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眼前方塊藍旗, 簡潔俐落的白字刻著: ZEISS
"這簡直就是一個夢想!!"
當盒子打開的霎那, 腦袋裡真的就只有這句話...
ZEISS 當然沒有離現實那麼遠, 至少眼鏡鏡片我一直都在用 ZEISS, 不是最貴也不是最好. 而且 ZEISS 大部分雙筒鏡都比紅軍 LEICA 與綠軍 Swarovski 便宜, 連 Nikon 高級款都比它貴. 不過 ZEISS 卻是在自己不管資訊或物資都貧乏的少年記憶裏, 少數具有崇高地位的名字之一. 天文器材我很喜歡高橋, 甚至沒機會擁有過的老 GOTO, Nikon... 也都氣質出眾, 不過 ZEISS 則屬於另一個世界, 完全不同等級, 這是情感, 無關技術.
最近一年, Leica 這隻 10X 42mm 帶來無數驚喜, 甚至顛覆了許多陳舊觀念. 6.2 度的大視野, 加上 4.2mm 的出瞳徑已足夠加上窄頻濾鏡探索更多挑戰性的目標. 不過人總是貪心, 永遠希望再看多一點, 深一點... 10X 很好, 15X 不更好? 喔... 為什麼不是 20X, 40X... ? 因為到達那層倍率, 雙目視裝置就出場搞定啦.
如果考慮這段倍率, 首先會想到的是 Fujinon FMT 16X70 與 Nikon 18X70, 兩者口碑既好, 不僅視野維持 4 度以上, 出瞳徑也有 4mm 左右. Fuji 還有專用星雲濾鏡可搭配, 加上最近日幣跌得一塌糊塗, 所有條件都那麼完美... 事不宜遲, 立即來詢價. 邊詢邊看, 邊詢邊看... 不小心瞄到最近論壇裏捧上天的 Swarovski SLC 15X 56mm, 口徑比 70mm 小沒錯, 但也比 42mm 集光力多了快 8 成, 想到當時在上宸試這隻 42mm 完敗 Vixen 50mm 的往事, 56mm Swaro 會輸給 70mm Fuji 嗎? 況且大部分觀測時間都在有光害的平地屋頂, 70mm 能比 56mm 多發揮多少優勢? 想到這, 內心又開始動搖.
不過 Swaro 實在有貴, 就算在美國買價錢也跟一隻高橋 u210 差不多, 怎麼樣都下不了手. 此時 ZEISS 今年四月剛出的 Conquest HD 15X 56mm 就讓人無法移開目光了, 而且價錢便宜 Swaro 一大截. 比較一下規格, 越看就覺得越超值, 鏡片是 ZEISS 最高級的 T* 蓮花鍍膜, Made in Germany, 視角比Swaro 大, Eye relief 也比 Swaro 長, 菱鏡設計是光路比較少的 Abbe-Koenig 式... 怎麼看怎麼好. 牙一咬就下訂了... 訂到了嗎? 不, 美國禁止輸出此產品, 有店家引述的條文居然是 “武器禁運", 真是太誇張了. 還好最後鴻宇的蕃茄兄幫了這個忙, 價錢合理, 跟自己連運帶稅買差不多, 況且美國買不到啦, 歐洲還賣比美國貴, 不是說德國製的嗎?
結果沒等很久, 差不多兩禮拜就到貨了
真的有大隻, Made in Germany 的大菜頭
有一條擦拭布, 說明書上也有簡體中文跟日文, 其實只有 15X 56mm 禁銷而已, 說明書是通用的
我猜貨源還是來自美國, 因為保卡上有寫呀, 跟 Leica 一樣, 都有 QA 親筆簽名, 保卡上還有放大粗字提醒, 不要賣到美國之外, 也不要接受美國以外的退貨, 叭啦叭啦...
台灣總代理提供 10 年保固, Swaro 是 30 年, 不過原廠保單是有條件下的終生保固. 原廠附上很漂亮的鏡筒固定架
不過我還是喜歡 Leica 那種綁帶子的比較方便,可是綁這個大傢伙有點勉強...
跟 42mm 一比,56mm 真是明顯大一號
疊疊樂,最上方是 10X 25mm
我在店裡也試過 Swaro, 基本上 Swaro 手感最好, 不管調焦或手握都是, Leica 最差; 眼罩及護蓋設計我比較喜歡 Zeiss, 穩靠又不會太緊不方便, Swaro 也不錯, Leica 似乎就不太注意這些細節... 不過這些都是外觀感覺, 光學品質上就不同了, 都不是其他廠牌雙筒鏡能比擬的, 日景不論色彩鮮豔度, 飽和感, 對比... 連外行人都能感覺差一個檔次. 貼完相片,最重要的還是想知道到底性能如何? 簡單的跟 42mm 作個比較
基本上 15X 與 10X 的差異是一定看得出來的. 先對一下 M45,15X 的星點數量幾乎是 10X 的 2 倍以上. 以雙星團而言,10X 大約是比 "查覺" 多一點的程度,而 15X 就可以 "欣賞" 了,很有挑戰性的 M33 在 15X 下比 10X 濃厚許多,有一兩條旋臂若隱若現,3.7mm 的出瞳徑仍然在我看深空的甜蜜點裏. M29 與 M103 這種又小又稀疏的星團也沒有問題, M29 的兩串外八星串可以分出幾顆星點, 10X 下只有一小坨糊糊的.
星雲呢? M57 雖然小但同樣比 10X 明顯大許多, 讓你不必很用力才能看見, M27 看起來是長方形, 以雙筒鏡而言是相當滿意了. 隔天早一點趕快看 M8/M20, M8 看到不稀奇, M20 帶雲氣就很令人驚豔了, M20 上頭一點點的疏散星團 M21 星點也粒粒分明, 再往上推到 M24, 兩旁的 M23 與M25, 射手壺蓋頂兩旁的明顯球狀星團 M22 與 M28; 回到 M24 繼續往上走, 小小的M18, M17 不用濾鏡也 OK, 甚至 M16 的雲氣也不加濾鏡搞定, 面積比 M17 還大; 再往上走就快到天頂了, M11 與鄰居 M26 不是問題... 看起來可以拿來挑戰梅西爾馬拉松喔, 哈~ 開玩笑的, 不是很有興趣. 既然到了天鷹座, 暗星雲巴納德 E 也可以分辨一半以上. 已西斜的眉月山稜線清晰俐落, 土星則只看得出環拉出的長條, 無法看見環與球體間的黑縫.
其實目標測很多啦, 也沒辦法全都記住, 總之... 15X 的雙筒鏡已頗有 "天文望遠鏡" 的感覺與架勢了, ZEISS 的色澤飽和度十足, 與 Leica 的科技冷冽感差異很大, 許多老一點的疏散星團看起來都色彩繽紛. 整體而言星點算細緻, 不過我覺得 Leica 的星點更漂亮, 亮星如織女, 心宿二都看不出色差, 不過星茫嚴重, 不曉得是因為寧試度很差的關係嗎? 因為星茫很平均也不固定, 不是彗差或像散. 視野周邊一直推到大約剩 10% 左右星點才開始劣化, 這點比 Leica 好一些些. 不過 15X 一定得上腳架, 小腳架架著還很抖呢. 另外, 4 度視野我認為是一個門檻, 一般雙目視不管怎樣搭配都做不到 4 度視野, 雙筒鏡 20X 以上也沒有做得出 4 度以上的款式... 所以不管倍率與口徑再上去的效果就跟用雙目視重疊, 換言之, 若以 "規格" 論, 大概這是我最後一支雙筒了, 嗯... 希望是.
星雲呢? M57 雖然小但同樣比 10X 明顯大許多, 讓你不必很用力才能看見, M27 看起來是長方形, 以雙筒鏡而言是相當滿意了. 隔天早一點趕快看 M8/M20, M8 看到不稀奇, M20 帶雲氣就很令人驚豔了, M20 上頭一點點的疏散星團 M21 星點也粒粒分明, 再往上推到 M24, 兩旁的 M23 與M25, 射手壺蓋頂兩旁的明顯球狀星團 M22 與 M28; 回到 M24 繼續往上走, 小小的M18, M17 不用濾鏡也 OK, 甚至 M16 的雲氣也不加濾鏡搞定, 面積比 M17 還大; 再往上走就快到天頂了, M11 與鄰居 M26 不是問題... 看起來可以拿來挑戰梅西爾馬拉松喔, 哈~ 開玩笑的, 不是很有興趣. 既然到了天鷹座, 暗星雲巴納德 E 也可以分辨一半以上. 已西斜的眉月山稜線清晰俐落, 土星則只看得出環拉出的長條, 無法看見環與球體間的黑縫.
其實目標測很多啦, 也沒辦法全都記住, 總之... 15X 的雙筒鏡已頗有 "天文望遠鏡" 的感覺與架勢了, ZEISS 的色澤飽和度十足, 與 Leica 的科技冷冽感差異很大, 許多老一點的疏散星團看起來都色彩繽紛. 整體而言星點算細緻, 不過我覺得 Leica 的星點更漂亮, 亮星如織女, 心宿二都看不出色差, 不過星茫嚴重, 不曉得是因為寧試度很差的關係嗎? 因為星茫很平均也不固定, 不是彗差或像散. 視野周邊一直推到大約剩 10% 左右星點才開始劣化, 這點比 Leica 好一些些. 不過 15X 一定得上腳架, 小腳架架著還很抖呢. 另外, 4 度視野我認為是一個門檻, 一般雙目視不管怎樣搭配都做不到 4 度視野, 雙筒鏡 20X 以上也沒有做得出 4 度以上的款式... 所以不管倍率與口徑再上去的效果就跟用雙目視重疊, 換言之, 若以 "規格" 論, 大概這是我最後一支雙筒了, 嗯... 希望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