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 Photo Album

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幾個北極星附近的深空目標 -- NGC 188, NGC 3172, NGC 2276, NGC 2230, IC 3568, Collinder 464

2020 新年快樂!!

算起來今年是我開始使用 "望遠鏡" 看星星以來的第 10 年了呢! -- 不過還是常常覺得自己很菜啦 ^^"







說起北極星...... 北極星除了拿來對極軸時當參考以外,它也是組有趣的雙星,主伴星的亮度雖然差了 7 等,不過因為分開達 18 arcsec,所以 100X 內拆開沒問題;常看星星的我們也許對北極星習以為常不覺得怎麼樣,但是很多人從來都沒看過北極星! "北極星" 這個響噹噹的名字又從小深植大家腦海,所以我發現光是指給旁人看 -- "這顆是北極星..." -- 就有很多人露出興奮的表情了呢!






北極星附近的深空天體雖然都沒什麼看頭,不過沾北極星的光,能找到、看到也算有些特別的意義;而且離北極星很近的天體雖然因為高度低,觀測條件不佳,但卻是一年四季 365 天都能觀測的對象,可以常常挑戰不怕失敗,這也是很特別的地方。




我看過距離北極星最近的天體應該是星系 NGC 3172,距離只有 1.5 度,用大部分的長焦目鏡看都跟北極星在同視野裏:




NGC 3172 的外觀分類為 S0  螺旋星系,算在大熊座範圍內,資料上是 15 等... 在平地應該毫無機會,在山上用 12.5 吋 DOB 看就不一樣了,當時我的筆記描述:

 "...上了高山, 還拿 32 公分的 DOB 則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 以這個目標而言大概是 "對到就看到" 那種程度..."

不過 NGC 3172 也是上山兩、三次才搞定,倒不是因為口徑大小,而是我想都沒想過的 "位置" 問題,第一次去架 EM-200 跟 TEC 140,結果很搞笑的怎麼轉都無法把赤道儀對到距離北極星僅 1.5 度左右的位置,結果就這樣失敗了。

NGC 3172 有個別名叫 "Polarissima Borealis",我查字典 "Polarrissima" 意思是 "北極星","Borealis" 意思是 "北極",所以要怎麼翻譯呢? "北極星的北極"? 還是 "北極的北極星"? 不過 "北極光" 的英文是 "aurora borealis",所以翻成後者 ("北極的北極星") 比較對嗎?

除了 "Polarissima Borealis" 之外,也有個疏散星團被叫作 "Polarissma Cluster" -- NGC 188:


NGC 188 (Polarissma Cluster) -- TSA-120; 3.5mm XW for 257X

還蠻漂亮的,星點不少。NGC 188 算在仙王座的範圍內,非常非常老的疏散星團,70 ~ 90 億歲左右,都快跟年輕的球狀星團差不多了,可能是我們銀河系裡最年老的疏散星團,不像其它大多長在銀河旋臂的疏散星團一樣,它已經有點漂離銀河盤面,與盤面的距離甚至比我們太陽離盤面還遠;星團成員看起來就是年老暗黃色,亮度大多在 12~14 等間,所以平地用 12 公分鏡要讓眼睛適黑足夠,星點才會像鬼火般一點一點閃閃爍爍的出現,星點看越久就越多。我看書上說目前有兩位候選人挑戰 NGC 188 "銀河系裡最年老的疏散星團" 地位,一個是御夫座裏的 Berkeley 17 -- 大約 85 ~ 90 億歲,還有一個是夏天天琴座裏的 NGC 6791:







下一組是 NGC 2276 與 NGC 2300, 距離北極星大約 4 度,比前面講的 NGC 188 稍微近一點點:


NGC 2276, NGC 2300 (TSA-120, 3.5mm XW for 257X)


靠東側的 S0 透鏡星系 NGC 2300 比較好認,棒旋星系而且是正對向我們的 NGC 2276 就頗有難度了,雖然外觀大小差不多,亮度也差不到 0.3 等,不過螺旋或棒旋星系雲氣不像透鏡或橢圓星系那麼集中,況且 NGC 2276 還是正正朝向我們,因此難認也是預料之中,前幾天又再畫了一次:


NGC 2276, NGC 2300 (CFF 250CC, 17mm Ethos for 220X)


其實靠很近的 NGC 2276 與 NGC 2300 兩者並沒什麼 "實際" 的關係,雖然 1982 年 Huchra 與 Geller 把三個星系塞給了 "HG 92" 這個群編號,這三個成員包括了 NGC 2300,NGC 2276 以及 NGC 2268;如果從紅移及其它條件研判,應該還要包括 14.3 等的 IC 455 與 15.6 等的 UGC 3670 才對,不過這兩個實在太暗了所以沒擺進去。不過 "HG" 有點冷門,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比較有名的 "HCG"... 但它們都有個更有名的 "ARP" 編號。

我們知道 "ARP" 叫 "特殊星系圖集",是當時因為對不同形狀星系形成的物理過程所知有限,而依它們外觀分類的,其中第 1 到 101 個天體明顯的是 "外型奇特" 或是 "有著小伴侶" 的單一螺旋星系,第 102 到 145 個天體是橢圓或類似橢圓的星系,第 146 到 268 是有著螺旋星系或橢圓星系的獨立星系或星系集團,第 269 到 327 是雙星系,最後不能明確歸類於上述任何一種類型的列在 332 到 338 號。NGC 2300 是 ARP 114,而 ARP 114 裏也包括了 NGC 2276;然後 NGC 2276 又有個單獨的 ARP 編號 "ARP 25"...... 有點複雜吧?

 NGC 2276 與 NGC 2300 兩者真沒有什麼 "實際" 關係嗎?這是我看書上講的啦...... 如果 google 看 NGC 2276 的天文相片會發現其實它長得不怎麼對稱,好像一個漩渦向西南方前進拖著殘影的樣子,而且南側有一條似乎分離開的旋臂,東側與東北側有很多紅色一塊塊的 H II 區... 從過去 50 年的觀察也發現 NC 2276 有不少超新星爆發事件;再看看它東南側外觀似乎很完整的 NGC 2300... 但如果看的是 "diffuse X-ray emission" 圖,會發現 NGC 2300 東側其實有蠻明顯潮汐尾... 這些證據是不是說明 NGC 2276 與 NGC 2300 兩者從前碰撞過呢?



IC 3568 距離北極星 8 度多一點點,除了靠北極星近以外它還是連天文學家都稱之為 "理論級的完美行星狀星雲" -- 其實 "完美" 是說它的外觀啦,超圓、超對稱,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完美的對稱:

IC 3568 (CFF 250CC, 12.5mm Docter for 300X, Lumicon O-III)


好像是因為哈伯拍的相片裏它帶著像檸檬切片的淡黃色澤 (假色),加上其絲絲縷縷對稱的結構,因此 IC 3568 又有一個別名就叫 "檸檬切片星雲"。我自己看的確覺得它很圓,中央有層雲氣很亮,外層暗一些,不知是不是因為 seeing 的關係外層邊緣雲氣扭來扭去的;O-III 加強的效果很好,可能是因為中央星 (type O3) 溫度高達 61000 K,足以雙電離星雲的氦層。可惜天況不佳,不然實在應該拉個四、五百倍來觀察。


最後還有一個昨晚看的疏散星團 Collinder 464,距離北極星 15.5 度,超簡單,10X 50mm 雙筒就看到... 雖然星星沒幾顆:

Collinder 464 (Nikon WX 10X 50mm)


上圖畫面右邊三分之一的星星不是 Cr 464 的成員,因為看到的星點太少了,然後這隻雙筒又無敵廣角,忍不住就多畫了其它的星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