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上山天況無敵好,寧視度還可以,透明度絕佳,濕度又低,唯一的缺點就是風大,一陣一陣的,早知道就停在翠峰或鴛峰,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次最後 10 隻手指尖都凍裂的慘劇。
第一個目標是 M31 仙女大星系裏面的一個星協 NGC 206,之前看過也畫過,不過畫得時候都是看得很勉強的時候,等到看得清楚時又沒空畫,這次天都還沒完全黑就很清楚,當然要仔細畫畫。
NGC 206 in M31 (Mewlon-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
我找 NGC 206 通常就從 M32 出發,視野不要太小的話根本可以同框,M31 核心的強大光芒從畫面底下透上,環狀旋臂的部分略略可見,橢圓狀的 NGC 206 長邊略朝南北向,附近星點一大堆,花了不少時間在定位畫星點。
接下來是 M33 三角大星系裏面的 H II 區 NGC 604:
NGC 604 in M33 (Mewlon-180c; 12.5mm Docter for 173X) |
NGC 604 更簡單,其實它的難度只能算平地屋頂的 4 吋鏡目標。在高山上當然更清楚,比 NGC 206 小很多,形狀不太規則,其實這次是想認出 NGC 595、IC 142、IC 143... 不過後來比對星圖之後發現畫到的都是星點, 完全沒命中,可見這幾個目標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目前為止完全按照計劃走,備用目標像英仙座的星系群 NGC 1275 那一長串以及史蒂芬五重奏就沒機會出場啦。第一節結束,簡單的目標算暖身,下課 10 分鐘,上廁所、喝水、吃麵包順便拉拉筋,第二節課比較難了,首先是上次上來看得閃閃爍爍,不太敢確定的星系瑪菲一號:
Maffei 1 (UGCA 34) -- Mewlon-180c; Leica ASPH Vario 25-50ww for 243X |
也許是這次透明度更好,也許是之前練習過,也許兩個原因都算... 這次看得非常清楚,甚至看起來還帶點橢圓,東西向稍微拉長。而且這次發現 243X (出瞳徑 0.7mm) 最清楚,比上次用到三四百倍好多了。
接下來是去年奮鬥的牛臉附近 NGC 1554 與 NGC 1555,這個 "Struve 的遺失星雲" (Struve's Lost Nebula) NGC 1554... 唉,一直想寫信去問 RASC 的 observing committee,因為就沒有啊,"沒有" 要怎樣觀測? 結果這次連 NGC 1555 也看不到, NGC 1555 是所謂的 "變星雲", 是變星金牛 T 星 (9~13 等) 旁的反射星雲, 年輕恆星金牛 T 星是還沒完全成熟的恆星, 外側圍繞濃密氣體原行星盤 (Proplyd or Protoplanetary Disc), 我只好安慰自己說,也許去年正好是這顆變星亮的週期,所以看到好幾次;今年 (或現在,因為我也不知道這顆變星的週期) 很不巧正值這顆變星變暗,所以... 是嗎? 倒是這次看那顆 "應該" 會出現 NGC 1554 雲氣的 14 等指標星,拜高山絕佳天況所賜看得很清楚,不過沒雲氣啦。
第二節結束,成功失敗各一個,下課 10 分鐘,再次上廁所、喝水、吃麵包順便拉拉筋,第三節課新月終於下山,重頭戲是北極星旁邊的星系 NGC 3172,這個小星系離北極星還不到 1 度,所以有個別名叫 Polarissima Borealis,什麼意思? 我用 Google 翻譯的結果是 "北極星 北極星"... 這是什麼鬼啊? 最慘的在後頭,因為想把北極星當指標星,結果不管我怎麼弄赤道儀,DEC 會動,RA 根本不會移動啊? 我就像個笨蛋一樣在那邊弄得滿頭大汗,怎樣都無法把北極星... 或者週遭任何一顆星星移到視野中央,更不用說要去尋找目標了,期間也有同好來關心,不過也沒輒,就這樣傻傻的搞了一個多小時,一事無成。
第三節毀了還連累到第四節,還好有留 buffer, 第四節是超級輕鬆的水母跟猴頭,既然如此乾脆先架下半場才要出動的雙筒鏡,給附近同好體會一下: 7 公分雙筒就能輕鬆目視星雲,親眼看的,不是看相片的喔。結果附近同好們覺得... 玫瑰還可以,水母勉勉強強,要有提示才看得到... 當然囉,難道會跟相片一樣?怎麼可能,倒是雙筒看星團很優,立體感十足,比如 M35、雙星團,聖誕樹... 因此這堂課就在輕鬆歡笑聲中結束.
下課後,附近同好們紛紛散去,煮火鍋的煮火鍋;煎牛排的煎牛排,只剩我留在 1℃ 的原地收上半場的器材,架下半場的器材。 真的很冷,畫圖時握筆那隻手一直有在動還沒那麼冷,另一隻手要拿畫本跟小手電筒就很慘,這次上山還特別買了好活動可以滑手機的薄手套,不過時間一長也抵擋不住低溫,真的是咬牙畫完,每個星點畫得都在發抖。
下半場開始,第五節課複習上次收工前沒畫好的的巫婆側臉 NGC 1909
NGC 1909 Witch Head Nebula (Kowa Prominar Highlander 33X 82mm -- TE-14) |
這次天氣好就不同啦,相當清楚,尤其有兩塊雲氣特別明顯,一個是畫面左上方那顆亮星,那邊是雲氣延伸的起點;另外一片是大致在畫面中央星點排列形狀像勾起來一串那邊,整體雲氣南北向拉長,頭尾雲氣較清楚。
第五節提前結束,一方面也是太冷,真想收工回家算了,不過還有一個我朝思暮想很久很久... 的目標: 巴納德環,今天天況好成這樣不看,下次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 今晚就算會凍成冰棒也要畫到它!!
看巴納德環的策略我不知道已經反覆想像,模擬過幾百次了? H-beta 濾鏡擺在眼睛前看大視野? H-beta 濾鏡裝 10X 42mm 小雙筒作大視野? 弄隻 6 吋 F/4 牛頓作 4.6 度視野? 跟甘醫生借他的 Epsilon-130? 重組一支短焦可用 2 吋目鏡的大松本?... 總之都是要大視野。不過今年夏天在天鵝十字中央的 IC 1318, 與帶著象鼻子的 IC 1396 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在巴納德環的觀察上,但首先得知道這道大環到底那部分最明顯? 這個問題很難找到答案,因為網路上找半天觀測過巴納德環的心得少之又少,就算有也是在那種 SQM 23 MPSS 以上的國家公園看的大視野,我翻過不知道多少相片? 但天文相片幾乎都是抓 H-alpha, 只能大膽猜 H-alpha 強,會不會 H-beta 也強? 所以最後決定賭靠近 M78 那邊的一塊,結果呢? 嘿嘿... Lucky!!
part of the Barnard's Loop (Borg 71FL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28mm Takahashi Erfle for 14X; Lumicon H-beta) |
其實最明顯的在 M78 左邊,也就是畫面正中央那塊,其次是畫面中央最上面包著星點那團,雲氣往下延伸就越來越鬆散,散到我有點分不出雲氣邊界了。
就這樣,終於完成巴納德環的初體驗,也完成最後一堂的第六節課,此時四週靜悄悄,大概大家都吃飽睡覺去了,匆匆收拾完器材,再抬頭欣賞一下看起來轉彎的銀河,然後就開車下山,在山下吃泡麵時覺得雙手超乾,乾得還有點痛,仔細一看... 哇!! 每隻手指頭都有好幾道小裂痕呢!! 這就是在天況無敵好、又冷、又乾,規規矩矩上完六節課的代價吧。
太猛了, 目視可以撐這麼久沒凍壞 ;-)
回覆刪除下課後,附近同好們紛紛散去,煮火鍋的煮火鍋;煎牛排的煎牛排
--> 大家十二點就下課啊? 下半夜不是才是拍照的好實機嗎?
說到巴納德環, 這邊有同好說他直接就手拿Ha filter對著天看 就看到了 Orz ...
Ha看得到喔?肉眼夜視時敏銳區會往藍光移,所以目視才抓Hb... 不過我也好嚮往 23MPSS 的黑到底是黑到怎樣?
刪除可能天氣冷風又大,也不是假日,所以上山的人少,那天我走時看到好像只剩國王跟張渺還在外頭,其他人都在車上了... 可能現在的設備都夠自動化吧?
关于北极星附近的目标如果用tts-160这样有跟踪和goto的经纬仪应该就很容易了吧
回覆刪除我看見你最近有在詢 TTS, 前陣子我真的考慮 tts-160 好久,最後還是決定德式赤道儀, Avalon 的 linear, 原因是 linear 比較輕便,tts 有三袋,linear 2 袋,其實價錢不會差很多,詳細我再私訊你
刪除太好了,感谢!是email吗?
刪除看照片是EM-11赤道儀,或許在中天位置附近會停下來,所以RA就不動了?
回覆刪除是北極星附近,不是中天喔. 我用赤道儀完全手動, 應該不會有過中天或低於水平防撞的電腦防呆功能...
刪除(yao)關於巴納德環,若我沒記錯,scott walter hudson在1987左右用lumicon uhc濾鏡用肉眼就看到了,因為那時lumicon uhc濾鏡有很好的red leak,也就是可以pass H-beta line,然後好像他也有提到巴納德環最明顯的在 M78 左邊,又延伸論述lumicon uhc濾鏡那一代的因為有pass H-beta line,能看到的wings範圍更大...........我把那期sky & telescope找出來好了
回覆刪除H-beta 應該在藍色那邊, 所謂 "red leak" 是什麼意思啊? 如果是放紅色那邊, 那應該與 h-beta 無關吧? 另外, 一般目視用 UHC 濾鏡都會放 h-beta line 呀, 不管以前或現在都是
刪除(yao)已確定,M78在沙鹿非市區住家,用手持18x70只要一般情況,100%一定可以看的到,簡單來說與m79對比就可以發現兩者看起來完全不同..
回覆刪除M78 是星雲, M79 是星團, 兩者看起來本來就很不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