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 Photo Album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SXP 重出江湖以及小赤道儀 AP-SM

年頭一次年尾再一次, 今年居然 "閃到腰" 兩次, 尤其 10 月那次真是太慘了, 躺了兩天不能動, 我還是平常有運動的呢, 怎麼會這樣? 一堆軟趴趴的中年人也好得很啊? 之前上了大約一年的核心訓練, 連帶停課後的一兩年從來不知道什麼叫 "睡落枕", "閃到腰"... 之類的, 沒想到已經被打回原形了. 也有可能是今年夏天太放縱的關係, 常常熬夜又沒節制的喝啤酒... 算了, 現在除了晨泳改蛙式練臀部大腿肌力外, 也重新找瑜珈跟核心教練上課, 椎間盤凸出那種神經痛與不方便, 想到就害怕.

器材也要改進, 尤其那台裸重就 17.5 公斤的 EM-200, 偶爾搬一下就算了, 但是我搬得有點頻繁說 -- 看一下記錄表, 試設備還有做調整的不算, 今年到現在望遠鏡總共出動了 111 次, 其中 EM-200 架了 33 次; EM-11 竟然有 60 次, 所以不但想換掉 EM-200 減重, 也想幫辛苦的 EM-11 找個幫手輪班.

EM-200 幾乎只服務 TEC-140, 有點浪費. 可是像我這種電子機械白癡, 而且又只買水貨, 最好還是用故障風險最低的機種, 不用高橋的話還是得回到日製的 Vixen, 那麼最適合的應該就是 SXP了. SXP 扛 TEC-140 沒問題, 當年要不是它太聰明又太自動化我不會用 (或反過來說: 因為自己太原始太古板) 的話, 也不會換掉. 而 EM-200 運轉時的安靜, 可靠的機械性能, 讓人怎麼用怎麼安心, 簡單又直覺, 最適合我這種觀星原始人... 也不能這麼說, 很多大師們的主力也還是高橋, 像廠長這種什麼鬼東西都拍過的前輩, 到現在也沒在 GOTO, 完全看星圖手動找目標, 內功可深厚呢. 問題是一想到椎間盤凸出那種恐怖經驗, 不得不再讓只有 11 公斤出頭的 SXP 出場, 減肥的問題先解決, 其它的再慢慢想辦法克服.







相片當然是舊的, 因為 SXP 也是以前那台, 我也還是不會作 "Home", SB-10 還是得兩隻手捧著, 鏡筒還沒到地平還是會莫名其妙因為 "安全理由" 強迫停止 Tracking... 總之除了 "載得動" 以外, 原始古板如我對先進科技還是怎麼用怎麼不順, 最慘的是也沒有人像我這樣用 SXP, 所以大多熱心的同好對我的問題總是愛莫能助, 還好金門的蔡老師教會我作 "home", 至少後來可以不開電就操作極軸鏡, 其它的問題可能只有找一台 SB-one 接上去才能符合我的奇怪需求, 問題是 Vixen 有單獨賣 SB-10, 就是沒單獨賣 SB-one. 怎麼辦呢? 既然要分擔 EM-11 的辛勞, 那就買台有 SB-one 的小赤道儀 AP-SM 好了.


於是迫不急待的拆箱... 拔出 SB-one, 移植到 SXP, 至於 AP-SM 呢? 先一旁涼快去:





SB-one 很順利的抓到 SXP, RA 動一動... DEC 動一動... 轉速從 0.X 調到 999, 立刻上手, 學習完全無曲線, 畫個圖先:


NGC 1647 (FC-100DL, 12.5mm Docter for 73X)

NGC 1647 就位在金牛那張牛臉 (Mel 25) 附近, Hyades 太耀眼, 還有個七仙女也在不遠處, 所以沒什麼人會注意到這個簡單漂亮的疏散星團, 因為夠亮, 所以就算在大月光下也頗有看頭. 這個星團蠻稀疏的, 雙筒看應該也不錯, 年紀大約有一億歲, 星團中央有兩顆 9 等左右分開差不多 30 arcsec 的星星有組編號叫 AG 311.


SXP + SB1 用得很順手, 不錯不錯... 大隻的收起來, 還有台小朋友要試.


當然, 買 AP 赤道儀才不是只為了 SB1, 最主要是因為開始素描之後, 越來越依賴有追蹤能力的架台, 尤其高倍觀察時可以從容的換目鏡換濾鏡, 不會手忙腳亂, 深怕好不容易鎖定, 而且暗得不得了的目標, 不知道裝片濾鏡的幾秒鐘後跑到哪了?

不過經緯儀的 "方便性" 難以取代, 腳架張開就可以操作. 那赤道儀多了什麼步驟? 赤道儀通常用完會卸下, 頭腳分離, 下次要用的時候再重新組合; 還要對極軸, 雖然目視不用對很準, 但是加減還是要對一下; 當然要做平衡; 要插電還要接控制器......... 那, 如果讓赤道儀住在腳架上不拆, 電源跟控制器也不拆, 這樣的話就只剩平衡跟對極軸, 對極軸 -- 對我而言只有對北極星, 簡單!! 平衡的話可以事先貼貼紙做記號, 這麼一來用赤道儀就跟經緯儀差不多方便啦. AP-SM 可以這麼辦, 為什麼 EM-11 沒那麼適合? 因為 EM-11 頭還是重了些, 連著腳架上上下下, 可以是可以, 多少會擔心不小心失手撞到什麼, 不像 AP 赤道儀, 真的好輕喔!! 拿起來, 不誇張... 感覺真的跟玩具差不多.






AP-SM 的 SM 指的是 Single Motor, RA 軸有馬達可以作自動追蹤, DEC 軸則要手動轉, 沒問題, 我最愛手動了. 廠長大人果然了解我, 當時我根本不知道 AP 沒有紅圈圈那兩個 Clamp, 原廠用內六角螺絲, 應該超不方便, 不過廠長默默的幫我附上了, 因為我常常要鬆開, 手移動鏡筒尋找目標, 鎖緊, 再用控制器微調... 如果每次鬆開旋緊都要用板手, 可能很快就瘋掉了

AP 赤道儀的兩軸都有點摩擦阻力, 尤其是 DEC 軸更明顯, 不像 EM-11, SXP, EM-200 那麼滑順, 做平衡時可能誤差會比較大, 不知道這需不需要改良? 另外是鳩尾槽不太能換, 而且 Vixen 那個鳩尾槽看起來有夠遜, 單顆螺絲鎖緊固定, 再加一顆安全螺絲... 其實 EM-11 原廠附的那個鳩尾盤也一樣, 但至少 EM-11 的很方便換, 不喜歡, 換掉就好. AP 赤道儀的不能換怎麼辦? 因為長久以來我的規格全都是 Losmandy 規格, 這樣一來得先換掉 FOA-60 與 FC-100DL 的鳩尾板... 等等... AP 是拿來當備胎, 又不是要取代 EM-11, 這麼一來連帶要把 EM-11 的鳩尾槽換掉, 還有 Mewlon-180c 的鳩尾板... 全要換成 Vixen 規格了.

AP 赤道儀的外觀塑膠感頗重, 比如赤經軸的前蓋, 打開來裏面是放電池的地方.



塑膠的東西... 唉, 都還沒正式開始用, 太用力加上方向又折錯, 放個電池塑膠卡榫就被弄裂了, 傷心 !!




既然要輕量化就輕個徹底, 腳架搭 Gitzo 的 5 號碳纖腳, 請廠長幫忙車個轉接盤接上去, 整組扛出去試試看:





果然很便利, 幾分鐘裝備就定位完畢, 開始工作, 雲開始上來了, 畫 M34 還來得及:


Messier 34 (FC-100DL + 12.5mm Docter for 73X)

為了測試操作, 還故意挑很遠的畢宿五當起跳點, 慢慢的跳啊跳... 用起來算順手, 平安跳到星團位置. 小 AP 赤道儀背焦長 900mm 的 FC-100DL 快到承重上限了, 加上輕量化後的腳, 感覺得到比 EM-11 搭 Avalon T-90 來得晃, 不過還在忍受範圍內, 凡事有一好沒倆好.

M34 也不太怕月光, 大月亮旁不到 100X 就有 40 幾顆星, 而且很有趣的是看起來有好多一對、一對... 的星星. M34 離我們不遠, 大概 1400 光年遠而已, 年紀約 2 億到 2.5 億歲, 由於其移動方向與 M45, NGC 2516, 2602... 等星團相同, 年紀也相仿, 推測都源出同時同處.


除此之外, 還突發奇想看這隻小赤道儀適不適合架雙筒?

雙筒需不需要追蹤架台? 這要看個人怎麼樣用. 如果是 "瀏覽" 星空之美, 手持或簡單的液壓雲台應該最適合; 但如果要畫圖, 尤其廣視野裏東西更多, 通常要畫很久, 能追蹤當然最好. 不過赤道儀方向轉來轉去, 得要設計個迴轉架座, 不然身體要扭來扭去才看的到 ^^". 因此我就想說用方向很彈性, 也隨手可得的球形雲台來作迴轉架座的功能:




初步看起來還不錯, 等天氣好時再到星空底下實際試試看.



另外, Gitzo 的 5 號碳纖腳真的有粗壯, 之前曾經用過 K-ASTEC 的 PTP-C22 碳纖腳, 粗 40mm (Gitzo 5 號腳 41mm), 不過架 DM-4 太晃, 這次同樣 DM-4 架 Gitzo, 不管 5532S 或 5543LS 都好穩啊, 不要說天壤之別, 也絕對很有感, 到底是材質有差? 還是設計有差?


NGC 7380 (FC-100DL + 6mm Ethos for 150X)


這也是拾人牙慧, Alan Whitman 在 RASC 的雜誌 Sky News 專欄介紹的目標. 星團呈 V 型分佈, 視野內有好幾組雙星, 有些是視覺上的雙星. 當時我是想說拆雙星一定要高倍, 長焦又高倍測架台或腳架穩定度最敏感了, 結果 Gitzo 5532S 完全通過考驗. 不過月光太亮, 口徑也有點不夠, 最左邊紅字那組拆錯了, 因為對照一下 Stelle Doppie 裏的 PA 就發現方向完全不對, 現在對多了, 認 PA 方向可熟練的咧... 還有仙王 DH 那組 11.7 那顆也看不到, 更別說 NGC 7380 的雲氣了.


隔天趁月亮還沒爬高時再試一次, 這次把 DM-4 架在高橋木腳架上, 出動 Mewlon-180c, 一整個超穩!!



NGC 7380 (Mewlon-180c + 21mm Ethos + Lumicon UHC)

前晚認錯的 BU 1145 清清楚楚, 那個仙王 DH 11.7 等伴星也不難, 而且加上 UHC 濾鏡後, NGC 7380 的雲氣在月光影響下依舊看得見, 尤其星團 V 型靠東側那邊的雲氣更是明顯, 換過 O-III 反而不佳.





好啦, 東西都輕量化了, 那天氣呢? 總不會要等到明年春天吧?

10 則留言:

  1. AP原廠的離合器螺絲只用內六角沒有把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加買一個把手要 800 多 ¥ (^-^)

      刪除
    2. APZ經緯儀也是呀!同樣二根原廠帶把手螺絲要台幣500元。可拆解式模組化儀器,如單購零件都不划算,能搭協榮套裝可能會較便宜。

      刪除
    3. 蔡兄買了 APZ 啊? 可以做追蹤嗎? 下次我再來請教你 APZ 的問題 ^^"

      刪除
  2. 大大EM-11和200使用這段時間有保養過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有~~ 越用越順呢 ^^", 不過我還真的不知道赤道儀要怎麼保養?

      刪除
  3. 請問大神幾個小白問題
    您畫的星圖,是用鉛筆嗎?如何將白底黑點的圖,轉換成黑底白點呢?
    純觀察只用GSO的目鏡,會比用Telvue或Pentax這麼高檔的少很多細節嗎?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用手機版的 photoshop, 是免費的, 可以做色彩 inverse.

      這問題不白呀, 要實際用過才知道. 其實 GSO 目鏡貼牌賣全世界都有, 以現代科技而言, 目鏡製造門檻應該不高, 喊得出品牌的都不至於太差. 個人認為, 除非極高倍使用, 比如拆解很密接的雙星, 辨識很小的月坑, 或對比很低的木星雲帶細節... 之類的才有比較大的差異. 另外當然使用的便利性設計, 比如眼罩做得舒不舒適?內部消光完不完整?會不會造成鬼影?... 有鬼影就看不到細節嗎?也未必, 硬要看也看得到, 端看你要觀測到多細?而且很多人是為了 “欣賞星空", 為了 "看起來很美", 這樣當然就差異較大; 如果是辨識到中等程度細節... 比如參加梅西爾比賽, 我是認為差別沒人家講的那麼大啦.

      刪除
    2. 謝謝版主耐心的解答,看版主用的觀察器材,很多都有用赤道儀加上電追蹤,像比愛斯基摩還小的行星狀星雲,NGC2440、2371-2、1514、IC418...有些都小到不到一弧分,只有幾十弧秒左右,想看到可能鏡筒都要8吋起跳,作為一位觀察黨,一直想看些Abell 星系團或愛因斯坦十字架。
      我的観察目標,是用Stephen James O'Meara寫的DEEP-SKY COMPANIONS這個系列的4本書、PHILIP S. HARRINGTON的Cosmic Challenge和Paul Dickson的SAC's 110 Best of
      the NGC所列的目標,野人獻曝一下。
      版主畫的很多目標在下我看過,像您這樣有系統整理看過的目標且和同好分享,真令人大開眼界。

      刪除
    3. 從您參考的書籍看來, 肯定比我經驗豐富, 真的.

      我的參考大多從雜誌延伸而來, 直到這兩三年比較多參考 Annals of the Deep Sky 系列書籍. 目視的確較難分享, 不過個人覺得目視同好也並不是很在乎別人的看法, 比較追求 “自己本身" 的滿足或挑戰, 至少我自己是這樣啦 ^^" 而寫 blog 做筆記原先的動機是做 "觀星紀錄", 後來則比較是因為要強迫自己 查/讀 資料, 畢竟我們都不是科班的專業人士, 純粹因為興趣, 而各種星空目標是那麼的有趣而且充滿知識, 如果只是拍個美美的相片就太可惜了, 能知道 "為什麼" 也是這項嗜好吸引人的地方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