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 Photo Album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雙子腳邊的水母、猴頭與聖誕樹 -- NGC 2174/2175, IC 443, NGC 2264

記得剛開始看星星時有個超愛看的天文 blog, 從來不知道作者是誰? 唯一記得的是它 host 在中華電信的網站上, 裏面內容豐富, 我幾乎要把全部文章列印出來了, 看過一遍、再一遍、又一遍... 百看不膩. blog 敘述以星座為主架構, 先介紹該星座在世界各不同文明下的各種神話故事, 然後介紹星座的主要亮星, 最後才是裏面有名的深空天體. 等到後來開始看英文書時才發現, 其實大多介紹星空的書都用相似的結構. 當天氣好時, 我就會按圖索引 找/認 書上星座裏的亮星, 然後一顆一顆連起來, 有些星座要花好幾 天/次 才連得出來, 沒關係, 認出來最重要, 每次完成一個星座都很高興, 超有成就感的.

春夏秋冬又一次循環, 認得的星座越來越多, 我也開始有望遠鏡了. 有器材之後, 可以更進一步探索星座內的深空天體, 此時之前星座連連看認識的亮星們, 就變尋找深空目標最好的幫手. 我會想像, 比如: 從 "獅子尾巴最後一顆往後走..."、 "獵戶頭頂中間那顆再往上..."、 "雙子左腳底跟獵戶木棒頂端那顆中間"... 之類的. 盡管如此, 在紙本星圖時代, 我也常常才走個 5 度 10 度就開始迷路, 不過越走越熟練, 加上後來精準的電子星圖出現, 現在找目標已經完全無障礙, 而 "星座"、"亮星" 們更像老朋友, 仰望星空時它們也在熟悉的位置望著你.


星座排列雖然都一樣, 不過看久了, 然後每個人連結自己不同的經驗背景之後, 就有屬於自己不同的解讀. 比如我腦海裏對雙子座的印象之一就是, 雙子的 "左" (黃色的 Pollux) 下側踩著的是獨角獸麒麟座, 那邊有 "聖誕樹" 跟 "玫瑰"; "右" (白色的 Caster) 下側踩著的是獵人高舉的木棒, 那邊有 "水母" 跟 "猴頭"; 雙子的腳泡在冬銀河裏, 附近星團很多, 除了美麗的 M 35 與 NGC 2158 外, 如果天況不錯, 就會嘗試看看腳邊幾個美麗的星雲. 就算天況不太好, 也有容易的目標, 比如那天在陽台路燈光害下, 試小赤道儀 AP-SM 架 FOA-60Q, 先畫了黃色的 Pollux 左手肘上別名愛斯基摩星雲的行星狀星雲 NGC 2392.


NGC 2392 (Eskimo Nebula) -- Takahashi FOA-60 Q, 6mm Ethos for 150X

想當年還是跑到山上用 14 公分的大折才勉強看到呢, 現在就算不加濾鏡, 5~7 公分的雙筒也能清楚認出. 愛斯基摩星雲的旁邊有顆 8 等出頭的亮星, 由於星雲很小, 低倍下如果又經驗不足, 很可能誤以為只是兩顆星. 我用 30X (Nagler 31mm) 尋星時就認出它的身影, 放大到 150X 時出瞳徑已經剩 0.4mm, 在這條件下我觀察到的星雲本體雲氣濃淡分三層, 中間 "次亮", 然後隔著一道暗環, 外面圍繞一圈最亮的雲氣, 然後再向外漸層暗去. NGC 2392 雖然不大, 但雲氣頗有變化, 用不同口徑與倍率搭配觀察細節非常有趣.



光害下, 小口徑雖然不太可能看到繭星雲的雲氣, 不過埋在星雲裏的聖誕樹星團在 12 月不但明顯好觀察, 也相當應景.


NGC 2264 (Christmas Tree Cluster) -- Takahashi FOA-60 Q, 12.5 mm Docter for 73X


SQM 量起來只有 17.42 MPSS, 不過 6公分小鏡在 72X 下還是可以看見好多星星, 錐狀的聖誕樹外型很容易辨識, 一眼就看見躺著的聖誕樹, 樹底最亮那顆是麒麟座第 15 號星, 分類為 O7, 據說是天空裏最藍的一顆星喔.



AP-SM 用得還不錯, 接下來要認真測測 SXP 搭 SB-One 實戰順不順?, 以及搭 HAL-130 腳夠不夠穩? 雖然之前很嫌棄 HAL-130, 不過現在要 "輕量" 啊, 輕量是有代價的, 要看看自己能承受到哪種程度.

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那晚, 透明度絕佳, 不過風也無敵大. HAL-130 下截腳伸出一半就好, 想說應該會比全伸出來穩吧? 但風實在太大, 風強的時候吹得鏡筒都在搖, 更別說目鏡視野了. 風小時就還好, 高倍調焦並不會到 "晃" 的程度, 小抖 1 秒不到. 所以也許 HAL-130 真的沒那麼不堪, 因為風大時就算用最穩的高橋木腳架也一樣抖, 可能鏡筒長, 受風面積大才是主因. 上次在昆陽風大, EM-11 架短短的 Mewlon-180c 也是抖到沒法觀察, 所以還是好好研究出問題主因才對, 不要再亂買腳架了, 家裏已經一堆腳架. 強風中看了什麼呢? 先畫了別名水母星雲的 IC 443:


part of IC 443 (Jellyfish Nebula) -- TEC-140, 21mm Ethos + Lumicon O-III

透明度好到沒加濾鏡都能略略看見東側雲氣最濃厚的部分, 加上濾鏡當然更明顯, O-III 效果又比 UHC 好.

撈一下以前畫的:



以前怎麼畫得這麼痛苦? 果然透明度有差. 圖畫得很醜, 而且一點都不像水母, 不過天文相片就漂亮了, 相片裏的這個超新星殘骸雲氣, 弧形向外推一層又一層, 如果仔細看還會發現好像有兩群弧形的雲氣, 而兩群對應的圓心似乎不是同個點, 其原因我看了半天也看不懂... 好像是說東北側比較明顯那弧是超新星爆炸激發的快速震波; 南側比較不明顯也比較疏的是與夾在中間的分子雲有關??? 先不管專業的天文問題了, 以我們這種業餘的目視觀測者而言, 看得到偷笑了.



另外一個畫的是別名猴頭星雲的 NGC 2174...... 或 NGC 2175


NGC 2174/2175 TEC-140, 12.5mm Docter + Lumicon UHC


有人說 NGC 2174 是猴子額頭中央最亮那一小區, 而 NGC 2175 則是包含 NGC 2174 的整團大星雲; 也有人說 2174 是整團星雲, 而 2175 是裏面鬆鬆的疏散星團; 還有人乾脆合用 2174/2175... 不管如何, 這團雲氣是 H-II 類星雲的發射型態星雲, 所以我用 UHC 濾鏡畫圖. 因為透明度實在太好, 其實還沒加上濾鏡就看見雲氣了, 這個倍率作到 78X (Docter 12.5mm) 有更清楚, 不過視野 1 度有點太小, 整體而言不如 47X (Ethos 21mm) 的 2 度視野來得容易.


同樣貼一下以前畫的:



低倍觀察, 星點沒那麼多, 雲氣細節也沒那麼明顯, 不過當時還用雙目視畫呢, 真是猛!


為了湊流星雨熱鬧, 雖然目標都選雙子座附近, 結果眼睛大部分時間都貼在小小的目鏡視野裡, 哪看得到什麼流星啊? 後來聽很多人家說今年平地 1 小時可以看到 20 ~ 30 顆, 結果我只在換目鏡, 架與收器材空檔看到 3 顆, 果然跟流星雨很沒緣.




2 則留言:

  1. 大大用6公分看星雲, 我10公分連很多重口味的都看不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試試看NGC 2392 這顆行星狀星雲, 倍率拉高一些, 150X 以上好了, 用 skysafari 確認它該出現的位置, 看久一點, 一定看得到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