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 Photo Album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隱藏的星系與遺失的星雲 -- IC 342, NGC 1555, NGC 609, J900

天文目標很多都有 "別名", 不過既然是別名, 就不要太計較細節正確的應該什麼是什麼了, 比如說內容複雜豐富的玫瑰, 馬頭, 海鷗... 通常是形容整體雲氣外觀, 並沒特別精確去指混在裏面的某個星團或某片星雲. 而以目視為主的目標也有很多綽號, 像 "遺失的 XXX" 或 "隱藏的 XXX" 就蠻常見在形容很難找, 或可能被前景星塵遮蔽, 或可能被附近亮星光芒掩蓋的目標. 新曆年左右幾天的天況不錯, 也觀察了一個 "隱藏星系" 和一個 "遺失星雲".


別名 "隱藏星系" (The Hidden Galaxy) 的 IC 342 其實個人覺得並不是特別難, 當然也不簡單喔. 低倍 (30X) 時 averted vision 下就有察覺, 倍率拉高到 150X 左右因為視野太小反而更不清楚, 最後折衷用 80X 左右觀察.



IC 342 by 5.5" refractor

核心很亮, 不過可能因為倍率不夠高, 中央兩顆亮點搞不太清楚那個是核心? 那個是星點? 這個螺旋星系正正面對著我們, 目視得到的範圍很廣, 也因此邊緣不好清楚界認. 隔天用 Mewlon-210 觀察又再畫了一次.


IC 342 by 8" reflector


這一次天況更好, 出瞳徑雖然一樣, 不過星點與目標本身都清楚許多, 看不出旋臂, 只能分辨幾塊雲氣稍微濃一點的區域. IC 342 的目視角度因為很貼近銀河盤面 (大約只有 10.X 度仰角), 所以視線很容易被塵埃擋住, skysafari 的參考資料說因此減了約 2.4 等的亮度, 所以如果沒被遮蔽的話, 應該會有 7.3 等亮, 也許這就是 "隱藏星系" 這個別名由來了.

IC 342 除了因為視角低, 除了可見光被星際塵埃吸收而影響觀測外, 同時也因其隔著銀河核心位在對面的所謂 "隱匿帶" (Zone of Avoidance) 方向而難以可見光觀測. 太陽估計 2 億 5 千萬年繞銀河核心一圈, 所以很有趣的是當未來太陽繞到現在的 "隱匿帶" 後, 目前我們常見的 M31, M33... 等等反而開始隱匿, 而 IC 342 變清楚, 不過這也要再過一億兩千多萬年後了.

WIKI 上說 IC 342 是個很靠近我們所在的 "本地星系群" 的另一個星系群, 而且原本是屬於 "本地星系群" 的一份子, 但後來跟 M31 發生碰撞而被撞出 "本地星系群" 外後自立門戶...... 真的還假的? 這是假設的吧? IC 342 這個星系群也叫馬菲星系群 (Maffei), 是義大利天文學家 保羅.馬菲 發現的, 這個星系群最大的星系成員有兩個, 一個是 IC 342 另一個是 Maffei-1, 後者被遮蔽得更慘, 同時也是 RASC Deep Sky Challenge Object List 的目標之一, 13.47 等, 哼哼... 我看可能要弄個 20 吋才有機會吧? 至於 IC 342 如果天況很好, 倒想用 4" 鏡挑戰看看.



"Struve 的遺失星雲" (Struve's Lost Nebula) 指的是在金牛座的 NGC 1554, 這個目標在電子星圖 Skysafari 畫面上空黑一片, Nothing... 還真的徹徹底底消失了, 所以連試都不想試, 倒是附近的 NGC 1555 "變星雲" 可能有機會. NGC 1555 也很困難, 資料上說它是位在變星金牛 T 星 (9~13 等) 旁的反射星雲, 年輕恆星金牛 T 星是還沒完全成熟的恆星, 外側圍繞濃密氣體原行星盤 (Proplyd or Protoplanetary Disc),  至於變星雲怎麼變?  外行的直覺想應該是反射這顆金牛 T 星的光, 然後隨著變星光度變化而變化亮度甚至形狀的星雲? 是嗎? 英國天文學家 約翰.羅素.欣德 (John Russell Hind) 在 1852 年用 7" 折射鏡發現這個光度會變化的星雲, 這是當時第一個被發現光度會變化的星雲, 也因此 NGC 1555 常被叫做 Hind's Variable Nebula. Dreyer 在 NGC 目錄紀錄裡的座標也沒錯.

而 NGC 1554 就有點怪, 首先是德國天文學家 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 (Otto Wilhelm von Struve) 在 1868 年找到並記錄下來 (比 NGC 1555 發現晚了 16 年), 而且還經與加勒 (約翰·格弗里恩·伽勒) 一起發現海王星的德國天文學家 羅雷爾·路德威·德亞瑞司特 (Heinrich Louis d'Arrest) 驗證過... 怎麼驗證的? 沒有記錄, 為什麼這麼問? 因為儘管 Dreyer 也曾描述 NGC 1554 的觀測: "!!! var, S, R, Nn = *13"... 天文學家的意思是: "會變的 (var), 小小的 (S), 圓圓的 (R), 核心 (n) 北方 (N) 有顆 13 等星 (*13)"... 但自從 Struve 觀測到, d'Arrest 與 Dreyer 驗證後, 從此再也沒人看過 NGC 1554 了, 甚至近代權威的帕洛馬巡天星圖 (POSS) 也沒巡到. 所以到底有沒有 NGC 1554? 從 Dreyer 編的 NGC 目錄紀錄的座標找, 只有一顆 14 等星. 我查了半天, 有些業餘觀測者聲稱曾看過小塊反射星雲在 14 等星附近, 不過天文相片怎麼看沒有就沒有呀? 不過我當然相信 Struve, d'Arrest, Dreyer 這些偉大的天文家啦... 幹嘛做假? 我猜既然與 NGC 1555 源出相同變星雲, 應該也有可能在某個時期出現爆亮呀, 宇宙如此奧妙, 如果人類用其僅有渺小的知識揣測, 下定論, 那就很傲慢啦.



NGC 1555



回到 NGC 1555 觀察, 畫面中央星點是 8.4 等亮星, 北側有顆 12.7 等星, 再北就是前面提到的金牛 T 星了. 倍率拉到 270X, 用變焦目鏡來回失焦, 變焦... 可以察覺到西側與西南西側都有一小塊雲氣, 看起來與金牛 T 星靠很近,但沒有連接到. 網路上很多曾看過的老手都是用 17", 20", 22"... 不過也找得到用 8", 10" 看到的觀測報告, 而且都是近幾個月, 會不會最近正是變星雲變亮的週期? 希望夏天前還有機會上山驗證.



那幾天也用 12.5" 反射鏡重畫了 NGC 609


NGC 609
因為用大隻的看, 所以看得踏實許多, 可以確認有星星集中一塊, 儘管解出來的星點並不多, 但可以體認是星團沒問題.


另外也看了一個位於雙子腳邊小滴滴的行星狀星雲 J900.


Jonckheere 900 (ARO 92)


這個目標不難, 尤其又是自己比較上手的行星狀星雲, 沒用濾鏡而且不到 100X 就看到了, 放大到 324X 也沒大多少, 所以細節是沒看到什麼啦. 這個目標我估計 5.5" 折射一定搞得定, 在山上搞不好連 4" 鏡也能看到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