰性, 每當一個階段以為已經看熟, 更深的細節又開始浮現, 似乎無窮無盡, 永遠看不完.
面紗是 5000~8000 年前一個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骸, 附近氣體塵埃被加熱, 離子化, 並持續向外推展, 至今分佈大約 3 度. Skysafari 模擬 TEC 140 + XW 40 作 2.86 度視野好像勉強裝得下, 實際上不行, 至少要有 3 度才夠, 這樣的話只能用 FC-100DC + Nagler 31 作 3.4 度是最佳的組合了.
整個面紗裏面有好幾個 NGC, 最早是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之前粗略知道, 東面紗是 NGC 6992 與 NGC 6995, 西面紗是 NGC 6960, 中間夾了個沒有 NGC 編號的皮克林三角, 這是威廉敏娜.佛萊明小姐從相片裏發現的, 但當時哈佛天文台老大是愛德華皮克林, 所以用了台長名字命名. 仔細的編號, 為了好說明, 還是用深空大師, 熊天文台的阿炫兄 的相片輔助, 感謝感謝...
熊天文台阿炫大師的相片 |
由於大隻的鏡子沒辦法一次畫完, 這幾天先畫了東面紗 (Mewlon-210), 再畫了西面紗 (TEC-140), 這只是開始, 接下來有機會就會用不同鏡子重複練習, 希望有一天能畫出幾分面紗之美.
NGC 6992/6995 (the Eastern Veil) |
NGC 6992/6995 (the Eastern Veil) |
這次畫東面紗時有兩個發現, 一是有較濃郁的雲氣條紋 "橫向分佈", 有點像麻花捲似的一捲一捲, 這個條紋方向與西面紗及皮克林三角的直向長條分佈不同. 另一個發現是觀察到雲氣邊緣比較濃, 中央反而出現一塊塊像真空般的空隙.
西面紗比原先想像的還長, 結果只能用 32X (Nagler 31mm) 畫, 北側最清楚, 細細的, 滑過 52 Cyg 與 8.8 等的 HD 335011 上緣, 尖尖的收斂在黑暗裏. 南側則較暗, 大致是順著 52 Cyg 與一旁 8.6 等的 HD 335027 延伸線擴散而去, 末端同樣是兩邊緣較明顯.
NGC 6960 (the Western Veil) |
濾鏡是必須的, 如果口徑小光害又大, 用 UHC 會比較好; 如果天況夠黑夠透明, 主鏡也夠大隻, 那麼 O-III 會更好... 這是目前自己的經驗啦.
講到透明度, 有些老手會拿 4.2 等的 52 Cyg 當標準, 如果肉眼看不到, 應該就別浪費力氣看面紗了. 真的嗎? 是有道理啦, 不過我試過在肉眼看不見 52 Cyg 的爛天氣下還是勉強能看出東面紗, 西面紗就不行.
終於... 終於有機會在屋頂畫完整朵面紗了, 雖然勉強, 但也算是個開始啦.
難得有晴空, 所以最後再挑戰一次倒栽蔥的仙王, 肩膀下的煙火星系 NGC 6946 與鄰居 NGC 6939, 光陰似箭, 又隔一年, 秋天要來了.
疏散星團 NGC 6939 現在沒問題, 儘管成員大多只有 11~13 等, 倍率作到快 200X 就明顯有星團的模樣, 其實 78X (Doctor 12.5mm) 時能看出一團, 只是拆出的星點很少... 天況算好, 可是 NGC 6946 仍然看得似有似無, 大概要做到 196X (XW 5mm) 甚至 280X (XW 3.5mm), 才能查覺目標. 這麼高倍目標看起來當然不小, 但一塊一塊較明顯的區塊無法連續一起... 這個跟 NGC 891 一樣, 都不能算平地目標呀? 真的很難.
NGC 6946/6939 |
上面那張廣視野其實看不到 NGC 6946, 硬畫上去的, 得放大到快 200X 才有機會.
NGC 6939 |
NGC 6939 並沒有很顯眼或特別, 應該只是搭著 NGC 6946 的名氣沾沾光
NGC 6946 |
NGC 6946 夾在大約 10 幾等到 11 多等的 3 顆星, 2 顆星中間, 分類跟 M33 一樣是 Sc, 核心不明顯就很難認, 旋臂再多也難難難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