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尋找小蝌蚪 Simeis 130 與 129 的參考路線

困難的目標永遠吸引人,挑戰的過程是這個嗜好最美的一部分。屬於冬夜的挑戰級目標中,拆天狼星伴星肯定是一個:

拆天狼星伴星時參考的位置

馬頭絕對也算:

目視馬頭暗星雲的經驗

小蝌蚪 Simeis 130 與 129...... 嗯,130 不一定,但 129 應該可以算



這次來到一個同好介紹的秘境,天剛黑沒多久就開工找蝌蚪,先複習一下大概的位置:

御夫座裏三組 "星雲裡的星團" 與 "小蝌蚪" 觀察記 -- Simeis 130, NGC 1893/IC 410, NGC 1931/Sh 2-237, Stock 8/Sh 2-234


然後就鎖定目標,換目鏡、試濾鏡... 編號 Simeis 130 那隻不難:


Simeis 130, 129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老外一些資深的同好覺得 Simeis 130 算是 8 吋等級的目標而已,其實這說法並不離譜,我自己用 10 吋鏡 220X (17mm Ethos) 就可以察覺其存在,在夠黑的觀測地點像這樣拉到 375X (10mm Ethos) 連尾巴的方向都抓得到,蝌蚪頭有點像扇形的雲氣;那... 怎麼認位置呢?




這種目標的星圖很難找,我也沒找到過;參考業餘同好的相片也不準,因為曝光時間或後製手法... 種種可能,相片裡的星等亮度都不太準,尤其暗星。


以上圖來說,實際容易看到的星點 -- 左下角紅方框的 4 顆星大約 11.X  ~ 12.X 等亮,其右邊紅方框的 2 顆星一個 9 等,一個接近 11 等;Simeis 130 右側的綠圈圈裏的 2 顆星大約 11.X  ~ 12.X 等,左側綠方框的則超過 13 等,Simeis 130 發散開的扇尾朝著左下角紅方框的 4 顆星的方向。


那 Simeis 129 呢?

黃圓圈裏兩顆右邊那個 11 等,左邊那個 13 等;11 等那顆往上有三顆較明顯的依序 13 等,14 等,14 等,旁邊兩個小紅圈裏的星星大約 13.X  ~ 14.X 等亮;如果參考業餘同好的相片看到其它很多星星... 請放心,應該都超過 14.X 實際上也看不太到,不太會干擾判斷 ^^"


回到前面提到那個: "...11 等那顆往上有三顆較明顯的依序 13 等,14 等,14 等...",那兩個 14 等星星看起來都糊糊的,至少可以對照附近其它 14 等星星,其它的比較針點,而那兩顆怎麼看都有點糊,averted vision 下,上面那顆偶爾會變針點,而中間那顆偶爾雲氣還會變大... 就這樣,也沒辦法持續確定,但相同情況 -- "上面那顆偶爾會變針點,而中間那顆偶爾雲氣還會變大" 則重複出現多次,因此我勉強認為是有看到 Simeis 129,也因此把我最近新增的 "visibility" 標為最低的 5/5;未來有機會再繼續努力吧!


當天也有畫馬頭:


B33/IC 434 (CFF 250CC; 40mm XW for 94X, Lumicon H-beta)


也來標一下尋找路線,詳細敘述可以參考前面的連結,當時寫得蠻清楚的: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南邊的幾個科德韋爾目標

科德韋爾目錄要掃完不容易,因為有一堆得在南半球才看得到,但好像北半球同好記錄個 70 顆也能得到認證徽章,可是 Patrick Moore 已經不在人間遨遊宇宙多年了,還有誰能認證呢? 沒關係,觀星是自己的樂趣,自己高興就好。


上一篇: 秋冬夜幾個科德韋爾目錄裡的星團目標




繼續努力,太陽一下山就開工,秋夜的目標手腳得快一點,南天的看得到更好: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54 (C54) 的是位在麒麟座的疏散星團 NGC 2506,星點分布的外觀大致呈三角形,主要星點可能都超過 12 等,所以得耐心點看比較久才有像星團,不怎麼特別,摩爾爵士選它應該是 "挑戰" 的意味大於 "好看" 吧? 


NGC 2506 (C54,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位在大犬座的疏散星團 NGC 2360,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58 (C58) 就不同了,雖然整體亮度比前一個 NGC 2506 暗一些,不過看到時會是那種會心想 "哇... 這麼漂亮" 感覺的星團,星點多到有些畫不完。這個星團是妹妹卡洛琳赫歇爾發現的,列在她個人紀錄的第二號。


NGC 2360 (C58, TSA-120; 6mm Ethos for 150X)


NGC 2360 的北側大約 5 度左右就是大大有名的雷神頭盔 NGC 2359 喔。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71 (C71) 的疏散星團 NGC 2477 位在船尾座,這區是我冬夜最喜歡用雙筒巡航的空域


沒有目標的手持雙筒觀星


NGC 2477 (C71, TSA-120; 4.7mm Ethos for 191X)


既然用小雙筒掃都會被吸引到,望遠鏡拉到 200X 後看當然更壯觀,星等亮度的差異讓星團整體看起來立體感十足。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73 (C73) 的球狀星團 NGC 1851 位在很陌生的天鴿座,要不是角度太低這顆大約 7 等亮,大小跟 M53 差不多的球狀星團看起來應該更壯觀:


NGC 1851 (C7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我查到的 NGC 1851 外觀分類是 Class II,實際看起來星團中央部分很集中很亮,然後漸漸向外淡去,中央集中亮的比例蠻大的。



最後還是看了兩個北天的目標:


Messier 10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M 103 不是科德韋爾目錄裡的目標,不過因為附近有個 NGC 103,番號一樣,所以想說兩個放一起還蠻有趣的:


NGC 103 (TSA-120;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00X)


NGC 103 也不是科德韋爾目錄裡的目標,可是既然看過了就記錄下來...... 有點難的目標,數不到幾顆星,不起眼也不特別,純粹 +1 而已。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兩隻小鏡 FC-76 DCU 與 WO ZS-73 觀星記錄

 WO ZS-73 是 William 兄賞鳥用的,本來我想借來給參加高中天文社的 うちゃん 探索美麗星空,不過看來高中課業頗忙,這麼精良的設備擺一旁真可惜,還是自己先試看看吧:




天況沒很好,鏡子也小隻,那就看看星團好了:


NGC 1893 (ZS-73,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7mm Delite for 123X)


大月光下 SQM 不到 17,但看到沒問題,加上雙目視分光後都很清楚;NGC 1893 在御夫座很熱鬧的一區,高山沒光害時肉眼都能看到糊糊一團,前陣子才複習過裡面的兩隻小蝌蚪 Simies 129 與 130 就長在裡面。


星團簡單,附近幾個也沒問題,連複雜的 NGC 1931 直視也能察覺,那就來試試高倍下的效果:


NGC 1931 (ZS-73,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5mm Delite for 172X)


沒用濾鏡,但 NGC 1931 發射星雲部分可以清楚看到;南側反射星雲部分可能因為早已知道有,而且之前也看過很多次,所以這次用小鏡也能發現;不過暗星雲的部分就沒輒了。



小 ZS-73 還人後仍想持續打動少女心投入美麗星空,會不會是嫌鏡子太長? 小鍾兄極力推薦的 FC-76 DCU 能拆兩截,而且我好懷念以前那隻 FC-76 D 喔:






鏡子到了,不過少女還是興趣缺缺,看來問題完全不在鏡子,我還是自己拿來用吧:


NGC 2281 (FC-76 DCU; 5mm XW for 114X)


這個星團在御夫跟雙子之間,應該沒人會注意到吧? 很亮,範圍也很廣,星點集中度鬆鬆的,外觀呈大致南北向拉長。



NGC 1582 (FC-76 DCU; 5mm XW for 114X)


NGC 1582 跟上一個類似,但更暗,位置在御夫五角形另一邊,夾在與英仙之間算英仙座,這兩個都在我 Skysafari 裏 "Easy for New" 的目錄清單裡,這個清單的目標已經快沒了,"Difficult for New" 倒有一大堆沒搞定的。


IC 2149 (FC-76 DCU; 3.5mm XW for 163X)


IC 2149 在御夫座 beta 星附近,每次查星圖看到就想看一看,其實也不用濾鏡,倍率拉高一點就很清楚了。


還有 STF 761/762 那組多星:


STF 761/762 (FC-76 DCU; 5mm XW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228X)


圖上方的 STF 761 A、B、C 星沒問題,中間那顆每次看都有繞射環的是獵戶 sigma 星,它是密接的 STF 762 AB 兩星,D 跟 E 拆開不難,不過這次沒拆開 C 星。



這隻 2X 的 Zeiss Abbe Barlow 還真不錯:




拿來拆天狼星應該很好用:


Sirius b (TSA-120; 7mm XW + Carl Zeiss Abbe 2X Barlow for 257X)


這兩年小狼越來越好拆,經常看到同好在拆,用 12 公分拆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了。




同樣覺得變容易的還有一顆在雙子腳邊的小小行星狀星雲 J900,以前 S&T 雜誌的 FB 粉絲專頁還曾把它列為 "挑戰目標",多看幾次後覺得還蠻容易的呀?


J900 (TSA-120; 5mm XW + Carl Zeiss Abbe 2X Barlow for 360X)



行星狀星雲 Abell 4, Abell 10, Abell 12 觀察記錄

 



這次觀測不太有信心,一方面也是想測試一下灌上水泥的屋頂立柱穩不穩:





這隻立柱是好幾年前請鐵工隨便種在地上的,當時我也沒什麼概念,柱體依網路上找到的 Vixen 立柱規格,底座則指指路邊的路燈,然後鐵工師傅點點頭... 就這樣完成了。可能由於 100 多公分的高度,柱身中央也沒什麼支撐,因此架重一點的裝備高倍調焦時還蠻抖晃的,然後我又不想再破壞地板拉鋼索,想來想去最後就用這種笨方法了 -- 包覆了一大桶水泥! ^^"


結果還算不錯,不過等多試幾次後再來評論比較客觀。


冬夜的 Abell 行星狀星雲目標印象最深刻的不外乎是梅杜莎 Abell 21 與獵戶座 Mu 星旁的 Abell 12,這次挑戰看看小顆的 Abell 10 與 Abell 4,一個在獵戶,另一個算在英仙座。先看老朋友 Abell 12:


Abell 12 (CFF 250CC, 12.5mm Docter for 300X, Lumicon O-III)


記得上次看這個目標在大雪山;套上 O-III 後,亮亮的獵戶 Mu 星西北西側出現圓圓的行星狀星雲時的當下覺得就像變魔術一般神奇。有過幾次經驗後就容易再仔細觀察有沒有什麼細節,這次倍率拉很高,看久一點後目標不再只有一團白白的雲氣而已,環狀的外圈更加明顯,偶爾也覺得正中心比較亮。


Abell 10 也在獵戶範圍內:


Abell 10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Lumicon UHC)


查到的資料說大小為 0.6 arcmin,真小! 不過倍率拉高到 375X 後雲氣範圍看起來蠻大的呀? 只不過反覆換了幾次濾鏡覺得這種亮度以 0.6mm 出瞳徑搭 O-III 實在看不到什麼,只好退到 UHC 看。直視太辛苦了,Averted Vision 才能持續看見,目標中心雲氣較濃,向四周逐漸淡去,但總之沒能很有信心的用直視看見就是不甘心,日後有機會再來努力了。



Abell 4 在英仙座,旁邊還有一個 15 等另一個 17 等的星系,但就是會有狂人在挑戰同框看;不過我看到 Abell 基本資料說 14.8 等時,本來不太想在屋頂浪費時間,不過都看兩個 Abell 了,就再試試看吧:


Abell 4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Lumicon O-III)


這是連 averted vision 都無法持續看見的情況,斷斷續續出現時雲氣範圍看起來不規則,不太像習慣的行星狀星雲那種對稱的模樣,我覺得南側比較濃一些。


今年開始我把觀測多一個紀錄指標: "Visibility" -- 我自己取的,以 5 分來說: (1) 表示輕鬆看到,而且連細節也能細細品味。 (2) 表示主體看得很清楚,但細節沒 (1) 那麼多。 (3) 表示至少可以用直視持續看見。(4) 表示要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持續看到。 (5) 表示就算用 averted vision 也只能斷斷續續察覺。因為素描技術不好,翻閱以前紀錄時很可能被誤導,所以再加上一個說明讓自己更清楚實際觀測結果。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沒有目標的手持雙筒觀星

上次上山已經是 7 月時候的事了,記得那次很慘,總共看不到 1 小時,好像只有匆匆畫完 Messier 16 裡面的 "創生之柱" 就收工;隔了半年再度上山,氣象預報也不佳,衝著逢朔的雙子座流星雨碰碰運氣;結果呢? 當然槓龜,整晚雲來雲去,能持續開比較久的天空只有大犬座附近一塊。心不甘情不願的拿出本來已經放棄,打包好上車的 Nikon WX 10X 50mm, 想說隨便撈一撈也好,沒想到一撈居然就一小時過去,而且還重拾遺忘多年的一種觀星 "發現" 的樂趣。




以往上山坦白說都很精實,A 計畫目標清單、B 計畫備選目標清單,幾點開始? 如果太困難找不到的話要最慢幾點需撤退? 幾點該進入哪塊空域? 又如果天沒全開只剩東或西、南、北的話 C 計畫又如何?...... 總之上山時間成本寶貴,一分鐘都不能浪費。至於選定的 "目標",事前當然要把功課做足,大小? 亮度? 有什麼特點? 需不需要搭哪種濾鏡? 別人的經驗... 然後按照作戰計畫一步一步前進,直到攻克目標,素描完,標好方位,測過 SQM 值,寫完簡單的觀測描述! 這跟晚上同樣在鳶峰觀星平台上一堆躺在地上嘻笑打鬧的年輕人似乎處在完全不同的次元時空;沒有人跟我聊天,更別說嘻笑了,一陣一陣看到流星時傳來的歡呼聲只是記錄自己已經錯過幾顆;四周遊客偶而傳來聲音 "那顆是什麼?"、"那邊糊糊的是什麼?"... 大部分我從眼角餘光判斷就知道答案的相問,我覺得很無聊,但大家都笑得很開心。




超過 2 公斤的 Nikon WX 本來我都設定上腳架,現在臨時要用也懶得拿架台了,反正也不會看很久。之前我常常都一副 "我用過所以我知道..." 的口吻跟別人說: Nikon WX 適合平地用,因為反正山上星星多,用 WX 只不過更多星星而已,沒什麼了不起;但平地不一樣,WX 讓平地有高山的感覺。 我還頗得意自己的這個結論呢!


其實這個結論只是充分證明我沒用過很多次而已,越沒經驗的就越愛亂講。


大犬背上那塊銀河星星之密集,用 WX 欣賞是種難以言喻的感覺,看到 M47 與 M46 時還稍微愣了一下,因為大視野下兩個遠近不同、年紀不同的星團一前一後擺一起,而且還這麼輕易又清楚的看的機會是第一次吧? 從天狼星走過來路途中央有個糊糊星團一定不會錯過,不過我忘了那是什麼? 查一下星圖,應該是 NGC 2384,用周遭一些較亮或較特殊排列的星點對照一下... 嗯,沒錯。


望遠鏡往下移,這邊更多 "糊糊的" 東西,我一個都認不出來,越這樣就越想知道是什麼,超想認出名字來。有一組三角形,其實是四顆星,橘黃最亮那顆是船尾座的 Pi 星,這組我還算熟,偶爾找南天目標時常會用這組三角形當出發站,而且它是個星團,Cr 135,以前有畫過;就拿它當港口出發吧! 不需要目標清單,反過來,看到奇怪的東西再來找星圖對名字:




Cr 135 的下方第一個吸引眼睛的目標是 NGC 2451,同樣有顆大亮橘的星星為中心,10X 50mm 下的星點當然沒高倍望遠鏡下的那麼多,不過要認出是個 "星團" 沒問題。NGC 2451 下面有個更小但更密的 "目標" 相當明顯,對一下星圖,這是 NGC 2477,它的右下角有個藍白亮星,+4.5 等,但在手持雙筒下非常亮。


回到 "港口",往右開... 除了密集的星點外好像沒什麼特別之處,往左開倒有一大堆。首先是大犬的尾巴最末端的 Eta 星,這是組分很開的雙星,+2.5 與 +6.8,其右側有兩團很稀疏的 "星團",上面的叫 Cr 132,下面那個有點長條形的是 Cr 140;這兩個以前也畫過,但當時都想盡量多挖出一些星團內的成員,因此總是犧牲視野把倍率拉高,但反過來用大視野欣賞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味道。再往下也有個小且密的星團,WX 有點重,加上還要看手機星圖對資料,望遠鏡拿上拿下的,不過對到那兩個 Cr 132 跟 Cr 140 後,總是不會錯過這個目標,查一下... 這個是 NGC 2477。


回到 "狗尾巴" Eta CMa,再往左走會看到一大一小顏色相近的兩顆星,其實再拉高倍一些會是四顆星,大顆的是 HR 2948 跟 HR 2949 組成,+4.4 與 +4.6 相差 10 arcsec 左右,10X 50mm 拆不開;小顆的是 HR 2956 跟 HD 61687 組成,兩顆差 3.5 arc"MIN" 一定拆得開,如果要挑戰的話,HD 61687 是 +6.8 與 +12.4 亮度差到 5.6 等的雙星,分開只有 6.6 arcsec,可以拚拚看,不過一定要架大望遠鏡上高倍了。這兩顆... (或 4 顆、或 5 顆) 的底下最明顯的 "糊糊的" 是星團 NGC 2467,範圍雖然比較大,但星點較少要仔細看。夾在 NGC 2467 與前面講的兩顆... (或 4 顆、或 5 顆) 途中有個星團小小密密的也不會錯過,這個是 NGC 2453。


這片銀河還有好多好多目標,如果上腳架的話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反過來,先看到奇怪的東西再找名字,其實也很好玩... 至少我開車下山時沒有因為雲來雲去一事無成而丟到一旁的 A、B、C 目標計畫清單而愁眉苦臉... 可能還有一些微笑吧?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秋冬夜幾個科德韋爾目錄裡的星團目標

常常在看星圖找目標時會發現有些目標帶著 "C" 開頭編號,雖然有點好奇卻從來不曾查過;Skysafari 甚至還把這些 "C" 編號目標的目錄放在 "Common Object Lists" 上,Messier 目錄旁邊,想必也是屬於家喻戶曉的目錄才是。12 月雜誌剛好有篇介紹這個所謂 "C" 開頭編號目標的文章 --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Caldwell Catalogue),讀完發現蠻有趣的;翻一下自己的觀測紀錄裡屬於這份目錄裡的目標也有 50 幾個,扣掉非得去到南半球才看得到的,其實還有許多頗有可為,因此有機會把沒看過的找一找,看看到底大師 Patrick Moore 為什麼會把它們編進去? 至於 Patrick Moore 是何等人物? 到底算不算 "偉大" ? 又為什麼 ? ...... 這些,我的天文資歷太淺,沒參與過 Patrick Moore 任何事蹟,所以也說不出什麼;不過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的故事 Google 很好找,中文維基百科裡也有很多參考資料,所以就不要在筆記裡亂寫啦,紀錄一下實際觀測的結果就好。





秋末冬初,入夜後夏天的星座差不多都快要西下了,先來找找看夏夜星座附近的目標,不然還要等一年。海豚座範圍內有兩個球狀星團,這別說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 目錄了,網路隨便查一定都會查到 NGC 6934 (C 47) 與 NGC 7006 (C42) 這兩個大咖, NGC 6934 亮度 8.9 等,大小 5.9 arcmin,其觀察的容易程度已經打敗一大半梅西爾目標了;這個前一陣子才畫過:


NGC 6934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3.3mm TOE for 215X)


NGC 7006 亮度 10.9 等,大小 2.8 arcmin 紙上資料看起來似乎也不會太難...... 結果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家裡屋頂用跟 NGC 6934 一樣的配備卻失敗多次,不知道第幾次才勉強認出?


NGC 7006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5mm Delite for 142X)

大部分失敗可能都是因為角度太低,即便最後認出了卻看得這麼勉強也實在不甘心,換大隻一點的試試看:


NGC 7006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這個刻意選在天剛黑,而且海豚幾乎在天頂時用 13 公分折射鏡看的,果然大不同,還有層次呢,看得出核心星點密集處的比例較大,我猜鏡子再大隻一些應該就拆得出星點。這兩個海豚座的球狀星團選在此時看真是太暴殄天物了,希望明年還會記得。


還有兩個疏散星團,一個在仙女座範圍內的 NGC 752 (C28),另一個是在仙后座的 NGC 559 (C 8);前者亮度有 +5.7 等,大小超過 1 度,十足明顯大物:


NGC 752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20mm XW for 36X)

這個星團離我們很近,大概只有 1300 光年遠,而且又大又疏,年紀約 11 億年,算起來比 M45 的七姊妹們老了約 2 千萬歲;跟美麗的卡洛琳玫瑰 NGC 7789 一樣,也是卡洛琳.赫歇爾獨立發現的喔!


至於 NGC 559 跟前面那個 NGC 752 的觀測難度相較起來,就像從天堂掉進地獄:


NGC 559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3.3mm TOE for 215X)


用 10 公分鏡,就算是雙筒也是很勉強,目標太小也太暗,星點大多 +11 ~ +12 等亮,而且超疏散,如果沒先提示我應該完全不會注意到。仙后這邊的疏散星團非常多,像有名的 M103 附近有 NGC 659、NGC 663、NGC 654、Tr 1... 這個 NGC 559 附近也還有 NGC 637、NGC 609,大大小小環肥燕瘦,是比較疏散星團差異的好地方。


NGC 2236 不在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目錄裡,純粹是看完哈伯變星雲 NGC 2261 (C 46) 後發現電子星圖 Skysafari 裏這邊有一小塊星雲+星團 才來找的,結果看了半天...... 哪有什麼星雲? 枉費我換了各種不同濾鏡、倍率組合,花了這麼長時間結果什麼 "雲" 都沒有,只有畫了個殘破的星團:


NGC 2236 (WO FLT-132; 6mm Ethos for 152X)


常看星星的人都會有印象 M36、M37、M38 三個在御夫座裏的星團,所以每次我在支解圍繞著星團 NGC 2244 的玫瑰星雲包括: NGC 2246、NGC 2237、NGC 2238 時都會想...... 那 NGC 2236 在哪裡呢? 嗯,就在這裡,不遠處,而且實在沒什麼好看的。


NGC 2261 也要再貼一下


NGC 2261 (WO FLT-132; 6mm Ethos + 2X AP Barlow for 303)


我畫過超多的哈伯變星雲,而且每次看還真的覺得有在變,當然也許原因只是器材不同、倍率不同、環境條件不同...... 不過 NGC 2261 就是這麼有趣的一個目標:








不管怎麼看,首先一定要高倍,有效倍率能多高就多高。然後有幾個特徵,第一 "頭" 很亮,甚至可以看到一個亮度集中到像 "星點" 的核心;第二 "東南東" 側有個黑凹進去;第三... 有兩條尾巴,或者說大尾巴分裂成兩條,前面講的那個 "黑凹" 就是因此而來;西側那條比東側那條明顯,有時東側那條會很不明顯,但如果觀測條件夠好會發現東側那條雖然較淡,但是雲氣拖比較長,但大部分的平地觀測都會覺得西側比較長。


最後在夾兩個仙王座裏的疏散星團,NGC 7261 與 NGC 7281:


NGC 7281 (CFF 250CC; 17mm Ethos for 221X)


NGC 7261 (CFF 250CC; 12.5mm Ethos for 300X)



會用到大鏡子看疏散星團應該大多是 "順便" ,是那陣子在拆 Kruger 60 順便畫的,都不太起眼;NGC 7281 如果在電子星圖 Skysafari 沒用 "search" 功能,硬想 Zoom-out 放大圖面,還找不到呢! 不過實務上它比 NGC 7261 明顯一些;至於 NGC 7261 有人說它的不規則星點成員繞成一個小寫英文字母 "g"...... 有興趣的同好可以試試看,有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