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 Photo Album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目標裏的目標 -- NGC 6567, Sanduleak 2-263, vdB 142 象鼻, B 161, IC 5146

艾德華.艾默生.巴納德 (Edward Emerson Barnard) 是我零零碎碎天文嗜好閱讀裏最崇拜的天文學家之一.  大家可能聽過巴納德之星、巴納德環、巴納德暗星雲、還有巴納德星系... 很多很多被冠上 "巴納德" 之名的天體目標, 巴納德的銀河攝影集 "Atlas of Selected Regions of the Milky Way" 不僅是對銀河系的深入研究貢獻, 更讓人以他為天文攝影的先驅與大師.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巴納德的素描與目視觀察也很厲害, 他發現第五號木衛 (Amalthea), 這是最後一顆以 "目視" 發現的木衛, 後來的幾十顆都靠攝影; 另外他的火星細節素描也令人嘆為觀止. 而這麼厲害, 又文武兼備的偉大天文學家小時候卻只受過 2 個月正規教育呢.

巴納德出生於田納西州 納許維爾 極為貧窮的家庭, 出生前三個月父親就過世, 當時他媽媽已經 42 歲, 更慘的是 4 年後美國內戰開打, 已經夠窮困了, 現在物資更加缺乏窘迫, 這位可憐的寡婦要辛苦照料兩個兒子, 除了小巴納德外, 還有巴納德天生精神障礙的哥哥. 所以巴納德 9 歲時, 媽媽就把他送去納許維爾一個攝影工作坊打工當學徒, 巴納德在這邊一做就做了 17 年.

小巴納德的工作之一是操作一個大型太陽相機 (不過工作內容外行如我不是很懂 >"<), 在攝影濕板 (wet-plate) 時代, 架在屋頂的這台太陽相機必須對著太陽移動, 以提供強烈的太陽光讓負片放大 (靠投影嗎? 投影才有可能放大啊? 不懂不懂...). 這項工作通常動輒以小時計, 而且無聊至極, 其它小男孩不是導到睡著就是不知不覺恍神對不準, 不過巴納德做得非常完美, 而且從此鍛鍊出他極度專心且具耐心的工作態度, 也因此成就他未來偉大的銀河攝影鉅作.

巴納德 18 歲時讀了本蘇格蘭牧師兼科學教師 湯瑪斯.迪克 (Thomas Dick) 所寫的 "The Sidereal Heavens, and other subjects connected with Astronomy", 這本書對他影響很大, 內容除了巴納德已熟悉的星圖與星名外還引用了威廉赫歇爾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vens" 裏銀河看似黑暗空洞區域的描述, 當時赫歇爾懷疑該處的星星是被其它具有強大引力的星星或星團吸走, 而這些神秘又特別的景象與推測深深烙在巴納德腦海, 他後來的天文生涯花了許多心力在這些看似空無一物的區域觀察與研究, 也才有我們現在可以按圖索驥觀察的巴納德暗星雲目錄, 這也只是他眾多偉大成就的其中之一而已. 巴納德之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而他的知識多半不是來自學院課堂的教科書, 而是從他無盡的、真實的星空觀察經驗累積而來, 這也是我對巴納德佩服不已的地方.


這段故事是從 Annals of the Deep Sky (Volume 2) 讀來的... 然後在英仙座流星雨極大期前一晚又跑上山看星星了, 新聞刊這麼大怕星期六人擠人所以提前一天上去, 這次帶老朋友欣賞高山星空, 所以輕裝簡備, 大多時間賴在躺椅仰望銀河, 非常悠閒消暑.




我帶了 10X 42mm 手持雙筒還有 Borg 71FL 松本式雙筒鏡, 前陣子幫 Borg 71FL 雙眼望遠鏡做了個木箱, 木箱看起來就是好質感, 又便宜, 含運才 260.







回到正題, 上禮拜月亮上小夜班, 除了月面、行星、雙星外, 行星狀星雲也是頗有機會的目標類型. 很多人都知道 M46 裏面有個行星狀星雲 NGC 2437, 讓這個漂亮的疏散星團不管看或拍都生色許多, 其實多目標同框的景象真的很有趣, 而且數量也不少.


首先是在 CN 深空版看到的 Sanduleak 2-263, 這顆小小的行星狀星雲位在天蠍尾刺上方的 M7, 用拍的屋頂上 10 幾 20 秒鐘就有.





想看到也不難, 別讓資料表上的 +12.X 等嚇到. Size 很小, SIMBAD 上的資料是 0.057 X 0.057 arcmin. 不過 OIII 套上去後目標就無所遁形啦.


Sanduleak 2-263 (FC-100DL + Ethos 6mm for 150X; O-III)


這有算在 M7 範圍內嗎? 離星團市中心蛋黃區還有段距離呢. 這種冷門目標網路資料很少, 所以也湊不出什麼內容, 只是提供同好一個可以在月光下試試看的目標.


另外一個 NGC 6567 就算老朋友了, 當時在看 M24 時就看過好幾次, 拍下來也是綠綠的.




20 秒就拍到? 是啊, 只是也很小, 相片裁切放大過. SIMBAD 上的大小是 0.47X0.47 armin,  比前面那個 Sanduleak 2-263 大上許多.

素描用到 300X 來畫, 大到不用濾鏡也夠清楚. 4 吋鏡 300X 出瞳徑剩 0.3mm OK 嗎? OK, OK... 清楚的呢. 就是覺得 Ethos 亮, 怎麼比都比 XW 亮, 短焦的幾支 XW 已經被冰封很久了說.


NGC 6567 in Messier 24 (FC-100DL, Ethos 6mm + AP 2X barlow for 300X)

M24 很大, 中心的亮星排成類似 " ㄑ " 形, 很好認, NGC 6567 就在尾巴後面, 前頭上面有兩朵暗星雲 B92 跟 B93, 這兩個在山上用 Borg 71FL 雙眼望遠鏡就能輕鬆看到, 不過焦長 900mm 沒辦法把它們跟 M24 作同框, 只能勉強讓 B92 擠進來, 平地屋頂 15 秒就搞定, 夠亮吧? ... 應該說夠暗吧? 背景星點夠多夠亮吧? 哈哈~~






月亮越來越晚上班, 就越有機會趕工深空天體. 這週末要出發到奧地利休假, 大好朔時節就這樣錯過, 這幾天能看當然要天天看.

首先是多年來一直不知該如何起步的 IC 1396, 又大又複雜, skysafari 估一下視野, 決定先從那管大象鼻子開始好了.


vdB 142 (the elephant trunk) -- Mewlon-180C; Nagler 31mm for 70X with UHC

其實並不難, 定位星當然選 IC 1396 正中央那顆 HD 206267, 倍率大一些會看出是 3 顆星. 畫面上方可以看到有兩條三連星的線交會, 比較遠 (上面) 那條可以看出中間比較黑. 這很特別, 因為經驗裏大部分有星星的區域看起來都會比較亮, 尤其塵埃多的區域; 會比較暗的除了暗星雲外很少見. 這一條就是俗稱的 "象鼻", 也有人把這附近叫 IC1396A 或 vdB 142, vdB 是反射星雲的目錄. 整個大 IC 1396 雲氣幾乎靠 HD 206267 這顆分類為 O6 的藍色超巨星獨立撐起, 週遭星點密佈, 屬於疏散星團 Trumpler 37, 而 Tr 37 就是廣義仙王座 OB2 的核心.

這個複雜目標太夢幻了, 忍不住想要多描述一些...

Google IC 1396 的天文相片, 巨觀的看... 可以看出以 HD 206267 為中心環繞著一朵朵明亮的球狀體, 這些球體自己本身也緩慢的向外延展, 穿插其間有很多 size 小一些的黑暗球狀體, 只不過這些暗球多有些變形, 變得有點像拖著彗尾, 象鼻就是其中之一. 包在暗球體內有不少中低質量的恆星正在育成中, 其實我們常看見的天文目標相片裏也有不少類似的特徵, 比如 IC 5070 的鵜鶘嘴, M16 老鷹星雲裏面的創生之柱...

Messier 16 (Mewlon-180c, Docter 12.5mm for 173X; Lumicon UHC)




追溯一下其起源, 時間再往前推...

大約在 1300 ~ 1800 萬年前的恆星爆炸事件觸發第一代的恆星誕生, 第一代恆星包括位在仙王座五角型房子中央的疏散星團 NGC 7160. 這一代裏質量比較大的恆星, 不久後就消失於自身生命週期末的超新星爆炸, 大約在 700 ~ 800 萬年前第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炸的前震波與巨大的恆星風推擠, 創造了一個大約 400 光年大小的大泡泡, 就是查這區資料常會看到的 "仙王座泡泡" (Cepheus bubble), 泡泡延展再壓迫週遭的塵埃, 促使第二代恆星的誕生, 包括大約 700 萬年前出現的仙王座 OB2, 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大疏散星團 Tr 37, 還有差不多在 400 萬年前誕生的 HD 206267, 仙王座泡泡大致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整個 IC 1396 及週遭 H II 雲氣的推手, 還包括了前面講到環繞 HD 206267 一朵朵明亮的球狀體大約在 200 ~ 300 萬年前生成, 甚至還有旁邊俗稱飛行蝙蝠跟大魷魚 Sh2-129, 還有 Sh2-133, 134, 140. 而前面提到包在暗球體內蘊育中的中低質量恆星則是新一代的第三代恆星成員... 三代同堂, 熱鬧非凡.

以上資料是網路上找到的, 主人是 Robert Gendler, 小弟是大外行看得似懂非懂, 如有錯誤之處敬請指正與見諒喔.

畫完象鼻隔兩天大停電, 趁著難得好機會再畫了一個 IC 1396 裏面的暗星雲, B161.

Dark Nebula B 161 (TEC 140, Leica ASPH Vario 25-50ww for 110X)

平地屋頂上辨識有點難... 其實應該說 "不暢快", 哈哈~ 因為在畫的時候可以發現暗星雲那塊區域沒星點, 其他區域多多少少還有一些星點, 如果在山上星點會跑出來很多很多, 因此沒星點的那塊區域看起來就會更像相片裏的暗星雲模樣, 這就是我說的 "暢快" 啦. 這個目標用濾鏡有點幫助, 因為整區都是發射星雲區, 用 UHC 或 O-III 多少會增加一些對比.





我的觀察是紅圈圈附近雲氣比較明顯, 也剛好都在亮星附近. 黃方框的部分雲氣超淡, 但又不到全黑的程度.

也拍了相片:




曝光時間短短的, 星點不多, 效果跟目視結果差不多.



最後又畫了一次繭星雲 IC 5146, 這個夏天看著這坨沒有 10 次也有 7, 8 次了吧?

IC 5146 (TEC 140, Docter 12.5mm for 78X, Lumicon H-beta for nebulosity)


這次聽論壇上觀測老手的建議嘗試用 H-beta, 果然有效, 比 O-III 跟 UHC 效果都好. 其實我畫的當晚用 Ethos 21mm + H-beta 效果最好, 不過 100 度廣角下星點有夠多, 前面畫完 B161 已經精疲力盡, 因此最後選擇用視野小一點的 Docter 12.5mm 畫.

在山上看最厲害的是圍繞著 IC 5146 的暗星雲及一路延伸的尾巴 B168 都看得到, 平地則相當不明顯, 情況就像上面的 B161, "沒星點" 跟 "少星點" 的對比差異而已.


IC 5146 surrounded by dark nebula


沒改機我以為拍不到雲氣, 結果用手機版免費的 photoshop 亂調一通後居然出現一點點, 連長長的 B168 拖到底最黑的那塊都能同框入鏡呢.


12 則留言:

  1. 前天星期六晚上第一次上合歡山看星星, 整片天空都沒有雲, 看了生平最壯觀的銀河, 不知是運氣好, 還是說夏天的合歡山晚上都是萬里無雲, 在鳶峰的平台上有看到好像是學生社團架了一組天文望遠鏡, 武嶺上下兩個停車場倒是一台望遠鏡都沒看到, 倒是很多拍銀河的, 熱鬧的跟夜市一樣^^, 用雙筒隨便往天空看, 都是疏散星團, 平常在台北沒機會認的星座也都認出來了, 從8點半一直混到1點才下山, 好過癮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銀河真的是百看不厭吧?好羨慕啊⋯⋯⋯⋯今年上去幾次都等到 2100 後才開得不甘不願的說

      刪除
  2. (yao)記得1997年左右上大雪山上坡騎摩托車20公里處前後數公里騎
    40公里左右都不用開車燈,是的,那次的銀河就是那麼亮^^另一次也是
    1997年左右48公里處用當時太陽光學的zenith 10x50,視野內到處是
    星星,還碰到台灣飛碟學會幹部.......蔡章獻是理事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已經是 20 年前了, 當時觀星條件真好, 可惜我當時都還沒開始喜歡這個嗜好

      刪除
  3. (yao)大陸明文書局星圖手冊上蛇夫theta 1雙星星等的是4.5/5.4我另外抄錄的星等的是4.4/4.4光譜a4+a4是否後者才是正確的???那請問一下若是4.4/4.4那併合的星等是幾等呢??因為我這裡好像蛇夫theta 1用肉眼經常可以看見,NYLM應該可以超過4.4/4.4併合的星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查華盛頓雙星表,蛇夫 theta 是雙星沒錯,不過是 +3.4; +6.2; 0.1 arcsec seperate, 與你的資料都不同呢, 而且也查不到 "theta 1". 0.1 arcsec 業餘的鏡子應該沒可能拆開吧?

      刪除
  4. (yao)巴納德星系NGC6822王兄若有機會上山試試看用松本70mm
    ,尤其倍率11-22看看,因為我想知道用70mm雙筒看它會不會太難
    .....

    回覆刪除
    回覆
    1. NGC 6822 的確沒我當初想的難, 不過覺得也得有些經驗... 尤其多看些size 大, 核心弱的星系的經驗才比較容易辨識出. 天空不夠黑, 我猜SQM如果沒能到 20.5~21 以上 7 公分鏡應該很困難, 快到它適合觀測的時機了, 有機會我再試試

      刪除
  5. (yao)王兄,抱歉我搞飛機啦,是大陸明文書局星圖手冊上巨蛇theta .........
    wiki上是說Both stars(θ1 Ser/θ2 Ser)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all respects;根據eyesonthesky.com/Blog/tabid/80/EntryId/209/Theta-Serpen Theta Serpentis c is a 6.7 magnitude G-class yellow star that sits 7 arc minutes from Theta 2.
    因此是一個binocular triplelet star,之前都一直以為是好看的(雙關語)binocular bino star而已.根據wiki這三顆星等各為4.62 + 4.98 + 6.71是否與實際上差不多???另外θ1 Ser與θ2 Ser併和目視星等大約多少???一直不相信我這裡可以達到如此的LYNM>>>>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雙星我習慣找美國海軍的華盛頓雙星表或 Stelle Doppie 整理過的資料,2016的觀測資料是: +4.59, +4.93, +6.78. 至於你問我觀測的亮度多少? ... 我還沒能力可以分辨到小數點星等亮度差異啦, 哪可能這麼厲害?

      刪除
  6. (yao)巴納德星系NGC6822王兄之前是在山上看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在家裏屋頂看的,你可以用 blog 裏的搜尋功能打關鍵字找,然後素描裏面都有相關的觀測資訊,上山看的會特別註明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