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400 倍的火星觀察

天況還是不佳, 勉強找了幾個星系, 最後還是因為品質太差決定放棄, 幸好還有木星跟火星陪伴. 而看行星, 能放大多少就卯起來放. 因此不知不覺又多了對目鏡, 這對目鏡搭配目前手上的鏡子 "理論上" 是派不上用場, 出瞳徑只有 0.3多 mm. 但考慮再三後決定賭一把了, 而且籌碼加倍, 單眼看是規格外, 雙眼看搞不好經過大腦彌補後有機會.



Vixen 最近發行的這系列超短焦目鏡果然引起一陣話題, 總共有三支: 2.4mm; 2.0mm; 1.6mm. 有人從官網上介紹人 (竹內修一) 的履歷搜尋, 假設他就是設計開發者的話, 那麼 10 幾 20 年的 Pentax 資歷, 再再讓人聯想與經典的 XO 系列的關係.



當然也簡單測試了一下...



偏題了, 偏題了... 趕快回到主角: 火星. 這幾天的觀察都有點臨時, 沒有時間先把 Mewlon-210 做好熱平衡, 因此只好用 TEC 140, 另一方面也想多培養跟 EM-200 的默契, 不過其實 TEC 140 看行星還是銳利得不得了.

每天 11 點出頭看到的火星地形都差不多, Syrtis Major 剛升起來在 following side, 南邊延伸先是 Mare Tyrrhenum, 然後是 Mare Cimmerium. 北邊在 Syrtis Major 正對面有塊黑黑但是顏色淡很多的 Utopia.





加上地名




星期五 (4/29) 晚上看時火星上的雲超多, 南方厚厚一大片不說, Syrtis Major 兩側也很多, 尤其在火星邊緣那側. Syrtis Major 的 P side 大約是 Lybia 那邊的雲也夠明顯, 另外就是大約在赤道上, Mare Cimmerium 北側也有一大塊, 雲壟罩在火星上第二大火山地形區的 Elysium 山上, Elysium 火山高達近 1 萬 4000 公尺.

#12 號的黃色濾鏡看雲頗有幫助, 雲都變明顯了, 不過有些較淡的 albedo feature 會不見, 有得就有失.


隔兩天 5/2 星期天, 這次又有更多細節出現. 除了大致相同的地形特色以外, Mare Tyrrhenum 與 Mare Cimmerium 中間的分界也看得到. 另外盤旋在 Elysium 上方的雲底下看得到淡淡的暗色地形. 這次把圖轉一下, 變成大家習慣的北南朝上下方向.




同樣標一下地名...



火星相片或地圖上, Syrtis Major 尖端與 Utopia 中間會發現有一塊暗色地形, 不知道是不是叫 Adamas Labyrinthus ? Labyrinthus 的意思是峽谷或山脊複雜交錯的地區. 看不到, 或者是出瞳徑太小, 無法銳利分開, 而跟 Utopia 連在一塊了?

還有個有趣的地形是 Mare Cimmerium 差不多中央會有兩條暗帶凸向北方, 早上 FB 讀到一位菲律賓同好說, 好奇號現在就在那邊遊蕩呢. 不過也沒看到, 雖然模模糊糊好像有凸出圓圓一塊, 不過不敢肯定.

雲沒兩天前那麼多, 雖然也不少啦. 我把 NPC 畫得太誇張; 有是有, 不過沒那麼大塊也沒那麼明顯就是了. Vixen HR 色調比 TV 的 NPZ 冷, 加上極低的出瞳徑, 有點容易把不明顯的 albedo feature 忽略掉, 不過 400X 的放大還是很有威力, 稍有面積的 albedo feature 會被誇張得更明顯. 幾天前用 #80A 藍色, #56 綠色濾鏡看木星也有類似視覺現象, 強化了某些卻弱化了某些.




對於行星稍有面積的 albedo feature 觀察, 自己的心得是可以不管什麼 0.5mm, 0.4mm 的出瞳徑限制, 尤其用雙眼. 雖然偶爾會有一兩個 floats 漂浮過, 不過影響不大. 也會比較受 seeing 影響, 跟 TV 的 NPZ 3mm 時 (327X, 0.43mm Exit Pupil) 比較起來, (408X, 0.34mm Exit Pupil) 是蠻常會糊一下, 糊一下... 的; 但 seeing 好的片刻, 放大這麼多看起來還很過癮.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2016 火星首觀察

2014 年的火星接近是我第一次認識這顆美麗又神祕的橘紅色行星, 當時種種興奮之情還歷歷在目, 沒想到時間一晃兩年就過去, 這顆 2.1 年繞太陽一圈的火焰戰神又再度接近. 火星在我們外側, 繞太陽比較大圈也比我們慢, 就像兩個繞操場跑的選手, 每次跑內圈的我們超車之後又追上跑外圈的火星時就是 "火星接近", 不過火星軌道比我們繞太陽的軌道橢圓, 因此每次我們追上它時, 火星與我們的距離就有點差距, 有時近一些有時會遠一些, 大約每 16 年遠近會循環一次, 上次最接近時是 2003 年, 下次是 2018 年, 現在正慢慢接近中, 所以今年看起來也是很大顆. 今年火星最接近時有 18.6" (arcsec) 大, 用比較容易想像的方式形容... 如果放大到 200X, 差不多就像站在 2.2 公尺外的地方看一顆乒乓球...... 不錯吧? 不過今年的高度比上次低很多, 受大氣影響, 觀測條件不佳, 要更有耐心等待好視像的片刻.

前年天氣好得不得了, 今年就很慘, 遲至上星期五 (4/22) 才有機會好好觀察, 畫下第一張圖. 兩年來變化很多, 上次還在用經緯台, 高倍觀察下一邊看, 一邊要追, 而且還是 "上下" 與 "左右" 兩個方向要微調, 還要拿小手電筒, 捧著畫板或畫本, 素描筆... 然後手忙腳亂的換目鏡, 濾鏡, 然後一邊畫圖, 恨不得有 4 隻手才夠用. 現在已換上赤道儀幫忙, 設定時間雖然長了些, 不過抓到目標後就能好整以暇觀察與記錄, 所以如果觀星不是走馬看花的話, 有自動追蹤能力的架台還是很必要的.




經過上次的洗禮, 現在對火星地形也有了些粗淺認識, 雖然偶爾還是會認錯鬧笑話, 不過看見一些顯著的目標還是像碰到老朋友般的興奮. 今晚首先進入眼簾就是快下山的 Syrtis Major, WIKI 把它歸類於高原, 中文翻譯為 "大瑟提斯" 高原, 也有人叫它 "大流沙", 事實上 Syrtis Major 沒沙, 是低緩的盾狀火山, 就是因為沒被沙覆蓋, 所以看起來是裸露黑黑的玄武岩本色.




今天觀測時間看到的剛好是以暗色大三角形 Syrtis Major 為主在一側, 大約經度(西)  300 度左右方向, 是比較容易有看頭的一面; 而對面 140 度左右的亞馬遜平原附近光禿禿一大片, 明暗特徵比較少, 所以也比較不容易觀察, 有些人就叫那邊 boring side. 我試著標註一些這面認得出的地形目標名稱:




由於火星自轉一圈花的時間只比地球多一些, 如果連續幾天都在同一時間觀察火星, 看到的地形特徵應該會差不多, 想看不同地區的話就要錯開相同時間. 火星跟地球一樣有春夏秋冬四季, 不過火星要花 2.1 年才繞完太陽一圈, 而且地軸傾角比地球大, 所以冬夏季都很長, 像現在正熱的北半球從一月初到七月初都是夏季, 北極圈比較傾向我們, 南極圈就縮到後面一些.

夏季太陽曬呀曬的, 北極的積雪逐漸融去, 這個時候看北極冠 (North Polar Cap) 只有小小的白點, 前陣子有幾次天氣很糟時硬要看, 結果 NPC 連看都看不到. 那漫長冬季下的南極呢? SPC 覆蓋在厚厚冰雪中, 不過往往同時也籠罩著一大片雲, 這片雲一直蓋著, 有人就叫它 South Polar Hood, Hood 我們知道是頭罩, 什麼什麼的罩子之類的意思. 也因為被這片雲蓋著, SPC 看起來總是沒 NPC 那麼雪白耀眼, 像 Syrtis Major 底下 (南邊) 積聚大片雲霧的 Hellas 盆地出現時, 經常會被人誤認為是 SPC.

除了極冠以外, 不同明暗特徵的地形地貌辨識, 也是觀察火星很有趣的部分. 通常在月面行星的觀察, 這類 "反照率" 差異叫作 Albedo feature. 在火星暗的部分叫 "海 Mare"; 亮的部分叫 "廣大地塊 Terrae"... 這是中文 WIKI 翻譯的 ^^". 這些地形可能是沙地, 岩石, 塵暴... 都有可能.

辨識 "南北" 向沒問題, 不過 "火星的" 東邊或西邊怎麼定義? 是從我們從地球看過去的角度, 東就是火星的東, 西就是火星的西? 還是站在火星時的東是東, 西是西? 其實好像兩種都可以. "Turn Left at Orion" 講月球那章就有提到, 大多數的業餘觀測者都採用前者, 也就是地球觀察者的角度東是東, 西是西; 但像 NASA 編的月球地圖就用後者, 兩個方向完全顛倒. 所以也有些比較認真的觀測者會用另種方法表示, "自轉方向". 轉過去的方向 (跑在前頭的啦) 是 Preceding side, 用 "P" 表示; 反之則是 following side, 用 "F" 表示. "通常" 我們又習慣把右邊當東, 左邊當西, 然後我們跟火星的自轉方向都是逆時針 -- 其實也只有金星跟大家不同 -- 所以 "P" side 就當作 "東"; "F" side 就當作 "西". 像我畫圖時都用天體漂移出目鏡視野方向標為 "西方" (W), 其實不一定是 "火星的" 東或西邊, 端看你習慣用哪種座標, 是不是很煩呀? 哈~

為了怕搞混, 底下我就用 "P" 與 "F" 表示好了 --

從黑黑的 Syrtis Major 往 "F" 邊看, 空出的一大片的明亮地形特徵, 火星地圖上由 "P" 向 "F" 分成四塊區域, 依序是 Aeria (埃及), Arabia (阿拉伯), Moab, Edom (Eden?) -- 不太好分, 看起來都差不多. 繼續往 F Side 移, 上下 (北南) 各有暗色地形夾下來, 北邊一大塊是 "Acidalium 海". 一般講海 (Mare) 都是指比較低的地形, 不過我查 WIKI, Mare Acidalium 並沒凹陷下去, 地形以低海拔平原 (Planitia) 佔大部分. 南邊則是以 "Erythraeum 海" 為主, 夾在兩者之間是 Chryse Planitia, 同樣歸類於 "平原". 但推測這邊是正宗的大型撞擊坑, 跟熟悉的月面撞擊盆地 (Basin) 一樣. 越過 Mare Acidalium 與 Mare Erythraeum 與其夾著的 Chryse Planitia 再往 F Side, 就會到達最廣大的一片亮地型特徵, 先是塔爾西斯高原 (Tharsis) 與 阿卡迪亞平原 (Arcadia), 塔爾西斯高原有以奧林帕斯山 (Olympus Mons) 為首著名的五大火山, 還有 "火星之眼" 太陽湖. 更向 F Side 緊接著的就是亞馬遜 (Amazonis) 大平原了.


觀察火星還有件很容易有成就感的就是看 "雲". 北半球炎熱的夏天蒸發或昇華了大部分北極冰層, 這些氣態成份在薄薄的火星大氣層裏到處漂盪, 有白白的冰雲, 稍有透明感的霜, 還有散佈在球體邊緣的霧霾 (Limb haze). 低層雲, 乾冰結晶散射, 塵土... 再結合眼睛於明暗交界處的特殊視覺現象, 常常讓人發現這些所謂的 "邊緣霧靄" 看起來呈現神秘的藍色, 尤其當 Syrtis Major 在邊緣時很容易觀察到, 甚至還有 "Syrtis Blue Cloud" 這個稱號呢, 據說用黃色濾鏡比較容易觀測到, 不過自己也還沒試過就是了. 其它零零散散的雲常盤旋在前面有提到的 Hellas, Chyse, 另外就是緊接著 Syrtis Major "P Side" 的 Libya. 除此之外, 有一種跟地球高山上雲類似的高山雲 (Orographic Cloud) 很容易出現在塔爾西斯高原上巨大的奧林帕斯山, 以及其它幾座高大火山上, 不過我猜這需要很高的放大倍率才有機會看到, 而且看到的景象通常是一片白雲中, 冒出小點點的山頭. 另外還可以注意觀察火星太陽照到方向的晨雲, 與對面的傍晚雲, 或許還有沙塵暴...

好吧, 講這麼多沒好天氣也是枉然, 希望老天多賜給我們幾天好天氣吧, 滿月也沒關係, 就是想看火星啦.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馬克五號

這陣子雨真是下慘了, 毫無機會觀星, 假如平常生活太依賴這個嗜好的話, 也就不幸的跟著一起空虛無聊. 好在還欠太多書沒看, 此時能看多少算多少, 打打牙祭. 除此之外, 不外乎就是看別人在討論區哈拉什麼? 逛購物網站, 整理畫過的圖... 也趁此時作了張記錄總表, 清點一下到底素描過多少目標?

結果月亮/行星/恆星/雙星/多星 除外, 有畫過且有簡單記錄的目標 "大約" 只有 243 個而已, 講 "大約" 是因為很難精準, 比如說一張玫瑰星雲, 裏面可能包含了好幾個 NGC 目標, 但只算 "一個"; 而有些像馬卡良鍊, 的確看到/畫下來好幾個星系, 但有寫觀察記錄的卻只有 M84/M86 兩個... 諸如此類. 所以, 哇... 網路上看到那些超過 1000 個目標紀錄的同好們真的很厲害啊, 想想看, 業餘愛好者工作之餘, 一年能畫/記錄個 100 個目標算很強吧? 至少對我來說應該是盡力了 (那 243 個差不多就是近兩年畫的), 那麼 1000 個就要畫 10 年呢. 所以分類一下, 到目前為止: 星系 -- 87 個; 亮星雲 -- 34 個; 行星狀星雲 -- 25 個; 球狀星團 -- 30 個; 疏散星團 -- 54 個; 其它包括暗星雲, 星系內的恆星雲... -- 13 個. 沒想到最可能最快突破 100 個里程碑的目標居然是當初自己最遜也最沒自信的 "星系"? 真想不到啊. 我把素描連結放在網頁左邊了 <---.

回到主題... 會亂逛就有可能亂買, 因此這陣子家裏又多好幾樣東西, 其中一項就是一直想買又一直捨不得買的雙目視裝置之王 -- 馬克五號.




我的第一組雙目視裝置是景德的, 然後發狠買了 Tele Vue 的 Bino Vue -- 這隻一直用到現在還是最愛, 中間在拍賣場標過一隻高橋的 Twin View, 然後又有了 Denkmiere 的 Binotron 27. 從這些雙目視裝置衍生的天頂鏡, 接環... 更是不計其數, 我猜週遭有花這多心力在搞雙目視裝置的同好應該屈指可數了. 這種分光機制當然有其迷人之處, 好的 Binoviewer 上到 300, 400X 影像還是穩穩重疊, 尤其做長時間的行星細節觀察, 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商品是從德國的購物網站買的, 因為缺貨等了 2 個禮拜, 然後三天就寄到了, 果然地球是平的. 正值老外的復活節, 德國人很 cute 的給了包復活節彩色糖果.



馬克五號躺在相當精緻且堅固的保護盒內



比全塑膠外殼的 TV Bino Vue 重, 但長度明顯短了一截




馬克五號的血統淵遠流長, 前身是 ZEISS 的顯微鏡頭為本修改而來, 東西德統一之後, Baader 買下 ZEISS 組裝廠, 並商請 ZEISS Jena 廠製作光學部分, 所以最早期由 AP 在美國販售的版本還有 Carl Zeiss 字樣, 這麼多年也進化了好幾代, 現行版本據說菱鏡在捷克生產, 組裝還是在德國. 目鏡座改成 Baader 通用的迫緊式, 也有了調節視差度數的微調機制, 這兩項都非常好用.



 
物鏡端接口也是 Baader 常用的 T2 規格, 不過現行版本把 Baader 很受歡迎的快拆作上去... ㄜ, 之前還曾買過一組, 現在是送的. 不過有個相當多人抱怨的問題:



就是這個閃亮亮的快拆接環. 這個在看明亮的目標... 比如月亮或木星時會有反射光籠罩目標外圍, 有人很在意, 我是可以接受啦. 當然原廠預設的接法不是直接接天頂鏡, 而是要搭配一個光學矯正裝置 (O.C.A), 或把它想成巴羅也可以, 很大的目的是延焦以協助主鏡克服這多出來的一段光路長, 而且據說接起來就不會有內反射光的問題, 不過我是直接接天頂鏡, Baader T2 Zeiss 菱鏡.






馬克五號跟 TV Bino Vue 有很類似的 "氣質"... 說實在的, 還真想不到有比 "氣質" 更好的形容詞呢, 尤其當要與什麼功能都有的 Binotron-27 相比的話.

Binotron-27 是我看過功能/特色最齊全的雙目視裝置, 全金屬厚實的外殼, 視差微調, 甚至還有光軸調整裝置, 專利的變倍 PowerSwitch, 所有想得到的雙目視該有的功能它全都有. 但要怎麼說呢? 有點像掛滿名牌的時尚小模, 有點像學著 iPhone 卻強調不管相機, 音響效果... 都用名牌比 iPhone 強的手機... 雖然每個單體都是頂尖, 但組合一起就沒那個味道... 所以我嫌 B27 笨重, 嫌它微調機制麻煩, 嫌它複雜, 還有... 嫌它不美.






至於馬克五號的光學品質... 只粗看幾次, 不過應該不錯啦, 至少 300 多倍影像重疊得很好, 還要多些機會測試. 目前只在天候不怎麼樣的情況下, 畫了一次有大紅斑出現的木星.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新赤道儀在朦朧夜晚的星系初試 -- NGC 4111, NGC 3941, NGC 4605

科技感十足的 SXP 陪我僅僅三個多月, 由於個性差異著實太大, 看來繼續走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於是快刀斬亂麻, 出手一個絕對賣得掉的價錢... 分手了. 我配不上你, 祝你在新主人的手上幸福快樂.

傷心才沒多久, 新歡就出現... 也不能說 "新" 啦, 畢竟在追求舊愛時就已認識, 還嫌他重, 等恢復單身時回頭看他, 怎麼看就怎麼好, 真是怪了? 還有一個導火線是星星工廠的廠長, 我得坦白說, 嘻嘻... 就在單身那幾天, 廠長在新竹一個國小上天文課程, 微風徐徐的操場上, 廠長操作 EM-200 的身影令人嘆為觀止, 從架設, 對極軸, 平衡... 完全進入一個人機合體的境界, 被我嫌笨重的機器在他手上就像小貓般乖巧, 我忍不住想... 他是不是已經用這台機器超過 50 年了啊? 因此當課程結束後, 我第一次抱著 EM-200 時, 居然一點都不覺得重? 這真是太怪了.

高橋赤道儀的控制系統 Temma 2 已經走到末期, 最新版本 Temma 2Z 去年底發表, 配色多了淺藍色. 新不新, 舊不舊的問題倒不這麼在乎, 反正也用不到那些電控功能, 只要能做基本追尾就好; 不過顏色我就對淺藍毫無抵抗能力. 這次沒找代購, 也沒託廠長, 而是直接跟大阪協榮下單, 省下 8% 的日本消費稅, 不過多了 3.3% PayPal 的費用, 沒辦法, 除非有人可以去大阪幫忙刷卡. 寄送走 EMS, 運費不算便宜... 也因為很重啦. 試算了一下, 如果有被課稅 (5% 營業稅, 2.5% 關稅 -- 這是假設被認定是望遠鏡 "零件" 的話, 因為如果是主鏡的話要 5%), 其實只比託代購或廠長買便宜一些些, 並不會省很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淺藍色太熱門了, 要等 2~3 週.

結果 2 個禮拜後店家通知可以付款, 付完款他星期五傍晚寄, 星期天就到了... 真是神速啊, 跟寄國內差不多. 昨天一早到郵局自己領回來, YA...... 沒課到稅, 這下省多了, 哈哈~




開箱, 哇... 比 EM-11 大上一大號



趕快架起來, 還好一直想賣的木腳沒賣掉, 配 EM-200 還真讚...



深藍色的控制盒




超愛他的控制器, 就是在找這種小小可以一手掌握的啦, 而且按鈕夠大, 夜間操作非常順手, 比 Temma 2M 小小的按鈕好多了.



與 EM-11 比較一下...






至於使用上... 問我一點都不準, 哈哈~ 因為我只會用到很基本, 很基本, 很基本... 的功能. 開箱當晚就扛上屋頂用, 對自己而言就是大上一號的 EM-11 而已, 架起來就會用, 簡單無比.


要開始記正事了,

昨晚其實天況算糟, 我看不少資深的星系同好絕不會浪費時間在這種爛天況的, 可是我又想到之前赫歇爾兄妹兩人的故事, 他們是只要看得到星星, 不管天況多惡劣都要看那種, 加上我的進度遙遙落後, 能看一個就算一個吧.

第一個目標是位在勺子柄的背後, 獵犬座比較暗那顆 Beta 星附近的 NGC 4111. 4.2 等亮的獵犬 Beta (Chara) 看不見, 得從 2.9 等亮的 Alpha (Cor Caroli) 出發尋. NGC 4111 的視星等是 10.7, 頭痛... 沒想到 32X (Nagler 31mm) 用 averted vision 就察覺了, 最後用 140X (XW 7mm) 畫圖, 其實再高倍應該也可以看到. 目標旁邊有一組雙星很醒目, 我把它當作視野中心了.



NGC 4111 的外觀分類是 SA0 (NED 查的), 人家講的透鏡星系, 核心相當亮, 略呈西北與東南向拉長, 網路上有些人講說看得見中央暗帶, 有如迷你版的 M104, 可是我怎麼看都看沒有, 天文相片也沒有啊?

量一下 SQM, 哇... 才 18.85, 這麼糟也看的見? 所以的確不能輕易放棄.

下個目標 NGC 3941 也在不遠處.
視亮度大約 10.4, 外觀分類為 SB0, 大小約剛剛 NGC 4111 的 7 倍多, 所以感覺不會太簡單. 沒錯, 32X (Nagler 31mm) 走到是看不到的, 49X (XW 20mm) averted vision 可以, 78X (Doctor UWA 12.5mm) 現身了, 最後還是決定用 140X (XW 7mm) 來畫圖.



核心很小, 比星點大一些些而已, 奇怪的是, 我一直看都覺得好像有兩顆核心的樣子, 核心附近是有顆 13.5 等的暗星啦, 問題時依自己小小的經驗另一個像核心的東西肯定比 13.5 亮, 所以... 到底是怎樣? 也許之後到山上再看清楚吧.


月亮快出來了, 再趕一個目標, 這個前天晚上拿 u-210 都搞不定, 不過前晚是在月亮出來的時刻. NGC 4605, 位在勺子正面那側, 所以高度較低, 在我家屋頂也受到北二高方向光害影響. 出發點從 3.3 等的大熊 Delta 星 (Megrez) 出發, 這個空域居然肉眼僅能勉強看見 3.3 等的程度, 目標的視星等10.3 等, 面積約為 NGC 4111 的 13 倍; 前一個 NGC 3941 的 2 倍, 外觀分類為 SBc, 怎麼看都難啊.

NGC 4605 相同 1 度左右視野內有一組很顯眼的 1 + 4 顆圍成弧狀的星點分佈 pattern, 因為前晚才找過, 所以昨晚再走到那區感覺很熟悉. Nagler 31mm 與 XW 20mm 都沒輒, 到 Doctor 12.5mm 視野移來移去時在角落撇見, 不過是偏圓的橢圓型呀? 記得印象裏是細長型的?



用 1.1 度視野把那組怪怪的弧狀星點分佈一起畫進去, 目標擺在右上角, 星點標完後再上高倍些 (140X) 觀察, 結果更糟... 連 averted vision 都沒有, 忘了帶 Leica 那隻可以做到 100X 左右的目鏡上來, 只好退回 78X 繼續用眼睛邊邊瞄, 看不到細節, 不過可以分出拉長延伸的方向, 是橢圓沒錯, 而不是細細長長那種類型.


月亮上班了, 收工, 完成 EM-200 的初體驗, 跟老朋友一樣, 沒有適應問題. 而且今日事今日畢, 昨天看的今天記完.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玩不膩的松本式雙--望遠鏡

三月初幾天好天氣後, 又開始陷入遙遙無止盡的陰雨綿綿, 滿腦子的觀測計畫啊... 木星正大顆, 火星, 土星緊接著要來, 月面也讀了幾個新目標, 還有一直想進行的雙筒梅西爾, 更別說奮鬥中的 RASC 春季星系目標還有 20 幾個, 看來今年想要完成的機率是越來越渺茫了.

好吧, 事實擺在眼前, 抱怨也沒用, 沒星星就是沒星星. 好在這禮拜還有件好玩的事, 那就是終於把從農曆年前就開始拼湊的 "雙--望遠鏡" 組合告一段落, 可以做個紀錄啦.

Borg 55FL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幾年前, 因為雙目視系統的困難, 請教一位活躍在 CN 論壇的高手前輩, 幾經指導, 討論後, 問題輕鬆解決, 除此之外, 也見識到高手令人嘆為觀止的不管是能力... 還是財力. 最後高手還給了句摸不著頭緒的預言: "Next step, Binoscope".

當時當然一笑置之, 嘿嘿...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搞定雙目視系統已經很不簡單, 用兩隻望遠鏡 -- 通常是折射鏡 -- 組合起來的 "雙--望遠鏡" 對我來說, 簡直是林林總總雙目世界的涅槃, 終極天堂. 比如說有時瀏覽到日本本地每年舉辦一次的 "雙望會" 相片, 裡面的設備, 參加者的氣質, 在在讓我覺得這是個神秘的富豪組織啊, 可望而不可及. 不過這個怪異的想像在自己胡亂組了幾隻 Borg 鏡筒之後有了改變... Borg 的零配件在拍賣市場裡有一大堆, 買現成套裝的望遠鏡是一回事, 買零件回來組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組合到即將完成之際, 我發現只差最後一個零件了 -- 把光路轉到目鏡的菱鏡組 -- 什麼? 沒想到只差一步就能往登淨土, 距離那個連想都不敢想的雙望遠鏡居然這麼近?

既然如此, 當然要好好研究一下這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 拼雙望遠鏡的方法也許很多, 不過研究半天, 發現最為人稱道的是所謂 "松本式雙望遠鏡". 於是就到松本先生的網站爬文. 雖然是日本網站, 但是松本先生的英文很好, 生意做到全世界, 因此網站上許多內容都有英文可以參考, 當然我也發揮厚臉皮的歐吉桑大無畏精神, 直接寫信去請教松本先生了. 松本先生一如我認識所有事業做得很成功的老闆們一樣, 親切, 熱忱, 尤其談到雙望遠鏡, 那種熱情完全自然流露, 毫不保留. 不管你多菜, 有問必回, 而且是馬上回. 小年夜台南地震, 松本先生第一時間就捎信來問我是否平安? 你看看這樣做生意... 不管東西多貴都要買了, 哈哈~ 真的不便宜, 整組雙望遠鏡最貴的就是這個東西了. 最酷的是, 松本先生確認我要做之後才單獨製作, 在他的日誌裡面有提到喔. 收到 "手作品" 的感覺... ㄟ, 很難形容啊... 就是太讚了.


Matsumoto EMS-US (R+L Pair)

松本式菱鏡... 其實跟菱鏡一點都扯不上關係, 而是巧妙的用兩片平面鏡把光路導向直角的目鏡方向. 這也奇怪了, 這麼好用又基本的道理怎麼沒有別人在做啊? 為什麼市面上的大雙筒都要用菱鏡? 菱鏡有很多問題啊? 一定比較重, 折射率與空氣不同容易有色散, 光損大不大?... 當然用反射平面鏡也有其缺點, 鍍膜? 光軸?... 松本先生倒是不斷改善這些疑慮, 比如說現行版本的鍍膜是銀離子為主的多層鍍膜, 第一次反射透光率的實測值超過 98%, 第二次反射的理論值也超過 96%, 另外還有一個沒它會死的光軸微調裝置, 這個機制真是太神奇了.

光軸微調裝置

在還沒實際組起來看過之前, 心裏想的很簡單, 啊不就把兩隻鏡筒垂直水平對齊就好了嗎? 是沒錯啦, 但問題是 "把兩隻鏡筒垂直水平對齊" 這件事可不簡單, 一咪咪的差異兩眼看到的影像就重疊不起來, 另外還有松本先生講的 "雪人現象" -- 兩眼看到的不是一個圈圈, 而是兩個重疊的圈圈, 另外目鏡有大有小, 眼幅怎麼調整? 總不能一調就把辛辛苦苦弄好的光軸又毀了?



這是最早組出來的版本, 很簡單用傳統 L 型雙筒架當平台, 鏡筒位置是固定的, 因此眼幅不能調, 用小目鏡跟大目鏡就得削足適履去將就既有的設定. 垂直那條金屬可以當把手... 整組夠輕就可以, 還能固定一個紅點尋星器. 很陽春, 也還 OK.


我原先的計劃是找個 Vixen 規格的鳩尾版, 然後再找兩個 Vixen 規格的夾具來固定鏡筒, 這樣鬆開手擰螺絲就能平移鏡筒來調整眼幅, 這類東西很好找, 所以就託好朋友楊凱兄幫我帶回兩個 ADM 的夾具, 鳩尾版用景德的, 國內產品的金屬加工精度不錯. 於是有了第二個版本:






這個版本把手提把移到中間了, 看起來不錯, 可是卻吃盡苦頭... 為什麼呢?

首先 ADM 夾具與鏡筒固定處單靠一顆螺絲, 所以沒有辦法 Align 啊, 鏡筒往左往右飄忽不定. 其次, 這個夾具粗壯歸粗壯, 精度實在不行... 也不只它啦, Borg 的固定座精度也不夠, 因此除了原先的左右問題, 鏡筒鎖定後連上下方向都出現誤差. 而且 ADM 那個手擰螺絲控制的彈簧有夠卡, 調個眼幅一點都不輕鬆.

國外搞 Borg 的廠商, 玩比較大的我找到兩家, 而且都有在拼雙望遠鏡賣. 一家是在美國的 Astro Hutech; 另一家是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在瑞士還是瑞典的 AOKswiss,  它們都有賣 "雙望遠鏡" 的平台 -- 雖然我覺得美國那家應該只是拿 AOK 的來賣? 沒仔細研究. 這種專用平台果然有鏡筒垂直與水平的微調機制. 不過既然開頭就是在拼玩具, 沒理由再打退堂鼓跑去買現成的, 於是再度研究松本先生網站豐富的資料, 最後決定跟著其中一位松本的用戶成功經驗來作. 這組是道地的攝影器材, Sunwayfoto 雙向雲台與軌道.



上圖是 Sunwayfoto 的雙向雲台與被晾在一旁的 ADM 夾具.

Sunwayfoto 組合起來長這樣:




差異在哪裏? sunwayfoto 的 X 軸調整超滑順, 因此眼幅調整的問題完美解決. 然後 Y 軸... Y 軸方向基本上是用夾的 (不過光軸調好後還是有加顆安全螺絲固定, 免得鬆開螺絲導致鏡筒墜毀), 因此理論上精度夠的話, 鏡筒夾上去要非常準直, 這點 Sunwayfoto 做得不差, 鏡筒夾上去之後, 兩隻鏡筒 "幾乎" 已經完全把上下與垂直方向固定得一模一樣了... 不過還有個 "幾乎".

這個說下去就有點瑣碎了, 雙向雲台的 "夾口", 那個往內斜的斜度, 兩隻有點不同, 真的只差一點點喔. 但 Borg 固定座很薄, 因此如果內斜的斜度太小, 會夾不緊鏡筒... 天啊, 真是太慘了. 還好可以大致夾住, 鎖上固定/安全螺絲, 鏡筒還是非常準直. 因此第三版出現了:






又回到側提把設計, 然後為了多點空間加裝一些有的沒的, 把 sunwayfoto 的軌道固定在一片 Losmandy 規格的鳩尾版上.


雙望遠鏡的光軸調整方法在松本先生的網站有很多, 從理論到實務都有, 我先不提這一塊, 總之要了解 "原因" 才能正確作調整, 多練習就會知道其中的竅門了.

55mm 的雙筒有什麼特別之處? 不是還有隻 Swarovski SLC 15X 56mm 嗎? 是沒錯啦, 不過這組我可以上到 80X, 可以看到更多細節, 而且... 好歹也算某種程度的 DIY 嘛.

55FL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with pair of Doctor UWA 12.5mm




還會有第四版, 第五版... 嗎? 雨一直下, 再一直下... 第十版都有可能了.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木衛凌, 大紅斑, 木星的鬼魂 -- Jupiter, NGC 3242

連續幾天追 "星系" 已經追到頭昏腦脹, 剛好這兩天雲變多了, 換個口味看木星, 前天剛好碰上木衛凌, 以前是看過 "投影" 啦, 但在木星球面上看到衛星 "本體" 還是第一次; 昨天則是碰到大紅斑現身, 同樣嘗試把它畫了下來. 另外一個目標是南天長蛇座上的行星狀星雲 NGC 3242, 別名木星的鬼魂, 不管是本尊還是幽魂, 這也是太巧了.


昨晚雲多沒打算長期作戰, 所以用經緯儀, 有點久沒用經緯儀架大隻的鏡子了, 還真有點懷念以前手忙腳亂邊微調邊畫圖的日子呢.


Mewlon-210 / Discmount DM-4 / Avalon T-90

找 NGC 3242 還是從 2 等星,長蛇 alpha 星 Alphard (中文名 星宿一) 出發, 整個南天最亮就是它了, 其它星星肉眼也看不到, 真慘. 不過尋星時天況差也有個優點, 就是過濾掉一堆暗星, 只要認亮星就好, 反而不容易搞錯. 目標就在 3.8 等的長蛇 Mu 星附近, 定位到參考星後就簡單了, 為什麼? 因為 NGC 3242 真是太明顯好認, 我覺得搞不好比啞鈴星雲 M27 還簡單.


NGC 3242 (Ghost of Jupiter Nebula)

我還拿出超少在用 Plossl 55mm 來尋, 結果一眼就認出糊糊淺藍帶點綠色調的行星狀星雲, 大小還真有點像當時高掛獅子座的木星. 用到 193X (Doctor 12.5mm) 看, 半徑大約 4/5 內圓超亮, 仔細觀察好像有 2 或 3 個小亮塊在裏面漂動, 我猜應該是天文相片裏內環比較亮的兩端點因 seeing 不佳的關係在晃動. 而最外 1/5 是漸淡的核心外圍雲氣, 理論上再更外側還有更淡的一層, 核心的白矮星 12 等出頭, 應該都有機會看到, 可惜天況不佳, 沒機會. 後來也稍微試了一下宇隆的 O-III 濾鏡與 Lumicon 的 UHC, 兩者都能讓星雲本體更明顯, Lumicon 又更明顯些... 不過這個目標已經夠明顯了, 就算在市郊屋頂, 不加濾鏡也很 OK.

NGC 3242 離我們多遠? 在哪裏? SkySafari Pro 內建 Where is M13 功能可以告訴我們喔.




回到木星本尊, 換上雙目視系統. 如果要作單一目標且長時間觀察的話, 特別是明亮的行星月面, 對我來說, 雙目視是不可或缺的裝備啊. 剛好廠長寄來增購的高橋 Abbe 32mm 目鏡, 搭配 Mewlon-210 放大倍率約 75X, 超級銳利, 大紅斑現身在南赤道帶正中央.

GRS transits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畫木星, 翻了書才發現把輪廓畫出來是比較容易的表達方式. 近 200 倍放大下的木星細節多的不勝枚舉, 光是南北赤道帶的輪廓, 深淺區, 暗斑, 亮斑... 就畫到手忙腳亂, 真該架上赤道儀才對.

南北赤道帶當然最清楚, 兩條上面都看得到不少橫向淺色條狀的大氣紊流 (Turbulence); 北赤道帶下方邊緣也看得出灰藍色小塊小塊的 Blue Patches, 據說這邊就像地球上的藍天,氣候晴朗穩定. 從 Blue Patches 向下伸展到赤道區的綵帶 (Festoons) 特徵則難以辨識.

大紅斑在 Mewlon-210 視野下清楚無比, 連表面細節都一一呈現, GRS 與赤道帶交接處顏色反差很大, 靠赤道帶那邊很暗, 靠大紅斑這邊很亮, 我想這邊就是所謂的 RSH (Red Spot Hollow), 包著大紅斑果仁的果肉區, 今年看起來特別白, 印象裏去年前年都帶些粉紅色, 深淺不一; GRS 朝東向延續看到幾個亮斑, 不知道是不是新鮮湧出氣流所謂的 "White Outbreak"? 不過畫得太誇張, 也太大太圓些. 好玩的是後來我試著把 Nagler Planetary Zoom 換上去, 400X 放大下畫面雖然糊了一點, 不過沒破喔, 大紅斑變超大, 看得十分清楚, 真讚.

溫帶/區與極區的反照率 (Albedo) 相近, 因此對比沒那麼明顯好辨識, 同樣是相對深紅色的小紅蛋 (Red Ovals) 與東西向拉長, 形狀沒那麼橢圓的 Barges 都找不到, 可能是花在大紅斑太久了, 並沒有仔細辨識溫帶/區與極區內的細節. 盡管如此, 極區斑駁雜色的表面, 南北溫帶小部分對比銳利的邊緣線條... 還是處處令人對這個行星之王的豐富細節嘆為觀止.


第一次畫木星則是前一天用 TEC 140, 還真醜, 所以故意弄得糊糊的,

Ganymede and Shadow transits


木衛三剛好凌過木星本體, 投影很清楚在西側邊緣正要移出盤面. 這個景像以前看過很多次了, 倒是不稀奇, 不過卻從來不曾找到過衛星本體. 如果衛星在暗色的 "帶" 上的話應該比較有機會, 不過如果剛好在反照率差不多的 "區" 就很難了, 感覺就像在白天找星星一樣. 我也找過, 白天找金星, 水星, 所以覺得不會不可能.

由於清楚看到 "投影" 的位置, 所以可以猜得出 "本體" 大約的位置, 一直看一直看... 其實一會兒就看到了, 一旦看到了, 之後不管怎麼看都看得到. 如果要更容易看到的話, 可以等衛星本體移到盤面邊緣, 由於視覺上的效應, 很亮與很暗的交接處會有灰灰糊糊的交界區, 在這邊比較能把 "對比" (Contrast) 作大, 因此很容易就能看見.

在木星盤面上看見衛星本體還有個好處, 因為衛星本體的反照率與背景反照率相近, 因此小小的衛星本體自身的暗色地形比較容易辨識, 很讚吧? 看見木星衛星的地形. 的確, 我看到的木衛三微小盤面, 是一半亮一半暗, 可惜沒多久木衛三就移出木星本體, 重新掉入漆黑蒼穹, 強烈對比之下, 木衛三盤面亮如一盞燈泡, 就再也難以分辨任何細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