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 Photo Album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嘗試尋找天王星的衛星

從目鏡看見天王星或海王星的衛星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 國外論壇的觀測版上有很多同好經驗分享. 但如果我們很少看見或聽起這件事, 可能是因為鮮少有人對此有興趣, 或者可能就算有興趣, 也被 "14 等" 這個條件嚇到而放棄了. 不過以個人小小的經驗來說, 我相信沒親身試過不要這麼快下定論, 而且 "相信自己" 一定比 "聽別人說" 重要, 而且請相信練習就會進步, 不斷練習就會不斷進步.


關於"肉眼透過望遠鏡可以看到的極限星等" 之前曾寫過一篇筆記, 而實務上天況不錯時, 在平地屋頂 14cm 折射鏡看到 12.5~12.9 等不會有問題, 耐心看久一點, 等眼睛充分適黑後, 13.1 ~ 13.5 也不難, 甚至 13.6~13.8 也能作到, 再深下去就沒仔細比較過. 而 21cm 的折返鏡看 13.5~13.8 不難, 所以自己還蠻有信心可以看超過 14 等, 在高山上那就更沒懸念啦. 前晚拿 32 公分反射鏡, 目標就是想很久卻遲遲沒起而行的天王星小月亮, 泰坦妮亞 (Titania) 跟 奧伯龍 (Oberon), 威廉赫歇爾在 18 世紀就找到這兩顆, 有什麼道理 230 年後的 21 世紀作不到? ^^"

天王星目前走到雙魚座, 入夜後幾乎可以移到天頂, 是相當不錯的觀測位置. 我從 2.8 等亮的馬屁股, 飛馬 Gamma 星 (Algenib) 出發, 6 度視野尋星鏡朝南南東方大步前進三次, 就會發現 5.2 等雙魚 Zeta 星, 6 等的雙魚 88 號星與 5.7 等天王星形成的亮星三角形, 只要低倍目鏡就能一眼認出白藍色調的天王星. 不過當晚才上到 265X (Ethos 6mm) 星點就有點失焦似的變糊, 不曉得是寧視度差還是光軸沒調好? 稍微比較焦內與焦外的 Airy pattern, 看起來差不多呀? 光軸應該沒太離譜吧? 這樣的話就是耐心等了, 總會有片刻氣流穩定的幾秒.

習慣赤道儀後, 現在作高倍小視野觀察還真不習慣, 最麻煩就是換目鏡. 首先是手上目鏡大都很大顆又沉重, 更換時要小心翼翼深怕一沒抓好鏡筒就翹頭, 視野跑掉; 然後要考驗杜普森架台的微調效能, 平常嫌微調太敏感此時就會恨不得它更敏感些. 然後還發現一個新問題, 大 DOB 穿上衣服後, 風大一點鏡筒居然會被吹動? 哇~ 從來沒想過還有這個問題呢. 最後是用 XW 3.5mm 作 450X 的觀察.


450X 下別說天王星了, 週遭稍微亮一點 12.0~12.2 等亮的星星都有點糊糊的, 後來想想是太貪心了, 當時應該作 300 多倍就好, XW 5mm for 318X, 或 Leica Zoom + Barlow for 357X, 星點應該會銳利些.


Uranus / Titania and Oberon


不過高倍有高倍的好處, 比如說從來沒看過這麼大粒的天王星 ^^". 星點品質差, 當然沒看到細節啦, 盤面中央亮外環暗應該純粹只是視覺效果而已.

盯著看的前 20 分鐘什麼都沒看到, 只是不斷重複微移鏡筒, 然後偶爾還要停下來深呼吸, 轉轉脖子, 按摩一下眼眶; 畫面正中央拿來當錨點星的亮度是 13.8 等, 很清楚, 所以我相信 14 等的小月亮看不到不會是極限星點的問題, 而是類似拆天狼星伴星的亮度對比太大問題, 不過此時天衛三離天王星有到 30 arcsec, 而且 5.7 等的天王星亮雖亮, 但比起張牙舞爪的天狼星還算溫馴.

大約看了 20~30 分鐘後, 天王星北側不時出現一個星點, 雖然不是持續出現著, 不過每次出現位置都相同, 依過去自己的經驗, 那是暗星界於肉眼可視力邊緣的特徵, 忽隱忽現, 先在素描簿上把星點位置標註下來. 再過幾分鐘, 天王星南南東側也出現一顆, 而且曾有短時間這顆是持續出現的, 對一下電子星圖, 前一顆應該是 Oberon, 這顆是 Titania.

星點都畫完後, 繼續盯著作 double confirm. 後來的 30 分鐘這兩顆小月亮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而且置也都相同... 是沒有一直持續出現啦... 這就是我跟天王星兩個小月亮害羞初見面的經過, 這個月希望還有機會能用 Mewlon-210 試試看.


收工前用大 Dob 看白羊座的一個螺旋星系 NGC 772, 這是我第一個超過億光年的目標, 所以印象很深刻. 12.5" 看真是太容易了, 低倍目鏡尋星時就看到, 去年不管是 TEC 140 還是 Mewlon-210 都看得好辛苦啊.

NGC 772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