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12.5 吋杜普生望遠鏡 -- 外觀篇

很多同好都曾問 "為什麼用折射鏡? 大杜普生才是目視的正道呀", 也沒錯, 我是不嫌口徑大啦, 只要扛得動就好. 不過買了兩次 10 吋杜普生, 最後都因微調機制不順而放棄, 畢竟常常都需要作高倍率小視野, 如果不好微動的話真的很痛苦... 那為什麼不自己作改裝? 杜普生的本質之一不就是 DIY 或 ATM 精神? 講到這... 唉, 就說我不是這塊料嘛 (自暴自棄中).

國內買不到就找找國外, 比較一線的幾款... 哇~~ 價位完全不輸折射鏡 -- 不過觀念先要改改, 杜普生世界裏 10 吋是小 Baby, 一點都不大, 請從 12 吋看起 ^^" -- 而且頂級幾款 12 吋如果主鏡選好一點的, 價錢幾乎都直逼 TEC 140 愛鏡, 呼~~ 選來選去最後決定買中價位 (算吧?) 的 Obssesion, 畢竟老闆是號稱史上最賣的杜普生望遠鏡 ATM 書籍 "The Dobsonian Telescope" 作者之一, 大家也能接受 Dave Kriege 製造的大杜普生結構, 是被仿效最多的版本. 而且其它的幾家還得等, 有些 lead time 長達一年, 這是怎樣啊?

跟老闆確認些細節就下單了, 一個月左右出貨, 其中最傻眼的是運送, 運費貴不說, 分四箱裝, 報關的毛重達 62 公斤, 如果含棧板及運送箱超過 90 公斤, 到底是裝什麼啊? 也因為太大太重, 快遞報出天價, 所以後來轉給貨運承攬的 forwarder 空運, 因此得自己找報關行處理關務事宜, 然後去空運倉儲領貨, 想起來還真有點麻煩.

長榮空儲 ----



結果東西塞不進一般房車, 只好拆掉兩箱, 蹲在碼頭拆箱真是狼狽...



最長的就是這個東西, 早知道就說不要寄了, 12.5 吋還不需要這個啦...



扛上頂樓, 氣喘吁吁的開箱照...



我猜他是裝箱後再打泡沫填充物防震, 這樣安全是很安全沒錯, 但是有夠難拆, 拆到快翻臉了...



主鏡是 OMI, 分開裝箱, 傳統兩吋厚重玻璃, 不是時下流行的三明治蜂窩, 附干涉儀測試報告, 不過是測 632.8nm 的... 這樣有意義嗎?





理論上組裝這種東西, 像我這種 DIY 程度屬殘廢等級的應該就可以搞定才對, 之前 GSO 的也是從底座開始自己組呀. 不過, 看著分開一旁的主鏡... 完全沒有頭緒, 要怎麼裝上去? 沒裝過, 主鏡不是用夾的嗎? 尤其懸了條帶子在那是要幹嘛用的? 還好依稀記得上次試福聲兄的哈伯 18 吋怪物時, 見多識廣的晃銘兄有提到大 Dob 的主鏡安裝就靠這條... 為求保險起見還是不要躁進, 先好好 K 完說明書吧.

寫論文時可能都沒這麼認真, 又畫重點又畫圖的, 不知道看了幾遍? 決定開工了... Dave 的說明書第一段就說... 我知道你現在超想組起來拍照, 不過... 停~不要組, 等假日白天, 你時間充裕, 再悠悠閒閒的組裝, 這是為你好, 也為你鏡子的安全... 哇~~ 真是太有道理了!  完全命中我的心坎. 不過說是這麼說, 結果也只忍了一天, 隔天就動手了 >"<.

安裝主鏡...



這種主鏡固定法我見識淺薄還真是搞不懂? 不過既然裝起來了, 還是把幾個重點講講...



大杜普生的主鏡固定法大同小異, 上圖有點不清楚... 大致上從綠色圈圈兩個固定螺絲掛著一條帶子, 這種帶子英文就叫 Sling, Sling 有用鋼絲, 軟鋼片, 不織布... Obsession 用的則是杜邦的一種特殊織布叫 "克維拉纖維" (Kevlar), 據說強度是同質量鋼材的五倍, 又不會生鏽, 常用在軍用鋼盔, 防彈背心... 之類的. 沉重的主鏡在鏡箱垂直開口向上時置入, 底下有三個托盤 (更大的主鏡則有更多託盤), 接觸面共有 9 個緩衝墊片, 這在 DIY 時是需要計算的... 不瞞大家, 組好之後我真的是熱血沸騰想從零開始 DIY 一台 Dobsonian, 超想.

這麼重的主鏡, 光靠懸吊半邊就不會移位甚至傾倒喔? 我也很納悶, 不過想一想... Dob 總是倒一邊呀, 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能掉到 Sling 沒懸到的那一側才對. 當然鏡箱也會作安全卡榫, 避免意外發生, 就算真的倒掉大旋轉, 主鏡也不會掉出來. 不過當鏡筒仰角很低時, 其實主鏡的位置支撐就幾乎全靠 Sling 了, 也因此 Dave 會一再提醒黏三片魔鬼氈, 而且要調整得很平均在 6, 4, 8 點鐘三個位置, 越準越好, 越平衡, 主鏡當然也越不會晃動. 魔鬼氈把 Sling 包起來, 這樣就能確保 Sling 固定住主鏡.




真正頂級的 Dobsonian 的 Sling 設計令人讚嘆不已, 因為一開始一定先調鬆鬆的放主鏡, 然後再慢慢調緊, 而且要兩側平均, 如果調鬆調緊的機制好用, 那就調得輕鬆寫意, 如果難用就很辛苦了. Obsession 的就不算好用, 不能說很爛啦, 因為看過哈伯的之後... 哈哈~~ 還可以還可以 ^^"



黃圈那顆螺絲旋緊就會把 Sling 拉緊; 旋鬆, Sling 就放長, 所以調到剛好時外側螺絲無法緊貼鏡箱, 要靠內側那顆螺絲 (紅圈) 旋緊... 這樣用是堪用啦, 幹嘛不作簡單一點? 手擰就好, 這很基本呀?


一大半的時間都花在主鏡的安裝, 超緊張的. 其它部分就還好, 先來數落一下 Obsession 好了...

有 8 顆固定 "truss 固定座" 的螺絲, 生鏽髒兮兮就算了, 還有一根歪掉, 好在東西都很粗壯, 鐵鎚拿來槌一槌就是了, 這就是 "美式粗曠作風" 嗎?



好歹這些釘出頭的釘子也處理一下吧? 扣分...




我覺得這片塑膠片也太薄太廉價感了, 不能用塊薄鋼嗎?



主鏡傾斜用三顆螺絲調 (紅圈), 再貼一下同張圖...



很簡單吧? 毫無修飾包裝, 這也是 "美式粗曠作風" 嗎? 黃圈三片就是前面提到貼魔鬼氈的地方, 要注意, 調 Sling 時要把主鏡提離最底下的墊片, 應該說基本上主鏡要懸空在鏡箱中間, 除了 Sling 外不能接觸到其它墊片, 否則調紅圈圈的主鏡傾斜角度時就會調不動, 或受到干擾.



接下來就是調光軸, 這不難, 以後再來寫篇調光軸的好了... 我知道以前亂寫好幾篇了, 不過這次會寫過簡潔易懂的 ^^".

Obsession 幫次鏡作記號, 這樣調次鏡位置就容易多了, offset 也不用算... 其實 Dave 根本不建議算 offset, 他說自找麻煩.



次鏡架作這種形狀是有原因的, 避免繞射造成星茫. 不過覺得它調整次鏡前後移動的機制也不好用, 雖然不需工具, 但要手旋兩顆螺絲也很麻煩, 為什麼不用彈簧呢? 後來想想也對啦, 如果彈簧壞了, 沒彈性了... 找個相同規格的也很麻煩, 現在的設計雖然簡陋, 但至少夠穩... 至少在看過哈伯的次鏡固定機制後~~ 哈, 還可以還可以.



調整次鏡傾斜角的螺絲是四顆, 前後左右, 直覺得不得了, 以前幹嘛要做三顆的啊?



"順暢微調" 是買這支鏡的最大目的, 結果也沒讓我失望, 真的是一根小指就能推動, 還嫌它太敏感咧.




鐵氟龍片貼的位置基本上也是要計算的喔, 鏡箱的金屬滑軌貼了一層不知道是什麼材質?

另外一個完全沒想過的是... 大 Dob 也有平衡的問題, 它基本的平衡是設計裝上 2" Nagler 之類的重型目鏡, 所以當更換目鏡時就會翹頭, 所以我得掛一個小重錘在頭上, 但用 Nagler 31mm 或 Ethos 21mm 時就得拿下, 不然會垂頭... 這在第一次上山開光時快被搞死了 >"<.

然後, 要不要裝光學尋星鏡? 1590mm 焦長我根本做不到 2 度視野, 有些陌生的空域還真難尋. 所以我咬牙鑽孔 (束帶或魔鬼氈不管綁多緊都不會真正緊啦) 先把 Telrad 固定在鋁管上. 木板位置留著給未來真的受不了要裝光學尋星鏡時用.



有塊名牌, 所以這隻是第 2056 支, 賣得不錯喔.



穿上衣服...




結果上不了屋頂 >"< 太大, 倒不是因為重... 所以我要裝捲揚器跟吊臂了, 嗚嗚嗚... 搞這麼麻煩. 不過也好啦, 以後東西上屋頂都用吊的好了. 基本上 "個人" 認為, 玩這種大 Dob 要有心理準備自己一定得動手做些事, 要熟悉光軸調整的原理跟方法, 它是 "可攜" 的, 鼓勵你帶上高山觀測的, 要能隨時調整它才能發揮最大的潛力, 而且... 當我第一次在合歡山上用它看過星星之後, 只覺得一切辛苦冒險都值得了. 未來還有好多部份需要改裝, 看來可以玩很久.

下一篇再來寫實際開光的經過.

4 則留言:

  1. 挖哈哈 終於等到 :D
    老美Dob等最久的就是 http://webstertelescopes.com/
    最酷的是: https://goo.gl/3Q4gyo

    Haha
    -Kai

    回覆刪除
  2. 太...扯了, 最快的也要等 9 年.
    我有追蹤這位同好的 Blog, 他這篇不錯, 有很多資訊: http://jaysastronomyobservingblog.blogspot.tw/2015/06/which-telescope-to-buy-larger-than-10.html

    回覆刪除
  3. GSO 12寸DOB當初沒有考慮?或乾脆拿OTA來改?

    回覆刪除
    回覆
    1. 目前沒有考慮, 未來如果要 DIY 也許看能不能跟他們買鏡片, 如果有時間我還真想自己來作架台與鏡箱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