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2024 年的恆星自行記錄與第一次的土星數位素描

人生境遇起起伏伏,但今年的變化特別多。年輕過著相對平順的日子時還常嫌煩,到中年卻希望永遠不要動最好... 不過事與願違的例子總是比較多,因為人生境遇就是起起伏伏;等上山下山多走幾次之後就知道了,眼前就算是一段平路也不會太期待,也不會太焦躁,終究得一座山一座山走過。就像拍恆星自行記錄的鏡子,一開始總是想換另一隻拍,接下來就是不斷錯覺會永遠用某隻拍一輩子,然後不知不覺又換了一隻,最後已經不太在意用什麼拍了,都可以。


硬要這麼講,的確很牽強啊...


總之今年天鵝座第 61 號星與巴納德之星的拍照紀錄又回到 4" 鏡了,今年大多看太陽的日子裡在晚上架鏡子還真有點難得,先是 61 Cyg.:




完全看不清楚,裁切放大後跟 2017 年的比一下果然清楚多了:

61 Cyg. 2024 and 2017


另一顆在蛇夫座的巴納德之星:



同樣要裁切、對齊、對照後才看得出來:

Barnard's Star from 2017 to 2024



記完這每年都要記錄的東西後,今年的行星季才緩緩開始,其實今年都還沒看過木星呢。今年也是兩年一度的火星年,不過同樣要等到年底,而且很小顆;遲到的還不只行星,喊了快兩年的 300CC 也遲到許久,CFF 同樣經歷大轉變,從波蘭搬去澳洲了... 無論如何希望能趕上今年的木星與火星。

土星比較早,7、8 月起市區家的陽台不用等到半夜就可以看見。今年的土星也很不同,我從 2015 年開始畫土星到今年居然也已經 10 年了,今年土星環角度是最小的一次,很多人說看起來就像竹籤插著一顆丸子的模樣,我快過 20 歲生日的愛女今年看過土星的第一眼後也是這麼說的。環面對我們的傾角這麼小,當然就很難看到細節,一直到 9 月今年我才第一次認出像對小括號的卡西尼縫;C 環倒是變容易認出,可能因為 A、B 環沒那麼亮的關係吧?依例也先畫了個草圖,然後... 就不知道該怎麼下去了。

土星我永遠都畫不好,這幾年倒是找到一個取巧的辦法大大改善之前的醜土星。方法是這樣,先請女兒從別人的天文照片將土星輪廓描出來,挖空變成一個紙板模;之後我可以用這個紙板模在素描紙上準確畫出土星外型,然後觀察時再來畫細節;為什麼要請女兒做?當然因為她的手比較巧,我自己刻的模邊緣像狗啃過一樣。另一方面請女兒做一個數位版的模,這還要疊圖,因為球體跟環部分要做透明度 100%,再與黑夜空背景疊起來,這樣我用筆畫好的土星再用數位模疊一次,才會讓輪廓更銳利,自己手繪的細節同時出現;為什麼又要女兒做?因為她是原生數位世代啊,弄這種數位東西她三兩下就搞定,我老人家就是懶得學。

不過她現在念大學了,平常也不在家,我想了半天... 突然想到幹嘛這麼麻煩?如果我直接用 ipad 處理,把天文相片土星挖空 (圖白),然後直接用 pencil 在上面素描可行嗎?雖然很多技巧... 比如用 "紙筆",比如用手指把顏色渲開... 都還不知道要怎麼用 pencil 處理,不過網路上很多人的素描作品看起來都有這個味道,難道我學不會嗎?找個週末來試試:




這是原本的紙上手繪,我用數位筆重畫一次:

Saturn opposition (FC-100DZ, 267X without filter)

沒有很像 "實際看到" 的,不過純用紙、筆畫也好不到哪裡啦。小括號般的卡西尼縫沒有實際那麼清楚,帶 (band) 也比實際來得深,但 C 環的感覺很像目視的結果。今年的南半球大開,區 (zone) 跟帶 (band) 看得還蠻清楚的,北半球也是,頗有木星的感覺。

好吧,這是唯一一張,還會不會有土星素描?我也不知道,不過今年開始嘗試一點拍照:



似乎沒有很難,下一篇來記一下我的拍照嘗試。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Dolidze-Dzimselejsvili 5 ~ 11 "星團"

以這兩個唸也唸不出來,不一個一個字母盯著螢幕打,也打不出來的名字為名的目錄,倒是經常在電子星圖中看見,一般都簡寫成 Do-Dz #, 這樣看起來好像比較不累。我的某個待看清單中有一個其中成員 -- "Do-Dz 7",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之前看了 Sue French  的某篇文章後加進去的。Sue French 已經退休不寫專欄了,有點懷念啊!今年 7,8 月有陣子每天都霧濛濛的,好不容易有個晴夜,然後也是剛好有空啦,想說拖這麼久也該解決掉這個怪目標了吧! 因此 ChatGpt 了一下... 對,現在 Google 的搜尋功能越來越常被各種 AI APP 取代;原來此時正好有一堆 Do-Dz # 都在天頂附近,不過天頂正好是銀河,平地屋頂的光害下肉眼看沒什麼了不起,但望遠鏡對過去,目鏡視野裡滿滿都是星星,這樣認疏散星團可不太妙,就像在一堆彈珠裡面找某個彈珠一樣。


Dolidze 與 Dzimselejsvili 是兩位天文學家,Do 是舊蘇聯的喬治亞人;Dz 是哪國人就不知道了,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少之又少,用 AI 也沒用;不然,可能兩位都不是很厲害的天文學家吧? 不過我在某個論壇上看到有人說上個世紀以西方科學為主流的文獻,其實相當忽略舊蘇聯及共產東歐的科學家... 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可惜了,"偏見" 真可怕。


Do 在 1966 年建了一個有 57 個疏散星團的目錄,這些目標是用望遠鏡掛菱鏡去找茫茫星海中一群有相似發射線光譜的星星,有些資料說有在計算紅移,有些說沒有,因為我也不是本行,不知道這種找法有沒有道理,不過後來的天文學家驗證後發現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疏散星團,因此這個方法可能有點問題吧? 嗯,那 Dz 呢? 找不到任何背景資料,只知道 1966 同年,Do 跟 Dz 一起發表 Do-Dz 目錄,所以再加上 Dz 的 11 個,這樣應該要有 68 個,不過電子星圖只有 1~11 號的資料,那天晚上看得到的有 7 個,Do-Dz 從 5 號 到 11 號。



等真正開始找的時候,才知道其困難點跟網路上講的一樣 -- 一堆星星中到底哪些星點是該目錄裡的成員呢?我事先在網路上找到了一位同好的素描來對照,不過現在卻突然找不到來源,只好貼自己的醜圖了,先處理 Do-Dz 7,位置在武仙座大英雄的眼睛旁,眼睛是武仙 alpha 星 (Ras Algethi),是一組美麗的雙星,編號 STF 2140,+3.36 與 +5.4 分開 4.6"。Do-Dz 7 大概長這樣:


Do-Dz 7 (CFF 160 f/6.5; 220X)


這個目標在 Skysafari 的定位應該不對,會讓人以為目標是一個很小又很黯淡,埋在星星中的星團,因此卯起來拼命拉高倍率找,結果什麼都看不見;還好有參考別人的素描,其實大概做個 0.5 度的視野裝就好,主要星點大約 10.X ~ 11.X,倍率拉高一點把 12.X 的星點畫進去看起來比較像個星團。Do-Dz 的目標都很鬆散,範圍也不小,視野做大一點會比較有感覺。


Do-Dz 5 (CFF 160 f/6.5; 220X)


D0-Dz 5 在 M13 西邊附近,看起來就這幾顆 10.X 的星星加兩顆 11.X 的,總共看不到 10 顆。

Do-Dz 6 (CFF 160 f/6.5; 280X)

Do-Dz 6 也在 M13 附近,離武仙座右大腿胯那顆 +3.5 星不到 1 度的距離,星點更少,6 顆而已,最西側那顆 +13.X 等星,還是我做到快 300X 在有點霧的情況中好不容易認出來的。


Do-Dz 9 (CFF 160 f/6.5; 173X)

Do-Dz 9 離前面幾個比較遠,位置在武仙捏著蛇頭那邊,有點靠近天琴座了;這邊星點分布更廣,我有點抓不準中央應該放哪好?後來用 6mm Ethos 把視野再弄大一些些,不過太大也不行,因為星點平平的散在四周,太大會下不定決心範圍該切多大多小,所以最後就這樣了。


Do-Dz 8 (CFF 160 f/6.5; 173X)


Do-Dz 8 跟 Do-Dz 9 同一邊,從星圖看就位在被武仙捏著那隻蛇的嘴巴裡,有幾顆 8.X 等的亮星為主,勉強加幾顆 12.X 的暗星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其成員?


Do-Dz 10 (CFF 160 f/6.5; 173X)


我發現圖標錯了,位置是在天鵝座,可能一直複製貼上所以標錯為武仙座。

Do-Dz 10 在天鵝十字中央蝴蝶星雲西側,這邊星點多得不得了,尤其是跟構成前面幾組主體的星點亮度差不多的 +8.X ~ +10.X 的星星太多,因此更是嚴重選範圍障礙,我選了上面這組視野。


Do-Dz 11 (CFF 160 f/6.5; 173X)


同樣標錯了,位置在天鵝座才對,有空再改好了... 真煩耶,還要到雲端下載下來改好再上傳 ><"

Do-Dz 11 為在天鵝右翅膀,定位找東西面紗的天鵝 Epsilon 星 (Gienah) 北側 6 度左右的地方,同樣是一堆星點,我找了幾顆較亮的 +8.X ~ +9.X 星為主軸,然後把四周較群集的星點畫起來,就當是 Do-Dz 11 星團吧。



這幾個目標自己畫的跟網路上其他人素描的 "範圍" 多少有點差異,不過既然都說這個目錄裡的目標大多不是真正的星團了,所以也沒關係啦,就當是修身養性,描星點是真的蠻讓人心平氣和呢!!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再不趕快記就要忘光光的鳶峰之旅 -- 幾組 Arp 星系篇 (Arp 84, Arp 85, Arp 105, NGC 5963/5965, NGC 5981/5982/5985)

 


前篇提到七月上鳶峰那次看 M57 與 NGC 6543 旁邊的配角小星系,這篇則要記一下星系當主角的部分,畢竟帶 16" 上山就是要拚星系,尤其是與平地屋頂絕緣的 13 等以上星系,幾乎只能在高山享用了。


看星系超單純,不用選什麼濾鏡、做視野、做對比... 的,就是拚口徑拚天況而已;除了挑戰性 帶來樂趣以外,同個視野有多個星系也是自己很喜歡的題目,所以手機的電子星圖軟體裡一直都有像 Arp、HCG 之類的目錄。


第一組目標是 Arp 84,主要成員是 NGC 5395 跟 NGC 5394,+11.5 跟 +12.9:


NGC 5395, NGC 5394 (Arp 84) -- 406mm f/3.75 DOB; 4.7mm for 373X

這組要找到、並認出兩位主角不難,用 40mm 目鏡尋星時走到就看到,但要進階看到 "牽絲" 的模樣就沒那麼簡單了。貼張從 Wikipedia 來的圖對照說明:


data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GC_5395

大的那顆是 NGC 5395,看見核心當然沒問題,又大又顯眼;看星系,核心是基本,如果能認出旋臂就覺得有點厲害了,相片中核心的正上方那條旋臂,也就是素描在右側那條,仔細看應該認得出來,我猜是因為核心相對很亮,因此緊鄰著核心的 gap 就會對比得很黑,也因此可以襯托出更外側那條旋臂;另外有看到的細節是素描裡核心的南北兩端各有一個亮斑點,這是旋臂較明顯之處,雖然追不完整條旋臂,但至少是個看到旋臂的證據。至於 NGC 5394 因為視面積較小因此還蠻容易看到,不過前面講到 "牽絲" 的部分就沒辦法了;當天這組是我第一個目標,天況還沒到最佳時,原來這支主鏡在山上看 +14、+15 等星輕鬆簡單,當時狀況降一級,差不多 +13、+14 等而已。


Arp 105 是組很不得了的目標,其實當時完全沒期待能看到什麼地步,也很好奇到底能看到什麼? ...... 它是整個 Abell 1185 中的一部分,因為畫的跟天文相片裡的實在差距太大,所以也得貼張天文相片比較容易說明:


data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GC_3561

讚吧!這個奇怪的外型讓它有個 "the guitar" (吉他) 的別名,吉他的下音箱部是主角 NGC 3561 -- 或嚴格點區分的話叫 "NGC 3561 B",上音箱部比較小也比較橢圓的那個星系有人叫 "NGC 3561 A",電子星圖顯示的名字是 "PGC 339922" 或 "UGC 6224",(NGC 3561 A+B 及牽絲的部分就是 Arp 105);還有喔,下音箱部 NGC 3561 的下面有個藍點,這個藍點也有個了不起的名稱叫 "Ambartsumian's knot",Ambartsumian (維克托.安巴楚米揚) 是位偉大的天文學家... 我是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的。


好的,實際上當晚只有 NGC 3561 (NGC 3561 B) 成功看到:


NGC 3561 (Arp 105, the guitar) -- 406mm f/3.75 DOB; 6mm for 292X

上面這張看起來空蕩蕩頗無聊的素描是當時看到快哭出來的結果,殘念滿滿;一開始我是從圖中左上角那顆相對亮的 NGC 3550 開始,說它相對亮其實也只有 +14.28 等,其下方倒有顆 +11.3 的亮星可以當 "定位星","定位星" 對沒有追蹤能力的觀星設備來說,尤其是極高倍小視野觀察時是很重要的東西啊;因為經常都會在換目鏡、對資料、甚至不小心手抖一下碰歪視野時要拉回去時當定位的錨點。殘念之一是忘了要挖一下 NGC 3550 右邊一堆像是 3553、3552、3554... 等小星系,當時花點時間認一認好歹也能説有看過 Abell 1185 了,結果沒有,一路執念往東去找 吉他;但 吉他 哪有這麼容易? 畫面左邊 (南側) 有一排星點,右側 (北邊) 則是一片大空白,看了半天才找到糊糊大大的 NGC 3561 的本體 (+14.46),隱隱約約,連要定位、測一下大小... 都困難重重,更別說是 +15.2 的 "PGC 339922" 或 "UGC 6224",甚至 "牽絲" 的部分了,至於 "Ambartsumian's knot" ? 想都別想,而且最後力氣耗盡,完全忘了要回去找 3553、3552、3554... 這幾個小星系就結束這個題目了。同樣,觀測時大熊座位置已低,當時眼睛適黑得也不太夠... 都是理由,但這次我要怪一下別人了,當時好幾團觀星團正好解說完,大家都想拍個照,觀星團的 "老師" 還神秘兮兮的説要教大家如何打光的 "密技" ,暗空公園 裡教民眾如何打光拍照? 真是扯到爆。


Arp 85 最後再講,先記一下另外兩組在平地看得零零落落的目標,首先是 NGC 5963 與 NGC 5965:


NGC 5965, NGC 5963 (406mm f/3.75 DOB; 6mm for 292X)

位在天龍座範圍的這組跟後面的 NGC 5981/5982/5985 三兄弟 (dragon triplet, the Sampler),以及夾在中間的 NGC 5987 都是所謂 大尺度纖維狀結構 (galaxy filament) 中的同一條,目視難度不高,外觀長長的 NGC 5965 視覺亮度有到 +11.7,看得非常清楚,不過... 不過... 居然忘了要去認它那條招牌黑帶,為了裝下 NGC 5963 倍率就沒拉上去,否則一定會注意到才對;NGC 5965 的西北側有個小小的 PGC 2544663,有企圖心一點的話也應該把倍率催上去試試看才對,現在講都太晚了。NGC5963 +12.2 等,也很容易抓到,其南邊有一顆 +13.1 的星星,還有一個 +14.6 的,這兩顆看起來都壟罩在星系外圍的雲氣中,實際上不知道有沒有?


NGC 5981/5982/5985 三兄弟 之前看過:



平地 16 公分鏡,那高山 40 公分鏡的呢:

NGC 5985,NGC 5982,NGC 5981 (406mm f/3.75 DOB; 10mm for 175X)


這兩張的方向左右相反。三個星系亮度依序是 +11.1(NGC 5985),+11.0(NGC 5982),+12.9(NGC5981),外觀看起來依序是 橢圓、質地粗粗有點角度面向我們的螺旋星系;圓形,質地細緻正對我們的橢圓星系;長條狀側對我們的螺旋星系。三者不管是亮度差異、外觀差異都很容易看出來,雖然平地屋頂拚死拚活也能認出,不過在高山上能一眼看出的感覺就是爽。


最後一個目標猶豫了半天才決定動筆畫,理由是因為 "看得太清楚了"... 看得越清楚越難畫,不像看起來小小個、隱隱約約那種,只要位置、大小沒錯就可以隨便畫了,因為眼睛看到就只有這樣。


Arp 85 就是 M51:

NGC 5194/M51, NGC 5195 (Arp 85) -- 406mm f/3.75 DOB; 10mm for 175X

其實高山上看 M51 幾乎每次都能看出其旋臂,但是動手畫還是第一次。有兩條主旋臂認得出來,南側一直彎到東側那條比較好認,因為尾段在北側那條的前段很亮,對比的關係,它與南側一直彎到東側的那條旋臂的 gap 顯得較暗,也因此較容易襯托出南側那條。至於北邊的 NGC 5195 也蠻特殊的,其東側可以看出被拉扯變形的雲氣,M51 南側彎到東側的那條旋臂的雲氣一直往 NGC 5195 伸去,越來越淡,不過可以想像出其雲氣連結的模樣。M51 的外圍雲氣看起來向西南方擴伸的樣子,讓整體看起來好像沒那麼對稱的感覺,NGC 5195 外觀看起來就更不規則了,東西向兩端好像各有更濃厚的雲氣塊,然後外圍雲氣向著西北側擴伸...


當目標在眼前又是那麼清楚時,看久之後常常會有沉到一個複雜的結構裡的失神感覺,尤其一邊素描時更容易,那種體驗宇宙巨大的感覺很動人,但又很難形容或跟別人分享...... 不過也沒關係,自己獨享時其實也很不錯。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再不趕快記就要忘光光的鳶峰之旅 -- 熟悉目標旁的不熟悉目標篇 (M57--IC 1296; NGC 6543-- NGC 6552, IC 4677)

休息大半年終於要重回職場,趁正式上班前上了一趟山,不然不知道下次是何時。也正好碰到幾個晴天,不過這次上山懶得拆 16" DOB 支架,硬生生塞進後座,方便是方便啦,不過房車的空間利用得真差,其他東西連桌椅都塞不進就出發了。




即便如此下車組裝完光軸對一下發現,次鏡居然準到不用調! 結構夠穩,而且非假日上山真不錯...... 這次收穫不少,分兩篇記;這篇記錄熟悉的 M57... 的中央星,及旁邊的小星系 IC 1296,以及熟悉的貓眼星雲 NGC 6543,及其旁邊的小星系 NGC 6552 與其實屬於貓眼星雲雲氣一部分的 IC 4667 觀察。


M57 是老朋友了,不過想看到其中央星,從來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有資料説亮度是 15 等,也有説 16 的, 17... 都有,反正都不是手邊器材辦得到的目標;不過這次是 16", 16" 主鏡在山上看 15.X 等星稀鬆平常,這次當然要來試試:


M57 center star and IC 1296 (406mm f/3.75 DOB, 3.7mm Ethos for 473X)


就算不用濾鏡,高山上 16" 主鏡下的 M57 還是太... 亮了,亮到環狀的雲氣細節都被洗掉不少,真是誇張。高倍下的 M57 外觀呈現橢圓形,大致是東西向長邊橢,雲氣在南北兩側看起來比較厚實,東西兩端的雲氣邊緣不規則,那種不規則硬要形容的話,有點像是緊繃著的氣球向東西兩側吹爆出去的樣子。中央星呢? 沒想像中的簡單,直視的話完全沒辦法,一開始好像看到,然後又不見了,再盯著一段時間後才能用 averted vision 斷斷續續確認,可能是受到雲氣亮度的影響,要辨識出來會比其真正的亮度更難上幾分,不過算是有信心説 "看到了" 的程度啦。


IC 1296 是仔細看 M57 的天文相片時會留意到的小物體,位置大致在 M57 的西側 (西北西),有兩顆 11 等星可以當指標,然後幾顆 14.X 等左右的星圍繞著的地方;IC 1296 視亮度只有 15 等,所以真要頗有耐心讓眼睛充分適黑後才有機會認出。


算是解鎖一個難關了,下一組是在北方天龍座範圍別名貓眼星雲的 NGC 6543:


NGC 6543, NGC 6552, IC 4677 (406mm f/3.75 DOB, 3.7mm Ethos for 473X)

這些比較耳熟能詳的目標在山上用大口徑看常常會因為太亮而得想辦法減一些光才不會損失細節,這樣講好像在說 "啊... 今年發表的新車沒買是因為手上太多台類似的..." 的炫富樣子,不過的確高山上就是有資格這麼講啊! NGC 6543 真的就太亮了,南北兩端最亮,雲氣還一直往外擴,NGC 6543 的西側有顆 +9.8 等亮星,很容易想起雙子座手邊那個愛斯基摩星雲 NGC 2392 旁邊也有個 +8.3 等亮星;不過這次的目標是 IC 4677,不要沉溺貓眼太久......  IC 4677 是 NGC 6543 的一部分,所以想説既然是行星狀星雲,用 O-III 一定錯不了;結果超難認,等濾鏡拔掉後才慢慢從 averted vision 轉到 直視 也能看見。IC 4677 跟那顆 +9.8 等亮星及另一顆 +13 還是 +14 等星大致圍成一個三角形,看到後來覺得也蠻清楚的了。至於小星系 NGC 6552 在貓眼另一邊東側稍遠處,跟一顆 +11.7 與另一顆 +13.3 等星同樣圍成三角形,雖然視星等只有 +14.5,不過以這種觀測條件來說不太難,一眼就看見了。


之前每次欣賞同好拍的 M57 與 貓眼 NGC 6543 時,總是對相片裡旁邊的小配角星系心癢癢的,這次都找到了,算是有解癢一些了。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陰雨綿綿好久中難得的觀星夜 -- NGC 2749, NGC 2562/2563, NGC 5879, NGC 5908

今年春天到現在可觀星的夜晚少得可憐,白天偶爾還會有太陽露臉的片刻,一到晚上就真的不行了;所以,果然天意就是要我賣掉一些看星星的望遠鏡換太陽鏡。


剩下的鏡子當然都是常用的,因此三不五時就會想修修改改,比如說 40 公分杜普生的遮光罩就是個困擾我很久的東西。馬可先生配來的是一片很兩光的塑膠板,高度不太夠,材質也不好彎折,固定處的魔鬼沾位置不容易操作... 但它不過就是個贈品,也不用太在意了。後來有買過一片 AstroZap 的遮光板,不管材質或固定方式的設計都很不錯,不過如果面積能再大一點就好了:




我自己後來不知道 DIY 幾種? 反正都不及格,累積這麼多失敗經驗後,最近終於做了片又輕又容易掛上拆下的板子試試:






天況當然不太佳,不過有得看就偷笑了,搞不好整個五月只有這天。天也不是全開,看來看去只有巨蟹座附近還可以,巨蟹座也有很多星系,算是喜歡找星系的同好冬夜星系寶庫之一。黯淡的巨蟹座深空基本款是大家熟悉的疏散星團 M44 跟 M67,如果喜歡挑戰困難的行星狀星雲有 Abell 30 跟 Abell 31,星系的話首推科德韋爾編號 #48 的 NGC 2775:



之前撿過的還有一個 NGC 2513:



巨蟹座很多一群一群的星系,但都很暗,一群中能撈個一兩個就不錯了,NGC 2513 就是。其它之前想看卻沒機會或看不到的有 NGC 2623 (Arp 243),據說跟有個愛心並伸出長長觸鬚的 NGC 4038/4039 (Arp 244) 很像 -- 但 13 等,有夠暗,當天連星點都只能看到 13 等出頭,星系 12 等以上要靠運氣了;另外還有兩個星系互纏繞的 NGC 2672/2673 (Arp 167) -- 這次居然又忘了; 結果相中了另一群的 NGC 2562(+12.9)/2563(+12.3),但信心指數超低......


天況太差,附近也沒有亮星,我難得必須裝上 7X 50mm 光學尋星鏡找目標;先是想胡亂撈一撈 M44,這還不難,撈到 M44 後算是有個比較近的出發點了,途中看見一個 +12.4 的星系 NGC 2595 想說先來賺一個,結果居然槓龜,怎麼樣都看不到!旁邊 2 arcmin 左右有一組 HJ 448 雙星 +9.01, +12.22 分開 29.3",這個簡單;不過電子星圖上那顆 +12.22 距離 7.1" 處有另一顆 +11.6 等的星星?結果怎麼拆都拆不出來,到底是我技術差還是星圖有錯啊?總之一開頭就踢到鐵板,看來今天攻星系應該會很痛苦。好不容易跳到目標附近,果然什麼都沒有,目鏡一直換到 373X (4.7mm Ethos) 才瞄到比較亮的那顆 NGC 2563:


NGC 2563, NGC 2562 (406mm f/3.75 DOB; 473X)

看了老半天也沒細節,只在 "看得到?看不到?" 的界線掙扎而已,不過眼睛適黑得差不多後 "看得到" 的時間慢慢比 "看不到" 多很多了,基本上看起來還是有個比較亮的核心跟比較淡的周圍雲氣啦。上圖畫面正下方糊糊那團是 NGC 2563,其 11 ~ 12 點方向有顆 +12.9 等亮的星星,再以星星為中心,其 9 ~ 10 點鐘方向,我畫得幾乎看不到那團就是 NGC 2592 了,+12.9 等,如果資料正確的話,那顆同亮度的星點失焦糊掉應該就跟 NGC 2592 看起來差不多才對;等我好不容易拉到 473X 看到 NGC 2592 後比較了一下,覺得星系還是比較暗。


這兩顆星系距離我們都超過 2 億光年遠,查到的資料說這邊一群星系就叫 "NGC 2563 group",相較起來 NGC 2563 比較亮,當然看起來就比較大顆一點,核心也比較清楚,不過都是先 averted vision 下察覺,看久眼睛適黑後才慢慢偶爾能直視,先認出核心再慢慢感受到外圍雲氣。這次製作的遮光板效果不錯,算有及格了,不過畢竟在陽台,還是得用黑布罩著才能做認真的觀察。


今天沒設定一定要看到什麼目標,目標不求多的話就可以看得很從容,急躁時 低倍 40mm 目鏡 走到附近就迫不急待用 10mm、3.7mm 快速放大推進,其實慢慢從 40 --> 17 --> 17 --> 10 --> 6 --> 4.7 看會有信心很多,當然觀察的品質也會好很多。


第二個目標是 NGC 2749 (+11.77):


NGC 2749 (406mm f/3.75 DOB; 373X)


視野一直縮到 0.5 度以下後,決定用目標東北方那幾顆 11.X 等星當定位點;同樣超過 2 億光年遠,但橢圓星系 NGC 2749 比前面兩個透鏡星系亮多了,觀測條件這麼差得情況下雖然也不能說容易,不過跟前幾分鐘比起來舒服多了;沒有明顯的核心,也看不出形狀,374X (4.7mm Ethos) 比 474X (3.7mm Ethos) 看得清楚。


看完這三個痛苦的目標後決定讓眼睛補一下 -- M65/M66,果然有補到,因為細節都有,M66 兩條主要的旋臂都認得出來,但 NGC 3628 看不太到,averted vision 下只能跟前面三個目標差不多而已,為了認出 NGC 3628 好不容易補血好的眼睛又大失血了。觀測條件不佳時要繼續挑戰沒看過的目標好?還是眼睛補血的目標好?為了增加 "看到過" 的數量卻沒什麼觀測品質,是我要的嗎?重複看熟悉的簡單目標會有樂趣嗎?...... 最近常常會有這些念頭。



隔了幾天又有可以看星星的機會了,隔壁屋頂加蓋防水鐵皮屋已經完工,上去確認一下影響程度。




遮蔽的影響還好啦,再不行可能就要考慮賣房子了,買塊農地建個小屋好像也是個不錯的主意。那天架 CFF 160,月光下一堆雲,本來想不要再忘了巨蟹座那組一再忘記的 NGC 2672/2673 (Arp 167),不過月亮實在靠太近,真的是很沒緣分啊!看來看去只剩天龍尾、大熊尾到牧夫座附近的天空比較乾淨一點。天龍座也是星系的豐富產地,我看過的除了 M 102, NGC 4236 外只有前陣子看的三連星系 NGC 5981/5982/5985;其它比較有看頭的 NGC 3147 (+10.32), NGC 6503 (+10.09), NGC 4125(+9.7), NGC 6015(+10.95) 都甜得要命,還有連在一起的 NGC 5965(+11.7), NGC 5963(+12.4) 也很有趣,都還不曾看過呢,真可惜,荒廢這麼好的一塊區域。


不過時間有限,只能先抓 2~3 個。M102 附近 2.7 度視野內有 7 個星系:M 102(+9.8), NGC 5907(+10.2), NGC 5879(+11.4), NGC 5908(+11.8), NGC 5905(+13.3), NGC 5874 (+12.4), NGC 5876(+13.7)。前兩個看過了,NGC 5879(+11.4), NGC 5908(+11.8) 有機會,後面三個靠 16 公分鏡在這種觀星條件下不可能的 ~~


M102 跟 NGC 5907 真的算簡單,隨便就撈到,那就先來看看號稱跟 M104 長很像的 NGC 5908 到底有多像?


NGC 5908 (CFF160 f/6.5; 347X)

別說什麼墨西哥草帽、裂縫、M104 了,結果目標連想 "察覺" 都快有問題了;當天星點只能看到 +12.9,13.1~.2 的都看不到,所以有預期 11 等以後的星系會很困難。後來因為上到 281X (3.7mm Ethos) 比 221X (4.7mm Ethos) 好,所以乾脆就加巴羅用到 347X (6mm Ethos + 2X barlow),看久之後有點拉長的外型可以認出,目標 9 點鐘方向有顆 +11 等亮的星星,3~4 點鐘方向有顆 +11.8 等亮的星星,11~12 點鐘方向有顆 +12.4 等亮的星星;NGC 5908 距離我們 1.7 億光年遠,天文相片裡通常會把旁邊的 NGC 5905(+13.3) 一起入框,不過平地屋頂目視沒機會啦。


另外一個嘗試的是 NGC 5879,比前一個稍微亮一點,距離我們也比較近,大約 5.3 千萬光年遠:

NGC 5879 (CFF 160 f/6.5; 347X)

附近有顆 +7.5 的亮星可以當指標,其南側約 13 arcmin 處有兩顆星 +11.2 跟 +12.3,這兩顆連成線的西北方平行處就能找到 NGC 5879了,說 "平行" 是因為看久之後居然也能認出星系 WS-EN 向拉長的外型,剛好跟星星連線平行,看得很 OK。圖上看不到?螢幕擦乾淨就可以喔,因爲的確目視的視感大概就只有這樣。


回想之前在護國神山當工程師時, FAB 內的機台電腦前的待機畫面就是值班手機號碼 "5897"; 我知道、我知道... NGC 5897 是牧夫座的球狀星團,但看到 5879 還是會想到 5897,就能理解這個恐懼根植腦海有多深了吧?而且,都已經離開超過 20 幾年了説 ~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生平第一次看日全蝕

回想起來還真有點意外 -- 怎麼會就休了個長假呢?不然也不會有這次奇妙的日全蝕體驗了...




之前最接近日全蝕的一次是 2009 年 7 月,當時正巧在華東的無錫市出差,不過那時候既還沒開始看星星,而且當天也下了大半天雨,就算想看也看不到。後來開始看星星之後認識了許多喜愛天文的同好,我有發現那些看過日全蝕的同好會很詭異的一而再、再而三... 不惜代價、天涯海角追下一次日全蝕,請他們說原因也說不清楚,講到最後總是變成 " ...等你自己看過就知道了!" 這種結尾。很巧合的是我在今年初居然也開始看太陽了,因此多少有些太陽的基礎知識,所以至少找到一點可以說服我去追日全蝕 -- 日冕。至於其它鳥獸昆蟲的異常行為、天色突然變暗變涼... 之類的倒還好。


既然決定了,就認真來規劃吧,專業追日蝕的同好們可是一年前就訂好機票飯店呢。首先當然是地點,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台灣同好都選 Dallas (以有機場的都市來說),我問過幾位老外同好,也都一致選 Dallas;從大數據分析,美國本土境內其它地點覆雲的機率都比 Dallas 高,不過嚴格說,這也是個數字迷思,因為高也沒高多少啦。日本天文雜誌上的日蝕團則清一色選墨西哥,墨西哥的晴天率就真的很不錯了,我跟廠長說如果他去墨西哥我也要跟,不過結果... 殘念,最後他哪裡都不能去。好吧,最後決定飛芝加哥我弟那邊好了,如果幸運之神眷顧那附近,至少還有免費的車跟熟門熟路的司機可以機動調整地點;當然 Dallas 還是首選,因此有先訂好到 Dallas 的美國國內線機票備著,那邊有什麼萬一的話就留在湖區開車了。



至於器材... 一開始我打算帶 Kowa Highlander 32X 82mm 跟相機雲台腳架,理由是 "簡單",上架就能看了;32X 放大,2.2 度視野看日冕問過身經百戰的廠長大人説沒問題、很適合。




不過這陣子雜誌都是日全蝕的文章,翻著翻著... 發現好像拍張紀念照也不是太難,這樣的話要不要帶相機去呢?松本雙筒一隻可目視,另一隻拿來拍紀念照,反正看太陽用雙目視就很讚了,不一定要用大雙筒;那就帶兩隻 Borg 90FL 吧!而且 Borg 90 可以拆成小小的一截一截,攜帶也方便...





接下來就是測試啦,確定視野、放大倍率、合焦、操作、上下濾鏡... 都沒問題或會碰到什麼問題,最後就敲定這組!加上碳纖相機腳架、松本先生製作的輕量中置雲台,視野有 2 度多追太陽的話,以目視或簡單拍照的需求來說,不用追蹤 OK 的。


---- 出發 ---- 抵達!!


到美國的遊記就不說了,過海關時我說打算再飛 Dallas 看日全蝕,芝加哥海關還跟我預言 Dallas 會陰雨,終究你會留在芝加哥... 這是預言還是對德州的詛咒啊!但總之剛到芝加哥那兩天的天氣很不錯,再把器材拿出來操作練習幾次...






這次在美國認識一個新單字: "Totality",意思就是日全蝕,講這個字就不用囉唆解釋什麼 "太陽被 100% coved..." 之類的了 XD...


不過果然前面擔心的 "萬一" 發生了,春天天氣多變,隨著日全蝕日子的接近,也越來越確定德州這次要掛點了,所以趕忙取消飛 Dallas 的機票,開始研究附近的開車路線...... 考慮半天最後鎖定 Indianapolis,看起來有高雲,雖然不完美,但至少應該可以 "看到",跑這麼遠來要是連看都沒看到那不是要吐血?


Indianapolis 市的天氣預報似乎還可以,不過美國隨便一個 "市" 也是超大的。"全" 蝕 的時間離日蝕中心線越近就越長,Indianapolis 附近的中心線可以到 4 分 4~5 秒,邊邊的話大概只有 3 分鐘出頭而已,超過 4 分我就心滿意足,因此翻開地圖再仔細物色精確的地點...



雲移動的速度很快,看起來這附近的話還是越南邊越好 ... 最後鎖定國家公園區的一個 獵場 叫 鵝池 (goose pond) 的地方。


天亮一早從芝加哥出發就開始狂奔,還好沒什麼塞車,不過預計也要開個 4 小時左右,看起來大概要開始 食 之後才能抵達了,但為了突破 4 分鐘我願意拼一下。到了目的地附近,開車的沿路偶爾都能看見帶著太陽濾鏡眼鏡躺在椅子或草地上的人們,有打打鬧鬧的小朋友也有挺著大肚子喝啤酒的大人,有些較大的點還有日蝕派對聚集不少歡樂的人群;過下午 2 點開始食之後,行車中我也不時用太陽濾鏡從車窗外看太陽的狀況,雖然知道沒這麼快,但總是心急的一直監視著,萬一進展比預計快的話就趕快路邊停車架設備了。差不多當地 14:30 左右相中了一片可停車的平地就趕快下車了,這邊已經停了幾台車,零零落落的人群中夾雜著許多外國語,架起來的鏡頭看起來都頗專業,下車後跟大家寒暄一下就趕快架設備:







天空有些雲,不過雲量還好,觀看日全蝕應該沒什麼問題。我對好焦、平衡弄好... 之後就等著 C2 發生,手無聊無聊就按一下快門看看拍出來的結果有沒有要調的?也演習一下待會要快速下及上太陽濾鏡環的動作:








C2 前的樣子大概就這樣:




C2 前一點點太陽越來越細,有些月球的山峰投影可以認出來,最後幾十秒吧... 跟眉月一樣細細的太陽兩端因為月球山峰凹凸起伏的關係,出現看起來一顆顆的亮點,應該就是所謂的貝里珠吧?目視看起來還好,不是什麼驚人的景象,誇張一點講,覺得就像一條發亮的香腸被捏成一節一節的那種模樣啦。至於鑽石環... 跟 C3 時一樣,就像看完美夕陽時太陽下去時最後那一秒的閃光,拍出來很美啦,但目視我覺得還好而已。至於天色變黑、氣溫下降、野鳥回巢、昆蟲亂飛... 之類的我覺得也還好耶,可能是上次嘉義日環蝕時體驗過了,也可能是雜誌文章讀太多了,因此沒那麼意外;不過天色變黑是真的變很黑啦,比日環蝕那次黑多了:




拆掉太陽濾鏡後看向目鏡的那一刻整個人像被電到一樣,艷紫色的日珥張牙舞爪跟平日 H-Alpha 太陽鏡看到的完全不同;太陽鏡鏡看到的是 656.3 單一波長的日珥,但此時看到的是全光譜,顏色是鮮豔紫粉紅,光澤是透明空氣感,線條則是銳利的絲絲縷縷:





如果看見全蝕時的豔麗日珥像被電到的話,那麼第一次看見真實日冕時的感覺可能就像被雷打中吧!無數詭異的線條向外延伸、蠕動... "動" 可能只是一種視感,但線條分佈的模樣實在太像我腦海裡既有的 "電流"、"磁場線"... 之類的畫面,一旦對照隨即連結起來,栩栩如生,彷彿就開始流動起來了:






這些都是望遠鏡下的視野,全蝕時間 4 分鐘是多麽美好啊!我可以捨得離開目鏡,望望四周環境,肉眼直視全蝕的裸視模樣,想像我跟月球、太陽準直成一條線的哲學感受,甚至還有空跟老弟聊一下 ~~ 不過,可惡... 居然忘記要把相機重新對焦,害我日珥、日冕都沒拍準;也忘了要用肉眼多看幾秒被全蝕的太陽,害我現在都回想不太起來裸眼的日珥是什麼模樣,全蝕時木星跟金星掛在兩旁,但我也忘了要用小雙筒找一下那顆正在附近彗星 12P/Pons-Brooks... 但在那種情況下其實離開目鏡 1 秒鐘都會覺得很浪費。




這是用我弟用手機錄的影片剪下來的畫面



這也是剪下來的畫面,全蝕時只有地平線的微光,像是日落的最後一刻,也像日出前的幾分鐘。


接下來就是 C3 了,我沒很認真再去看什麼貝里珠、鑽石環之類的,看著四周環境變亮,我弟形容說有點像是 "快速天亮" 的那種感覺,然後變亮、變熱... 一切都回復正常,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的樣子。大家都在上濾鏡,也有些人開始收裝備了,我還幫幾位波蘭來的自然生態攝影師們推陷在泥巴裡的休旅車,害我被噴得滿身爛泥巴;最後躺在從頭到尾都沒去坐的躺椅上喝杯咖啡,曬一下還在偏食中的陽光... 想說,會不會啟發或領悟到什麼人生道理?結果什麼都沒有,腦袋空空在曬太陽而已:




回程時也沒太興奮,一樣找地方充電 (老弟開電車去),補吃個午餐,然後開回塞車的芝加哥市區,聊一下我們各自的生活、以前的家族瑣事... 車外依舊陽光耀眼。


後來回台的飛機上看到雜誌一篇有關上個世紀、上上個世紀的人們怎麼追日全蝕的文章,我剪了一段覺得很有趣的心得:



也許下次我就該這麼做。

"下次"? 對,我能理解那些 "...看過日全蝕的同好會很詭異的一而再、再而三... 不惜代價、天涯海角追下一次日全蝕" 的行為了,那不只是全蝕的幾分鐘而已,是從開始計劃、準備、測試、修改... 一直到發生,食衣住行的方方面面總和。


最後到底還是要對日全蝕的魅力 "說清楚原因" 呀 ~~ 想半天... 沒有,還真的沒有比" ...等你自己看過就知道... " 更好的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