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ig Crossen 在 十月份 的 S&T 繼續他的銀河第二集, 這次隨著季節更替, 視野從銀河中心轉身, 往旁邊移了 120 度, 抵達秋夜美麗的仙后座, 同樣精彩, 看得津津有味. 甚至最近 CN 有一則討論現代天文雜誌如何如何沉淪的討論串裏, 還有人比較極端的說 Graig Crossen 這兩篇銀河介紹是唯一有料的文章呢. 我同樣是邊寫心得邊咀嚼, 滿足好奇心和一點點求知慾.
先放進上次辛辛苦苦刻出來的全周天銀河圖... 至於對照旋臂的部分, 我盡量文字寫完之後多做一些加工圖, 幫自己這種超沒空間感的路癡理解與記憶一些.
上一篇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 在夏夜, 我們掃視著以天蠍尾巴, 蛇夫, 射手箭頭交接處附近為中心, 以及涵蓋整隻天蠍然後一直延伸到南十字再過去一些, 大約 70 度左右大小視野的 "天蠍-半人馬星協" (scorpius centaurus association)區, 雖然我覺得 "星協" 實在翻得有點遜... 天文館也這麼翻, 不過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翻就是了. 這個 "星協" (association) 的意思大概是說在一區域內的一群星體, 這些星體一起誕生, 彼此間已互因重力吸引著, 所以會一起移動, 當然年紀也差不多. "星協" 也有很多不同種類, "天蠍-半人馬星協" 是 OB 型, 顧名思義, 就是這邊的星星大多是高熱命很短的 O type 與 B type 星.
天蠍-半人馬星協離我們不遠, 380~470 光年左右, 是最接近我們的 OB 型星協, 就位在我們的 Orion-Cygnus 旋臂的內緣, 並涵蓋與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之間的間隙, 從上面那張 WIKI 圖看, 科學家把它大致分成三區. 下面這張圖就更有 "距離" 的感覺了...
從我們的位置看過去, 是看見什麼呢? 對照一下上面旋臂圖像雷達掃描有點灰的三角形區...
首先, 會看見我們本身所在的 Orion-Cygnus 旋臂(黃色字 2b.) 內緣區, 所以我們看見了天蠍-半人馬星協,
接下來運氣不錯, 可以穿越比較薄一點的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粉紅色字 2a.), 這邊大概距離我們 5000~7000 光年, M8, M17, M20 等發射星雲, 明亮耀眼的疏散星團 M21, NGC 6530, NGC 6231... 都在這區,
運氣更好的話, 會越過厚厚的 Scutum-Centaurus 旋臂(綠色字 2.), 看見距離我們 10000~16000 光年的 M24 (small sagittarius star cloud),
運氣超級好的話, 最後可以穿越最貼近核心那層的 Norma 旋臂(紫色字 1a.), 直達銀河核心區, 看見大家愛拍的夏銀河 great sagittarius star cloud 區, 這裏可是距離我們 27000 光年遠了喔.
隨著秋天到來, 我們開始把視線往銀河座標 30度方向移動 (參考上面的旋臂圖), 你會發現我們的視線慢慢離開銀河中心, 開始移往銀河外側了, 而我們視線離開前, 最後一塊深入銀河核心的目標是 M11, M26 附近的盾牌座恆星雲 (scutum star cloud)... 上圖有標
對了, 銀河裡有很多明亮的恆星雲, 除了像前面提到的 great sagittarius star cloud, small sagittarius star cloud 以外, 還有 cygnus star cloud, norma star cloud... 不過 M11 與 M26 其實是在盾牌座恆星雲前景, 比較靠近我們, 距離我們大約 5~6000 光年, 從這個距離判斷就知道他們並不位在旋臂裏, 可是理論上, 恆星與星團不都應該誕生於旋臂區嗎? 除非... 仔細看 M11 與 M26, 會發現他們的星星顏色偏黃, 這表示其年齡遠老於藍白色為主的旋臂外側區, 所以這代表他們已經漂離原來誕生的旋臂區, 漂到外面了啦.
在這個區域, 幾條旋臂都開始往"內"彎進,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往"內"彎, Norma 旋臂也往"內"彎, 甚或它們就在這裡彼此交會... 造就這邊豐富的景致.
如果我們仰望銀河, 順著盾牌座恆星雲向延伸的銀河東北方繼續流過去, 對照一下上面那張旋臂圖, 會發現現在我們看著的正是我們這條旋臂 (Orion-Cygnus) 的內側區. 天鵝座就是, 天津四下方的北美洲星雲大約就是銀河座標 90度方向, 如果天剛黑還瞄得到射手的箭頭, 你可以想像從銀河這一頭到天津四那一頭, 就是環視銀河 0~90 度了. 如果你一路看到雙星團, 這代表你看到 180 度了, 也就是銀河核心的正對面方向.
我們會說往"前"看90度的方向, 或往"後"看270度方向, 這"前與後"其實不是亂扯的喔, 事實上你看看上面的旋臂圖, 銀河還真的由外向內流呢, 所以你再看一下那個漩渦, 你會發現我們旁邊附近的星星其實都是朝著天鵝座移動, 但是... 但是... 每顆星星的大小重量不同, 彼此移動的速度方向也都不同, 以這麼龐大一個系統, 可以大致忽略掉這些差異, 比如說太陽, 太陽的速度比這附近一帶的星星平均移動速度快了大約 9%, 而且正慢慢往 "上方" 漂離 Orion-Cygnus 旋臂呢.
再舉一個眼視野容易誤會的例子來說, 當我們掃視著 0~90 度方向, 這區你看圖就知道各旋臂都往內捲, 所以看見的是旋臂的內側區, 而且視線很容易被擋住; 相反的你看向 0~270 度方向, 旋臂是向外伸, 看見的是旋臂的外側區, 視線很好延伸. 這也是為什麼兩組同樣位在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 而且距離銀河核心幾乎一樣遠近的目標, 一個 M16/M17 在 17 度左右位置, 離 0度點只有17度(視角比較小就被擋住), 另一個 eta carinae nebula 在 288 度位置, 離 0度點卻有72度(視野可以看到很大的角度).
上面這張圖是用 "where is M13" 這個網站提供的免費軟體作的, 很棒的一個網站 (http://www.thinkastronomy.com/M13/).
在 0~90 度這區域裏面, 一定不會錯過的, 還有那條每次看銀河照片都能發現, 把銀河差不多從天津四起, 一切為二支流的黑暗雲帶, great rift. 靠西側比較暗那條支流流到蛇夫北側消失, 其實是被一片暗雲帶截斷, 這片暗雲帶也遮蔽了蛇夫東側大部分面積. 這條漸暗到消失的支流, 在蛇夫南側的 η 星附近 (M9 上面一些) 又復活似的亮起來, 然後一路延伸燦爛到半人馬的 alpha 星. 講這個暗帶, 可以拿 NGC 891 或 NGC 4565 的相片來幫忙想像一下, 這兩個星系目標都可以看見面對著我們的一條明顯的暗帶橫切整個星系, 這暗帶跟我們的 great rift 相同, 都是星際塵埃雲遮擋住星系明亮區域的效果. 如果想要仔細一窺 great rift 之貌, 沒有光害的高山加上大視野的低倍雙筒是最好的工具了, 看哪裡呢? 可以掃描兩個地方, 一個比較長, 從美麗雙星天鵝頭 (Albireo) 掃到射手的箭頭; 另一個比較短, 從牛郎星到天鷹東側的 epsilon 與 zeta 這段... 不過今年夏末在屋頂嘗試多次都槓龜 ><", 一定要挑一天上山啦, 眼看就要冬天了.
Great rift 其實離我們不遠, 最近之處就在很靠近天蠍身體的那顆蛇夫 rho 附近, 約 700 光年而已; 還有一處在牛郎星, 天鷹 gamma 西側附近, 大約 1000 光年遠; 而最遠之處在天津四附近, 大約距離我們有 2200 光年遠, 我猜這也是類似上上段所提的距離錯覺, 往 0~30 度 (蛇夫 rho ~ 天鷹 gamma) 看到的是向內彎的旋臂, 容易被擋住, 所以看不遠; 而往 90 度看, 沒那麼內捲, 視線比較平, 當然可以看比較遠. 想想看... great rift 在我們 "前面" (上文有定義所謂前面) 的天津四, 延伸至後頭的半人馬, 隔開了我們與銀河核心區, 因此當我們朝向銀河核心看... 正確一點說是朝 0 度 到 90度看, 就如同看著 NGC 891 或 NGC 4565 一樣, 一個亮亮的扁橢圓, 中央有一刀暗帶, 如果說此時我們看見的是我們自己的旋臂, 那麼這條暗雲帶 great rift 其實就埋在 Orion-Cygnus 旋臂內呢.
我們離開銀河核心後, 從盾牌座恆星雲, 到 great rift, 下一步來看下一段 30~60 度區的天鷹座銀河, 以及大致介於天鵝 gamma 與 天鵝頭美麗雙星 Albireo 之間的天鵝座恆星雲, 這裡包含一些猜測.
天鵝座恆星雲與鄰居的狐狸座 (Vulpecula) 部分區域 (狐狸座位置就在天鵝頭順著銀河往天鷹方向前面一點) 充斥著豐富的疏散星團與星協, 但是有點奇怪的是, 在天鷹座銀河區, 夾在盾牌座(差不多位於 M11 與 M16/M17 之間那區) 與狐狸座之間那段區域 (大部分就是天鷹座區域) 卻沒什麼疏散星團與星協? 反而... 有很多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通常很老, 而且位處銀河盤面上或下之處, 在佈滿星塵的旋臂中是不容易看到的, 這表示當我們看向盾牌座時, 是看著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向內折彎處, 然後看向天鷹座區域時, 理論上是也是看到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向內彎, 充滿疏散星團與星協的外側邊緣處, 但事實上除了前景一些明亮的星星外, 視線會被旋臂與旋臂間的暗帶所遮蔽, 一層相對空曠的區域, 如果視線繼續往 60 度的天鵝座移動, 開始會接觸到我們的 Orion-Cygnus 旋臂向內彎的部分, 一直到旋臂內彎的最遠轉折處, 到達天鵝座恆星雲.
以上是猜測的... 天文學家並沒有接受這個想法, 有些人認為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從天鷹一直延伸到狐狸. 我想作者持三個理由相信上述的猜測比較有道理. 第一, 如果所見的狐狸座區域內天體位處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 那麼這裡的星雲與星團與銀河核心的距離, 應該與同屬 Sagittarius-Carina 旋臂的射手座本身星體與銀河核心的距離不同, 為什麼? 因為旋臂正像內捲呀, 所以應該一遠一近, 而事實上卻是相同距離. 第二, 天鷹座銀河亮度從 γ 星向著 λ 星遞減, 假設看見的是向內彎的 Orion-Cygnus 旋臂, 由遠而近銀河核心, 相當合理. 第三, 天鷹座銀河區根本沒什麼年輕的星團以及高熱的發射星雲, 一點都沒有位於旋臂外側的特徵.
已經逛到 70 度多的天鵝座恆星雲, 表示我們的視線已經正式進入 Orion-Cygnus 旋臂內緣了. 繼續前進... 旋臂內緣通常沒有什麼明亮的星團星雲, 為什麼? 旋臂的流動模樣有點像看 Discovery 火山熔岩流動的近照, 一股熔岩流, 有些流得快有些慢. 注意看螺旋星系的相片, 旋臂最內側都有暗雲帶, 然後接著是粉紅色的恆星誕生區, 然後接著的是白藍色的星團與高熱的發射星雲... 大致如此, 當然也有很多例外啦. 誕生後的恆星團, 或星協, 隨著歲月流逝逐漸變暗變輕, 也逐漸漂離主熔岩流, 慢慢的流盪到旋臂與旋臂間的空隙區...
因為 Orion-Cygnus 旋臂向內彎的關係, 銀河 60~80 度這區的天鵝座恆星雲大致是旋臂延伸到底, 開始向內彎的轉折點, 因此也比我們更靠近銀河核心一些, 我們再來分解一下, 這我有點用猜的了... 天鵝 γ 星到 eta 星 (大約是 γ 星到天鵝頭中間的地方) 這一半 (70 幾度) 的天鵝座恆星雲, 應該在旋臂內緣邊, 這裡有被辨識出一些距離我們大約 4000~7000 光年(有點遠, 可能穿過內緣看到外緣了?) 的星協, 然後有很多雙筒看起來 7~10 等亮的星星, 然後呢, 背景是灰白色, 還有一絲絲的暗雲帶... 這些組合起來的推論就是上面我猜的情境... 那, 另外一半呢? 另外一半可能看向旋臂間 (Orion-Cygnus 與 Sagittarius-Carina)的空隙了, ㄟ... 是這樣推測的, 首先它比較靠近銀河核心, 所以背景蠻明亮的, 然後這裡充斥大量的暗星而且星點很容易解開, 這表示這裏的星塵稀薄, 星點推測大約有 10000 光年遠.
其它天鵝座區域呢? 比如說 NGC 7000, 以及再遠一點到蠍虎座(Lacerta) 附近, 當然就更偏向 Orion-Cygnus 外側甚至從空隙間望向另一組旋臂間 (Orion-Cygnus 與 Perceus) 的空隙了, 同樣的我們可以發現那邊有許多較暗的星點與易於解開, 加上測距結果為數千光年的距離來說明前面的推測. 銀河繼續延伸到仙王座房屋形狀的框框內嘎然而止, 這裡充滿了 5~9 等的星星, 大部分屬於仙王座 OB2 星協. 這附近不只有包含大型發射星雲 IC 1396 的仙王座 OB2 星協而已, 上個我們看見年輕有勁的星協是遠在銀河 0 度左右的天蠍-半人馬星協, 隔了這麼遠之後又再度出現, 這邊還有包含 NGC 7000 與 IC 5067 的天鵝 OB7 星協 (北美洲與鵜鶘之間的暗黑區就是前景的暗雲帶), 以及蠍虎 OB1 星協.
仰望秋夜星空, 仙后與英仙附近星光燦爛, 雙星團點綴其間, 就像銀河盡頭的句點, 終於... 終於要走完這次秋銀河的旅程了. 回頭比對一下最上面的兩張圖, 從 90 到 150 度, 差不多就是從天津四看到雙星團再過去一些, 這一段是從身處 Orion-Cygnus 旋臂內側的我們橫切穿越旋臂本身看往銀河核心對面方向. 英仙座銀河相對暗淡, 那是因為重重的旋臂內星塵雲遮擋結果, 但是仙后座卻是意外的星點密集明亮, 彷彿被打開一扇窗戶. 沒錯, 從仙王的 delta 星到雙星團附近的確有一個大縫隙, 足夠讓我們的視線穿越層層旋臂內星塵雲遮擋直達後面那條 Perceus 旋臂. 這個縫隙就叫仙后座之窗 (Cassiopeia Window). 許多著名的疏散星團躍然而現, M103, NGC 457, NGC 663, 發射星雲小精靈 NGC 281, 廣大卻稍稍暗一些的靈魂 IC 1848, 心臟 IC 1805 都是在 Perceus 旋臂裏面. IC1848/1805 還有雙星團跟我們的距離相同 7500 光年, 如果把它們連成一線大致是垂直銀河赤道線, 相隔約 4 度, 所以照此推測, Perceus 旋臂厚度大於 500 光年, 至於其寬度呢, 由於上面那些位處 Perceus 旋臂的星團星雲散佈從距我們 6000 ~ 10000 光年, 所以 Perceus 旋臂寬度就大約是 4000 光年.
但不是所有仙后座的疏散星團都位在 Perceus 旋臂喔, M52, 大約 1 億歲了, 這個老星團已經漂離它誕生的旋臂, 遊盪在距離我們 5000 光年的 Perceus 旋臂與 Orion-Cygnus 旋臂之間, 這種情形也相當常見, 前面提到的 M11, M26, 還有 M6, M7 也是, M23, M25 也是. 當然漂離的星團也可能意外的落足到另一條旋臂上, 美麗的白玫瑰 NGC 7789 位於距我們 7500 光年遠的 Perceus 旋臂, 就是一位意外之客, 不知道它的誕生地在哪裡了.
天啊... 我真的筆記完了, 亂寫一通... 還好, 都還看得懂自己寫的 ^^".
Practice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牛仔, 雨傘, 蒼蠅拍 -- Theta Del. Group, NGC 6950, Poskus 1
日期: 2013-10-13 22:50 ~ 23:5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海豚 γ 雙星,Σ2725..., 海豚Ѳ Group, Poskus 1, NGC 6950, Moon
主鏡: FC-76DC / DM4
有薄霧, 月光的夜晚, 找星系星雲是別想了; 看雙星, 疏散星團, 星體... 倒還有可能. 今晚主要是跟著 Sue French 的 Deep Sky Wonders ( 2008 年 S&T) 其中一篇介紹出發.
海豚 gamma 雙星, 一橘一藍, 旁邊另一組小小的, 暗暗的雙星 struve 2725, 仿若其影子或鬼魂, 有蠻多人就叫它們 "海豚雙雙星", 這組去年就看過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08/15.html), 今年一直沒再去拜訪, 今晚再移至目鏡下覺得又比去年美麗幾分. 相片是網路亂抓, 應該是牛頓鏡拍的, 折射鏡看的話 struve 2725 大多位在 gamma 下方.
新朋友是位於海豚 Beta 與 Epsilon 中間偏外側的海豚 Theta 星群. 這個目標出現在上次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9/w1-aquarius.html) 提到的古老的經典星圖之一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1859 年第一版裏, 作者 Thomas William Webb 對這個目標是讚不絕口, 對了... 再度看見海豚 alpha 與 beta 的英文名字, 又想起 Webb 先生解開這個名字之謎的故事, 上面那篇筆記有提到喔.
業餘觀星者則是發揮無窮的想像力, 賦予這些目標有趣的生命. 美國麻州一位觀星人 John Davis 把這個目標畫成一個牛仔, 騎在一匹揚起後腿的野馬畫面, 應該就像這樣吧?
我畫的... 像一隻小壁虎啦, 哪有什麼野馬, 牛仔? 隔天用 8" 大牛看, 星點多出來不少, 再加點想像力就有點像了, 不過視野有點裝不下.
google 不到其它相片... 真是冷門.
還有更冷的呢, 就在海豚 gamma 旁邊的 Poskus 1... 我的找法是這樣, 以 gamma 為中心, 上下剛好對稱, 一個是 struve 2725, 另一個不知道... 亮度差不多, 他們形成一個注音符號的 "ㄑ", 中間尖端再向前凸出延伸一點就是了.
ㄟ... 沒看見, 因為是一串 11~12 點多的星星, 有人說像曼陀林, 古琴... 或者蒼蠅拍, 不講還好, 講了以後每個人看了都覺得像蒼蠅拍. 琴柄, ㄜ... 或拍柄的亮度遞增, 網路找半天也只有一張圖:
這個星體也是業餘觀星者的傑作, 2006 年科羅拉多的 Bernie Poskus 發現的, 現在可有一個正式名稱就叫 Poskus 1. 如果觀星了半天, 能撈到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目標, 應該了無遺憾了吧? 用大牛看的話就簡單多了, 蒼蠅拍出現, 絕對不會弄錯, 難怪 Poskus 先生會注意到.
NGC 6950 就沒有去找了, 今天天氣好的話再來試試看, 人家形容說像一把雨傘, 傘是開的, 而且還在滴水. 200 多年前赫歇爾找到時還不知道其實這堆並不是疏散星團, 1973 年 Jack W. Sulentic 在改版 NGC 目錄時一度還想把它除名呢. 隔天大牛出場, 這個目標小星圖也沒標, 還好很好認, 目鏡在附近撈一撈那一堆星星就一定能吸引你注意, 看起來比一般疏散星團散且大啦.
最後紀錄一下的是, 因為角度剛好, 昨天小折可以看見月球 straight wall 旁邊那條小小的 rima birt 喔, XW 3.5, 但要移到我的右眼左下角最清楚.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海豚 γ 雙星,Σ2725..., 海豚Ѳ Group, Poskus 1, NGC 6950, Moon
主鏡: FC-76DC / DM4
有薄霧, 月光的夜晚, 找星系星雲是別想了; 看雙星, 疏散星團, 星體... 倒還有可能. 今晚主要是跟著 Sue French 的 Deep Sky Wonders ( 2008 年 S&T) 其中一篇介紹出發.
海豚 gamma 雙星, 一橘一藍, 旁邊另一組小小的, 暗暗的雙星 struve 2725, 仿若其影子或鬼魂, 有蠻多人就叫它們 "海豚雙雙星", 這組去年就看過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08/15.html), 今年一直沒再去拜訪, 今晚再移至目鏡下覺得又比去年美麗幾分. 相片是網路亂抓, 應該是牛頓鏡拍的, 折射鏡看的話 struve 2725 大多位在 gamma 下方.
新朋友是位於海豚 Beta 與 Epsilon 中間偏外側的海豚 Theta 星群. 這個目標出現在上次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9/w1-aquarius.html) 提到的古老的經典星圖之一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1859 年第一版裏, 作者 Thomas William Webb 對這個目標是讚不絕口, 對了... 再度看見海豚 alpha 與 beta 的英文名字, 又想起 Webb 先生解開這個名字之謎的故事, 上面那篇筆記有提到喔.
業餘觀星者則是發揮無窮的想像力, 賦予這些目標有趣的生命. 美國麻州一位觀星人 John Davis 把這個目標畫成一個牛仔, 騎在一匹揚起後腿的野馬畫面, 應該就像這樣吧?
我畫的... 像一隻小壁虎啦, 哪有什麼野馬, 牛仔? 隔天用 8" 大牛看, 星點多出來不少, 再加點想像力就有點像了, 不過視野有點裝不下.
google 不到其它相片... 真是冷門.
還有更冷的呢, 就在海豚 gamma 旁邊的 Poskus 1... 我的找法是這樣, 以 gamma 為中心, 上下剛好對稱, 一個是 struve 2725, 另一個不知道... 亮度差不多, 他們形成一個注音符號的 "ㄑ", 中間尖端再向前凸出延伸一點就是了.
ㄟ... 沒看見, 因為是一串 11~12 點多的星星, 有人說像曼陀林, 古琴... 或者蒼蠅拍, 不講還好, 講了以後每個人看了都覺得像蒼蠅拍. 琴柄, ㄜ... 或拍柄的亮度遞增, 網路找半天也只有一張圖:
這個星體也是業餘觀星者的傑作, 2006 年科羅拉多的 Bernie Poskus 發現的, 現在可有一個正式名稱就叫 Poskus 1. 如果觀星了半天, 能撈到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目標, 應該了無遺憾了吧? 用大牛看的話就簡單多了, 蒼蠅拍出現, 絕對不會弄錯, 難怪 Poskus 先生會注意到.
NGC 6950 就沒有去找了, 今天天氣好的話再來試試看, 人家形容說像一把雨傘, 傘是開的, 而且還在滴水. 200 多年前赫歇爾找到時還不知道其實這堆並不是疏散星團, 1973 年 Jack W. Sulentic 在改版 NGC 目錄時一度還想把它除名呢. 隔天大牛出場, 這個目標小星圖也沒標, 還好很好認, 目鏡在附近撈一撈那一堆星星就一定能吸引你注意, 看起來比一般疏散星團散且大啦.
最後紀錄一下的是, 因為角度剛好, 昨天小折可以看見月球 straight wall 旁邊那條小小的 rima birt 喔, XW 3.5, 但要移到我的右眼左下角最清楚.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平凡的偉大 -- 畫出容易懂的星座 H. A. Rey
看似理所當然平凡卻擁有偉大力量的事情, 其實一直就在你我之間. 比如說, 父母對子女的照顧, 各種形式的教育傳承... 等等. 不管是哪種例子, 總能發現內在涵蘊著濃厚的熱情與摯愛... 這就是剛讀完 10 月份雜誌一篇由 Ann Mulloy Ashmore 所寫一篇文章的心得, 介紹一位平凡卻做著很不平凡事的繪畫天際之人 Hans Augusto Rey, 原文平鋪直述同樣看似平凡, 看完之後心裏卻盪起一圈一圈漣漪.
也許大部分認識 H. A. Rey 的人都是因為兒童繪本 "好奇喬治" 系列 (Curious George). 沒錯... H. A. Rey 是一位知名的童書繪本作家, 而 "好奇喬治" 就是夫人 Margret 與他的共同創作. 但是 Rey 好奇的不只是這隻猴子而已, 還有一長串與浩瀚天際繁星點點之間的緣分.
相遇在南半球的巴西, 然後兩人再搬回北半球巴黎, 身為猶太裔的德國人, 在那個時代其實難以安居樂業, 必須不斷逃躲窮凶惡極的納粹搜捕, 最後輾轉流離幾年之後終於定居紐約. Rey 18 歲時年紀輕輕就被抓去當兵,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流盪在俄羅斯, 比利時, 法國的戰線上, 每個夜晚躺在硝煙餘繞的戰區, 仰望星空閃爍, 夜空雖然如此美好, 但是不知道明天還看得見太陽嗎? 不過 Rey 的隨身物品裏倒是有一本天文書可以讓他消磨漫漫長夜, 對照天上點點繁星, 暫且忘掉生死交關的煎熬.
戰後, 死裡逃生的 Rey 再翻這本星座指南時心境想必大不相同, 當時能夠保住小命就很了不起了, 哪會細看什麼星座連連看? 現在回頭再翻這本書... 畫得還真爛, 連出來的星座, 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 動物也不像動物, 到底誰看得懂? 此時童書繪本作家的本能讓他有個想法, 就是要畫一本讓所有小朋友都能看得懂的星座書, 這樣所有的人, 不管老人小孩都能快樂的認星座.
首先, 當時對天文知識空空如也的 Rey 先到圖書館借幾本百科全書充實一下基本知識, 看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 因為前人所繪的星座圖大多隨意把亮星連一連就好, 根本不會顧慮到典故, 形體, 甚至一點基本的幾何美學... 不過這也更堅定他的意志, 要完成一本小朋友也能懂的星座繪本. 接下來的四年 Rey 開始認真研究星座, 然後才開始動筆作畫, 此時已距離當年滿頭霧水的小戰士 35 年以後了. 由於家位於市區, 光害不算輕, Rey 也就在自己屋頂上邊做觀察邊畫畫, 所以基本上未來每個讀者都能看得到也看得懂, 市區 ok 市郊應該也 ok. 這是很耗時耗力且單調重複的工作, Rey 必須邊觀測邊思考, 要怎麼連才能連出大家直覺就能理解的圖案? 一邊低頭畫一邊抬頭看, 一邊還要修修改改, 所以得準備一個光源, 又不能太亮, 好奇的 Rey 就用太太瑪格莉特的紅色指甲油塗在玻璃上作減光, 效果不錯, 創意十足.
就這樣, 一顆一顆星對呀對, 畫呀畫... 終於完成這本 "The Stars" a new way to see them, 我得 google 幾張圖來比較一下整形前與整形後差多少:
化繁為簡的不僅只有 "連連看" 而已喔, 不同星等亮度用很不同的圖案標示, 大型星座細部也會另有說明, 比如說獵戶的盾牌, 腰帶... 整體看起來真的容易了解多了, 而且很有 "手繪" 的味道, 混合著科學與童趣.
繪畫童書以外, Rey 可是多才多藝, 他可以流利的說著 6 種不同語言, 熱愛大自然與動物... Rey 很謙虛的說, 他只是把一點點科學放進 The Stars, 因為若要讓天文外行的普羅大眾都能了解的話, 就要像我這種, 同樣也是大外行的人來畫才行, 抓小偷最好找小偷來抓.
我想, 這也不是什麼謙虛不謙虛的問題, 只因為 Rey 一點也不在乎是否別人是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事而稱讚他的知識啊... 什麼什麼很厲害的, 不在乎身外之物的同時, 你只會在乎你的熱情, 所以 Rey 總是做著他自己喜歡做的事.
書出版的兩年後, Rey 開始在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替業餘天文協會開免費的天文課, 認星座. 協會裡年紀最幼齒的成員 Harvey Singer 只有 14 歲, 在一堆叔叔伯伯之間只算一個乳臭未乾的小鬼. Singer 小弟說, Rey 的星座課真是超級有趣... 不, 不, 不... 應該說太讓人興奮了, 他知道星空裏所有的秘密, 上他的課, 每件事都會變得有趣極了. Rey 也不只是熱心上上課而已, 對人, 尤其對年輕人, 小孩, 他更是能體諒他們的困難, 了解他們的期望, 並且更細心的對待. Rey 還有另外一個活動, 每周他會抽出時間在中央公園架起自己的望遠鏡給民眾看星星, 他的望遠鏡可不是什麼百貨公司或地攤貨, 而是當時望遠鏡界一哥級的 Unitron.
當然他的沒有相片那麼大台啦, 哈哈... 不過 Rey 倒是給了年輕人 Singer 一個超級任務... Rey 告訴 Singer, 觀測課開始之前, 能不能麻煩你先幫我到公園把望遠鏡架好? 哇... Singer 小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個一等一的器材居然放心交給我這個小鬼? 小夥子不要說 "小心翼翼" 啦, 根本是當成無價之寶捧在懷裡在顧. Singer 回憶起這件事說... 那可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小孩被充分信任的驕傲...
通常在博物館的課後, 學員們會意猶未盡的跟著 Rey 到附近咖啡館續攤, 聊剛剛永遠聊不完的星星話題. Singer 小弟就不可能了, 小朋友僅剩的零用錢就只夠搭地鐵回家, 有一天 Rey 叫住 Singer, 邀請他一塊來咖啡館, 還請小鬼喝一杯冰淇淋蘇打, 這樣 14 歲的小跟班也能跟叔叔伯伯們哈拉一下, 可想而知 Singer 感動的模樣? 他說這是他一輩子吃過最美味的冰淇淋, 沒有任何事物比得上. Singer 回家之後東翻西撿, 好不容易湊夠了一點錢, 隔週他堅持要幫 Rey 付咖啡錢以為回報, Rey 告訴他... 多謝多謝, 不過這次不要, 等你再大一點, 到了可以喝酒的年紀, 買杯啤酒請我這樣更好... 就是這樣, Rey 就是這麼了解小孩, 不會傷了你的心, 體貼的讓你心甘情願.
後來 Rey 又出了第二本同樣也是教小朋友認星星的天文書 Find the constellations, 接下來還想繼續寫第三本書, 連書名都取好了, Road Atlas of the Sky, 不過此時視力衰退加上心臟也越來越虛弱, 這本書一直沒能夠完成, 然後在 1977 年, Rey 78 歲時告別人世.
沒有人會忘記 Rey 架好望遠鏡, 吆喝著左鄰右舍一起來欣賞星空之美的畫面, 充滿快樂與對星空的熱情, Rey 只是化身星星閃爍在無垠宇宙間而已... 底下這張是我最喜歡的相片之一啦.
也許大部分認識 H. A. Rey 的人都是因為兒童繪本 "好奇喬治" 系列 (Curious George). 沒錯... H. A. Rey 是一位知名的童書繪本作家, 而 "好奇喬治" 就是夫人 Margret 與他的共同創作. 但是 Rey 好奇的不只是這隻猴子而已, 還有一長串與浩瀚天際繁星點點之間的緣分.
相遇在南半球的巴西, 然後兩人再搬回北半球巴黎, 身為猶太裔的德國人, 在那個時代其實難以安居樂業, 必須不斷逃躲窮凶惡極的納粹搜捕, 最後輾轉流離幾年之後終於定居紐約. Rey 18 歲時年紀輕輕就被抓去當兵,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流盪在俄羅斯, 比利時, 法國的戰線上, 每個夜晚躺在硝煙餘繞的戰區, 仰望星空閃爍, 夜空雖然如此美好, 但是不知道明天還看得見太陽嗎? 不過 Rey 的隨身物品裏倒是有一本天文書可以讓他消磨漫漫長夜, 對照天上點點繁星, 暫且忘掉生死交關的煎熬.
戰後, 死裡逃生的 Rey 再翻這本星座指南時心境想必大不相同, 當時能夠保住小命就很了不起了, 哪會細看什麼星座連連看? 現在回頭再翻這本書... 畫得還真爛, 連出來的星座, 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 動物也不像動物, 到底誰看得懂? 此時童書繪本作家的本能讓他有個想法, 就是要畫一本讓所有小朋友都能看得懂的星座書, 這樣所有的人, 不管老人小孩都能快樂的認星座.
首先, 當時對天文知識空空如也的 Rey 先到圖書館借幾本百科全書充實一下基本知識, 看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 因為前人所繪的星座圖大多隨意把亮星連一連就好, 根本不會顧慮到典故, 形體, 甚至一點基本的幾何美學... 不過這也更堅定他的意志, 要完成一本小朋友也能懂的星座繪本. 接下來的四年 Rey 開始認真研究星座, 然後才開始動筆作畫, 此時已距離當年滿頭霧水的小戰士 35 年以後了. 由於家位於市區, 光害不算輕, Rey 也就在自己屋頂上邊做觀察邊畫畫, 所以基本上未來每個讀者都能看得到也看得懂, 市區 ok 市郊應該也 ok. 這是很耗時耗力且單調重複的工作, Rey 必須邊觀測邊思考, 要怎麼連才能連出大家直覺就能理解的圖案? 一邊低頭畫一邊抬頭看, 一邊還要修修改改, 所以得準備一個光源, 又不能太亮, 好奇的 Rey 就用太太瑪格莉特的紅色指甲油塗在玻璃上作減光, 效果不錯, 創意十足.
就這樣, 一顆一顆星對呀對, 畫呀畫... 終於完成這本 "The Stars" a new way to see them, 我得 google 幾張圖來比較一下整形前與整形後差多少:
化繁為簡的不僅只有 "連連看" 而已喔, 不同星等亮度用很不同的圖案標示, 大型星座細部也會另有說明, 比如說獵戶的盾牌, 腰帶... 整體看起來真的容易了解多了, 而且很有 "手繪" 的味道, 混合著科學與童趣.
繪畫童書以外, Rey 可是多才多藝, 他可以流利的說著 6 種不同語言, 熱愛大自然與動物... Rey 很謙虛的說, 他只是把一點點科學放進 The Stars, 因為若要讓天文外行的普羅大眾都能了解的話, 就要像我這種, 同樣也是大外行的人來畫才行, 抓小偷最好找小偷來抓.
我想, 這也不是什麼謙虛不謙虛的問題, 只因為 Rey 一點也不在乎是否別人是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事而稱讚他的知識啊... 什麼什麼很厲害的, 不在乎身外之物的同時, 你只會在乎你的熱情, 所以 Rey 總是做著他自己喜歡做的事.
書出版的兩年後, Rey 開始在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替業餘天文協會開免費的天文課, 認星座. 協會裡年紀最幼齒的成員 Harvey Singer 只有 14 歲, 在一堆叔叔伯伯之間只算一個乳臭未乾的小鬼. Singer 小弟說, Rey 的星座課真是超級有趣... 不, 不, 不... 應該說太讓人興奮了, 他知道星空裏所有的秘密, 上他的課, 每件事都會變得有趣極了. Rey 也不只是熱心上上課而已, 對人, 尤其對年輕人, 小孩, 他更是能體諒他們的困難, 了解他們的期望, 並且更細心的對待. Rey 還有另外一個活動, 每周他會抽出時間在中央公園架起自己的望遠鏡給民眾看星星, 他的望遠鏡可不是什麼百貨公司或地攤貨, 而是當時望遠鏡界一哥級的 Unitron.
當然他的沒有相片那麼大台啦, 哈哈... 不過 Rey 倒是給了年輕人 Singer 一個超級任務... Rey 告訴 Singer, 觀測課開始之前, 能不能麻煩你先幫我到公園把望遠鏡架好? 哇... Singer 小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個一等一的器材居然放心交給我這個小鬼? 小夥子不要說 "小心翼翼" 啦, 根本是當成無價之寶捧在懷裡在顧. Singer 回憶起這件事說... 那可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小孩被充分信任的驕傲...
通常在博物館的課後, 學員們會意猶未盡的跟著 Rey 到附近咖啡館續攤, 聊剛剛永遠聊不完的星星話題. Singer 小弟就不可能了, 小朋友僅剩的零用錢就只夠搭地鐵回家, 有一天 Rey 叫住 Singer, 邀請他一塊來咖啡館, 還請小鬼喝一杯冰淇淋蘇打, 這樣 14 歲的小跟班也能跟叔叔伯伯們哈拉一下, 可想而知 Singer 感動的模樣? 他說這是他一輩子吃過最美味的冰淇淋, 沒有任何事物比得上. Singer 回家之後東翻西撿, 好不容易湊夠了一點錢, 隔週他堅持要幫 Rey 付咖啡錢以為回報, Rey 告訴他... 多謝多謝, 不過這次不要, 等你再大一點, 到了可以喝酒的年紀, 買杯啤酒請我這樣更好... 就是這樣, Rey 就是這麼了解小孩, 不會傷了你的心, 體貼的讓你心甘情願.
後來 Rey 又出了第二本同樣也是教小朋友認星星的天文書 Find the constellations, 接下來還想繼續寫第三本書, 連書名都取好了, Road Atlas of the Sky, 不過此時視力衰退加上心臟也越來越虛弱, 這本書一直沒能夠完成, 然後在 1977 年, Rey 78 歲時告別人世.
沒有人會忘記 Rey 架好望遠鏡, 吆喝著左鄰右舍一起來欣賞星空之美的畫面, 充滿快樂與對星空的熱情, Rey 只是化身星星閃爍在無垠宇宙間而已... 底下這張是我最喜歡的相片之一啦.
還有一個小插曲是有關愛因斯坦與Rey的小交集...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科學紀念館外有座愛因斯坦的大型雕像, 這是名雕塑家 Robert Berks 的傑作之一, Berks 同時也是 Rey 的好朋友. Berks 在構思愛因斯坦雕像時親自到普林斯頓去拜訪愛因斯坦. Rey 跟愛因斯坦兩位不同領域的名人除了都是猶太裔的德國人以外還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他們都深愛著 "星空". Berks 帶了 Rey 的繪作給愛因斯坦看, 愛因斯坦也熱切的給 The Stars 寫了一段話 "Many thanks for your lucid(清晰易懂) and stimulating(充滿新思) book, I hope it will find the interest it deserves", 這段話後來印在每一本 The Stars 上.
底下照片的愛因斯坦雕像, 左手拿著一本攤開的書, 隨意的坐著, 眼睛注視的地面台座上雕塑著的 2,700 星空目標, 從太陽系到星系星雲, 還有雙星... 覆蓋了 55% 的天域, 遊客們不一定看得懂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看著, 思考著的東西, 不過把目光移往一旁的小立牌, 上面有個簡樸的例圖, 素素的勾勒出這塊深奧的宇宙星空雕塑, 而這張熟悉的畫作就是 Rey 的繪品...
正如每個人認識的 Rey 一樣, 總是那麼輕鬆的把深邃宇宙之事當成床邊小故事說給你我來聽, 那麼平凡, 又那麼偉大.
我當然忍不住在 Amazon 買了一本 The Stars... 不過 standard shipping 要等快 6 週, 有夠慢, 是從火星寄來的喔?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新的雙目視開箱 -- Denkmeier Binotron-27
本來想藉此好好數落 TeleVue 一番, 唸到最後發現陽春麵也有比大滷麵好吃的地方呀~
當然 Denkmeier 也是雙目視界的一哥, 馬克五號買不下手, 又被 TV 氣得要死, 恰好 Denk 的新作 Binotron-27 在雙目視界引起不小的迴響, 一咬牙就下單了. 跟之前幾次經驗相同, 老闆 Russ Lederman 親自回信回答問題, 就像 Discmounts 的 Tom Peters, TEC 的 Yuri 一樣, 這些業界名人都算親切, 不會因為我的破英文懶得理我. 沒錯, 做生意就是要這樣.
對喔, 要先數落一下 TV...
這是 CN Binoviewer 版精華區的相片, 外殼, 蓋子... 全是塑膠就罷了, 右邊那兩塊要罩住菱鏡的外殼內側連消光漆都塗得零零落落, 活像廢棄品一般, 然後菱鏡間隙這麼大是怎樣? 消色差喔? 我的發霉就是發在那裏面, 清都清不到. 其它的等一下再來數.
先講放目鏡的地方, 這裡差最多,
TV 的超陽春, 打開塑膠蓋, 塞進目鏡, 旋緊... 還好它至少也是所謂 self-center 的, 不會讓目鏡斜一邊. 連 WO 的都可以像雙筒望遠鏡一樣, 調整個別眼睛的屈光度, TV 的也可以啦, 不過要你自己斟酌用你萬能的雙手小心的把目鏡拉高或塞低一點再鎖緊, 很難用吧?
看看人家 Binotron-27, 目鏡座就分三區, 最上面的可以旋緊目鏡, self-center. 中間那圈可以調屈光度, 最下面那圈銀色的... 這是他們最大的賣點, 可以~ 自。己。調。光。軸 ~ 很讚吧, 就是這點一劍刺中我心中的要害... 它的目鏡護蓋可是金屬材質, 有螺紋用旋的, 不像 TV 一付便宜貨樣, 還賣這麼貴.
再來一個 Denk 的專利, 也是叫好又叫座的 Power switch...
ㄟ... 實在沒拍照的天分, 拍得真差... 就是那個拉桿, 拉左邊是 1.3X, 拉兩邊是 2.3X, 拉右邊是 3X, 等於你買三組目鏡, 或 3 個 OCS. 很棒吧? 一個動作就好, 省得一直換目鏡.
既然叫 Binotron-27, CA 可要有 27 才算數喔, 之前就是輸 TV 1mm. 目前王者是馬克五號的 28mm... 有點怪? 1.25" 的極限不是就 27mm 嗎?
量一下... 應該都有啦, 不過我有疑問, 這是不加 OCS 下這樣, 加了 OCS 都縮水了呀?
Binotron-27 還有 23mm, BinoVue 剩 17mm? 太誇張了. 問題是... 沒錯啊, 這是光先進來的地方, 沒理由從這邊縮小啊? 如果真以 Clear Aperture 決的話, 買 WO 不就好了? 相同價格可以買五隻還送目鏡呢. BinoTron-27 的 OCS 是兩段式的, 主體在天頂鏡靠望遠鏡那端, 也許光學上已經把成像縮小到 23mm 以內, 如果這樣還講得通, 那 TV 呢? 你解釋啊?
這是兩者的 OCS, Denk 的是標準 37mm, 它還有賣 optional 45mm 的. 右邊的是 TV 的, 固定 2X.
最後再比蓋子...
金屬材質完勝塑膠殼... 等等, 那開頭陽春麵那段怎麼說?
昨晚試用了一會, Binotron-27 的優點就不用多說... 或以後再說了, 其實塑膠蓋真的很方便也很輕, 蓋上打開都只要一秒, 旋金屬蓋可能要好幾秒. 調屈光度? 我不需要啊, 這麼多旋鈕還挺煩的說, 沒有那兩根拉桿容易收納多多... 所以, 如果光學品質夠優, 其實很多 "華" 的部分不一定很 "實" 啦.
好了, 可以來大膽分屍 TV BinoVue 動手術了, 我會讓你復活的.
#######################################################
隔幾天, 分別搭過 3"小折與 8" 牛搶了一小段寶貴的時間實際操作了一下... 其實沒有 side by side 對照是比不出來啦, 1.3X 與 2.3X 的 OCS 倍率很難記得住, 不過 1.3 倍挺優的, pan 24 Bino 1.3X 視野頗大, 雙星團裝得輕鬆愉快, 2.3X 都裝得下呢, 因為僅剩北
天還 ok, 從雙星團延伸, Stock-2, 然後是去年錯過的 Stock-23 別號 Pazmino's Cluster, 還不錯... Binotron-27 的第一幅圖, 還彩色的, 哈哈...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讓想像編織屬於自己的命名 -- W1 Aquarius
日期: 2013-9-24 22:50 ~ 23:5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Struve 2838, W1 Aquarius, Zeta Aquarii, M2, M30, Moon
主鏡: FC-76DC / DM4
人年屆中年腦袋就像一灘死水, 說一是一, 說二就是二, 無趣得要命, 人人都在嫌. 但是, 如果此時出現年輕美眉相陪, 往往彷彿枯木逢春, 開花結果有如重生... 上半夜就是這個樣子, 超級青春少女陪伴躺在秋夜屋頂, 沐浴在燦爛星光銀河之下... 不過沒有甜言蜜語, 而是一人一隻雙筒很認真在比誰找海豚, 蜻蜓... 速度快, 還有衣架到底有幾顆星? 小學三年級的青春少女果然想像力豐富, 編出一堆稀奇古怪的星座, 還很認真的畫圖解釋, 真是令人羨慕.
將近午夜, 換上器材, 初秋正是賞水瓶的好時機, 10 月份雜誌 Sue French 依舊介紹著有趣又少為人知的各個目標, 但是考慮到月亮光光, 今天就只看一半好了, 雖然另一半也很吸引人, 以 NGC 7184 為首的四星系 (7184, 7180, 7185, 7188) 與別名原子和平星系 (Atoms for peace galaxy) 的 NGC 7252 就先放棄了... 其實到最後還是有撈一撈啦, 不過只有撈到一坨 M30 而已, 怎麼可能撈得到呢? 這幾個目標尋找的難度很高, 簡直是大海撈針, 真懷疑未來我還會有興趣找嗎?
水瓶座是幾個平常很少會仔細去辨識的星座之一, 還好今天的目標位於幾顆明亮主星附近, 一個是摩羯 delta, 在其上方另兩顆亮星就是水瓶 alpha 與 beta, 星光燦爛之下, 即便是 alpha 下方的 Omicron 也能用肉眼看到, 這樣就很省時間了, RDF 先對到 Omicron, 順著星圖指示方向移動, 尋星鏡下標定好指標星, 換上低倍廣角目鏡把目標鎖定好, 然後就是換目鏡/倍率找出最好的搭配組合.
Struve 2838 是組超冷門的雙星, 我手上所有的星圖, 不管紙本或電子版全都沒有, 連 google 都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圖, 連古老的經典星圖之一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都一直要等到 1881 年的第四版才收.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 Thomas William Webb, 他所謂的 Common Telescopes 指的是 3~6 吋的鏡子, 當然這種指南廣為業餘人士所喜愛囉. 關於韋伯先生倒是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早年由發現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的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神父 (Giuseppe Piazzi)所編纂的巴勒默星表 (Palermo Catalogue) 上, 海豚座 alpha 星叫作 Sualocin, beta 星叫作 Rotanev, 這兩個名字真的有怪, 不過混在大書裏, 也難有人會追根究柢, 不過韋伯先生居然打破砂鍋, 解開了這兩咖怪字之謎... 原來當時皮亞齊神父編纂星表的助手 Niccolò Cacciatore 把自己的拉丁文名字埋進這本大書, 不過呢, 他故意把書寫順序倒過來, 所以將上面兩個字都倒回去之後, 就變成了自己名字 Nicolaus Venator, 很酷吧? 真是成名的怪方法, 這兩個字還一直留存至今呢, 不過... 幹嘛挑海豚座呢?
Struve 2838 這組雙星離得夠遠, 有 16", 不過主星 6.3 伴星只有 9.5, 3" 鏡要很仔細才分得出來, 由於伴星太暗, 講顏色就沒什麼意義了. Struve 2838 與另一顆差不多亮星的旁邊有一條鏈狀星一定會吸引到你的目光, 最主要是因為這條鏈, 就像階梯一樣一顆比一顆暗, 由亮至暗漸次延伸, 我數了數, 有 5 顆, 而 Sue 說她數了 7 顆, 由 9.8 ~ 12.9. 這一串就叫 W1 Aquarius, 當年韋柏先生也注意到了這個目標, 但是 W1 Aquarius 真正的命名則是來自現代, 另一位想像力豐富的業餘人士的筆記本, Daniel W. Hudak, 這位老兄依循 1962 年版的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畫了128 張星野圖, 真是厲害呀... 想像力豐富的他還自編了好一些 "目標", 我看過的, 像是小獅座裏面的小船, (http://www.cloudynights.com/item.php?item_id=2745), CN DSO 討論區偶爾也會有別人對他的討論. 至於 Hudak 先生有沒有年輕美眉激發他的想像力就不得而知了, 哈哈...
距離不遠的水瓶 zeta 是另一組密接雙星, 2.2", 不過彼此亮度差不多所以好拆多了, 3" 小折 163X (XW 3.5mm) 就拆得開, 藍白色.
最後還是看一下月亮, 由於角度剛好, 小折也能辨識到 4km 多一些的阿姆斯壯坑... ㄟ, 為什麼這麼愛找阿姆斯壯坑? 我也不知道... 想到有 "人" 踏過附近, 想到去年離世的阿姆斯壯, 嗯... 就是想看一看呀, 有點想像什麼都不同了.
今天單眼勝雙眼, 前幾天在討論區看到有人說: beginners want magnification, amateurs want aperture, observers want contrast... 蠻貼切的, 哈哈...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Struve 2838, W1 Aquarius, Zeta Aquarii, M2, M30, Moon
主鏡: FC-76DC / DM4
人年屆中年腦袋就像一灘死水, 說一是一, 說二就是二, 無趣得要命, 人人都在嫌. 但是, 如果此時出現年輕美眉相陪, 往往彷彿枯木逢春, 開花結果有如重生... 上半夜就是這個樣子, 超級青春少女陪伴躺在秋夜屋頂, 沐浴在燦爛星光銀河之下... 不過沒有甜言蜜語, 而是一人一隻雙筒很認真在比誰找海豚, 蜻蜓... 速度快, 還有衣架到底有幾顆星? 小學三年級的青春少女果然想像力豐富, 編出一堆稀奇古怪的星座, 還很認真的畫圖解釋, 真是令人羨慕.
將近午夜, 換上器材, 初秋正是賞水瓶的好時機, 10 月份雜誌 Sue French 依舊介紹著有趣又少為人知的各個目標, 但是考慮到月亮光光, 今天就只看一半好了, 雖然另一半也很吸引人, 以 NGC 7184 為首的四星系 (7184, 7180, 7185, 7188) 與別名原子和平星系 (Atoms for peace galaxy) 的 NGC 7252 就先放棄了... 其實到最後還是有撈一撈啦, 不過只有撈到一坨 M30 而已, 怎麼可能撈得到呢? 這幾個目標尋找的難度很高, 簡直是大海撈針, 真懷疑未來我還會有興趣找嗎?
水瓶座是幾個平常很少會仔細去辨識的星座之一, 還好今天的目標位於幾顆明亮主星附近, 一個是摩羯 delta, 在其上方另兩顆亮星就是水瓶 alpha 與 beta, 星光燦爛之下, 即便是 alpha 下方的 Omicron 也能用肉眼看到, 這樣就很省時間了, RDF 先對到 Omicron, 順著星圖指示方向移動, 尋星鏡下標定好指標星, 換上低倍廣角目鏡把目標鎖定好, 然後就是換目鏡/倍率找出最好的搭配組合.
Struve 2838 是組超冷門的雙星, 我手上所有的星圖, 不管紙本或電子版全都沒有, 連 google 都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圖, 連古老的經典星圖之一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都一直要等到 1881 年的第四版才收.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 Thomas William Webb, 他所謂的 Common Telescopes 指的是 3~6 吋的鏡子, 當然這種指南廣為業餘人士所喜愛囉. 關於韋伯先生倒是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早年由發現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的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神父 (Giuseppe Piazzi)所編纂的巴勒默星表 (Palermo Catalogue) 上, 海豚座 alpha 星叫作 Sualocin, beta 星叫作 Rotanev, 這兩個名字真的有怪, 不過混在大書裏, 也難有人會追根究柢, 不過韋伯先生居然打破砂鍋, 解開了這兩咖怪字之謎... 原來當時皮亞齊神父編纂星表的助手 Niccolò Cacciatore 把自己的拉丁文名字埋進這本大書, 不過呢, 他故意把書寫順序倒過來, 所以將上面兩個字都倒回去之後, 就變成了自己名字 Nicolaus Venator, 很酷吧? 真是成名的怪方法, 這兩個字還一直留存至今呢, 不過... 幹嘛挑海豚座呢?
Struve 2838 這組雙星離得夠遠, 有 16", 不過主星 6.3 伴星只有 9.5, 3" 鏡要很仔細才分得出來, 由於伴星太暗, 講顏色就沒什麼意義了. Struve 2838 與另一顆差不多亮星的旁邊有一條鏈狀星一定會吸引到你的目光, 最主要是因為這條鏈, 就像階梯一樣一顆比一顆暗, 由亮至暗漸次延伸, 我數了數, 有 5 顆, 而 Sue 說她數了 7 顆, 由 9.8 ~ 12.9. 這一串就叫 W1 Aquarius, 當年韋柏先生也注意到了這個目標, 但是 W1 Aquarius 真正的命名則是來自現代, 另一位想像力豐富的業餘人士的筆記本, Daniel W. Hudak, 這位老兄依循 1962 年版的 "Celestial Objects for Common Telescopes" 畫了128 張星野圖, 真是厲害呀... 想像力豐富的他還自編了好一些 "目標", 我看過的, 像是小獅座裏面的小船, (http://www.cloudynights.com/item.php?item_id=2745), CN DSO 討論區偶爾也會有別人對他的討論. 至於 Hudak 先生有沒有年輕美眉激發他的想像力就不得而知了, 哈哈...
距離不遠的水瓶 zeta 是另一組密接雙星, 2.2", 不過彼此亮度差不多所以好拆多了, 3" 小折 163X (XW 3.5mm) 就拆得開, 藍白色.
最後還是看一下月亮, 由於角度剛好, 小折也能辨識到 4km 多一些的阿姆斯壯坑... ㄟ, 為什麼這麼愛找阿姆斯壯坑? 我也不知道... 想到有 "人" 踏過附近, 想到去年離世的阿姆斯壯, 嗯... 就是想看一看呀, 有點想像什麼都不同了.
今天單眼勝雙眼, 前幾天在討論區看到有人說: beginners want magnification, amateurs want aperture, observers want contrast... 蠻貼切的, 哈哈...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阻擋目鏡周遭雜光
常用目鏡的人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的困擾? 就是眼睛與目鏡之間的空隙會漏進環境的雜光, 這在需要辨識微光天體時真的很討厭.
現代的目鏡 eye relief 都做得蠻長, 而且一般人購買時, 大多也會認定這是一項優點, 甚至有很多型號的目鏡 eye relief 作到 20mm長, 像 Pentax XW 全系列都有 20 mm. 但是對於不戴眼鏡觀察的人而言, 如果眼罩沒有目鏡本身的 eye relief 長, 就只好找一塊黑布把頭蓋著, 免得漏光. 而黑布蓋頭最討厭的就是太熱太悶, 尤其是夏天... 如果需要換目鏡或想要做素描時就很麻煩.
Pentax 的硬式眼罩是很體貼的一種設計, 你甚至可以把眼睛穩穩的貼緊眼罩, 既不會漏光又不怕眼睫毛刷到鏡片, 但是如果像我流汗像水龍頭的堂弟貼完後, 再換你貼沾滿汗水的眼罩框, 其實也挺噁的...
所以呢, 每次搞到最後都想要用雙目視, 因為不知道為什麼, 用雙目視, 除了火山口的 or 目鏡外, 不管搭配哪種目鏡, 就是能眼睛貼緊眼罩, 當然這樣一來, 無法避免的, 總是把目鏡鏡片刷得油漬漬. 最慘的是我最低倍那隻 panoptic 35mm, eye relief 28mm, 都快 3 公分了. 每當加上濾鏡看面紗, 北美... 一定要頭蓋黑布, 不然洩進來的雜光被濾鏡反射, 什麼都看不見啦.
網路上查一下, TeleVue 還真是與目鏡有關的什麼都能賣, 有個東西叫 eyeguard extender, 它可以升高眼罩, 不夠高的話還能疊疊樂, 底下就是裝上 extender 整形前與整形後, 又高又深邃...
至於用在雙目視的目鏡, Pan 24 還可以, 眼罩高度夠高, 但是 NT6 11mm 那組就麻煩了.
Nagler Type-6 的眼罩被很多用戶罵得要死, 可是它有 82 度超廣角, 整個視野晶瑩剔透, 星點如針點, 最讚的是又小又輕, 讓你不得不愛它. 所謂 "麻煩" 是上面那個 eyeguard extender 沒辦法套得上, 套不上就沒搞頭啦... 還好現在網路什麼死人骨頭都查得到, 雖然不是很肯定, 最後還是決定賭一把, 賭就是賭這個 DIOPTRX 的 adapter.
廣角目鏡最煩人的就是像散差, TV 賣這個 DIOPTRX 解決像散問題還頗受好評, 但是過去生產的型號太多, 為了要讓各型廣角目鏡都能一體適用或說一體適"賺", 就再來賣個轉接環撈一撈, 真會做生意. DIOPTRX 當然有做 TV 招牌 NT6 的 adapter 囉, 裝上 adapter 後的 11mm NT6, 順利的也能裝上 eyeguard extender, 於是頭也跟著變大了, 稍微量過, 兩個大頭擺在雙目視上並不會卡到, 成功.
講到雙目視, 忍不住來罵兩句...
這支強強破千鎂的 TeleVue BinoVue 從 OPT 寄來後就光軸不正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02/tele-vue-bino-vue.html), 忍痛寄回美國校正後, 的確爽爽用到現在, 結果在一個風和日麗心曠神怡的上午, 對著陽光一看... 哇, 居然長黴了, 頓時烏雲罩頂, 心不曠神也不怡了, 只好小心翼翼拆開外殼研究一下黴長在哪裡呀?
不看還好... 看完的感覺就像八卦新聞裏老婆發現戶口名簿多一個小孩的感覺一樣... 嗚嗚嗚... 裏面用鉛筆寫著 TB 5/29/11, 嗯... 我猜是 TB 這位先生在 2011 年 5/29 作 QC 或校準吧? 等等... 我是 2012/2 買的耶, 那 11 年是怎麼回事? OPT 庫存賣不掉的? 別人退貨的? 上次回廠校正換一個舊貨? 什麼猜測都來了, 可惡的老外... 火大打給 OPT 罵了半天也沒用, 全推給 TV, 打給 TV 報價清潔要收 $280, 靠... 乾脆去搶劫比較快. 深呼吸... 一, 二, 三, 四... 好樣的, 要不是看在你的 CA 有足足 27mm 下, 我, 我, 我... 腦充血下連到 Denkmeier, Russ 老兄最近推出新作 Binotron 27 據說賣得嚇嚇叫, 馬上下訂, 等東西到了, 我自己來清黴菌, 順道來練校正, 就不信有多難, 哼.
不過也終於不再鐵齒了, 到家樂福扛一台收藏家回家, 把東西全扔進去. 前一陣子趁日幣低買了之前很想要的高橋兩吋天頂鏡, 這個光路比原來兩吋那隻 Baader 短, 讓 Pan 35在 FC-76D 順利對到焦, 4.2 度的視野耶, 哈好久了說. 這隻也很好玩... 可能一方面也是自己孤陋寡聞吧, 裏面的鏡片居然用以前高橋反射鏡 MT-130 的副鏡鏡材, 橢圓形的耶.
現代的目鏡 eye relief 都做得蠻長, 而且一般人購買時, 大多也會認定這是一項優點, 甚至有很多型號的目鏡 eye relief 作到 20mm長, 像 Pentax XW 全系列都有 20 mm. 但是對於不戴眼鏡觀察的人而言, 如果眼罩沒有目鏡本身的 eye relief 長, 就只好找一塊黑布把頭蓋著, 免得漏光. 而黑布蓋頭最討厭的就是太熱太悶, 尤其是夏天... 如果需要換目鏡或想要做素描時就很麻煩.
Pentax 的硬式眼罩是很體貼的一種設計, 你甚至可以把眼睛穩穩的貼緊眼罩, 既不會漏光又不怕眼睫毛刷到鏡片, 但是如果像我流汗像水龍頭的堂弟貼完後, 再換你貼沾滿汗水的眼罩框, 其實也挺噁的...
所以呢, 每次搞到最後都想要用雙目視, 因為不知道為什麼, 用雙目視, 除了火山口的 or 目鏡外, 不管搭配哪種目鏡, 就是能眼睛貼緊眼罩, 當然這樣一來, 無法避免的, 總是把目鏡鏡片刷得油漬漬. 最慘的是我最低倍那隻 panoptic 35mm, eye relief 28mm, 都快 3 公分了. 每當加上濾鏡看面紗, 北美... 一定要頭蓋黑布, 不然洩進來的雜光被濾鏡反射, 什麼都看不見啦.
網路上查一下, TeleVue 還真是與目鏡有關的什麼都能賣, 有個東西叫 eyeguard extender, 它可以升高眼罩, 不夠高的話還能疊疊樂, 底下就是裝上 extender 整形前與整形後, 又高又深邃...
至於用在雙目視的目鏡, Pan 24 還可以, 眼罩高度夠高, 但是 NT6 11mm 那組就麻煩了.
Nagler Type-6 的眼罩被很多用戶罵得要死, 可是它有 82 度超廣角, 整個視野晶瑩剔透, 星點如針點, 最讚的是又小又輕, 讓你不得不愛它. 所謂 "麻煩" 是上面那個 eyeguard extender 沒辦法套得上, 套不上就沒搞頭啦... 還好現在網路什麼死人骨頭都查得到, 雖然不是很肯定, 最後還是決定賭一把, 賭就是賭這個 DIOPTRX 的 adapter.
廣角目鏡最煩人的就是像散差, TV 賣這個 DIOPTRX 解決像散問題還頗受好評, 但是過去生產的型號太多, 為了要讓各型廣角目鏡都能一體適用或說一體適"賺", 就再來賣個轉接環撈一撈, 真會做生意. DIOPTRX 當然有做 TV 招牌 NT6 的 adapter 囉, 裝上 adapter 後的 11mm NT6, 順利的也能裝上 eyeguard extender, 於是頭也跟著變大了, 稍微量過, 兩個大頭擺在雙目視上並不會卡到, 成功.
講到雙目視, 忍不住來罵兩句...
這支強強破千鎂的 TeleVue BinoVue 從 OPT 寄來後就光軸不正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02/tele-vue-bino-vue.html), 忍痛寄回美國校正後, 的確爽爽用到現在, 結果在一個風和日麗心曠神怡的上午, 對著陽光一看... 哇, 居然長黴了, 頓時烏雲罩頂, 心不曠神也不怡了, 只好小心翼翼拆開外殼研究一下黴長在哪裡呀?
不看還好... 看完的感覺就像八卦新聞裏老婆發現戶口名簿多一個小孩的感覺一樣... 嗚嗚嗚... 裏面用鉛筆寫著 TB 5/29/11, 嗯... 我猜是 TB 這位先生在 2011 年 5/29 作 QC 或校準吧? 等等... 我是 2012/2 買的耶, 那 11 年是怎麼回事? OPT 庫存賣不掉的? 別人退貨的? 上次回廠校正換一個舊貨? 什麼猜測都來了, 可惡的老外... 火大打給 OPT 罵了半天也沒用, 全推給 TV, 打給 TV 報價清潔要收 $280, 靠... 乾脆去搶劫比較快. 深呼吸... 一, 二, 三, 四... 好樣的, 要不是看在你的 CA 有足足 27mm 下, 我, 我, 我... 腦充血下連到 Denkmeier, Russ 老兄最近推出新作 Binotron 27 據說賣得嚇嚇叫, 馬上下訂, 等東西到了, 我自己來清黴菌, 順道來練校正, 就不信有多難, 哼.
不過也終於不再鐵齒了, 到家樂福扛一台收藏家回家, 把東西全扔進去. 前一陣子趁日幣低買了之前很想要的高橋兩吋天頂鏡, 這個光路比原來兩吋那隻 Baader 短, 讓 Pan 35在 FC-76D 順利對到焦, 4.2 度的視野耶, 哈好久了說. 這隻也很好玩... 可能一方面也是自己孤陋寡聞吧, 裏面的鏡片居然用以前高橋反射鏡 MT-130 的副鏡鏡材, 橢圓形的耶.
真會買, 買個不停... >"<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天鵝裏的糖果碎 Omicron 1 Cygni 與其他冷門目標
日期: 2013-9-7 23:40 ~ 9-8 01: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6866; O1 Cygni; Berkeley 89; Minkowski 4-17(PK79+51); Delta Cygni; GN 20.43.9; Gyulbudaghian 98-171; NGC 7293(Helix); NGC 7009(Saturn)
主鏡: GSO 8" F/4 Reflector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目鏡: Panoptic 35mm; XW 7mm/5mm/3.5mm; Nagler T6 2.5mm
雙目視: TeleVue BinoVue with Panoptic 24mm; Nagler T6 11mm
濾鏡: Baader O-III 2"; TeleVue UHC 2"; TeleVue O-III 1.25"
難得的晴朗夜晚, 濕度低, 涼風吹, 屋頂上還殘留一絲夏日午後陽光的味道, 秋夜清爽氣息已經不知不覺覆蓋大地了. 今晚主要是跟著 Sue French 的介紹走, 順便測一下幾個小東西.
通常會吸引我的目標有幾個條件, 首先當然是目標本身要有趣, 有特色, 最好有故事... 然後很重要的是, 手上器材要辦得到, 像那種 12, 13 等以上的目標就直接放棄了, 11 等的都要考慮考慮呢. 其次 "好找" 也很重要, "好找" 就是附近要有肉眼可見的亮星, 越近越好, 不要那種需要 hop 個十萬八千里的. 所以今天晚上首先就看一組密接雙星 delta Cygni, 一顆 2.9 另一顆 6.3, 分開約 2.7". 這個距離小歸小, 但是比 porrima 大多了, 不過兩顆亮度差異頗大, 有點類似 Izar (2.7, 5.1, 分開約 2.9"), 試了半天拆不開就是拆不開, 前一晚用小折也不行, 不過當時大氣擾動大, 繞射環跳來跳去的... 反正好找, 改天再繼續努力好了.
接下來往天鵝身體靠近走, NGC 6866 是一個疏散星團, 蠻好找的, 一看見就覺得不會認錯, 從尋星鏡看出去是一坨霧霧的東西, 目鏡 23X 可以看見星點分布的圖案, 66X 雙目視下就很美啦. 目標不小, 資料沒看完整, 本來我還以為會像 Tr1 那種小小的 OC 呢. NGC 6866 離我們約 5000 光年, 根據 2010 一份研究說, 在其約 0.5 度大的範圍內共有 267 顆星, 我有大概數一下, 差不多 30~40 顆(66X)吧?
再繼續往內靠近約一度, 有個行星狀星雲 M4-17 (PK79+51), 不過這個太暗了(13.7), 我是隨便撈一撈而已, 當然看不見. 會注意到它的原因, 除了因為看過很多行星狀星雲所以對 PN 特別有興趣外, 還有就是這位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Rudolph Minkowski) 先生了, 這位專研行星狀星雲與超新星的德裔美國天文學家, 在 1940 年代就發現了超過 200 個行星狀星雲, 比當時其他所有發現總合還多呢, 不過星圖裡常常看見 PK 開頭的可不是他的目錄喔, 只是 PK 都是行星狀星雲, 閔可夫斯基又發現太多行星狀星雲, 所以很容易誤以為 PK 就是他的傑作. 閔可夫斯基也有他自己的目錄 Mi, 裡面只有一個梅西爾的 M1... 不過這點我不敢確定有沒有讀懂? 閔可夫斯基的叔父赫爾曼.閔可夫斯基是鼎鼎大名的數學家, 也曾是愛因斯坦的老師, 而赫爾曼.閔可夫斯基的二哥奧斯卡.閔可夫斯基則是發現胰島素與糖尿病關係的偉大醫學家, 哇... 真是厲害厲害.
今天的主角 Omicron1 (O1) Cygni 有 3.7等, 肉眼就可以看見它位於在天鵝屁股的 Deneb 與 delta Cygni 間, 低倍率(23X) 視野下就很美了, 最亮那顆星是鮮橘色的位於三顆連星中間, 有多"鮮"? 鮮得有點像溢滿出來油油亮亮的鮮奶油, 然後兩旁兩顆閃爍著鑽石光芒, 比較大顆的白裡透藍, 比較小顆的則是藍裡透白, 在星光滿滿的銀河背景裏, 彷彿如展示櫃上的珠寶一般耀眼, 讓人忍不住會想到... ㄜ... 糖果碎, 對... 就是 candy crush,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打太多印在腦海了? 這三顆實際上是光學三星, O1 的確是有一個實體伴星, 不過靠得太近並沒有辦法分出來... 這麼說也不對, 63 天繞一次主星的結果, 讓它有蝕變星的效果, 3.73 ~ 3.89 你分得出來嗎? 不過據說對經驗豐富的變星觀測者而言並不難喔.
夾在 O1 與 Deneb 中間有一組像疏散星團的星體, Berkeley 89. 這個就很小了, 跟 M103 差不多, 不但真的蠻 "疏" 的, 然後又泡在銀河, 還真的不太容易認, 7.6 等星圖又沒標, 只好從雜誌上的插圖來對星點, 對了半天還是半信半疑. 從一份同樣是 2010 年的研究發現, Berk 89 也許真的是一組疏散星團, 而且它的年紀不小, 大約有 10 億年, 因為沒有明顯的核心, 因此顯然這個 OC 也許已逐漸失去足夠拉緊成員的重力, 以至於成員們一個一個... 慢慢消融於廣大宇宙裏.
最後有兩個目標沒去追, 一個叫 GN 20.43.9, "GN" 這個目錄是從 "Atlas of Galactic Nebulae" 來的, GN 20.43.9就在大家愛拍的 IC5070 內的 Cygni 56 附近, 應該不難定位, 下次來試試. 至於 G98-171 連 Sue 都要用 15" 找, 我那隻 8" 的就一邊涼快去吧. 隔了一天用小折試過, 定位有定到, 不過沒看到啦.
趁天氣好複習一下去年的兩個南天有名的行星狀星雲, 一個是 NGC 7293 Helix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10/ngc-7293-ngc-404.html), 另一個是 NGC 7009 土星星雲(http://s00639.blogspot.tw/2012/10/ngc-7009.html). NGC 7293 在平地屋頂一定要用 O-III 才能達陣, UHC 效果不佳, 不加濾鏡要看到... 很拼, 不像在山上隨便對, 隨便中, 還真大, 今年用 8" 牛看, 頗為壯觀, 連中央比較淡環邊比較白濃都清清楚楚. 至於 NGC 7009 夠亮, 不加濾鏡 ok, 只是小多了, 倍率高一點會比較好分辨, 大氣穩定時 (因為位置偏南, 角度低, 大氣擾動較嚴重) 可以看見兩端被拉長, 說它像一顆白色的土星是可以想像出來啦. 3" 小折下的 Helix, pan 35 (16.3X, EP: 4.6) 還 ok, 當然要加 O-III 濾鏡, 不過倍率偏低, 雖然夠大, 不過可能對比度不夠, 目標的深淺層次沒那麼明顯, pan 24 (24X, EP: 3) 會好一些. 講到這... Baader 的 2" 天頂配 FC-76D 光路太長, pan 35 對不到焦; 新的 2" 高橋天頂可以對到, 不過 Baader 與 Orion 的濾鏡接不上去, 只有 TeleVue 的可以, 1.25" 那個高橋天頂菱鏡則是什麼都裝不上... 真是OOXX.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6866; O1 Cygni; Berkeley 89; Minkowski 4-17(PK79+51); Delta Cygni; GN 20.43.9; Gyulbudaghian 98-171; NGC 7293(Helix); NGC 7009(Saturn)
主鏡: GSO 8" F/4 Reflector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目鏡: Panoptic 35mm; XW 7mm/5mm/3.5mm; Nagler T6 2.5mm
雙目視: TeleVue BinoVue with Panoptic 24mm; Nagler T6 11mm
濾鏡: Baader O-III 2"; TeleVue UHC 2"; TeleVue O-III 1.25"
難得的晴朗夜晚, 濕度低, 涼風吹, 屋頂上還殘留一絲夏日午後陽光的味道, 秋夜清爽氣息已經不知不覺覆蓋大地了. 今晚主要是跟著 Sue French 的介紹走, 順便測一下幾個小東西.
通常會吸引我的目標有幾個條件, 首先當然是目標本身要有趣, 有特色, 最好有故事... 然後很重要的是, 手上器材要辦得到, 像那種 12, 13 等以上的目標就直接放棄了, 11 等的都要考慮考慮呢. 其次 "好找" 也很重要, "好找" 就是附近要有肉眼可見的亮星, 越近越好, 不要那種需要 hop 個十萬八千里的. 所以今天晚上首先就看一組密接雙星 delta Cygni, 一顆 2.9 另一顆 6.3, 分開約 2.7". 這個距離小歸小, 但是比 porrima 大多了, 不過兩顆亮度差異頗大, 有點類似 Izar (2.7, 5.1, 分開約 2.9"), 試了半天拆不開就是拆不開, 前一晚用小折也不行, 不過當時大氣擾動大, 繞射環跳來跳去的... 反正好找, 改天再繼續努力好了.
接下來往天鵝身體靠近走, NGC 6866 是一個疏散星團, 蠻好找的, 一看見就覺得不會認錯, 從尋星鏡看出去是一坨霧霧的東西, 目鏡 23X 可以看見星點分布的圖案, 66X 雙目視下就很美啦. 目標不小, 資料沒看完整, 本來我還以為會像 Tr1 那種小小的 OC 呢. NGC 6866 離我們約 5000 光年, 根據 2010 一份研究說, 在其約 0.5 度大的範圍內共有 267 顆星, 我有大概數一下, 差不多 30~40 顆(66X)吧?
再繼續往內靠近約一度, 有個行星狀星雲 M4-17 (PK79+51), 不過這個太暗了(13.7), 我是隨便撈一撈而已, 當然看不見. 會注意到它的原因, 除了因為看過很多行星狀星雲所以對 PN 特別有興趣外, 還有就是這位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Rudolph Minkowski) 先生了, 這位專研行星狀星雲與超新星的德裔美國天文學家, 在 1940 年代就發現了超過 200 個行星狀星雲, 比當時其他所有發現總合還多呢, 不過星圖裡常常看見 PK 開頭的可不是他的目錄喔, 只是 PK 都是行星狀星雲, 閔可夫斯基又發現太多行星狀星雲, 所以很容易誤以為 PK 就是他的傑作. 閔可夫斯基也有他自己的目錄 Mi, 裡面只有一個梅西爾的 M1... 不過這點我不敢確定有沒有讀懂? 閔可夫斯基的叔父赫爾曼.閔可夫斯基是鼎鼎大名的數學家, 也曾是愛因斯坦的老師, 而赫爾曼.閔可夫斯基的二哥奧斯卡.閔可夫斯基則是發現胰島素與糖尿病關係的偉大醫學家, 哇... 真是厲害厲害.
今天的主角 Omicron1 (O1) Cygni 有 3.7等, 肉眼就可以看見它位於在天鵝屁股的 Deneb 與 delta Cygni 間, 低倍率(23X) 視野下就很美了, 最亮那顆星是鮮橘色的位於三顆連星中間, 有多"鮮"? 鮮得有點像溢滿出來油油亮亮的鮮奶油, 然後兩旁兩顆閃爍著鑽石光芒, 比較大顆的白裡透藍, 比較小顆的則是藍裡透白, 在星光滿滿的銀河背景裏, 彷彿如展示櫃上的珠寶一般耀眼, 讓人忍不住會想到... ㄜ... 糖果碎, 對... 就是 candy crush,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打太多印在腦海了? 這三顆實際上是光學三星, O1 的確是有一個實體伴星, 不過靠得太近並沒有辦法分出來... 這麼說也不對, 63 天繞一次主星的結果, 讓它有蝕變星的效果, 3.73 ~ 3.89 你分得出來嗎? 不過據說對經驗豐富的變星觀測者而言並不難喔.
夾在 O1 與 Deneb 中間有一組像疏散星團的星體, Berkeley 89. 這個就很小了, 跟 M103 差不多, 不但真的蠻 "疏" 的, 然後又泡在銀河, 還真的不太容易認, 7.6 等星圖又沒標, 只好從雜誌上的插圖來對星點, 對了半天還是半信半疑. 從一份同樣是 2010 年的研究發現, Berk 89 也許真的是一組疏散星團, 而且它的年紀不小, 大約有 10 億年, 因為沒有明顯的核心, 因此顯然這個 OC 也許已逐漸失去足夠拉緊成員的重力, 以至於成員們一個一個... 慢慢消融於廣大宇宙裏.
最後有兩個目標沒去追, 一個叫 GN 20.43.9, "GN" 這個目錄是從 "Atlas of Galactic Nebulae" 來的, GN 20.43.9就在大家愛拍的 IC5070 內的 Cygni 56 附近, 應該不難定位, 下次來試試. 至於 G98-171 連 Sue 都要用 15" 找, 我那隻 8" 的就一邊涼快去吧. 隔了一天用小折試過, 定位有定到, 不過沒看到啦.
趁天氣好複習一下去年的兩個南天有名的行星狀星雲, 一個是 NGC 7293 Helix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10/ngc-7293-ngc-404.html), 另一個是 NGC 7009 土星星雲(http://s00639.blogspot.tw/2012/10/ngc-7009.html). NGC 7293 在平地屋頂一定要用 O-III 才能達陣, UHC 效果不佳, 不加濾鏡要看到... 很拼, 不像在山上隨便對, 隨便中, 還真大, 今年用 8" 牛看, 頗為壯觀, 連中央比較淡環邊比較白濃都清清楚楚. 至於 NGC 7009 夠亮, 不加濾鏡 ok, 只是小多了, 倍率高一點會比較好分辨, 大氣穩定時 (因為位置偏南, 角度低, 大氣擾動較嚴重) 可以看見兩端被拉長, 說它像一顆白色的土星是可以想像出來啦. 3" 小折下的 Helix, pan 35 (16.3X, EP: 4.6) 還 ok, 當然要加 O-III 濾鏡, 不過倍率偏低, 雖然夠大, 不過可能對比度不夠, 目標的深淺層次沒那麼明顯, pan 24 (24X, EP: 3) 會好一些. 講到這... Baader 的 2" 天頂配 FC-76D 光路太長, pan 35 對不到焦; 新的 2" 高橋天頂可以對到, 不過 Baader 與 Orion 的濾鏡接不上去, 只有 TeleVue 的可以, 1.25" 那個高橋天頂菱鏡則是什麼都裝不上... 真是OOXX.
最後是那隻為了再減重 2.5 kg 的 Vixen AL 130 腳架, 還 ok 呢, 高倍調焦時是有點晃, 但還能忍受啦, 差一個 "H" 差這麼多...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Panoptic 24mm 雙目試機
日期: 2013-8-25 23:20 ~ 8-26 00:4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6939/6946, NGC 6992, Cyg 61, 2013 Del Nova, NGC 884/869, Stock 2, Moon
主鏡: GSO 8" F/4 Reflector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目鏡: Panoptic 35mm; XW 5mm/3.5mm; Nagler T6 2.5mm
雙目視: TeleVue BinoVue with Panoptic 24mm; XF 8.5mm; Or 12.5mm/6mm
濾鏡: Baader PMSN 2"
Panoptic 24mm 組合的雙目視, 是雙目視同好間的頂尖組合之一, 也是我寄以厚望的深空目標利器. 東西八月初就寄到了, 結果因為突然老婆住院, 接下來又是漫長等開刀的日子, 不僅生活大亂, 心情也低落得不得了, 因此一直沒有測試.
第一個目標選定前陣子一直看得虛無飄渺的 NGC 6946, 月光下還是隱隱約約, 不過多次對星圖與相片之後, 已找到不錯的鎖定位置方式. 畫在下圖... 從 NGC 6939 三角形往上推, 當作指標那組三角形前方有一顆亮度差不多的星, 繼續延伸有兩顆靠很近的星, 再上面一些有三顆成小三角形, 其中兩顆較亮, 夾在這個小三角形與之前那兩顆靠很近的星之間就是 NGC 6946.
之後巡了一下面紗, 月光光之下機會渺茫, 於是轉一下今年還沒看得 Cyg 61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08/cyg-61.html), 浮沉與藍白星點中如寶石一般的橘黃雙星美麗依舊, 只是滿滿拖著彗尾的星點實在破壞氣氛. Pan24 BV 1 度左右的視野還很 ok, 沒有見樹不見林的遺憾.
雙星團與Stock 2當然是大視野的好目標, Pan 24 BV 裝得下雙星團, 不過裝不下 Stock 2, 有頭手就沒有腳, 有腳就裝不下頭. 雙目的立體優勢仍舊被彗尾破壞不少, 不然真會是一幅美麗的圖案, 今晚若有機會再換小折上好了.
月球的阿姆斯壯坑是今夜最最大的驚喜, 一方面寧靜海也接近明暗邊緣區. 原本什麼都看不見, 後來把濾鏡拿掉之後發現居然清楚得不得了, BV+Or 12.5mm 最先看見, 下圖中紅圈圈是很好找的定位點, 白白的 Moltke 坑 6.4km 由於顏色太白亮了, 很明顯. Maskelyne 坑往左, 第一個是 B (9km), 下一個是 C (9km), 夾在 C 與 Moltke 中間清清楚楚地看見阿姆斯壯坑 (4.6km) 了.
換上 XF 8.5mm, Or 6mm 都 ok, 只是一個比一個不清楚. 改用單眼, 直接用 XW 5mm... 非常清楚, XW 3.5 mm 也相當不錯, 最後把上次摔下樓的 NT6 2.5mm 拿來看也沒問題, 還真的放很大呢, 真是不錯.
最後是前幾天很熱門的話題, 海豚座新星. 其實上禮拜我已經找過了, 雖然沒什麼看頭, 不過因為是我的第一顆 Nova, 看見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現在尋星技巧進步不少, 雙筒加 7.6 星圖對一對 5 min 就搞定, 不過假會貼在觀星會網站的尋星圖是錯的, 真是不好意思, 素描倒是還算準...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6939/6946, NGC 6992, Cyg 61, 2013 Del Nova, NGC 884/869, Stock 2, Moon
主鏡: GSO 8" F/4 Reflector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目鏡: Panoptic 35mm; XW 5mm/3.5mm; Nagler T6 2.5mm
雙目視: TeleVue BinoVue with Panoptic 24mm; XF 8.5mm; Or 12.5mm/6mm
濾鏡: Baader PMSN 2"
Panoptic 24mm 組合的雙目視, 是雙目視同好間的頂尖組合之一, 也是我寄以厚望的深空目標利器. 東西八月初就寄到了, 結果因為突然老婆住院, 接下來又是漫長等開刀的日子, 不僅生活大亂, 心情也低落得不得了, 因此一直沒有測試.
第一個目標選定前陣子一直看得虛無飄渺的 NGC 6946, 月光下還是隱隱約約, 不過多次對星圖與相片之後, 已找到不錯的鎖定位置方式. 畫在下圖... 從 NGC 6939 三角形往上推, 當作指標那組三角形前方有一顆亮度差不多的星, 繼續延伸有兩顆靠很近的星, 再上面一些有三顆成小三角形, 其中兩顆較亮, 夾在這個小三角形與之前那兩顆靠很近的星之間就是 NGC 6946.
之後巡了一下面紗, 月光光之下機會渺茫, 於是轉一下今年還沒看得 Cyg 61 (http://s00639.blogspot.tw/2012/08/cyg-61.html), 浮沉與藍白星點中如寶石一般的橘黃雙星美麗依舊, 只是滿滿拖著彗尾的星點實在破壞氣氛. Pan24 BV 1 度左右的視野還很 ok, 沒有見樹不見林的遺憾.
雙星團與Stock 2當然是大視野的好目標, Pan 24 BV 裝得下雙星團, 不過裝不下 Stock 2, 有頭手就沒有腳, 有腳就裝不下頭. 雙目的立體優勢仍舊被彗尾破壞不少, 不然真會是一幅美麗的圖案, 今晚若有機會再換小折上好了.
月球的阿姆斯壯坑是今夜最最大的驚喜, 一方面寧靜海也接近明暗邊緣區. 原本什麼都看不見, 後來把濾鏡拿掉之後發現居然清楚得不得了, BV+Or 12.5mm 最先看見, 下圖中紅圈圈是很好找的定位點, 白白的 Moltke 坑 6.4km 由於顏色太白亮了, 很明顯. Maskelyne 坑往左, 第一個是 B (9km), 下一個是 C (9km), 夾在 C 與 Moltke 中間清清楚楚地看見阿姆斯壯坑 (4.6km) 了.
換上 XF 8.5mm, Or 6mm 都 ok, 只是一個比一個不清楚. 改用單眼, 直接用 XW 5mm... 非常清楚, XW 3.5 mm 也相當不錯, 最後把上次摔下樓的 NT6 2.5mm 拿來看也沒問題, 還真的放很大呢, 真是不錯.
最後是前幾天很熱門的話題, 海豚座新星. 其實上禮拜我已經找過了, 雖然沒什麼看頭, 不過因為是我的第一顆 Nova, 看見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現在尋星技巧進步不少, 雙筒加 7.6 星圖對一對 5 min 就搞定, 不過假會貼在觀星會網站的尋星圖是錯的, 真是不好意思, 素描倒是還算準...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幾個目鏡
目鏡在攝影同好間算是較冷門的東西, 但是對肉眼觀察者而言, 真是一種充滿誘惑力商品呀. 精巧的金屬加工, 晶瑩剔透的鏡片... 總是讓自己難以抗拒. 從一開始買鏡子送的目鏡, 到滿手清一色的景德目鏡, 慢慢又換了 Pentax, Takahashi, TeleVue... 購買目鏡真是一個無底洞, 不過我相信比我瘋狂的人還多著呢.
設計圖多引用著名網站: Astromical Optics (http://www.handprint.com/ASTRO/ae5.html#barlow)
上下這兩張圖都是從我很喜歡參考的 telescopeOptic.net 剪下來的,
基本上目鏡就是一個放大鏡, 把通過主鏡遠方的目標影像放大顯示, 除了配合伽利略式望遠鏡的負鏡目鏡外, 我們使用的目鏡都是等效的正鏡片組.
上圖已經標得非常清楚, 望圖生意, 這邊就不再贅述目鏡如 Field stop, exit pupil, eye relief, AFoV, TFoV... 等一些重要數字了.
雖然用一片凸透鏡就有放大的效果, 但是視角小得可憐, 為了增大可視野, 校正一些像差色差, 於是在前面擺一片場透鏡 (Field Len), 第一代的目鏡像惠更斯目鏡 (Huygens), 朗式目鏡 (Ramsden) 就如此而已, 當然也有一些變形與改良, 但基本上就是這樣兩片鏡片的組合. 場透鏡是弱一點的正鏡, 後方的視透鏡則是較強的正鏡. 但這種架構頂多能讓視野擴大到 50 度左右. 隨著鏡片材質與光學技術日新月異, 目鏡的設計也越來越多變化, 有幾種第二代的設計, 目前市場上還很多人用, 像常聽到的 Monocentric, Abbe orthoscopic, Kellner/Konic/Erfle 也有, Plossl 還依然是主流之一呢.
Kellner 目鏡是 Karl Kellner 1849 年發表的, 用兩片式消色差的設計組合, 2 群 3 片 (1-2), 所以也有人就叫它消色差式 (Achromate), 應該算是改良自朗式目鏡. Monocentric 則是 Steinheil 1883 年發表的, 當時鍍膜技術還很遜, 鏡片分開一些就會有內部反射與鬼影, 嚴重影響品質, 而 Monocentric 膠合式的設計避掉了這個問題, 雖然可視角很小, 但是透光率與像差色差矯正都很好, 所以為行星觀測者的最愛. Thomas M. Back 也修改此設計, 製造出很讚的經典銘鏡 TMB supermonocentric 目鏡, 最近 APM 又重新製造販賣, 還賣到大缺貨... 價錢甚至比 XW, Nagler 還貴, 真是....
Abbe Othoscopic, 2 群 4 片 (3-1), 現在也還有很多人在做, 連高橋今年都在推 Abbe Or 新目鏡, Abbe 的設計算是完完全全的創新, 並非像其他大部分的設計有從哪些原型改良之嫌. 我買了谷光學所俗稱 circle T 的幾顆, 這兩對 Or 目鏡看月亮的明亮清澈真是令人讚不絕口, 除了 eye relief 短到睫毛得刷著鏡片以外... 不過依舊是我最愛的觀月目鏡.
那 5mm 那支呢? 因為單眼看時, 我比較喜歡新買的 XW 5mm, 所以這支 Or 5mm 現在的用途竟是... 校正尋星鏡用, 哈哈... 因為它的視野很小, 需要校準時很容易對得準.
回到所謂第二代目鏡, Plossl 應該還是目前中低階目鏡的主流, 並且變型多種, 演化出各式各樣的設計. 1860 年由 Georg Simon Plossl 先生設計的, 由兩組兩片式消色差共 2 群 4 片構成 (2-2), 由於這兩組兩片式幾乎完全相同, 所以也被叫做 "對稱式" (Symmetrical), 當年的設計讓可視角擴大到 50 度左右, 觀察深空目標更方便了, 可是 eye relief 還是很短, 尤其越短焦ER就越短. 時至今日當然有很多變型改進過的 plossle 出現讓 eye relief 不再那麼短. 高橋 LE 就算是改良式的 Plossl, , 或 Erfle? 由於被新歡 TeleVue Panoptic 24mm 取代, 已經賣掉 30mm 與 18mm, 剩下一組 5mm 的, 我覺得效果... 還好而已, 不怎麼厲害.
第三代的目鏡當然以 TeleVue 的 Nagler 為代表, 現在 Nagler 已經出到第六代了, 用更多鏡片來修正各式各樣差, 受惠於先進的鍍膜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 Nagler 擺了一組所謂的史密斯鏡片大幅消滅了像散差 (看起來不就一組兩片式嗎? 跟巴羅鏡的放大鏡片組看起來很像呀? 把焦距拉長達到放大的效果).
我有兩支 Nagler T6, 一支 11mm, 另一支是 2.5mm. 11mm 那支是放大看深空目標最棒的一支, 2.5mm 的很少用, 當初真是昏頭才會買. 如果那天給我看見天狼星伴星或心宿二伴星就會覺得甘願了.
廣角長焦目鏡是尋星的最佳伴侶, 目前我最愛的是 TeleVue 的 Panoptic 35mm, 也是手上唯一 2" 的目鏡, Panoptic 剛出來時也算一種改良式 Plossl 或 Erfle?, 4 群 6 片 (2-1-1-2), AFoV 有到 68度.
設計圖多引用著名網站: Astromical Optics (http://www.handprint.com/ASTRO/ae5.html#barlow)
上下這兩張圖都是從我很喜歡參考的 telescopeOptic.net 剪下來的,
基本上目鏡就是一個放大鏡, 把通過主鏡遠方的目標影像放大顯示, 除了配合伽利略式望遠鏡的負鏡目鏡外, 我們使用的目鏡都是等效的正鏡片組.
上圖已經標得非常清楚, 望圖生意, 這邊就不再贅述目鏡如 Field stop, exit pupil, eye relief, AFoV, TFoV... 等一些重要數字了.
Kellner 目鏡是 Karl Kellner 1849 年發表的, 用兩片式消色差的設計組合, 2 群 3 片 (1-2), 所以也有人就叫它消色差式 (Achromate), 應該算是改良自朗式目鏡. Monocentric 則是 Steinheil 1883 年發表的, 當時鍍膜技術還很遜, 鏡片分開一些就會有內部反射與鬼影, 嚴重影響品質, 而 Monocentric 膠合式的設計避掉了這個問題, 雖然可視角很小, 但是透光率與像差色差矯正都很好, 所以為行星觀測者的最愛. Thomas M. Back 也修改此設計, 製造出很讚的經典銘鏡 TMB supermonocentric 目鏡, 最近 APM 又重新製造販賣, 還賣到大缺貨... 價錢甚至比 XW, Nagler 還貴, 真是....
Abbe Othoscopic, 2 群 4 片 (3-1), 現在也還有很多人在做, 連高橋今年都在推 Abbe Or 新目鏡, Abbe 的設計算是完完全全的創新, 並非像其他大部分的設計有從哪些原型改良之嫌. 我買了谷光學所俗稱 circle T 的幾顆, 這兩對 Or 目鏡看月亮的明亮清澈真是令人讚不絕口, 除了 eye relief 短到睫毛得刷著鏡片以外... 不過依舊是我最愛的觀月目鏡.
那 5mm 那支呢? 因為單眼看時, 我比較喜歡新買的 XW 5mm, 所以這支 Or 5mm 現在的用途竟是... 校正尋星鏡用, 哈哈... 因為它的視野很小, 需要校準時很容易對得準.
回到所謂第二代目鏡, Plossl 應該還是目前中低階目鏡的主流, 並且變型多種, 演化出各式各樣的設計. 1860 年由 Georg Simon Plossl 先生設計的, 由兩組兩片式消色差共 2 群 4 片構成 (2-2), 由於這兩組兩片式幾乎完全相同, 所以也被叫做 "對稱式" (Symmetrical), 當年的設計讓可視角擴大到 50 度左右, 觀察深空目標更方便了, 可是 eye relief 還是很短, 尤其越短焦ER就越短. 時至今日當然有很多變型改進過的 plossle 出現讓 eye relief 不再那麼短. 高橋 LE 就算是改良式的 Plossl, , 或 Erfle? 由於被新歡 TeleVue Panoptic 24mm 取代, 已經賣掉 30mm 與 18mm, 剩下一組 5mm 的, 我覺得效果... 還好而已, 不怎麼厲害.
第三代的目鏡當然以 TeleVue 的 Nagler 為代表, 現在 Nagler 已經出到第六代了, 用更多鏡片來修正各式各樣差, 受惠於先進的鍍膜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 Nagler 擺了一組所謂的史密斯鏡片大幅消滅了像散差 (看起來不就一組兩片式嗎? 跟巴羅鏡的放大鏡片組看起來很像呀? 把焦距拉長達到放大的效果).
我有兩支 Nagler T6, 一支 11mm, 另一支是 2.5mm. 11mm 那支是放大看深空目標最棒的一支, 2.5mm 的很少用, 當初真是昏頭才會買. 如果那天給我看見天狼星伴星或心宿二伴星就會覺得甘願了.
廣角長焦目鏡是尋星的最佳伴侶, 目前我最愛的是 TeleVue 的 Panoptic 35mm, 也是手上唯一 2" 的目鏡, Panoptic 剛出來時也算一種改良式 Plossl 或 Erfle?, 4 群 6 片 (2-1-1-2), AFoV 有到 68度.
本來還有一隻 24mm 給 1.25" 系統當尋星用, 現在加買一隻給雙目視看深空, 真是讚!!
最後是 XW 三人組, 3.5mm/5mm/7mm, 我不知道 XW 該屬於哪種設計? 都歸廣角式嗎? 短焦廣角的選擇 XW 真是不二的選擇 (也許有更好的啦) , eye relief 長, 硬式眼罩的設計讓你眼睛貼著也不怕碰觸到鏡片, 只是好大一顆喔. 看設計圖可以發現, 與其它著名的廣角目鏡相比, 左邊算來第三片那片彎鏡片很貼近焦平面, 這是它有專利的地方喔. 在短焦 3.5與5mm 這兩隻, 把這片(組) 擺在史密斯鏡片組之前, 這個設計幾乎完全消掉了彗差, 球差與色差. 70度的視野, 20mm 的 eye relief, 加上 Pentax SMC 鍍膜, 簡直是完美. 我只買短焦, 因為長焦有場曲, 很多人都這麼說.
對了... 還有一組 Pentax XF, 設計跟 XW 20 很類似耶...
現代的超廣角目鏡越做越複雜, TeleVue 100 度的 Ethos 算算看有幾片鏡片? 6 群 10 片?
最後這張圖說明現今市面上目鏡兩種主要設計邏輯, 左邊上面有提講過了, 右邊呢, 則是超廣角目鏡設計的代表, 大致分成三塊, 場透鏡組是一組等效負鏡的史密斯鏡片組, 擺在焦平面前, 負鏡把光線發散, 有時候焦平面後會再緊接一片負鏡把光線散得更開, 第二組是比較弱的等效正鏡組把光收斂一些, 最後一組強正鏡組把光線聚焦, 理論上這種設計可以把視角做到 70 度以上.
+ (2014-4-3 update) 事後再來看之前寫的還真是粗糙呢, 哈哈... 因為後來又讀到一些關於評斷目鏡效能 (performance) 的文章覺得很有用, 又不知該記在哪裡? 就添在這邊吧...
兩個衡量標準, 一是 Angular Blur Size, 另一個是 Acceptable Wavefront Error, 都很有道理耶, 前面那個以後再補, 後面這個比較有數學依據. 之前常常看見人家用波前誤差來衡量望遠鏡的光學效能, 比如說某個主鏡波峰到波谷(peak-to-valley)的波前差(wavefront error)是 0.25 λ (讀成 0.25 wave), 意思就是該主鏡最長與最短的光程(optical path)差是 0.25X0.55=0.14 um, 0.55um 是綠光的波長. 而繞射極限正是 0.25 λ , 所以若波前誤差小於 0.25 λ 的話, 人眼就分辨不出來了, 誤差分不出來那就是理想值啦,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目鏡效能的評估. 1980 年光學設計師 Richard A. Buchroeder 先生定下一個以波前差為基礎的簡化標準來當評估目鏡是否銳利的準則, 依這個準則目鏡設計達到所謂"銳利"的標準是 Exit Pupil = 0.5mm 時, 波前誤差必須小於 0.25 λ, 當目鏡焦長與 Exit Pupil 變大, 也就是倍率變小, 允許的波前誤差也正比例的變大, 例如 Exit Pupil = 1mm 時, 波前誤差小於 0.5 λ 即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