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季真是長...
沒星星看的日子, 除了網路論壇, 拍賣網站以外, 看看雜誌倒是維持這個嗜好不錯的方法.
正如大部份其它嗜好一樣, 總是會有些雜誌陪伴, 不管是慢跑, 攝影, 賞鳥, 手錶, 電玩, 時尚, 3C, 烘焙, 高爾夫... 想得到的幾乎都有. 至於天文? 老一輩 (哈哈... 是真的啊) 的同好可能比較多都接觸日本的天文指南, 或其它日系雜誌, 但如今網路出版發達, 想得到一手天文資訊的管道多得很, 知識取得更容易, 降低了各種嗜好的門檻, 現在的初學者只要有心, 短時間就能做到前輩們做了好多年才做得到的事... 這是國內某位天文大老說的, 不是小弟我喔.
我是2~3年前開始訂雜誌, 訂雜誌前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託朋友從美國帶零售回來, 後來仔細比較一下, 郵寄台灣訂戶含郵資還比美國零售便宜 (美國零售大約 7 塊美金, 台灣書局大約 350 元台幣, 訂一年平均每期 6 塊美金), 想一想... 與其把錢拿去亂買目鏡還不如訂個雜誌練練英文. 可惜好景不常, 最近半年 Sky and Telescope 賣給 FW Media,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緣故, 郵寄遲到的遲到, 缺寄的缺寄, 習慣看雜誌的日子以後, 雜誌沒來還真是閒得發慌, 因此又訂了來自英國 BBC 出版的 Sky at Night. 前陣子收到了第一期.
![]() |
左邊是訂了 2~3 年的美國 Sky and Telescope; 右邊是新訂來自英國 BBC 的 Sky at Night |
相較起來, Sky at Night 比 S&T 有份量多了, 光頁數就多了 20 頁, 廣告比較少, 圖文並茂還附上一片光碟, 可惜我找不到光碟機 >"< 一直沒機會看, 現在哪有人還用光碟機啊? 如果說 Sky and Telescope 是美國業餘天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雜誌之一的話, Sky at Night 的歷史定位也絕對是份量十足. 前年底才過世的 Patrick Moore 爵士從 1957 年起就在 BBC 主持 Sky at Night 電視節目, 56 年... 天啊, 是電視史上單一節目同一主持人主持最久的歷史紀錄.
![]() |
上為 Sky and Telescope 86 頁, 下為 Sky at Night 106 頁 |
因應手持裝置時代, 兩份雜誌都有 APP 可讓讀者在手機或平板上瀏覽, 不過... 不曉得為什麼還是喜歡閱讀紙本, 是因為類比式的順序觀念永遠較數位式的跳躍符合人性? 還是只因為喜歡把薄薄一本雜誌捲起來, 帶到任何地方再攤開來閱讀的感覺? 數位媒體的閱讀總讓人沒有耐心看完一大篇, 越短越好, 一張圖代表千百字. 但是攤開一本書, 或雜誌, 總會讓自己有種細嚼慢嚥的閱讀感.
Sky and Telescope 有一大半被區隔開來的 Observing 專區, 這也是我最喜愛的部分. 主要當然是因為國內目視天文資源太少, 所以看到這種觀測專區簡直有如荒漠甘泉; 前面一半有天文新知, 天文相關的學術知識, 專題... 老實說, 對我這種外行人而言大部分都太艱深了些, 不過有時也會有不錯的科普專題文章出現, 像之前 Graig Crossen 的四季銀河, John Dvorak 介紹的恆星分類與女性天文家, Ann Mulloy Ashmore 寫 H.A Rey 的故事... 這些比較淺顯的科普軼聞讀起來就很有趣.
![]() |
雜誌後半部有一拖拉庫目視天文專欄 |
DIY 大師之一的 Gary Seronik 固定有短短的本月雙筒鏡目標介紹
![]() |
Gary Seronik 的本月雙筒目標, 很短, 一點點而已 |
Fred Schaaf 的本月北天星空, 通常都挑很淺顯簡單的目標, 有時會有星座故事, 內容偏重人文味道, Fred 先生也會寫本月的行星概況專欄, 讓追行星的同好參考. 另外還有一位專欄作家 Alan MacRobert 也會介紹行星, Alan 介紹的也還算淺顯, 每當有特別的行星接近事件時會另外找行星專家來介紹, 那就比較深一點. 關於太陽系, 當然不能忘了月亮專家 Charles A. Wood 的月亮專欄, 不過不是每一期有.
![]() |
Fred Schaaf 的北天星空專欄, 七月份介紹5個大家熟知的球狀星團 |
Sue French 的深空驚奇 Deep-Sky Wonders 是我最喜愛的專欄之一, Sue 都會介紹很多冷門目標, 並用自身的經驗, 不同鏡子的感受, 分享給讀者, 我買了她一本書, 是我最好的參考讀物之一.
![]() |
Sue French 的 Deep-Sky Wonders 專欄每次都有驚喜 |
如果你覺得以上目標都太簡單的話, "Going Deep" 專欄絕對是深具挑戰性的深深... 深空目標介紹專欄, 比如 M31, M33, M101 裡面的 NGC 之類的.
![]() |
Going Deeeeeeeeeeeeep, 挑戰一下暗星雲吧 |
DIY 專欄也很很多同好喜歡的, 可惜小弟先入為主認定自己是 DIY 笨蛋, 所以幾乎都只有看看圖而已.
![]() |
Gary Seronik 的 DIY |
我相信器材版絕對是 S&T 引以為傲的一部分... 至少過去絕對是. 多少經典的業餘天文器材首發都是由此登場的啊, 不過我看了近年的幾十期, 感覺都像廠商捉刀的廣告文而已.
![]() |
振旺這支最近曝光率真高 |
通常最後一頁會有篇天文家或超資深的業餘天文愛好者短文, 人與宇宙... 總有那麼些令人會心的哲理
![]() |
You can share the view, but your feelings can only be shared with the universe |
那 Sky at Night 呢? 只看過一期不能亂評論, 就把 "初印象" 講講就好.
前半段跟 S&T 類似, 天文新知, 天文知識... 後半部也有一大坨與觀測有關的內容, 首先是像行事曆一般的每日星空重點, 這跟 S&T 推出的另一個 APP SkyWeek 很像.
![]() |
每日星空 |
也有深空專欄 Deep-sky tour, 不過我覺得難度沒那麼 "深", 而且介紹太簡單一點, 沒有太多關於該深空目標的天文知識說明, 有點可惜.
![]() |
每個介紹目標都有 "檢查清單", 挑戰成功可以打勾勾 |
不過 S@N 的雙筒專欄就有料多了, 看完令人躍躍欲試
![]() |
雙筒專欄同樣也有 "檢查清單", 挑戰成功可以打勾勾 |
月亮專欄的目標有夠難啦, 不像 S&T Wood 專欄的月球目標都挑小鏡子可以做到的
![]() |
這些月球目標真的有難 |
觀測專題作的夏夜珍寶之旅, 規劃一條夏夜專屬觀星旅遊旅程, 從 M3 走到 M39, 我覺得其難度不高但精彩度不錯, 相當值得推廣
![]() |
專欄 Jewels of Summer |
這個太陽觀測快速指南不錯, 至少讓我知道白光太陽濾鏡下, 除了黑子以外原來還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看
![]() |
左邊是透過 H-alpha 濾鏡可以看到什麼, 右半是透過白光太陽濾鏡可以看到什麼 |
![]() |
最近觀星會曹大在推廣的無線電天文 |
哇... 居然有素描專欄, 真是太讚了...
![]() |
教你素描喔, 有這專欄真令人感動 |
當然器材測試是許多人的最愛, 這期有 GSO 代工的 12" RC, Skywatcher 的 100ED APO, 還有是不是每本天文雜誌都有的啊? 振旺 CCD... 我覺得內容比 S&T 好一些, 廣告味沒那麼重.
![]() |
這支應該是 GSO 代工的 12" RC, 評價不錯喔 |
![]() |
還有當月天文書籍推薦, 真的還假的? 有這麼多天文新書, 是誰在買啊? |
尾頁同樣有邀請天文科學家寫的短文
![]() |
看過電影應該不少人會有疑問, 如何避免國際太空站被撞吧? 太恐怖了. |
就像本文標頭, 天文 "娛樂", 小弟當然不是專業書評也沒這個本事, 只是把自己心得分享出來而已, 說真的... 我覺得如果喜歡一件事, 就算廣告也很好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