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初畫土星

之前也不曾好好觀察過土星, 最多就是為了認卡西尼縫以及數衛星有幾顆而已. 昨晚很意外的在梅雨季中竟出現了小空檔, 雲還是很多, 連月亮大半時間都躲在雲裏, 不過土星倒很穩定的現身, 此時最好用的就是能快架也能快收的輕裝組合啦.

Takahashi FC-100DC, Discmounts DM-4, Avalon T-Pod T-90

我還蠻喜歡看行星的, 因為觀測條件相對沒那麼挑... 很多人會覺得行星觀測要事事完美才行... 當然, Seeing 很重要, 不過 Seeing 可以等, 而且總等得到氣流平靜的一時兩刻, 更讚的是行星觀測不怕眼睛的適黑被破壞, 甚至有時還要故意去破壞一下. 所以也不怕月光, 滿月時有個行星目標看, 可以玩很久不會無聊.

今年土星傾斜 24~25 度, 環顯現的面積不小, 反射面積大, 看起來就格外明亮, 而且再兩年才會到達巔峰. 前幾天又正值 "衝", 太陽直射, 有點日正當中的感覺. 雖然目視各人甜蜜點都不同, 我自己則是偏好至少 200X 以上作細節觀察, 而且由於行星非 "點光源", 細節也是多少有點 "視面積", 往往我會盡可能把倍率拉高到極限來辨識各細節的亮度差異, 當然看起來不會銳利, 不過卻較容易區分出不同反照率的地形, 用雙目視裝置更好, 因為可以讓雙眼放鬆的看長時間.


TeleVue BinoVue with Nagler 3-6mm Zoom yields Max. 247X by only 0.4mm Exit Pupil


土星沒像前幾年那麼歪, 視野裏擺得蠻正的. 天空透明度很差, 不過寧視度還算可以, 很快就能在環兩側, 也就是環面積最大處認出卡西尼縫. 由於 "線" 是無限多 "點" 的組合, 每個 "點" 都到艾利極限展現繞射環, 環環相疊的結果會模糊掉邊界, 因此看到的卡西尼縫是比實際更寬的視覺效果, 帶著糊糊的邊界. 看到卡西尼縫就能分出 A, B 兩環, B 環很亮, A 環明顯暗一些.


第一次素描土星, 外框不是目鏡視野喔, 不然土星會畫成太小粒


就算是 4" 鏡, 也能輕易看出球頂端暗暗的北極區, 像戴了頂小帽子; 南半球很亮, 看半天其實我分不出應該位在中央最亮那條 "赤道帶", 北半球夾在中央與北極區之間可以分出一條暗帶, 這個也沒畫好, 深淺程度失真了.

本來以為很難認的 C 環倒是一眼就認出來, 由於南半球很亮, 所以界接著環的中間有一段黑帶區就相當明顯, 我是覺得沒認錯啦, 因為這一段很寬, 太寬了, 不像一般黑線被模糊放大的視錯覺.

本來沒寄望能看見球體在環上的投影, 不過北極帽兩側還真的有黑影, 我認真看了許久, 西側比東側面積大, 很肯定, 應該就是投影吧?



上面那張圖不是在屋頂完成的, 跟去年畫火星一樣是先有草稿再加工.
草稿幾乎是用尺畫的, 因為不斷在估計環的長與寬差多少? 環的最寬處比例? 球是圓的嗎? 極帽的比例? 各陰影寬度? 明暗分幾等? 每等分佈的面積, 比例?... 然後又因為畫得太小, 超難擦掉畫錯或要減色的部分, 最後終於動用到軟軟可以捏成細條的像擦以及模框尺.





畫得爛爛的, 是有表達出要強調的部份啦, 不過明亮層次失真太多, 還要多多練習才行.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馬卡良鍊素描與 M56

其實馬卡良鍊 (Markarian's Chain) 與 M56 的關係八竿子也打不著, 只是昨晚恰巧畫了這兩組目標並且記錄在同一篇而已. 今年春天看了也畫了不少星系, 如果要做個結尾, 哪有比畫下 "馬卡良鍊" 更具代表意義呢? 不過一堆又小又暗的星系, 看來得上山才有機會完成. 所以事先已在電子星圖上模擬過不知多少回, 不同鏡子, 目鏡, 倍率, 視野... 一個視野裝完? 多個視野組合? 劇本好幾套, 就等好時機上山完成.

看天吃飯永遠是最不可靠的... 等了個把月, 等到初夏蟬叫都已此起彼落, 再等下去就天荒地老了. 結果昨晚出現意外的透明晴空, 二話不說就把 140 架起來拼看看. 出發點還是東次將, 大包小包扛上屋頂架妥, 可能還不到 3 分鐘就迫不及待出發, 哪管什麼適不適黑? 經過 M60/M59 身旁, Hello~ 下次再聊, 我要趕路... 然後瞄到 M58, M89/M90, 不好意思~ 今晚沒空... 抵達 M87, 喘口氣... 奇怪了, 前面那幾個星系當初不是找得坎坎坷坷嗎? 怎麼現在隨便就看見? 目鏡再移動一點點, 馬卡良鍊一端的 M84/M86 出現啦.


 
Markarian's Chain

我是用 Nagler 31 尋星, 32X 下可以穩穩看見 M84/M86, 這個動作很重要. 開始探險之前, 一定要確認找得到路回基地營, 所以我會先試試看紅光手電筒 (因為待會要畫圖記錄), 手機電子星圖的光線強度 (因為待會要探索沒看過的目標)... 在這些破壞適黑的情況下, 回頭還認不認得出基地營? 如果不行, 或很勉強, 就要把基地後撤到更亮的 M87, 以免探險一深入之後發生大迷路的悲劇, 那就糟糕了.

Nagler 31 的 32X (出瞳徑 4.4mm) 下視野近 2.6 度, 可以輕鬆連 M87 一起裝下, 不過對比不夠, 我嘗試好久, 可以認出鏈條另一端頭的 NGC 4477/4473, 中間的 NGC 4438 勉強可以, NGC 4435 不行, 更別說 NGC 4458/4461 了.

換 Panoptic 24 (41X, 出瞳徑 3.4mm), 視野小很多, 差不多是 1.7 度, 如果要裝下 M87 (雖然它不是鍊條成員之一), 就沒辦法裝下整條馬卡良鍊, 得把鍊條移到最中央. 這樣一來, NGC 4435 認得出, NGC 4461 很勉強, NGC 4458 就非得用 Avert Vision 不行. 最後呢, 決定以最大公約數 Panoptic 24mm 把星點標好, 星系們的位置定位, 然後用 Leica 的變焦目鏡作個別星系的觀察與記錄, 紀錄什麼呢? 比如形狀, 有沒有核心? 核心比例, 邊緣規不規則? 方向, 大小, 亮度...

這條鍊帶目視的重要指標是上圖略偏右上方那顆 9.4 等的 "亮" 星, 它跟它上面那顆 11 等星中間夾著 NGC 4458/4461, 能夠認出這兩個, 其它成員就沒問題啦. 畫完之後想想, 其實這條馬卡良鍊並沒想像中的難, 如果在高山應該有把握用 4" 鏡搞定.


畫完鍊條又不太甘心, 難得天氣這麼好... 想想去年秋天從西垂的天琴天鵝起步, 漏掉了一個 M56, 就補個球狀星團吧.


Messier 56


第一眼看見 M56 還有點行星狀星雲的錯覺, 多看幾秒之後星點浮現, 就能確認是個球狀星團. 我猜可能導致誤會的原因主要是 M56 高倍看起來不太圓, 而且看起來似乎沒有核心. 有可能, 因為這個球狀星團很鬆散, Class 是 10 (1~12, 12 最鬆), 還好是拿 140 看, 如果用小鏡子看應該更容易誤會. 另外這邊是銀河區, 星點有夠多, 所以不是很好 hopping.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巨蛇頭的一組多星系統 beta Serpentis 與 M13, M92

< 梅西爾筆記目錄清單 >

現在回想起來, 三月底到四月中那兩三個晴夜真是奇蹟, 如果當時沒一口氣掃完春天的 M 星系, 極可能就要再等一年, 這段時間的天氣真是太不穩定了. 還好梅西爾旅程已推進到武仙座, 可以暫時鬆口氣, 看過星圖, 就算過端午也還來得及.

天氣一開始並不是很好, 不過也沒時間等了, 隔天還要上班, 所以原先只想試試 FC-100DC 新換的對焦座, 目標則鎖定一組被蛇夫捏著的巨蛇頭上之多星系統 beta Serpentis, 不過接下來雲一直散, 一直散... 最後還能加碼兩個球狀星團, M13 與 M92. 所以平時口袋裏還真要準備些 "星星" 目標, 以備天況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可以解解饞.

這組多星目標是 6 月份 S&T 雜誌 Sue French 介紹的

撐不到兩個月, 最後還是把對焦座換成羽毛了
Takahashi FC-100DC with Feather touch FTF2025BCR


巨蛇的 beta 星 (A) 3.7 等, 伴星 B 10 等, 雖然不像天狼星這麼誇張, 而且 31" 也分得很開啦, 不過還是要仔細辨識, 因為 B 完全浸泡在 A 的光輝下. 我用 4" 鏡拆得出來, 相信應該不至於太難... 講到這, 還是忍不住要再誇一下羽毛對焦座的精度, 手感真是好, 又精準.

A 很明顯是牛奶白色, 不是閃亮那種, 而是帶點濃郁感覺的白. 相較之下 B 就有 "一點點" 橘紅, 至少不是純白. C 其實比 B 還暗一等, 不過看起來 B 真是太弱了, 所以視覺感受上 C 似乎亮一些. C 距離系統的重力核心很遠, 科學家推測至少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 9500 倍遠, 繞一圈系統核心可能要 50 萬年. D 又更遠了, 遠到直至 2011 年才有科學家證明是 beta Serpentis 系統中的一員, 目測下 A 與 D 分開達 27.4'... 快是一個滿月寬度, 夠分開吧? 距離的話, 大約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 80000 倍遠, 繞一圈系統核心可能要到 100 萬年, 真是難以想像的久啊. D 也是一組密接雙星, 應該是拆得開啦, 不過昨晚忘了要找 D, 所以素描裏的 D 是事後查星圖標上去的.






轉向北天找 M13, 雲還沒散盡. 一時間也認不出之前熟悉的武仙那個 "倒 K", 怎麼辦呢? 看起來織女星比較近, 可以當出發點, 所以就用電子星圖硬推了. 一方面 FC-100 搭 XW 40 已達 3.8 度視野, 二來也覺得 6X30 尋星鏡食之無味雞肋雞肋, 所以這把鏡子只用 RDF, 其實如果有夠水準的電子星圖, 用這樣尋星也是夠啦.




之前總是想用大鏡子好好畫這個天王級的球狀星團,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最後還是落在小鏡子的手上. 口徑不夠, 就拼命拉高倍率, 最後是用 148X (XW 5mm) 畫背景, 211X (XW 3.5mm) 畫細節. 先畫星團外圍的星點, 然後盡可能標識準星團內可以分解開的星點, 其實難度不小, 因為如果曾經仔細盯過球狀星團看很久的人就會知道, 那些 11 等以上的星點常常是 "閃爍" 的, 像螢火蟲般一閃一閃, 再加上數量多的話根本很難認出哪一點是哪一點, 越畫越沒耐心, 最後就亂點一通, 只能大致把比較亮的區域點多一些, 比較暗的區域點少一些. 不過 M13 外圍比較鬆散, 因此不規則的外緣辨別起來不太難, 至於大口徑可以觀察到星團內部比較少星的四個區域, 傳說中的螺旋槳... 沒看到.


Messier 13


梅西爾之旅走到初夏已越來越往銀河中心看回去, 因此分佈在圍繞銀河核心銀暈上的球狀星團也越來越多, 整個梅西爾目錄除了佔 42 個的 "星系" 為最多以外, 第二多的就是占 29 個的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的分類法最常見的就是以密度區分的 "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類法" (Shapley-Sawyer Concentration Class), 從 Class 1 到 12, 數字越小越密, M13 分類是 Class 5, 而 M92 是 Class 4.


Messier 92


M 92 很亮很好找, 可惜身旁有個超級巨星 M13 搶去大部分丰采. M92 外圍也有些零星星點, 四吋鏡就能拆開, 不過相較剛剛的 M13 就差很多了. 整體顏色比 M13 白, 也沒錯, M92 比較年輕. 還有個很有趣的話題... 依 M92 的軌道推算, 大約 12000 年前它曾是我們的北極 "星團" 喔, 而且大約再過 14000 年, M92 又會再度成為我們的北極 "星".

Takahashi FC-100DC, DiscMounts DM4, Avalon T-Pod T-90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月球上的古天文學家們

閱讀五月 S&T 雜誌 Andrew Livingston 這篇 "The man who put the names on the moon" 對我來說真是太辛苦了, 原因除了是對天文物理的發展沿革所知甚少以外, 對西洋歷史了解付之闕如也是一大問題. 那為什麼還要咬牙看完? 說不上來, 只是當把一個個月坑給上名字, 石頭開始有點生命; 然後再連上故事, 死寂的世界似乎變得活生生起來. 於是忍不住就順著文章, 一個接一個名字查 WIKI, 認月圖, 然後對照片, 標註解... 都快累死了. 可是想想, 反正每個月觀星都逃不過那 10 天兩個禮拜的月光, 嫌它, 不如好好來看它. 當標完一圈文裡提到的名字與坑, 發現又多認識了好多地(月)名, 還有好多偉大的天文學家, 以及多多少少他們的貢獻, 其實還挺不錯的.

月圖相片照例是引用拍行星月面超厲害 DCK (Daniel Chang) 兄大作, 這些坑基本上是 16~17 世紀命名的, 當時就算有用望遠鏡, 以現在的標準也是破爛到不行, 因此可以說都是 8~10X 雙筒鏡就能搞定的目標. 至於用滿月照而不是以各目標最佳月相來標, 是希望即便是農曆 15, 16 也能帶支雙筒走到外頭認月亮, 不要一看見滿月就只能躺在沙發啃月餅配啤酒滑手機.

現代月面的地形圖與名最被廣泛接受的始祖, 應該就是 1651 年由義大利耶穌會的天文學家 Giambattista Riccioli 發表的新天文學大成 (Almagestum Novum) 裏的近地月表地形圖.

Riccioli 切 8 份的月亮披薩

這位 喬瓦尼·巴特斯達·里喬利 先生厲害的地方還不只天文, 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用比較精確的方法測量並計算出重力加速度的科學家. 不要笑我, 其實到底是 Giambattista Riccioli? 還是 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 還是都一樣? 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 就是個外行人的閱讀筆記呀 >..<"



里喬利先生怎麼命名月亮呢? 原理很簡單, 首先把月亮像切披薩般分成等份的 8 塊, 然後順著月亮盈長的進度依序放上: 古希臘天文學家, 古希臘神話人物, 羅馬帝國, 天主教主宰時期, 穆斯林崛起... 然後到近代 (16~17 世紀) 的天文學家. 不過里喬利並不是第一位命名月球的人, 所以已有許多地... 應該說月形被前人命好名了, 不過先前的月圖命名很多模糊不清, 代表性也多有爭議. 比如說我在 IPCD 找到的資料, Langrenus 1645 年的月圖, 以及 1647 年 Hevelius 的月圖; 更早之前的月圖連地名都沒標呢.


Langrenus 1645 年的月圖

Hevelius 1647 年的月圖

既然是作者, 總是有點特權, 里喬利很謙虛的在第 8 塊披薩找顆不大不小的坑為自己命名, 順便也替幫他畫圖的助手格里馬爾迪 (Grimaldi) 找個安身之處, 格里馬爾迪可不是什麼小角色喔, 他是第一位發現光衍射(繞射) 現象, 並為之命名的人.

當然也不能忘了前面兩位畫月圖的前輩,

波蘭天文學家 約翰.赫維留 (Hevelius ) 跟他們一起住在第 8 區. 赫維留家族是歷史悠久的啤酒釀造廠, 好像近幾年才收掉, 難怪覺得這個名字好熟悉. 赫維留花了 4 年畫月球, 還發現了月球經度的天秤動, 被尊成為月球地形研究的創始人. 他還有一個遺跡就是 "盾牌座" (Scutum), 當時是為了紀念 1683 年的維也納保衛戰, 把發現的一個星座命名為盾牌, 獻給當時波蘭國王約翰三世, 這個星座名字就一直流傳下來. 另一位製作月圖的前輩, 比利時數學家 朗倫(Langrenus), 因為當時他已經先佔了第四區位在豐饒海邊的一坑, 所以後來里喬利也就沒動它了.

這四個坑以前都沒留意過, 不過看起來應該都不難.


編月圖人

開始來繞圈圈囉...

第一與第二區大多擺上很古代的天文學家, 不過奇怪... 我居然找不到西方三賢的始祖蘇格拉底? 有柏拉圖 (Plato), 也有亞里斯多德 (Aristoteles), 還有阿基米德 (Archimedes), 厄拉多塞 (Eratosthenes). 厄拉多塞設計出地球的經緯系統, 還算出地球直徑, 發明尋找質數的方法... 厲害吧? 我以前居然都不知道? 還有一位我原本也不認識的阿里斯塔克斯 (Aristarchus), 他比哥白尼早 1800 年就發展了繞著太陽轉的日心說, 先知果然寂寞, 或許也是當時托勒密與亞里斯多德的光芒太盛, 阿里斯塔克斯還用幾何的概念推導出太陽及月亮與地球的距離, 盡管沒算對, 不過那可是 "西元前" , 真是驚人呀.

里喬利把阿里斯塔克斯放在一個很顯著的坑, 顯然別有用心, 或許當時迫於宗教力量不敢透露對哥白尼日心說的支持, 因此想辦法在自己的作品動點手腳嗎? 這 5 個坑都很好認, 保證找得到.



第一, 二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們

第三區分內外兩部份, 外側是古希臘神話的人物, 而內側是羅馬帝國的興起.

首先看內側, 第一位是征服高盧(法國), 襲擊日耳曼(德國), 不列顛(英國), 再打回羅馬(義大利)... 最後集大權於一身, 獨裁統治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薩 (Julius Caesar), 他就是撲克牌裏的方塊老 K 啦. 不過想當顆月坑, 征服全世界不夠, 還得跟天文沾點邊才行. 凱薩大帝與天文的關係是他訂定了 "儒略曆", 儒略曆把一年分成 12 個月, 大小月交叉, 四年一潤於二月加一... 基本架構都對, 不過誤差有點大, 一直到 1582 年後才被當時的教皇格里高利 13 世的 "格里曆" 取代, 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西曆. 當時幫教皇定曆法的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 (Aloysius Lilus) 與 克里斯托佛.克拉烏 (Christopher Clavius) 也榮登月坑.

克拉烏 (Clavius) 坑是月表正面第三大的撞擊坑, 大家都喜歡. 當年克拉烏學術地位崇高, 影響深遠, 包括伽利略, 笛卡爾, 萊布尼茲, 甚至利瑪竇都深受其影響, 但他也是哥白尼的主要反對者之一. 克拉烏與里利烏斯都被里喬利擺在第 6 區, 這也是故意的嗎? 不過里利烏斯 (Lilus) 坑在滿月就不是那麼好辨識了, 我也是對了老半天才在相片裏找到可能的位置.

第三區內側另外還有, 著有 5 卷本說教詩作 "天文" (Astronomica) 的馬庫斯.曼尼里烏斯 (Manilius), 以及阿格里帕 (Agrippa) 名列月坑之中. 阿格里帕的名氣看起來沒有很大, 因為查半天只找到他觀測月掩七仙女之經過, 當時似乎是想驗證剛被發現的春分點.

第三區的外側提到的是大力士海格利士 (Hercules) 與 阿特拉斯 (Atlas). 大家都知道海格利士有 12 項任務, 其中第 11 項是到西方 "赫斯帕里德斯" 仙女們守護的蘋果園偷蘋果. 蘋果可是天后 "赫拉" 種的, 而且還是當年大地之母 "蓋亞" 送給她與宙斯的結婚禮物.

幾個小女生鶯鶯燕燕的那守得住? 所以實際上出來嚇人的是一條巨龍, 結果大地之母蓋亞的孫子, 也是與女神雅典娜共同創造出人類的 "普羅米修斯" 建議海格力士去找赫斯帕里德斯仙女們的老爸 "阿特拉斯" 幫忙. 有道理, 老爸說話女兒哪敢不聽? ㄟ... 這是古時候, 現在女兒常常不理老爸... 阿特拉斯幹嘛幫海格利士? 阿特拉斯當年犯了錯, 被處罰扛天, 天很重啊, 可能已經累到神志不清, 所以當海格利士說他可以幫忙扛一下, 不過要幫他採蘋果時, 阿特拉斯馬上就答應了... 總之最後海格利士得到蘋果完成任務, 阿特拉斯我忘了為什麼他又扛回天? 後來海格利士應該覺得很罪惡吧? 騙了這麼老實的人, 還利用他... 所以就給阿特拉斯看了一下蛇髮女妖梅杜莎的眼睛, 然後阿特拉斯就石化了, 石化之後也許扛著天也就沒那累吧? 對了, 那幾個小女生後來好像就變成 M45 七仙女... 哈哈~ 亂講一通. 星座故事可是很專業的喔, 正確版本要去看觀星會的 YY 王老師寫的.

這 7 個坑除了前面提到的 Lilius 以外, 我覺得仔細找一下都找得到.

羅馬共和國與神話人物


筆記到這裡, 我要深深的向 Daniel Chang 兄致歉, 原來拍得美美的月照, 被我轉檔, 標示, 蹂躪至此真是太慘了, 大家可以看看 DCK 的原始相片, 真的是非常非常... 清晰細緻啊.




走到第四區, 最突兀的就是 "危難海", 為什麼在一片祥和的 "寧靜海" 與 "澄海" 旁跑出個這麼不詳的名字? 有可能是新月, "新" 代表 "變", 通常改變都帶著風險, 有風險就可能有危機... 這是一說; 還有一說是殘暴的羅馬皇帝 "尼祿", 傳說為了建造皇宮不惜放火把羅馬城燒出一片空地, 殺人無數包含弟弟, 母親, 還有授業恩師塞內加 (Seneca)... 這位可憐的暴君導師在危難海邊得到了一顆小坑, 可能是這次我在標地名時最沒把握的一坑了, 改天試試看, 不過三四千年前的人都看得到, 現在更沒道理找不到才是.

羅馬帝國存在了近 1500 年, 中期之後 (AD 395) 才分成東羅馬與西羅馬帝國, 並逐漸走向衰亡之路. 君士坦丁大帝在 306~337 年統治羅馬, 此時有位影響西方文化深遠的作家叫 費爾米庫斯.馬特爾努斯 (Julius Firmicus Maternus), 費爾米庫斯著有 "數學" 以及 "恆星的能力與影響" 兩書, 因此在第四區也得到一個明顯的月坑.

第四區還有兩位被提到, 一個是首發明 "西元", 後來被儒略曆及格里曆參考的 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 (Dionysius Exiguus), 這個坑位於我每次出發去找阿波羅 11 號登陸, 阿姆斯壯坑起點: Ritter 與 Sabine 兩坑的旁邊, 所以應該不難找. 另一位英格蘭的學者叫 阿爾琴 (Alcuin), 他是幾乎要統一歐洲的查理大帝 -- 紅桃老 K -- 邀請而來的宮廷教師, 對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有重大影響. 不過很不幸, 原本被里喬利命名, 後來可能因為其受質疑的天文認知, 而被後人除名, 取代他的人是蠻近代的英國人 約翰.威廉.盧柏克 (Sir John Lubock), 這有道理嗎? Lubock 坑在豐饒海那對拖著長尾巴的梅西爾坑附近, 我覺得應該找得到才對.


羅馬帝國時期




第五區是中古歐洲的基督教興盛時期, 這個時期的人物對我而言又更陌生, 其歷史也更難解了, 嗚嗚嗚... 首先是神酒海邊顯眼 (滿月時不太顯) 的三連坑, 西奧菲勒斯 (Theophilus), 西里爾 (Cyrillus), 凱薩琳 (Catharina), 另外提起這三位就不能不提到的 西帕提婭 (Hypatia).

基本上他/她們都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 西奧菲勒斯是亞歷山大的主教還是教宗, 打擊異教徒不手軟, 摧毀埃及人的塞拉比斯 (Serapis) 神殿以為異教徒儆戒, 當時埃及人信什麼教我也不曉得? 我知道希臘人算異教徒啦, 猶太人當然也算.

西里爾是西奧菲勒斯的侄子, 繼承老舅的頭銜並繼續打壓異教徒, 不過他著作甚豐, 還同時為羅馬天主教, 東方正統教派 (Oriental Orthodoxy), 東正教尊稱為 "聖人", 但後人評價兩極. 主要是西里爾驅逐異教徒, 比如把猶太人趕出亞歷山大城, 還有牽涉殺害柏拉圖學派的希臘女哲人西帕提婭一案. 西帕提婭是月坑裏極少數的女性之一, 電影 "風暴佳人" (Agora) 裏 瑞秋.懷茲 演她演得超美... 對啦, 我是瑞秋.懷茲粉絲, 當年在神鬼傳奇 (The Mummy) 的 Evellyn 真是辣到不行.

回到古亞歷山大城, 西帕提婭的老爸 席昂 (Theon) 是亞歷山大博物館裏最後一位研究員, 也是她的導師. 西帕提婭學問縱貫哲學, 數學, 天文... 名重一時而且廣受歡迎, 不過多神論的希臘人不敵強勢的基督教勢力, 據說西帕提婭當街被拖出車外撕毀衣物然後慘遭殘殺, 最慘的說法是 "以鐵勾將骨肉扯離", 真是太慘了. 西帕提婭只得到一個小小坑, 是因為里喬利仍畏懼教廷嗎? 西帕提婭的老爸小席昂與祖父老席昂也各得到一個小坑.

凱薩琳則是倒過來的例子, 她被異教徒羅馬皇帝馬克森提烏斯處決, 但由於她的基督教背景, 在中世紀凱薩琳是極受尊崇的人物, 因此相較西帕提婭, 她的坑就大多了.


基督教興起



第六區要到穆斯林區了, 首先是雲海旁邊, 每次要去找 "直壁" 就會看見的三連坑, 托勒密 (Ptolemaeus), 阿方索斯 (Alphonsus), 阿爾扎赫爾 (Arzachel); 然後是旁邊的 阿爾巴塔尼 (Albategnius) 與 依巴谷 (Hippsrchus), 各各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這裏面最大顆的就是托勒密, 也當之無愧. 他的 13 卷天文學大成 (Almagest) 根本就是當時的天文學百科全書, 除了影響後世甚深的 "地心說" 以外, 還有複雜的恆星與行星運轉數學.

阿方索斯十世是當時西班牙那邊的國王, 除了武功以外, 文治上更是貢獻卓越. 阿方索斯十世翻譯了包括拉丁文, 希伯來文, 阿拉伯文... 大大豐富了當時西班牙的文化, 也因此被稱為歐洲最聰明的國王, 在天文方面他著有 "阿方索星表".

至於阿爾扎赫爾不但是天文學家, 也發明了很多天文觀測儀器, 比如行星定位儀... 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啦. 另外一位阿爾... 阿爾巴塔尼則計算出精確三角幾何的數學對照表, 哥白尼與第古都深受其益. 還有依巴谷, 他是比托勒密更早的古人, 被尊稱為 "方位天文學之父", 他真的非常非常厲害... 在西元前依巴谷就畫了超過 1000 顆恆星的星圖, 發現歲差現象, 創立了星等的概念, 還被認為是三角函數的創立者, 難怪歐洲太空總署要以他來命名其重要的天體測量衛星 Hipparcos (也是取 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 的縮寫). 據說依巴谷也是第一位發現 M44 的人喔.


穆斯林的天文學家




最後來到第七與第八區, 也是近代歐洲科學的興起.

最明顯的一坑就在南方的 "濕海" 邊, 來自法國的 皮埃爾.伽桑狄 (Pierre Gassendi), 他是第一位觀測水星凌的人, 其哲學思想是歸類於伊比鳩魯學派的原子論, 認為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有次序組合起來的原子總合... 感覺很理性, 很科學吧? 可惜這些哲學辨證實在很深奧, 我只能看懂一些皮毛而已. 同在 "濕海" 邊的還有法國數學家 馬蘭.梅森 (Marin Mersenne), 據說他是折反射鏡發明的先驅.

瑞士工匠 約斯特.比爾吉 (Byugius) 也有個很明顯的坑, 他可是當時無敵的超級工藝師. 其雇主威廉四世寫給第谷的信中稱他為 "阿基米德第二", 可見其精湛手藝. 鐘錶的擒縱器與鐘擺均衡鍵都是他的發明. 比爾吉在宮廷中與克卜勒共事許久, 比爾吉其實沒受過正統教育但天才洋溢, 據說他建立了精確的正弦函數表, 還發明了 "對數", 可惜因為不識字, 而被蘇格蘭數學家 約翰.納皮爾 搶先發表了. 至於彼德.克魯格 (Peter Cruger) 是最前面講那個畫月圖赫維留的老師, Viete 也是著名的法國數學家.

第谷 (Tycho), 克卜勒 (Kepler), 哥白尼 (Copernicus) 這三位大家就都耳熟能詳了, 而且都分到相當明顯的月坑 -- 可能是最明顯的三坑了. 第谷是丹麥人, 克卜勒是其助手, 雖然克卜勒經常試圖說服他相信日心說, 不過第谷還是堅持其修正版的地心說, 第谷也是一位非常認真且傑出的觀測家. 後來克卜勒以第谷珍貴的觀測資料, 推導出著名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大大動搖當時的天文學與物理學界, 但幾乎要等一世紀之後牛頓的萬有引力及力學定律才能充分解釋, 證明其先進理論.

哥白尼的日心說與天體運行論, 被認為是現代天文學的起點, 不過無法得到當時教廷的支持, 當時日心說不能完全得到認同的原因除了宗教理由以外, 本身也有一些論述無法自圓其說. 比如, 如果地球會轉, 那麼人為何不會掉下來? 以及恆星與地球相對的距離為何不會有變化? 不過天體運行論出版了 60 年後才被禁,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哥白尼啟發了伽利略, 而伽利略的望遠鏡與論述又強化了日心論的合理性, 不過伽利略比較倒霉, 因此被判軟禁終身.

伽利略可偉大了, 對於他的尊稱有如滔滔江水... 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現代物理學之父, 科學之父, 現代科學之父, 自然科學之父.... 身為這麼多 "...之父", 伽利略坑還真是小得可憐, 可想而知當年里喬利還是很畏懼教廷力量, 因為其實也沒隔幾年啦. 里喬利當初分給伽利略的是現在伽利略坑的南邊一些些的 Reiner Gamma, 那個不是坑, 而是彗星離子尾掃過的遺跡, 後人編圖時陰錯陽差把他命到上面去, 才變成今日的模樣. 講到這, 那同是日心說擁護者的哥白尼與克卜勒怎麼沒事? 還佔了這麼明顯的坑? 里喬利當然有說法, 因為他們位在 "風暴洋" 啊, 就去受狂風暴雨吧, 擁護地心說的第谷就可以在南方高原區納涼了...

是嗎? 里喬利, 相信您也是日心說的信徒吧?




哇... 終於筆記完了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美麗碳星與意外的繭星系 -- La Superba, NGC 4490/4485

人們越來越沒耐心瀏覽文字, 圖片多加兩句話都嫌煩, "短" 才是王道, 這可要多多練習才行. 星空目標也是, 前晚反正天況也不優, 抓一個獵犬座附近的 "星星" 就好, 不要太囉嗦. 這是顆碳星, 萬白之中一點紅, 而且聽說非... 常紅. 當年西奇神父對這顆星讚嘆不已, 於是取了個響噹噹的名字: La Superba.

月亮還沒下山, 架起 EM-11 與 Mewlon-210.
ㄟ... 不是天況不好, 幹嘛架大隻的? 其實是為了看花. 才過一夜, 春天山頭已撒滿片片雪白桐花, 大隻的這麼少用, 用來賞桐不錯, 入夜後看星星, 不用煩惱溫度平衡.




基本上傳統碳星是走盡主序星歷程, 邁向 "漸進巨星分支" (AGB) 接著行星狀星雲的位置. 氫融合完然後融合氦, 氦融合得差不多碳就跑出來, 最後碳分子比其它元素多很多, 光譜顯現出來就是紅通通的.

Y CVn (La Superba)


這顆碳星一點也不難找, 因為就算勉強瞄到也會立刻被它吸引, 實在是太顯眼了, 很亮的橘紅色, 就像顆寶石般, 鑲嵌在夜空優雅閃爍.


La Superba 原本是第二個目標, 當時正要從獵犬 Beta 星出發, 不經意瞄到目鏡視野邊邊居然有朵小雲氣? 果然口徑大就不一樣, 隨便撈都有東西. 查了星圖, 這裡還真有個星系 NGC 4490, 星系形狀看起來凹凹凸凸不太規則. 既然這麼亮就換上變焦目鏡看能上到多少倍? 這隻 Zoom 搭配 Mewlon-210, 倍率約在 135X ~ 270X 間, 出瞳徑 1.6mm ~ 0.8mm, 是想辨識深空目標 "細節" 時很好用的焦段.

看沒多久, 發現除了 NGC 4490 成橢圓形, 大約東西向以外, 其上方另有一坨暗暗的圓形雲氣, 對過星圖, 應該是 NGC 4485. 天文相片裏兩個星系相互之間略略交纏, 合起來就是別名 Cocoon Galaxy 的 "繭" 星系. 這一組星系也被收錄在赫頓.阿普 (Halton Christian Arp) 的 "特殊星系圖輯" (Atlas of Peculiar Galaxies) 裏, 編號 269. 當年阿普教授拍下許多奇形怪狀的星系, 可能是為了研究傳統螺旋或橢圓星系演化用, 圖輯裏共收錄了 338 個目標,  M51, M87 也在其中.

NGC 4490 被分類為棒旋星系的 SBcd, 據說有兩條明顯的旋臂, 不過從相片裏看不太出來, NGC 4485 則是 "不規則星系" 分類, 這個仔細看相片反而容易看出旋臂說, 還是我昏頭了? 很久以前這兩個星系碰撞到, 才搞得這付怪模怪樣, 目前推測是互相離開的過程, 不過經這樣一撞, 牽絲掛帶的, 也產生了不少恆星活躍生成的區域.


Cocoon Galaxy (NGC 4490/4485; Arp 269)

除此之外, 前晚也是用赤道儀尋星... 還好啦, 越練越熟. 有追蹤能力畫起圖來真是輕鬆多了.

Mewlon-210 on EM-11


結果還是囉囉嗦嗦寫這麼長,
人果然越有年紀就越嘮叨, 還好只是筆記.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沉靜的力量 -- Nikon 18X70mm IF WP WF

"天才洋溢"... 不管是物, 是事, 或人, 總帶著點浪漫, 有些飄逸, 與人間煙火隔著點距離... Leica 就是. 就算非頂級系列, 也沒完美無瑕的外表, 但目鏡視野內仿若伸手可及, 眼睛與影像之間如同真空般的潔淨視感, 往往讓人覺得有點不真實. 有些鏡子則不是, 它既沒最新科技鍍膜, 也沒用螢石或什麼特殊規格玻璃; 靠的只有渾厚壓倒性的規格, 紮實的基本多層膜, 研磨, 組裝技術... 在天才耀眼光芒之下很少被注意到, 直到它移到身旁, 握在手上, 方才感受到那股巨大力量, 而且沉默地.



Nikon 18X70mm IF WP, 在歐美名為 Astroluxe XL, 怎麼看都跟天文連在一起; 但在 Nikon 官網上資料的定位卻有點怪. 兄弟 7X50mm IF SP WP, "訴求" 無光學像差, 視野從中心到邊緣的銳利表現, 小字特別註明適合天文觀星使用; 不過大哥 18X70mm 沒有. 網路評價也很兩極, 喜歡它的人就是喜歡, 往往說不出所以然. 而其最常被提到的對手, Fujinon 16X70mm 擁護者多見舉證歷歷, 數字加圖表證明略勝一籌. 這在我選購時的確困擾了一會... 嗯, 是 "一會" 沒錯... 因為 Nikon 的 18X 還保有 4 度視野實在太吸引人, 還有自己莫名妙不理性的品牌情節.



拿慣小雙筒, 初持 70mm 感覺真的很大隻, 所幸重量比原先想像的輕許多. 握感不錯, 機身很粗壯, 不過畢竟已是 18X, 想用手持還是不太實際.



原廠只附一組牛角眼罩, 所以沒辦法帶眼鏡用, 只好加買平口眼罩... 今天剛好寄來. 本來嫌那組牛角眼罩嫌得要死, 但用了幾天以後就愛上它了, 遮光效果真是無敵.

貨真價實的 70mm 口徑

IF 指的是兩眼獨立對焦, 這個也不習慣. 不過一樣... 用久就習慣, 因為這隻定義 (我自己的定義) 在觀星, 所以其實一旦對好焦也不會再去動它了.

那麼效能呢?
前幾天我才把幾隻小雙筒對著大致是平行垂直線條的洗衣籃, 克難的拍了幾張相片想比較畸變程度.





對照圖的右下角, 是沒經過望遠鏡的格子, 都很正, 其它或多或少有枕狀的畸變, 如果看不清楚的話, 我還畫了直線...




趁白天拿來跟 "天才洋溢" 的 Leica Trinovid 10X42mm 對照一下:


Leica 不管小隻大隻, pincushion distortion (positive distortion) 都頗明顯, Nikon 相對還好.

色差部分都控制得不錯, 我把有色差的目標放視野中心與邊緣做比較, 程度上差異不大.



視野邊緣效果, Leica 好像完全不在乎這個, 不管日景夜景, 模糊區域都比 Nikon 大很多.



不過我一定要說, Leica 視野中間部份的成像實在是有夠好, 不管前一隻是什麼, 換上 Leica 就一定能發現差異, 甚至忍不住發出讚嘆的自言自語.


那麼夜景呢?




剛對星點調焦時心都涼了一半, 怎麼都拖彗尾啊? 木星色差還真明顯, 難怪官網沒寫推薦天文使用...

不過等架上腳架, 沉下心來對正目標, 眼睛貼好牛角眼罩, 重新微調對焦... 廣角下的星空仿若過渡至另一個世界, 不僅星點紮實細緻如針點, 立體感加上 18X 下的黝黑對比, 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剛剛手持那隻相同的鏡子. 當然亮星依舊有色差, 但是 70mm 口徑的威力的確不是 42mm 甚至 56mm 能夠相比. 我也找了一些比較靠近的星點, 移到目鏡視野邊緣觀察, 太邊邊的不算, 結果星點間的距離幾乎看不出差異, 甚至彗尾也不見了, 那之前看到那些爛星點是怎麼回事? 最後找了角度已經不高的 M81/M82, 然後是 M65/M66, 也畫了后髮座的 Melotte 111 疏散星團.


如果要做個簡單的結論, 我會說... 它稱職的發揮了這個規格該有的所有表現, 那可是 18 倍放大, 70mm 口徑的雙筒鏡呢.

平地屋頂上能用雙筒清楚看見 M65/M66, 這... 還有什麼好挑惕的呢?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熊尾巴與龍尾巴附近的星系 -- M101, M51, M102, M88, M91

天況大好, 昨晚決定要一鼓作氣把剩下的春夜目標全部畫完. 而且好東西都留到最後, 嘿嘿... 終於輪到 M101 啦, 初學時不自量力挑戰多時, 卻一再失望的目標.

不過再次挑戰大魔王之前, 得先解決兩個之前的漏網之魚, M91 與 M88.

M91 號稱全梅西爾最黯淡的目標, 之前對它老是閃閃躲躲的. 由於天況好得不像話, 連后髮三顆只有 4.2~4.3 的主星都能目視的條件下, 決定捨棄東次將, 改由后髮 alpha 星出發, 並不是因為比較近, 而是跳板比較明顯.

結果跳跳跳... 跳到位置之後什麼都看不見, 心涼了一半. 自從這隻 Nagler T6 31mm 服役以後, 搭配 TEC 140 簡直無往不利, 至今還沒有幾個目標能難倒它, 如果用它還看不見, 那麼事情就有點麻煩了. 第二戰將是 Leica 變焦目鏡, 焦段大約 9~18mm, 果然 zoom 來 zoom 去就現形了. 最後還用 XW 7mm 作 140X 的細部觀察. 有點橢圓, 核心明顯, 看久似乎有外環... 當然不是真正的環, 依經驗很可能是外側旋臂.

Messier 91

M91 分類是棒旋星系的 SBb, 觀測條件好時會顯得比較橢圓. 它也是梅西爾 5 個遺失目標其中之一. 當年為什麼梅西爾先生會漏了它呢? 有人猜他可能是看到自己最愛的彗星誤判, 也有人猜他是重複看到 M58... 而正確答案在將近一世紀後揭曉, 1969 年有位美國德州的業餘天文愛好者 William C. Williams, 經過反覆推敲, 他寫了一封信給 Sky and Telescope 雜誌. 根據 Williams 先生的推測, 當年梅西爾應該是想以 M89 的位置推算 M91 的位置, 不過可能誤用了 M58, 因為相同的位移從 M58 推算, 正巧就是現在 M91 的位置, 除非梅西爾誤認了 NGC 4571 (這也是當年威廉赫歇爾先生的懷疑), 但 NGC 4571 太暗了, 有點不可能. 因此 Williams 才推測是 NGC 4548, 這個推測相當合理, 當然其結果也一直被承認至今.


 2.5 度同個視野早已看見晾在一邊的 M88, 這麼亮的星系當然要用高倍好好觀察.

Messier 88

M88 也是螺旋星系, 分類 Sc. 大約傾斜 30 度左右朝向我們, 角度很類似 M31. 它的旋臂明顯也對稱, 我可以分辨出類似外環的結構在東側, 甚至一直延伸半圈到西側.


處理完這兩個漏網之魚之後, 稍作休息, 然後把鏡子轉向大熊尾巴, 直接挑戰 M101.

M101 的位置很好鎖定, 不過同樣沒辦法直接從 Nagler 31mm 看見這個北天大風車, 最後還是靠 Leica 的變焦目鏡認出. 接下來畫圖也是一大問題, 一點點紅光就足以破壞需要的適黑程度, 所幸定位星點夠多, 不怕目標飄走拉不回來, 所以就先把星點標完, 再交互以 110X, 140X 觀察細節.

說它暗到怎樣? 倒也還好, 差不多類似上次找 M98 的感覺, 其實找到以後就一直看得見了, 而且長時間觀察, 細節會越浮現越多, 比如中央星點, 比如旋臂色澤較濃的區塊.


Messier 101


M101 視面積相當大, 好像快要有一個滿月, 如果以我素描的視野估計, 應該佔據一半的圈圈大小. 身為分類 Sc 的螺旋星系, 盤面又正對著我們, 理應可以看見分明的旋臂, 完整灑落拖曳呈現... 不過這只有在天文相片, 屋頂星空能辨識出核心就很了不起了. 也因為其活躍顯著的旋臂結構, 許多區塊都被後來的觀測者編成不同目標編號, 我有找到的就多達 10 個, NGC 5447/5449/5450/5451/5453/5455/5458/5461/5462/5471.


尾巴前面畫完畫後面, 調整一下, 轉向大手牽小手的 M51.

M51 就容易多了, 好尋也好認, 32X 定位好直接上高倍觀察, 但為了裝一些星點來構圖兼定位, 後來還是用 Leica 變焦目鏡畫, 然後 XW 7mm/5mm 作細節觀察. 兩團雲氣, 大的稍稍淡一些, 它是 NGC 5194, 也是 M51 的代表; 小團的是 NGC 5195, 一般就叫 M51B. 目視下儘管認不出旋臂, 但仔細觀察可以分辨出 NGC 5194 外圍似乎有一條環狀帶.

Messier 51

梅西爾當時發現 NGC 5194 時, 並沒注意到 NGC 5195, 好幾年後梅尚才發現, 同年 (1781) 梅西爾在自己私人筆記上註明: "這一對"...... 也因此通常我們講 M51 時是包含 NGC 5194/5195 兩個. 威廉赫歇爾倒是把它拆成兩個目標, 所以當硬要拆開來講的話, 才會有 M51A (NGC 5194) 與 M51B (NGC 5195) 的區別. M51 與隔很遠的 M63 同屬一星系群, 那個 M51B 顯然是另一個星系與 M51A 碰撞, 引力彼此交互作用, 往往讓接觸的旋臂更容易誕生新恆星, 其實這在宇宙中還蠻常見的呢.


我留 M102 到最後是因為其實 M101 與 M51 以前都找過很多次了, 陌生目標留時間慢慢尋. 結果一點也不難尋, 跳沒兩步就跳到.

Messier 102 (NGC 5866)

M102 也是超明顯, 什麼 9.9 等啊? 害我擔心了老半天. 分類為沒有旋臂的螺旋星系 S0, "0" 的話又叫透鏡星系, 通常核心很亮. 由於其角度傾斜可能只有 2 度而已, M102 幾乎是以側面正對著我們, 解析度很好的天文相片還能看見中央像根針一般的黑色暗帶, 也因此有個別名叫 "紡錘星系". 不過本名 NGC 5866 的它要佔據梅西爾目錄 M102 的正宮位置, 其實還歷經不少滄桑...


1781 年先是梅尚 "記錄" 了 M102, 然後梅西爾沒有仔細查證後就編入目錄(Ver. 1781), 絲毫沒注意到 M102 根本沒位置記錄, 只留下一段敘述, 大致是說: "編號 102 的雲氣介於牧夫 Omicron 星與天龍 Iota 星之間, 很暗, 旁邊有顆 6 等亮的星". 不過後來梅西爾倒是把位置記在他的私人筆記, 然後出了一個小改版(Ver. 1781a). 兩年之後, "傳說" 梅尚撤回他的發現, 澄清當時發現的 M102 其實跟 M101 是同一個目標.

用 "傳說" 是因為現在根本死無對證, 就算很多人信誓旦旦說梅尚自己承認搞錯了, 但證據呢? 證據是當時梅尚寫給普魯士皇家天文協會的信, 信還被翻譯過兩種文字. 此外, 梅西爾與梅尚都是非常小心謹慎的科學家, 當時的記錄盡管沒有座標, 不過對於編號 101 與 102 的 "描述" 差異很大, 怎麼可能把東西具體描述差這麼多的搞成同一個呢?

假設梅尚自白這件事可疑, 那至少梅西爾有個小改版 (Ver. 1781a) 可以追, 裏面還有座標呢. 根據梅西爾補的座標, 加上一年一年的歲移, 還有梅西爾犯過 RA 或 DEC 平移的錯誤可能, 一時之間出現了好幾個候選人, NGC 5866 (9.9), NGC 5907 (10.4), NGC 5979 (11.2), NGC 5905 (11.7), NGC 5908 (11.8). 這裡面當然以 NGC 5866 最有可能, 第一它最亮, 其次它的位置最接近, 另外就是梅西爾對目標描述裏那句 "旁邊有顆 6 等亮的星", NGC 5866 一旁正有顆 5.35 亮的星星, 想想看, 如果發現一個新目標, 旁邊還有顆這麼明顯的星星, 有可能會記錯嗎? 因此, NGC 5866 便成為目前最為廣泛接受的 M102 正宮啦, 原來當年梅西爾的位置記錄, DEC 沒錯, RA 卻活生生移動了 20 minutes.

以上資料也是從 SEDS 讀來的, 有點偷工減料, 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參考原文.

哇... 終於完成這一大堆春天目標了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雲縫搶南空, 烏鴉座附近的梅西爾目標 -- M83, M68, M104, M61, M49

威廉赫歇爾先生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之一. 在他那個年代, 天文的主流是太陽系, 所謂深空天體, 星雲星系只是打發時間的小玩意, 當時全世界有史以來所發現的深空天體不過百來個, 這還包括梅西爾先生奮鬥多年的成果. 赫歇爾在 1783 ~ 1802 年間, 有記錄的掃描天空 401 晚, 巡迴了 1112 次, 總共記錄了 2500 個深空目標,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原創發現. 這 2500 個目標編纂目錄, 分三次 (1785, 1789, 1802) 發表, 最後成為我們熟知的 NGC 目錄前身. 威廉赫歇爾先生原本是個音樂家, 三十幾歲才開始接觸天文, 同時他也是望遠鏡製造好手, 當年那隻18.7", 20 呎長的巨砲反射鏡對正天頂, 觀察 "經過" 目鏡視野的空域, 有系統一遍又一遍掃描, 加上妹妹卡洛琳的記錄, 校正, 星圖辨明... 終於完成人類觀測史上難得的成就.

以上都是從雜誌 (Sky and Telescope, Mark Bratton: "William Herschel's Extraordinary Night of Discovery") 看來的, 整篇文章都很有趣, 裏面最鼓舞我的一小段描述, 大意是說... 只要天空有開赫歇爾先生就能觀測, 即便天氣不佳也要等空檔鑽雲縫... 這太感人了, 現代人雖然身處夜空品質不堪的環境, 但滿手器材, 還有前人留下的種種智慧結晶, 不要說鑽雲縫, 天空都開了一半, 怎能龜縮在沙發當馬鈴薯而不上屋頂呢?

是的, 今晚雲朵飄飄, 觀察幾分鐘後發現, 南方天空還頗有機會, 想到多年來一直錯過的 M83... 決定今晚就捨棄上次漏掉的 M88/M91, 改以烏鴉座為中心, 把周圍幾個梅西爾目標畫畫再說.

M83 位於水蛇座 (Hydrae). 尋星... 如果與處女座的角宿一 (Spica) 以及烏鴉座的 Beta 星 (2.7等) 成三角形的水蛇 gamma 星 (3.0等) 看得見的話, 那麼就好辦啦. 我一直很怕找, 不管是 "螺旋" 還是 "棒旋" 這類 "旋" 字輩的星系, 特別又是正正面對那種, 但通常這類的星系又都很漂亮... 一開始用 30X 左右找目標, 勉強可以辨識. 定位好, 換了幾顆目鏡, 最後決定以 140X 畫圖, 200X 左右觀察星系細節. 初看是糊糊一團而已, 不過看久之後逐漸能分出濃淡不同區域, 這樣就很不錯了,換在山上看肯定漂亮.

Messier 83

M83 又被叫做南風車星系, 它是第三個被發現的星系 (排在 M31, M32 之後), 同時也是 "本地星系群" 以外第一個被發現的星系, 原因主要是位置實在太南邊了. 第一個發現 M83 的人也不是梅西爾, 而是另一位法國天文學家, 尼可拉·路易·德·拉凱葉 (Nicolas-Louis de Lacaille), 他在南非好望角觀測的, 拉凱葉修士專攻南天, 當時他命名的 14 個南天星座大多還保留至今呢. M83 生機勃勃, 至今已發現多次超新星事件.


下個目標 M68 就好找多了, 就在烏鴉 Beta 星附近. 剛找到時覺得好暗喔, 還有點像 M27 那種行星狀星雲的錯覺. 倍率一直上去以後, 雖然天況差, 難以解出星點, 不過外圍的不規則類似鍊帶狀的形貌讓我想到高倍下的 M13, 很快就確認其球狀星團身份.

Messier 68

M68 也是少見與其它球狀星團不同位置的一個, 長在銀河盤面的另一側, 距我們約 33000 光年遠, 跟 M3 差不多. 看了好一陣子星系, 出現個不同目標真不錯, 星系看到快膩死了,還好剩下沒幾個.


M104 算老朋友等級, 這也是初學者很好的目標, 以前找得要死, 現在不用 1 分鐘, 哈~

Messier 104

查了一下資料, M104 離我們沒特別近, 視面積也不小, 奇怪... 看起來怎麼這麼明顯? 它歸類於螺旋星系的 Sa. 這樣的話應該核心很亮, 旋臂沒那麼明顯, 加上盤面側對向我們, 傾斜角估計不過 6 度而已, 也許正因如此, 才讓 M104 容易看見. 大家都知道 M104 的暱稱是墨西哥闊邊帽星系, 星系內一條主要的暗帶正巧橫過盤側中心, 看起來像被橫切一刀的薄餅, 可惜天況不佳, 好不容易作到 200X 仔細觀察, 但明暗交界處可能因為繞射效應下糊掉, 只約略能分辨像上下不同深淺的兩層結構.

當年梅西爾發表目錄時漏掉 M104 (其實是梅尚先生發現的), 不過其私人筆記仍有記錄, 時至 1921 年才被著名的法國 "大眾" 天文學家卡米伊·弗拉馬利翁 (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 補上. 說 "大眾天文學家", 是因為弗拉馬利翁寫了很多天文科普書, 科幻小說, 甚至通靈術, 酷吧? 弗拉馬利翁在一家老書店裏找到這本珍貴的梅西爾先生私人筆記, 他不僅一一推敲驗證, 最後還依照梅西爾的方法繼續尋找目標, 除了補上 M104 以外, 弗拉馬利翁先生續編了 105 ~ 119, 沒錯, 是 119... 不過只有其中兩個 (M47, M110) 是梅西爾目錄裏的目標, 其它不是, 不過都大有來頭, 比如說面紗星雲 NGC 6992/6990, 雙星團 NGC 869/884, 土星星雲 NGC 7009, 白玫瑰 NGC 7789... 全都赫赫有名.

看完 M104 之後有點心急, 因為地面延伸上來的雲靄越爬越高, 趕忙把望遠鏡調高, 先是 M61. 有夠難找, 差一點決定要收工睡覺了.

M61 也是螺旋星系, 歸類於 Sc, 核心較不明顯, 旋臂多且分離, 再加上盤面正對著我們, 視面積又大, 真是雪上加霜, 再加霜. 我用 30X (Nagler 31mm) 看沒有, 換上 Leica ASPH, Zoom 到 8.9mm 才察覺其存在, XW 7mm 也可以, 不過沒 Leica 效果好. 更慘的是很難畫圖, 因為紅光照沒 2 秒回到目鏡就看不見. 所以後來改變策略, 看久一點, 然後再憑記憶一次畫多一點, 形狀不太圓, 邊緣缺缺角角的, 可能是旋臂尾巴的視感.


Messier 61
梅西爾先生當年追彗星追到它, 也不以為它是一個星雲或星系目標, 連續誤判了好幾晚才發現原來它不會動. M61 是室女座星系團裏面最大也是最南邊的一個成員, 歷史上已發現多次超新星事件, 目前還是梅西爾目錄裏的超新星紀錄保持者, 第二名是前面提到的 M83. 而所有星系的總冠軍截至 2014 年為止 (參考 SEDS 的資料) 則是煙火放不停的煙火星系 NGC 6946.


M61 還沒看過癮雲就蓋上了, 剩下一點時間趕忙衝往 M49, 還好現在找星神速, 而且M49 也夠爭氣, 夠亮... 真的很亮.


Messier 49

M49 分類在橢圓星系的 E4, 不過看起來感覺沒有到 "4" 那種程度的橢. 體積不小, 可能僅次於同屬橢圓星系的 M87 與 M60. 觀察時發現星系內東側似乎有星點, 雖然畫的時候塗太用力也太大塊了, 不過真的有一 "點" 在那裏呀. 事後對資料才發現那可能是一個小小的伴星系, 不知道看到的是不是同一顆? 前面提到, M83 是本地星系群以外第一個被發現的星系, M49 是第二個, 結果今天看的這些目標還真都扯得上一些關係呢.

看來天氣要晴好幾天, 春天的目標所剩不多, 除了 M88/M91 以外, 南邊的畫完了, 就剩下北邊杓柄後面的 M101/102 以及 M51, 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