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辨識巴納德星系 NGC 6822 裏的 H II 區 Hubble V, X

觀星樂趣百百種,剛開始找到目標,能 "看到" 就很有成就感了;進一步挖掘目標裡面的細節又另有好玩的地方。巴納德星系 NGC 6822 離我們很近只有 160 萬光年,如果連離我們 250 萬光年的 M31 都可以挖到其球狀星團 G1,那麼要認幾個 NGC 6822 裡面的細節一定不會有問題的;幾年前還在努力嘗試要如何看到的程度,現在則是把它當作例常測天況透明度的指標呢!


天況好時 NGC 6822 算是一些老手的雙筒目標,我在市區陽台三吋鏡看得似有似無:

NGC 6822/NGC 6818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7mm Nagler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63X)

這是盡量模擬當時視感畫的,畫完轉數位單張勉強還看得到的程度,但貼在 web 上好像什麼都看不到了? 

隔天回關西拿大隻的看:

NGC 6822 (CFF 160 f/6.5; 10mm Ethos for 105X)

NGC 6822 本體沒問題,棒狀的中心、雜落其中的點點恆星... 清楚得很,但當時想認最明顯的兩塊 H II 區都很心虛,星系北側右邊那個 "Hubble V" 還好,"X" 就太勉強了;不過收穫是至少知道幾個定位星點,有三顆 12.X 等亮的星星圍成三角形成為很好用的冒險出發站,再隔天出動 10" 鏡來認:


H II regions Hubble V & X in Barnard's Galaxy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這次就不畫巴納德星系本身了,專心來畫 H II 區;我也覺得可以不用濾鏡,"Hubble V" 有一點幫助,X 的話我完全感覺不到有沒有濾鏡的差異;"V" 把倍率拉夠就有了,"X" 因為小倍率要拉更高,不然還真的會懷疑是不是一個星點而已;我是怎麽認得呢?貼一下我的方法:


H II regions Hubble V & X in Barnard's Galaxy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再貼一張網路上找的天文相片來對照,我把相片鏡像反轉過來對應我實際看的情形:



紅色圈圈的三顆星就是前面提到定位用的三角形 12.X 等亮星,"V" 比較大但亮度就稍微低一點點,反倒是 "X" 稍稍亮一些;不過倍率拉到 375X 後 "X" 面積就大到很明顯而不會誤認為星點了。


這兩個 H II 區的位置我是查到哈伯先生 1925 年的一篇論文,因為他還附了地圖!



另外 Google 到的參考資料還有這篇 Rich Jakiel 寫的文章


古時候望遠鏡的視野小,見樹不見林的結果下人們常常會忽略掉大目標,因此只發現到這兩個明顯的 H II 區而沒看到 NGC 6822 本體也是常有的事;"Hubble X" 就有 "IC 1308" 的編號。1887 年當時,Frank Leavenworth 先生用 26 吋的折射鏡在看時,同樣沒看到 NGC 6822 本體,他以為是比較大,現在被叫做 "Hubble V" 的那個,而旁邊的 "Hubble X" 是新發現,所以才把它編號為 "IC 1308",否則 "Hubble V" 應該也會有個 "IC" 編號呢。 



除此之外前陣子也找了兩個屬於夏夜的星系目標,也是停在我的待觀測清單很久很久的目標,一個是在天鷹座範圍內的 NGC 6814:


NGC 6814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平地屋頂看這種 11.X 等亮的星系就算拿 10" 鏡看也有點吃力,主要還是看該目標有沒有很亮的核心?角度是否剛好讓雲氣集中的位置?...... 我看電子星圖 Skysafari 畫的圖示是扁扁的側面看的角度,心裡還暗爽了一下,因為這個角度通常比較好認,最怕的就是正面看圓圓像 M33, M101 那種;結果..... 就是正面角度圓圓那種呀!還好核心亮度還可以,不然真有點難度喔。


另外一個比較簡單,位在天鵝座範圍內的 NGC 7013:


NGC 7013 (CFF 250CC f/15; 12.5mm Docter for 300X)

我用 17mm Ethos 220X 時就看到了,倍率拉上去之後 "核心" 相當明顯,而且不僅明顯,看起來形狀長長的,好像是另一個單獨存在的星系的感覺,外圍包著另一個淡淡的大星系的樣子。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三個拉到 500X 看的行星狀星雲

大家都知道質量比太陽 0.8 ~ 8X 恆星燃料耗盡後會爆成行星狀星雲然後變白矮星,不過進入行星狀星雲階段前還會有一段短暫但精彩的旅程,這個之前有記過一篇外行的筆記:


死亡之舞 -- 開花的 M57


在 AGB 階段尾巴過渡到真正電離狀態的行星狀星雲中間,有段僅僅維持數千年的 PPNe (pre-planetary nebula) 階段,在這個階段的目標不但有明顯的氫與氦兩層薄殼,也有因不穩定狀態下氦閃造成的層層雲氣堆疊... 不過很可惜,大部分的 PPNe 只能靠紅外線觀測;但在夏夜星空卻有三個難得可用肉眼,而且不必出動天文台級鏡子就能欣賞到的目標喔。六月份雜誌講了很多行星狀星雲,其中一篇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作者之一 Steve Gottlieb 介紹 3 顆很特別的 PPNe (pre-planetary nebula) 目標,其中兩個之前看過,另外一個在蛇夫座別名 明考斯基蝴蝶星雲 (Minkowski's Butterfly) 的 M 2-9 沒有 (而且這陣子也都一直失敗)。


第一個是位在天鵝頭附近,別名足跡星雲的 M 1-92。以前的筆記在這邊:



我自己從來不曾清楚分開過它對稱的 "兩瓣" 雙極 (bipolar) 外觀,更不用說大小濃淡有別,長得像 腳跟 與 腳尖 模樣的 "足跡" 組合了。原因很簡單 -- 倍率不夠,300X 一定不夠,除非有無敵的 seeing。這次用新歡 CFF 160 試試看:




圖文不太符,這是看木星時的搭配,如果是新冒險的 DSO 還是要回到單眼。


Minkowski 1-92 (CFF 160 f/6.5; 3.7mm,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47X, 568X) 

M 1-92 位置不難找,看看星圖,應該都會從天鵝頭 輦道增七 出發吧?只要克服這邊密密麻麻的星點干擾,越過短暫的叢林就能定位好位置。這次其實在 350X (6mm Ethos + 2X Barlow) 時就發現 "兩瓣" 了,雖然因為太小而且 seeing 不佳而不能持續出現,但還是有點興奮;大膽把 4.7mm Ethos 放進 2X 巴羅後,倍率拉到 447X,出瞳徑 0.36mm,耐心等一下...... 果然 "兩瓣" 就頗為清楚的呈現了,很明顯的 西北西側 那瓣較濃也較大,對面那側稍稍小一點也淡一點;那把 3.7mm Ethos 放進去呢?568X,出瞳徑 0.28mm...... 也可以喔,畫面穩穩沒破,腳跟與腳尖清楚分開,直視就能持續看見。超有成就感的!!


Minkowski 先生 1946 年時在底片發現 M 1-92 時形容說是 "沒有中央星的雙核心星雲,北邊大小大約 3 arcsec,南邊較暗,中間有條黑線分隔,可能不是發射星雲而是反射星雲,反射某顆被遮蔽住的星星",並沒提到 "足跡" 之類的;被叫作 "足跡星雲" 則是 1975 年,那位很多我們看到命名 HH 什麼、HH 什麼... 的 "Herbig-Haro" 物體的 George Herbig 先生取的。


第二個目標 "蛋星雲" 也在天鵝座範圍內,同樣這邊也有以前的紀錄:



這個目標一開始是在 1967 年天文學家 Fritz Zwicky 在底片上搜尋他後來收集了數千個 密實星系 (compact galaxy) 時發現了 "一對藍色糊糊的橢圓形目標",並給了編號 IV Zw 67.。之後陸續有相關的光譜學研究,後來紅外線光譜學先驅 Mike Merrill 先生在 1975 年一月份 sky & telescope 雜誌一篇 "Mysterious 'Egg Nebula' in Cygnus" 文章給了 "蛋星雲" 這個暱稱。


PK 080-06.1 Egg Nebula (CFF 160 f/6.5; 3.7mm,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47X, 568X) 

蛋星雲的位置也不難找,我是從 61 Cyg 這組漂亮的雙星出發;這個目標之前看就能清楚拆開 "兩瓣",這次倍率拉這麼高當然看得更清楚啦;我查資料發現其實它中央的裂痕是因為剛好中間有雲氣遮蔽才會看起來這麼明顯呢,不過相關的光譜研究對業餘者來說太難了,我沒仔細看,也看不太懂啦。實際目視除了裂痕明顯以外,北邊那瓣特別明顯也拉比較長,靠近裂痕端點有個亮點,不知道是不是星點?如果想要體驗這種 雙極 (bipolar) 外觀的目標,拿出你可以拉到最高倍的鏡子出來吧!



天鵝座還有一個編號特殊的行星狀星雲目標 Humason 1-2:


Humason 1-2 (CFF 160 f/6.5;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50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這個目標跟前兩個不同,是道地的行星狀星雲只是長很小顆而已,加上濾鏡會清楚很多,有人說這顆有 "迷你版 M27" 的味道,仔細看還真有幾分類似,可惜後來雲上來了,沒機會再拉到 4~500X 細細觀賞。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3 吋鏡的市區陽台看眨眼星雲附近三個行星狀星雲

每年六月星況總是不佳,即使沒下雨,天空也飄著高空雲,市區更糟,加上常有的空汙、霧霾... 難得有清朗的夜空。不過總是有機會,機會一旦出現當然要好好把握:




市區光害區觀星既要兼顧輕便,但也希望能看深一些;想看深一些倍率就要拉高,倍率拉高視野變小,因此沒追蹤能力的架台就比較辛苦了。因此最近換了 82 度廣角目鏡取代 52 度的 LE:



原先想買 5mm 的,結果不知為何各個購物網站都缺貨,而且缺超久,後來決定把已下訂的 5mm 換成 9mm,想說加上 2X 巴羅後反正也差不多。上面就是目前市區觀星用的組合,都走 1.25" 規格。


六月中一個難得晴夜,臥房小陽台朝東北向天空,抬頭望去觀測位置最好的就是天鵝座;平常別名眨眼星雲的 NGC 6826 只是我偶爾測手持小雙筒的目標,好像連畫都懶得動筆,現在可是如獲至寶。


NGC 6826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7mm Nagler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63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才用 30mm LE 尋星時就發現眼睛一眨一眨的目標了,連濾鏡也沒裝。既然夠亮就大膽把倍率拉最高加濾鏡,看看能發現什麼細節?濾鏡上去之後雲氣面積瞬間變大,雲氣可以清楚地分成兩層,星雲南側的 11.2 等亮星也穩穩出現,這樣就有點信心來挑戰附近另兩顆之前沒找過的行星狀星雲了。


NGC 6826 大約 9 等亮;而比較遠,往東南方距離約 6 度左右的 NGC 6884 星圖上說 11 等亮:


NGC 6884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7mm Nagler for 81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這顆小這麼多,為什麼倍率不拉高?因為拉上去什麼都看不到呀!所以又回到中低倍加濾鏡後倍率再慢慢爬上去看。結果 81X (7mm Nagler) + O-III 就發現其中一個較暗的 "星點" 變胖也變亮了 -- 不是真的變亮,而是比其它原來比它亮的亮;倍率再上去好像也沒更好,所以最後就用這個倍率畫圖,真的只是 "看到就好",沒有任何細節。


這樣的話,12 等亮的 NGC 6833 還有機會嗎?


NGC 6833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9mm Nagler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27X; Thousand OAKS LP2 UHC)


這顆可是把所有會的把戲都用完了才看到,不過是札札實實可以持續直視那種。目標實在太小了,小鏡子的有效倍率沒辦法拉到我現在很習慣的 200X 以上,用 O-III 又太暗,組合調配了半天才用 127X +UHC 搞定,這顆沒用濾鏡完全沒辦法,但加了 UHC 後看起來還會眨眼呢。

這就是大光害區小鏡子找這三個分別亮度為: +9;+11,+12 三個行星狀星雲的經過,NGC 6826 還頗有看頭,其他兩個能 "認出" 就很不錯啦!後來用 30mm LE 套上UHC 試試看東面紗,沒想到居然看得到 "一團" 雲氣呢,雖然只有片段但也頗令人興奮;NGC 7000 的北美洲更清楚,"片段" 面積也更大,以後一定要拿 12 公分鏡來試試。


不過就算在鄉下用大鏡子,碰到只能雲縫尋星時也好不到哪裡去:


Messier 4, NGC 6144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2X)

星點粒粒分明的 M4 沒問題,中間一串 11.X 亮,別名貓眼瞳孔的星串也很清楚,不過 NGC 6144 看得好辛苦,我的 "可視性" 分數只給倒數第二的 4 分,難以直視持續看見,只能擺視野邊邊斜視比較清楚。


後來只能追著雲縫跑,其實最後也沒追到什麼,只有撈到 M9 旁邊兩個球狀星團:


NGC 6356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這個星團精彩度不輸 M9,又大又明顯,看起來亮度大致分兩層,內層面積比例蠻大的,我查它的 Sharpley-Sawyer 分類是屬於相當密集的 Class II。


M9 (NGC 6333) 亮度:+7.7;大小約 12';

NGC 6356 亮度:+8.25;大小約 10';

NGC 6342 亮度:+9.65;大小約 4.4';

一個比一個暗,一個比一個小,當然難度一個比一個高,就像前面 FC-76 DCU 看 NGC 6826;NGC 6884;NGC 6833 一關接一關挑戰。同樣的這個 NGC 6342 就沒那麼簡單了:


NGC 6342 (CFF 160 f/6.5; 6mm Ethos + AP 2X Barlow for 350X)

跟 NGC 6144 一樣搞到要拿出巴羅鏡,而且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確認,這個球狀星團看起來跟 M15 類似,有點稀疏...... 核心還好,應該說外圍有不少星點散佈啦。查過它的外觀分類是 Class IV,果然跟 M15  一樣。


  • Class I (1): M75
  • Class II (2): M2, M80
  • Class III (1): M54
  • Class IV (4): M15, M28, M62, M92
  • Class V (7): M5, M13, M30, M53, M69, M70, M79
  • Class VI (1): M3
  • Class VII (2): M10, M22
  • Class VIII (3): M9, M14, M19
  • Class IX (3): M4, M12, M72
  • Class X (3): M56, M68, M107
  • Class X-XI (1): M71
  • Class XI (1): M55
  • Class XII (0)


DSO 不行,不過拆雙星還可以,比如每年夏天都會看的 天蠍 Xi 與 Nu 這兩組,但是 Xi 的 AB 兩個居然沒拆開,有點遜,也許當時位置太低。心宿二 Antares 也是一直拆不開,直到 21:00 之後爬高一點後才拆開;原本位置比較好的就沒問題了,比如分開僅 1 arcsec 的蛇夫第 24 號星 (WDS 16568-2309),4.7mm Ethos 就拆開開,藍白+藍白很清楚;還有一個同樣在蛇夫的編號 HR 6689 (STF 2244),相距只有 0.7 arcsec,3.7mm Ethos 也能拆全開。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初夏南天的幾個行星狀星雲

六月終於開始下雨了,而且一下就下個不停,好不容易等到幾個有星星的夜晚可以玩新鏡子。


計畫新朋友 160 f/6.5 時,有些情境完全是意料之外,比如說屋頂上水泥封得醜醜的立柱居然在看天頂時會卡到對焦座? 雖然大略計算過 -- 以 RST300 身高來說,水泥基柱離架鏡筒的中心已經有 600mm 了,1050mm 焦長再加上留到 182mm 的 backfocus 再除以 2 = 616mm,應該安全吧? 結果 -- 錯誤!! 因為 16 公分三片式的鏡頭很重,重心不會在中央,架鏡筒時會往鏡頭方向移...... 當然啦,用這支超夠力的 RST300 ,也可以完全不理平衡問題 ~ 其實還沒墊高前我的確都是讓 RST-300 暴力解決,但心裡總希望平衡稍微做好一些,因此還是請廠長大人幫我做了個 120mm 的增高短柱:



墊高之後,看天頂時終於不會卡到了:



但是整體高度已經到 1450mm ,這個高度架鏡筒,尤其是較重的鏡筒還真有點麻煩,不過我架 15、6 公斤的 CFF 250 已經習以為常,因此上架更輕的 160 f/6.5 沒什麼難度:



那之前準備外出用的木腳架不就慘了?果然,看天頂時臉都快貼到地面才對得到目鏡;怎麼辦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既然腳架這麼漂亮那就再買一隻好了,反正短的未來架牛頓鏡時還會用到:



很漂亮吧!那來量一下高度:



垂直天頂且對到焦時目鏡位置高度離地 700mm...... 這個高度得蹲著或跪著才可以,但至少不用趴在地上了。這隻腳架還可以有 10 公分多一點點的伸長空間:



830mm 的離地高度就可以坐在觀測椅上稍微彎個腰看天頂的星星了。



器材講半天,趕快來看星星吧...... 目標靈感是跟著 6 月份雜誌作者 Don Ferguson 一篇介紹南天行星狀星雲文章尋找;天況不錯,夏銀河肉眼略略可見,先是用被冷落很久的 TSA-120:





其中最簡單的目標應該是這個位在天蠍座範圍的 NGC 6153:


NGC 615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120mm 主鏡 243X (3.7mm Ethos) 時即便沒用濾鏡也能清楚看見,我是看不出什麼顏色啦;加上濾鏡後再仔細觀察,慢慢的雲氣大致可以分出 3 個層次,第二層的環狀最明顯,正中央看起來也有一層,但應該不是星點,因為比星點肥很多,環外還有一層很淡的雲氣;環狀看起來呈橢圓形,大致 SW -- NE 方向拉長;整體而言 NGC 6153 算是容易、又很有看頭的目標。

NGC 6153 有另兩個 NGC 鄰居,疏散星團 NGC 6124 跟球狀星團 NGC 6139,模擬一下,得用 40mm XW 做到 3 度以上視野才能舒服的裝起來,2.5 度太勉強了 (30mm XW),但 40mm XW 只有 22X,倍率太低,平地環境只剩疏散星團看得見而已;最後決定拋棄 NGC 6139,把另兩個同框畫下來:


NGC 6153 & NGC 6124 (TSA-120; 17mm Ethos for 53X)




下個目標 IC 1297 位在射手座大茶壺下方很陌生的南冕座,位置很低但其實難度不算高:

IC 1297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我用 150X (6mm Ethos) 時沒加濾鏡就注意到了,目鏡跟濾鏡搭配調整半天,最後做到 243X (3.7mm Ethos) + UHC 濾鏡觀察效果最好;看起來中心亮但應該那不是那顆著名的中央星 變星 RU CrA,因為放大看有 "面積",不像星點。至於雲氣部分... 目視 北側 明顯較濃厚,對照天文相片看到的則是像南側開口 "C" 的外觀。


再下一個目標 NGC 5873 也很小,位在天蠍頭及天秤座下方的豺狼座:


NGC 5873 (TSA-120; 4.7mm Ethos for 192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雖然小,不過亮度還算夠,各種行星狀星雲目視有的特徵它都有,比如中低倍時會 "眨眼、仔細看略帶藍色... 等等;認出目標後就可以盡情把倍率拉高,再輔以適當的濾鏡讓目標徹底現身。我用 192X (4.7mm Ethos) 不加濾鏡就能確認,不過看起來還是很小,因此也看不出什麼細節;加上濾鏡之後目標的面積則明顯變大。



隔天換 160 f/6.5 出馬,夏銀河依舊肉眼可見:




先從其中最簡單的 IC 4406 開始,它有一個 "視網膜星雲" 的暱稱,天文相片裡看起來是一個拉伸的長方形,雲氣中間一絲一絲的結構,感覺就像連續熬好幾夜看星星後鏡子裡自己的眼睛。


IC 4406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我還在 17mm Ethos 尋星時就看見它淡藍色、圓圓的、"眨眼" 的身影了,沒用濾鏡。倍率拉到 223X (4.7mm Ethos) 搭配濾鏡看久一些,雲氣南北兩端明顯較亮,圍繞這較亮區域還有淡淡雲氣,淡雲氣朝東西兩方向拉長,整體看起來果然變成長方形外觀,細節頂多是中央好像有個洞,至於一絲一絲的結構當然看不到囉。



從豺狼座往上拉回天蠍座,下個目標 NGC 6072 比我預期的難一些:


NGC 6072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應該是面積比較大因此沒那麼容易辨識;我是用到 175X (6mm Ethos) + UHC 才認到的,223X 以後看起來其雲氣外緣不太整齊,仔細看,發現這個不整齊的外緣應該是因為雲氣本身散佈濃淡不均造成的視感所致,硬要講特點的話我是覺得南北兩端稍微外凸,其它就看不出有什麼特色了。



移到射手座茶壺嘴上方,NGC 6565 雖然小不過還是能不藉濾鏡看到 ~~~ 嗯,鏡子大一點就是不一樣,160mm 用起來真舒服:


NGC 6565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濾鏡加上去後目標的面積長大許多,我仔細看是可以看到平常我在觀察行星狀星雲很典型的細節呈現 -- 雖然大致是圓圓一團雲氣,但中間有一圈比較濃厚的環狀雲氣,而正正中間似乎是中空,然後最外面圍繞著一圈淡淡的雲氣。


最後一個是我覺得蠻有趣的 Haro 1-36 (Henize 2-289 or PN G353.5-04.1),有點難度喔:


NGC 6441, Haro 1-36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Haro 1-36 我標了一個問號在 PN 旁邊,是因為查資料時查到有個說法好像說它是所謂的 共生變星 (symbiotic star),一個紅巨星跟一個白矮星共存的系統。


這個行星狀星雲旁邊也很熱鬧,有個 7 等亮的球狀星團 NGC 6441,以及更靠近它的 +3.19 等亮星 HR6630,不僅是 "靠近" 而已,其實分開僅 1'19",倍率拉到 284X 時 HR6630 已經長大並亮得像個燈泡了,加上觀測位置太低,seeing 無敵差,等於大燈泡晃來晃去更加難以辨識,還好 O-III 濾鏡可以讓 Haro 1-36 輕易現身,而且一旦看到之後就算把濾鏡拿掉也能持續看見呢!


最最後還是想測一下天頂,因此找了一個也在我的觀測清單躺很久很久的武仙座星系 NGC 6181:


NGC 6181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差點翻船看不到......

最後可以直視啦,不過倍率再往上拉到 280X 反而效果不佳,回到 223X 觀察...... 看起來外觀呈現南北向拉長的橢圓形,當時看不出核心,也沒有其它細節,就僅僅 "看到" 而已,有點殘念!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從 140mm 到 160mm

這個想法其實一開始是被 Catalin 打槍的,換 160 看行星月面有感沒錯,不過他覺得我比較愛找深空, 2 公分口徑差異有限,整體期望應該不如預期;差異不多的話,而且 TEC 140 也是把好鏡子,幹嘛浪費錢換?




很有道理,而且我也捨不得 TEC 140...... 陪我度過無數夜晚,探索過各式各樣目標,像上面那張當作 RASC Deep-Sky Challenge 頁面插圖的就是用 TEC 140 在大雪山上畫的。


光陰似箭過了一年,當諧波式架台變成我的主力後,架 15、6 公斤主鏡也已經是日常,換 160mm 的阻力再少一項,所以又心動起來。Catalin 大概也知道我對 mobility 的需求大過其它理由,終於答應幫我製作了;當然我也考慮過 TEC 160FL,但 CFF 好溝通也基於對 Catalin 的信任,最後還是委託他。


幾個月後完工寄來啦:





這次依舊拿去阿勇的店裡開箱... 最主要是一大堆包材、紙箱懶得丟,阿勇都會幫忙處理 ^^"。選了軟式攜行袋,主鏡的大小沒嚇到我,看起來比 140 大一些而已,重量呢?





機械部分還是一貫的 CFF 風格 -- 東歐式的沈穩樸拙,每次我都忍不住要說: "跟坦克一樣..." ^^"

End Cap 請 Catalin 用 Baader 的 ClickLock,其它就沒什麼特別的了,一切都好像可以 "開箱即用" 的樣子:





這次除了主鏡外也請 CFF 幫我設計一組可以架大牛頓的腳架 -- 一隻他已經欠我 1 年還沒動工的 300mm 牛頓鏡 XD


Catalin 用 Geoptik Hercules 系列的低腳架當基底,然後客製增高柱來彈性調整高度,為兼顧強度跟輕量,主體用 4 支碳纖及 2 支鋁管組合;做工不用說當然很細:






要架到 160mm 折射鏡,250mm CC,300mm 大牛... 腳架不可能太輕,因此腳架組合整體才 11.5kg 的確讓我有點驚訝:




那就組合起來吧:






160 帶回家的第一個晚上整個天空只有一顆星 -- 天狼星,那也沒關係,就用它來開光吧!結果目鏡才換到 6mm Ethos (175X) 就看見小狼 Pup (Sirius b),角度很低呢!160mm 跟 140mm 效能的差距有這麼大嗎?




望遠鏡是觀星的 "工具",主角當然還是星空;這幾天比較了不少常見的目標,很難精準的說 160mm 比 140mm 深多少,有些細節的差異很可能也是自己累積的觀測經驗影響,因此還是貼貼圖就好:


Messier 66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我用 140 畫 M66 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要比也比不出來,倒是可以用上個月 250CC 做到 375X 畫的來比較:



"棒狀" 核心的部分 250CC 375X 比較清楚,但南北旋臂的部分覺得不會差很多;東南側那條比較短但也比較容易辨識,西北側的則很擴散,我記得 250CC 看的那次要用 averted vision,這次用 160 看則不用,直視隱約就可以察覺。


獵犬座邊邊有一組 HCG 68,躺在我的待觀測清單好久好久了,用新鏡子試試看:


HCG 68 (NGC 5353, NGC 5354, NGC 5350) --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其實這組還好,並不是很難的目標,下次應該來試試 TSA-120。NGC 5353 與 5354 兩個核心清楚,看久一些核心周圍的雲氣慢慢浮現,直到 "幾乎" 看起來要連在一起;外觀上 NGC 5354 看起來圓圓的,NGC 5353 則有點 東南--西北 拉長;稍遠一點的 NGC 5350 則暗一些,但核心集中還不難認出,雲氣有些不規則,稍微 西南--東北 拉長。


NGC 5371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NGC 5371 離前面那組 HCG 68 不遠,核心沒那麼集中,還好亮度夠,注意力集中一點一定認得出來,我看到後來覺得西南側雲氣有點凸出,還蠻像旋臂的樣貌。


春天除了星系外也有很多其它類型的經典目標,比如行星狀星雲貓頭鷹 M97:


Messier 97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UHC)

M97 之前用大隻的做過很高倍看過,這次也不能輸,可惜天況不是很好,O-III 效果不佳,所以退用 UHC。貓頭鷹的兩隻眼睛最後都略能分出,雲氣裡找到兩顆星點,其中一顆應該是中央星。


雙星當然也不能錯過,之前不太敢碰 1 arcsec 以下的,這次卯起來拚一組等亮,但分開僅 0.65 arcsec 的 STF AB 星:


STF 1555 AB; AB, C (CFF 160 f/6.5;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47X)

其實 280X (3.7mm Ethos) 時已經分得出 AB 兩星,雖然連在一起,不過很確認是兩個星點;倍率拉到 347X (6mm Ethos + 2X Barlow) 時已經拆得相當開了,畫下來後對一下線上資料庫的 PA 確定沒錯。


這次的觀測效果還不錯,不過架台出了點小問題... 由於在關西家屋頂看,所以我還是喜歡架在屋頂上的立柱,當時封水泥時沒想那麼多,覺得留很長呀?結果碰到這隻焦長 1050mm 的折射鏡看天頂時居然底部會卡到?留了 40cm 還不夠?而且還沒加架台高度呢!!看來只能繼續墊高了...




另外一個很驚艷的是看月面:





滿天薄雲,不過居然就這樣看到 Rima Hadley!! 160mm 折射鏡看月面真的感受到那種 "迫力",現在可以懂那些追求 180 或 200mm APO 的怪人了,太值得了說~~ 大折看月面就是有種魅力是大牛或折反做不到的地方。


5/26 那天月全蝕,大家看東邊我看西北邊,好久沒放大大仔細看 M81 與 M82:


M81, M82, NGC 3077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2X)

這張是團體照 (素描),M81、M82 以外還有個新朋友 NGC 3077;不過我沒想到 62X (17mm Ethos) 就能略略看到 NGC 3077。放大來看:


 

NGC 3077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放大當然比較容易看到,不過沒什麼細節,比例算大的核心,整體不算圓的外觀,我覺得最外一圈雲氣似乎跟中央核心中間有點空隙。


M81、M82 就大不同啦...


Messier 81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不知道看過多少人稱讚 M81 是多麼旋臂對稱、多麽美麗... 的文章、心得... 可惜自己卻嫌 M 字輩太簡單而一再錯過,趁這次試新機時再仔細看一看。倍率一直拉高上去,雲氣也越來越清楚,等看到星系範圍內南側兩顆 11.4, 11.9 星都泡在雲氣裡時才開始動筆畫,先注意一下哪些區域雲氣較濃厚?首先是那兩顆星的東側有一塊,順著北側慢慢淡去,然後注意到核心西側也有一塊,順著南側慢慢淡去,雖然兩段旋臂沒看得很順暢,但至少位置、方向都相當吻合。


M82 呢?


Messier 82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M82 的招牌細節就是中間斷兩半那個裂痕,簡單!一眼就認出來了;西側有兩坨比較濃的雲氣,東側靠上方 (南) 的部分比較濃,東側末端有點擴散,不太規則。




我不敢說 140mm 到 160mm 有多巨大的差異,但至少原來很難的細節現在變簡單了,接下來就好好期待行星季的來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